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从法相进入藏传佛教世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百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法相进入藏传佛教世界
  陈百忠
  真实三宝善逝三根本;脉风明点自性菩提心;
  本体自性大悲坛城前;乃至妙菩提间恒皈依。
  --龙钦心要前行修轨之皈依文
  让台湾成为名至实归的佛教宝地
  台湾佛教徒大约五百万人,皈依藏传佛教的只有五十万,这五十万人中会使用唐卡、法器的人不超过五万,会去收藏老佛像唐卡的可能不超过五千人,有系统收藏的藏家应该不到五十人,而且收藏家一般只从古董、美术的角度去看这些东西,比较少跟宗教人士或学者交流,许多传世佛教宝物被锁在保险箱里,大多数想看的人看不到,而看得到东西的人不一定看得懂它们的另类价值,这也是台湾对藏传佛教艺术文物的研究收藏远落后欧美的原因。
  国内收藏家对藏传文物的兴趣主要是国外市场的重视以及题材的丰富性;而佛教信徒对文物并不是很感兴趣,除了因为相关资讯较少,主要是有些喇嘛认为买卖佛教文物是犯戒的,还有一些显宗人士对藏传密教有些误解并判为邪教,对双身像、忿怒像以及人骨兽皮的画像等敬而远之。如果能够对藏传佛教(特别是密教部分)的教理和方法有更正确的了解,大家就比较能够知道藏传佛教文物艺术性以及价值在那里。其实以台湾现有的宗教基础和经济实力,只要大家分工努力,让台湾成为名至实归的佛教宝地并不困难。
  最近阿富汗回教领袖把境内世界最古老的岩刻大佛全毁了,这是史上佛教徒及文物屡遭迫害的现代版,对大家应该都有所启发,如果以前有收藏家或博物馆愿意出高价委托文物商买出来,今天这些人类的遗产就仍在。联合国也曾提出高价收购的提议但回教组织为什么不在乎呢?因为大佛象征人类探索宇宙本源与人生终极目标的艰辛历程,而对认定阿拉是唯一真神的回教徒来说佛教教义根本是无法忍受的,他们认为只是在完成回教摧毁佛教的历史使命而已。
  佛教的守护神青康藏高原
  佛教是公元前五百年由释迦牟尼所创,目的是追求离苦得乐。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从印度传遍亚洲(目前也在欧美地区流行),之间曾经历了部派(小乘)、大乘显教、大乘密教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六世纪前后密教开始兴起,而显教则因为印度境内的印度教盛行而逐渐式微,因此密法修行者乃吸收了部分印度教修行方式并从世俗谛角度整合了印度教的神祇,展出后来的金刚乘,让佛教得以用密乘形态继续活跃在东北印度(帕拉王朝,约今孟加拉一带)、北印度、尼泊尔以及印度西北部(包含克什米尔、阿富汗一带)。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历代藏王都非常重视并且立为国教,同时选拔很多杰出者到印度留学,当时又适逢回教势力不断入侵,许多显密大师或为避难或为延续法脉就把教法完整地传到西藏了。帕拉王朝于十二世纪末灭亡,克什米尔地区佛教于十四世纪被消灭,印度的佛教至此就失传了,或许是天意,有赖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小乘、显教、密教各阶段各教派的教法与经典都在最艰困、最不适人居的西藏完整保留下来了,其中又以仅藏地保有的新派密法最为珍贵。整个青康藏高原从崇尚巫术的信仰变成完全佛教化的地区,并且肩负著保存三乘佛教经典与教法的使命。
  当然佛教在西藏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七世纪传入之后九世纪末就遭到原始苯教势力的反扑,发生了朗达玛灭佛事件,于是停滞了近百年。十一世纪末又开时重新推展佛法,史上称灭佛之前为“前弘期”,所传入的密法称旧派密法;十一世纪之后称为“后弘期”,传入的密法称新派密法。之后随著汉地政权的交替,藏地也出现了教派的兴衰轮替,前弘期传入的旧派密法称为“宁玛派”(红教);兴起于十一世纪、而在元代居主导地位的是萨迦派(花教);同样兴起十一世纪但于明代居主导地位的是“噶举派”(白教);兴起于十五世纪,清代居主导地位的是格鲁派(黄教);共产党来了以后,达赖喇嘛出走,西藏只能信“毛派”(毛泽东式共产主义),藏区经过“解放”与“文革”的浩劫,能留下来的高僧与古代传世文物非常稀少珍贵。
