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中国石刻艺术之乡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邓风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石刻艺术之乡
  作者:邓风云
  一、安岳宾馆
  (在旅行社接洽时)各位朋友:大家好!热烈欢迎大家来到中国石刻艺术之乡——普州.安岳旅游观光。普州安岳,自古佛缘深厚,以佛教石窟为主的摩崖造像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瑰宝。今天,朋友们带着新千年的美好憧憬,对石刻艺术的喜爱,被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深深吸引走到一起来,领略安岳石刻精美绝伦的艺术享受。首先,我代表安岳旅游开发总公司向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有幸与大家一起认识,这是一种“缘”,“缘”正是佛教理论的重要基石。“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我们都是有“缘”之人。我们将全心全意以优质服务展示“安岳”的形象和风貌,为你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请大家支持、监督和指正我们的接待工作。谢谢朋友们,谢谢!各位朋友,我们入住的安岳宾馆,位于县城中心,是一家集食、住、游、购、娱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宾馆。宾馆建筑新颖、装饰典雅、设备完善齐全,拥有高、中、低档各类客房,备有中央空调、电梯、闭路电视网、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大、中、小型会议室;大、中、小型餐厅、宴会厅、贵宾豪华厅,提供不同档次的零食和宴会。宾馆有咖啡厅、酒吧、歌舞厅、桑拿中心、美容美发按摩中心、茶楼,为中外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总台前)朋友们,这一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刻艺术)”的牌子,是200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的。安岳不仅以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石刻而著名,而且,直到21世纪的今天,安岳石刻艺人继承了传统的工艺,石刻雕塑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全国享有胜名,许多寺庙所用的石刻雕像,特别是大型石狮,都是安岳当代石刻艺人的精心杰作。
  (在餐厅用餐)朋友们,吃在四川,川菜在中国久负盛名,与粤菜、鲁菜、淮扬菜共同组成中国的四大菜系。我们宾馆膳食以中餐川菜系为主,兼做南北风味,但尤以安岳地方特色菜深受中外宾客好评。不过,饮食也是一种深厚底蕴的文化,各地的客人爱好不同,希望朋友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菜肴。首先,请大家品味一下鲜柠檬茶。鲜柠檬茶色泽浅黄,略带酸味,但细细一品,清新馥郁的香气浅浅浸入鼻来,就会感到气脉通畅,身心轻松。柠檬是一种优质特殊水果。果皮含芳香油,是生产食品、日用香精、香料的优质原料,果汁含VC、VA、VB、肌醇、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其他微量元素,是生产饮料、果酒的重要原料;果胚含果胶,可制各种蜜饯和果酱,果核富含VE和脂肪,可榨油,味好可食用。所以,柠檬及产品有很强的抗氧化、抗凝血、抗坏血等特殊作用,具有营养、保健、美容等功效。我县现有柠檬鲜果、柠檬袋泡茶、柠檬香精等商品,朋友们有兴趣的话,可买回去自用或馈赠亲友。用过之后,大家一定会青春永驻、延年益寿,女人变得更漂亮,男人变得更潇洒!非常感谢朋友们选择了我们安岳的地方特产菜。我们来品尝安岳特色菜——米卷,这是由米粉加工而成,煮熟后冷却,再拌以调制好的辣椒、醋、酱油、葱粒、蒜泥等作料,就可以食用了。这个菜细滑爽口,深受各地客人喜爱,赞为安岳一绝。朋友们可要一饱口福,这可真是应了“过了这个村,可没了这个店”这句俗语,因为除了安岳县,任何地方都无法制造,这与水质有关系,不用安岳水是不行的。
  品尝了安岳米卷,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岳红苕。也许有的朋友早就知道,安岳盛产红薯,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由于地区不同,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山东人称其为地瓜,四川人称其为红苕,北京人称其为白薯,福建人称其为红薯。它的故乡是南美洲,16世纪末传入我国。如今,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大江南北皆有其踪迹。红薯营养十分丰富,是我国人民喜爱的粮菜兼用的天然滋补食品。红薯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含蛋白质、糖、脂肪、磷、钙、铁,胡萝卜素,另含有维生素B1、B2、C与尼克酸、亚油酸等。其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分别比大米高6倍和3倍。特别是红薯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赖氨酸。此外,红薯与米面混吃,还可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其营养价值。更有趣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某天,乾隆皇帝在御厨房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他好奇地循香寻去,原来是一个小太监在吃烤红薯。乾隆皇帝要了一块,竟吃出滋味来,就问这东西是哪儿来的。小太监说这东西叫红苕,是四川省安岳县送来的,平时都是下等人吃的,不敢送给皇帝品尝。乾隆下令让御厨以后经常为他烤红薯吃。乾隆皇帝吃了一段时间的红薯后,惊奇地发现,他那让太医束手无策的老年性便秘,竟不治而愈了,不仅如此,还胃口大开了。红薯不仅是甜香益寿食品,还是一种祛病的良药。《本草纲目拾遗》说,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金薯传习录》说它有6种药用价值:治痢疾和泻泄;治酒积和热泻;治湿热和黄疸;治遗精和白浊;治血虚和月经失调;治小儿疳积。《陆川本草》说,红薯能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红薯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酶破坏的纤维素和果胶,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肠胃蠕动,从而起到通便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做薯粮,使人长寿少疾。”又有医书说红薯“功同山药,久食益人,为长寿之食”。民间常将红薯与粳米煮稀粥加白糖,用来治疗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夜盲症、大便带血、便秘、湿热、黄疸、血虚、月经不调等病症。近年,日本人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红薯热”,男女老少都以大吃特吃形形色色的红薯食品(如烤红薯、红薯酱、红薯酒等)为乐。其原因是,日本科学家已发现,红薯具有多种特殊的“药用价值”。更令人感兴趣的是:美国一位生物学家发现,红薯中含有“脱氢异雄固醇”,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有人说,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实际上红薯不仅不会使人发胖,而且还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它的含热量非常低,比一般米饭低得多,所以吃了之后不必担心会发胖,反而可起到减肥作用。红薯中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对保护人体皮肤,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国外许多女性把红薯当作驻颜美容食品。过去人们对红苕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利用价值缺乏认识,把红苕看成充饥糊口,非穷不吃的低等杂粮,且吃法单一,极不科学,人们对它没好印象。红苕被誉为“减肥食品”、“防癌食品”、“长寿食品”和“太空食品”。选择了安岳红苕,您就选择了健康,希望大家都健康长寿!由红苕精加工做成的粉条,以柔软可口、清爽滑嫩、营养丰富、产销量大而闻名全国,仅成都市场粉条的年销量就达2000多万斤,而新疆、陕西、青海等北方市场,红苕粉条更是必需品,沿海一带红苕粉条既受青睐,且价格很高,日、韩和东南亚国家也喜爱吃粉条。安岳红苕粉条中最有名的周礼粉条,历史悠久,还有一个滑稽的传说:
  (周礼粉条的传说)传说,安岳县仙人山有个白仕仲,他在明朝末年考取了翰林。看到同科进士向皇帝和吏部官员送了奇珍异宝,都当官了,自己还没有着落,心里特别着急。他左思右想,终于有了主意。于是请假回家,找来粉条手艺好的人,选了上等红苕磨的粉,做成红苕粉条,带进京去,献给皇帝,谎称此宝叫“仙人吊”,说是有一天夜晚自己到青城山游玩的时候,遇到一个白胡子仙人送的,自己不敢私用,献给皇上品尝。皇上一听是青城山仙人所赠,十分高兴,立即吩咐御厨烹调。一吃,还真不错,味道特鲜美,简直就是稀世珍肴,皇上认为白仕仲忠心可嘉,于是立即颁布圣旨,委任白仕仲为蒙阳知府。事后,白仕仲怕此事泄漏出去,自己被治个欺君之罪,便赏给做红苕粉条的手艺人很多银子,并威胁他们不得泄漏这个秘密。那些手艺人得了好处,果真守口如瓶,没有泄漏半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后人才开始用红苕做成粉条让人一饱口福。
  朋友们!红薯生食脆甜,可代替水果;熟食甘软,吃在嘴里,甜在心头。它既可作主食,又可当蔬菜。蒸、煮、煎、炸,吃法众多,一经巧手烹饪,也能成为席上佳肴。我们这里的红苕系列菜肴品种丰富,有红苕泥,黄红油亮,甜香可口;醋熘红苕丝,酸辣脆嫩,风味别致,皆为名闻遐迩的地方风味。有烤红苕,皮不焦不烂,香味四溢;有蒸红苕,软硬适中,清香甜美;有红苕酥,香酥脆嫩,口感良好;还有热凉粉,又麻又辣真过瘾,等等。如果再吃上一碗爽口的红苕稀饭,那就是地道的四川方言所说的“爽呆了!”
  川菜以善用麻辣著称。辣椒,四川俗称海椒,并衍生了许多其他的意义。比如说某人性子急,做事泼辣,就说他这个人是“小海椒”;某人不容易起气,办事拖拉,就叫他“大海椒”;办事多次碰壁仍然还要去办,就说这人真是“辣不怕”;明知是件不容易办好的事,还是有信心去办,就说这人真是“不怕辣”。
  菜的味道如何?我们还是应该把评论权交给顾客朋友们,好不好吃,满不满意,你们说了算。下面几道菜,就请大家先来品尝,好不好?
