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西部佛塔(上篇)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部佛塔(上篇)
  佛教三大代表建筑:佛寺、佛塔、佛窟。
  塔这种建筑形式的起源与佛教与释迦牟尼有密切的联系。据佛经记载,当时印度有位不出家的佛教徒来拜见释迦牟尼时说:“佛陀您经常到各国巡游讲道,我不能常见到您,请您送我点纪念物吧!”释迦牟尼便把自己的指甲和一些头发送给他,于是这位佛教徒就建塔供养,瞻仰膜拜。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佛塔了。
  还有一种传说,佛陀被弟子从毗舍问及怎样才能表示对他的忠心和虔诚时,佛陀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身上的方袍平铺在地上,又把钵倒扣于袍上,再把锡杖立覆钵之上。这就是古印度佛塔的雏形。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当时的八国国王取得佛舍利,并在释迦牟尼一生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方建塔供奉,以开建筑佛塔先河。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仍有9个地方安奉佛舍利,它们分别是:(1)江苏南京阿育王舍利塔。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2)江苏镇江甘露寺舍利塔。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润州刺使李德裕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创建一石塔,将金陵阿育王塔孙权安奉的部分舍利移置此塔。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改建铁塔安奉。1960年,镇江市修复铁塔时,于铁基中发现地宫内石函中有佛舍利11粒。(3)浙江宁波市阿育王寺舍利塔。塔建于东晋义熙年元年(公元405年),塔内藏有佛舍利。(4)河北镇定县静志寺舍利塔。塔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公元481年)。1969年发现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重建静志寺舍利塔地宫时,地宫内安奉佛真身舍利,这是迄今我国有纪年的最早的舍利墓塔。(5)陕西耀县神德寺舍利塔。原舍利塔是隋文帝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为供养佛舍利而建,1969年发现舍利塔基石函内置三枚佛舍利。(6)北京广济寺舍利阁佛牙。佛陀圆寂后,遵照佛陀的遗嘱,有两颗灵牙留存于世,一颗传至斯里兰卡,另一颗传至中国,现安奉于北京八大处第二处灵光寺佛牙塔内。(7)甘肃泾川县大云寺舍利塔。塔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1964年发现有14枚佛舍利同时安奉于该塔地宫石函内。(8)陕西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塔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1985年在地宫内发现银椁,内置金棺,棺内有两瓶舍利。(9)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舍利真身宝塔。法门寺古称阿育王寺,塔名阿育王塔。传说为“佛……灭后一百六十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使于鬼神造八万四千宝塔、,扶风得其一”。这种说法见于唐人典籍。据唐大历《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记载,西魏恭帝之前有佛指瘗埋之所,“风俗谓之圣冢”,今人弄不明白,这圣冢是印度式还是中国式,中国式则为一般坟墓,掘坑为圹,隆土为坟;而印度的“冢”颇讲究,形制为一个半圆覆钵形大土堆,顶上有一方形金匣及伞盖状相轮,后来演化为佛教的“宰堵波” (即“塔”)。其塔地宫中发现 “佛中指节”真身舍利。
  下面介绍西部地区的主要佛塔:
  白居寺塔
  白居寺塔
  白居寺塔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江孜平原年楚河畔江孜镇西端。寺名全称为“吉祥轮上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水海寺”,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据《江孜地区佛教源流》和《黄琉璃》记载,白居寺始建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系明代建筑,是西藏佛教一座极为重要的寺院。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贡嘎帕创建白居寺,修桑波仁波林佛殿,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贡嘎帕之孙曲吉饶登贡桑帕和第一世班禅克珠杰扩建。由江孜地方统治者和西藏佛教僧侣共同筹建。寺院以措饮大殿为中心,共有17个扎仓(经院),殿内挂满各种风格的“唐嘎”(佛教卷轴画),寺内还有一尊高8米的铜佛坐像。据说当年铸造这尊佛像,用去黄铜28000斤。大殿2层东西配殿中泥塑罗汉,形象逼真,姿态迥异,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白居寺汇聚藏传佛教萨迦、噶丹、格鲁等教派的建筑艺术之精华,形面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在当时教派林立,互不统属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因而该寺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白居寺塔矗立在江孜城西年楚河畔,故藏语称“贝根曲丹”,意思是流水漩涡处的塔。一般汉语译为菩提塔或班根塔,俗称万佛塔或八角塔,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耗时10年,共用100万个工时,可见工程规模之浩大。塔的南、北、西三面都被一座小山紧紧地环绕拥抱着,形成一堵天然的屏障。它那背负山冈,巍峨独尊的的丰姿,成了江孜县城最富个性特征的城市标志。这是西藏佛塔中规模最大,艺术造型最为别致的一座,为西藏佛塔之冠,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稀世之作。
