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越南佛教>>正文内容

越南佛教历史概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越南)阮氏金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越南佛教历史概述
  (越南)阮氏金凤
  越南,古为交趾。中国秦代,将越南的河内纳入版图,时称象郡,汉武帝改为交趾郡,西晋时越南称交州,679年,唐代则设安南都护府,故又称安南。还曾有大瞿越、大越、大南等国号。1802年,阮朝的创建者嘉隆王阮福映改国号为越南,越南之名从此开始。西元 1885年,因中法条约而割予法国,二次大战后始告独立。1945年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1955年又以北纬十七度为界,分裂为南、北越。 1975年越南全国统一,1976年成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侧,为热带国家,国土呈S状之狭长形。北与中国云南、广西接壤,西和老挝、柬埔寨为邻,东邻南海,南濒东京湾。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800万 (1999年),京族占89%以上。还有岱、傣、芒、侬、苗等60多个民族。通用越南语。首都河内。行政区划为61个省市(河内市和胡志明市为直辖市)。主要宗教有佛教、天主教。
  越南佛教略分为三个阶段:
  1、 传入时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0世纪;
  2、 黄金时期:从公元11世纪初到公元14世纪末;
  3、 衰落与复兴时期:公元15世纪及其后。
  一、 传入时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0世纪)的越南佛教
  越南佛教历史长达2000多年。关於越南佛教的起源,诸说不一,有谓二世纪末由中国东汉的牟子所传入,有谓公元前三世纪时自印度输入。在越南,同意第二说法者已经找很多材料证明:越南佛教是印度僧士在公元前三世纪时,从印度将佛教传入越南的。目前越南佛教界公认这种说法才是合理的。这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很多印度佛教僧士由阿育王(Asoka)派遣到国外,以便传播佛法,他们出国后已到很远的地方如非洲、西亚、中亚、以及南亚包括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越南,即交州(现在的北宁省)。
  据传,古代中国的三个佛教中心是洛阳、彭城和羸楼,其中羸楼是交州的中心,是第一个佛教中心,在汉朝时期形成(大概公园前一世纪早期)。羸楼即交州的首都,时为中国的附属国,处在中国和印度的主要贸易通道上,因此,无可置疑,交州成了印度佛教先锋使者向北顺利传教的理想停留地和传播佛教的聚集地,印度僧士停留一段时间传播佛法,然后才向北出发(就是中国的南方)。交州僧团的建立比其他地方佛教僧团的建立还早。交州是印度僧士最早的传教中心。这些印度僧士先到交州,然后从交州逐渐寻向北方的道路,就是中国的南方和长江,然后到洛阳,即当时中国的首都,另外两个佛教中心——彭城和羸楼也被成功地建立起来。
  按照《禅苑集英》(越南最古的佛教文学选集)记录:康僧会禅师(籍贯在中亚康居(Sogdiana)),是羸楼的一个佛教禅师。《高僧传》卷一载,(1)三世纪时,康僧会因父经商而移居交趾。那时,越南已有人出家,且有三藏教典。他出生于交州,后来他出家成为僧士,精通经律论三藏。他成了最著名的僧侣学者,将大量的佛教经典译成汉语。那时江东佛法还没盛行,他立志东游弘法。247年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在那里他创建建初寺,成为江南第一个佛教寺院并传播佛法。(2)
  同时又有西域高僧支疆梁接(Kalaruci),于吴·五凤二年(255)在交州(州治在龙编,今越南北部)译出《法华三昧经》六卷。三世纪末,印度僧士摩罗耆域(Mahajivaka)经扶南(今柬埔寨)到达交州(3),同时到达的还有僧士丘陀罗;在交州北宁已建立有法云、法雨、法雷、法电四所寺宇。除了著名的印度僧士以外,还有中国学者牟博。牟博移居到交州并在那里学习印度僧侣的佛教。那时,在交州有二十所寺院,500多位僧士和已译出十五部佛教经典,出现在公元2世纪的交州的《四十二章经》据信就是第一部在羸楼被翻译成汉字的佛教圣典。
  至第八世纪顷,越南仍极受印度影响。据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代中国僧士到达交州弘传佛教,或与越南僧士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经者的人数颇多。
