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藏族缘何崇尚嘛呢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凌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藏族缘何崇尚嘛呢堆?
  作者:凌立
  在藏族地区的山坡、山顶、林莽、湖边、河湾、渡口、桥头、村寨出入口及十字路口等地,随处可以见到一种大小不等用石块堆集起来的方形或圆锥形的“嘛呢堆”。“嘛呢堆”,藏语叫“嘛呢朵崩”或“朵崩”,有的称之为“拉则”(即“山尖”或“山峰”),但据笔者考察,“嘛呢朵崩”或“朵崩”是由刻满经文的石堆组成,而“拉则”是由普通石堆组成(且均建在高山顶上)。康区和安多藏区等地也有称为“俄博”(系蒙古语)的。汉语有 “嘛呢堆”、“嘛呢石”、“玛尼石”、“嘛呢石堆”、“石经塔”、“神堆”等多种译写。“嘛呢”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嘛呢”而称“嘛呢石”,“朵崩”是石堆之意。“嘛呢堆”是指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椭圆形石上刻有藏文经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动物图纹、神灵图像、朗久旺丹图纹等的石板或石头垒起来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嘛呢堆”呈锥形状的汉语称“嘛呢塔”。藏族地区的石刻“嘛呢堆”随处可见,数不胜数。尤其是四川甘孜州石渠县和青海玉树州的“嘛呢长城”更是远近名闻,非常壮观。
  在石渠草原上有两座古老而奇特的建筑,即巴格嘛呢墙和松格石经城。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嘛呢墙,那一座座的嘛呢堆被垒成了城墙,垒成了城堡,横卧在辽阔无边的石渠草原上。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在雅砻江第一湾附近的巴格嘛呢墙。巴格嘛呢墙全长1.6公里,厚约2~3米,整个墙体是由嘛呢石片垒成,石片上刻着六字箴言和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及《丹珠尔》的部分经文。墙体两边的窗口里摆放着各种雕刻精美传神佛像,嘛呢墙边上还有长长的转经筒墙、八宝白塔和经幡塔群等,整座建筑群就像一条巨龙。松格嘛呢城堡的外观像一座城堡,也是由无数个嘛呢石片垒成,城堡高约10米,长宽大约都是100多米,是一座方形的石头“城堡”。在“城堡”的周围飘扬着无数五彩的经幡,“城堡”上与巴格嘛呢墙一样有着一排排摆放诸神像的“窗口”。“城堡”中间是空的,城墙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入“城堡”的中心地带,“城堡”里面是一层层一圈圈的嘛呢墙,嘛呢墙之间有狭窄的通道供行走。这些巨大的“城堡”都是由一代代的信徒们用嘛呢石堆砌而成。
  在玉树州久负盛名的嘛呢石刻景观被有人称为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即新寨嘛呢城。创建于公元1715年,奠基人为第一世加纳活佛宗求帕文,为了纪念加纳活佛,这座嘛呢堆又被当地人称为“加纳嘛呢堆”。整个嘛呢城几乎全是雕有佛像的嘛呢石,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和谐的色彩搭配都是由一些普通藏民雕刻的。他们将刻画嘛呢石作为一种职业,同时也是为自己今生多积善业。他们整日在嘛呢城边虔诚地刻画着,有一字一石的,有六字一石的,于是,个个石块就有了灵性,并将其有灵性的石头虔诚地放入嘛呢堆中。经过近300年的积累,在那里已有各种嘛呢石25亿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几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艺术等论述和各种佛像的嘛呢石精品,其中有的是将整套的佛经完整地刻在很多块石头上,甚至连封底、封面都完美无缺,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石头被整齐地排放在嘛呢堆上,组成一套套石头“经书”。据说嘛呢石上刻的经文有近200亿字,形成了独特的石书,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
  综上所述,因藏族对佛教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男女老幼都以做佛事为崇高。在广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沟里,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嘛呢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随着人们不倦的纹刻,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嘛呢石聚集起来,就成了嘛呢堆和嘛呢墙。
