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龟兹: 尘封千年的神秘往昔(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阿史那社尔进军离龟兹都城300里处之碛石,布置进军龟兹都城的战斗,遣伊州刺史韩威率千余骑为前锋,以骁卫将军曹继叔随后,至龟兹多褐城,与龟兹王诃黎布失毕相遇,龟兹军有众5万,见韩威兵少力单,聚兵以抗。韩威奉命伪败,弃甲退后30里,与曹继叔兵合一处,共击龟兹军,龟兹军已知中计,军心大乱,自行溃退,诃黎布失毕退守都城。阿史那社尔挥军直逼城下,诃黎布失毕轻骑而走,唐军入城。阿史那社尔留郭孝恪守城,亲率大军紧迫,至拔换城,包围了诃黎布失毕等人。拔换城一攻则克,诃黎布失毕被俘,唯有其国相那利乘混乱之际得以幸免。那利奔西突厥求救兵;得万余人,围攻龟兹都城。郭孝恪轻敌,城陷中流矢,与其子一同阵亡。仓部郎中崔义起立即与曹继叔、韩威联系,统兵驰援,复收龟兹王城,那利在途中为龟兹人所执,送阿史那社尔处。阿史那社年将俘虏一起械送长安,又立诃黎布失毕之弟叶护为龟兹王,于龟兹置都督府。
  唐第二次伐龟兹是在公元658年。阿史那社尔取得伐龟兹的胜利后,便带着俘虏龟兹国王诃黎布失毕、大将羯猎颠、国相那利返回长安。阿史那社尔离开龟兹前,立诃黎布失毕之弟叶护为龟兹王。阿史那社尔大军撤离后,龟兹贵族内部即发生争论。国人请唐朝政府送还诃黎布失毕,以便平息派系之争。公元650年,唐朝政府将诃黎布失毕等人遣返回国。那利、羯猎颠与唐本有二心,回国后,内争愈演愈烈。那利与诃黎布失毕之妻、突厥女阿史那氏私通,羯猎颠与唐叛将阿史那贺鲁联系密切,诃黎布失毕形同架空,成了有名无实的国王。为弄清事实,唐高宗李治将诃黎布失毕与那利调往京城,问明情由,将那利囚禁起来,遣左领军郎将雷文成送诃黎布失毕归国,却遭到龟兹大将羯猎颠的拒阻,诃黎布失毕不敢进,不久,便忧悒而死。
  公元657年,阿史那贺鲁的叛乱活动被唐兵平息,龟兹羯猎颠失去了后台。唐高宗李治命左屯卫大将军杨胄发兵讨龟兹。公元658年,杨胄率兵入龟兹境,与龟兹羯猎颠战于泥师城,大破之,擒羯猎及其党,尽诛之。龟兹平定,立诃黎布失毕之子素稽为龟兹王兼龟兹都督府都督。
  素稽,有的史书则直书为白素稽。素稽执政时间较长,自公元648年直到上元年间(公元674年~公元676年)。与唐朝政府保持友好关系,并接受唐的封号:“上元二年正月,右骁卫大将军、龟兹王白素稽献银颇罗,赐帛以答之。十二月丁亥,龟兹王白素稽献名马。”素稽执政晚年,吐蕃入侵,白姓王族一度中断,而由延姓家族执政,而后在唐王朝的协助下,白姓王族才又重新登上国王宝座。
  延田跌,龟兹人,在吐蕃攻占龟兹的一段时间里,曾出任龟兹国王。天授三年(公元692年)曾到长安朝贡,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王孝杰破吐蕃,复四镇,龟兹国王由延繇拔继任。
  延繇拔,龟兹人。公元692年王孝杰伐龟兹,废延田跌后继任龟兹国王。其在位期间,曾不断向唐朝政府献“方物”,保持友好往来。但由于延姓非龟兹王族,其影响难与白姓相比,故在公元708年之后,龟兹王又变为白姓。
  白莫,龟兹王族。他死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公元708年延繇拔朝贡之后,该王即再不见于史书记载,白莫应在公元708年或稍晚些时候上台为王,在位约有十一年。
  孝节,原名多匝,后改名孝节,是白莫之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王白莫死,子多匝立,改名孝节。十八年(公元730年),遣弟孝义来朝。”此王为大唐平叛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安史之乱爆发,他与王弟白孝德入关勤王,乾元时他已升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的部将。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率兵十万,南渡黄河,进军洛阳。龟兹王白孝德随李光弼在河阳县与史思明军相遇。史思明部下骁将刘龙仙傲慢谩骂于阵前。李光弼环视左右,问谁应战,白孝德应声而出。李光弼问要带若干兵马?白孝德答:“可独往耳。”李光弼问还有何需要,白孝德答:“愿选五十骑于军门为继。兼请大军鼓噪以增气势,他无所用。”单人只骑直抵阵前,乘刘龙仙疏忽大意,跃马而前,双矛直刺刘龙仙,刘龙仙中矛被斩,史思明军大骇溃败。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龟兹人马始终站在前列,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后来,白孝德因积累战功历任镇西(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傅,被封为昌化郡王。
  白环,龟兹王族。据《悟空入竺记》载,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车奉朝在印度出家,后因思念故土,于公元787年前后越葱岭,经疏勒至龟兹。他在龟兹受到热情款待,居住年余,根据他的记录,当时的龟兹国王名白环。
  木叉鞠多,龟兹人,生平事迹均不见史书,仅据《西域僧镇喃嚷结传》记载,他在位期间,国都壮丽,宫殿整齐,居民生活美好,佛教极盛。
  禄盛,龟兹人。他在位期间,回鹘已西迁西域,其中一支到达龟兹,其首领自称狮子王,并不断向宋朝政府朝贡,“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二月贡玉勒、名马、独峰橐驼、宝刀、琉璃器,自称克韩王。”但在同年同月也有“龟兹王禄胜奉表来贡”,此时的龟兹国已成为回鹘的领地。龟兹古国的历史就此结束。
  第六部分 陆佛光宝地第21节 名寺
  佛教进入西域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经宾至塔里木南缘的莎车、皮山、于阗,拘弥、精绝、且末。以上居民最先接受的佛教是由叉始罗,犍陀罗一带传入的佛教,上述地区的僧侣以自己的语言、文书在西域南道传弘佛教。另一条是中亚河中一带经费尔干纳盆地、伊塞克湖流域至塔里木北道尉头、温宿、姑墨、龟兹、车师诸国。以上居民最先接受的佛教是由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纳一带传入的。上述地区的僧侣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又在塔里木北道传弘佛教。龟兹地处北道要冲,遂成为佛光普照之地。