  西元七世纪中,唐朝僧士明远到越南,和越南僧士联翩往西域求法。僧伽跋摩,康国人,显庆年内(655~660),奉令往交趾采药。当时交州正值灾荒,他每天营办饮食,救济孤苦,悲心涕泣,时人号为常啼菩萨。(4)昙润,洛阳人,在交趾居住年余,声望颇隆。后来他泛舶南行欲往印度,行到诃陵北渤盆国(今婆罗洲),遇疾而终(5)。慧命,荆州江陵人,至占波(越南中部)后,遭逢大风,不能西行,折而归唐。智弘,洛阳人,与荆州无行同往印度,至合浦登舶,漂到匕景(越南中部),又回到交州,居住一夏,冬末复随舶南行,到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更到师子洲,往中印度(均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同时和唐僧同往西域求法的越南僧士,义净记述了运期、木叉提婆师(意译解脱天)、窥冲、慧琰、智行、大乘灯六位越南僧侣求取佛经的事迹。
  因此,早期越南佛教的特点之一是:印度僧士很久以前已到越南传播佛法,然后才把佛法传到中国。早期越南佛教已从各位印度僧士那里接受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几个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佛教的发展,越南佛教再接受中国佛教流派的思想,即大乘佛教教义,特别是中国禅宗的思想(6),先后创立了下述几派:
  ( 灭喜禅派(7):六世纪末,由毗尼多流支(意译“灭喜”)所创。又称“南方派”。、乌苌(今巴基斯坦)高僧毗尼多流支约生于六世纪中,是南印度人。南朝陈太建六年(574)到中国陕西长安,及河南邺县等地译经弘法。在司空山遇禅宗三祖僧璨,得璨师传以心印,承袭中国禅宗衣钵,并受付嘱赴南方度众。太建十二年毗尼多流支至越南尚福县,住在龙编古法寺,弘传佛教。创建灭喜禅派。在越南弘法十余年,并示寂于该地。
  灭喜禅派以‘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众生同一真如本性’等思想为教义。嗣法弟子法贤(越南人)(?~626)为第二祖。毗尼多流支示寂后,法贤至北宁慈山创建众善寺,以《楞伽经》为传法心要,据传弟子有三百余人。越南禅宗,由此大盛。此派传至清辨(?~686),是交州人,以《金刚经》为传法心要。从此以下各代,更接近中国南宗所传的顿悟禅法。这一派存在于580~1216年,共传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顺、万行、惠生、庆喜和圆通等均受到当朝国王的重视,封为法师、国师,被任命为僧统。
  无言通禅派(8)︰又称观壁派。唐·元和十五年(820)九月中国无言通禅师到交州北宁建初寺,传授禅学,开创了越南禅宗后派,实行面壁禅观。他原籍广东,姓郑氏,出家于婺州(今浙江省内)双林寺,曾依百丈禅师为弟子。他承受中国南宗禅学惠能、怀让、道一和怀海的法统,宣传佛性无所不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观点。其势力在李朝时达到颠峰,他这一系统在越南递相传持,绵延不断。这一派历经十五代,活动于820~1221年间。门下有感诚、善会、云峰、匡越、多宝等人。其中第四代祖吴真流为丁朝、前黎朝僧统,封为“匡越大师”。第七代的圆照禅师曾访问中国,被称为“高座法师”。无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陈朝兴起的竹林禅派直接承袭其法统。直到现代,越南的禅学大多是无言通这一流派。
  草堂禅派(9)︰又称雪窦店派,亦称雪窦明觉派。为中国北宋云门宗高僧草堂禅师所创。草堂为雪窦重显的弟子,于李朝第三主圣宗时代,行化至占城之际,被视作囚兵俘至越南。后李圣宗知道他是中国高僧,学识渊博,就很重视,封为国师,赐居首都昇龙(今河内)开国寺。主要弘传‘雪窦百则’(中国禅宗云门宗系统),提倡禅净一致思想,即实行禅宗的禅修与净土宗的念佛相结合,促进禅的大众化。该派活动于1009~1205年间,传五代。门下有李朝圣宗、李英宗、李高宗、般若、遇赫、吴益等人。其中有三个国王。
  早期越南佛教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及佛教僧侣对国家的建设和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最高的有学问的社会阶层,越南佛教僧侣们与老百姓共同实行他们的教义与其它宗教的成员友好相处,如道教及儒家。大量禅师是出色的儒家学者,除了他们的宗教责任外,还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利用隋朝(公元6世纪)和唐朝(公元7-8世纪)的中国佛教的优势环境,进一步发展越南佛教,并进一步展开为挣脱中国的奴役而进行的民族解放运动。
  大越独立的第一时期开始于李南帝国王,他崇尚佛教,并经常请教僧侣,听从他们的关于宗教和世界关系的建议,以保护国家抵抗外敌入侵。终于在930年迎来了白藤河的辉煌胜利,从此打开大越历史的新一页。
  二、 黄金时期:从11世纪到14世纪国家独立时期的越南佛教