  多元而统一、直观又神秘的藏传佛教艺术
  佛教文物包括佛像、唐卡、法器等,开始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或上师作的,慢慢演变成帮助修行的辅助器以及教材,后来也为成庄严道场的饰物。对文字不普及的藏地来说,图象是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也最方便流传,西藏原本没有制作这些器物的技术,最初是外来的高僧或留学的译师把外地的文物带回藏地,之后较有经济实力的寺庙从外地聘请工艺师到藏地制作,最后藏地的艺人学会技术后就发展出自己的地方风格。就因为藏传文物融合了藏地、汉地、印度、克什米尔等邻近地区的文化精髓,透过这些文物的研究可以重建历史、并欣赏多种异文化的交流激荡之美。更重要的它们也是教学与实修的辅助器,是以图象隐喻的方式暗藏许多很难言说的佛教精华。
  根据现代学者的归纳,把藏地文物技法与风格分成:印度本地、尼泊尔、克什米尔、藏地、汉地等大类。每类又可按地区或时期不同来分支,比如:
  印度:可分东印度(白哈尔)、东北印度(帕拉王朝所在)、北印度、西北印度。
  尼泊尔:可分理查维时期、扎库里时期、马拉时期等。
  藏地:可分藏西、藏中、藏东、康区等。
  汉地:可分北方、南方、蒙古等。
  由于藏传佛教艺术受到外来影响,根据外来风格又将之分为:帕藏风格、尼藏风格、克藏风格、汉藏风格、蒙藏风格及受苯教影响的苯波风格。坊间颇多介绍工艺与艺术方面的图书可以参考,但就如同台湾的收藏、宗教与学术各界缺乏交流现象,国际上对藏传佛教文物的研究也只能算处于探索阶段,对艺术门派划分、风格认定、年代判断都尚有争议,读者要有所保留。
  (西藏地图)
  佛教法相是权宜与方便,没有万神殿,只有万花筒。
  小乘的法相有释迦、罗汉像;显教多了诸佛、菩萨和世间护法;密教则又多了上师、本尊、空行和出世间护法。本来所有的法相都是为了引导信徒进入修行用的,各派有个自的体系,而且每到一个阶段才会看到该看的。拜共产党、文物商与出版业之赐,现代人很容易就看到各种法相,因为不同年代出现的教派、教学系统很多,再加上同名异相、同相异名、同相异解的,简直是琳琅满面、眼花撩乱,比如“佛”就有很多名号,通常“佛”指的是自性(最根本的本质),有时候是尊称,凡与自性有关的都会被灌上佛号。从体、性、用三种角度说就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从时间的角度说就有三世佛、贤劫千佛;从愿行的角度说普贤王如来是第一佛;从佛法来源角度说金刚总持是本初佛;从五种根本智慧的角度说就有五方佛,所以佛们并没有位阶高低、谁是谁的邻居的问题,不同体系的“佛”是不可能照面的 !有些学者很努力想让众神归位,并称之为“万神殿”,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其实法相只是传法的权宜与方便,它的作用和感觉更像万花筒。
  佛教是无神论的,不认为宇宙间有主宰一切的神,究其极只有自性(佛性、如来),这自性的本质从心的角度说是“空性”,从物的角度说是“明光”,“明空不二”才是宇宙的实象,所以佛教是心物合一论。佛教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暂时的,是因缘而起的,但人们看不透这种暂时的缘起业力,对自我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或者想要拥有本不可得的外境,结果造成落差、出现各种痛苦。
