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灵谷寺景区导游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灵谷寺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 2000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 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 2004年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 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不已。
  灵谷寺是古代钟山 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1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朱元璋选中开善寺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建造一座新寺。
  灵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 (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赐名为“灵谷禅寺”,并题书了“第一禅林”四个字,刻碑悬于寺门。
  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灵谷寺占地 500亩,供养了1000多名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明孝陵的皇墙,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经过五里松径才能去关山门,可见范围之大。在今天的南京体育学院以南,现在还有一个叫做大栅门的地名,就是从大山门谐音而来。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
  古代灵谷寺在国内佛林中占有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据《金陵梵刹志》的统计,明代灵谷寺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所拥有的地产,总共达 34000余亩。明朝还把栖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划归灵谷寺管辖,这样大规模的佛寺,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禅林”了! 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统治进入所谓“康乾盛世”后,灵谷寺也重新修复,又成为东南名刹,并多次接待满清皇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曾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对联:“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清军在孝陵卫设江南大营,钟山下成了一片战场。在长期的战争中,灵谷寺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战后,除留下一座残破的无梁殿外,其余殿宇全部焚毁。同治六年 (1867年),因连续数月干旱少雨,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到灵谷寺八功德水处焚香祈雨,后来终于降了雨,灾情有所缓解。事后,曾国藩在无梁殿东侧建造了一座龙神庙,这座龙神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比较小的灵谷寺。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决定就灵谷寺旧址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特地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担任公墓的建筑师,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 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形成一个极钝的三角形布局。新建一座纪念馆、一座纪念塔、一座石牌坊,改建金刚殿作为公墓的正门,改建无梁殿作为公墓的祭堂。所有这些公墓的建筑现在都保存完好,鲜明地体现出民国历史文化风格。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经过这座石桥,此桥名迎驾桥。据传清朝时候,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灵谷寺,寺里的和尚都在这座桥边迎接皇帝圣驾,因而得名迎驾桥。在我们前方是一泓月牙池,叫做万工池。灵谷寺初建时,明太祖朱元璋曾前来巡视,他觉得这块地方太空旷,缺少景致,便派了万名军工挖成这座水池,挖出的土堆在池南,成为一座小丘。这样,有山有水,形成人为的山水风景,万工池之名由此而来。
  万工池北侧是灵谷景区的大门,叫做红山门。它的原址是金刚殿,在 30年代建公墓时改建。红山门为仿古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拱门,至今保持着30年代原貌。门额“灵谷胜境”四字,由现代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走过这条青石铺的甬道,在甬道尽头, 42级石阶之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牌坊高10米,共五间,全部钢筋混凝土构筑,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书的。牌坊前左右两侧有一对石虎,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当时的陆军第十七军所赠送的。
  各位游客,前方一座巍峨的殿宇就是闻名中外的无梁殿,它是明代灵谷寺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距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原供奉无量寿佛,叫无量殿,因全部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木一钉,故又称无梁殿。正因为无梁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是我国现存五大无梁殿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其它是: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山西太原永祚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苏州开元寺的无梁殿)。