  雀离大寺
  又名昭怙厘大寺、雀离大清净寺。据《大唐西域记》记载,该寺位于龟兹故荒城北20余公里的地方,在接近山的高坡之上,傍着一条古河。由于该寺傍河而立,河东、河西各有一片寺院,故历史上又称其为二寺,即东雀离大寺、西雀离大寺。这所寺院里有许多佛陀雕像,装饰庄严,泥塑技术高超,东昭估厘大寺中还有一块玉石,供奉在佛大堂内,其上有释迦牟尼足印,长一尺八寸,宽约六寸。昭估厘大寺俗称苏巴什故城。《大唐西域记》还记载,龟兹伽蓝百余所,僧徒5000余……每岁秋分数十日间,全龟兹国的僧徒都到这里,上自君王,下至老百姓,放弃正常工作,奉持斋戒,受经听法,不知疲倦。由此可知,昭估厘大寺在龟兹佛教界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昭估厘大寺遗址分布在库车河两岸,河两边各有3座佛塔,遥相呼应。围绕佛塔,布置着寺宇和佛洞。两处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登高眺望,但见残墙断壁,形似蜂窝。有一座佛堂,墙残高尚有10米,嵌在墙壁里高大立柱的洞迹还能分辨出来,地上有绿釉砖瓦残片。据《高僧传》介绍,东晋时代的名僧鸠摩罗什之母在未出家之前常常至此,听讲佛法。
  阿奢理贰伽蓝
  阿奢理,应为古龟兹语的音译,原为梵语,意为“奇特”。直译过来,阿奢理贰伽蓝就是“奇特寺”。相传,阿奢理贰伽蓝的建立与一段王室奇特经历有关。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在很久以前,一个在位的龟兹国王很崇信佛教。他很想在其生前去印度诸地瞻仰圣迹。一天,他把自己的弟弟叫到跟前,命其监国,暂摄国政,言自己将远行。当国王准备启驾西行时,其摄政之弟赶来送行,送他一个密封的金函,嘱其兄务必妥为保管。国王感到很奇怪,问道:“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用金函盛之,且密封?”其弟答曰:“是什么东西您就别问了,只是请您随身带着,妥为收藏,待回驾之日始可开启。”国王答应了。国王西行许久始返回。升殿视事之日,有人构祸曰:“国王西行,令弟监国,弟不专心事国,淫乱后宫。”国王大怒,欲执其弟处以严刑。其弟曰:“我不愿推卸责任,但刑前乞大王开启昔日临行时所赠金函。”国王令护军取出金函,开启一看,函内装了一截男性生殖器。国王指之问曰:“这是什么东西?你让我看是什么意思?”其弟从容答曰:“昔日王兄欲远游,令我监国,我惧有人阴险构祸,于是自断生殖器以明心志,生殖器在王兄远行前已断,何能淫乱后宫,请王兄明鉴。”龟兹王且惊且惭,释其罪,益显亲近,命其出入后庭,沿途不得阻挠。一日,王弟行走在路,见一人赶着五百公牛行走,问其去向,始知前往阉割。王弟想到自己残缺,形若废人,很同情五百头公牛的命运,便以自家财富赎五百公牛身。由于有了此种功德,得到佛陀赞许,以大慈悲力使其渐具男形。王弟因自己重新恢复健康,不再往去后宫。龟兹王很奇怪,问其缘由。其弟俱以实情告之,龟兹王深感惊奇。为表彰其弟忠心事国、弘扬佛陀神迹,龟兹王下令拨国库之款修建新寺,特命名为“奇特寺”。公元7世纪初,玄奘西行路经龟兹,曾往此寺。现存遗址在新疆库车西约20公里的渭干河西岸,北与库木吐拉石窟相对。寺院遗址呈不规则的方形,周长约380米。寺门在东墙中间偏北,寺内中间有两小院,各置佛殿、“书库”、方形基座高塔和僧房等建筑。主要遗物有塑像、浮雕佛像、木雕小佛像、壁画残件、汉文佛经残纸,以及唐代的各种钱币等。
  金华寺
  据《名僧传?齐高昌仙窟寺法惠传》载,龟兹有金华寺。高昌僧人法惠,俗姓李,本为高昌古国富豪家子。少时好射猎,喜饮酒,爱弦歌,娶妻极美,举国无双。本国富豪子弟美其容貌,争邀其宠。其妻不耐闺房清冷,屡与私通。李氏公子苦恼不已。一日外出,李公子被一帮富豪子所打,避难龟兹。自思其妻不忠,往往富豪欺凌,于是出家。由于苦修禅律甚有成效,声名渐显著,取僧名法惠,受聘返高昌,挂锡仙窟寺,任高昌国女尼依止师。一天,高昌都郎中寺冯姓女尼告诉他说,龟兹国中有一金华寺,寺中有一直月和尚,能使所学者短期内成正果。法惠往访之,果得大悟,是知龟兹国有金华寺。
  初一寺
  初一寺在何处已不可考。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龟兹国有初一寺。玄奘从焉耆往龟兹,龟兹王率大臣、百姓、僧侣出城迎接,至,入初一寺受华。
  法丰寺
  唐代僧人僧详撰《法华传记》载,在南朝宋时,龟兹国有一僧侣名叫法丰,原是敦煌人,姓竺氏,出家后往游龟兹。一日闲游,恰逢国人积资修复一旧寺,法丰前往帮忙,在修寺中法丰出力甚大,寺修好后,众人挽留其为该寺僧正,并以其名为寺名。释法丰为僧正后,自视法丰寺为家,出入取物不按制度,人们颇有闲言。后法丰为肥私囊,尽量减少支出,甚至减少本寺僧侣供应,众皆不满。久之,法丰死,亡入饿鬼之中,整夜作饿鬼驰鸣。其弟子宝慧听出是师傅声音,便问其缘故,其曰:“由于我生前贪财,暗减众僧之食,所以沦为饿鬼,甚感困苦难堪,请给予帮助。”宝慧等闻讯,忙写《法华经》予以超度,并广为布施,其师法丰始在阴间免受饥饿之苦。
  莲花寺
  在龟兹王城西门外。据《悟空入竺记》记载,悟空和尚东归,曾挂锡于此寺,遇该寺高僧勿提提犀鱼(唐言莲花精进),求其译《十力经》。
  前践寺
  龟兹古国境内有一座大山,名前践山,唐代中叶,龟兹人在此山前修一佛寺,因山名曰前践寺。
  耶婆瑟鸡寺
  龟兹境内有一大山,名耶婆瑟鸣山,此山顶本有一小溪,倒山谷下流,自成瀑布,涓涓细流,落石上自成绝妙音乐,僧侣爱之,伴溪修一佛寺,是为耶婆瑟鸡寺。龟兹乐人闻之,常至其寺,伴石听音,谱成新曲,竟然清新悦耳。一时此山此寺此溪名噪西域。
  大云寺、龙兴寺
  唐朝自公元692年之后,常于龟兹屯集兵马,往往数万。再者,唐又置安西都护府于其境内,幕府大小官员也数千。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信奉佛教的。为给这些人提供方便,唐朝政府出资在龟兹修建了大云寺、龙兴寺。唐政府从内地聘得道高僧为二寺寺王、寺监。据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记载,他从印度求学归,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十一月至龟兹。在龟兹休整期间,他曾访问二寺,在大云寺他见到了寺主秀行、寺监义超、上座明恽。秀行本是长安七宝台寺僧侣,颇善讲演,遂被聘为寺主。义超本长安庄严寺僧,因精通律藏,被聘为寺监。明恽也是中原人,行业极好,故被聘为上座。慧超在龙兴寺见到了寺主法海。法海本汉人,但生在龟兹。