  这次安岳之行,我真诚的希望朋友们吃得舒心,住得安心,玩得开心。待会儿大家用过餐以后,可以逛逛安岳古城,看一看安岳县城“普州古城墙”遗址和唐著名武将普州刺史程咬金的钓鳌台遗址。不过,我也建议大家今晚早点休息,明天早上7:00—7:30在宾馆东楼宴会厅吃自助餐,8:00我们正式出发,开始我们这一次的安岳石刻与宗教文化寻踪之旅。
  二、县城——卧佛院途中
  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的旅游车将载着我们驶向安岳石刻之旅的第一站——卧佛院,为大家服务的司机老×,是一个具有多年山地驾驶经验的师傅。为了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安岳及安岳石刻,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安岳的基本情况:安岳县位于四川省东部边陲,辖69个乡镇,幅员面积2689平方公里,人口154万,是全省典型的丘陵农业县和人口大县。安岳东邻大足74公里,南连内江76公里,西接资阳110公里,北靠遂宁70公里,到成都166公里,到重庆174公里,是古成渝道上的陆路交通要冲。安岳文化史朔源于新石器时代,以出土磨制石器为证,在约6000年前古代猿人已在安岳县的龙台镇生息繁衍。安岳古称普州。据可考的历史记载,州、县始建于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治所曾建于县城铁峰山上,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县名沿用至今。普州的治地辖安岳、安居(今遂宁)、崇龛(今部分属潼南)、永康(乐至)。州、县治所一直建在岳阳镇。安岳为什么古称普州呢,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普州的来历)传说,今安岳县瑞云乡一带,西汉前居住着一个野蛮的少数民族部落,名叫“州”,西汉政府攻取西南夷各国时,州部落灭亡,从外地迁入许姓、张姓等人家,而把这个此方命名为“州”。这个地方的地形是一个坝,坝后有一座山,名叫狮子山,山高坡陡,森林覆盖,遮天蔽日。东汉初年酷夏时节,天气十分炎热。不知为什么,狮子山遍山是蛇,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成千上万。每天到了黄昏的时候,那些蛇黑麻麻地梭下山来,窜到住户的房前屋后,有的甚至钻进屋里,爬到床上,骇得大人娃儿喊爹叫娘。直到半夜过后才离开,爬回山上。天天这样,于是,人们每到下午,便早早收活路回家,关门闭户,把墙壁堵得严严实实的,密不透风,不让蛇进屋。蛇进不了屋,就围住不走,把人困在屋里。人们不敢出来挑水喝,日子过得艰难极了。这样一直到了第七天中午,太阳正当头的时候,来了一个外地老头,高高大大的,相貌和打扮都很奇特,还光着个脑袋,胡须花白,拖到小腹间。他四下一看,遍坝房屋,不见一个人影,家家户户,闭门不出,感到十分奇怪,掐指一算,完全明白了。他毫不畏惧地走近一户人家房前,几十条蛇一齐过来把他缠紧,他不慌不忙地盘腿席地而坐,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说也奇怪,几十条蛇立即从他身上松开,迅速地爬开了,他再站起手一挥,遍坝的蛇就全部逃回了狮子山。老头敲敲这家的房门,喊道:“屋里有人吗?”这家人非常害怕,半天不敢出声。老头“哈哈”笑了两声,“不用害怕,蛇已被老夫赶走了。”这家人还不太相信,打开门缝看了看,果见四周一条蛇都没有了,便欢天喜地地打开门,又叫大家开门。几十户人家非常感激老头,都来到院里向老头道谢,邀请老头堂屋上坐,端水倒茶,杀鸡杀鸭,弄起一大桌酒菜,热情招待老头。众人都感到奇怪,要讨教老头驱蛇的方法。老头说:“佛法无边”。众人都听不明白,以为老头是神仙下凡,倒头便拜。原来这老头是个和尚,不过当地人还不知道佛教为何物,因为这个时候佛教刚传入中国。老头说:“劫数啊!这些蛇是巫师在兴风作浪,想逼走村民,独占狮子山,等侯七年后在此出现的宝物,吃掉它,增强魔力。现在,这儿虽然一条蛇都没有了,但蛇全部爬回狮子山去了,后患未除。”众人听了,又转喜为愁,直向老头磕头作揖,请他上山把蛇全部消灭。老头点点头,说:“我佛慈悲。”于是众人跟在老头后面一起上山。老头一路念念有词,蛇一起掉头爬回去,最后来到一个大石洞前。大家一看都吓坏了,蛇多得数不胜数,十分恐怖。只见老头一个人走进蛇群中,任凭蛇在身上缠绕,一点儿也不害怕。众人看得心惊肉跳,都十分担心老头的安危。不一会儿,蛇忽然全部不见了,老头盘腿坐在一个小石包上。众人走近一看,老头旁边有一天然形成的石缸,水十分清澈,却不知从何而来。老头站起身来道:“灾难已经过去了,老夫走了。”众人都十分舍不得,再三邀请老头多住几日,老头仍执意要走;便又送许多财物,老头坚决不收;众人便恳请老头留下姓名,日后子孙后代有个纪念、供奉。老头道:“姓名乃是一个人的代号,身体只是一副皮囊而已,名利均是过眼云烟,何须纪念、供奉。普渡众生,乃我佛慈悲。”这样,人们又过上了安乐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十分怀念这位救苦救难的老头,便一起向官府呈诉此事。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位老头,也为了顺应民意,东汉政府在老头所说“普渡众生,乃我佛慈悲”中取一个“普”字,将今瑞云一带改名为“普州”,归犍为郡管辖。7年后,许黄玉出世了,16岁时嫁给了南韩驾洛国金首露王,被封为“普州太后”。普州之名一时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普州太后的故事,我们在路过瑞云乡的时候,再给大家讲一讲。后来南朝萧梁时,正是佛教兴盛时期,又从“普渡慈航”这个佛教语中借用“普慈”,在今安岳县区设立普慈郡,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在安岳建州,在讨论州名时,许氏族人向朝廷建议,为与南韩建立友好关系,借用“普州”名,得到朝廷采纳。普州名自始才指的以安岳为治所的区域。
  据《四川郡县志》记载,安岳秦属巴、蜀二郡。事实上在这之前和秦统一巴国和蜀国后,在西南方向,中国的版图只达到蜀郡(今成都)和巴郡(今重庆),虽说安岳属巴、蜀二郡管辖,但县域面积究竟有多大,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依当时的建制情况,安岳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安岳部分边远地方,山势陡峭,树木丛生,很可能是野蛮的少数民族小部落,史学家也把她们称为国家,她们受到蜀文化的影响,有的是奴隶制国家,有的是封建制国家。直到西汉政府再一次统一西南夷征服各个国家时,安岳才划归新设立的犍为郡管辖。
  (张献忠剿安岳的传说)虽说安岳以前主要是杂居的少数民族,但现在土族人极少而无法考证了。因为安岳经历过数次灾难,人口大减,十室九空,主要是由于瘟疫造成,但当地人相传是张献忠剿杀所致。据说某年端午节,张献忠剿杀到安岳的时候,路过安岳的一个村子,看到一个农妇背着一个大男孩,却让一个小女孩自己走路,十分不满,十分凶恶地喝问农妇为什么要这样做。农妇就说:她背的男孩是人家的,走路的却是自己亲生女儿。张献忠听了一时十分高兴,世上有如此善良好肠的人不多,怎么能杀?便叫农妇赶快回家,在自己的房前窗户上挂上一束陈艾,以示区别,避免自己的手下误杀。善良的农妇回家后,便叫村子里的人家家户户窗户前都挂上陈艾。张献忠军队到时,见家家户户挂陈艾,更为农妇的善良所感动,便留下这个村子里的人不杀。因此,安岳便有幸留存了十来户人,但这个村子在哪里至今没有人知道。所以,安岳人便有年年端午节在窗前挂陈艾的习俗,以示消灾避难。说到张献忠,也许大家不知道他与四川方言中的“解手”有关。四川人管拉屎、拉尿叫“解手”。据说是张献忠剿四川后,四川人口稀少,清政府便从湖广等地征调一些人到四川来。因四川多数地方当时荒芜,人们都不愿意来,清政府只好强行抓人来,被强行征调来的这些人都被反捆着双手,一路由官兵押送。要方便时,官兵便把他们的双手解开,这样一来,这些被押送来的人要方便时,就叫“解手”。因此以后四川人就管方便就叫“解手”了。
  说到这里,我想请问一下,有谁知道四川为什么被称作“蜀”和“天府之国”的?很多外地朋友很可能在《三国演义》中了解到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知道是今天的四川。其实,蜀在秦代以前是一个很古老的王国,蜀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很早就发明了自己的文字,类似甲骨文,被考古学家、史学家称作巴蜀文字,巴蜀文字已经脱离了象形而成为高度发展的文字。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巴蜀文字便被弃之不用,逐渐消失了,如果不是近代出土巴蜀古陶器等上面发现这些文字,恐怕这一文化现象当真就淹没了,而现在出土的巴蜀文字,至今谁也不认识。
  (“蜀”和“四川”的由来)“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氐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蜀国和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1001年),将四川一分为四,即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合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那么,四川为何又被称为“天府之国”呢?
