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锦绣莆田--莆田二十四景系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锦绣莆田--莆田二十四景系列
  莆田二十四景是指原莆田县境内(包括今涵江区、城厢区及湄洲湾北岸)的二十四个景点。这二十四个景点是清代顺治年间林尧英始定的。史载,明代天顺年间邑人吴希贤第一次给莆阳标出了四个景区,即“壶桥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 ”。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莆阳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这些景点分别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山列山献 、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氵祭 )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这些景点约定俗成,成为莆田妇孺皆知的传统景观,沿用至今。 2zW(hu
  由于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常 太镇岭头尾的“北濑飞泉”,已沉没于东圳水库底;位于城厢观桥和庙前一带的“西湖水镜”,由于城区建设,已不复存在;位于黄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见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树。还有位于华亭北部山脉的“三紫凌云”、位于城郊顶墩的“柳桥春晓”、位于黄石天马村的“天马晴岚”、位于城厢的“西岩晚眺”等景点,再也见不到她们昔日的风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观,至今仍然保存了下来,有的景观经过修葺,赋予新的内容,但愿其更加绚丽多姿,成为展示莆阳风采之胜地。
  在城厢区南郊木兰山下,有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大型古堰——木兰陂。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gLLNg
  “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这是郭沫若当年写的一首《咏木兰陂》诗。900多年前,一条汇360涧水的大溪,自仙游流经莆田注入兴化湾。因受海潮顶托影响,溪水经常泛滥,甚至海水还能沿溪道涌入平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IGN~`  传说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1049~1067)毅然辞别亲人,远离家门,携金来到莆田,选在今樟林村附近的将军岩前垒石筑陂。钱四娘的义举使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纷纷从远近赶来投入建陂工程。四娘每天给大家发放工钱是用竹篓盛钱。按每天十八文让各人自取。但谁也没有多取一文。有一天,一个工匠心生邪念,趁别人不注意时,双手捧了一大把,装进怀里就跑回家。谁知他取出钱点数时,数来数去也只有十八文。于是,“抓也十八,捧也十八”,流传至今成为当地民谚。 t--!^ 9i
  经过数年的紧张施工,陂身工程终于告竣。正当钱四娘载酒同大家一道庆贺大陂竣工时,突然上游山洪暴发,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毁了陂身。四娘眼看自己的心血一旦付诸东流,悲愤难抑,纵身跳进滚滚洪流。这时,她年仅18岁。第二天,在离陂不远的沟口小山脚下,人们找到她的遗体。钱四娘的面容还像生前一样,比花还美;她浑身散发出花香,香气很浓很浓,方圆数里都能闻到。从此,这座山就叫做“香山”。人们把她的遗体葬在山上,盖个庙,叫“香山宫”。从沟口捞上她的尸体,移到香山下葬的路上,她的鼻血洒在地上,每一滴都长出一棵杜枞树来。如今香山上就长遍了杜枞树。这里的杜枞树与别处不同,树心是红色的,那是钱四娘赤诚的爱民之心永恒地在流血。   钱四娘死后不久,她的同乡进士林从世又捐家资十万缗,改在下游温泉口筑陂。但同样由于选址不当,被潮势攻搏而溃,依然失败,倾家囊乏的林从世从此居住莆田。 {l5!Y%
  宋熙宁八年(1075),经时任舒州团练推官、钱塘(今浙江杭州)县尉的邑人蔡京与在朝为官的弟弟蔡卞上奏,朝廷下诏募修木兰陂。侯官(今闽侯县)人李宏(1042—1083)携资七万缗应绍而来。他和僧人冯智日认真总结前人两次失败的教训,选择在溪面宽阔、水流缓慢、溪床岩石亘连的木兰山下建陂。工程经过8年艰苦奋战。垒筑了数万块巨石,大陂终于元申六年(1083)建成。因陂筑在木兰山下,故名木兰陂。这条长溪也因之取名木兰溪。 )D"-n S