  白居寺塔9层,高40米,位于白居寺中心,由塔座、塔瓶(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其中塔座占整座塔高的50%,有108个门,77间佛殿、佛龛和经堂。佛塔造型上下大,最底层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而最上部却只有几十厘米,自然给人一种稳定感。塔的基座没有设计成西藏佛塔常见的传统式须弥座。而是将佛寺做成塔座,是寺塔一体的典型风格模式。佛塔层层内收,层叠而起,在基座中心填满土石,周边则布置大小不等的房间和龛室。塔肚直径20米,高12~13米的空腔柱体,里边有4间大型佛殿。圆形的塔身四正面辟门,其余四面辟小窗,塔身的上沿挑出圆形檐顶,檐下施木制斗拱,完全是明代宫式木构建筑的处理手法。塔胫也做成房屋的样子,而且房顶还采用了汉民族建筑飞檐翼角的做法,刹座不仅硕大,而且极为富丽,刹座四面各有一对菩萨慧眼,表示佛法无边。据说塔上的慧眼是源于印度的毁灭保护之神——湿婆神,四方各有一双俯视大地,判断善恶,主宰生死的慧眼,其用意无非是用来引起佛教信徒的警戒,经常以佛法自律。刹座上的铜制十三重相轮比较粗壮,与后期纤细的制作方法大不相同。再上覆以大圆宝盖,宝盖围绕垂旒花饰,整座塔刹就是一座十分华丽的小佛塔。刹座上安置白色塔刹,鎏金的塔顶,显得雄浑壮实,具有浓郁的藏传佛塔的特色,登上佛塔的最高层可以极目远眺江孜平原,田园牧场,童笛悠悠,牛羊欢腾,真是人间仙境。
  关于白居寺塔的模型设计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传说故事,大约14世纪时,当日吾其金塔依照著名的佛学家布顿大师在前的设计,由能工巧匠历经10年的艰辛,砌凿雕画完成刚刚落成时,金塔以奇伟的造型和灿烂的金光闻名藏区,远近僧俗,均来朝拜佛塔。其中从江孜来此化缘拜佛的一云游僧人,目睹金塔的奇特造型和伟丽风姿,不胜仰慕和神往,便于下决心在自己修行的地方建造同样一座佛塔,以终身供养,于是他模制金塔模型。由于金塔造型复杂,难以用木、石、泥土之类仿制,最后只好用易于雕刻的萝卜,仿照金塔刻出一个模型,可他把模型带到气候干燥的江孜时,萝卜模型枯萎变形,使他所建的江孜白居寺白塔与日吾其金塔大同而小异,只不果是高度变矮了一些。
  总观白居寺塔的建筑结构,除塔刹外,其他各部位既是寺的建筑组成部分,又是塔的构建部分,因为这是寺塔合一的建筑形式。塔的平面布局、造型和结构都综合了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外来佛教艺术的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佛塔建筑立面构图也十分严谨,东西、南北方向的建筑外部轮廓的线条与座宽大致相等,构成全等边三角形,这种构图原理的运用,使佛塔建筑比例趋于合理,从而显得雄伟、稳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白居寺塔同时又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佛教艺术之宝库。塔内有供奉着各类塑像3000多尊,加上佛塔壁画中的各种佛画,整个塔内的造像有十万之众,称“万佛塔”绝对不是浮夸的数字,而是名副其实的。这些佛像除大量的壁画外,主要有泥塑、铜塑和金塑的佛像,有菩萨、金刚、度母、天王帝释等。塑像和壁画多以西藏各教派祖师和西藏著名历史人物及藏传佛教内容为题材。手法纯熟,形象传神,尤其是塑像和壁画中的人物,个个仰俯呼应,动静有致,形神兼备。形、神、貌、意达到高度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有佛塔的彩门门楣为彩绘,浮雕有狮子、大象、麒麟和飞龙等各种动物形象。这些都是在西藏传统艺术基础上,融合尼泊尔、印度等地雕塑和绘画技巧,形成的一种新的风格——江孜风格,是研究西藏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
  日吾其金塔
  日吾其金塔坐落在西藏后藏昂仁县境内,始建于15世纪初叶,建筑年代略早于白居寺白塔,约同藏族著名戏剧家和桥梁建筑师唐东杰布同期。因从塔内残存的早期嘛呢石刻造像来看,其造像内容大多与唐东杰布的传说故事有关。塔的外观形制与内部构造同白居寺白搭大体相同。堪称姊妹塔,是西藏佛塔建造史上两颗璀灿耀眼的明珠,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及绘画艺术的多姿多彩,也是藏族人民对祖国文化宝库的一大贡献。然而,如今指挥所在寺白塔声名远扬,人们早已耳闻目睹,但日吾其金塔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却鲜为人知,犹如云中仙女“藏在深闺人未识”。
  日吾其金塔的建筑结构及外部轮廓形状,均与白居寺白搭相似。金塔将古印度佛塔的8种建筑类型最突出的特点集于一身,塔形为方圆结合,土石并用,主要由方形须弥座,多层塔基,圆墩形塔身,方形多边颈,覆钵形塔顶组成。塔体平面为密宗坛城形,呈四方多角多面的“亚”字形格局。塔身设计构造异常特殊,塔身本身就是一个硕大的佛龛及佛堂,塔腔中空,塔内各层均可拾级而上,直达塔顶。塔座为须弥座,每层由35条墙边构成22幅墙面和20个角,使原本四方的形体变得多边而生动活泼。金塔通高35米,其塔座有80个门及80个佛堂(龛)。塔顶与须弥座的一样各有20个亮门(窗)。每层须弥座均开有一专供登塔的阶门,加上塔身四门共有108个门(窗)。每个亮门内设佛殿,佛殿内有长方形佛龛,供奉着释迦牟佛像并绘有壁画坛城。在鼓腹圆柱状塔身内设有双重环形甬道,外甬道四周开壶门4扇,内设长方形佛龛;内甬道开4个采光小窗。有明有暗,明暗结合,由多角多边坛城构成的塔顶和塔基须弥座相似,开有亮门和佛龛,寺僧及朝佛者亦可进入各佛龛上点灯朝佛。塔的外墙砌有80多个小佛龛,内置黄铜嘛呢经筒307个,这些佛龛原本镶嵌的是雕刻精美的嘛呢石刻,弥足珍贵。1920年,定日县绒布寺僧人扎珠仁布切主持维修金塔时,将反映唐东杰布事迹及佛教内容的嘛呢石刻换成了嘛呢经筒。金塔的二、三、四、六层正面亮门上方绘有巨大的“佛眼”,构成金塔特有的“眼光门”,使金塔更加金光灿烂,妩媚动人。金塔塔刹高达13米,塔刹十三重相轮,系黄铜皮锻成的佛像共9000尊,平面圆形华盖的直径7.8米上承5米高由黄铜铸成的日轮和莲座,十分壮观、秀丽和辉煌。黄铜铸成的塔刹,从远处眺望,在雪域高原那本就灿烂耀眼的阳光照射下,一片金碧辉煌,在蓝天白云下光芒四射。金塔每层均有佛堂和佛龛,使塔形成塔既是寺的一部分,又是塔的全部,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塔寺合一的独特的建筑风格。