  第六部分 陆佛光宝地第22节 石窟群
  库木土拉石窟群
  “库木土拉”是维语,“库木”是“沙”的意思,“土拉”是“烽火台”的意思,合起来,库木土拉之意为“沙漠上的烽火台”,为什么称其为“沙漠上的烽火台”已不可考了。库木吐拉石窟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南约三十公里处,窟群分布在渭干河东岸的山麓和断崖上,分南北两区,相距约三公里。北区洞窟较为集中,已编号的洞窟为80个,窟形和壁画保存较好的不到半数;南区洞窟分散在河东岸和几条小山谷内,编号洞窟为32个,保存较好的不足10个。洞窟形制多为圆顶,左右各有耳室,正殿为穹顶,穹顶壁上有椭圆形图案,甬道两侧绘制壁画,窟外有塔基和寺院遗址。石窟的始凿和延续年代可能要晚于克孜尔石窟。大体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洞窟约在5世纪~7世纪修建。洞窟形制、壁画的题材布局情况以及人物形象和绘画风格,与克孜尔石窟中期洞窟十分接近,具有显著的龟兹特色。壁画的题材内容为日天、月天、金翅鸟、立佛等组成的天相图,佛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第21窟门道右侧龛中,发现作禅定印坐佛一身,是龟兹地区诸石窟中惟一保存完好的塑像。中期洞窟约在8~9世纪修建。壁画题材和绘画风格上,出现了和中原唐代石窟相似的洞窟。中心柱窟主室两侧壁绘有大幅经变画。其构图形式、人物形象、线描技法及敷彩特点等,和敦煌石窟唐代同类内容的壁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题记也都用汉文书写。它表明中原佛教艺术对龟兹佛教艺术产生的影响。晚期洞窟年代约为10世纪~11世纪或稍晚。回鹘时期开凿的洞窟是重要的新资料。北区75窟,正壁画一持钵高僧坐像,两侧及其下部,有天道、人道、阿修道、饿鬼道、畜牲道、地狱道等6道画面,有汉文题记。左右侧壁下方有着回鹘装的供养人。在北区第79窟,正壁画回鹃僧人和世俗信徒供养像。窟门右侧前壁画世俗男女供养人像一列,均着回鹘衣冠,有汉文、回鹘文和龟兹文三种文字题名,为前所未见。库木土拉干佛洞在渭干河出山河口的东岸,现存洞窟一百一十多个。在形制上,多为毗诃罗窟,其次为支提窟,再次为禅窟。从其石窟形制,壁画内容,雕像风格分析,汉风较浓,估计其时代晚于克孜尔石窟群。
  森木塞姆石窟群
  “森木塞姆”是维语“细水流水”之意。此石窟群在库车东北约四十公里处。从库车向东,沿乌库公5公里,入戈壁,再行5公里至库鲁克达格山口,便至森木塞姆石窟群。在库鲁克达格山口,有一小溪自上而下流过,诸石窟就分布在小溪的东西两岸崖壁上。森木塞姆石窟群现存较完整的石窟52个,就其形制,主要是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绝大部分支提窟同克孜尔石窟群之中心柱窟:前室呈长方形,纵向券顶,中心柱正面凿大佛龛中心柱两侧开凿甬道,甬道顶部为纵向券顶,后室小于前室。少数支提窟前室、后室均横向券顶,中心柱四面皆开佛龛,后室后壁更开明窗,类似于中原莫高、云岗早期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分布范围直径约八百米,由于年代久远,窟体破损严重,至今尚保存原窟体一半以上的洞窟约有十九个。整个石窟群按位置可划为东、南、西、北、中五区。中区土丘上还留有长近八十米两端有高大建筑残迹的地面寺庙遗址。从建筑上看,森木塞姆石窟群气势雄伟,规模巨大。远望如一幢幢大厦在深山峻岭之中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玛札伯哈石窟群
  位于库车城东北30公里处的沙土原上。从库车城出发,向东沿着库车去乌鲁木齐的公路行约二十公里,转向正北,再行十多公里,便到达克尔希村。由此转向东北,行约五公里,即是玛扎伯哈村。在维吾尔语中,“玛扎”是“坟”,“伯哈”是“园子”,合起来是坟园的意思,原来这个村确有一个大坟园。玛扎伯哈石窟的名称正是来自这个村名,因为两者的距离十分近,石窟就在村西南不到五百米处的山坡上。该石窟距森木塞姆石窟群不远,仅有数公里,也在克内什村附近。现仅存洞窟34个。主要是支提窟和毗诃罗窟,前者有4个,后者有30个,现存的4个支提窟都保留有壁画。其中1号窟顶四角绘的佛在鹿野苑说法、百鹿听经图是龟兹其他洞窟没有的。目前的玛扎伯哈石窟已成为整个龟兹石窟群中最残破的一处。在已编号的44个洞窟,能看到比较完整的洞窟中,尚保存壁画的洞窟只有5个。这大概与玛扎伯哈石窟建造在质地松散的沙土原上有关。
  克孜尔石窟
  在新疆拜城县东南约六十公里处明屋达格山的峭壁间。木札特河从石窟南面婉蜒东流,远处雀尔达格山高耸云天。目前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分布在谷西、谷内、谷东、后山4个区内,保存的壁画约五千平方米。在悬崖上,一个个石窟层层相送,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根据洞窟形制、壁画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分析,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石窟主要是4世纪~8世纪的遗存,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这里的洞窟可分为供养佛像、礼佛拜佛用的支提窟,僧侣静修或讲学用的精舍毗河罗窟,僧侣起居用的寮房,埋葬骨灰用的罗汉窟,以及储存粮食或食物的仓库等。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窟,大多有规律地修建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单元。这样完整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其他佛教中心少见的。经过历史的大破坏,克孜尔石窟的佛塑像已荡然无存。壁画是这座石窟艺术的杰出成就,内容包括佛、菩萨、弟子、天龙八部、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以及伎乐、飞天、供养人等。其中,大量的本生故事画占有突出地位。已经辨识和大致可以辨识的就有数十种之多。
  克孜尔尕哈石窟群
