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西藏佛教后弘的发祥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藏佛教后弘的发祥地

  西藏佛教前弘期的基本特点是,佛教传播的对象主要在以王室为主的上层社会,其影响尚未建立起牢固的社会基础。同时,在上层社会中,本教亦有强大势力,不少贵州大臣信本反佛,这对外来初传的佛教是一种严惩的考验。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0年),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代赞普达磨在不信佛大臣韦达那坚等人支持下,杀其弟赤祖德赞(即赤热巴巾)赞普,夺取王位。藏文史书《贤者喜宴》载,达磨“赋性笨愚,不信佛法,形如黄牛,世人称之为朗达磨”,“执政两年后,鬼迷心窍”,“时值霜灾、雹灾连降,朗达磨以此为信佛不吉的征兆,遂决写灭法”。《王统世系明鉴》中记述当时灭法的情形说,达磨“勒令僧众或作屠户,或还俗,或作猎户,不服从者处死;毁坏佛寺,先从大昭寺开始,命人将两尊觉卧佛像抛入水中”。“又将大昭、桑耶等寺的门堵塞,除木鹿寺,其余小神殿全部拆毁,一切佛教经典有的抛入水中,有的焚于火中,或者埋到地下”。当时, 曲水河边曲卧山精舍静修的禅僧肴格迥、藏饶赛、马尔释迦牟尼三人尚不知佛教蒙难,一日见一位空僧群的僧人在追猎野兽,问其缘故,方知禁佛情形,遂驮律悔卷一驮,白天隐蔽,夜间行走,取道阿里、尕洛,经北 北今新疆南部,辗转来到青海黄河下游谷地(古称玛域),先居今尖扎县城北约40公里处坎布拉林区的阿琼南宗,一度活动于今该县加让乡的洛多杰扎岩等地,后移居今化隆县金源乡境内的丹斗地方,又一度活动于今乐都县中坝乡的央宗坪和今平安、互助等县的湟水谷地。藏饶赛等三人后世尊称为“智者三尊”或“三贤哲”,在上述活动地方至今留有遗迹。今互助县红崖子沟沟口的白马寺所在处山岩,人们以马尔释迦牟尼和藏饶赛的姓氏命名,至今称“马尔藏岩”。相传肴格迥一度修炼于离白马寺不远的一个山沟,后称之为“肴格沟”。智者三尊最后于今本宁市去世。据传到了清代,在李土司的庭院内尚有存放智者三尊遗骨的土塔。该庭院前面为大佛寺,至今犹存。公元1922年,第七世夏茸尕布活活佛格敦丹增诺尔布维修西宁大佛寺,曾在寺内塑立智者三尊药泥像,后毁于公元1958年。达磨在吐蕃灭佛数年后,约在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僧人拉隆·贝吉多杰传说受大昭寺吉祥天女护法的指使,设计箭杀达磨赞普。至此,著名的吐蕃五朝崩溃。拉隆·帐户吉多杰杀死达主要原因后亦逃来青海,先信洛多杰扎岩洞,后移居今丹斗寺东面登日山的一个岩洞,后世称之为“拉隆修行洞”,亦云在今循化县孟达林区有其活动遗迹。拉隆·贝多杰从西藏逃来青海,可能取本树道,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下拉秀乡龙喜滩的龙喜寺,其东北有山名“拉隆蒙郭山”,早年松柏茂密,谓之该寺“神山”,附近有一山沟,名“拉隆沟”。当地相传,拉隆·贝吉多杰去安多(今除玉树地区性以外的青海藏区和甘肃、川西北藏区总名)前,一度在下拉秀的龙喜滩停留活动,拉隆蒙郭山和拉隆沟名称之来由,盖源于此。当时因吐蕃禁佛,从西藏逃来青海不止上友谊赛几人,滚动 尊大师在其《西藏后弘期佛教》中,引用《藏王记》和《青史》的资料说,当时沈来青海的尚有释迦胜光称、绒敦狮子幢等,亦名携所有经典,先后逃来安多,在安多也有其它佛教徒,如喇勒所亲近的浓妙吉祥、宝金刚、吉祥顶、囊具喜菩提等。这些情况表明,唐代后期甘青藏区传佛教僧人活动频繁,这里由于远离吐蕃本土,灭佛浪潮波及有限,佛教的处境要比卫藏好得多。