  (四川为“天府”的由来)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她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的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时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了。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
  各位朋友,我们正驶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佛院。请大家留意一下,远处半裹着薄秀轻纱的竹丛人家、田埂上的桑麻,这里没有北方农村的那种凝重,厚实感,也比不上江南水乡的灵秀,却有着淳朴和闲适。
  (安岳石刻概况)安岳是丘陵县,以浅丘、中丘为主,小山坡一个接一个,境内无大江大河,沱江、涪江分水陵是安岳丘陵骨架的纲。安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度。具有春旱、夏长、秋凉、冬暖,风速小等特点。年均气温17.6℃,无霜期314天,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每年3-10月为最佳旅游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的游客都来参观。目前,已经接待了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台湾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四川有三秀:安岳“石秀”、阆中“山秀”、眉山“水秀”。被称为“石秀之乡”的安岳,文物古迹众多,形成了一个举世罕见的文物宝库。安岳是四川又一恐龙之乡,恐龙化石遗迹遍布近20个乡镇,其个体大,属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的恐龙新种,现在已发掘出四具恐龙化石,已装架成型晰脚类恐龙全长21.5米一具,屈居亚洲第二。肉食龙全长10米一具,填补了中国恐龙史的空白。安岳馆藏文物也十分丰富,现有上千件的金、石、玉、瓷、古字画藏品,古代各大名家的书画作品琳琅满目,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安岳人杰地灵,文化璀灿,宋代安岳有冯山、刘仪奉等262名进士,同四川眉山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很有文化渊源,有“东普西眉”之美称。本地出生、成长的历史名人有宋初大理学家陈抟,南宋伟大数学家秦九韶,参观觉洞时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还有明代治理钱塘水患绍兴知府汤绍恩,清代出任台湾别驾撰著《澎湖志略》而饮誉全国的周于任。据不完全统计,近现代安岳有出国留学生200余人,革命文化名人100多人,黄埔军校学生130余人,革命烈士2200余人。有介绍罗荣桓入党的革命烈士彭明晶、女诗人陶香九、新诗开拓者康白情、著名农业科学家杨允奎、爱国民主人士陈离、抗日英雄黄永淮、著名声乐家蔡绍序、女革命家王季愚,等等。这里不仅养育了不少名人、学士,也曾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志士到这里周游或做官。唐初,著名武将程咬金、参知政事李义府曾在此任普州刺史,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曾任普州司仓参军,并在普州著有《夏夜登南楼》等多首诗,死后,葬于安泉山麓。晋代仙师葛洪曾在此修炼,历代文人墨客多来安岳游览。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不仅在安岳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诗篇,还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迹,形成了安岳众多的人文景观。安岳主要以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安岳石刻始刻于公元521年的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五代和北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享有上承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位置,有“中国古代石刻又一伟大宝库”之誉称。全县境内现有摩崖造像145处,10万余尊,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卧佛院、毗卢洞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它们是圆觉洞、千佛寺、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木门寺。尤以驰名中外的唐代左侧卧佛和有“东方美神”之称的北宋紫竹观音评价最高,最受世人瞩目。中国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对我县石刻极为赞赏,概括我县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四大特点。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说:“对于任何一位意欲了解佛教中国的人来说,从成都取道安岳、大足到重庆,花上两天半的时间去好好看一下是很值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盛赞安岳石刻有10个全国之最:1、安岳卧佛是全国现存盛唐时期最完美的摩崖卧佛造像;2、安岳佛经《一切经论目序》等,是玄奘译经班子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版本;3、五代时期的石刻造像在国内最多;4、圆觉洞五代的“地藏菩萨”在我国南方最早;5、圆觉洞五代时期的“地狱变”龛在国内最早;6、毗卢道场的北宋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全国最早而罕见;7、北宋时期的石刻造像最美;8、玄妙观盛唐的道教造像对研究我国道教史最有艺术价值;9、历代的佛道合龛和儒、释、道合龛像在国内最多;10、明代木门寺仿木结构的无际禅师石塔其造像和雕工是国内少见的。
  各位朋友,请大家留意一下,前面坡土中的果树是通贤柚树,通贤柚是安岳的一种特色水果,具有果大皮薄、脆嫩可口、酸甜适度,入口化渣的优点,连续*次被评为国家金奖,2001年11月全国第七次柚类生产协作会在我县召开,通贤柚一致获得专家青睐。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通贤柚不仅肉瓣可以吃,皮子还很有用处,放在家里面,可作空气清新剂用,香气经久不散,沁人心脾。
  三、卧佛院景区
  朋友们,这里就是卧佛沟了,我们要改乘游船,穿过这段河,就能看到举世闻名的卧佛了。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安岳的山水风光。我们安岳山美、虽不雄奇、劲险,但连绵起伏,绮丽多姿;水美、虽不浩瀚壮阔、汹涌澎湃,但柔和妩媚,清悠安闲。安岳水养殖出的淡水珍珠,可与日本珍珠媲美,1985年10月日本珍珠运营学会代理理事长高岛秀实还专程来我县考察过。来!我们大家看一下,这儿是不是有“广西桂林山水”的感觉。大家再吸吸空气,就会感觉到,这山水中弥散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野草的气息,完全是田园山水风光,唐代诗圣杜甫、苦吟诗人贾岛、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等文人墨客,都到过这里,亲身感受而写出了千古流传的诗词。
  朋友们,我们已经看到的这尊造像就是全国重点文物——唐代左侧卧佛。这里唐代时建有寺庙,称卧佛院。这组造像称为“释迦牟尼涅槃图”,俗称卧佛。为了使大家了解安岳石刻艺术与佛教的渊源,更清楚明白安岳石刻蕴含的宗教教义、历史文化、人生哲学、社会生活、雕塑艺术等,请大家坐好,我给大家详细的介绍。
  (佛教溯源)佛教源于古印度,创立时间为公元前6-5世纪,创始人为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传说他出生时,地上有金莲花涌出将他托住,能说会走,有诸般异相。在他创立佛教以后,佛教徒和世人才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是释迦创立的,所以中国人又称佛教为“释教”。自东汉以后,中国汉传佛教的僧众均以“释”为姓。悉达多太子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聪明智慧,多情善感,对人世寄予无限的同情和深思。在他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以后,便思考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于29岁(一说是19岁)抛弃宫庭生活,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一带寻师访道。苦修6年,以至雀巢冠顶,芒苇穿膝,还是没有悟出什么道理来。于是,毅然决定放弃苦行,下尼连禅河洗净身躯,并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供养。之后,便独自一人到菩提伽雅的密林中,在一棵毕钵罗树底下悟道。他发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决不起此座。”据传49天以后,他终于大彻大悟,明白了宇宙和人生的最高道理,完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成佛了。时年35岁。释迦悟道成佛后,在鹿野苑找到了以前随侍他修行的五个人,向他们说他悟得的道理,佛教把这叫做“初转法轮”。以后,他以摩揭陀、乔萨罗和拨沙三国为中心,周游列国,广泛宣扬自己的学说,历时45年,在公元前485年圆寂,一生大约活了80岁。他的生卒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65-前485年。(或前563-前483年),若取前者,则比孔子大10岁,早逝6年,可说他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大抵相当。佛教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因”就是我们讲的内因,“缘”就是我们讲的外因或条件。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的是果;现在的积累为因,将来的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上溯过去无始,下穷未来无终。一切现象的生成,都是由种种关联所造成。这种因缘学说是佛教教义的基石。佛教认为人生即是苦,苦皆起于欲——“欲求不得,苦之本也”。苦之因在佛教中名之为“集”。苦是可以而且应当消除的,是为灭。消除苦的方法是要修持,是为“道”,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圣谛。人生既然苦海无边,彻底的解脱就是涅槃。