  位于库车城西约十二公里处。克孜尔尕哈这个名称的来历,和与它相距l公里的汉烽火台密切相关。据当地民间传说,这个汉烽火台是国王女儿居住过的地方。因此称作“克孜尕哈”,在维吾尔语中,“克孜”是“姑娘”的意思,“尕哈”是“居所”的意思。烽火台附近的石窟也就随之被称作“克孜尕哈”了。克孜尔尕哈有编号的洞窟共46个,形制较完整的仅38个,均开凿在一南北向的河床东西崖壁之上,其中19个支提窟,19个毗诃罗窟,未见掸窟。这和森木塞姆、玛札伯赫石窟群类似,而与库木土拉、克孜尔石窟群有较大差异。克孜尔尕哈石窟群残留壁画不多,仅11个洞窟留有壁画,壁画题材以佛本生故事中的鹿、猿、鸟等图为主,间有“天雨花”图案,偶见慕魄太子、啖子、萨垂那太子故事画。
  托乎拉克埃肯石窟群
  位于新和县西北偏北约七十公里的戈壁上.按自然地理条件分为东西两组:东面数窟现已坍落,不成窟形;西面一组现存19个编号窟,也全部坍落,仅存断壁残垣,只16号窟保留部分壁画,较精美。
  台台尔石窟群
  在克孜尔镇西北约五公里处的戈壁上,共有8个洞窟,已全部坍落,无法辨明窟形,也有壁画。
  第六部分 陆佛光宝地第23节 名僧(1)
  白延
  生卒年月不详,龟兹族人,据《出三藏记集》记载,他在曹魏时(公元254年~公元260年)至中原。通汉语、梵语、本民族语言。参与译经,相继译得《首楞严经》2卷、《须赖经》1卷、《除灾患经》1卷。
  帛法祖
  法祖通梵语、汉语,在晋惠帝年间(公元290年~公元306年)于中原译《惟逮菩萨经》。
  尸梨密
  相传,其本为龟兹王子,依例当为国王,后让王位于其弟,出家为僧,于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年~公元313年)到中原,栖止于建初寺。由于其在西域政治地位、宗教地位均较高,故其一入中原便得到西晋封建上层重视,丞相王导、太尉庚元水、光禄卿周伯仁、太常谢幼药、尚书令卞望之、大将军王处冲、仆射周颤等皆其好友。当时中原无咒法,尸梨密遂于晋元帝年间(公元318年~公元322年)译出《大孔雀王神咒》1卷、《孔雀王杂神咒》1卷,从此中土有咒法流布。
  佛图澄 
  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两度到宾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僧佛调、须菩提等不远数万里足涉流沙来从他受学。此土名德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来听他讲说。《高僧传》说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及一万。又重视戒学,平生“酒不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并以此教授徒众;对于古来相传的戒律,亦复多所考校。如道安《比丘大戒序》说:“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校者,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他到了洛阳之后,本想在洛阳建立寺院,适值刘曜攻陷洛阳,地方扰乱,因而潜居草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二月石勒屯兵葛陂,准备南攻建业。这时佛图澄因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关系,会见了石勒。澄劝他少行杀戮。当时将被杀戮的,十有八九经澄的劝解而获免。澄对于石勒多所辅导,石勒既称帝,事澄甚笃,有事必谘而后行。石勒卒,石虎废其子石弘而自立称天王,对澄更加敬奉。朝会之日,澄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尚,众坐皆起。又敕司空李农每日前往问候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往朝谒。后赵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十二月八日卒于邺宫寺,年117岁。
  鸠摩罗什
  公元344年,罗什生于龟兹国都城。父亲曾为天竺某国宰相,因国破侨居龟兹,被龟兹王赐与王妹成婚。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在本地出家,师事《阿含》学者舌弥学小乘佛教,9岁至宾(即今克什米尔),从名德法师盘头达多继续深造,学杂藏,中、长二《阿含经》,12岁返回龟兹。不久,到疏勒(今喀什)从僧佛陀耶舍马学大、小乘经,并博采佛教以外诸学问及世间法术。在疏勒,他遇到大乘教名僧莎车(今叶城)王子须利耶跋摩和须利耶苏摩兄弟,从之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经论,受其影响,遂弃小乘而归大乘。少年罗什,丰颐秀目,聪慧颖悟,远近闻名。在疏勒住一年有余,回到龟兹。至年二十,始受戒于龟兹王宫,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等。不久,其母辞往天竺,罗什于龟兹王新寺钻研大乘佛经。罗什佛学造诣日深,名播西域,龟兹王尊其为国师。西域诸王每次来听罗什讲经,都是长跪座侧,让罗什踩其背而登。前秦国王苻坚闻其名,敬慕不已。前秦国内著名僧人释道安及归附前秦的鄯善王、车师前部王劝苻坚迎罗什入辅中国。苻坚遂于(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令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率兵七万伐龟兹。苻坚对吕光等人说:“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闭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罗什。”吕光破龟兹,征服西域三十余国,得鸠摩罗什和二万峰骆驼。大军回到凉州,吕光闻苻坚经淝水之战惨败后被部将姚苌所杀,于是自成后凉国,立都姑藏(今武威)。罗什大师在姑藏讲经说法,前后近二十年。姚苌立国,多次遣使后凉让鸠摩罗什到长安,但吕氏拒绝放行。公元393年,姚苌的儿子姚兴即位,再次要求后凉放行鸠摩罗什,又被拒绝。公元401年,姚兴遣将伐后凉,终将鸠摩罗什迎到长安,尊为国师,让他住在草堂寺译经讲法。这时候的罗什大师,精通梵文和汉文,佛学造诣已炉火纯青,并融汇了他自己的体会和思想,成为一代佛教思想家。除了给信徒讲经说法,他继续组织译经,共译出七十多部,三百余卷。他说:“要是没有违背原意,死后火化时舌头不烂。”公元409年,大师辞世,年七十,死时留下遗言:将他的舌头葬于姑藏。现存武威北大街西侧罗什寺塔,就是埋葬他“不烂舌头”的地方。