  由于每个人的习惯和认知不一样,佛教为了达到普渡众生的目标,于是就对不同根器的人设计出上、中、下士等不同的教学体系,同时也相对采取了胜义谛、世俗谛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背景不同的皈依者也以包容的方式先不否定原有的价值,借力使力,顺水推舟,这就是所谓的权宜方便。密教是一种把权宜方便发展到极致的修行系统,它利用人们对世间各种贪著、迷信与迷惑作为诱因,将之燃烧化为动力,快速精进,即生成佛,正因此这套系统就被称为“果乘”,果在这里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以现果(即当前的业障)作为学佛的因,逐渐消除业障,转识成智(五方佛就在阐述这概念)。第二是追求此生就能成就的“即生成佛”和带肉身成就的“即身成佛”的佛果。
  在藏传佛教艺术经常可以看到代表的平安、富贵、长寿以及往生天堂的二十一度母、长寿三尊、各种财神以及各式各样的天堂净土,这些就是以世俗贪著处引导的方便法;也可以发现许多苯教和印度教的神祇,这些神祇大多扮演护法的角色,这是从迷信处引导作方便法;把世间所有令人爱恋之物包括身躯作为供品,或以感官作为依止处,这是从迷惑处引导的方便门。所以藏传佛教艺术里经常看到各种被夸张表现的感官物欲等,并不应该把它从宗教上理解成纵欲派或从艺术上理解成表现派或野兽派。
  追求“即身成佛”与“即生成佛”的理想也经常表现在图象题材中,比如莲花生大士的虹化代表即身成佛;密勒日巴代表通过苦修证得即生成佛,许多大成就者的本生图都传递了这方面的向往。
  本尊修法,三乘通票
  藏传佛教是非常重视显密次第的,修密法前除了要融通显教经论外要先完成严格的四加行或五加行前行法,消除各种身心障碍,成为可密修的根器才能进入包含生起次地和圆满次第的正行法,藏传佛教是以密的特点架构出一套适用于不同根器及不同学习阶段的体系,这体系有点像“一票到底”的通票,它的通票就是“本尊”,本来观修本尊是生起次第的修法,但是藏传佛教从接触佛教的开始就把本尊法的方法导入,让学佛者潜移默化,到真正进入生起次第的时候就能驾轻就熟,比如前行法的金刚萨垛法主要是要净除业障,除了念诵百字明咒努力忏悔之外,还要观想金刚萨垛尊;即使一般信徒参加法会也都会被要求观想本尊相。所以藏传佛教最常见、种类最多的就是可作为本尊的法相,显教的释迦牟尼、八大菩萨也经常被作为本尊观想,不过这时候它们的造型是密教形式,几乎所有显教的菩萨或高级护法都有作为本尊用的密教形式。
  密法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种瑜伽系统,各部又因教材内容及编排有些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许多不同教学体系,像无上瑜伽部最出名的有父续的“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母续的“上乐金刚”;无二续的“喜金刚”、“时轮金刚”等,它们各自代表一部修行大法而不是一个威猛的神祇,它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头、多手、多脚、手上拿著多种法器或武器,双身或许还有翅膀,其实这每一个头、每支手、每支脚、每项手上执的脚上踩的身上披挂的,甚至每种颜色都有它的含义和作用,是一种把高深复杂、很难说清楚讲明白的事物符号化、图象化的教传方式,以方便记忆、观想和体会。比如说大威德金刚的九个头代表九种镇压閰王的经咒;三十四臂加上身、口、意象征三十七道品;十六条腿象征十六种空性;右八脚踩代表八天王和动物象征八成就;左脚踩代表八女明王和禽类象征八自在清静;三十四支手上拿的器物都各有象征,它总体涵义就是:精通三十七道品(小乘),悟十六性空(大乘显学),业障消尽(密法前行),成就殊胜(生起次地),得大自在(圆满此地),这是整合三乘作为根、道、果的教授系统。
  藏传佛教的另一特点是有很多忿怒相,在密法里大部分的寂静相都会有一个相对应的忿怒相,寂静相表已证入空性,像诸佛、菩萨;忿怒相表降服,像明王、护法。有时候寂静相表心法,忿怒表色法,寂忿相表是色心合一法。在本尊法里,每个大菩萨几乎都有一个对应的忿怒尊,比如说,文殊的忿怒尊是大威德金刚、观音的忿怒尊是马头金刚。在中阴教授里,报身五方佛(五蕴)的对应是五大赫鲁迦(地、水、火、风、空五大)。
  (大威德金刚唐卡)
  藏传佛教是一门图腾象征的艺术