  金塔内还有许多珍贵的壁画,这些壁画艺术大多表现的是佛像及伎乐天人物画。佛像大多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千佛坐像。壁画多以赭色为底,以黑线勾勒描绘,佛像皆右袒半裸,结跏趺坐,双耳下垂,坐莲花座,高髻螺发,头部及背部加圆形光圈,其次是佛弟子像、白度母、绿度母、护法金刚、力士、伎乐等佛像。许多壁画淡化宗教神秘气氛,具有浓郁的生活及艺术审美韵味,且多为半裸或全裸体,造型千姿百态,形象优美,重在表现人体美,除释迦牟尼佛、护法神及吉祥天女外,还有众多的伎乐少女人体造型及各式禽兽座佛像,人兽均形态活泼,画技娴熟,栩栩如生,令人有如入佛界仙境,置身于世外桃源之感。从佛塔壁画造型中可以看出,西藏古代艺术家们通过对佛像坐骑动物那种恬静、安祥神态的把握与佛像本身屈腿、伸臂、仰头、姿态及其变化,形成动与静,佛与坐骑(兽)的显明对比,描绘出一幅超凡脱俗的佛法仙境,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从壁画人物的服饰物点来看,很明显地带有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习俗和特征。与南亚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和壁画风格相近,而比卫藏地区其他密宗寺院那些色调低沉的风格相异,更注重装饰效果,具有生动活泼的民俗色彩。
  海宝塔
  海宝塔
  海宝塔在宁夏银川北郊1.5公里外的海宝寺内,海宝寺是一座清静幽雅,名闻遐迩的佛教寺院,寺院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山门,接引佛殿、大佛殿、韦陀殿和卧佛殿,大殿两侧还有陪殿。自古以来,海宝寺是宁夏境内香火最最盛的佛教寺院之一,根据出土文物所提供的史料,早在南宋时期,就有禅宗和尚在海宝寺主持佛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这里举行宁夏最盛大的佛事活动,远近香客和善男信女来此敬香朝佛,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和各种贸易活动。
  海宝塔耸立在海宝寺大佛殿与韦陀殿之间,成为寺院的中心建筑,塔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公元5世纪初夏国王赫连勃勃重修,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和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因地震破坏而重建。根据乾隆年间纂修的《宁夏府志》等资料考证,海宝塔至今只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此塔原名黑宝塔,据明弘治时期(公元1488~1722)《宁夏新志》记载:“黑宝塔在城北三里,不知创建所由”,可见是在明朝此塔的建筑年代已不能确定。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重修海宝塔记》说:“惟赫连勃勃曾为重修,遂有讹为赫宝塔者”。海宝塔又称赫宝塔、黑宝塔、俗称北塔。据专家考证,海宝、赫宝、黑宝类为一塔,只是同音异体而已。赫连勃勃是南北朝时期大夏国的创建者,鲜卑族(匈奴)铁弗部的首领,当时宁夏地区佛教盛兴,他在这里建寺立塔是很有可能的。尽管现在塔身已非原建,但从那高台式的塔基和平面呈方形的塔身,仍能反映出我国隋唐以前佛塔的建筑特点。
  海宝塔的基座为一砖砌方形高台,塔座高4.2米,边长19.7米。塔门面东,门前有抱厦一间,卷棚歇山顶,翼角高翘,进抱厦入券门,迎面有罗汉龛,两侧为阶梯暗道,通过20级暗道登高,可登临塔顶。这种富有变化的塔座通道,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现存塔身是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重修后的遗物。塔身为楼阁式,9层砖塔,全部用青砖砌筑,塔体四壁正中有长3.95米,伸出60厘米的出轩,第层出轩两侧面各有一个拱券壁龛,第二、四、六、八各层的壁龛的顶砖隐砌成尖拱形状,壁龛面宽0.65厘米,进深0.8厘米,阴影对比效果十分强烈。塔身第九级中加筑了一层檐上,形成内面9级而外看10级的特殊结构。每层正中辟券门,两侧置假龛。券门与假龛上,挑出菱角牙子3层。自第二层起,每边挑出叠涩3层,正好作为券门与假龛的底边。塔身内部也呈十字形,中央为一块方形塔宝,以木梁板分层相隔,每层逐渐内收。每级四角装有风铃,每当微风吹来,风铃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塔刹方体桃形攒尖式,以绿色琉璃砖贴面,色泽鲜艳,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海宝塔匀称端庄的塔身,简洁明快的桃形四角尖顶,构成古朴、粗壮的佛塔建筑风格。塔内有木质塔梯可盘旋至塔顶,极目远眺,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塞上江南景色尽收眼底,别有一番情趣。重修之后的海宝塔主要有两种变化:一是为了保证攀登者的人身安全,将原来7级以上的需在塔外盘旋而上的结构改变了:二是把塔的层数减少二层。现存海宝塔是9级,连塔座及天盘计算在内共11级,通高53.9米。这座古塔凌霄的轮廓,高超的建筑艺术和静谧肃穆的雄姿都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影响,使人流连往返。从塔座直至塔顶各级檐口和券门等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给人以飞动之感,建筑艺术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更为可贵的是佛塔建造设计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把檐菱角牙子叠涩砖与佛教的象征物莲花宝座联系起来,凸出佛教建筑的特征。海宝塔也是历辈文人墨客登临抒诗的地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流芳千古的绝丽佳句。清代著名诗人黄图安的《墨宝浮图》中这样写道:“凌霄宝塔镇禅宫,紫塞关出四望通。座涌莲峰垂象教,莲飞三牖侈神工。梵声缥缈诸天外,色界苍茫一气中。盛世清平多暇日,闲听法鼓演宗风。”这里作者通过对海宝塔以及周围环境的描述,深刻描给出清王朝初定天下时,宁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赞美海宝塔是高耸入云,技艺非凡的建筑艺术。相传很久以前,海宝塔周围是一片湖泊,湖中长满芦苇,鱼儿在水中欢游,游人香客,乘坐木舟,随轻波荡漾,到佛塔(寺)敬香朝佛。如今海宝塔周围是一片片农田,每逢春夏季节,禾苗青碧,稻香飘逸,杨柳繁茂,绿树成荫,一块块渔塘鳞光闪烁,如锦似镜,风景优美,今人心旷神怡。