  10世纪标志着大越国的独立和越南佛教繁荣的新纪元。10~14世纪越南佛教进入发展鼎盛期。佛教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丁(968-980),前黎(980-1009),李(1010-1225)和陈(1225-1400)王朝,许多佛教僧士和政治发生了紧密联系。从939年吴权称王,经过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国王重用僧士,赋予特权;僧士参与朝政,制定律令文书。如丁朝先皇于太平二年(971)制定文武僧道的品阶,其后黎朝继起,在应天十三年(1006),仿宋制,改文武臣僚僧道的官制及朝服。帝黎桓遣使入宋乞请大藏经等。1010年,李公蕴建立李朝,则以佛教为国教,越南佛教进入黄金时代,是时颇受宋朝影响,或迎三藏教典,或仿宋制,李朝各代国王大力推崇佛教,广兴禅学佛学,于各地建寺,以考试百姓而度为僧,出现了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的局面。并设戒场,以传授戒法。在丁、前黎、李、陈王朝时期,一些僧士被委任为“国家顾问和国师”,如禅师匡越、法顺、圆照,此外,禅师万行,为拥立李王朝的奠基者李太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后来被授予“僧统”(佛教教会会长)的头衔。作为一个大智的僧侣,他把自己奉献给佛法的传播事业和国家的建设,然而他自己却远离世俗,他的哲学的态度在他临终前的平静而高尚的言辞中完美的表达出来:
  “身如电影有还无,万木春荣秋又枯,
  任运盛衰无怖畏,盛衰如露草头铺。”
  越南佛教的繁荣在4世纪期间的李王朝和陈王朝达到高峰,李太祖和他的继承者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都热情地支持和守护佛法,他们正式承认佛教为越南国教,并以国王十戒统领国家(十王法)。他们对人民,甚至罪犯,狱囚,外国敌人或反乱者都用慈悲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李朝第三主圣宗(1054~1072 在位)被形容为印度之阿育王。其后第四主仁宗、第六主英宗、第七主高宗皆为崇信佛法且大力护持佛教之君王。计李朝八主凡二百一十五年,在国王的支持下,成千上万寺院在全国各地被建造起来,先后兴建兴天御寺、五凤星楼、胜严寺、天王寺、崇度报天寺、永隆圣福寺、真教寺等诸多名刹,其中壹柱佛寺,在河内是最著名的。
  陈朝(1225~1400)建立后,继续推崇佛教,派遣使臣到中国求大藏经,在国内印刷佛教经典和佛像。这一时期寺院形成一股社会势力,拥有寺田、食邑和田奴;僧侣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高级僧士出入宫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团制度正式形成,组织严密。上有国师、僧统和僧录,各府有教门公事。寺院林立,建筑富丽堂皇。
  李朝和陈朝前后400年间,一些国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王权统治后,从王位退下来,有8位国王出家为僧。如李太祖、李圣宗、李英宗、李高宗、李惠宗、陈太宗,特别是国王陈仁宗,一个伟大的佛教学者,在取得蒙古(元蒙)的两次胜利后,弃位出家,并在安子山花烟寺成为竹林禅派的奠基者(10)。竹林禅派是越南佛教的第一个禅宗派别,国王被尊崇为越南竹林禅派的初祖。其他禅派是由毗尼多流支(印度僧侣),无言通(中国僧侣),和草堂(中国僧侣)创立。正是在陈仁宗的领导下,3个禅派(即毗尼多流支、无言通和草堂)被统合成一个越南禅派。
  竹林禅派实际始于陈朝开国皇帝陈太宗。陈太宗曾受教于由中国赴越的天封禅师,又从宋朝禅师德诚参学。越南史学家陶维英即认为这一派是由禅月禅师传给陈太宗,后经定香长老、圆照大师,至道惠禅师(皆无言通禅宗派名僧)时分出几个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最初由逍遥禅师传给慧忠上士,再传给调御觉皇,即陈仁宗。陈太宗所著《课虚录》提出“四山”之说,认为生、老、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学禅,勤行修忏,便可“超苦海,渡迷津”,越过四山,解脱轮回。该书为竹林禅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将禅宗要旨传给陈仁宗。竹林禅派以陈仁宗为初祖,他笃志禅学,即位后日理朝政,夜至宫内资福寺研习禅学。后弃位出家,在海阳东潮县安子山花烟寺出家修行,讲授禅法,正式创立竹林禅派,迹称竹林安子禅派。陈仁宗自号香云大头陀,竹林上士,人称调御觉皇。著作甚多。该派承袭无言通禅派法统,认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与孔子的“中庸”。主张坐禅和采用临济宗的“四宾主”师徒问答方式传道。竹林禅派宣扬佛法不离世间法,认为心即是佛,佛在众人心中。此派最重要的教义是它看重一个人生活在任何情况下的内心修行,不管他(她)是僧士还是居士。实习禅定的方法在一首名为“居尘乐道赋”的诗中有最好的表达,这首诗由陈仁宗国王,即竹林禅派初祖创作:
  “居尘乐道且随缘,饥则餐兮困则眠,
  家中有宝休寻觅,对境无心莫问禅。”
