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日本佛教>>正文内容

试论日本私小说对苏曼殊的影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石在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论日本私小说对苏曼殊的影响
  石在中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19-22页
  --------------------------------------------------------------------------------
  【作者简介】石在中:江西九江师专中文系 邮编:332000
  --------------------------------------------------------------------------------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南社"的重要成员。历来研究者在肯定其独特的文学成就和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时,都指出欧洲文学对他的影响,认为他"在借鉴西洋小说的艺术手法和促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化方面有贡献。"(注: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三卷。)但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日本文学--尤其是日本私小说对他的影响。我们说,苏曼殊生在日本,并在日本学习、生活了比较长的时间,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写于日本,而其创作时期又正是日本私小说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研究苏曼殊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既要看到"西洋"小说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东洋"--日本小说的影响。实际上,我们如果认真考察苏曼殊的小说"文本",就会发现这种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一、"自叙"的形式
  "私小说"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私"在日文中是"我"的意思,因此,"私小说"又称"自我小说"。自1907年田山花袋的《棉被》开始,私小说迅速在日本发展起来,代表作家还有葛西善藏、佐藤春夫、嘉村 多、志贺直哉等等。这些作家作品虽非传记,但内容都是根据作家的亲身经历所写。正如久米正雄在《文艺学习》中所讲,私小说"可称为'自叙'小说。……就是作者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
  私小说的这种"自叙"特点明显地影响了苏曼珠。他的六篇小说《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自叙性质。尤其《断鸿零雁记》和《绛纱记》。前者写于1912年,是苏曼殊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有人评曰"知大师者固爱读之,不知大师者并爱读之。盖缘其人可钦,其文可赏,其事实之新奇可喜,其情节之哀艳可感也。然大师撰此稿时,不过自叙其历史,自悲其身世耳。"(注:魏秉恩:《断鸿零雁记序》,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四册。)小说写三郎在日本生下没几个月就生父见背,其母抱幼儿来中国,三年后母返日,养母虐待三郎。雪梅父亲原将她许与三郎,见三郎家运式微亦爽前约。三郎只得至广州常秀寺作"驱乌沙弥"。化缘中巧遇乳母,从作花佣,作东渡省亲准备。雪梅见状赠金了其心愿。在日本逗子樱山寻见母亲,姨母有女静子,与他情投意合并生恋情。母,姨亦极力促成。无奈三郎早证法身,遂舍母姆,并将静子所赠凤文罗简沉于海中,只身返回中国,挂单杭州灵隐寺。一日忽知雪梅已死,与僧友法忍行脚同归,然就村间丛冢遍寻雪梅墓而不得……。将小说证之以苏曼殊生平,其中生母为日本人,后母虐待他,早岁出家,东渡省亲,与静子的恋爱,在海云寺受戒,甚至作"驱乌沙弥"时偷食鸽子肉而被逐出寺门等都是他的亲身经历。苏曼殊自己在小说第一章结尾即写道"此章为吾书发凡,均纪实也。"其友柳亚子则曾以这本小说为其作传记。后者《绛纱记》自叙色彩亦浓。柳亚子在《苏曼殊〈绛纱记〉之考证》中认为书中两个主人公"昙鸾和梦殊,都是曼殊一个人的化身。"而书中所述如"余流转乞食,两阅月,至苏州城。一日行经乌鹊桥,细雨濛濛,沾余衣袂。余立酒楼下,闻酒贩言,有广东人流落可叹者,依郑氏处馆度日,其人类有疯病,能食酥糖三十包,亦奇事也。"就是苏曼殊自己在苏州的一段故事。柳亚子还"考证"了书中其它人物和地点,认为阳文爱即杨仁山,程散原即陈散原,庄湘老博士即苏曼殊英文教师庄湘。祗洹精舍即祗垣精舍,而"印度、暹罗、耶波提,都是苏曼殊巡锡的地方"。(注:柳亚子:《苏曼殊研究》。)这些作品都以第一人称自叙身世,真实感人。