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农工商业>>正文内容

中国茶道美学初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马嘉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茶道美学初探
  马嘉善
  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唐陆羽《茶经》刻印开始计算(约唐建中元年,西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兴衰成坏,发展式微,不胜枚举。有关茶的著作、论述很多,《茶谱》、《茶录》、《茶笺》、《茶史》、《茶论》、《茶述》等均见于历代茶文化典籍,而有关茶的诗词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笔记中有关茶的资料就颇为丰瞻,流布也很广泛,影响深远。而一些有关茶道礼法、清规、烹茶技艺、茶法、茶诀等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唐宋以来的禅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五灯会元》等多有有关茶事、茶礼的记述。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无疑为我们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命题和范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中也有记载,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自唐以来,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如唐代的皎然、陆羽、卢同、鲁龟蒙、皮日休、白居易,宋代的蔡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以及明清时期的朱权、陆树声、许次纾、张源、张岱、罗禀、冒襄、袁枚等。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事推波助澜。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曾亲自碾茶、点茶、布茶,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再如清代的乾隆皇帝,也以善饮茶而闻名天下。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使中国“茶道”渐次形成。他们中许多人都是茶道实践的先行者,如陆羽、皎然、苏轼、赵佶、朱权、张源等。在这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茶道实践过程中所独有的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中国茶道美学实质也渐次显露。
  一般认为,茶文化是一种“仲介”文化,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审美内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个人还以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掺揉著大自然的真意,是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我们要探讨中国茶道美学实质,就应该从茶道实践过程著手,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也即是说,中国茶道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茶道实践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和创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等。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可以用四句话、八个字来概括:大雅、大美、大悲、大用。
  下面将对此命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1. 中国茶道之表征是大雅
  “雅”这个字起源甚古,许慎《说文》里解释说:“雅,楚乌也。一名鸴,一名卑居,秦谓之雅。”后来雅的词义有所变化,《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词义进一步演化后,雅还具有“高尚、美好”等含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专设“大雅”、“小雅”,与“风”、“颂”相对。此后,凡说到那些既具有庄严肃穆的形式、又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多用“大雅”来指征。譬如“雅乐”就指的是适用于王宫演奏的音乐,气势恢巨集庄严,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识和教化功能。传说孔子在齐闻《韶》乐,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并且发表评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孔子认为,《韶》乐之所以如此美妙,不仅因为它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是真正的大雅之乐。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开篇中曾慷慨吟诵道:“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结尾则无限深情地写道:“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诗歌史上均将李白称作诗仙,用来说明其作品的浪漫特征,但从此诗看,李白的寄托是很深沉的,有经世致用的抱负,因此《古风》五十四篇也被后人称作大雅之作。
  茶道历代以来多流行于王宫贵族、文人雅士及禅宗门下,这不单是因为茶品、茶器昂贵的缘故,更是由于茶道的大雅表征所决定的。吃茶是一件雅事,进行茶事活动更是一件雅事,这样的雅事除了经济上的支援外,更重要的是个人学识和情趣的支援。这样的学识和情趣称之为“雅趣”。晋司徒长史王蒙,字仲祖,好饮茶。经常用茶招待到他那里去的客人,虽因此有“水厄”之讥,但其风雅不减。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嗜好茗饮,特地差人从慧山取水,号为“水递”,虽然招致时人讽谏,但其风雅依然不减。而晚唐的僖宗皇帝曾以唐密曼荼罗坛场的最高仪式供养佛指舍利,其供养品中就有茶器,则成为千古绝唱。宋徽宗曾亲自碾茶、点茶、布茶,并很风雅的说:“此自布茶。”事见蔡京《延福宫曲宴记》。清代的乾隆帝更是一位风雅皇帝,据说他因年高准备退位时,曾有大臣进谏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帝风趣的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再譬如宋代的苏轼、蔡襄、赵佶,明代的朱权、张源、张岱等,皆为一时俊杰,其人品、文章、才华足以傲视朝野,而独独沉湎于茶饮,遂使饮茶成为雅事。茶在禅门里更是受到普遍欢迎,这是因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自唐降魔禅师提倡茶饮之后,立即风靡整个丛林,出现了许多嗜好茗饮的高僧大德,譬如百丈怀海、雪峰义存、赵州从谂、圆悟克勤等等。特别是赵州从谂禅师,其“吃茶去”法语几乎成了禅门茶饮的代名词。茶道雅趣是一种人生特殊的审美情趣,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其发源处。可譬之为“小雅”。近代以来,由于政治腐败、外夷入侵以及多种自然及人文灾难的影响,茶道之事始终未能大兴,殊为感叹,这大概正是由于整体缺乏这种审美雅趣的原因所致吧。
  茶道之雅乃是大雅,大雅不仅体现在茶道形式的庄严恢宏上,更体现在茶道精神的精严深邃处。譬如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岑参的《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等,都写得非常有“雅意”;王建《宫词》、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等描写了唐宫茶事,可称作“小雅”;而鲍君徽的《东亭茶宴》则写得雍容闲雅,近似于这里所说的大雅。前文说过,中国茶道精神融会了儒、道、释三家精华,掺揉著大自然的真意,这在世界历史文化范围是绝无仅有的,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和继承。这种大雅是很深刻的,既有著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有著人文精神的薪火传承,是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所不具备的。
  (下略)……
  以上简单分析了中国茶道美学的四个特点,定多疏漏浅薄之处,在此求证于诸方大家。
  2004年11月16日于长安冷香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