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介永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
  【文献属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英文标题】Historical Geographical Study of Buddhist Culture in Northwest China
  【文章作者】介永强
  【指导教师】史念海; 吴宏岐

  【中文摘要】宗教问题是当今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阶段,我国西北地区的宗教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做好西北地区的宗教工作,不仅需要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也需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因为当代的宗教文化现象大都植根于历史时期,不了解历史时期宗教时空变迁的状况,也就很难准确把握当代宗教的区域特征。历史上,多种宗教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然而,就其对西北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说,佛教影响最大。今天,除了伊斯兰教,佛教仍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教徒最多的宗教。因此,研究历史时期佛教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分布及其变迁,对于我们全面深刻认识当今西北宗教问题的由来和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寺院是僧众弘法布道的的主要场所,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历史时期,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公元前1世纪,佛教越过葱岭,首先在塔里木盆地广泛传播,塔里木盆地是汉魏时期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重心所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在西北地区渐渐增多,在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的河陇地区形成了一条较为狭长的佛寺分布带,长安成为两晋南北朝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新兴密集地区。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英文摘要】The religious problem is one of the prominent social problems in nowadays China. That problem in northwest China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historically and currently. Proper dealt with the religious affairs demands not only in - depth research in such related disciplines as religious history,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but also the study from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Since most present religious cultural phenomena are rooted in historical periods,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grasp the regional ...

  --------------------------------------------------------------------------------

  绪论 12-23
  一 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2-18
  二 研究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的意义 18-19
  三 学术史回顾 19-21
  四 本文研究内容 21-23
  第一章 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23-72
  一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23-28
  西域:汉魏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重心 24-27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凉州为中心的河陇佛寺分布带之形成 27-28
  长安:两晋南北朝西北佛教寺院的新兴密集地带 28
  二 隋唐时期 28-44
  隋代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三大变化 33-42
  京畿道和陇右道:唐代西北佛教寺院密布地区 42-43
  长安城:唐代西北佛教寺院密集中心 43-44
  三 宋夏金元时期 44-52
  关中和陕南:宋代西北兴建佛教寺院较多的地区 45-46
  兴庆府和贺兰山:西夏佛教寺院密集地区 46-47
  高昌:西州回鹘佛教寺院分布的中心区 47-51
  河湟和河西:元代西北藏传佛教寺院分布地带 51-52
  四 明清时期 52-72
  河湟流域:明清西北佛教寺院密集地区 61-72
  第二章 西北佛教石窟的地域特色 72-99
  一 石窟寺遗存状况 72-80
  新疆地区 72-75
  甘肃省 75-78
  宁夏地区 78
  陕西省 78-80
  二 石窟寺的地域分布 80-87
  西域区 80-82
  河西区 82-83
  陇中区 83
  陇东南区 83
  陇东区 83-84
  宁南区 84
  渭北区 84-87
  三 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 87-99
  西域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87-90
  河西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0-93
  陇东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3
  陇中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3-94
  陇东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4-95
  宁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5-96
  渭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96-99
  第三章 佛教学术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弘扬 99-128
  一 译场与经典翻译 99-111
  西域区 100-101
  河西区 101-103
  关中区 103-111
  二 律镇与律学弘传 111-117
  《十诵律》 111-112
  《五分律》 112-113
  《僧祇律》 113-114
  《四分律》 114-117
  三 义林与义学风尚 117-128
  《涅槃》义林 118-119
  “三论”义林 119-121
  《摄论》义林 121-122
  《法华经》义林 122-123
  《地论》义林 123-128
  第四章 佛教主要流派在西北地区的传播 128-153
  一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小乘佛教的传播 128-134
  二 隋唐时期宗派佛教的传播 134-147
  天台宗 135
  三阶教 135-137
  三论宗 137
  唯识宗 137-139
  华严宗 139-141
  禅宗 141-143
  密宗 143-144
  净土宗 144-145
  律宗 145-147
  三 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的传播 147-153
  第五章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及其重心的变迁 153-25
  一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153-162
  区划原则 153-154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154-162
  二 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162-25
  从西域到关中: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转移 162-164
  从关中到河湟地区:宋元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转移 164-25
  附表 25-60
  表1史传所见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佛教寺院 25-29
  表2史传所见隋代西北佛教寺院 29-34
  表3史传所见唐代西北佛教寺院 34-50
  表4《大明一统志》所载元代西北兴建的佛教寺院 50-54
  表5《大明一统志》所载明代西北佛教寺院 54-56
  表6嘉靖《陕西通志》所载明代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行都司佛教寺院 56-63
  表7嘉庆《重修一统志》所载清代西北佛教寺院 63-97
  表8西北佛教石窟地域特征比较 97-157
  表9西北古代佛教文化区域差异比较 157-60
  附图 60-167
  图1明代前、后期西北各区域佛教寺院数量示意图 60-68
  图2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各府(州)佛教寺院数量示意图 68-81
  图3西北地区重要石窟遗址分布图 81-127
  图4中古时期西北佛教学术文化发达区域示意图 127-152
  图5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传播发展示意图 152-159
  图6魏晋-唐宋时期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示意图 159-160
  图7元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示意图 160-167
  主要参考文献 167-177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