  陈仁宗之后,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合称“竹林三祖”。法螺创立琼林院,编撰佛经,著有《参禅旨要》等。最重要的是,在国王的支持下,在琼林寺中坚持印刻佛教经典24年(1295-1319)。这个伟大的工程是由法螺禅师,率千百个僧士和在家佛子实现,完成了5000多种经文刻板。法螺禅师对当时属于竹林禅派的200多所寺院和15000多名僧士的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继承法螺禅师的是玄光禅师。玄光,状元出身,后出家从学法螺,1317年继承竹林派衣钵,著有《玉鞭集》等。玄光禅师,一个伟大的僧侣学者和诗人,在他二十年的朝庭生活之后,隐居于昆山,传播佛法、练习禅定,创作禅诗。该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为陈朝时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别,对越南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这样形成了竹林禅派三祖,也形成了越南佛教黄金时期的标志。
  佛教禅宗不讲究烦琐的礼仪,不重戒律,主张坐禅修行,甚至可居家修禅,著书立说,其教理把中国和印度的佛学与中国的儒学思想结合起来,适应了越南封建阶级的需要,对知识阶层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时期,佛教的思想、文献和建筑得到最高的发展,对各王朝贡献很大,并对越南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音乐等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体现在诗歌,散文和大量的艺术作品中。可以说李朝,陈朝的文学是佛教的文学。
  另一个极具特点的现象是,李陈佛教有融合道教和儒家学说的倾向。这种和谐结合三个宗教的趋势日益增长,导致了对三个宗教都有渊博学问的学者的产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禅师、国王、公候名将,他们在反抗宋朝的军队以及蒙古的入侵时扮演了积极的领导人的角色。在和平时代或战争年代,越南佛教徒对国家民族的太平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越南佛教的空前繁荣时期,道教和儒家学说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并广知于社会各阶层。
  总之,自丁、前黎朝到李、陈朝期间,佛教可谓为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其地位凌驾儒、道之上,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陈朝的没落,佛教也渐趋衰微。
  三、 越南佛教在15世纪的衰落和之后世纪的复兴
  14世纪以后,由于儒学的发展,儒士阶层势力上升,儒家开始发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陈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并限制寺院僧侣势力的发展,佛教就逐渐丧失它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明朝于1414年入侵,大越再次成为中国的附庸国,时值明代大兴儒学,佛教面临空前浩劫。明朝统治者压制越南佛教徒,他们大量没收大越的佛教典籍,然后将这些经典送到金陵,并且摧毁了大量的佛教寺院。许多高僧被放逐到中国。这些做法都旨在同化越南,同时广泛传播儒家学说,以便使之成为唯一的教义,并严格控制佛教和道教。正统佛教遂渐衰颓,代之而起者为儒释道三教融合之新局面,大抵王室侧重儒学,民间则对佛教保有相当信仰。
  经过十年反明抗争,终于迎来由黎利领导的胜利,国家英雄黎利建立了后黎王朝(1428~1526)。但在当时,佛教还处于不顺利的境地。后黎朝独尊儒学,复行抑佛重儒政策,朝廷禁止新建寺宇,将寺田、寺庙领地收归国有,勒令不知诵经不持戒律的僧尼还俗。按国王黎太宗的旨意,佛教僧士必须通过考试才能继续僧侣生活,否则要回到世俗社会中生活。至15世纪后半叶,僧侣人数大减,通达佛教教义者寥寥无几。从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许庶民信奉佛教。从此,越南佛教更见衰落,由皇室庇护的宗教,转为以平民信仰为主的民间宗教。
  佛教命脉的保存是由于佛教已经深深扎根于社会各阶层,即使在艰难时期人民也不顾儒家学者的强烈反对和国王的排斥政策,通过建佛塔、寺庙及重印佛教经典保持他们的生活信仰。
  16~17世纪,天主教开始传入越南。越南佛教虽不似以前兴盛,但仍绵延不绝。当时,封建中央政权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郑朝和阮朝斗争大约300年,郑主和阮主试图重建佛教以赢取民心,北方郑氏王府和南方阮氏王府都曾延请中国高僧讲解佛经,并命令建立和重修许多有名的寺院或佛塔,如顺华的天姥寺(灵姥寺),由国主阮黄命令于1610建立,还有宝觉寺、安宗寺(慈昙寺)等等。
  在17世纪,许多中国僧侣来到越南,创立禅派如临济和曹洞宗派,他们受到郑主的热情接待,其时,郑主也鼓励竹林禅派的复兴。