  海宝塔外形线条明朗,层次清晰,美观大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佛塔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建国以来,人民政府曾多次出资维修,使古塔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成为僧俗群众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游览胜地。
  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坐落在银川市西北45公里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相传,双塔是为尊仰佛祖释迦牟尼和多宝如来建造的。在清晨的霞光中显得更加高峻挺拔,气象万千。
  双塔寺东西对峙,相距100米,两塔结构大致相同,塔身砖砌八角密檐式,均高40多米,除第一层较高外,第二层以上檐与檐之间的高度骤然缩短,塔顶置仰莲瓣形刹座,承托相轮,塔室为圆形,南面辟有券门,室内采用厚壁空心木板楼层式结构,有木梯可盘旋登临塔顶,眺望四周风光。东面一塔,每层檐下有两个砖雕兽面,怒目圆睁,龇牙咧嘴,凶神恶煞,使古佛塔显得神奇壮观;西面一塔,砖筑14层,外形和高度与东塔相似,除处一层外,其余各层塔身檐下每面正中有一浅龛,龛内塑一佛像,或坐或站,千姿百态。佛龛的两侧,砖雕兽面,口含串珠,怒目圆睁,威猛可怖。塔身及塔檐转角均饰有莲瓣等砖雕。砖雕造型奇特,绚丽多彩,其它佛塔所罕见,弥足珍贵。每屋塔棱转角均塑佛像一尊,使塔的壁面充满神秘庄严的色彩。
  两塔之间,原有佛寺,在此遗址上曾发现与西夏陵园相同的绿色琉璃瓦。据有关史料记载,西夏时期,佛教非常盛行,开国皇帝李元昊就笃信佛教,“幼晓佛书,通晓经文。”在西夏境内外内广建佛寺塔庙,尤其在贺兰山修建供僧侣演经译经的佛教道场。拜寺口西夏的寺塔遗址,是贺兰山一带西夏寺塔遗址中规模最大的。双塔创建年代不详,但公元16世纪写成的《宁夏地方志》中引安塞王珠秩灵的诗句:“文殊有殿存遗址,拜寺无僧话旧游”,可见塔和寺可能始建于西夏,随寺建塔。塔顶中心柱经取木样进行碳一14测定,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明代《宁夏镇北路图》中,绘有拜寺口双塔作为重要的地物标志,这亦是双塔最早的文献记载,说明双塔在明代以前就已存在。塔顶发现的大批元代文物,应是当时重修双塔所置。鉴此,双塔始建于西夏时期至少在元代经过大规模重修。双塔顶部相轮、塔刹转角处的力士造型特征均呈现早期风格,塔体下部的罗汉像则较为晚,可能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遗风。双塔的外部造型体态与明代重建的宁夏韦州康济寺塔外部形态极其相似。双塔下部所用的青砖,与明代砖相同。塔身壁龛两侧所饰兽头,则与明代瓦当兽头纹极为相似。说明双塔自元代重修后,明清亦曾几度维修,现存塔身已非原西夏原物。1986年,宁夏文物管理部门对双塔进行重修,在塔的顶部发现不少文物,其中有泥塑两面多臂欢喜佛一尊,头戴尖顶帽的喇嘛教铜坐佛一尊。两尊佛像造像造型风格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供桌、坐椅的雕刻装饰均为典型的元代雕刻风格,还有两幅“唐卡”、“中通宝钞”、“大朝通宝”等元代遗物。这对研究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佛教传播及佛塔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均有极高的价值。
  大雁塔
  大雁塔和小雁塔
  大雁塔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小雁塔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和朱雀路十字东南的荐福寺内,两塔相距3公里。两塔是唐长安大慈恩寺和大荐福的佛塔,两塔所在的寺院,是当时典型的富家寺院,同为我国盛唐时期的佛教胜迹,并成为古城西安的显著标志。
  大雁塔所在寺院——慈恩寺本是隋代创立的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东宫太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的养育之恩,在已荒废的的无漏寺遗址上出资兴建的。将其扩建为大慈恩寺。从此,从印度取经归来的玄奘从弘福寺移住慈恩寺,主持翻译佛经事务,同其他从西域学经归来的高僧一道,创立了法相宗,并倡议和实践了修建大雁塔。玄奘法师因有赴天竺(印度)取经的坎坷经历,使他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人物——唐玄奘。当然《西游记》是神话小说,唐僧也是作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艺术创作的典型人物,但历史上的唐玄奘是勇敢、无畏的高僧,是个伟大的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他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及东南亚、南亚等130多个国家,而且留下了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它通达数国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而最后主持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席,受到西域及印度各国僧俗的敬重。