这是一种绝对安静、神圣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精神状态。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是在脱苦;佛教所讲的苦与基督教所讲的罪,是不相同的。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众生的业感,是由无始的无明覆障而来,纯粹是个人负责的事,与上帝没有关系,与祖先也没有瓜葛。众生由于无明之惑的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于生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就这样,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惑、业、苦三者,连成一个生死之流的环状,头尾衔接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因为惑是苦的种子,业是苦的阳光空气水,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也唯有结果才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佛教要把生死之流,称为苦趣或苦海,所以要求超越这个生死之流而不受生死的束缚,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脱的境界。不过,佛教求解脱,并不是仅靠佛、菩萨的救济,佛、菩萨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这与耶稣代“信他的人”赎罪,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佛教不承认众生是由上帝的惩罚而得罪,尤其不承认人类祖先的罪会遗传到子孙身上,正像“罪不及妻孥”一样地简单明了,上帝不能代人赎罪,也正像“我吃饭不能使你饱”一样地简单明了。佛教脱苦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戒是不应该作的不得作,应该作的不得不作;定是心的收摄,不使放逸,也不使懈怠;慧是清明的理智,认清了方向,努力开拓进取。在此顺便一提,许多的人,认为佛教太重视苦,乃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乐,并且可用人为的方法来改进生活的环境,其实,佛教并不非要教人承认“有受皆苦”的这一观念不可,佛教讲苦,是从佛陀的悲智观照而得的结论,一般凡夫并不是佛陀,当然不易体察出来,正像人见野狗吃屎,该是多么的恶心,吃屎的野狗,却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乐在其中,如果人们一定要告诉野狗知道吃屎是多么的不卫生,野狗可能还会掉过头来吠你两声!这就是说,由于境界的高下不同,思想层次不一样,认识水平也各不一样。因为,佛是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来看生死流中的众生乃是唯苦无乐,有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纵然人生有乐趣,也像搔痒一样,发痒就搔它,感觉到很舒服,越使劲越舒服,甚至搔得皮破血流,这时就觉得十分的痛苦。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时时都处在迁徙流转、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叫“诸行无常”。而万事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这叫“诸法无我”。上述两点加上“涅槃寂静”合称“三法印”。释迦牟尼为佛,他的理论为法,他的出家弟子为僧,佛、法、僧合称为佛家三宝。释迦牟尼创建的理论为经,他制定佛教僧众必须遵守的戒条为律,他的弟子和后世再传弟子阐述佛经的论著为论,经、律、论合称三藏。佛教本来是不雕刻佛像的,佛教徒最初是在岩洞中居住修行,供奉释迦的遗物或象征物。后因希腊文化影响而开始造像,并由此形成著名的犍陀罗艺术。中国的石刻造像渊源于印度,早期的造像(即北魏造像),大多显得粗犷、激昂、奔放的线条和旋律展示出那秀骨清相、神采奕奕、尽去人间烟火的飘逸自得和洞察人世现实的睿智,保留着一些犍陀罗艺术的痕迹。到了中期的唐代,在技艺上则渐由简转向精致圆熟,风格上也由前期的雄伟、劲挺、粗犷、奔放转向庄严,整洁、富丽、一变“秀骨清相”而为神气自如、肌肤丰润,轻纱透体,备极人性的健康和美丽等特点,安岳石刻造像相当一部分有唐代风韵,显示出不离人间又高于人间的风格。我国晚期石刻造像当以大足宝顶山和北山为代表,这一时期的石刻显示出民族化的进程已经完成,世俗化、地方化的风格是其主要特点。安岳北宋石刻最为精美,活泼生动而别具生气,技巧洗炼圆熟而又极富写实倾向,无论规模宏大的造像场面还是单个的造像,均展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巨大的艺术创造力。
  安岳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石刻造像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大约在公元前2年至公元67年这段时间里(即西汉哀帝元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了隋唐时期,佛教信仰在中国已比较盛行。佛教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都有一定影响,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地区)、藏传佛教(藏语地区)和云南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语地区)。因为安岳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是古成渝道的交通要冲。佛教在安岳盛行,有中原高僧释玄应等人主持建寺造像,据县志记载,当时有寺庙100余座,寺庙均有造像,到今天寺庙已经不存在了,但造像仍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宋代安岳有本地著名僧人和技艺精湛的石刻艺人,且文化空前繁荣,为造像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岳卧佛)我们来看这尊卧佛(3号窟),她也叫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唐代作品。因地处安岳、乐至、遂宁三县交界处,比较偏僻,所以以前看到和了解的人比较少,直到1982年省、地、县有关部门来这里普查,才发现这里躺着一个国宝。这里依山傍水,翠竹掩影,景色幽雅。卧佛象悬睡着的巨人横卧在一块高约20米的沙岩中,背北面南,呈全身,全长23米,堪称我国古代全身石刻卧佛之首。大足石刻卧佛(31米)虽然比她长一些,但却是半身的,而且要晚450年;潼南石刻卧佛虽然也比她长一些,但却是粗刻,系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所凿,距今才50多年。主体像卧佛腰前坐着弟子阿难,头脚处各立一尊力士,充分显示出她在涅槃变中的突出位置。左右力士均为密迹金刚力士,密迹金刚力士见佛灭度悲痛欲绝,据《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说:力士爱恋释迦的足如优钵罗花,于是抱住佛的脚不放。上层(卧佛右臂上)分两排,各站着菩萨、阿罗汉、力士等10尊高约2米左右的刻像;中间禅坐说法的释迦牟尼法身像。卧佛左右前排侍立弟子像9尊(摩诃迦叶、舍利佛、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婆离、罗睺罗),与佛前阿难合称释迦佛的十大弟子。后排为天龙八部之像,即八部众: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天龙八部多为妖魔鬼怪,受佛教化而修成护法神。双手握大蟒蛇的是天龙八部之摩睺罗迦像,传说中的蛇神,呈忿怒状,形象夸张。图中后排左一为菩萨像。下层(卧佛左臂下)刻有数尊姿态各异的小像,其排列好似缀连成篇的连环画,为五代、宋时作品。刻有华严三圣和十二圆觉菩萨像等。华严三圣我们在华严洞再讲,十二圆觉菩萨我们到圆觉洞再讲。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彻大悟,坚定永恒,是人从“生死的此岸”达到“不生不死的彼岸”。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解脱状态。小乘佛教以涅槃为彻底寂灭,大乘佛教则把涅槃说成成佛的标志。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80岁时在前往拘尸那迦城途中,身患痢疾,他忍痛继续前行。后随弟子继续来到迦城娑罗林双树间,躺在七宝床上,此时树上鲜花盛开,空中充满了天乐和香气,天神都来到卧榻四周。弟子阿难想着释迦将不久于人世,悲从中来,倚门啼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28个阶段的禅定境界,终于涅槃了。诸神悲啼号哭。释迦的母亲摩耶夫人听说他涅槃了,伤心欲绝,与诸天众,从空中至双树间。释迦听到母亲的哭声,运用大神力,令棺盖自开,从棺中合掌而起,为母亲说法。佛母听完说法后,欢欢喜喜地回去了。又过了7天,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崛山中知释迦牟尼已入棺中,便赶往拘尸那迦城。因迦叶十分敬重释迦而手拄禅杖,走的捷径来。到释迦涅槃处,他已老泪纵横,痛苦得说不出话来了。释迦知道迦叶来了,从金棺中为之现足。阖棺后,八力士共抬佛棺前往火葬之地,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抬不起来。释迦于是大发慈悲,使动神力,自举金棺,飞到空中,从拘尸那城西门入,东门出,绕全城到火葬场。释迦被火化后,所有遗骨被分作八份。阿阇世王,离车毗族人、释迦族人、布利族人、俱利族人、摩罗族人,以及婆罗门和拘尸那城各得一份。各自分别在城中建了一座塔,埋藏遗骨,称“舍利塔” 。
  这尊超脱升天的释迦牟尼的造型分外优美。它清瘦而有神韵的体态,身上粗犷流畅明晰的衣纹,体现了我国盛唐时期佛像造型的艺术特点和精湛的刀法技艺,卧佛头枕绽了花的方形石枕头,大耳上垂着一对绽花耳环,双眼微闭,安详而恬静地躺在石崖中。
  就佛的涅槃情景而言,《大智度论》卷二中是这样描述的:佛入涅槃时,山崩地裂,河水倒流,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恶兽哮吼,这个时候,一切草木药树花叶一时剖裂,慧星昼出,人、神、鬼等世间万物,都在忧伤啼哭。由此可见,佛涅槃时的情景完全是一个悲惨世界,不是人间的悲痛所能相比。当然,安岳的涅槃变不可能全部表现文字所描述的奇悲情景,但它采取以点代面的方式,提炼出一组典型的刻像,使之创造出其它涅槃图所不能取代的氛围,使审美主体仍然能获以《大智度论》中所描述的佛涅槃的那种奇悲的感觉。看,前坐于佛腰前的弟子阿难,手触佛臂,眉头紧皱,表现出了心中悲痛与感情控制的复杂情景。力士张口嚎啕,眦目欲裂,向天紧攥的拳头似要捏碎悲哀,肢体露凸的肌肉似在微微颤抖,仿佛要为佛的不幸而撕天裂地。但是我们看:释迦牟尼缓缓欲合的眼睛、舒坦的嘴唇表现了临终前的内心宁静,垂着的手与足给这种宁静更添一种静穆感。与其说雕刻家是从生活中找到死亡景象来做佛“涅槃”的原型,不如说是雕刻家用舒适的睡态表现了一个慈祥哲人的临终。因为,我们在这最慈祥哲学家脸上捕捉不到死的痛苦,尽管死是向生的告别,是一件痛苦难堪的事。这大概就是佛教宣讲的解脱生死之苦的魅力吧?
