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日本佛教>>正文内容

日本的佛教宗派(续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遽俊忠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日本的佛教宗派(续)

遽俊忠译


曹 洞 宗


  宗祖
  日本曹洞宗尊立有二祖,即被称为高祖的道元承阳大师(1200—1253)和称为太祖的莹山常济大师(1266—1325)。由道元所传的正传佛法被冠以曹洞宗宗名的是道元之后第四代传人莹山绍瑾。正是莹山,使道元正传的佛法形成了宗派。因此,道元正传的佛法与中国的曹洞宗相续,道元被置于日本曹洞宗元祖之位。日本曹洞宗有二祖,这是区别于日本佛教其它宗派的一个特点。道元正传的佛法本无意形成宗团,到莹山时形成宗团,却是历史的原因,故日本曹洞宗把宗旨的缔造者道元仰为高祖而把宗团的创始人奉为太祖。
  宗名
  曹洞宗宗名产生于中国。关于这一宗名的起因有两种说法:一说取自洞山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的名字的第一个字,起名为曹洞宗;一说取自曹溪慧能(638—713)与洞山良价的名字。不过由于通常是说前者,因此,洞山被作为中国曹洞宗的开祖。在中国,曹洞宗乃是五家之一派,所谓五家,即从唐末到五代,禅宗分为五派,这五派即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玄门宗和法眼宗。
  在中国形成的这五家虽是五个宗派,但它与日本的宗派意义是不相同的,不是因为在教义上有什么区别而分派,而是对同一教义在施教的方法上有区别而分派的。因此,五家分别在禅的指导方法上区别于其它各派而不是禅教教义本身有什么不同。
  五家禅中,正如被评为“临济通快”的中国临济宗,其所采用的是十分通快的指导方法,而中国曹洞宗正如被评为“曹洞绵密”的那样,十分重视绵密的家风。不同的宗风发展到南宋时代,临济宗形成讲究公案的看话禅,曹洞宗形成了默默打坐的默照禅。这种区别是中国禅宗指导方法上的区别,并非禅教义本身之不同。
  这五家之中的临济、曹洞二宗于镰仓时代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临济宗、曹洞宗。日本曹洞宗的开祖是道元。道元入宋,从中国曹洞宗的天童如净(1163—1228)继承了中国曹洞宗的法脉。道元的宗风产生了与中国曹洞宗相异的特点。
  本尊
  正传佛法是以释尊在菩提树下悟道为原点,由此流传开来,并又归入于此。所以曹洞宗的本尊也是释迦牟尼佛。在佛教的教学上是把释尊的本质从法身、报身、应身这三个不同观点出发考虑的。法身是作为永恒理法的真理之体,报身是作为过去世善根功德之报答所得的佛身,应身是为引导众生而适应不同对象所显现的佛身。曹洞宗所尊奉的释迦牟尼佛不是这种教学上讲的三身佛,而是分成三身佛之前的释迦牟尼佛。
  圣典
  该宗以道元的主要著作《正法眼藏》95卷为根本经典,但为使该书的精神能够适应现代,遂把明治二十三年(1890)编写的《修证义》定为安心的标准。《修证义》是从《正法眼藏》中选录出来的,分为忏悔灭罪、受戒八位、发愿利生、行持报恩等章节,并添加有序文。
  历史
  道元由宋归来后,从京都深草兴圣寺移居到越前的永平寺,埋头于他的理想正传佛法和培养继承人的工作。继道元之后,作为水平寺第二代传人的是孤云怀装(1198—1280)。到孤云怀装时代,道元的佛法已经作为水平寺僧团保持下来,到怀装的弟子彻通义介(1219—1280)和义介的弟子莹山绍瑾时代,道元的佛法已经为曹洞宗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莹山开创了能登永光寺、总持寺。莹山门下出现了两位杰出的人物明峰素哲(1277—1350)和峨山绍硕(1276—1366)。峨山门下又出现了被称为二十五哲的优秀人物。