  现在我们进入殿内,正中三个法圈内嵌入三块高大的青岛黑石碑,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边为“国歌”,右边为“国父遗嘱”。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有人说是升天孔。其实,设计的初衷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
  无梁殿东西长 50米,南北宽34米,殿顶为重檐九脊,上盖灰黑色筒瓦,正脊上竖有三个喇嘛塔。殿内是砖砌的券洞穹窿,五间三进,每间一券,侧面三进各为一纵列式大筒券,中间一券最大,宽11.4米,高14米。前后两券较小,宽4.88米,高7米。东、西山墙内壁上端的砖垛向里叠砌,层层挑出,达1米之多,欲坠而不落,令人拍案称奇。
  祭堂四周嵌有 110块青石碑,镌刻北伐阵亡将士姓名共33224人。 阵亡将士公墓在建造过程中以及建成后,有不少阵亡将士陆续葬入,入葬的阵亡将士包括北伐、抗战和内战三类,主要是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官兵.因名额太多,公墓不可能全部容纳,经筹委会研究决定,采用“代表葬”的办法,以师为单位,从每一军阶的阵亡将士中,抽签选出一名代表入葬。经各师呈报名册,计 60个师,共有阵亡将士33224人。
  无梁殿内还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腊像馆,展出了孙中山为首的 57位民国名人,组成22组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无梁殿后是一片半圆形的花坛草坪,这里原是明朝灵谷寺五方殿的旧址,民国时期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进攻闸北,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奋起抵抗。不久,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五军也奉命赴上海参战,中国军队的奋勇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淞沪抗战结束后,1933年6月2日,部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阵亡将士代表葬入了灵谷寺阵亡将士公墓,并立此二碑纪念。其中有十九路军阵亡将士代表78名,第五军阵亡将士代表50名,合计128名,以象征纪念“一·二八”之意。
  在草坪中间有一株桂花树, 其孤植于灵谷景区中轴线上,生机盎然,在古城金陵所植桂树中极为罕见,故曰:金陵桂花王。 这里留影是最佳位置。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处民国建筑叫松风阁。这里是明代灵谷寺律堂的旧址,建筑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时,在此建造纪念馆,由美国建筑师茂菲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 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由蒋介石题书馆名。当时 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如 1936年10月,曾在此举办全国童子军作品展览。
  抗日战争期间,革命纪念馆遭到很大破坏,馆内陈设损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松风阁,由建国初期的陵园管理处处长高艺林题书“松风阁”制匾,悬于阁前檐下。目前,松风阁是游客购物休息的场所,楼上布置中山陵园抗战史迹展览。
  穿过松风阁,可以看到有一只石鼎,是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镇华赠送的,鼎壁四周刻有“垂勋铭鼎”四字。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石塔,是公墓中轴线上的终点,它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又称灵谷塔,建于 1931年至1933年。塔基为直径30.4米的大平台,平面为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杆。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长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雕“日照山河图”。
  灵谷塔高 60米,九层八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结构。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作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镀金相轮,金光灿灿,炫人眼目。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共252级。这一造型美观的九层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酋。塔的内、外壁上刻有许多碑文。底层正门横楣上有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题“灵谷塔”三个金字,后门额刻有 30年代陵园园林组主任 傅焕光所书“有志竟成”四字,外壁四周是蒋介石题的“精忠报国”四字。塔内第二至四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共 12块碑。第五至八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词,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篆书,共16块。于右任和吴敬恒都是民国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二人是谭延闿的楷书和胡汉民的隶书)。 第九层内外均无碑刻。 登上九层,极目四野,您是否找到了灵谷深松、涛声依旧的感觉呢?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穿过茂密的桂花专类园,到达了一处比较幽雅宁静的景点 --桂林石屋。它位于灵谷寺与中山陵之间的一个高阜上,这里古代就多桂树,称为桂岭。1931年由广州市政府捐款建造,四周种植桂花,故称桂林石屋。石屋的主人是1932年至1943年连续多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元老林森。
  屋前有 170级石阶,在石阶东侧地面有一裸露的巨石,上刻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的“桂林石屋”四个大字。内容为:民国二十二年春广州市政府建/桂林石屋/张人杰题。字体为行书,内描浅蓝色。