  这尊唐代卧佛主体像长达23米,营造颇具新意,非常典型,而且是左侧卧佛,很多人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安岳卧佛具有以下特色:构图讲求对称。安岳的涅槃变图分上中下三层排列,并集中表现在岩腰中,总计刻像约100尊,构成一个庞大的涅槃变场面。由此涅槃变的构图的层次排列来看,它非常注重体现传统形式美的对称性,即构成三组对称:第一组,主体像卧佛的右臂上和左臂下的刻像的对称;第二组,主体像卧佛头足各刻一尊力士的对称;第三组,上层(卧佛右臂上)刻像中禅坐的释迦牟尼两侧的各十大刻像的对称。构思巧妙绝伦。安岳的涅槃变不是临地面凿刻的,而是在岩腰中所刻的,这使涅槃变的整组造像的气魄更大。大家仔细看一下,还会发现更神奇的东西,上层说法图、主体像卧佛和弟子阿难构成了一个倒置的“卧”字,佛是一个大大的倒“一”字,而阿难恰好是“卜”字旁的那一点,这种寓字于雕像中堪称全国仅有。另外,由于涅槃变图刻于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岩腰中,这使创造的艰辛远远胜过一般的涅槃变图,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巧思妙造的创造才能。依山形造像。安岳的涅槃变图,尤其是主体像卧佛,不是机械的表现,而是依山取势,富于创造。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涅槃是“北首右胁(侧)卧,枕手累(重叠)双足”。可是,安岳卧佛却是头东脚西左侧卧,而且不枕手—这既大体符合佛经经文的宗教仪轨,又不走前人的路子,非常有特色。安岳的涅槃变图与其它地方的涅槃变图有所不同,如与毗邻的大足石刻涅槃变图。大足的涅槃图是傍地而营造的。31米长的卧佛仅刻至膝部,佛窟表现的是迎送释迦牟尼升天的情景——佛前的10余弟子或捧香花、或托水果、或献食宝、或举珠衣,窟顶的九身天女捧花献果,一派欢送的情景。这种刻像是把佛教教义来世俗化了,融入了人们对天堂或者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表现出了人们对宗教的无知。安岳的涅槃变图是十分精美的,特别是主体像卧佛,凿刻的比例得当,刀法精湛,无论是头,还是身、足每个部位都显示出神韵和典雅。难怪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赞美说:“安岳卧佛比大足和敦煌的更美。”
  这组图中造像比较多,其中有佛、菩萨、罗汉等,那么,什么是佛、菩萨、罗汉,他们又怎么区分呢?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佛教中三者的概念:
  (佛、菩萨、罗汉)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槃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在造像上,罗汉都是光头,衣饰也简单。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阿罗汉有应受人天供养而作人天福田的意思,因此,应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号之一。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佛有十种德号,这十种称号是: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应供:应该受到人和天的供养。正遍知:全面的、真正的知道一切佛法。悉知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和五行(圣、梵、天、婴儿、病)。善逝:非常自在地入于涅槃。世间解:能了解世间的一切事理。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调御丈夫:能调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天人师:佛是一切天和人的导师。佛世尊:佛应该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小乘的声闻缘觉,也都有正觉或自觉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正觉的痴呆汉了!在造像上,佛陀比较容易区分,因为他们的头上都有螺髻。宋代密宗造像中,佛陀还加戴了宝冠。菩萨是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菩提萨垂音译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有时又意译为“大士”、“开士”,也就是“发大心愿的人”。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加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我们所说的菩萨,是指圣位说的,因为佛典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是指的地上圣位菩萨。菩萨造像的特征,从晚唐开始就是镂空花冠,身上饰璎珞。菩萨是立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用各种佛道去觉悟众生的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且菩萨将来都是要成佛的,所以他们是处于佛的候补地位,相当于现在说的候补委员。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菩萨都是立下宏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并以种种化身来到民众中间,随时随地解救危难,所以菩萨是最具有人情味,使人倍感亲切的。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菩萨的这种慈悲精神,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因此对菩萨的崇敬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信仰最普遍的首举观世音菩萨。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中国人习惯把泥塑像、石雕像等用于供奉的神灵,统称为菩萨,比如把城隍、土地等类叫做菩萨,这是错误的。另有一点,在中国传说中有关罗汉的生活形态,必须加以澄清。中国的佛教徒们,由于发现中国的佛教史上,曾有寒山、拾得、丰干、布袋和尚等无拘无束,或有弄船江上,或有吊影崖岛,或有混迹市廛,或有张弓舞叉,或有学女人而戏拜,或有取肥肉而大嚼──禅宗的不存规则的超佛越祖的作风。因此而往往把懒惰、肮脏、不修边幅、不守律仪的出家人,称为罗汉型,视为罗汉化现,中国的佛教绘画及雕塑中,也就把罗汉的圣像,表现得仪态乖张,衣履不整,或者是暴牙裂嘴,面目可憎。事实上,我们从小乘经律中所见到的罗汉生活,乃是最重形象的,只有六群比丘(僧中的捣蛋鬼),才会像中国传说中的罗汉那样。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在是对罗汉的大侮辱。相反地,中国人心目中的菩萨,倒是垂眉低目,璎珞披戴,庄严万状的。其实呀!菩萨的报身固然是庄严的天人相,菩萨的化身为了随类应化,也随机应变,往往化成各色各类的身分。比如观间菩萨,据说就化成了妖艳的少女来到人间教化众生。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罗汉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徵者,罗汉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即有碍佛教的声誉;菩萨没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开化众生,并不要求众生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固可以示现福德庄严的天人相,如有必要,往往也化身为外道屠夫乃至魔王,纵然如此,也不致于损及佛法的声誉。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卧佛最下面分两层刻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中,讲述了善财童子修行的故事:印度有个叫福城的地方,城中住有一位长者(长者原意就是家长,佛教有表示施主或富的意思,这里所说的长者是个传说中没名没姓的人),他有五百个儿子,善财童子是他的儿子之一。传说这个儿子诞生时自然涌出种种珍宝,所以就被命名为善财了。善财立志要修行学佛。当文殊菩萨在福城城东的娑罗林中宣讲佛法时,善财童子就去请教文殊菩萨如何才能求得正果。文殊菩萨指示他到南方去参拜了53位有高深佛学知识的名师,在这些名师的教化下,善财童子终于如愿以偿,修成了正果,成为菩萨。因为善财童子参拜的第27位名师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佛教造像中把他经常胁侍在观世音菩萨身旁。当然,信佛教谁都可以,若要加入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则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这是观音菩萨龛(19号龛)。观音头戴高花冠,项后有桃形头光,璎珞繁丽,双手已毁,隐约可见左手下垂执净瓶,跣足立于仰莲台上。因为手持净瓶,佛教也把她称之为净瓶观音。
  卧佛的头部斜下方刻有“卧佛”二字的铭文。“佛”字已被风雨剥蚀,但字形依稀可辨。字右边落有“贞元”字样的款记。至于具体年间已被风化,现无法稽考,但可以断定,卧佛至少落成于唐贞元年间。在释迦牟尼左臂下的方块石上,刊刻有宋兵部待郎刘仪奉的《临赋旧制》题咏,及其表侄承直郎雍涓和的原韵。从这两首诗中的“色相空留”、“脱迹千秋”等句中可以看出这尊卧佛的古老,以及年久失修“插危栏”的景况。据说,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此也留有墨迹,可惜现在是看不到了。
  这是释迦佛龛(30号龛)。
  这是双龙无字碑(44号龛)。碑首浮雕交尾双龙,其正中开一小浅龛,内刻一小坐佛,像高7厘米。碑面下部正中刻一侧身站立妇女,像高38厘米,碑面无一字。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呢?其实最早的碑本就是没有字的。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来看太阳影子和拴马匹的石柱称为碑。那时的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后来,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周围树立石柱——碑,并凿上孔,用以拴绳子便于慢慢地把棺材放下去。这时的碑也不具有纪念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立于墓旁的石碑有些未被拔掉,并被人们在上面刻上纪念或说明文字,为死者歌功颂德,于是出现了树碑立传的作用,也引导出后来的墓碑。以后,碑被广泛应用。所以,这块碑没刻上文字,尽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也并不奇怪。龙到底是什么呢?传说中的龙是一种硕大无比,能飞善游、呼风唤雨、助善惩恶的神异动物。据考古发现,龙的原始形象,是一条巨蛇却又长着四条象羊腿的东西。在原始社会,人们曾经用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氏族的标志,称为图腾,黄帝所率领的六个部落,又各以猛兽为图腾,虎是六部落之首。这些氏族与部落联盟时,又需要一种共同的标志,于是单一的动物图腾演变为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图腾,这就是龙。后来又演变成具有鹿的角、狮子的鼻子、老虎的眼睛、牛的嘴唇、马的髦、蛇的身子、鱼的鳞甲、鹰的爪子的一种奇异动物。