  藏饶赛等人晚年剃度了一个徒弟,后因智慧广大,称之为贡巴饶赛,关于贡巴饶赛的出生地和生卒年代说法不一,多有争论,《青史》等说他生于宗喀代堪,这是指河湟流域这个大范围,可以肯定是青海籍僧人。据当代著名藏学家才旦夏茸先生考证,贡巴饶赛出生于距丹斗寺不远黄河岸边的加吾村(今循化县境),幼名穆苏萨拔,先祖是吐蕃时期从西藏来安多戍边的将士,其父穆萨先布是一个本教徒。关于贡巴饶赛的生卒年,藏史多称生于鼠年,卒于猪年。按吐蕃五朝崩溃于公元846年计算,当生于公元892年,卒于公元975年,享年84岁。穆苏萨拔15岁时从藏饶赛马出家,并以藏饶赛马为亲教师肴格迥为阿阇梨,受沙弥戒,取法名格瓦饶赛。年满20岁将受比丘戒时,邀请拉隆·贝吉多杰等,以凑足受戒僧数。拉隆·贝吉多杰自言他杀死藏王,犯有杀戒,不能入僧数,于是从西宁附近邀请两名汉僧(一名葛文,一名蓟蓬)参加,仍以藏饶赛为亲教师于五众僧团受比丘戒。后因他聪颖过人,智慧广大,尊称为贡巴饶赛马,又是因他在安多弘法,后来西藏佛教复兴,多由于他的弘传之功,故又称喇勤(大师之意)。从喇勤受大路时藏僧不足五众僧团的情况看,当时河湟流域虽有僧人活动,但真正受过253条大戒的比丘和高僧并不多,《青史》中载,喇或受戒后(估计智者三尊不久牟迈去世)曾北去西夏,从高仁僧格扎巴(狮子称)学习律藏。返回安多后,在拉孜布笛方师合从尼泊尔学经回来的爪温乔扎巴,学习《般若经》及属于对法藏的《大乘毗昙》等,达12年之久。49岁时,即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定居丹斗,广建寺塔,弘扬佛法,招收弟子授戒讲经,较有名的门徒有巴贡·波余嘉措等10余人。喇勤在安多弘法,声名渐传入西藏,当时桑耶地区的领主查那益西坚赞父子信仰佛教,派卢梅·崔臣喜饶(戒慧)等卫藏十弟子(或云七弟子)来青海受戒。约于公元972年,喇勤为卢梅等授戒。此后,卢梅等及其再传弟子弘法藏土,从而使西藏佛教再度复兴,史称“下法路弘法”。藏传佛教噶丹派祖师仲敦巴·杰维迥尼以卢梅等返藏弘法的公元978年为西藏佛教后弘期始年,为各派所公认,并因西藏佛教处长兴得力于喇勤弘传佛法,延续律仪,传递衣钵,后人尊他为后弘鼻祖,他所在的丹斗寺被称为西藏佛教后弘的发祥地,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关于卢梅等卫藏弟子的人数、姓名及受戒情况等,有关记载互有出入,布顿大师在其(佛教史大宝藏论)中说,当时从卫藏来安多受戒学法者10人,卫地5人:卢梅·崔臣喜饶(戒慧)、珍·益西云丹(智德)、惹西·崔臣迥尼(戒生)、跋·崔臣洛哲(戒慧)、松巴·益西洛(智慧);藏地5人:罗敦·多杰汪秋(金刚自在)、丛宗·喜饶僧格(慧狮子)、阿里人峨杰兄弟二人和博东巴·乌巴德迦。《藏王记》说,先来卢梅等7人,后又来塔益胜圣等5人,实为12人。《青史》说,喇勤在安多招收弟子有坝、巴二师,嘉、觉二师,谢、萨二师,职权、鲁二师,松、楚二师,这些均为当地僧人。楚师名喜饶却,又为卫藏弟子卢梅之师。卢梅亲近喇勤并从喜饶却学律师,又是一种说法。《佛教史大宝藏论》引用若拉上师的观点,说卢梅等为喇勤弟子促·益希坚赞(智幢)的弟子,东噶·罗桑赤列先生在其《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中亦倾向此妄自尊大。但多数记载均称卢梅等受戒于喇勤。