  佛陀耶舍
  挂锡龟兹的佛教高僧,宾人,13岁出家,27岁始受具戒。稍后,游学疏勒,为太子达摩弗多供养。罗什第一次出国深造返回,至疏勒,闻其名,从其学《阿毗昙》、《十诵律》。稍后,罗什返国,疏勒王死,太子达摩弗多为疏勒国王。公元383年,吕光攻龟兹,龟兹遣使疏勒求援,疏勒王达摩弗多统兵增援,曾令佛陀耶舍辅太子、执国政。十余年后,达摩弗多王死,佛陀耶舍离疏勒,来到龟兹,龟兹奉其为高僧。罗什时在姑威,闻其至龟兹,写信劝其东渡。佛陀耶舍欲启程,龟兹人竭力挽留,只好答应再住一年.一年后,佛陀耶舍密起行装,率诸弟子悄然离开龟兹,至姑咸。时罗什已至长安,其又至长安,住逍遥园,与罗什共译《十住经》,又传《昙无德律》、《长阿含经》。罗什死后,返归宾,寻得《虚空藏经》1卷,托商贾带往凉州,后不知其所终。
  卑摩罗叉
  宾人。小时出家,渐有名气。东渡葱岭,挂锡龟兹。时龟兹律藏不全,罗叉弘阐,龟兹从此律藏渐全,由是声名大震。鸠摩罗什20岁,拜卑摩罗叉为师,从其学《十诵律》。公元383年,吕光破龟兹,罗什被俘,罗叉避难匿迹。吕光东归,罗叉复还龟兹.公元5世纪初,罗又闻罗什长安传教顺利,便携《毗尼胜品》东来,于后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至长安。后游关左,逗留于寿春,止于石涧寺,弘传律藏,又游江陵,在此弘扬律藏。中原律藏大弘,罗叉之力不可忽视。
  盘头达多
  宾王之从弟,从小出家,渐有名气,是为小乘教高僧。罗什9岁,在宾拜其为师,从学《杂藏》、《中间含》、《长阿含》等,据《高僧传》载,龟兹改宗大乘教后,闻讯东来,在龟兹与罗什辩论一月余,终因理屈,服罗什,拜罗什为大乘师。罗什推辞,盘头达多曰:“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由此可见盘头达多的胸襟。
  昙无
  中印度人,6岁丧父,随母。一日见沙门达摩耶舍,乃拜其为师,习咒术。20岁能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因其精通咒术,人称其为大咒师。初,中天竺国王很尊崇他,稍后渐薄,昙无大怒,乃携《大涅经本前分》12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来龟兹。当时龟兹多信奉小乘教,昙无所说无人听信,只好携经奔河西,往依北凉沮渠蒙逊。在此,昙无与沙门惠嵩、道朗广译佛经六十余万言。
  昙摩密多
  意为“法秀”宾人。6岁出家,苦行有名。由于其眉浓,且连在一起故世称连眉禅师。后东渡葱岭,挂锡龟兹。龟兹王亲出郊迎,延请入宫,居数年,为龟兹苦行大师。稍后,昙摩密多往中原,游敦煌,姑咸、荆州、长沙、建业,译《禅经》、《禅要法》、《昔贤观》、《虚空藏观》等,由是禅法大布江南。
  释知猛
  雍州京兆郡新丰县人。少年出家,稍长,渐萌西行之举。公元404年,智猛伴同沙门15人出长安,经凉州、阳关、鄯善、焉耆到龟兹。在龟兹,智猛逗留多时,一边观光龟兹佛教,一边准备西行行装。龟兹佛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稍后,释智猛西行,取道葱岭入宾、华氏城,相继得《泥洹》、《摩河僧祗律》等,于公元424年返回中原。
  第六部分 陆佛光宝地第24节 名僧(2)
  释法勇
  俗姓李,幽州黄龙国人,自幼出家,因持苦行甚坚,闻名于世。宋永初年间(公元420年~公元422年),法勇招沙门25人,发迹中土,取道海西、涉流沙至高昌,再至焉耆、龟兹。在龟兹逗留一段时间,取道宾往印度,在此得《观世音受经记》梵文本一部,又游月氏国、北天竺、中天竺、南天竺,由海路至广州,后译出《观世音受经记》,传于京师。
  法惠
  俗姓李,高昌国人。青年时代放荡无羁,好射猎、饮酒;喜歌舞、弦唱。娶妻貌美,举国无双。其妻不贤,好淫,引来无数富家子,乃离家往龟兹,渐生出家之念。因其太穷,置不起法服,诸寺皆不受理。一日,一外国客商死,随行以上好质料衣物为其殓葬,送尸于树林之中。众人散后,法惠从死尸身上剥下好衣,于市上卖得三千文钱,这才置起法衣,得为出家。当时龟兹流行禅法,法惠也习之,渐有成效,地位渐高。高昌闻其名,邀其返国,聘为比丘尼依止师,居仙窟寺。一日,法惠从都郎中寺女尼冯氏那里得知龟兹国金华寺直月和尚处有“胜法”,便重返龟兹求法。见到直月和尚后,法惠求其传“胜法”。直月引其至自己僧房,取葡萄酒一斗五升,令其先饮,然后传“胜法”。法惠因知僧人饮酒犯戒,坚辞不允。直月不再理他,推其出房。法惠怕失去获得“胜法”机会,只好尽饮葡萄酒。顷刻之间,法惠只觉头大如斗,于是醉卧直月僧房之中,数小时后,法惠酒醒,思想刚才举止,自知犯下戒条,甚懊恼,悲愤处,槌打身体,欲结束生命。瞬间,法惠从中悟得小乘教第三果。返回高昌后,广弘小乘佛教,声名远播,于齐永元年间(公元499年~公元501年)去世。
  释法朗
  高昌国人,幼时出家,坚持苦行,少时得道。曾从释法进习经。一日,释法进闭门独坐,忽见法朗来到身旁,大惊,因他清楚记得,自己是扣了门的。于是问道:“你从何处得以来到我身旁?”释法朗答曰:“我是从门上的钥匙孔中进来的。”其师释法进始知其弟子道行甚高。稍后,北魏驱灭佛法,释法朗在中原无法留居,便西徙龟兹,龟兹王待以圣礼。后死龟兹,龟兹王为其收骨起塔,葬于龟兹。
  释法献
  俗姓徐,西海延水人。闻释智猛西行所获甚丰,也发誓西行。由于当时柔然与北魏正在冷战,河西不通,于是他取道柔然境,至于阗。本欲渡葱岭西去,无奈栈道断绝,只好退回于阗。在于阗他获得佛牙1颗,舍利15粒,以及观世音灭罪咒、调达品,满载而至龟兹,在龟兹获得金锤佛像一尊。
  达摩笈多
  南印度人,刹帝利种姓,25岁受具戒,遍历印度大小乘教诸国及主要寺院。闻东方有大国佛教颇盛,乃起迦毕试国(喀布尔北62公里处),取道疏勒至龟兹,挂锡于王寺。一面在此布教,一面习东方语言。他在龟兹共住了两年,曾为龟兹僧众详讲《释前论》,龟兹王信奉大乘教,对其讲演很感兴趣,每讲必到,甚至旦夕相伴。两年后,密携一僧潜离龟兹,经焉智、高昌,伊吾、瓜州,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冬十月至洛阳。达摩笈多在中原共住28年,穷其力译经,共7部31卷,其中较有名的有《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等。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死于洛阳。