  这是佛雕经幢(52号龛)。五代作品,该经幢刻工精细,分别刻有四金刚力士托幢,二麒麟、二龙吐水、倚坐四天王、小坐佛、莲纹、云纹、风钤等,幢上方有题记。
  这是三世佛龛(54号龛)。龛内刻三佛结跏趺坐于铺帛莲座上,三佛面部及手已毁,正中佛着通肩大衣,右佛著右袒式大衣,右肩敷搭偏衫,左肩系搭膊牵衣襟,左佛著双领下垂大衣。龛内三佛门内刻伎乐,龛下方格内刻飞马、麒麟、神兽。三世佛是指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这里是指有代表性的佛,则过去佛为迦叶佛,现在佛为释迦佛,未来佛为弥勒尊佛。迦叶佛立于左边,于人寿二万岁时出世修行而成正觉,为释迦以前之佛。这个佛与释迦在世时的迦叶尊者是有区别的,迦叶尊者为释迦上首弟子,头陀行第一,传为印度禅宗第一代祖师。立于正中者是代表现在佛的释迦佛。右边为弥勒佛,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继承释迦佛位。弥勒,系姓,译慈氏,名阿逸多,译无能胜,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佛经上说:他降生于枝头末城,城中七宝楼阁林立,土地象涂过油一样光洁润泽,行人来往不带一点尘埃,用金沙铺在地面上,金银到处堆积,人们都非常慈善,关系都处理得相当融洽。庄稼收成很好,而且还不用费多少功夫。总的说来,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地方。但是弥勒觉察到世人五欲太重,隐患很多,便很想出家修行。国王知道后,送给他一座用珍珠、玛瑙等宝物做成的七宝楼阁,想挽留他,他就把七宝阁送给了婆罗门。但是婆罗门的人把它拆分了。弥勒更加心灰意冷,就出家修行去了。他修持宏扬瑜迦,先佛入灭,生于兜索内院,四千岁后生人间,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广行化度。一般寺庙所供奉的弥勒菩萨,是唐末奉化的布袋和尚,据传说是弥勒应世。
  这是凉州瑞像龛(64号龛)。佛跣足立于覆莲瓣台上,面相方圆,螺发高肉髻,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内衣结带,右手下垂施接引印,左手拈衣,项后有桃形头光。据《续高僧传.释慧达传》,这种像可称为“凉州瑞像”。这是释迦佛龛(70号龛)。龛楣浮雕卷草纹,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佛顶上方刻有华盖,左右两旁刻菩提树。主像为释迦佛,可惜面部已毁。菩提树之名出自梵文,旧译译名甚多,为一种常绿乔木。它叶互生,呈三角状卵形;茎干黄白,花隐于花托中,果实近圆形,佛家用作念珠;树干富乳浆,可提硬性橡胶。这种树原产于印度,原名荜钵罗树。据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的一株荜钵罗树下坐禅,证得菩提(梵文,佛教意为“智”、“觉”)而成佛,因此以后将这种荜钵罗树改称为菩提树,并成为佛的象征,为佛教徒所顶礼叩拜。在印度比哈尔邦传说释迦牟尼成佛的地方,公元前3世纪摩揭国阿育王围绕那株菩提树建立了大佛寺。
  这是释迦佛龛(82号龛)。左右分别刻有二弟子二天王像。
  (石刻经文)朋友们,这就是佛经,在这里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大批石刻佛经。卧佛沟南北两岩约8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有55个藏经龛窟, 其中已具雏形或竣工的43窟,空经洞1个。已刻经文至今保存完好的15窟, 佛经刻字面积152平方米,现存清晰可辨的共20余种70余部300余卷40万字,包括从东汉桓帝到盛唐时期500年间的经典译作。摩崖刻经盛于北齐,唐朝以写经居多,安岳卧佛院刊刻佛经是全国罕见的,专家盛赞安岳卧佛院石经是国之瑰宝。另外,著名的北京房山居寺石经和四川灌县灵岩山石经都刊刻在石板上,象安岳卧佛院凿窟刻经还是绝无仅有的。而且,经目中的《般若波罗密心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等是玄奘译经班子传下来的全国最早的版本。
  卧佛院石经的刊刻年代属于盛唐,刻石上有“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8年)二月刻”的字样,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经文。还有“唐开元十七年”、“唐开元二十一年”、“唐开元十五年”等题记,可以看出刻经是一个巨大而又历时较长的工程。
  卧佛院经文字就书法艺术而言,它也是颇为珍贵的,值得我们今天效法,从中汲取精华。系阴文,约直径两厘米大小, 直行镌刻在窟内左中右三壁上。主要是唐楷,具有唐代小楷写经的典型特征。字体端庄灵动,美丽工整,潇洒飘逸。笔法之精妙,读看摹临,皆是最大幸运,最大享受。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卧佛院石刻经文并非完全为唐楷,还有很大部分的“魏碑体”楷书。我们来看46号窟的左壁前半部分刻的《大唐东京大敬爱寺释静泰撰〈一切经论目序〉》,后半部分刻的《大般涅磐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二十三》。这些字体与唐楷形成了鲜明对比。用笔以方为主,方圆结合,写得气势磅礴,偏侧取势,结体宽和疏宕,有北朝书法的风韵。为什么同一处刻经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字体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楷书发展的高潮,北方雄强、坚健的书体时称“魏碑”。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影响深远,许多寺庙中也存有魏碑石刻。隋统一南北后,书风渐渐南北合流。至唐代,楷书发展至峰巅状态,但却是程邈、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总结完善。初唐书法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下,大都笼罩在王羲之的书体下,并对以后书风造成了极大影响。又由于唐朝佛教的鼎盛,小楷写经便很普遍。卧佛院石经大都是这种严格意义下的唐楷。盛中唐倒有了书法个性发展的特色,一些书家便取法魏碑。46号窟左壁经文即是得力于魏碑的书作。
  卧佛院经文只有“王宾镌”的题刻,是何人所书,各种资料中均未提及,但可以看出是当时的名家书写。一是可能为翻刻。从“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释静泰撰”和“龙塑三年(公元663 年)正月二十二日敕令敬爱道场写一切经典”及“开国公韩威、判官洛州司土参军李亮、台使郑州司土参军卢行讷、判官王屋县郑祖均等精检复”可以看出:佛经由大敬爱寺传来,而刻经是奉皇帝的命令,并通过有关官员三道精心校对的。可见,卧佛院经文是有政治基础和有意识安排的。东京即今河南洛阳,而魏碑体中最著名的“龙门十二品”即来自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记。卧佛院经文依稀可见“龙门十二品”的韵味,这也说明安岳石刻与龙门石窟的传承关系。那么,这些经文可能是奉诏来自于洛阳的僧人所写,或者是洛阳大敬爱寺译经手迹本在安岳的摹临翻刻。二是可能由主持修建卧佛院的高僧玄应书写。据史书记载,玄奘取经回长安后,专门组织了译经班子,有12人是得力助手,他们分工合作,玄应就是专门负责抄写经文的,这么说来,玄应的书艺水平应是在佛门中高水平的。玄应的生平不详,但据《中国名人大词典》(中华书局出版)记载:他于唐贞观末年在西安报恩寺译经、校经、其学识渊博,著有《玄应音义》一书。三是可能由专业书写者书写。安岳卧佛院刻经与民间崇佛和还愿风兴盛有关,如《佛说报父母恩重经》上就留有“长江县李涉敬造供养”字样。唐代刻碑以名家手迹为荣,如先人死后请不到名家写碑文,便认为是一种羞耻。捐资刻经更是信佛者对佛的敬仰。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写经应是请名家书写。不过,古时有一批专门从事书写工作的“抄手”,他们的字漂亮大方,也得到社会公认,唐代经文很多都是由这些人书写,当时书作多不留名,他们的遗迹今天才被我们所珍视。
  卧佛院经文中还有“无”等简化字体,说明简化字在当时已流行。这与隶书、草书、行书最初都由民间流行,后由官方或某个出名的书家整理规范是一样的。这些简化字是我们今天规范化汉字的原型,对我们研究文字学和书法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飞天像(59号经龛上方),刻于经文上面,雕刻线条简洁,姿态甚为优美。飞天是佛教图像中的众神之一。印度梵语称她为乾达婆,又名香音神。按照佛经的意思,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十宝山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和散放天雨花,每当佛说法的时候,她们就要回翔飞舞在佛周围的天际间。实际上,飞天是古人浪漫主义思考方法与生活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歌颂了妇女的美丽、善良、智慧和尊严。飞天,系最巧妙、最富有诗意美的艺术形象之一。中国早期的飞天,身上长有一对翅膀,与外国的天使相同,后来翅膀渐渐消失了,代之以帔帛,这种飞天可爱之处在于:她的“飞”,并非靠身上长有翅膀,而是凭借身披的几条临风飞舞的彩带,无论飞的什么姿态,都宛如游鱼戏水,飞鸟凌空,轻盈而曼妙。石刻飞天在雕刻中廖若辰星。人们常见的飞天,一般系壁画的,这是因为我国唐代盛行壁画而构成了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缘故,尤以敦煌的最具有代表性。石刻飞天的凿刻难度是壁画飞天所不能比拟的,即雕刻家不仅要付出构思飞天的结构之苦,而且还要付出凿刻躯体之劳。从这个角度而言,安岳的石刻飞天较之壁画飞天的存在意义和美学价值就更显宽泛。