至此,曹洞宗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寺庙,教势得到极大发展。此后,日本曹洞宗在恢复道元正传佛法的同时,也作为中国曹洞宗宗风的继承者延续下来。与作为“临济将军”而接近武将和豪族、产生出五山文学、绘画、茶道等特殊文化的临济宗相比较,日本曹洞宗则是作为“曹洞土民”而深入于一般百姓之中发展教势的,与文化的结合很少。但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在曹洞宗内,作为学僧,出现了撰有万卷之著的面山瑞方(1683—1769)及其辩论对象天桂传尊(1648—1735)。此外,还有歌人、书法家大愚良宽(1758—1831)。
  教义
  禅的教义是通过坐禅适应支配宇宙的一切法则和真理,打破小我,觉悟真实的自我,实践无我为他的利他行。这三点是禅教的根本思想。
  道元思想的特点是:首先,与日本临济宗标榜自己是继承中国曹洞宗宗风相反,根本不认为是继承中国曹洞宗宗风的。在道元的著作《正法眼藏》中,强调五家宗名是谬误佛法的乱称,表明了道元的宗风不是继承作为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宗风的。道元本人甚至排斥禅宗一名,强调自己的立场是正传佛法,因此,可以说是五家分派之前的复古禅。
  所谓正传佛法,并非是始于释尊、由达摩传到中国、后由历代祖师嫡传继承、一直传到道元的完全统一的佛法,也并非因此而只限定于禅宗或曹洞宗,而是完全正确地传承下来的佛法。
  其次,道元宗风的特点是提倡只管打坐。所谓只管打坐,就是只打坐。在这点上,如果说日本的临济宗是继承了中国的临济宗、实行讲究公案的看话禅,那么就可以认为道元是继承了中国的默照禅传统的。只管打坐并非为了某种目的,也不是为开悟进行的修行,道元称其为“修证一等”,说修行和证无谁始谁终。道元思想的特征即在于此。这一思想就是返回到禅之原点的禅的纯粹化运动,而一经返回到原点,临济宗和曹洞宗在本质上就没有差异了。它们的差异只不过是用什么方法使人们掌握同一禅旨而已。
  分派
  日本曹洞宗尊崇二祖,把宗旨的缔造者道元尊为高祖,把宗门的缔造者莹山尊为太祖。道元开创的水平寺(福井县吉田郡水平寺町)和莹山开创的总持寺(明治三十一年由石川县凤至郡门前町迁至横浜市鹤见区鹤见町)作为两大本山,是宗门信仰和归宿的道场。在曹洞宗七百年历史中,虽然时有发生两山分派的事,但今天两大本山以平等地位而统一于一体,不存在分派问题。
  现况
  今日的曹洞宗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两大本山,一宗务厅、一万四千余寺的一大宗团。两大本山即道元开创的水平寺和莹山开创的总持寺。除两大本山外,还在东京都港之区设有宗务厅。管长现由两大本山贯首轮流担任。管长之下设有宗务机构,统辖设在全国各地的宗务所和教区,主管宗门行政。全宗有僧侣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七人,信徒六百八十万(文化厅《宗教年鉴》1971年版),曹洞宗寺院的主要礼仪是二祖三佛忌。二祖忌即高祖、太祖之忌日九月二十九。三佛忌为佛降诞会(四月八日)、佛涅会(二月十五日)、和佛成道会(十二月八日),届时,全宗寺院都要隆重举行活动。作为宗门的教学工作,曹洞宗设有驹泽大学、爱知大学、东北福利大学,在东京、仙台、山口设有宗立高校,在北海道设有驹泽大学分校。另外,两大本山均办有大学、短期大学和医院。其文化工作,宗务厅内设有出版科,向寺院出版发行月刊《宗报》,向信徒发刊《禅之友》。
  日 莲 宗
  日莲宗是日莲根据《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为在充满罪恶的末法时代拯救一切烦恼的人、实现和平的理想社会而创立的佛教教团。
  镰仓时代的承久四年(1222)二月十六日,日莲出生于房州小凑(现千叶县安房郡天津小凑町)一个渔民家庭,弘安五年(1282)十月十三日,迁化于武州池上(现东京都大田区池上),根据他的遗嘱,安葬于甲州身延山(现山梨县南区摩郡身延町)。