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这位在国外获得极高荣誉,但又时刻不忘了回祖国的高僧,带了佛经520筴,657部,以及佛像,舍利等从印度回到了祖国。回国后,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经院,主持译场,译出大小乘经、律、论73部,1330卷,他的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巨大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为了保护和存放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和大量翻译的佛经,向朝廷建议,并由唐高宗资助,在慈恩寺西院修建了大雁塔。至于大雁塔塔名的来历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西域建塔,下层为雁形,故称雁塔,唐朝沿用;二是说建塔时,有大雁过此,坠而葬于塔中;三是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大雁,舍身去拯救受苦受难的芸芸众后,人们为其建塔纪念。唐朝时人们崇尚大雁,故为贮藏玄奘法师取回的佛教经典而修建了这座雁塔。
  大雁塔始建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开始是一座砖表土心五层方形塔,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制建造的,最上层作主藏经之用。由于土心塔不坚固,砖缝间丛生杂草,逐渐颓坏,不久便坍塌了。武则天当政的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将塔改建为7层方形楼阁式砖塔,登塔攀梯改建为攀道。塔身增至10层,后又风雨侵袭,战争破坏,塔只剩7层。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对此塔进行再次修葺,明代在塔身的外面包砌一层很厚的砖面,这就是现存的大雁塔。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高64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和磨砖对缝砌筑得异常坚固,经历多次大地震,仍巍然屹立。塔的基座东西宽45.9米,南北宽48.8米,高4.2米,边长25米。有用砖仿木构的枋、斗拱、栏额。塔自第一层以上逐层显著向内收分,形如方锥体,造型简洁,庄严古朴。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方形砖塔,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时代风格。各层四面正中辟有一砖券拱门,塔室内设有阶梯,可以盘旋登塔,自券门凭栏远眺。可饱览关中大好风光。大雁塔内门侧的菩萨诸神线刻图,是珍贵的佛教绘画,系唐武则天从长安年间(约公元702年)所立石刻画。纵约1.67米,横约0.33米。画面刻有四方佛、菩萨、明王等像。菩萨妩媚柔美,明王张牙裂眦,怒发冲冠,威武有力。构图严谨,线条圆屈紧劲,带有刚毅的力度,人物肌肉、躯干呼之欲出,充分显示了线条的美感。塔身底层四面皆设石门,门楣与门框上均有唐代精美的线刻佛像画,堪称是难得的艺术精品,中西门楣上雕刻阿弥陀佛说法图和阴刻宽敞华丽的佛殿图。逼真地刻画出唐代木结构大殿的形状,中间坐着如来,讲经说法,面部花纹一丝不苟,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图中的佛殿,笔笔按照比例详细刻划,屋脊兽吻、飞檐飞铃、斗拱、柱头、柱基、面砖石阶,都表现得清清楚楚,将原唐代建筑特色毫无掩饰地反映出来了,是研究唐代建筑艺术的形成及发展的珍贵资料。塔南门两侧的佛龛内镶嵌着唐太宗撰文,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这不仅是我国书法艺术之精品,同时也是我国现存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唐代文物。这里曾是唐代及后世历代帝王卿相,文人墨客登临赋诗的地方。他们都吟诗作赋,留下了千古绝唱。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登攀赋诗写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这首诗对大雁塔的巍峨雄姿描绘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了。
  大雁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项伟大的创造。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政府曾多次拔款修葺大雁塔,使古老的大雁塔面目一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国内外旅游观光和敬香拜佛的人们。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古长安著名佛寺荐福寺内,这里庭院幽深,花木馨香,鸟语声声,肃穆静谧,是佛家的清静乐园。它同大雁一样曾是玄奘、义净等唐代著名高僧讲法论道,翻译佛经的道场。荐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前往印度求法,游历30余国的唐代高僧义净回到祖国,武则天亲至洛阳上乐门外迎接。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义净入居荐福寺主持译经事务。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为保存义净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建造了这座小雁塔。因其体形比大雁塔小,建成时间也晚,故称小雁塔,较好地保存了唐塔原貌。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雁塔为四方形砖构密檐式佛塔。原为15层,高46米。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发生强烈地震,使塔身中部断裂,塔顶两层坍塌,现塔为13层,通高43.5米,塔下为方形砖砌基座,座上置第一层塔身,每边长11.38米,基座底部四周有装饰精美的砖雕。