  木兰陂包括陂首、堤系、渠道工程。陂首溢流堰高7.5米,长219.12米,中间闸堰式滚水坝长111.13米。坝是清基后以细沙砾石为基础,32门闸墩均竖立高三丈六尺,宽与厚近三尺的花岗岩巨石为“将军柱”,柱左右凿凹槽,跟包砌它的层层条石的石榫相钩锁,类似木建筑的榫卯结合法,再在其间浇注生铁汁固结,而包砌“将军柱”的条石也纵横钩锁结砌,鳞次栉比,渐高渐杀至石梁分为32门闸墩。大坝迎上游的墩首砌成筏形以分流,坝身前后布石坦以保护河床而固坝身。陂南北两岸筑引水渠分出大沟七条;北端于元延祐二年(1315)开“万金陡门”,导水向北洋。南北洋海滨地段建海堤以捍潮。 ]x$`&U?J
  木兰陂工程至今仍然发挥拦洪、挡潮、排涝、蓄水、引水、灌溉的重要作用。它是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农田水利法》的历史见证。1995年中国文物专家孙机等人认为可与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为了纪念建陂先贤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人们在陂头的南岸兴建了一座“协应庙”。现在该庙已辟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供有上述四位先贤的塑像,让参观者瞻仰和凭吊,唯独没有主创者蔡京的任何遗迹。 oQ'K .%
  蔡京主创木兰陂的文献,尘封在史海的烟波之中,1990年才被今人首次发现出现在非正式出版物中,它是宋代方天若的《木兰水利记》。方天若是蔡京的门客,该文详细记述了筑陂的全过程。在简要介绍当时莆田水利情况和钱四娘等两次筑陂失败后,他写道: )91S_E
  时蔡公兄弟京、卞,感涅槃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时福州有义士李宏,家雄于财而心乐于施。蔡公以书招之,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于是蔡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余缗,助成本陂。 U WXq{B_
  该文选自《木兰陂志》卷上,文末记年为宋元丰五年(1082)。明弘治间(1488~1505)莆人郑思亨辑莆田诗文40卷,其《冈凤集》内载方天若《木兰水利记》,郑思亨跋其后云:“木兰一陂大半蔡京之功。京造陂时官知开封府,累官至左仆射转司空,封鲁国公。方天若(莆人,榜眼)乃蔡京门客,官至右文殿修撰。后御史张克公论京数事,有托言‘决水而灌田,以符兴化之谶’(见《宋史》)。京贬死,言官龚夫亦疏天若之奸。莆人遂讳京功,并讳天若记。予不以人废言,姑特存之”。 H ?a,zn
  所谓“兴化之谶”,就是唐妙应禅师的预言:“水绕壶公山,莆阳朱紫半;白湖腰欲断,此时大好看。”
  东山是东岩山的简称,原名乌石山,因其山势如麒麟,又名麟山。该山位于莆田旧县城北部,胜利北路西侧,海拔69米。2002年划人荔城区管辖,是清代标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A]Bz|16G^,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东岩山的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向阳的山坡上,自南而北随山势上升,依次为麟山祖祠、东山妈祖宫、报恩东岩教寺。 !C\"A w 6
  麟山祖祠旧称宗孔堂,俗称“三教祠”,奉“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明代宗教改革家,曾在这里聚徒讲学,倡“道释归儒,儒归孔子”的“三教合二”学说,世称“三教先生”。林兆恩门徒遍天下,且代代相传。在他生前,南京、北京等地就建有“三教祠”,现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也多建有三教祠。因此,这里的三教祠就被尊奉为“麟山祖祠”。祖祠建筑群包括牌坊、三门、拜亭、正殿,以及林龙江纪念馆。正殿系明代创建,清代重修;梁架斗拱为清代之物。其他建筑物则是近年修复或新建的。正殿后有树龄达1600多年的晋代古樟,胸围13.8米,高15米。古樟系分西、南、北三股,1997年偏西的一股颓然倒地,今剩南北二股,上面依然青枝绿叶显露生机。北股地表处看不到韧皮部,不知它是如何汲取养分的。古樟的奇绝之处就在这里。 lT6I"J"|Z
  “贤此心,圣此心,天地亦此心,主敬最要;家吾事,国吾事,宇宙皆吾事,集义为先。”——正殿中的这副楹联透露了林兆恩倡导的“三教”宗旨。嘉靖年间,莆田遭受倭患、瘟疫的双重煎熬,数以万计的黎民陈尸郊野。林兆恩和他的门徒不避腐臭移尸焚化。1996年,东山西侧发现层层叠叠的骨灰罐两大坑,就是他们行善积德的实物佐证。后来,群众集资在山顶偏西建起庙宇式的“明代倭难义冢”,既可宽慰古代亡灵,又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xJ\_`mR
  东山妈祖宫是20世纪50年代初从莆田城中心文峰宫迁来的,民间俗称东山文峰宫;宫内有两尊宋代木雕妈祖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宫前有古石刻“溪山第一”。该宫早年格局较小,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陆续增建了梳妆楼等建筑物。 `UIq&yN<_2
  报恩寺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几经兴废。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僧舍、爬山廊等,而以石塔最为有名。 fP]:LZ{#{