  藏传佛密法之所以能走捷径是因为它使用“相应法”,用电脑语言就是复制,用物理语言就是“共鸣”,用宗教语言就是“加持”,它的作用在于不经过分析、思维而可以直接感应事物的真实状态,这种修炼方式叫“瑜伽”,也是“印”的本义。所有法相都是象征性的,它有可能是代表一个曾经存在的个体、一套修法、一种概念、一种状态、一种境界或一种难以描述的灵性形态。密法的前行法最开始的“皈依”就开宗明义说:
  外相皈依之境是佛、法、僧三宝;从内相看上师、本尊、空行是加持、悉地与事业的三根本;从密相看脉的能依是化身、风的净治是报身、明点清静是法身;从极密之相来看,能、所二无分别(即心、物合一)的本智就是金刚之妙义。
  契入事物的本体就叫“印”,如噶举派的“大手印”是指快速契入大宇宙(自性)的修法;所谓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之“四法印”是指印证佛教教义的四个检验标准。密法要求自身的身、口、意和佛相应,所以有手结印契(含手势与身姿)的身密、口诵咒语的语密和心观本尊的意密等三密相应法。每个本尊也都有一个相应对的身形(造型及姿势)、结手印、种子字或咒语、以及器物图腾,譬如观音菩萨的手印是与愿印,图腾是莲花,象征清静慈悲;文殊菩萨的手印是说法印,标志是剑或经书,象征空性智慧。要欣赏或研究藏传佛教佛教艺术,必须适当的了解这些身形、手印及器物图腾的含义,才能真正掌握所表达的境界和旨趣。
  此外颜色也是密教重视的表达方式,每种颜色都被定义特别含义,比如说在五方佛体系里白色代表转色蕴为法界体性智,是痴的净治;蓝色代表转识蕴为大圆境智,是嗔的净治;黄色代表转受蕴为平等性智,是慢的净治;红色代表转想蕴为妙观察智,是贪的净治;绿色代表转行蕴为成所作智,是疑的净治,有些坛城就只以颜色来表示。每个尊相的颜色都有严格规定,因为颜色在密法不是用来满足视觉,而是和修气、脉、明点的地、水、火、风、空五大有关,绝对不能擅自创作。金色代表明光,可以替代所有的颜色,一般立体法像都用金色替代,有的全身施以鎏金,有的只有脸部泥金。
  举目所见皆是坛城的展现
  人因为有我和他的分别于是产生“界”的概念,小乘所说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在说明界的概念;五方佛的转识成智是因打破界的执著而产生五智;前面所提到的“印”也有打破分界、让两者会合的意思,而这种佛身、佛语、佛意相会的场所就是曼陀罗(或称坛城),密法采用坛城观修是要让“自我”直接契入自性,藉由意识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的“震撼教育”,快速地让人脱离自我意识的贯性,到达蕴界聚、散两自在,才能有效去除掉深层的我执。
  在藏地几乎到处都能看到曼陀罗的图象。一般我们把唐卡或壁画里用一个个圆圈圈的图称为曼陀罗,其实藏传佛教所有形象的组合几乎都是以曼陀罗概念表现的,从性质上可分成彩绘的大曼陀罗、器物的三昧耶曼陀罗、种子字的法曼陀罗、立体雕塑的羯摩曼陀罗等四曼。本尊与眷属之间就构成曼陀罗,每尊法相都可以发展出它的曼陀罗形式,本尊和周边的分身有的只是颜色不同,有的连造型也不一样。正式的密法修习过程是很严格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由上师灌顶以后才可以自行修练,在灌顶的时候一定要设有坛城,然后由上师开示坛城含义并引导进入坛城中,根据每种灌顶的性质不同所要求的坛城形态也不一样,一般分成积沙坛城、彩绘坛城(如唐卡)、身坛城、定观坛城等。今年三月达赖喇嘛来台湾举行的千手千眼观音灌顶法会现场用的是沙坛城,每个受灌者都必须观看坛城。综观藏传佛教的教法与表征,可以说无上瑜伽是教法的总结,而曼陀罗是表征的总集。
  碍于篇幅,很难用概括、笼统的方式将藏传佛教说清楚讲明白,主要是因为藏传佛教实在太博大太精深了,更何况它又兼融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在此笔者只能试著从法相与教法的关系,引导有兴趣者去发现另一种值得流连的精彩空间,如同开展曼陀罗中的曼陀罗。并愿有缘人继续不断地开展下去,细细体会佛法教义的心中心,大大探索藏传艺术的密中秘,以展现台湾佛教三宝圣地的真实坛城。
  文章摘自《法喜?庄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