  一、“嘛呢堆”的产生及演变
  关于“嘛呢堆”的产生及演变,目前有如下几种观点:
  1、“从前,在世界创世的时代,在白色冰川带修建了一座石堆,这是两尊人间守护神道路的界标;后来,人们在自己的地区和村庄内修建这种石堆,这是当地强大神的路标;然后又在湖旁或山岩中修造这种石堆,这是地神的路标。”因此,有人又将嘛呢堆解释作“路途和山口的标识”或“道路的境界石”。
  2、据16世纪西藏苯教典藉记载:“阿修罗们对长在山峰上的树之果垂涎三尺,由此便产生了天神与阿修罗之间的战争,清晨,阿修罗们获得了胜利,而下午则是天神获胜。于是便出现了天的白色,地的净蓝,白色的冰山,外部的大洋,在此大洋中间产生了九个皮袋,从中出现了九种世界的防御武器。在最后一次作战中,神父是发光的白云,并伴随以雷鸣和闪电;父亲是上界神,也是‘野蛮的降雷者’;其母是地下女神(龙母),名叫海螺的保护者。于是作为儿子产生了战神九兄妹,人们祭祀时向他们奉献了武器以作为自己的支撑物,这是些用木制器仿造的武器,并被插在几堆石头之中。”
  3、“嘛呢堆”最初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生活。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学会了狩猎和采集。当时狩猎单靠那些粗糙的打制石器,不可能足以对付各种野兽。因此,天然的石块便成了狩猎的工具之一。人们把可以投掷的许多石块堆聚在猎物经过的山口道旁,人就埋伏在石堆旁边。当猎物一旦出现时,便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用石块打击猎物。这样,石堆既成为武器,又成为掩护,可以防止猎物伤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青藏高原逐步进入到奴隶制社会,社会组织以部落的形式出现,部落之间为了各自的政治或经济利益而相互常常发生争斗。这时,他们运用过去的狩猎经验,把石堆垒到村头寨尾、十字路口或村寨四周的山上,石堆变成了工事。
  在这类石堆的神话传说中,石堆被称为“创世的嘛呢堆”,也被说成是苯教宇宙图式中的支柱须弥山,四周有四种象征性动物神灵围绕;东边是白狮,南边是蓝龙,西边是红虎,北边是黑牦牛,故而祭“拉则”的风马经幡四角上,一般就是印上这四种动物形象。与这些石堆相联系的神,叫“山顶上的神”,如西藏最著名的四大山神:东方雅拉香波、南方的库拉卡日、西方的诺吉康桑、北方的念青唐拉;还有地神,实际上还是与山和山峰联系的神,如最著名的是居于珠穆朗玛峰系的“长寿五姊妹”和居于西藏各地大山的十二丹玛地母;另外与山有联系的赞神,如噶丹寺特有的护法神玛卿伯姆热,这位原在青海湖边的山神,也被人们称为土地之神、战神大王和岩赞;阳神,如青海湖边的人和蒙古人中还尊崇成吉思汗大神,他居于一座红土山的山峰,被称为大战神,他的家族还有一个私人保护神叫顿郡嘎保,据说是位阳神,也称战神大王。所以,嘛呢堆在一些藏文古籍中被解释为“战神的堡寨”,也被用作那些具有战略要地意义而又难于通过的山口、险关、渡口和桥头等的标志。
  无论嘛呢堆、石经墙还是摩崖造像,都是作为一种“路标”或“地标”而存在,被设置在旅行和转经的山口、路口和拐弯处。从实用的意义来讲,它们可以为行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标明行走的路线。这在人烟稀少、地域辽阔的高原,就显得尤其重要。除了几条主要的交通干线以外,广袤的藏区缺少真正的道路。藏人自古并不使用牛车和马车,也很少修筑道路,长途跋涉就靠两条腿,或以骑马代步。所以,凡是走到看不见路的地带,就会出现一簇簇的石堆,一个接着一个,伸向山顶,伸向天际。那些石堆就是行路者经过积年累月,一块块石头堆集起来的。
  藏族人繁衍生息在群山起伏、峰峦连绵的雪域高原上,认为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因而居住在这座山上或山下的藏族人就自然地将此山神奉为部落的保护神,有的甚至当作自己部落的祖先之神来供祭。“嘛呢堆”是信众们对原始神灵,主要是山神、战神的崇拜之地,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时至如今,藏族人每经过一座“嘛呢堆”时,一般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或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丢一颗石子或添一块小石头,等于念了一遍经文。“嘛呢堆”不断地增高,有的形成小山丘,少则一座,多则数座,有的地方常有“朵崩久松”(rdo-vbum-bcu-gsum即13座嘛呢石堆)之说。有的座座相连形成一堵神圣的墙。那墙被认为是人世与天地神祗的界线,又是人间与天、地、神祗的交汇点、连接点。
  实际上,它既是藏族原始部落时期认为万物有灵,对天地山水包括人体本身(阳神和战神也居于人体神)进行崇拜的巫文化的反映,又是藏族社会处于军事部落时期或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反映的民族、部落争战不息时期留下的风俗祭祀。