  报恩寺石塔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座落在大雄宝殿与观音殿之间的中轴线上,高约15米,三级,空心,八角形,四面开拱门。内壁砌有悬挑条石梯级,可登至二层。塔基八面浮雕有37只狮子,各具情态,生动逼真。护卫四个塔门的金刚力士身披甲胄拄剑而立,神态雍和,造型古朴。塔檐和攒尖塔顶仿砖瓦刻饰,造型优美而负势向上,宋代我国南方的寺院布局尚无此例。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此,有些专家认为,石塔可能是在隋代砖塔的基础上改建的。 4M7g: 4mUR
  建筑群东侧原有一片古松,古松东侧有巨石,过去都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那百余株古松就像百余条巨龙拔地而起,盘旋凌空,即使无风的日子,走在古松下的小路上,也会听到头顶松涛飒飒的呼啸声。可惜经过20世纪中叶的动乱浩劫,古松被砍的仅剩数棵,如今新植的幼松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20世纪末开辟了东岩山公园,在东北坡直至山顶建起了亭台楼阁,均建东岩山碑林。 ;'s8^[!R
  相传唐代高僧妙应禅师曾留下“乌石山前,官职绵绵”的谶语。后人印证道:“宋以后莆中林、陈、方、黄、宋、刘、王、郑、李九大姓簪缨不绝,皆居山下也。”南宋大文豪刘克庄住在山下,写有《乌石山》诗,回忆童稚时期在山上游玩的诸多乐趣。 d@#OS;<}
  晴天若起个大早,在这里可以看到通红而不耀眼的朝阳在海云的屏幕中冉冉升起,那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景致就是“东山晓旭”了。
  梅峰光孝寺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简称梅峰寺。梅峰宋代名“梅子岗”,山上广植梅树,建有观音亭。相传涵江富商李泮夫妇于亭中祈子而生李富(1085—1162),因此宋元丰八年(1085)舍地百余亩扩亭为寺。宋崇宁二年(1103)寺成,时邑人太师蔡京当国,宋徽宗赐额“梅林佛国”,次年赐名崇宁禅寺,宋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宁万寿寺。宋廷南渡后,宋绍兴七年(1137)改名报恩光孝寺,宋绍兴十二年(1142)更改为梅峰光孝寺,沿用至今。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寺毁于倭患,万历年间重建。清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几座。1979年以来,在海外侨僧的支持下,梅峰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现占地面积1.83万平方米,建筑布局近似于广化寺,这座“城市山林”显得更加气派。梅峰寺已被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开放寺庙。 +e4X.2D@z$
  该寺坐西朝东。赵朴初题写寺名的山门牌坊临街而筑。进入山门,沿254米长的中轴线拾级而上,依次为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宝殿、法堂兼藏经阁、大悲殿。大雄宝殿和天王殿的后檐角各有一对宋代瓜楞石柱;“梅峰”石额是明代南京大学士朱继祚手迹。其他石柱联中尚存明清名人手迹。清代光绪元年(1875)建的瞻拜亭两侧,新建的三层钟鼓楼飞檐翘角、凌空欲飞。两廊还有配殿堂舍十余座,与主体建筑物连成一片。 % Nf6P w
  “上界涌天花重现莆阳名刹,元丰开佛国长闻梅寺晨钟”。这幅题写在天王殿前面廊柱上的楹联概括了该寺的历史和特色。梅峰寺原有一口宋绍兴年间由名匠蔡通铸造的铜钟。传说,钟挂上后,老和尚要北上,临行前嘱咐小和尚,要等一天后才能敲钟。可小和尚性急,刚过半天就敲钟。老和尚刚走到江口桥北福清境内的翁山脚下,听到钟声只好折回。后来老和尚闻钟的地方就叫“钟前村”,该村距梅峰寺五十华里。要是小和尚遵嘱行事,这口钟就可以传声百里。前人有诗赞道:“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寺别有上方天。离离欲送风花落,点点曾添露草鲜。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竟梦唤沉眠。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蔡氏贤”。可惜,清光绪十三年(1887),驻在钟楼上的清兵不慎失火,楼钟俱毁。现在的铜钟是民国初年仿宋钟模式重新铸造的。钟高1.64米,外径1.04米,唇厚0。05米,重约1500公斤,钟身铭刻《大悲咒》和《钟咒》。今钟虽不如古钟神奇,但也悦耳动听。每当晨曦初露,浑厚绵延的钟声从寺中频频传出,唤醒了这座千年古城。 ++Tntye1
  梅峰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建于山巅处的大悲殿。梅峰海拔虽仅55米,但兀立城中,加上高22米、三重檐、悬栏高阁式的大悲殿,就显得格外宏伟壮观。殿中一尊高14.2米的观音坐像,高度为八闽之最。据说,仅金身贴塑,就用去黄金1.5公斤。殿中有罗丹(1904—1983)书楹联一对:“峰顶参梅花,听来百八钟声,声声入悟;门前对沧海,看遍万千春色,色色皆空。”殿后有阶级可登殿走马回廊。置身廊上极目远眺,不但莆田市区尽收眼底,而且可以望见壶公山、九华山之间一马平川的南北洋平原,乃至烟波浩淼的兴化湾。