  玄奘
  俗姓陈,本名,陈留人。少时聪慧,出家东都净土寺,从景、严二法师习大乘教经典。后出游四川、荆州、相州、赵州、长安,名渐显。贞观三年秋八月,时26岁,悄然离长安,经兰州、凉州、瓜州、玉门关至伊吾。伊吾时有一佛寺,住三个汉僧,玄奘便挂锡于此,待机西行。一日,高昌国一使臣去伊吾公干,见到了玄奘,玄奘求其代问高昌王。高昌王麴文泰闻其至,乃遣使迎至高昌。麴文泰为其整理西行行装,共拨给玄奘4个沙弥、法服30具,面衣、手衣、靴、袜数套,黄金100两。白银3万钱,绫、绢500匹、马30匹,伙计25人,并送沿途24国国王大绫各1匹,信1封。玄奘藉此始能西行。玄奘取道焉耆至龟兹,龟兹王出城迎之。时大雪封山,道路不通,玄奘便在此居住60余日。后西行学成返国,潜心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公元644年去世。
  木叉鞠多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在隋末唐初,龟兹国有位得道高僧,名叫木叉鞠多。玄奘访问龟兹时,木叉鞠多住龟兹国阿奢理贰寺,习小乘教,为龟兹僧界首领。其年轻时,曾往印度求学二十余载,涉猎诸经。尤精声明之说,这是一种专门研究佛教语言、文字的学说。玄奘西行时,其已年迈,闻玄奘至,大喜,特赶往都城,与国王、众大臣、群僧迎于东门外。次日,木叉鞠多又以主人身份邀请玄奘法师下榻阿奢理贰寺。
  达磨跋陀
  汉文典籍中称其为法贤,龟兹人。少时出家,年青时已尽通三藏。初为小乘教徒,对大乘教常予诋毁;一日,一名叫须梨耶的大乘师来到龟兹,以《法华经》点化了他,达磨跋陀从此改宗大乘佛教。据说,由于他每日诵《法华经》5遍,故其死时状若禅定,众僧起其骨灰为塔,据传夏雨倾盆而下,但不能湿其塔,鸟类群飞,终不肯近其塔,由是引起众僧的崇拜。
  释法丰
  俗姓竺,敦煌人。出家后往游龟兹,在一地见众人正重修一寺,于是前往协助。出力较多,寺成后被众僧聘为僧正,并以其法名为寺名。法丰素贪,往往以克扣众僧供应敛财。据说死后沦为饿鬼。
  慧超
  生卒不详,仅据法国伯希和敦煌鸣沙山石窟所取残卷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100始知,在唐中叶有一中原僧人慧超,曾去印度求经,返回时路经龟兹,至龟兹的时间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据其介绍,是时龟兹人仍信奉小乘教,而定居此地的绝大多数汉人则信奉大乘教。
  悟空
  俗姓车,字奉朝,京兆云阳人,曾为唐玄宗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当时,宾国遣使访唐,按例唐廷应遣人护送回去。公元750年,唐玄宗特令张韬光为使节,率从吏四十余人送之,其从吏之中便有车奉朝。公元753年2月,唐廷使节抵宾东都乾陀罗,结束使命,欲返回,恰值车奉朝生病,且沉重。恐误期,使节张韬光将其委托给乾陀罗国王,求其照应,自率使团返回。重病期间,车奉朝发愿,只要能康复,宁可出家。不久病愈,依誓愿投宾国寺院为僧,法号“法界”(达摩驮都),是年27岁,出家后,“法界”一面学习印度语言,一面苦读佛典,一面依例周游印度,渐有声名,因思念故乡,求其本师舍利越摩允其归国,临行时赠其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以及佛牙、佛舍利。“法界”取道吐火罗、骨咄陆国,在道三年,始至疏勒,再经于阗至龟兹。龟兹王白环请其挂锡于龟兹王城西门外莲花寺。在此,“法界”遇见精通梵、汉文的龟兹高僧勿提提犀鱼,求其译《十力经》。稍后,“法界”又取道焉耆、北庭入中原,于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二月至长安。在长安,易名“悟空”,定居章教寺。撰写回忆录,即《悟空入竺记》。
  勿提提犀鱼
  汉语音译,意为“莲花精进”,籍贯不详,仅知其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前后为龟兹古国高僧。据《入竺记》介绍,勿提提犀鱼精通四镇语言、梵语、汉语。
  阿质达霰
  汉语意译为“无能胜将”,北天竺国人。仅据其法号就知其在辩论方面有独到之处。在龟兹挂锡期间,阿质达霰把一些梵文经典译成汉语,并请法月和尚等带往中原,其中有《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2卷)、《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1卷)、《秽迹金刚法禁百变法》(1卷)。唐王朝对其译经很重视,时因《开元目录》已修成,无法补入,特令收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之中。
  达摩战涅罗
  汉译意为“法月”,东天竺国人。19岁出家,精三藏、医学、因明,稍后东渡葱岭,挂锡于龟兹。他在龟兹收了一个门徒,取名利言,又名地战湿罗,汉译意为“真月”。公元730年,安西节度使吕休林表荐法月入朝,唐廷同意。法月带其门徒真月出龟兹,经西、伊、瓜、沙、甘、肃诸州,历二年而至长安。法月西行时,北天竺三藏法师阿质达霰求其将所译3部4卷佛经带往长安。至长安,法月将阿质达霰所译经书及自己所有方术、医方、梵夹、药草、经书均献于唐廷。公元741年,法月思念故乡,求回国,唐廷同意,至式匿国之乏骡岭吉运镇时,遇内乱,不得前进,只好退居于阗,挂锡于阗金轮寺,公元743年11月卒于此寺,享年91岁。唐廷令安西节度副大使夫蒙灵察监护葬仪。
  地战湿罗
  汉译意为“真月”,又名利言,龟兹人。8世纪初,法月和尚至龟兹,见其聪明伶俐,于是收为徒。初令其习梵本大乘《月灯三摩地经》、《历帝记》,《瑜伽真言》等,学习佳良。公元726年,法月认为其已具备剃度条件,于是为其受具足戒。稍后,法月令其习律论、小乘、梵书、汉书、石城语、四镇语、护密语、单于语(疑突厥语)、吐火罗语,均有收获。公元732年随其师法月至长安,在长安其师徒译《普通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真月担任汉文笔译。
  第六部分 陆佛光宝地第25节 歌舞
  苏莫遮