  1665年,郑王选拔国内有名的佛师,为御用寺宇塑造几百尊佛像,禅宗再度复兴。隐居安子山的竹林禅派名僧白梅麟角将竹林三祖的教义和净土宗的思想融合为一体,在河内的婆哆寺开创新教派——莲宗。此宗主张以教为眼,禅是佛心,力主禅净一致,禅教双运,并以阿弥陀佛为禅的公案,实修上专念弥陀名号,由此而得悟平生。这和中国宋明以来禅教净相融合的佛教风气相似,盛行于十七世纪的北方郑府。门下有性泉、海琼、寂传、照宽、普性等人。
  此外,在越南北方有中力尚拙公创立的拙公派,这一派以临济宗为主,并受净土宗影响,亦称竹林新派。同时,还有曹洞宗的水月派。
  此时,在越南北方(Dang Ngoai)的佛教界,禅师真元是最杰出的大德之一,他被黎瑜宗国王赐予“僧统”头衡。禅师真元和他杰出的第子如现、如澄为复兴竹林禅派传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重印了由竹林创造者撰写的大量文献著作。另一位出名的大德是禅师香海,他在月堂禅院给上万的信徒说法。其中部分信众非常出名,并在后来被委任为越南佛教教会领导。
  在南方(Dang Trong),阮国主从心底欢迎来自中国的禅师,他们创立临济禅派和曹洞禅派,并在其领地往南延伸时在许多省份都建立了寺院。同样地,越南禅师对复兴越南佛教也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在他们当中,禅师了观被认为是佛教复兴的领导人。他在许多省份传播佛法,并受到阮主的高度尊敬。他居于临济禅派,但他的教授丰富多彩,并且充盈着越南人的思维方式,他试图重新改革从中国引进的佛教,使之成为完全的越南人的有活力的佛教如在仪式、诗偈方面的改革。他的第子继承这种方式传播佛教于整个越南南部,这种禅派的影响甚至在20世纪的佛教复兴中亦可看见。
  中国僧士道明、原绍等在越南传授禅宗佛学。原绍创建临济正宗的原绍禅派,造平定十塔寺,宣扬禅净并修的教义。迄今,莲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响,而临济正宗教派在南方势力则较大。
  十九世纪初阮朝兴起,奉儒教为国教,但国民大部分皈依佛教。由于佛教以民间宗教的姿态发展,常与俗化的道教、儒教混淆,其行事亦逐渐和传统的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相融合,故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独特风格。
  在阮王朝,当时大部分的国王并不是佛教的支持者,他们忽视佛教,还有儒家学说的朝臣对佛教表示强烈的反对。另外,从法国殖民统治越南开始(1958),由于法国殖民政府支持天主教,颁布各种限制佛教发展之法令。佛教在殖民主义政府的统治下遭遇了许多困难,佛教的地位明显下降。此一颓势,直至二十世纪越南佛教展开复兴运动之后始渐复苏。佛教遭天主教压迫,于是越南佛教徒参加了爱国抗法运动,净土系之新兴教团宝山奇香派急速流行于民间,对排法运动贡献颇多。
  进入近代时期,越南兴起佛道儒三教合一运动。19世纪末,随着天主教之传播,又出现“四教一源说”。这一时期建立的高台教则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间信仰糅合起来的新宗教。
  越南古来盛行之佛典,除汉文经典外,有仿汉字而制成‘字喃文字’ (陈朝时代),用这种文字撰写的《金刚经国音》、《法华国语经》、《阿弥陀经演义》、《十六观经演音》、《大阿弥陀经演音》等佛典。今日罗马字拼音十分普及,故字喃文字已几乎不用。
  经过长达二十个世纪的历史长河,越南佛教已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它是兴还是衰,佛教在传入越南的早期,越南佛教徒就已经接受了佛教慈悲、爱、忍耐和同情的思想,因而越南佛教能跟其它宗教和平共处2000多年。一方面,一代代的僧士,居士“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善巧地使用各种方便参与贡献,使之成为唯一的有着越南方式的和习惯的丰富多彩的越南佛教;另一方面,越南佛教对于越南的文化、艺术、音乐、建筑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越南佛教已成为越南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五、当代越南佛教
  1920年,越南佛教受中国佛教之革新运动所影响,亦萌生革新之机运,越南佛教振兴运动蓬勃展开。由庆和大和尚领头的越南佛教复兴运动从1931年至1934年兴起,许多佛教协会在南越、中越和北越纷纷建立起来。1931年,“南圻佛学研究会”首先创立于西贡,其后中越、北越相继成立佛学会。佛教改革得到佛教徒的巨大支持特别是整个国家的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支持,共同致力于复兴禅宗,修复寺院,振兴佛教教育,培养佛教青年,倡用越语代替以往所用汉文,并陆续出版各种越文译本之佛教经典及杂志。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越南佛教复兴运动被迫中断。