  如今在藏区,以石头为材料的民居、寺院、宫殿、庄园、堡垒以及各种石质的宗教象征物仍比比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在道路两边和山口垒起的石堆。藏族人把这样的石堆看成战神的城堡,要在上面插长箭等武器,以及动物的头颅、骨骼和毛发,作为献给神的祭品。
  二、“嘛呢堆”中的嘛呢石刻图纹
  散布在全藏区的嘛呢石刻,处处标志着人的精神痕迹,以点代面地占据着广大的自然空间,从地理环境中凸显出人与其他生命相互联系的本质。石刻已经成为藏区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藏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
  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
  藏族的石刻文化源远流长,藏族石刻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的一个盛夏。据说,当时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为选择新的王都,便来到拉萨河畔。当他下河沐浴时,见水中放射出灿烂光芒。光芒投射到一块岩石上,显出 “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即刻又如彩虹降临,在对面岩石上显出观世音、空行母和马头明王诸佛身像。松赞干布得此吉兆,遂于拉萨河谷建立了新城。
  藏族对嘛呢石刻有着特殊的感情,男女老幼以做佛事为崇高,在广袤的草原上,在偏僻的山沟里,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而平凡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从《六字真言》到《大藏经》,从各种佛像到吉祥图案都一一刻上去,并饰以色彩。从而使这些普通的石头具有了佛教文化的属性。藏传佛教认为《六字真言》是一切佛经的根本,要常念不辍,方可真悟。千百年来多少善男信女将六字真言念个不停,诵不绝口, 不倦的刻写,以寄托他们胸中的殷切期待,而难以计数的嘛呢石便是那殷切期待的记录。一般富者以购置供献嘛呢石为功德,而贫者以转嘛呢石或刻嘛呢石为功德,日积月累,一块块嘛呢石垒叠起来就成了今天的“嘛呢堆”、“嘛呢墙”。
  石刻是藏族石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发愿刻石的缘由,一般因每年家事外事不顺利,家中有人生病、亡故,或诸事不吉利,需先到寺庙找喇嘛卜算,选定要刻的咒文、经书或佛像种类,备好石料,再请石刻艺人。从事石刻的工匠可谓形形色色,有世代以此为业的,也有临时为业的。有的除了种庄稼外,全部精力都投在刻石经上。据说有的少则一年刻五六部经文,多则要刻十来部,每部经文要刻30天左右,用掉满满一拖拉机的片石。石头要选崖上较软且不容易破碎的,坚硬的石头不易刻。
  石刻艺人们的刻石工具很简单,即一把榔头、几根錾子。他们刻的内容也很单纯:即一种是整部经书,刻在薄薄的石板或石片上;另一种是神佛等的造像,还有一种便是人人皆知的“六字真言”。此六字真言为藏区石刻中最常见的题材。据佛经所言,雪域藏地,原来颇多妖孽为害,无量光佛为了利益这里的众生,化身为美妙如意的观音降临,开示大明心咒,救度众生有情。六字真言在身、语、意三密之中为意密的一种,是佛、菩萨所说秘密语,真实而不虚妄,故谓之“真善”。它以咒语发声的力量与宇宙万物沟通,与自我的内心沟通,拥有巨大的威力。而以六字真言为内容的石刻,却把声音的象征转化为图形的象征,将其设置在循环的转经道上。当口诵真言缓缓行走的朝圣者与此石刻相遇,音、画在刹那间相互辉映,会给人极大的震撼。
  经书是最常刻的内容之一。相比之下,刻佛像的机会要少一些。但神佛造像是藏区石刻艺术中异常丰富多彩的一类。其中有刻在石块上的,也有刻在崖壁上的。据近年考古学者的统计,仅在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摩崖造像便有30余处,数万多尊,内容包括佛、菩萨、罗汉、护法神、高僧、弟子、法王、动物等。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要数拉萨药王山。此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互为犄角,药王山为金刚手的道场,红山则是观世音的道场,它们如同两扇石门,扼住进入拉萨的大道。药王山的南缘有一线陡壁,正适合摩崖雕刻。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迁都拉萨,看见拉萨河对岸岩石显出六字真言和佛像,于是命尼泊尔工匠凿刻成形,便是药王山摩崖造像的最早记录。从那以后,这座岩石上已经刻了五千多尊神佛,大的高达数层楼房,小的只有一个巴掌大。但西藏最大的石刻在拉萨城外一个叫做尼塘的地方。当我们乘车从拉萨前往山南的半路中就会看见赫然矗立在水塘边的“尼塘大佛”。这是刻在山崖上的一尊高浮雕,身穿赤红袈裟,泰然端坐,高约十米。此佛像造型粗犷朴拙,反能显示其雍容大度。