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南北辟门,以供出入。2层以上高度和宽度都逐层递减,塔的外形逐层收小,自6层以上,塔身外形急剧收缩,使塔上部呈现圆和流畅的外轮廓线。第一层塔身上出密檐15层,每层檐子之间距离甚小,仅南北壁小窗,供采光通气用,所出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下面是出菱角牙子,菱角牙子上叠涩出层层略为加大的挑砖15层。在底层的青石门楣上,用线刻方法刻出供养天人和蔓草图案,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反映初唐的艺术风格。与大雁塔所不同的是小雁塔采用密檐式砖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塔身内部为空洞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楼梯可盘旋而上,直达顶层。塔内有金章宗完颜璟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的重两万多斤的铁钟,钟高2.94米,直径2.05米,钟声十分宏亮,几十里处都能听到洪鸣的钟声。古时每天清晨撞钟报晓,催人早醒。近年来,人们又在西边鼓楼内新造了一个大鼓,鼓架高3.8米,鼓框直径2.15米,鼓面直径1.75米,鼓两面的距离为2米,鼓重1500斤。真是晨钟表暮鼓,唐风犹存。
  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长安大地震,此塔从顶部至底部裂开一尺多。明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长安地区又发生强烈的地震,小雁塔不仅没有坍塌,而且一尺多的裂缝一夜之间竟吻合如初了。对于这种裂而不倒,震而复合的神奇现象,古人不能作出符合科学的解释,认为是自然界神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专家与劳动者高超技艺与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由于塔砌砖技术和砖的质量都很好,基础也很坚固,因此在大地震中,塔体并未松散坍塌。而塔基经过夯土已形成一个坚固的圆球体,再次受震后又借内向应力吻合了,这的确是一个千古奇迹。小雁塔自建塔以来的1000多年间,曾经历40次地震,有过“四裂”、“三合”的痛苦经历。塔身四次被地震从中间裂为二,又三次被地震“复合”。这样的奇迹,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裂合”富有神话色彩,为揭开这个谜,多年来,不论是地震工作者,还是建筑师和考古家,都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着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曾多次拔款对小雁塔进行修膳,采取加固措施,各层设了暗藏钢箍,增加塔顶的防水设备,安装避雷装置,并设立了专门的保管机构和文物陈列室,使佛塔面貌焕然一新。此塔外形密檐式,塔内为楼阁式。轮廓曲线,刚劲健美,是难得的艺术佳作。塔上角铃迎风而鸣,犹如正在演湊交响乐曲。这里每天香火不断,游人不绝,是佛教名塔,也是旅游胜地。
  兰州白塔寺白塔
  白塔寺白塔
  白塔寺白塔坐落在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北岸白塔山公园内。白塔山海拔高1700多米,因白塔寺白塔而得名。这里峰峦起伏,蟠结城郊;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绿洲丛中的白塔和白塔寺相传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开拓帝国疆域的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迦派法王,法王见信后,派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当他行至甘肃境内时不幸病逝。不久,元朝政府下令在兰州修建寺塔,以示纪念。现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由镇守甘肃的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抚绰奇进行重修并扩建。
  白塔寺白塔,通高17米,造型非常奇特。在正方形的高台上面,建立一座高大的须弥座,座上置半圆形覆钵式塔身,上面再置八角七层楼阁式塔,这是一种覆钵式和楼阁式相结合的造型,而且覆钵式在下,楼阁式在上,此在佛塔建筑中极为罕见。该塔为密檐式,塔基为八角束腰座。塔身密檐角持铁马铃,八面雕佛像,顶端置塔刹宝珠,塔刹染成绿色,具有印度佛塔的特点,外层通体抹白灰刷白,故称白塔,塔形高峻。白塔建成后,多次遭受地震、峰飞、山崩、地裂、水涌等自然灾害,周围佛殿寺庙多有倒塌,唯独白塔岿然不动。白塔南面有三大寺楼,北面有菩萨殿,东西两殿各有陪殿,将白塔围于其中,体现了以塔为主体的建筑布局形式。菩萨殿后为地藏殿遗址,殿内原有石、铜钟,今铜钟仍在,重153.5公斤,为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所铸“慈恩寺石铜钟”造型庄重,声音洪亮,清脆悠扬的钟声,飘得很远,整个兰州城内都能听到。登临殿阁,可凭栏远眺日出,九曲黄河,气象万千。白塔倒影映入黄河,景色秀丽。清代诗人秦维岳曾写下了“北上环拥势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宝刹,擎天一柱俯黄河”的优美诗句。
  贡唐塔
  贡唐塔
  贡唐塔坐落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洲夏河县境内的拉卜楞寺西南门。拉卜楞寺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寺院全称为“嘎丹夏智达吉扎西伊旗林”,为嘉木样一世阿旺尊哲创建,是有显密宗闻思、上下续部、医明、时轮及喜金刚的学院和108个寺属及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最盛时寺内僧侣达4000余人。