  战后,越南独立,佛教复趋重振。在1948年,统一越南佛教徒协会成立了,并在河内的活动。那时,许多佛教杂志和佛教书籍的越文译本纷纷发行。在顺华,觉仙大长老和学者黎亭探博士于竹林寺创立佛教学院,之后于慈光寺创立安南佛教会,以及两个为佛教僧众和尼众而设的佛教学校。黎亭探博士对越南佛教的复兴做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传播佛教教义,创立各种佛教青年组织,并将《楞严经》翻译为越南语。他是当时越南佛教复兴运动的精神领袖。
  1949年在素莲、智海大师领导下,越南佛教界重修寺院、整顿制度、创办佛学院,并确立体制严格而全盘统筹之佛学院制度,此外又推动恢复翻译、著作、出版等佛教文化工作,并设立慈善机构等。期间,很多越南佛教宗派成立,如:由护宗和尚创立的原始佛教僧伽教会、由明灯光尊师创立的越南佛教乞士教会、由明灯光尊师的弟子黄莲尼长创立的越南尼界乞士佛教教会、以及天台教宗、华宗佛教等教派。越南乞士僧伽佛教教会最能体现越南佛教的特色。此宗由明灯光尊师将北宗和南宗佛教的精华结合而成,选择中道,主张乞食,过午不食,吃素,提倡读诵研究北宗、南宗(11)的经典,强调保持佛教的纯洁,戒律精严,平等对待南众、女众(越南佛教南宗不吃素,南宗尼众只受十戒修行,在教会没有地位)。越南乞士僧伽佛教教会爱国爱民,特别是尼界乞士佛教教会黄莲尼长曾经参加爱国抗美运动,妇女抗美运动等。国家和平统一后,黄莲尼长受到国家政府的尊重,为越南第六届国会成员(1976),越南妇女委员会的成员,任越南佛教教会理事委员会的监督委员等职务。
  1950年,中越、北越成立联合性之新佛学会,致力于统一佛教、普及教理等。
  1951年,国家佛教会议在顺华召开,大会成立了“越南佛教总会”,目的在于统一所有佛教协会,重新组织佛教教会的活动,几年后越南佛教总会被批准参加世界佛教徒联谊会(1950年在科伦坡,即斯里兰卡首都创立)。1954年,日内瓦协定将越南分裂为二,北越与南越佛教之统一发展因而被阻。
  自1954年始,由于总统吴廷琰信奉天主教,对佛教采取差别政策,因此南越佛教界遭受了宗教歧视。吴廷琰及其家族逐渐专权,政府渐趋腐败,政策措施亦走向军事警察之体制,常常用以镇压民众的抗议行动。其政权对民众的压迫愈演愈烈。1963年,佛教徒挺身而出,非暴力的佛教反抗运动在整个国家发生,抵抗无理之镇压,弹劾政府之独裁腐败,在军警镇压下,牺牲生命之佛教徒为数众多,其中有当街自焚之僧侣。释广德菩萨的自焚及后继殉教者的牺牲,表示强烈不满之惨烈行动,形成长达十个月的激烈斗争,导致当时时机业已成熟之军事政变的爆发,推翻了吴廷琰之独裁政权。吴廷琰政权终于在1963年被打倒了。
  1964年越南十一个佛教会在西贡舍利寺统一为一个‘统一佛教教会’,对政府进行长期而严厉的批判,同时各宗派之新兴教团亦极力发展组织,推动弘法活动。
  自二十世纪中叶至沦陷为止,越南人民约百分之八十为佛教徒,至于新佛教运动者以中越、北越为多,而推动此一新兴佛教运动者,即为越南佛教总会。总会之下,包括南越僧伽教会、南越佛学会、中越僧伽教会、北越驻南部之僧伽教会、中部驻南部佛教会、越南佛教会(即北越驻南部者)。
  除继续以往的佛教事业外,又设立佛学堂,保送僧人出国,利用传播媒体,积极扩展会务,宣扬佛陀正法,对内教育训练,对外医济贫病。其中,南越佛学会所建之舍利寺,已成为当时越南佛教的领导中心。
  1970年前后,南越佛教界曾派遣留学僧到印度、台湾留学。先后有明珠、善议、德念、净行、智广等人。其中,明珠获得印度大学的博士学位,现为越南佛教教会的副主席兼越南佛学研究院院长;净行获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台湾创办灵山讲堂等机构,颇致力于佛教文化之推动;智广获得日本大学的博士学位,现为越南佛教协会弘法部主任。
  1975年,南越解放后,由释智取长老领导的运动再次统一了所有越南的佛教宗派和组织,并于1981建立了越南佛教教会。越南佛教教会第一办事处设在河内首都馆使寺,第二办事处设在胡志明市舍利寺(现搬到广德禅院)。越南佛教教会由越南三个宗派组成,即北宗(统一越南佛教教会、南越佛学会、临济派、净土宗、古山门、华宗教会、六合僧、天台宗、古传佛教教会等)、南宗(原始佛教僧伽教会,高棉原始佛教教会)、乞士(越南乞士僧伽佛教教会、越南尼界乞士佛教教会)(统一后,只有越南佛教教会才采用教会,其他宗派就改成系派)。
  越南佛教教会的法主释德润长老批准越南佛教界的行动纲领,此纲领为所有佛教宗派的合作和和睦,为更好地传播佛法以便最广泛地使世界知道越南佛教的特性,为建越南僧伽教育系统,以及发展越南佛教与世界上佛教组织的友谊,亦为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1984年、1992年、1996年,胡志明市、河内、顺化市先后建立了佛教学院。其目的是训练新一代的有良好素质的僧生、尼生,以使他们能有效地服务于越南佛教教会和国家的各种活动。三院的学制均为四年,教学内容包括内典和外典的课程,外典的课程按越南教育培训部规定的越南语、历史、哲学等大学教育课程,内典的课程是佛教协会规定的佛学课程。僧生和尼生受教佛学的三个主要内容:原始佛教(Theravada),一切有部(多元实在伦)(Sarvastivada)和大乘佛教(Mahayana)。