  藏族匠人将任何一块石头的光滑表面都可以雕刻图纹。雕刻前先在石板平面上用粉笔或炭笔画上所刻图纹的轮廓线,然后雕刻。先用锤子和錾子錾出粗形,这样便在石板的表面留下不太凹深的刻痕。藏族有三种石刻法:第一种是浅刻;第二种是在板石上的浮雕;第三种则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雕刻法。这三种石刻作品一般都要彩绘装饰。此外,在野外常见匠人们利用光滑岩壁或巨石上雕刻有各种图纹及字符。
  “嘛呢堆”多由刻满藏文和多种图案的大小石块组成,它凝结着藏族匠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藏文多刻“嗡、嘛、呢、叭、咪、吽”(藏文译音),各种佛教经典和“六字真言”,字体流畅规范,是一种特殊的藏文版本。雕刻佛像的嘛呢石丰富多彩,内容非常广泛。有反映苯教拜物意识的龙、鱼、日、月画像,各种鸟头、兽头人身像,其雕刻得奇形怪状,活灵活现;也有反映佛教意识的释迦、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妙音女神、度母、大威德金刚、力士及各种护法神像、天王像,其刻画得形象逼真,浑厚有力,栩栩如生;也有着意刻画宗教史上有名人物的造像,如宗喀巴、莲花生、文殊等像。
  嘛呢石的雕刻风格,在早期只注重整体形态的刻画,雕刻的线条比较简单粗犷;而晚期的雕刻则开始注重细部表情的刻画,雕刻线条流畅自如,逐渐细腻。从内容上来看:嘛呢石刻图纹除了“六字真言”和藏文经文及“卐”符号以外,还雕刻有各种佛像(护法、金刚等)、以及龙、蛙、鱼、鸟、狮、象、佛塔、花草等图纹。同时,比较注意装饰,并把丰富的世俗生活融进了雕刻之中。
  嘛呢石刻也叫石刻嘛呢或嘛呢石;藏族把龙蛙视为水神,常见其刻在石板或建筑物之上;嘛呢石刻的图像由经文和图画组成,图画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菩萨、护法灵怪、人物、宝塔、庙宇、佛院、吉祥符号、日月星辰、花鸟草虫以及小狗小猫等,在石头上展现了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因此,多少年来,勤劳善良的藏族人民雕刻嘛呢石的心愿和行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他们以虔诚的心情和质朴诚挚的劳动,不停地在石头上雕刻着。那些目不识丁的“朵郭” (rdo-rko)们,并不按照严格的造像经典作为模式,实际上究竟刻的哪佛哪神并不在意,在意的是多刻一块嘛呢石,便多一份神圣和吉祥。与其说嘛呢石上雕刻的是朝圣者敬仰的佛或神灵图纹,毋宁说是藏民族祈求吉祥美好心灵的刻画和表现。一块块平凡而坚硬的石头,在“朵郭”们的手下赋予了真情实意,散发着质朴的生命光彩。
  嘛呢石刻,作为古老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对佛教崇拜的一种具体表达方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成为广受游客喜爱的一种旅游纪念品。
  三、“嘛呢堆”的吉祥意义
  在“嘛呢堆”上供放着刻有嘛呢经文如“六字真言”和苯教的“六字密咒”的石板或石块,还有一些羽箭和牡羊、羚羊、牦牛的双角或整个带角头颅骨。在藏区由大小石块垒起的方形或圆锥形的大小不一的“嘛呢堆”上还插着木棒和树枝,用绳子牵向旁边的一棵树或山崖,树枝和绳子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风马经幡以及哈达、彩线、白羊毛等吉祥祛邪饰物。
  在神话传说中,山口、村头及水源等地方多被灵异神鬼占据着,故丢石子于嘛呢堆的说法有如下几种:一是以石压鬼邪,二是增加嘛呢堆对地方的保护能力,也算是积功德之一,因为它像塔一样代表善意的神灵的保护,还有一种说法是保护嘛呢堆下被埋藏着的东西不被暴露和破坏。
  相传,人或牲畜在通过山口时不能停下来,否则会生病。藏族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徒步或骑马,只要从“嘛呢堆”跟前经过,除了要摘下礼帽合掌顶礼外,还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虔诚者手摇转经筒,口念“六字真言”,总是按顺时针方向绕其左侧转过,有些甚至要旋转数周,以便消灾免祸,赐富延年。
  若乘车经过“嘛呢堆”时,一般在车内经过其面前也要大声呼喊祭祀“拉则”。他们会一边呼喊,一边朝空中抛洒“龙达”,希望它能保佑旅行的人一路平安。
  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免受灾难,徒步或骑马过山口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刻有藏文经文的石头,毕恭毕敬地放置在山口处。如果没有刻有经文的石头,也可以拿一块造型好看的石头来代替。若无石头也要设法放一块骨头或一块布片、兽皮或一撮羊毛、头发等均可,在祭放这些东西时要大声呼叫:“拉索洛,神灵必胜!恶魔必败!叽叽嗦嗦! ”
  嘛呢堆如果在城市的街口或村旁路叉,每逢宗教节日转经时或转山时,人们必定来到嘛呢堆前,在其上面或旁边点燃艾蒿或柏枝,并虔诚地向其撒糌粑、小麦粒和第一道青稞酒或浓酽的茶水,边撒边祈祷,进行煨桑祭祀。以求众生平安、吉祥圆满!