  贡唐塔背衬大夏河对面苍绿的山峦,与拉卜楞寺建筑群中最醒目的大经堂、大金瓦寺遥相互应,巍巍壮观。全称为“现观解脱大塔”。这座著名的藏式佛塔由第三世贡唐仓·丹贝仲美创建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历时3年,于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正月初十正式开光。佛塔的创建者贡唐仓、丹贝仲美是当时名贯藏区的大学者,法行高洁、学识渊博。他的《俱舍论品注疏》、《戒学总纲》等大量佛学著作,至今作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材,并在德、英等国翻译出版。他创作的《水木格言》是继西藏《萨迦格言》之后不可多得的格言诗。最初建造的贡唐塔塔院围墙高4米多,院内总面积2144.16平方米,塔高31.33米,不仅雄伟壮观,而且宗教意义更为丰富。用铜板镀金制作的塔身5层及四周雕刻佛像、佛像内腔盛满舍利。这里还有许多唐卡画、壁画及90多函金计、银汁书写的《般若十万颂》、《般若八千颂》等佛教典籍约一万余函和众多用金、银、铜、铁制作的珍贵供祀器具及名贵锦锻制成的佛盖等,还有清嘉庆皇帝亲笔书写的“佛光普照”金制匾额,十分珍贵。佛塔建成后,历世贡唐活佛对佛塔进行多次修葺,尤其第五世贡唐仓·丹贝尼玛将佛塔金佛阁以红铜鎏金包裹147平方米,佛阁四周又镶嵌了3米多高的鎏金八大菩萨立像,使佛塔在建筑艺术与宗教意义上趋于和谐,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更使这座佛塔以庄严肃穆的外观,精巧的工艺和丰富的文物内涵,为广大的僧俗群众所敬仰。一百多年来,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内蒙、北京,以及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纷至沓来,观赏佛塔的风姿,虔心佛塔之灵光,领略佛塔富有的文化底蕴。这里终年香火不断,法音燎亮,朝拜者络绎不绝,弥漫着藏传佛教祥和、神秘的气氛。佛塔是尼泊尔人援建的,是中尼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团结友谊的象征。
  然而,不幸的是这座由著名佛学家贡唐·丹贝仲美创建、象征中尼人民友谊的藏式佛塔在“十年浩劫”中被人炸毁。所幸的是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甘肃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贡唐塔得以重建修复。为再现这座荟萃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等众多内涵的珍贵文物的历史风貌,国家曾拔款250万元,甘肃省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给予大力的支持,国内外应化众生自愿捐资达数百万元。美国亚联集团公同捐资40万元,甘青川藏区无数信徒捐献了大批经券、佛像并义务出工不计其数。1991年农历三月初八日,在贡唐仓大师的亲自主持下,重建佛塔的工程正式开始。经过尼泊尔及甘肃、青海、江苏、浙江等国家和地区的汉、藏、土等民族能工巧匠近两年多的精心施工和雕饰制作,一座比原来更具规模,更加精美华丽的佛塔终于在青山簇拥的大夏河畔拔地而起,重现佛塔的历史原貌。
  新建的贡唐塔塔刹由光彩夺目的日、月星辰造型,镂刻精致的宝盖和线条清晰的十三重相轮组成,层叠耸立高空,塔瓶四周是三米多高的精铜浮雕八大菩萨鎏金立像,塔瓶下部是绿色琉璃瓦装饰的3层四角形建筑。在二、三层一米多高的紫色茴麻墙体正中,镶嵌着佛教教徽法轮和阴阳鹿,以及圆盘形,刻有梵文的法轮,屋脊正中和飞翘的檐角上下雕塑小巧别致的宝瓶和石狮,悬挂的风铃在微风中叮当作响,十分悦耳。佛塔各层四周均分布着这种装饰物有56个。一楼宽阔的廊檐下,紧靠绘着有紫色祥云的墙体,环绕着138个一米多高的铜制转经轮。经轮里装有经卷,表面镌刻梵文字母,在川流不息的信民们的拔动下,咕隆隆的声音仿佛在向祝愿吉祥幸福,四廊里在书写着梵文的木壁上方绘满各种形象的佛像画。佛塔的外观呈圆锥形,层次清晰,装饰华贵而不失庄严,造型精巧而肃穆,给人以全方位的视角感,形成塔中有殿,殿中有塔,殿塔相依的建筑布局。
  佛塔一楼佛殿的正中是三世贡唐·丹贝仲美的银质灵塔,两侧是一、二、四、五世贡唐仓木雕镀金象。原塔保存的尼泊尔王国的一个金门环,法王松赞干布的一只鞋,均珍藏于佛塔内。佛塔南侧是普见佛殿,供奉着文殊菩萨木雕金像,两侧藏经殿内珍藏着佛教大藏经《甘朱尔》、《丹珠尔》等。4座佛殿环绕的一层塔体外围,是宽阔的回廊,28根红色方柱上,悬挂铜制鎏金狮头,柱顶上都有一尊飘飘欲仙的木雕天女像,回廊外侧四壁是色彩艳丽的壁画。透过二楼露天回廊里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二层佛殿内依次排列的宗喀巴、二世嘉木样·晋美旺布、宗喀巴师徒三尊及从印度奉迎的度母像。这些大小不等的金佛像坐满东南西北殿壁,多达400多尊。第三层千佛殿收藏了从马来西亚迎奉的1032尊铜佛像。这些佛像金光灿烂,端坐在四殿壁的红木方格内,极为庄严。第四层金佛阁内供奉着尼泊尔工匠制作的2米高的无量光佛,塑制精巧,端庄殊严,金佛眉心镶一颗大钻石。塔内还珍藏着多面(牌)为庆贺世唐塔落成而呈献的国外友人的锦旗和牌匾。
  贡唐塔落成后,1993年7月24日(农历六月初六日),贡唐仓大师为这座庄严肃穆的佛塔奉行开光仪式。这天风和日丽,一望无际的桑科草原,崛起一座白色的“帐篷城”。在溪水潺潺,牛羊成群,布账点点,炊烟袅袅的桑科草原上,人们举家而来,喝着醇香的奶茶和青稞酒,纵情欢乐,参加无比隆重的“世唐盛会”。一时歌舞升平,人欢马叫,山河沸腾。前来祝贺佛塔落成的有北京、宁夏、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市区的500多家县级上单位和部门的代表,以及美国、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名信徒,甘、青、川300多座寺院的活佛、僧侣,共约300多名来宾几万名僧谷群众。
  宗喀巴纪念塔