  南山广化寺,这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座落在城南凤凰山麓。近年随着莆田城的迅速建扩展,这里已与市区融成一体了。 f!~=MRhM
  沿着流贯城市西边的东圳水渠漫步寻幽,渠水清清,蜿蜒南去,转过一个山角,气势磅礴的千年古刹便在眼前出现。现行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外侨僧的热心资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从南湖公园往西望去,就可见山门照壁上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足见该寺在佛教界的显著地位。 v~bR+!KG
  踏入山门,沿着中轴线建筑拾级而上,全长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卧佛殿(下为祖堂);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石柱廊庑,东侧次第为东罗汉殿、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堂、水云乡、圆通门、溪声阁;西侧次第为西罗汉殿、鼓楼、学戒堂、祖师殿、净行堂(念佛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寺后东西两角的最高处,分别耸立着观音阁和小南山。南山上,几十株不知年代的苍松翠柏,像一排排整装待发的士兵,紧紧地守护着这座莆田文明的象征——千年古刹。这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南山松柏”。广化寺匝地3.2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7万平方米,整体建筑主体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协调,错落有致,典雅古朴,宏伟壮观。 u'R>S^BU>
  大雄宝殿依清光绪原建重修于高2.7米的台基上,面积837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4间,建筑物通高22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保持晚清风格。殿后部外檐下沿用宋代4根瓜楞形石柱,风雨斑驳,可为历史见证。天王殿前两侧尚保存一对宋治平二年(1063)纪年刻字的石经幢,八角形,其一幢身无字,其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并附刻启请真言、福德真言以及捐造男女信士姓名等,楷书。台基为素基,基座、墩座、幢刹和其他构件,刻云龙、海水、仰莲、面面佛(明王形象)等佛教纹饰,雕刻精美、生动。寺内还保存了古碑数通以及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石构件,其佛踢坑溪石中尚存有前人题刻。 Ck_O0w_&
  人间沧桑,法轮常转,佛寺也因千年封建王朝的更迭而历尽兴衰起落。寺初建于南朝永定二年(558)。在此这前,邑儒郑露与其弟弟郑淑、郑庄,于南朝梁陈时(502~589)自侯官南部(今永泰境内)迁徙到莆田南山定居。此时此地是一片水泽,称作南湖。他们结书堂,修儒业,人称“南湖三先生”,为倡学闽南之祖。继而他们因梦中神灵的启迪而舍地建“金仙庵”,至宋太平兴国元年(974),才改名广化寺。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寺内仍存报本祠供奉郑氏三兄弟。“文革”劫波过后,古刹重光,书院却荡然无存,只见一片柑桔林在夕阳的余晖中郁郁葱葱。 GeKPYM"Y,
  普门庵前之释迦文佛塔
  寺旁的普门庵,是唐末御史黄滔(840—911)所建的“东峰书堂”故址。宋代,这里一度成为兴化军初试进士时考官的办公阅卷处。郑侨就是在这里一试身手,然后晋京(临安)博取乾道五年的状元的。大概在此前,状元黄公度回乡主考,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于是在普门庵的墙壁上写下《普门庵进士人试诗》:“荆闱晓辟万袍趁,邹鲁虽微士所都。三献有人怀楚璞,滥吹何事试齐竽。 ~Zh*)8__m
  注:1,释迦文佛塔,系宋乾道元年(1165年)前建成的仿木楼阁式佛塔,五级八角形,高30米。塔室空心,内壁嵌有石级,供人登援,可至各层塔门外。外壁和迭涩间浮雕佛像、双头羽人、飞天乐伎和花卉鸟兽等图案,精致美观。塔檐仿砖瓦雕刻,有凌风飘举之势,其建筑艺术,为八闽少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uF H4}
  初步分析,塔基严实,是所以能抗御强烈地震的关键。“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国劳动人民早就十分重视建筑基础。据探测,塔是在附近凿山挖渠工程(东圳渠道)出露整块花岗岩上扎基的,范围约达400多平方米大,地基严实,在此基础中心建塔,避免了产生沙基液化。 T{y 4j!