  学生学习四年期满,考试合格者获得越南佛教界内部承认的学士学位,称“佛学举人”。目前三院的学历已得到缅甸、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大学的承认。毕业的学生一到这些国家就能攻读硕士学位。中国学校也承认这个文凭,但要通过汉语水平6级到8级考试才能入学。毕业的学生也可以继续在国内或国外深造,以便成为越南佛教研究院(于1989建立)的研究员。胡志明市佛学院创立于1984年, 从1984年至1997年共有394名僧尼毕业,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僧尼有287人,目前有 120余位僧尼在印度、法国、日本、斯里兰卡攻读佛学硕士、博士学位。20余位僧尼在中国的广西、河南、成都、福建等地的大学留学(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哲学等)。到2001年9月份,有四个越南比丘尼将正式在厦门闽南佛学院深造佛学。这标志着中越两国佛教的友好关系。
  此外,越南还在胡志明市、巴地一头顿省和芹苴直省三地设有3所佛教大专学院,在31个省市办有佛教基础学校。佛教基础学校的僧尼除了修学佛学课程之外,还修学普通中学课程,毕业后可以报考佛学院及国民教育系统的大学。因此很多佛学院僧尼同时也在各大学上学,毕业后同时持有国民教育系统的大学学位及佛学院授予的学位。
  越南佛教界目前有近200名佛学博士分布各地弘扬佛法,两年内还将有50名博士毕业回国从事佛学教育及研究。
  越南佛教教会还设有一所佛学研究院。院长是60年代在印度获得博士学位的释明珠长老。副院长二人,一是释善超长老,负责越南佛教部门;二是释善珠长老(在竹林禅院,法国),负责世界佛教部门。
  作为越南佛教教会活动的新领域,越南佛教研究院的责任着重于阐明佛教教义。强调对佛法的创新与传播和新时代社会与科学的进步相一致。它还尽最大的努力拓宽世界佛教的活动。推广越南佛教文化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佛教文化相互交流。
  另有其它部门,如佛教僧事部、教育部、弘法部、国际部、慈善部、文化部等。此外,有翻译和出版越南文大藏经(佛教三藏经典:经、律、论)的委员会,庞大的翻译出版工作包括将巴利文、英文和中文的佛教经典翻译成越南文,同时出版越文的三藏经典。译经印经的工作早在1991年就已经开始,这浩繁的工作将花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
  至于所提的世界活动,越南佛教教会(VBS)的代表出席了第六和第七届亚洲佛教和平会(ABCP),会上释明珠博士长老被推选为亚洲佛教和平会的副主席和越南亚洲佛教和平会国家中心的主席。1984年越南佛教教会代表出席了在新德里召开的圆桌会议。值得一提的是,越南佛教教会和越南亚洲佛教和平会国家中心于1985在河内主办了亚洲佛教和平会执行理事会议和国际秘书会议。1986年,国际和平年,主题“佛教与和平”的研习会在河内和胡志明市召开。
  最近几年,许多越南佛教教会代表出席了在世界各地如印度、斯里兰卡、日本、澳大利亚、罗马、法国、台湾等地举行的研讨会或会议。
  目前,越南佛教的主要修行法门以净土为主,禅宗次之。安居时,僧尼们集中到当地几个大寺共同修学;安居后,举行以省为单位的传戒法会,但要向越南佛教教会申请。
  现在,全国75%的人受过佛教教育或影响,60%的人信仰佛教。目前越南全国约有出家僧尼 32000多人。僧阶制度管理遵照越南佛教教会规定:(1)行者:正式出家前的考验和锻炼阶段,1到3年;(2)沙弥、沙弥尼:1到3年的考验和锻炼阶段后才受沙弥戒;(3)大德、师姑:遵守沙弥戒3年才受比丘戒;(4)上座、尼师:戒腊满20夏、40岁以上的僧尼;(5)和尚、尼长:戒腊满40夏、60岁以上。
  目前,越南寺庙有14400余座,其中有13300座北宗寺院、500座原始南宗和高棉南宗寺院精舍、300座乞士精舍,还有100精室、200念佛堂(12)。胡志明主席曾说:“佛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在历史上,越南佛教界积极参加越南民族解放事业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现在又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因而越南佛教得到了越南政府的积极支持。
  经过长达二十个世纪的历史长河,越南佛教已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它是兴还是衰,佛教在传入越南的早期,越南佛教徒就已经接受了佛教慈悲、爱、忍耐和同情的思想,因而越南佛教能跟其它宗教和平共处2000多年。一方面,一代代的僧士,居士——“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善巧地使用各种方便参与贡献,使之成为唯一的有着越南方式的和习惯的丰富多彩的越南佛教;另一方面,越南佛教对于越南的文化、艺术、音乐、建筑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越南佛教已成为越南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附录:
  附录一:中国禅宗传到越南的表图
  菩提达摩初祖
  (?~528)
  慧可二祖
  (487~593)
  僧璨三祖
  (?~606)
  道信四祖
  (580~651)
  毗尼多流支禅师
  (?~594)
  弘忍五祖
  (601~674)
  法贤禅师(越)