  亦译苏幕遮,包含舞曲、舞蹈、舞剧,关于此剧,唐代回纥化的疏勒人裴慧琳所著《一切经音义》所载甚详,在其卷第四十一《大乘理趣大波罗密多经卷第一》中记载,此剧起源于龟兹古国,在龟兹古国很流行,后流布中原。关于此剧的舞蹈,《一切经音义》说,它是一种“假面具舞”,演出人员戴假面具,做各种动作表现野兽、鬼神、罗刹、恶鬼。通常此剧在七月初举行,连演7天,不分昼夜。中原地区的“苏莫遮”与龟兹的大同小异,但东传日本的稍有变化,首先是群舞改成了双人舞,一舞者步行、胡服、戴假面具、执桴,答舞者为骑士,持盛水皮囊,作泼水状;舞者(戴假面者)不时作避水状。日本的“苏莫遮”已经变种,将龟兹的“婆罗遮舞”、“泼寒胡戏”与“苏莫遮”混杂在一起了。
  婆罗遮
  据《酉阳杂俎》记载,龟兹古国还有一种群众性舞蹈、舞剧和舞曲,是为“婆罗遮”。这是在八月十五前后举行的一种游戏。是日,龟兹举国居民皆戴事先做好的绘有狗头猴面的假面具,纷纷拥上街头,载歌载舞,通霄达旦。
  柘枝舞
  本是中亚一带流行的民间舞蹈,后东传入龟兹,为龟兹人所接受,并东传。柘枝舞的特点之一是在舞者入场之前有一段节奏鲜明、旋律极快、音响强烈的鼓乐,然后是三声急促鼓点,这是舞者入场的信号,稍后舞者入场,舞者以快捷步伐,头、腰、臂、臀、腿的扭、摆、旋手法表演剧情。关于舞前奏乐,章孝标《柘枝》一诗有描绘;“柘枝初出鼓声催,花袖罗衫耸细腰。”关于三声急促鼓点,白居易《柘枝舞》诗有描绘:“连击三声画鼓催……紫罗衫动柘枝来。”最初,柘枝舞于西域仅是一种独舞,后传入中原有双人舞,叫《双柘枝》:未婚少女着紫红色罗衫,蹬乌亮高腰快靴,戴饰金铃之花帽,初隐于舞台中心的莲花中;莲花苞开,二人出舞。柘枝舞的舞蹈要求舞者步轻捷婀娜,身段纤细轻柔,故刘禹锡观此舞后赞曰:“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
  拨头舞
  关于此剧起源,王国维曾撰文提出产生于拨豆国,故取其同音译名,是为“拨头舞”;周菁葆则认为此剧源于“钵铎国”,此初为大夏之都,继为月氏人居地,因此是大月氏人的创造。《魏书?西域传》、《北史?西域传》均载拨豆国,两传文字相同,估计《北史》直接转抄《魏书》。《魏书?西域传》曰:“拨豆国,去代五万一千里。东至多勿当国,西至旃那国,中间相去七百五十里,南至陵伽国,北至弗那伏且国,中间相去九百里。国中出金、银、杂宝、白象、水牛、蒲陶、五果,土宜五谷。”据上面引文,我们知道,拨豆国距我国较远,去代五万一千里;其国不十分大,南邻陵伽国,即《大唐西域记》中的“羯陵迦国”,也译作迦陵迦国、迦陵俄国、葛令葛国、迦陵国,是为印度东部沿海的一个著名大国,素以航海、出青象、产细布闻名于世,属南印度。拨豆国在其北,似应在中印度境内。“钵铎”国,全称应为“钵铎创那国”,亦译作波多文拿,即今日之巴达哈伤境内古国,属吐火罗故地之一。显然这是二国。拨头舞从拨豆国传来,即应从中印度传来,并不从巴克特里亚传来。是知“拨头舞”由中印度古代居民所创,先传至西域,再传至中原,并由中原传至日本。据《乐府杂记》、《新唐书?音乐志》,“拨头舞”不仅有舞曲、舞蹈,还有剧情,是典型的舞剧。其剧情大意如下:从前有个钵头国的居民,其父上山打柴,为虎所伤,重伤而死;为人子者,痛感丧失慈父,遂上山寻父尸,并欲报伤父之仇;大山有八重,钵头人不畏险阻,终于寻得父尸,并杀虎。舞蹈者素服、披发,满面悲戚,哭哭泣泣,舞曲悲悲切切、凄凄惨惨。这是我国较早的歌剧形式。
  轮台舞
  轮台,又名仑头,西域古国。公元前2世纪末叶以前,该国尚独立,在龟兹古国东、尉犁古国西。公元前104至前101年,因该国屡屡拦劫汉使,激怒西汉,李广利灭之,而后并入龟兹古国。由于轮台后并入龟兹,故亦应是龟兹乐舞的一部分。轮台舞分舞曲、舞蹈、剧情三部分。据汉文及日文资料,轮台舞规模宏大,共用演员40名,皆武士服。轮台舞宏大、悲壮,往往为统军将领所喜爱,故李商隐诗曰:“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
  胡旋舞
  又曰“团乱旋”、“团圆旋”等,该舞的特点是旋律快,节奏快,舞者转圈多。据《新唐书?西域传》,该舞为中亚康国人所创,“康国者,一曰萨末健……国人嗜酒好歌舞……开元初,贡……驼鸟及越诺侏儒、胡旋女子。”传至龟兹后,龟兹人很喜欢它,并发扬光大之,后流布中原,为宫廷最喜好舞蹈之一。
  胡腾舞
  如果说胡旋舞是突出一个“旋”字的话,那么,胡腾舞的特点则是突出一个“腾”字。舞者通过蹲、跪、转、跃、弄脚,弄目、耸肩、合颌、环行、反手叉腰等形式表现一个“腾”字。由于舞者多为男性,常常表现欢乐,犹如醉痴,故该舞又被称为“胡饮酒”、“醉胡子”等。后胡腾舞的一些动作特技为维吾尔、哈萨克居民继承。大多数人认为,胡腾舞从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传来。石国,唐代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段安节在《乐府杂录》里把胡腾舞列在唐代舞蹈中的健舞一类。唐代诗人李端的《胡腾曲》和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两首诗对胡腾做了真实写照和艺术概括。绘声绘色,精湛动人。《胡腾曲》一开头就描绘了西北少数民族男性青年民间舞蹈家的肖像:“肌肤如玉鼻玉锥,”白白的皮肤,高耸的鼻端,其外貌特征已属于西域民族人种。接着写了舞蹈服装是“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质地柔软的雪白桐华布轻衫,长长的,前后褶起许多条纹。胡腾舞具有浓厚的民间舞蹈色彩,伴有横笛、琵琶、铜钹等响亮而富有气势的乐器,以高音为主,也是与该舞的气氛风格相统一的。一开始演员先跪下,用本民族语言说几句话;也有的是先痛饮一杯葡萄酒,然后掷杯起舞。这一传统形式在今天新疆维吾尔民间舞蹈中,还可以寻到它的踪迹,一些男子独舞,依然保留着以致礼为先导的特定方式。另外,西域人历来喜纵酒,古代西域许多地区都盛产葡萄酒。《旧唐书》载:龟兹国“饶葡萄酒,富宝至数百石”。胡腾舞用酒来渲染和烘托那一味纵乐的痴情,情绪更为昂扬激奋。胡腾舞把古代西域人那种雄豪犷达的民族情感,无拘无束豪壮奔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强调肢体的软度,显示出另一种柔美的艺术格调。“反手叉腰如却月”的舞蹈姿态,腰软体柔,整个身体弯曲成一个圆弧。显然胡腾舞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雄健,而是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胡腾舞是以“或踊、或跃”、腾踏跳跃的舞步为主要特点的舞蹈类型,至今仍在新疆的民间舞蹈中闪现着它的英姿。胡腾舞的服饰,和现在流行在新疆一带,头戴珠帽,穿窄长衫,腰系宽带,足穿软靴(多半是黑色)的民间舞蹈服饰比较,也是极相似的。胡腾舞以其男性的阳刚之美风靡了唐代朝野,成为这一时期西域舞蹈的杰出代表。对中原以至世界的舞蹈艺术都产生了影响,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第六部分 陆佛光宝地第26节 伎乐菩萨的技法