  拾级而上,可以发现桂林石屋共有两层,一层是正屋,一层是地下室。正屋中隔为阳台、起居室、餐室、卧室、浴室、客舍、阳光室等七间。地下室为厨房及仆室。四周墙壁全部用青龙山条石、石板砌成。屋后筑有虎皮石砌明沟,以防山洪下泻。
  林森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生活比较简朴,终身未娶。他在南京城内如意里 5号有一幢官邸,但他经常居住在陵园,自称“钟山陵户”,经常在晨光中,穿一袭长袍马褂,漫步山间。虽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平易近人,有时遇到平民百姓,随便攀谈,不拘小节。
  抗战期间,桂林石屋毁于战火,仅剩残垣断壁。桂林石屋遗留的石螭首、望柱、碑额,原来自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有人曾提出是不是明孝陵的,细细推究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其一,明孝陵是朱元璋皇帝的陵墓,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修建自己的别墅,是不大会用陵墓之物的;其二,据尺寸比较,现明孝陵的望柱要比桂林石屋的小些,做法也不太一致。有关专家分析,不排除它们原是明故宫之物的可能。
  目前,桂林石屋是陵园内唯一一处遭日寇战火摧毁尚未修复的纪念性建筑,游人至此,感悟历史沧桑,同时阵阵桂花香气扑面而来,无不流连往返。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到达的景点是宝公塔和三绝碑。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 宝公塔是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最初建在独龙阜,明初建孝陵时迁至灵谷寺,原在松风阁后。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对这一古迹的处理颇感棘手,起初打算保留,并决定加以维修。但到 1934年6月,革命纪念馆、纪念塔都已建成,建筑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再次研究时认为,宝公塔作为一个佛教建筑置于革命纪念馆与纪念塔之间,毕竟不相宜,决定拆去。同年11月拆除宝公塔,拆卸下的石条即用来铺设了一条直达纪念塔的走道。宝公塔拆除后,1935年5月把宝志迁葬于纪念馆西侧今天的塔址,1981年进行了重修。
  宝志又称志公,是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和尚,宋元嘉十三年( 436年),他生于建康东阳(今南京市栖霞区东阳镇)一株古树的鹰巢中,一位朱姓妇女去井边汲水,听见树上小儿的啼哭声,就取下带回去抚养,所以后人传说宝志生有一双鹰爪般的手,如李白就称他是“锦幪鸟爪,独行绝侣”。
  宝志7岁出家到道林寺当和尚,成年后,显出灵迹,常赤足行于街市,手持一锡杖,杖头挂刀、尺、拂之类,好为人预卜未来征兆。据说他杖头所挂的刀、尺、拂,就是用谐音的暗示,预言未来的三个朝代,刀切削整齐,预言齐朝;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拂可掸尘,预言陈朝。因此,后来南宋的抗金大臣李纲称赞他:“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
  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叫做三绝碑。碑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由于屡经劫难,现碑文已难以辨认。
  经过茂密的桂花丛林,我们现在来到了志公殿。 志公殿为三间,青砖青瓦,建于 1934年,殿内供奉宝志像,所以也称像堂。近年来,志公殿经过多次维修,现为工艺品销售部。志公殿前的地上有一块叉形铸铁,名“飞来剪”,又名“双铁镇”。明初建灵谷寺,飞来剪是用来举重提物的工具,古人利用杠杆原理,以飞来剪作为杠杆的一端,将建筑材料提举到所需的地方。
  我们现在来到了灵谷寺。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清代同治年间所修的龙神庙。庙前大照壁上书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和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庙门门楣上“灵谷寺”三字为于右任所书。寺内依次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与传统寺庙布局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东院的玄奘法师纪念堂,供奉有玄奘大师顶骨舍利,是我国佛教界的至宝。
  此外,在灵谷寺东侧还有八功德水、“灵谷深松”碑、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胜迹和名人墓葬, 构成了钟山景色最佳处之一。
  谭延闿,字组庵,湖南茶陵人, 1880年出生于杭州一个大官僚家庭。其父谭钟麟当时是浙江巡抚,谭延闿本人也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出身,还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宣统元年(1909年)担任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为人圆滑,善于审时度势。辛亥革命后,他曾三次督湘,还鼓吹“联省自治”,但终因北洋军阀所不容,而屡遭挫折。后来,他转而依附反对北洋军阀的孙中山。1928年2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同年8月改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一生可以说是官运亨通了,但他却偏偏寿命不长,1930年9月22日,因突患脑溢血去世,时年51岁。
  谭延闿有“药中甘草”的称誉,接人待物非常谦恭圆滑,喜怒不形于色。他的特点是深谙中庸之道,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因此各方政治力量都认可他。他对美食非常讲究,曾自制食谱,精美奢华。他还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中山陵碑亭上的题刻就是他所书写的。
  谭延闿去世当天,国民政府即令财政部拨发治丧费 1万元,派宋子文等负责治丧,随后,国民政府又明令为他举行国葬,设立“谭故院长国葬典礼办事处”,负责安葬的具体事宜。谭延闿墓自 1931年9月动工,1933年夏落成,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关颂声、朱彬等人设计。谭墓的设计,一反通常陵墓中轴对称的常规,借原有山水地势,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并布置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墓园,因而不落俗套,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山陵园众多享受国葬礼遇的名人墓葬中,他的墓葬是最有特色的。