  在藏族地区到处都可以看见许许多多刻有字符或图纹的嘛呢石。它们一般都按不同的形状叠成尖锥形堆放在危险路口或其它显眼的地方。如狭窄、崎岖不平的道路或者摇摇欲坠、险情四伏的桥梁和陡峭险峻的山壁等等。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如岩石的形状象猪头、象蛇,或者象一个张开的大嘴。藏族人认为这些岩石不吉利,故在这些岩石上也要放置刻有字符的嘛呢石,把嘛呢石刻佛像、佛塔和刻有六字真言的石板或者直接放在以上那些危险的地段,或者面对危险、邪祟部位放置,以禳退驱逐岩石的邪气。
  禳除险象并不是这些放置在道路两旁的嘛呢石刻作品的唯一任务。在道路两旁竖起嘛呢石刻,据说还可以帮助行人解决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它可以让行路人感到凉爽;使行路人的意识专注而不致于思绪纷乱。给这些路边的嘛呢石刻磕头或者绕石刻旋转都是修善积德的一种方式。放置嘛呢石刻理想的位置是山顶或道路两侧,放在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更好。石刻字符或图纹的规格不同,尺寸大小不一,有一些石刻在放置时需要砌一个加顶的石室。
  “嘛呢堆”,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阻秽禳灾嘛呢堆”。这种石堆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且下大上小似塔形状并有阶层。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的祈祷经文、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刀、矛、枪支等;二是“镇邪嘛呢堆”。这种石堆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呈圆锥形,没有阶层。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有的石堆内也藏有刀矛及枪支等。这些“嘛呢堆”的造型、大小虽有差异;但是,表面垒造方式和堆积物的材料都是相同的,功能和用途也基本一致,而且又都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虔诚的信徒们眼里,石刻艺人成为给他人带来 福运的宗教艺术家。并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写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就能消除一生罪孽,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所以,信徒不仅口头念,还用刀刻在石头上,送到嘛呢堆,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
  目前,在藏族地区的“嘛呢堆”中,仍埋有矛、刀及枪支,仍插用树木仿造的箭和矛。这是对当初石堆功能的一种回忆。后来,赋予这些石堆以神奇的吉祥意义,成为藏族人禳除灾祸的神物。
  有的石经是为办丧事的人家雕刻的。按照佛教经典的解释,人去世以后,他的亡灵要在称做“中阴”的死后世界度过七七四十九天,经受考验,然后或者得到解脱,或者通过六道轮回之路转生此世间。为保证死者顺利走过中阴的河流,得到一个好的果报,他的亲友们必须去嘛呢堆前煨桑,并请石刻匠人为其在石头上刻佛像和祈愿的经文。
  总而言之,嘛呢石刻,意在驱魔镇邪,护佑众生。人们在藏族地区处处都能看到的一座座形状不同的嘛呢石刻图纹,表达了藏民们无限美好的吉祥祈愿。藏族信徒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多画多刻一尊佛像、多刻一个字符,如同多一次朝圣、多转一圈经,都会给今生今世和来生来世带来吉祥和恩惠。藏民族曾经把“嘛呢堆”做为狩猎的工具,防御的工事,神灵及凡人的路标;如今已经演变成为驱秽辟邪,象征能给人畜带来平安吉祥之物了。由此可见,“嘛呢堆”在藏区经久不衰之缘故了。
  凌立:康定民族师专副校长,教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