  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坐落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南侧的莲花山,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即“十万佛像弥勒洲”,得名于大金瓦殿内的宗喀巴纪念塔。这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元至五十七年(公元1357)年宗喀巴大师就诞生在塔尔寺大金瓦殿所在地。塔尔寺由众多的经堂、佛塔、僧舍所组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在艺术风格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继承和发展了藏、汉、蒙古等民族优秀的传统建筑技艺,形成了以藏式为主,藏、汉结合的建筑风格。寺院主体建筑由大金瓦殿、小金瓦殿、长寿殿、大经堂(显宗经院文殊菩萨殿、密宗经院、时轮经院、医明经院、大拉让、如来八塔、时轮塔、过门塔、弥勒佛殿、三世达赖灵塔殿、金刚殿、夏日辩经殿、习神舞院、上下酥油花院、米那活佛院、巴周活佛院、管家活佛院、赛多活佛院、却西活佛院落、阿嘉活佛院、印经院等组成,占地面积约600余亩。塔尔寺是青海,乃至西北地区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佛教倾心向往的圣地和格鲁派僧人的活动中心。在西藏、四川、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藏族、蒙古族、纳西族信教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塔尔寺大金瓦殿是塔尔寺最宏伟的建筑之一,俗称大金瓦寺。殿内供有银壳宗喀巴纪念塔。宗喀巴纪念塔矗立在大金瓦殿正中,上下贯通的天井中,塔高11.26米,塔底周长20米,面积25平方米.佛塔为典型的藏式塔形,塔基和塔身均用纯银作底,表面镏金,上嵌红珊瑚、青金石、玛瑙、绿松石等珠宝。塔颈一周以银质流云饰之,顶饰为银质镏金覆盘,上置镀金莲座,莲座上面镶嵌日月宝珠,在灯光的反射下恍如真的一般,极为珍贵。劲部有开口,塔身中间有一银质镂雕制作精致华丽的塔龛。龛门呈桃拱形,用银制作有大鹏鸟、狮龙和大象、人物等相间陪衬的装饰品,龛门一周镶有红珊瑚和绿松石等珠宝。顶饰由铜质镏金覆盘,莲座及日月宝珠组成。塔腹正面有一精致的佛龛,内供著名藏族工匠却西·洛桑喜年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宗喀巴大师镀金药泥像,塑像表面镀金,手法细腻,造型古朴。宗喀巴大师结跏跌会,手捧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希敬献的右旋法螺,以示法音长鸣。其塑造手法细腻,古朴庄严。面部表情生动自然,每逢佛教节日僧侣们就为塑像涂金。佛龛门顶伞盖直挂有小水晶瓶,据说里面装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和迦中佛佛牙。塔基周围的石栏内藏有刻印的十万尊狮子吼佛像,以及杰朗普尔玛身一尊和整套《甘珠尔》大藏经等。纪念塔前又是一个璀璨晶莹的艺术世界,数十个精致玲珑的小佛龛组成上下两层巨大的佛龛,上方正中的佛龛内供奉着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受戒时用过的释迦牟尼佛像,六世班禅主行长净仪式时用过的释迦牟尼佛像及金刚宝座。下方正中佛龛内供奉着从西康迎请来的九世班禅却吉尼玛的塑像。其右面佛龛内依次供奉着阿嘉·罗桑丹贝坚赞、阿嘉·益希克珠嘉措、职权旺官却丹贝尼玛、阿嘉经师洛桑顿珠等五们高僧的灵骨塔,九世班禅却丹贝尼玛的遗骸,米纳·阿旺勒贝嘉措的身像,阿嘉·丹贝坚赞的灵骨塔,以及传说中宗喀巴童年留下的足印石;左面佛龛内依次供奉着章嘉·阿旺却丹、拉科喜饶群觉、赛赤·洛桑丹贝尼玛、却西·阿旺却丹巴、阿嘉·嘉央嘉措的赛赤活佛的赤骨塔。佛龛两侧各有一座大塔。左侧的是章嘉·阿旺洛桑却丹的灵骨塔;右侧是济仲·阿旺官却丹贝尼玛的灵骨塔。这些灵骨塔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塔林”。
  宗喀巴纪念塔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相传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9年),是宗喀巴大师的母亲香萨阿节按照大师的嘱托,将宗喀巴诞生时剪脐带滴血处长的白旃檀树用绸缎包裹,边同印面的十万尊狮子吼佛像作胎藏,周围砌成一府莲聚宝塔,亦修建了一座瓦殿,覆罩塔身,此殿就是现今塔尔寺大金瓦殿前身。宗喀巴大师在卫藏讲经传法的消息传到安多后,由塔尔寺附近的申中、祁家、龙本、尼纳、西纳等五个部落为主,化缘集资,将莲聚宝塔形改建为四谛塔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轮法轮塔。宗喀巴大师圆寂后改建的涅槃塔形,后来为祈愿大师转生又改建为天降塔形,以后又改为息净塔形。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莅临塔尔寺,将此塔由息净塔形改建为菩提塔形,并镶嵌装饰,饰以银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第七任法台赞布顿珠嘉措时期,又将菩提形塔改建为神变塔形,并以纯银作底,镀以黄金,镶嵌各种珠宝。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青海亲王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用黄金数百两、白银数万两扩建了宗喀巴纪念塔。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84年),由第26任法台色多诺门汗·阿旺丹贝坚赞负责,用白银4000两加固塔基,将塔基内供僧侣顶礼膜拜的佛龛封闭,自此,宗喀巴纪念塔就成了无门可入的实心塔。相传很久以前,宗喀巴纪念塔内旃檀树前有一眼泉水,清澈透明,芳香可口,据说在泉边虔心祈祷,便可使人变得异常聪明。1986年,对宗喀巴纪念塔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共耗资白银18300余两。其中有原塔银料和从青海省人民银行购买的银料共1340余斤,其余由信教群众所捐旧银器,黄金22.6两,总造价折合人民币达32万元。每逢吉日,寺院为塔龛内的佛像涂金,擦拭大银塔。擦试后的大银塔银光闪闪,宝珠星罗棋布,蔚为大观。据说镏金佛塔内装有释迦牟尼佛舍利和迦叶佛灵牙,加上塔内神奇的菩提树,使塔和大金瓦殿成为塔尔寺最神圣的建筑物。
  宗喀巴纪念塔闻名遐尔,国内外佛教徒和旅游观光者经常来此,顶礼膜拜,祈祷祝福。宗喀巴纪念塔在藏传佛教史上,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塔尔寺文化、塔尔寺建筑艺术发展史、藏传佛教格鲁派及宗喀巴大师佛教生涯和佛学思想体系的宝贵实物资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