  (十一面观音)朋友们,请注意一下,这尊(45号龛)小造像叫做十一面观音,是佛教密宗六观音之一。观音跣足立于莲台之上,披云肩,袒上身,十一面已毁,前三面为慈相,左三面为瞋相,右三面为劝进相,最后一面是怪笑相,顶上面是说法相,整体造像很具有肌肉感。中二手合十,右上手执法铃,左上手执宝轮,下右手作降魔印,一恶鬼呈惊恐状,下左手结与愿印,钱落至穷叟的口袋里。这尊观音采用浮雕和线刻结合办法,主体像、六只手臂和莲台为浮雕,其余采用线刻了手、眼、法器,该像衣纹流畅、线条悠美、身材苗条,是难得的佳作,特别是衣裙刻画得薄如纱,仿佛可见膝盖骨和小腿,足见雕刻者高深的功力,在简单、明快的线条中,衬托出女性的纯洁与美丽。为什么观音会有千手呢?相传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位千光王静位如来,为众菩萨宣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心咒)。当时观世音菩萨只是初地(菩萨乘五十二位之中十地位的第一地名)菩萨,也在场听千光王静位如来讲咒法。千光王静位如来用金色的手,摸着观世音菩萨的头顶说:将来要你掌握这个“大悲心咒”,到充满罪恶的世界去拯救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安乐与幸福。观世音菩萨在千光王静位如来的指点下,在大悲心咒的启发下,发出誓言说:将来我若能到人世间去普济众生,我愿意长出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这样我就能更好地救苦救难。当观世音菩萨刚发完此誓言,立即就长出了千手千眼。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是为了拯救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之中受苦受难的众生,才化作千手千眼菩萨的。可能因为这三道之中的障碍太大,需要菩萨用千眼千手才能拯救得了受苦的众生。这也说明观世音菩萨有无比特殊的威力和伟大的慈悲心肠。其实,说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也只是形容、比喻菩萨威力、功德的伟大,按其威力、功德,何止千手千眼。塑造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庄严宝相,是代表菩萨有透彻一切佛法的智慧,有千万种普济众生,利益众生的高明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教化众生,脱离苦海。
  四、通贤——石羊途中
  朋友们,我们现在要返回通贤镇,到石羊镇参观毗卢洞。在刚才我们来的路上的左边,也就是石鼓乡清凉山麓,有一个引起中国雕刻艺术家、建筑师极大兴趣的艺术杰作——木门寺。由于时间较紧,我们今天就不去现场参观了,有兴趣的朋友今后可以去看一下,那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当然,我还得给朋友们介绍一下:
  (木门寺的传说)提起木门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安岳县姚市有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叫赵巧,此人心灵手巧,喜欢争强好胜。人们尊称他为“赛鲁班”,他认为自己手艺天下第一,古今莫二,甚至夸口说鲁班先师也不过如此。有一天鲁班先师在天庭忙完了宫殿修建任务,便到凡间走走。听到人们说起赵巧后,便想与他比比手艺,挫挫他的锐气。他化成一个老石匠,对赵巧:“听说你手艺非常了得,我想与你比试一下。”赵巧说:“这也好。不过,你是石匠,我是木匠,怎么才知道各人手艺高低呢?不如我俩在规定的时间内各修一座庙宇,看谁先修好。”鲁班愉快地答应了。他俩约定当晚开始比赛,天黑开工,鸡叫停工,看谁先修好。赵巧在安岳姚市镇狮子山修一座木庙,鲁班在安岳石鼓乡清泉山上修一座石庙。天刚黑,鲁班就使出浑身解数,开始修建庙子。修到夜深人静时,山下农民只听到清泉山上传来了石匠的号子声,铁锤錾子的叮当声。石庙已修好,只差两扇门的时候,鲁班已累得汗流浃背。正在这时,他忽然听到东边山上传来了清脆嘹亮的鸡叫声,接着听见赵巧兴奋地喊道:“老石匠,我已经修好了木庙,你的石庙修好了吗?”鲁班一听,心里惊慌,急中生智,顺手在地上抓起一把用来垫石料的木渣向石庙门前一抹,于是,两扇木门立在了石庙前。这样,鲁班修的庙子叫木门寺,赵巧修的庙子叫道林寺。木门寺就成了除门为木质的外,其余均为石材的庙宇,因为十分奇特,吸引了众多的人前来参观。
  (木门寺)木门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它为亭内砌塔,亭外建殿的一种木结构和石仿木建筑综合性的古建筑群。寺前石坊书称“东普禅林”。石亭内葬明代高僧无际禅师 (1380—1446年) 尸骨。无际俗姓莫,号了悟,法号无际,明潼川府安岳白鹤岩人,得到皇帝朝见封为宗师,并于万寿山讲经说法,影响极大。禅师著有《道林录》传于世。因为这个亭子除门系木制外,全为石料仿木建成,故名木门寺。无际禅师亭为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坐北朝南,其柱、枋、檐、脊、斗拱、鳌头、瓦、滴水、桷等皆系石制,与木制无异,工序严谨,巧夺天工,外观如“介”字形。亭子是单檐四角攒尖式,飞檐挑角面,四周以斗拱撑托,空隙间以镂空雕卷叶花装饰。脊上雕饰仙人、异兽,亭子顶上雕刻莲苞,象征佛家圣洁无瑕之义,还与亭、鳌、壁、柱等精湛的石雕交相辉映。亭子内正中立石塔一座,为无际禅师圆寂石塔,塔高4.7米,平面八角形,须弥座塔基。内葬无际禅师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平镜一般,正面阴刻无际禅师坐像。塔顶雕待放莲花,四周雕刻精细的云彩、花草图案。亭顶内部呈穹窿状,中心雕团花图案,内壁四周四角雕卷草斗拱十二朵,每朵上面雕刻禅师弟子像一尊,身披袈沙,神态各异,皆面向禅师墓塔,面部表情悲戚亲敬。为显示塔亭威赫珍重,整个无际禅塔亭又为木结构大殿所覆盖,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四穿用四柱。大殿五间,梁上书“雍正九年”题记。檐下饰有柱头铺作及铺间斗拱。门额饰二龙抢宝图案,楷书“无际禅师塔亭”六字;阶梯形踏道三级。大殿气势雄伟轩昂,高踞清凉山麓,塔于亭中,亭于殿中,布局严谨,独具匠心。另有二块石碑置于殿内左右,碑名其一为《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其二是:《西蜀东普无际禅师塔铭》,详细记载了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生平事迹。近年来,清凉山麓一片茂密的森林使木门寺自然风光更加美丽诱人,此处已成为去卧佛院之间的一个旅游景点。木门寺这仿木结构的石建筑,不仅省内独一无二,在全国亦属罕见,是现代建筑学者和雕刻艺术家研究、鉴赏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
  朋友们,我们现在到了云峰乡。云峰乡有一个近代道教史上著名的高道——彭老道,彭老道叫彭泽风,生于1880年4月27日,死于1984年10月30日,寿高104岁。本姓李,道号真果,又号不虚子,道家叫他李真果,老百姓都尊称他“彭老道”或“道爷爷”。传说他会种种奇法,他在家里放一盆水,坐在盆子里就可日行千里。又说他煮饭时只放几颗米,便会煮出吃不完的饭来。在那些困难日子里,能吃上米饭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还说“文化大革命”中人们批斗他时,用棍子狠劲打他,他毫无疼痛之感,反而大笑。打他的人十分诧异,回家一看,老母亲无故疼痛不已。不过,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彭老道的医术很出名,有很多医药秘方,现在恩威洁尔阴集团的老总薜永兴就是他的徒弟,他的“洁尔阴”的药方也来自彭老道。薜永兴还出资在云峰乡为他师父修了道观,叫真果观。
  (彭老道与柠檬的传说)彭老道一生虽然坎坷清苦,然而直到他寿终正寝之前,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头脑睿智,语言清楚,其奥秘在哪里呢?传说这和柠檬有很大关系。20世纪30年代,彭老道和与道友彭海丰到了四川青城山圆明宫。为了给百姓治病,他俩每天都要攀缘在悬崖峭壁去采集药材。一天,他俩在采药时发现一只浑身雪白的老狐病卧在一个岩洞中。走近抚摸、查看,它全身没有骨折和伤痕,但左侧前后两腿没有了知觉,不能动弹。彭老道对彭海丰说:“难道它也像老年人害了眩晕症(西医叫高血压),中了风,患了‘半边瘫’不成?”只见那老白狐连连点头。再看看洞穴里还有拉肚子的排泄物。彭老道又说道:“难道狐狸也会害肠胃病?”那白狐又点了点头。他二人坐在洞穴附近的大石上,寻思着用什么药去给那白狐治病。忽听上空有“嘎嘎”叫,抬头一望,原来是一只白鹤掠空而来,嘴里叼着个什么东西。把叼来的东西放进洞后,又啪啪地腾空而去。自那之后,彭老道二人每天都要去看望那只老白狐,还给它带去了不少的药物。没想到那白狐的病竟然一天天好了起来,而那只白鹤仍在不停地忙碌着叼来东西。到了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里已是狐去洞空,白鹤也不见了踪迹。他们送去的所有药物却还原封不动地堆在那里。再仔细查看,洞中还残留下一些白鹤叼来的“仙药”——一个个黄橙橙的从未见过的果子,品尝一下略带酸苦,但立刻酸中呈甘,苦中回甜。他俩全明白了,是白鹤叼来的这种奇异的“仙果”治好了白狐的眩晕和肠胃病。二人立即把那残留的果子揣走,准备照着样子去寻觅、采集,可踏遍了青城山方圆几十里的山山岭岭,又托人打听了全国各名山大川,前后奔波年余,都没有见到过这种仙果。一个晚上,彭老道正在修炼,觉得有些疲惫,刚一合眼,只见那只仙鹤从天而降,变成一个身着佛衣、飘然若仙的妙龄女郎。女郎对他说:“我见你慈善如佛,心洁似冰,特地来点化于你:要寻仙果回家园,它就长在云西边,眩晕、肝肾胃不健,此果除病济人难。”彭老道一惊,原来是南柯一梦。他总觉得这位“女郎”好生面熟,仿佛在哪里见过,正冥思苦索间,突然眼前一亮,那不是家乡毗卢洞中的紫竹观音吗?这“回家园”是叫我回家乡去寻找,这“云西边”又在什么地方呢?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到了云峰、龙西两个乡名,难道我那家乡云峰、龙西长有这种仙果?1932年秋天,彭老道准备回到阔别几十年的云峰场去寻“仙果”。果然看到了那满坡满岭长了不少果树,树上挂满了黄橙橙的果子,定眼一看,正是那梦寐以求的仙果。一打听,才知道这仙果叫“柠檬果”。彭老道把摘回的柠檬果切成片,用白糖腌制在一个瓷坛里,每天舀上几片泡在开水里当茶喝。喝后,确实倍感神清气爽,浑身有劲。长此以往,乐此不疲。所以,他年年都要采来新鲜柠檬果如法制作,既为己用,也为别人治病。彭老道坚持喝那柠檬水后的几十年中,从未害过病,直活到104岁高寿才无疾而终。
  朋友们,看,我们现在到了龙西境内,那公路旁的树丛就是柠檬树。安岳柠檬已有60多年的栽植历史,树势壮,抗逆性强,结果早,丰产稳收,品质优良。多次获得国家水果评比金奖,1993年底在泰国国际水果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奖。安岳柠檬生产量占全国柠檬产量70%,是全国唯一柠檬产品生产基地县,2000年12月,安岳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柠檬之乡”称号。
  朋友们,我们现在到了龙台镇境内。龙台镇是安岳的一个人口、经济、文化重镇。前面我们说到过,安岳文化史溯源于新石器时代,在龙台镇米筛坝遗址,出土了磨制石器,证明在约6000年前古代猿人已在安岳县的龙台镇生息繁衍。这是一个崇拜龙历史修久的地方,每年要舞龙灯、赛龙舟。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独有的文化符号,龙的出现,据专家考证,它与原始巫术、宗教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炎黄传说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汉代《史记》中有炎帝与龙的故事。说炎帝的生身父亲是神龙。中国关于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谚语、龙的成语非常多,以龙取名的也多,安岳就有九龙、驯龙、护龙、双龙、龙西、龙桥和龙台,而尤以龙台建镇取名最早,唐代就已经建龙台镇了。据说,是以龙形山和平台而得名。前面,我们可以看见一条龙腾飞在平台上的建筑,这是90年代才建成的。龙台还有一个著名的戏曲艺术家,叫王永梭,是四川谐剧的创始人。其表演方式是一个人通过道具、语言、动作把整个故事表现出来,十分诙谐。四川演员沈伐就是现在知名的谐剧演员,他生动有趣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成为四川笑星之一。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林凤镇境内,这条街叫琼江街,待会儿我们还会看见镇政府驻地的另一条街,叫“家具一条街”。琼江以前叫玉带,以一条琼江河象玉带而得名,而琼江也是以琼江河而得名。