  塔身建造结构严密,形状规则,整体性强,是它的另一大抗震优点。塔内那个用巨型花岗石又叠砌而成的实心八角柱体,恰似一根支力强、重心稳的“擎天柱”;塔身转角立倚柱,柱顶置栌斗,斗上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架于塔心柱与外墙上的石梁、梁托如同斧凿一般,榫眼接合非常紧牢;塔的底层塔身宽12米,周围八面同,每面宽5米,计算其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塔身不到基的三分之一,所以非常牢固,同时塔基薄,塔心空,四面开门,四面设佛龛,大大减轻塔体重量,从而减少对基础的压力。塔身八面,近似圆形结构,不管地震力从什么方向传来,都能较好地适应和承受,故能抗拒1604年莆田乌丘屿海中8.0级大地震和1937年三江口附近的4.8级地震。 cBi HF2%
  莆田广化寺“释迦文佛塔”所具有的抗震优点很多,这里仅浅析一二,“抛砖引玉”,愿有关方面的行家、学者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对这一珍贵文物,巨型古建筑作进一步考察,为现代多层高层石结构建筑的抗震问题良策。 VA+KfgNP
  2,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开山祖师是金仙禅师,因此初称“金仙院”。 l GY `]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来自天台山的无际禅师募资进行扩建,改名“金仙寺”。 cyp9.U(;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金仙寺住持志彦法师奉诏入宫,讲解《四分律》,睿宗赐号为聪明禅师。因志彦禅师向睿宗奏报了无际法师在金仙寺持诵《法华经》时,有“感石上涌白泉”之异,睿宗赐寺名“灵岩寺”,并命书法家柳公权书“灵岩寺”额悬挂在寺门之上。至此,灵岩寺名扬天下,被称为闽东一大丛林。 Y\@`n0,V
  宋朝时,凤凰山(又称南山)佛教寺庙盛极一时,在地方官僚的支持下,共兴建了2寺、10院、120庵。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光宗赐额广化寺,并修缮庙宇,使之“檐楹相摩,轩宇层出”。979年,宋政府在莆田设置地方政府“兴化军”,故民间有“未出兴化,先有广化”之说。宋朝时,广化寺建筑雄伟,所属庵堂庙院众多,僧尼千余人。 lI/TH@%7
  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广化寺毁于战火。直到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才陆续得到重建,逐渐恢复当年的盛况。明成化进士黄仲昭咏灵岩寺诗称:“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时,广化寺遭倭寇侵扰,再次化作焦土。以后的历任住持慧广、极中、源彻等法师相继修复。到万历八年(1580年)时,慧广等募建法堂;十六年(1588年)时,云章、圆材等法师修复溪声阁、大雄宝殿;三十九年(1611年)时,法果法师募建山门,第二年真一、法果等又修建了藏经阁、巢云楼和香积厨。 b{w:f,\"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镇守福建兴泉等处总兵王万祥见广化寺年久失修,捐俸进行了维修,并将法海寺、小南山庵并入今广化寺,使寺庙规模扩大。并刻石立碑记之,至今碑仍保存在寺内。后又常年失修,日趋衰落,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只有观音阁保存,仅住2名僧人。 ATOQ,8i
  光绪十六年(1890年),善和法师住持广化寺,立志重建古刹。通过四方募化,陆续重建了大雄宝殿、客堂、禅堂、方丈、净行堂等,形成今天寺庙的格局。 yE H:)F
  1910年,宣统皇帝御颁了《龙藏》7000余卷给广化寺,本如法师又在法堂之上加盖了藏经楼。 1.ZP#^4%
  1933年,又重修观音阁,重建天王殿,使广化寺殿堂更加完备。 YN0=DJ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化寺由僧人自主管理。1949年,住寺僧人约60人。至1965年,仍有57名僧人住寺,他们一边念经修持,一边耕种田地,看护山林,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中,广化寺被迫关闭,僧人流散,佛像被砸,殿堂也改作厂房。 1>llui-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这座千年古刹也重现辉煌。1980年2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广化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相继成立了“莆田县广化寺修建委员会”,对古刹按旧观进行全面修复。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海外侨僧和信徒的热心资助下,1984年12月,广化寺的主体修复工程宣告竣工。12月7日(农历闰十月十五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法会,中外佛教界人士1400多人参加这了一庆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