  日莲十二岁时,拜登家乡附近的清澄山,受教于天台宗的道善房,十六岁秋,出家为道善房弟子,并改名为房莲长。其后十年,他游学镰仓、比山、三井园城寺、奈良、高野山等地,钻研诸经教义,最后,认定在末法时代应该弘扬释尊教义之精髓《法华经》。抱着这一信念,建长五年春(1253),他返回清澄山,四月二十八日,口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宣讲自己所体会到的法华信仰,宣布立教开宗,并改名为日莲。
  日莲以自己一生口诵、神会、身行《法华经》,亲身证实《法华经》所讲的是真实的,为人间建立佛世界而竭尽努力,被尊为本化上行高祖日莲大菩萨,大正十一年<1922),被赐予立正大师称号。现在,大师的出生地建有大本山诞生寺,在其立教开宗的地方建有大本山清澄寺,在其园寂的地方建有大本山池上本门寺和日莲宗宗务院。除此之外,在日莲晚年著书、教化弟子和信徒的身延山,有日莲宗总本山身延山久远寺。
  经典
  日莲宗的经典是《法华经》,加上开经(序经)《无量义经》和结经《观普贤经》,称为法华三部经。日莲的著作《日莲圣人遗文》,被作为教义和信仰指南,其中的《开目钞》和《观心本尊抄》尤受重视。这两者加上《立正安国论》,称为三大部。三大部加上《撰时抄》、《报恩抄》,称为五大部。
  教义
  为使末法时代的人们从迷惑中清醒,劝说一切其它人们去实现和平的理想社会,把称为五纲的五个考察结论与称为三大秘法的三个实践方法作为日莲宗的基本教旨。所谓五纲,即教、机、时、国、师。“教”是指佛《南无妙法莲华经》。释尊教导的精髓是《法华经》的寿量品。寿量品中包含的真理(一念三千)就体现在“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七个字中,说正是这个“南无妙法莲华经”,才最适合末法时代的教育。
  其次是“机”。机是指《南无妙法莲华经》施教的对象,意为末法时代迷惘的大众,他们可通过受持“南无妙法莲华经”成佛。
  所谓“时”,是指应该弘扬上述教法的时代,而日莲之后的末法恶世之时就是这一“时”。也就是说,进入释尊涅盘后的末法时期好比是个重病人,只有“南无妙法莲华经”才是最切合的良药。
  “国”,是指这一教导传播的场所,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世界就是这场所。
  最后是“师”。“师”是指充分理解、认识了上述四个并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实践者。再好的教义,若无为之而弘扬的人也无法传开。日莲以被流放到佐渡为契机,认识到自己就是释尊委托让在末法时代弘扬《法华经》的上行菩萨。因此,日莲就是这个“师”。
  另外,这个“师”亦称“序”,可见是历史上弘扬《法华经》的顺序来的,知道这一顺序,那么,把现在应该弘扬的“教”真正弘扬开来的人就称为“师”。
  总而言之,通观教、机、时、国、师这五者,自然就会明白:苦恼的众生为机,末法为时,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为国,具有上行菩萨觉悟的日莲为师,他所弘扬的“南无妙法莲华经”为教。
  其次是被称为三大秘法的三个实践方法,也就是把作为“教”的“南无妙法莲华经”在实践过程中分为三部分,即本门的本尊、本门的题目和本门的戒坛。所谓本门,来源于中国的天台大师,他把《妙法莲华经》分为前十四章和后十四章,前十四章称为迹门,后十四章称为本门。这即是说,称为释迦牟尼佛的佛是在永久的远古本已开悟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佛,阐明该佛之本地的就是本门,阐明该佛为渡众生而以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垂迹的就是迹门。因此,所谓“本门的本尊”,并非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而是无限久远的过去就开悟的佛,是久远实成释迦牟尼佛。把这位佛作为救世之佛,作为实践行的对象。日莲宗把该佛仰奉为本尊。