半个多世纪后姚雪垠在给茅盾信中仍深情地说"我读他的《断鸿零雁记》至今近半个世纪,仍然印象很深……他的《断鸿零雁记》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写法上突破了唐宋以来文人传奇小说的传统,而吸收了外国近代小说的表现手法。"(注:姚雪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种编写方法》,《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二期。)我们知道,中国自古有抒情散文、诗歌,但恪于礼法,殊少有涉及作者隐私,抒写个人身世的叙事文学。苏曼殊在近代能率先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把自己的身世引入小说,并不惜"暴露"自己的哀情隐衷,确实难能可贵。故有人评价说苏曼殊《断鸿零雁记》是中国第一人称小说由古代发展到现代的桥梁,或说它"开现代文学自叙体小说的先河。"(注: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三卷。)这应是与日本私小说的有益影响分不开的。
  二、感伤的情怀
  私小说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流派,它没什么特定的思想内容,但却有一个基本相同的主题,即由贫困、疾病、酗酒和恋爱所引起的烦恼。作家抒发的往往是一种感伤的情怀。如葛西善藏一生是在极不安定的状况下度过的,几乎无时无刻不为贫困、疾病、酗酒和爱情的烦恼所折磨。其处女作《可怜的父亲》主人公为一个年轻的男人,他远离妻儿、流落在阴暗潮湿而且周围都是病人的郊区公寓里,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煎熬。看见金鱼他想起故乡可爱的孩子们,但却只能用酒来打发疾病和不安的日子。苏曼殊的一生亦是凄苦、悲痛的一生。他幼时极为不幸,生下几个月生母就被迫离开。五岁时方为苏家承认"家籍",却又饱受后母及族人的虐待,以至不得不为生计而12岁出家当和尚。所谓思惟身世"伤心无极"。苏曼殊的一生是集各种矛盾、烦恼、痛苦于一身。他也有过理想与追求,希望献身民族、祖国的革命事业,而黑暗的现实又每每使他心灰意冷、悲观失望。他亦渴望爱情,人称"天生情种",但又因已出家三戒俱足而只能"热于恋爱而冷于结婚",一次又一次地与心上人挥泪告别;经济上困窘时多而常发"穷至无裤"的哀叹,肠胃病更时常折磨得他死去活来。所以他在《与刘三书》中称"吾实不愿栖迟于此五浊恶世也"。最后暴饮暴食,有意自残,终以35岁年华逝世。这种悲惨的遭遇和孤独忧郁的性格使他认同了佛教"人生皆苦"的理论和拜伦悲观、厌世的思想,自然也容易和日本私小说的郁孤、感伤的情调产生共鸣,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绛纱记》是"曼殊用个人生活经历为基础,边哭边写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注:李蔚:《苏曼殊评传》,第396页。)如前文所述,书中两个主人公,昙鸾和梦殊同为苏曼殊的化身。二人遭遇反映了苏曼殊的痛苦与感伤。昙鸾本与麦五姑结成秦晋,后因舅父商业破产了,女方父亲马上逼昙鸾写退婚书"我实告君,令舅生意不佳,糖厂倒闭矣。纵君今日不悦以君请,试问君何处得资娶妇?"而梦殊本为秋云所爱,却披剃出家,云游四方,秋云与友"余"四处寻找,当找至一小寺时,发现梦殊已坐化。
  这些故事都有苏曼殊类似经历在其中,无怪他写完小说,久久不出房门,衣衫尽湿,沉于深深的悲痛之中。其它五篇小说也都是写社会的黑暗、人生的艰难、恋爱的痛苦。全部小说都以恋爱为题材,可有情人难成眷属,主人公不是殉情自杀就是出家为僧为尼,全为悲剧性结局。这种结构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大团圆的结构模式,显示出其小说艺术的新发展,但从内容看却到底过于哀怨伤感,反映了苏曼殊思想上的消极成份。
  正如日本作家把私小说的渊源追溯到"俳句"和"和歌"一样,私小说既影响了苏曼殊的小说也影响了他的诗歌。苏曼殊认为诗歌是"寻愁觅恨之具"。其恋爱的悲剧,情戒的冲突除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外,更频频见之于诗作。如: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属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本事诗》之七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蓬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西京步枫子韵》
  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哀。
  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劫后灰。
  --《读晦公见寄七律》
  第一首写披剃无奈之"恨",第二首写专心修持之"忏",第三首写爱火又生之"哀"。细致地写出诗人三戒俱足却又"情根未断"的矛盾与痛苦。把想以理智(戒律)抗拒情感,好像平静了而到底爱火又燃烧起来的心理、隐衷真实坦白地表现出来。私小说强调"丢掉一切传统,丢掉一切理想,如实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苏曼殊言情小说也好,诗歌也好,不做作,不粉饰,正是"如实"地写出自己矛盾、苦痛、悲哀的感受。