  谭延闿墓的起点是八功德水龙池和“灵谷深松”碑。八功德水是钟山古代的一处胜迹, 古书记载,此水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除疴”等八种功效,所以称为八功德水。建谭墓时,为了保留这一名胜,特在池边加筑了石栏,池中镶龙头两只,并疏通泉源,使池中终年不竭。
  八功德水龙池正北路边是一座“灵谷深松”碑。这座碑原是谭延闿的墓碑,碑上原来刻的字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碑的右上角刻一行小字“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四日”,左下角署“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敬献”。碑帽上有一枚红色的石印“荣典之玺”,印的上方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印下是“国葬之碑”四字。解放后,碑上的文字全部磨平,由当时的陵园管理处处长高艺林大书“灵谷深松”四字于碑上。墓碑之下有龟趺座,四周围有石栏。碑后有一座南湖石制的牌坊,其后是墓道。
  墓道分为两段,第一段墓道长约 350米,把我们引导到广场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高5米的汉白玉石碑,原来刻有谭延闿生平,现已无字。左侧是一座三间汉白玉石牌坊。牌坊柱上原有一副楹联:“风翙(hui)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右侧坡上原是国葬命令碑,现在,这些石碑及石柱上都己没有字迹了。
  因为谭延闿是国葬,所以他的墓用材都很考究,如广场上的牌坊、大石碑等,用的是北京圆明园的遗物。
  越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第二段墓道。这段墓道全部是水泥路面,蜿蜒而上,长 200多米。墓道左侧有一座宫殿式的祭堂。祭堂平面为长方形,全部用钢筋水泥及花岗石构筑,梁、柱、藻井均饰以彩绘,顶为歇山式,覆盖绿色琉璃瓦。祭堂内正中原有一座汉白玉石屏,屏前有谭延闿遗像一幅,还有一张汉白玉供桌,祭堂内陈设有各方所赠玉器、瓷器、铜器等纪念品。祭堂的门窗原来是木格雕花镂空的,制作十分考究,现已改为钢窗。祭堂外当时还有铜香炉及铜鹿、铜鹤各一尊。抗日战争爆发后,谭墓祭堂内外的这些豪华陈设都不翼而飞了。现在内部陈列有介绍灵谷景区的历史图片。
  在祭堂的西侧,我们可以看到一座钢筋水泥浇筑的房屋框架,这是当年湖南省政府动工建筑的待祭堂,为当年要人们祭扫时的休息场所。当时,浙江省政府捐款在谭延闿墓广场东侧建造一座墓园。谭延闿祖籍湖南,而且曾三度督湘,湖南省政府也不能不有所表示。 1937年5月,湖南省政府捐款建造这座待祭堂,不料开工才一个多月,抗日战争就爆发了,这座待祭堂只造起框架,工程就被迫中止。八年后抗战胜利,但湖南省政府早已将这一工程置诸脑后,直到今天,这座待祭堂也只留下一个框架。
  祭堂东侧,有一座用汉白玉石砌筑的牡丹花台,也是北京圆明园的遗物。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谭延闿墓的墓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不得不赞叹这里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正前方有一座花岗石砌的椭圆形莲花池,内植睡莲。草坪两侧对称布置汉白玉华表、石狮、花盆等,造型精美,都是圆明园的遗物。穿过草坪,为水泥平台。在平台的阶陛上镌刻有九福花纹。平台正中即是墓包,墓高 3.5米,直径9.5米。原墓包在十年动乱中被造反派用炸药炸开,夷为平地。现在的墓是1981年国家拨款重建的,墓内葬有谭延闿的骨灰罐。
  墓前有一座精雕的汉白玉祭台,原是北京圆明园的文物,相传是法国进贡的。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方亭,供谒陵者休息。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参观的景点就是谭延闿墓的墓园,是由当时的浙江省政府捐建的。沿着曲折跌落的小溪,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临瀑阁”。此阁迎溪的一面临水建台,当年在小溪上建有铁闸,雨季山洪下泻,形成人工瀑布,故称“临瀑阁”。阁正面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取长江水莫重泉,交集百端,虔钦翕受群流量;去中山陵不数里,相依终古,仍系弥纶六合心。”此联含意乃是对谭延闿人品的颂扬。谭为人圆滑,善于见风使舵,向来有“药中甘草”之称。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谭应变周旋,左右逢源,从不得罪人,被誉为“宰相肚里好撑船”。故此联赞他“仍系弥纶六合心”,即有包容天地万物之肚量。因这副对联用辞隐晦,“造反派”不解其意,误以为是描写风景的,故谭墓所有的楹联俱毁,而此联独得幸存。整座墓园内筑有亭、台、坊、阁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溶于绿树浓荫之中,更兼小桥流水,点缀其间,移步换景,美不胜收,颇有江南园林“咫尺山林”的情趣。
  由灵谷寺向东行不远,还有一座肃穆幽静的陵墓。这里埋葬着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烈士。
  邓演达 (1895 — 1931 年 ) ,字择生,广东省惠阳县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 1931 年 11 月,被蒋介石下令秘密杀害,时年仅 36 岁。他的同学和好友、京沪卫戍司令长官陈铭枢在邓演达殉难附近的小营岗修坟立碑,由陈铭枢题碑文:“故友邓择生先生之墓。”
  1953年春,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季方提议,在紫金山南麓选择墓址,迁葬邓演达。最后决定以灵谷寺东侧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第二公墓作为邓演达墓的墓址。1957年11月29日是邓演达烈士殉难二十六周年纪念日,中国农工民主党及江苏省各界人士为烈士举行了安葬公祭典礼。
  邓演达墓墓园宏伟宽敞,幽静肃穆。墓道入口处为圆形花坛,墓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草地,中间有十字形的水泥甬道将草坪对称分割。甬道的尽头,是一个水泥平台,邓演达的墓包就建在这个大平台的中央。
  墓包为半球形,高 4.5米,直径9.2米,水泥浇筑。墓前竖有一块花岗石墓碑,高4.8米,宽1.2米,正面镌刻“邓演达烈士之墓”七个镏金大字,上署“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下署“何香凝敬题”。墓碑的背面,刻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记述了邓演达烈士的生平事迹。整座墓园异常庄严肃穆,环境十分幽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