  (?~626)
  慧能六祖
  (580~651)
  神秀禅师
  (606~706)
  南岳怀让禅师
  (677~744)
  清源行思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
  (709~788)
  希迁禅师(700~790)
  百丈怀海禅师
  (720~814)
  道悟禅师
  天然禅师
  惟俨禅师
  黄檗希运禅师
  灵祐禅师
  (771~853)
  无言通禅师
  (?~826)
  崇信禅师
  昙晟禅师
  临济义玄禅师
  (?~867)
  慧寂禅师
  (804~890)
  感诚禅师(越)
  (?~860)
  宣鉴禅师
  良价禅师
  草堂禅师
  李圣宗(越)
  附录二:毗尼多流支禅派
  第一代: 法贤禅师(?~626)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清辨(?~686)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定空禅师(730~808)
  第九代: 通善禅师。
  第十代: 罗贵安禅师(852~936)、法顺禅师(914~990)、摩诃禅师
  第十一代:道者禅师(900~977)、崇范禅师(1004~1087)
  第十二代:万行禅师(?~1018)、定慧禅师、慈道行禅师(?~1115)、明空禅师(1066~1141)、持钵禅师(1049~1117)、纯真禅师(?~1101)
  第十三代:惠生禅师(1063)、禅岩禅师(1093~1163)、本寂禅师(?~1140)
  第十四代:庆喜禅师(1066~1142)
  第十五代:戒空禅师、法融禅师(?~1174)
  第十六代:真空禅师(1045~1100)、智禅师、道林禅师(?~1203)
  第十七代:妙仁尼师(1041~1113)、圆学禅师(1053~1116)、净禅禅师(1121~1193)
  第十八代:圆通禅师(1080~1151)
  第十九代:依山禅师(?~1213)
  附录三:草堂禅派
  第一代: 李圣宗、般若禅师、遇赫禅师
  第二代: 吴益禅师、绍明禅师、定觉禅师
  第三代: 都武、范音、李英宗、杜都
  第四代: 张三藏、真玄、杜常
  第五代: 海井、李高宗、阮识、范奉御
  附录四:无言通禅派
  第一代: 感诚禅师。
  第二代: 善会禅师。
  第三代: 云峰禅师。
  第四代: 吴真流匡越太师。
  第五代: 多宝禅师。
  第六代: 定香禅师、禅老禅师。
  第七代: 圆照禅师、究止禅师、明心禅师、宝性禅师、广智禅师
  第八代: 悟印禅师、满觉禅师、通辩禅师。
  第九代: 宝监禅师、道慧禅师、空路禅师、本净禅师。
  第十代: 觉海禅师、净空禅师、大舍禅师、信学禅师、长原禅师、 静力禅师、智宝禅师、明智禅师、净戒禅师、愿学禅师。
  第十一代:广严禅师。
  第十二代:常照禅师。
  第十三代:神仪禅师、通禅大士、智通禅师。
  第十四代:息虑禅师、现光禅师。
  第十五代:应顺王居士、道圆圆证。
  附录五:竹林禅派
  常照禅师
  神仪禅师
  通禅大士
  智通禅师
  息虑禅师
  现光禅师
  应顺王居士
  道圆圆证
  大灯国师
  陈太宗
  逍遥福堂
  惠慧
  慧忠大士
  石头
  宗镜
  陈仁宗初祖
  法鼓禅师
  宝发禅师
  法螺禅师二祖
  密藏禅师
  宝刹禅师
  法幢禅师
  境辉禅师
  玄光禅师三祖
  桂堂禅师
  1. 梁慧皎撰《高僧传》:“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会年十余岁。二亲并终。至孝服毕出家。”
  2.《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时,江东佛法未盛,乃立志东游弘法。于赤乌十年(247)抵达建业,建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人初见沙门,疑为矫异,上奏吴主孙权。孙权诏而问之,师答以阿育王建八万四千塔之因缘。王不信,师乃归庐。与其徒共洁斋,并置铜瓶于案上,焚香礼拜,祈愿舍利感应。三七日后终感得舍利,孙权叹服之余,乃发心建塔。由于系首次在江南建寺,故称建初寺。并称建佛寺之地为佛陀里,江南佛法因此兴起。
  3.慧皎撰《高僧传》卷第九。
  4.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又奉敕令往交趾采药。于时交州时属大俭人物饿饥。于日日中营办饮食救济孤苦。悲心内结涕泣外流。时人号为常啼菩萨也。”
  5.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昙润法师。洛阳人也。渐次南行达于交趾。住经载稔缁素钦风。泛舶南上期西印度。至诃陵北渤盆国遇疾而终。”
  6.看附录一。
  7.看附录二。
  8.看附录四。
  9.看附录三。
  10.看附录五。
  11. 在越南把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叫北宗、南宗佛教。
  12. 这些数目,可能还高,因统计还没完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