  (李青廷修街的传说)据说,琼江和林凤是由民国的两位师长打赌而修建。修建琼江街的师长叫李青廷,而修建林凤街的师长姓樊,据说就是电视连续剧《傻儿师长》中的那个樊师长。两人为显示实力,以在规定时间内修好街为胜。李青廷搞行政命令,硬行叫老百姓搬到街上来,愿意来的人很少,建设得也慢。而傻儿师长却滑头,他先修好街道,再叫老百姓搬到街上来,老百姓看到街道建设得漂亮,都纷纷搬来,建设进度就快。时间到时,两人一比,李青廷甘败下风。这就是为什么琼江街一直不如林凤街而为什么又挨得这么近的道理。其实,樊师长是为了争取老百姓支持,才会挨这么近修建林凤街。李青廷虽然是一名知名将军,但我们这里的人都称他叫“李叫花”。据说,原来他年轻时候好吃懒做,专好乞讨,乞讨回东西,便回到当时的毗卢寺,用砂锅煮着吃。他不讲衣着,整日衣衫破烂、面目肮脏。因为长久呆在毗卢寺,老和尚看不惯了,便教训了他一顿,叫他要自立更生,有一番作为。李青廷听了十分不满。老和尚走时不小心踢翻了他的砂锅,将他的饭菜全倒在火堆中。李青廷十分恼火,上前就打老和尚,被一群僧人赶出山门外。李青廷发誓要做个老大。回来报仇,从此开始闯荡,后来当了师长。
  朋友们,我们现在到了瑞云乡,这里是南韩普州太后许黄玉的故乡。
  (普州太后许黄玉)许黄玉,于公元32年9月3日出生在东汉犍为郡普州,即今瑞云许家坝。许氏是当地的豪门贵族,良好的家庭条件给她创造了学习的机会,因为她对外界事物特别感兴趣,父亲便请了当地著名的儒士教她。她聪明好学,懂一些外国语言,人机灵、漂亮、善良,常周济穷人,深受老百姓爱戴。公元47年,四川境内发生了以雷迁为首的声势浩大的暴动。东汉政府惊慌失措,急忙下旨调派威武将军刘尚率领精兵万余人征讨平叛。经过一年多的生死决战,雷迁及其部属终因寡不敌众,以失败而告终。公元48年,东汉政府为防止再次发生叛乱,强行将“乱民”7000余人迁往江夏(今武汉一带)。年方16岁,貌若天仙的许黄玉姑娘也随族人一起被押送江夏。沿途受尽官兵的欺凌和鞭打,导致再次发生暴动。许黄玉家族等20余人杀死随船官兵,夺船东下,经扬子江,在5月中旬漂流入黄海。茫茫大海,一望无涯,他们只好顺风漂流。不知漂流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以致粮食快要用完了,仍不见岛屿和人家,族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信心。但是,许黄玉以无畏无惧的精神,鼓励族人振作起来,发挥每一个人的生存潜能,同舟共济,向死神挑战,继续向东航行,以最快的速度,寻岛登陆求生。在许黄玉的鼓舞下,他们借助西南风,高扬红色风帆,乘风破浪,又航行了若干日日夜夜。公元48年7月27日清晨,一座形似馒头状的岛屿展现在眼前。他们绝地缝生、欢呼雀跃。红色大风帆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立即引起朝鲜半岛南端驾洛国金海市辖地岛民的极大惊奇,他们奔走相告,在岸边聚集了许多人。码头上的岛民脸含笑容,招手示意,态度十分友善。这使许黄玉一行深感意外,在异国他乡受此礼遇,说明此地民风醇厚朴实,一颗悬吊的心才平安下来,当他们离船登岸之际。人们被貌若天仙的姿色所倾倒,认为是天女降临了,必定造福人间,在金海市一带,一时传为佳话。这时,驾洛国金首露王接到金海市行政长官的报告,随即下书传许黄玉进宫,择定吉日(据传为8月1日),举行婚典纳为王后。王宫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驾洛国上下一片欢腾,庆贺金首露王迎娶洋后。许黄玉作了驾洛国金首露王王后以来,他们一行不仅将当时经济发达的东汉农耕、水利、养殖、编织以及冶炼等技术带到了朝鲜半岛,使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而且,将东汉的政治制度、剥削方式等都引入了驾洛国的朝堂。金首露王娶许黄玉之后,国家日益强盛,夫妻恩爱,生儿育女,子孙满堂,享尽人间天伦之乐,许黄玉享年157岁,谥号“普州太后”。
  朋友们,我们现在到了石羊镇。石羊镇历史修久,南宋时曾置石羊县,明朝时合并入安岳县。这里与大足相邻,大足石刻在国内外很有名,它比安岳晚200年,代表着中国晚期石刻艺术人性化、社会化、世俗化的特点。而大足石刻一部分是安岳艺人雕刻的作品,如今在《大足县志》都有记载。
  五、毗卢洞景区
  朋友们,请下车,我们已经到了毗卢洞口山脚下,要准备爬上山了。石阶比较陡,请大家注意安全,请年轻同志扶老同志一把,发扬一下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朋友们,石阶两旁栽植的是慈竹,安岳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要栽植慈竹,既可以遮太阳,又可以做许多农具来用,还可以制作竹编工艺品来欣赏。安岳竹编工艺独特,精美的工艺席有睡席、桌席、纹帐、帐帘、挂屏、座屏、条幅、枕头等品种,席面编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其工艺精湛、造型新颖,图像清晰,丰富多姿,可以随意折叠,便于携带和运输。竹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了。据清乾隆《安岳县志》记载:安岳产的竹席,已远销保宁(今阆中)、仁寿。1932年,在四川省第11次功业展销大会上,安岳竹席、筲箕、皮背篼被评为甲等奖。新中国建立后,安岳竹编产品畅销国内及欧、美、东南亚、中东和日本、香港等地。产品每年外销20多种,总销量300多万件。1953年和1957年安岳献给毛主席的工艺席,一张是席面编织的“抗美援朝”4个大字,一张是席面编织的牡丹、松树、白鹤。1956年献给贺龙元帅的工艺细席,席面编织的是“赵子龙大战长板坡”。1957年以后编织的“毛主席在天安门挥手致意”、“南京长江大桥全景”等细席、枕席、桌席、帐、条幅、枕头样品,分别在美国、罗马尼亚、香港和广交会,首都展览馆展出,受到国内外同仁赞赏。其中“毛主席在天安门挥手致意”7尺条幅等至今保存在首都展览馆。关于安岳的竹编工艺,还有一个凄凉的传说:
  (龙凤席的传说)传说安岳李家街有个李幺妹很会编竹席。经她的手划出的篾丝光滑柔软,色泽生辉。她在席上织出的飞禽走兽、山水花草都有灵气,像活生生的一样。李幺妹20岁那年,相中了心上人,两人私订终生。李幺妹决心打一床鸳鸯席作定情之物。她熬更守夜,精工细作,花了三七二十一天织成了鸳鸯席。席上那一对鸳鸯嬉戏在清溪碧草之间,寄托了李幺妹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甜蜜向往。李幺妹和陈石匠正入迷地欣赏细席,选“贡物”的县官就下乡来了。他一眼看中了李幺妹的手艺,强迫李幺妹折掉鸳鸯织龙凤,以便献上皇宫。李幺妹不从,被县官命人捆绑毒打。陈石匠责骂县官,竞被毒打致死,李幺妹恨天不应,叫地不灵,她反而应允了县官的指令,在监狱含着满眶泪、满腔恨编织起龙凤席来。龙凤席织好后,她用锋利的篾刀刎颈自尽了。县官命人搬开死在龙凤席上的李幺妹,洗去血污,就奔向京城进贡去了。在金銮殿上,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一齐观看了那床龙凤席,赞不绝口,只见席上龙翔凤舞,祥云朵朵,真是巧夺天工,精美无比。献贡品的县官自然升官得赏,好不得意。谁知,当夜皇帝和皇后睡在龙凤席上都感到肌肤生痒,如有毛刺。忙叫宫娥掌灯细看,才在灯光的照射下看出席上的龙凤图案之间隐隐约约有字,细细辨认,竟是一首诗:“拆了鸳鸯织龙凤,匹匹篾丝血染红。两条人命为席证,昭雪奇冤待天公!”皇帝连夜召有司审问县官,将那草菅人命的县官杀了头。朋友们,我们已经爬上了毗卢洞,毗卢洞是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主要是宋代造像。大家请看,这是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现代大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字,朴老还给安岳题写了“圆觉洞”、“华严洞”、“朝阳洞”和《安岳石窟艺术》书名。
  (柳本尊十炼修行图)这就是毗卢道场柳本尊十炼修行窟(8号窟)。窟高约7米,宽14米,深5米。 有“柳本尊置宝鼎(法器)于上” 题记,这里属柳本尊密宗造像,曾是五代至北宋时期川中密宗主要道场之一,系凿创于宋代的石刻艺术珍品。毗卢道场窟里精妙地安排了以柳本尊十劫行化图造像,每一种修炼的内容、方法,炼者旁边有凿刻的文字解说,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还有达官、侍婢、武士、恶吏等造像,共45尊。整组造像“十炼”的镌凿错落有致,分上下两层排列。所谓“炼”,就是苦修行,甚至要炼掉人体的某些器官,这样才能超度至西方圣境。这就是密宗宣传“即身成佛”的教义。窟顶外上壁凿五个小圆龛,内刻五佛。窟内中间坐着饰金的毗卢佛,即四川密宗宣扬的五代祖师柳本尊法身像,高4.5米。毗卢佛像面方,螺发,头戴镂空宝冠,衣着双领下垂大衣,双手结内缚印,结跏趺坐于铺帛金刚仰莲座上,座左右各有一力士双手托座。两力士均刻半身,为宋代武将装束,头戴凤翅冠,系结肩巾,身著战袍,身披甲,面部形象夸张,双手托座。眦目切齿,显“力拔山兮”之慨。力士与柳氏法身像这一组造像,在气质上对比鲜明,一刚一柔,使善和怒得到和谐统一。柳本尊法身像头上方是柳本尊塔像,塔刻为六角形单檐,正面开一圆拱形小龛,内刻卷发柳本尊坐像。塔和造像均不同程度风化剥蚀。这是第一炼指图:图中柳本尊呈趺坐状,头戴巾,身著宽袖袍,右手抚膝,左手置胸前,食指尖上燃一团火。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冬天,黄巢起义,直捣长安,僖宗仓皇逃到成都避难。战乱给人民带来了饿荒和疾病,柳本尊悲悯于此。光启二年,6月15日,柳本尊发愿持咒灭灾。同年8月8日,建道场烧炼左手指一节,供养诸佛,誓救众生。感圣贤摄授道不语云:汝当西去,遇弥即住,逢汉必回,遂游灵山,却回归县。这是第二立雪图:柳本尊赴川西弘扬密法,行至武阳(今四川新津县武阳镇)象耳山,收袁承贵为弟子,并同登峨嵋山金顶苦修数年。之后,率弟子去成都。他在大雪中凝然端坐,效仿释迦文佛雪山6年修佛成道,感动了普贤菩萨现身证明。普贤菩萨立于柳本尊左侧,头戴花冠,冠中刻一小坐佛,袒上身,披云肩,胸饰短璎珞,双手已毁。两像之间刻有一小白象。这是第三炼踝图:天复元年(901年),柳本尊持咒驱妖,颇受人崇信,有数十人弃家追随柳本尊。次年,柳本尊燃香于左脚踝上烧炼,愿众生处处皆遇道场,永不践邪淫之地。同年,在广汉收杨直京为弟子,杨直京献出自己房舍作为道场。图中柳本尊头戴巾,身著交领宽袖袍,双手合十,左脚踝上燃起一团火焰。感四天王为作证明。图中柳本尊左右各刻有二天王。这是第四剜眼图:天复三年,柳本尊至弥蒙(今成都青白江区弥牟镇)。广汉太守赵公派差吏前来要眼睛作药引子,柳本尊毫不犹豫地用戒刀剜出自己的眼睛呈献。赵公诧异,痛自悔恨,将柳本尊迎接到广汉,并献出舍宅为寺院,恭请柳本尊作住持,柳本尊却派弟子住持,随即回到弥蒙。赵公又在弥蒙建寺院,柳本尊仍派弟子住持。不久,柳本尊去金堂县(今四川金堂县赵镇),然后又经金水县(今四川金堂县东南同兴乡)去成都,时有玉津坊女子卢氏施宅建道场。图中柳本尊右手执刀刺向右眼,左手托帕作接眼状。感金刚藏菩萨现身证明。旁边刻的宋官员即为赵公,双手执一长柄香炉。第五割耳图:柳本尊听说嘉州(今四川乐山市)瘟疫流行,死者甚多,柳本尊割右耳,立誓除之。图中柳本尊右手执刀割耳,左手捉耳。左上刻图像为现身作证明的浮丘大圣。第六炼心图:天复五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