  挠足
  “跷足”是指抬脚高举,迅速翘起的动态造型。龟兹舞蹈中常有此造型,克孜尔77号窟后室顶方格内伎乐菩萨第77号窟之伎乐菩萨头戴宝冠,身后有光环,双手拈锦绳,肩披彩带,上身裸,下身穿长裤,上身右倾,头微左倾,臀部左扭有力度,右脚独立,左足跷起,用力外摆。整个造型赋有动态,透露出轻盈、欢快的意境。
  前掖腿
  克孜尔第77号窟右甬道右壁上出现。舞者双手持花巾,左手高举,右手下压,头戴锦帽,身挎彩佩,双腿作前掖腿造型。这个造型是后一个动作(或踊、或跃、或挪)的准备。仅从舞步分析,这个造型应是龟兹独舞的造型之一。由于头巾往往是妇女衣饰的一部分,此插图所绘妇女身着平民日常服装,估计是龟兹民间流行“花巾舞”一类的舞蹈。
  在克孜尔第17号窟右甬道的左壁上,发现了一个伎乐菩萨。该菩萨头饰花冠,背绘光圈,上身裸,下身穿及膝长裤,赤足,取站立姿势,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正欲作击掌动作,是为“”。由于该伎乐菩萨处静止状态,估计她不是直接舞蹈者。但是该伎乐菩萨上身裸露,双乳外突而无遮饰,且披绸带,又不似欣赏者,估计是一个伴舞者。主要演员在舞台中心舞蹈,伴舞者立其侧,或作一些简单动作,或击掌发出清脆、有节奏的声响,使舞蹈更有节奏,更具气氛。
  弹指
  是指一种通过手指相互间作用、摩擦、挤压、拨击发出清脆、有节奏音响的技术。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民间舞蹈,维、哈、乌孜别克、塔吉克等近代民族舞蹈中仍有遗留。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弹指有好几种方法:或姆指、食指与中指,间互拨击,或姆指、中指与无名指互拨击;或两掌并在一起,两食指(或姆指、中指)互拨击。在舞蹈中,“弹指”与“”的作用是相同的。“弹指”应是龟兹古国居民喜闻乐见的伴舞方式之一。
  撼头
  克孜尔第77号窟的残留壁画上绘有数十乐伎菩萨,其中一批是舞蹈伎。仔细观察这些舞蹈伎,我们便会发现,他们的头、颈都处在动的状态中,或前伸,或左右摆。《通典》曰:此谓撼头。“撼头”是摇头之意,用在舞蹈上属一种特技,它要求身体其他部分不动,仅颈、头部晃动、摆动。这种特技特别能表现舞者的内心欢愉、快乐,故在龟兹古国舞蹈界很流行,也对后世西域、中亚居民的民间舞蹈影响至深。在现今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舞蹈中,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撼头”特技。
  弄目
  是舞蹈者通过眼神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技。在克孜尔千佛洞第77号窟后室顶方格内,绘一伎乐菩萨。伎乐菩萨头戴冠饰,项有光圈,右手抬起,指作“弹指”状,左手微曲,扶于右臂,上身裸,胸前悬一桃形饰件,下身着裙,赤足,披彩带。从画面看,伎乐菩萨重心落于双脚之间,臂部尽力向左后方扭曲,身体尽力扭成正面,估计是一种极力体现人体线条的舞蹈造型,舞者头部微微左扭,下领低垂,双目传神,正在做“弄目”特技。
  舞飘带
  克孜尔第135号窟的壁画上绘有两个伎乐菩萨,她们一个作站立姿势,舒缓自如,举止轻盈,双臂舞一红绸,一个纵身跃起,作飞燕式,右手挥舞一红绸,这是一种舞飘带的造型。除135号窟外,在克孜尔第100、110号窟的壁画上也见到舞飘带的伎乐图。这表明,在汉唐时期,龟兹境内不仅仅有舞飘带的舞蹈造型,更应有一种舞飘带的舞蹈。中原早在西汉时已流行飘带舞了,而且飘带舞的重要道具——彩绸飘带——也产于中原,估计龟兹飘带舞传自中原。
  碗舞
  克孜尔135号窟的残存壁画上绘一女菩萨,头戴锦帽,背有光圈,肩搭一条红绸带,上身裸,下身穿及膝长裤,赤足,右手托碗,左手虚拈碗沿,是为碗舞。除用右手舞碗外,也有用左手舞碗者。碗舞取材于佛因缘故事。相传,佛陀在未得道之前,曾在一菩提树下接受一少女的布施,一碗乳,佛陀因此得以悟道。碗舞主要是歌颂布施少女的天真,善良、美丽,由于在龟兹壁画中常见碗舞,估计龟兹古国很流行此舞。估计该舞产生于皮山古国(或于阗古国)境内,后流布其他地区。解放初期,有人去皮山县从事民俗调查,在此发现仍有碗舞(叶城县也有),相邻的麦盖提县的多朗麦西来甫中,有类似碗鼓的敬茶舞。
  鼓舞
  龟兹乐中有许多鼓类的乐器,如毛员、答腊、都昙、鸡娄、腰鼓、齐鼓、檐鼓、羯鼓、节鼓等。鼓工除参与伴奏外,根据克孜尔第135号窟壁画,以及其他一些壁画,我们知道,龟兹还流行鼓舞,即鼓工载鼓载舞。
  绳舞
  又称花绳舞。森木塞姆第26号窟天宫伎乐图中绘有几身舞花绳的伎乐形象。舞者头戴花冠,胸前佩饰,舞姿飘逸,神情妩媚。在龟兹壁画中,绳舞一般出现在天宫伎乐图、佛说法图,佛涅画中,故绳舞似与宗教活动有关。在龟兹,作为绳舞的道具——花绳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比舞蹈者身长略短,缀有各种花饰的花绳,舞者持绳两端而舞:一种是环形花绳,绳上无饰物,舞者双手套入绳环中舞蹈。八月十五,龟兹国举行行像,其中也有游戏、舞蹈,在舞蹈中有“透索为戏”。由于绳舞道具简单,易造成热烈气氛,故很受群众欢迎,并流传中原,在现今的厍车县麦西莱甫和麦盖提县的多朗麦西莱甫中仍保留有绳舞的遗迹。
  花巾舞
  介于绳舞和飘带舞之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舞蹈。在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中我们常见花巾舞的造型。舞伎全身穿衣,衣着朴实,舞风古朴、活泼,显然属民间舞蹈。舞者几乎全身赤裸,举手投足无不表现出娇美、妖艳,显然属宫廷舞蹈。花巾舞的道具——花巾通常也有两种:一种稍短,仅及身长或稍短;一种稍长,似有两个身长。
  盘舞
  即托盘而舞。在森木塞舞第26号窟的壁画上,共发现了30个伎乐形象。其中三分之一表现托花盘而舞,这表明,盘舞在龟兹钿舞蹈中占据重要地位。托盘而舞一般出现在飞天伎乐图、天宫伎乐图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