  三、抒情的风格
  私小说一方面叙述作者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又披沥其间的心境,既写实又抒情,所以私小说又称"心境小说"。对此,久米正雄在《文艺讲座》中这样说:(注:(日)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第100页。)
  所谓"心境小说",事实上是我暂时这样给它定的名称。(中略)作者描写对象时,与其把对象如实地浮现出来,不,即使如实地浮现出来也没关系,但同时更主要的,却是要把自己那种说得简单一些是"心情",说得啰嗦一些就是观察对象时从作者本人的人生观而来的感想也表现出来,这就是心境小说。所谓"心境",事实上是我在创作"俳句"时在俳句作家之间使用的语言,意思是指在创作当时的内心境界。
  所以私小说往往不着眼外部事件的描写,不重情节结构,而重在刻划人物的心境,具有强烈的抒情格调。在这一点,佐藤春夫著名的《田园的忧郁》算是最典型的代表。中村新太郎这样评价《田园的忧郁》"这部作品甚至不能特别称之为小说。他从感受上来观察住在田园中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和外部的世界,以病态般的敏感描写了近代人心情的忧郁"。(注:(日)中村新太郎:《日本近代文学史话》,第224页。)小说共20章,从某年盛夏的田园风光写起,经过了天高气爽的初秋季节而进入阴雨连绵的晚秋季节,前后一百余天的记录,几乎没有什么具体情节,像散文诗。贯穿作品全部的主线及作品重点表现的正是作者的心境--一个近代人变态的心境。如书中九次及结尾都写道"呵,蔷薇,你病了!"苏曼殊接受了私小说的这种影响,其作品的题材、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都突出了主观抒情性,显示出中国近代小说浪漫抒情的最初萌动,从而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吹来了一股新鲜的风--虽然它是悲凉而微弱的。创造社成员陶晶孙当年就曾说"以老的形式始创中国近世罗漫主义文艺者,就是苏曼殊。"
  首先从思想内容看,苏曼殊的这些"自叙"性质的小说有个共同的主题,即身世的哀叹和爱情的缠绵。而作品中的情爱描写又有一个共同的模式:两个痴情美女爱着一个善感公子,最后都是以悲剧为结尾。书中男主人公如三郎、海琴等皆多愁善感、感情缠绵。虽浪迹江湖、出家为僧却又情根未断,一步三回头地走向空门。而少女们如静子、秋云等有着娇美的姿态和惊人的才情。苏曼殊虽不无美化她们,而她们的凄凉命运又透露了他自己的伤心和自怜。"正是这种偏于写自己身世和心情的艺术倾向,缠绵的爱情故事,哀婉伤感的情调,以及作为一个情僧对待爱情的若即若离的独特态度,构成了苏曼殊小说浪漫抒情的风格。"(注:陈国恩:《从苏曼殊到郁达夫--现代浪漫抒情小说发展的一个侧面》,"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96年第三期。)
  第二,就结构看,苏曼殊小说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取胜的传统,同私小说以表现自我心境为主一样,以主观情感为主张。西乡信冈说"日本自我小说表现手法的特点,是没有变化多样的情节,结构简单,语言素朴,但要求毫不掩饰地描写。"苏曼殊的小说一般也是情节单纯,结构简单。《断鸿零雁记》写"余"(即三郎)三戒俱足下山,化缘遇乳母,东渡日本省亲,与静子的恋爱,归国祭雪梅墓……小说共二十七章,主人公就一个"余",由"余"的经历、心境贯穿全篇。而每章篇幅又都不长,一般几百千余字,最多不过三千字。有叙述经历,有心理描述。看他的小说《断鸿零雁记》不同读中国传统情节复杂曲折的章回小说,而像是看他的日记--真实、亲切又简单、抒情。
  第三,就描写语言看,苏曼殊的小说无论描写环境、叙述故事、披沥心境皆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他还特别善于将环境描写与感情抒发、叙述故事与心理描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断鸿零雁记》开头,苏曼殊以一个画家的手法,几笔勾勒出"古刹海云"的特殊环境;云气葱郁,潮水悲嘶,使人唏嘘凭吊,不堪回首。渲染出一种感伤的色彩,为全文定下基调。
  当然,我们在肯定日本私小说对苏曼殊影响的同时,还必须指出几点:第一,苏曼殊的小说不于日本私小说只是照写作家身边琐事,对人民疾苦、社会问题漠不关心,而是既"自叙"个人身世情怀,又揭露现实问题,抨击社会黑暗。如《断鸿零雁记》的封建门第观念,《焚剑记》的军阀战乱"以人为戏"等。第二,苏曼殊小说中的"心境"描述没有日本私小说的众多而直接。虽有直抒胸臆的地方,大多数是一两句带过,悲愁、凄苦的情怀、心境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环境的渲染而显示出来的。第三,日本私小说对苏曼殊小说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有的强烈、明显些,如《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等;有的则模糊、浅显些,如《焚剑记》等。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私小说对苏曼殊的影响却是不能否定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