  所谓“本门的题目”,则是本门的本尊释迦牟尼佛赐予的“南无妙法莲华经”,通过受持题目,心信、口唱、身行,即可成佛。
  “本门的戒坛”是指受持本门题目的场所。我们面向本尊,唱题目,心口身受持,就可以通过题目与本尊成为一体。我们努力与本尊成为一体的场所就是本门的戒坛。
  本来戒坛是传授戒律的地方,戒律归根到底是抑恶行善。在日莲宗方面,则宣传说,抑恶就是抛弃错误的信仰,行善是受持“题目”。所以,它强调不仅要自己受持、也要让他人受持的利他行。该宗认为,一切人们均受持题目,均成了佛,这个世界就是佛的国土了。
  另外,日莲宗所讲的三秘,只不过是表示在实践方面分为三个方法,追本溯源,是基于作为“教”的“南无妙法莲华经”的。“南无妙法莲华经”具备一念三千的真理。
  天台大师把《华严经》上讲的从迷悟世界之地狱到觉悟境之佛界分类为十界(十法界),把《法华经》里出现的一切存在分类为十如是,把《大智度论》中讲的现实世界分为三世间。而一念三千就是根据十法界、十如是、三世间这—‘理论来表示事物之真实存在的。所以,一念三千是真理的表示方法,同时也是以此而表示的事物的真实存在,即真理。
  三千这个数字是合计起来的,是说有三千种世界,即因十界互具,故十乘十得百,百种各界均有十如是,又成千,一千个之中又均具三种类,故计而成三千;这三千种世界又一瞬间会聚于一心,故称其为一念三干。
  天台宗视此心为我们的迷悟之心,并说由于十界互具,从理论上看,我们的这种心中可能具备佛界(佛的一念三千世界),通过修行是可以实现的。所以,日莲把这叫“理具之一念三千”。日莲还亲身宣说“事的一念三千”。这是基于《法华经》后半部之本门的。在本门,久远实成一经被明确,久远的释迦牟尼佛一念所包含的三千世界(佛界即悟境)就已经是实现了的,这样,佛界本来就具备着其它九界,佛界自无限久远的过去也已经在九界之中这个真实的十界互具也是成立的。由此可知,我们也和久远实成佛一样,只要自觉站在无始永远的立场上,我们的一念和佛的一念就会同一。这一念所具的三千世界就是佛界。该本门的一念三千是根据久远实成这一事实而发现的真实的十界互具,因此称为“事的一念三千”。日莲确定这个“事的一念三千”就是佛的悟境,认为这就是《法华经》中的精髓,并按照这个“事的一念三千”绘制成大曼陀罗。
  ,所谓《妙法莲华经》,当然一般是所说的《法华经》这部经的题目,但是,“妙法莲华经”这五字和“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七字却不单单是经的题目,而是指《法华经》本身,是这部经之精髓的象征性表示,正如所谓名表其身。
  《法华经》之精髓就是《寿量品》中所蕴含的“事的一念三千”,故《观心本尊抄》云:“不识一念三千者,佛起大慈悲,五字内裹此珠,令悬末代幼稚颈”。在此情况下,不能把这五字看作一个简单的容器,它里边具有“事的一念三千”,是以称“寿量品之肝心,妙法莲华经之五字”。因此,一念三千和五字均为《寿量品》之精核,不是互不关连的,一念三千表现为教理,五字七字作为留心观察并实践教理中体现的真实的具体行法而赐给我们这些末时人的。
  我们受持《妙法莲华经》这五字,心信、口唱、身行,所以将五字冠以意味着归依的“南无”二字,称为南无妙法莲华经五字七字。
  总之,面向本尊,心信口唱具备真理的“南无妙法莲华经”(本门的题目),不仅自己受持,也劝他人受持,这样,既可以解除自己的烦恼,也可以实现理想的社会(本门的戒坛),即佛的世界(佛国土)。
  佛教各宗各有自己的理(真)、教(体现真理的教义)、行(实践教义)、证(通过实践开悟即理想的境界)这四大系统,而日莲宗则是以日莲信行的法华经为理教行证的根本。五纲主要是说明理与教,三秘则表示行与证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