喇勤向他们授戒后,曾教诲弟子说:“罗敦·罗杰汪秋法力广大,可守护佛法;卢梅戒行严谨,或任亲教师(堪布);丛宗·喜饶僧格聪明善良,可作教导师,珍·益西云丹长于雕塑,可负责建寺。”后来,其它9人先回卫藏,唯卢梅留居,继续学法,拜喇勤弟子仲·益希坚赞学习律藏《毗奈耶经》。次年,卢梅回藏时,喇勤应请赠给他一顶自己戴过后边沿镶有金线的-僧帽,勉励他如律弘扬如来教法。相传卢梅回到前藏后,因开气闷热,把僧帽的后沿叠起来,使帽沿呈尖形,这就是人们觉到的藏僧戴的“长尖帽”。卢梅是卫藏十弟子中最有影响的一个,他回到前藏,在桑耶地区布教,曾任嘎曲寺寺主,门徒众多,有“四柱、八梁、三十三橼”之说,据说他与他的“四柱”大弟子建立僧团寺庙有18处。其中,今林周县热振寺附近的杰拉康寺,由弟子尚那囊·多杰旺秋建于公元1012年,尚那囊·多杰旺秋还建了热察寺,凡人这两座寺院出来的僧侣称“尚宗”;今山南乃东县的唐波且寺,凡从这两座出来的僧侣称“尚宗”;今山南乃东县的唐波且寺,幅度弟子珠梅崔臣郡乃所建,该寺在公元11至13世纪,以多出讲经师出名。卫藏众弟子中,惹西·崔臣迥尼及其弟子建寺6处,其中珠摩地方的索南圹清寺最为出名,凡从此寺学经出来的人皆称“圹清派”;跋·崔臣洛哲及其弟子建寺7处;珍·益西云丹及其弟子建寺5处;罗敦·多杰汪秋加到后藏,在古尔摩地方建成仓堆寺,这里后来形成一个很大的集市,罗敦及其弟子相传共建寺17处;丛宗·喜饶僧格及其弟子建寺16处。除了喇勤的亲传弟子,还有一些再传弟子亦传教于卫藏。法尊大师在其《西藏后弘期佛教》中说,另有阿霞智坚从喇勤弟子枳窝却喇受戒,这一系称之为“阿众”;又有枳童戒从喇勤弟子雅洗本敦受戒,回藏后发展了结地等处的8座寺庙,这一系名“枳众”。总之,经喇勤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弘法活动,全藏民众重瞻佛教慧日慈云,寺宇如雨后春笋,法门龙象辈出,教化之盛,远远超过前弘期。因此,宁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阿底峡尊者来西藏传教,曾赞叹:“如此兴盛,必圣僧所建树,绝非凡夫所能做到”。
  喇勤贡巴饶赛住持丹斗长达35年之久,晚年来到马尔藏岩,建寺立塔,据传住在马尔藏岩崖上的一个洞里,并在这里圆寂,享寿84负。信徒为不使喇勤的遗体朽坏,安葬在一尊泥塑佛像中,供在岩洞里。白马寺建成后,塑出喇勤药泥像供奉。喇勤保存佛教火种,功德无量,名垂青史,在广大信徒心目中,他是一位大菩萨,他的出生地加吾村被视为佛教圣地,千百年来,无论何宗何派,都去朝拜,至今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祭祀活动。届时,僧俗云集,念经拜佛,村内香烟缭绕,气氛肃穆。喇勤在安多弘法时期,西藏佛教噶丹派尚未形成。喇勤继承并伟出者,当为吐蕃时期,莲花生大师和寂护论师系统的旧派佛教,他在丹斗建寺造塔,收徒讲经,丹斗寺以及喇勤晚年活动的白马寺即在此时形成,都是青海最早的佛教寺院,明代格鲁派兴起后,均改宗格鲁派。
  现存丹斗寺位于化五笔型县治巴燕镇东南31.5公里,在今金源乡南18公里处,寺处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寺周悬崖峭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开然岩洞而成,虽具一格。全寺建筑至今完好无损,由以下部分组成完整的建筑群:(1)阿尼鲁加殿,意为龙五殿,内供释迦牟尼佛、持金刚、无量寿等佛像,正殿背后,又一小殿高约2米,内供龙五,为当地地祗之象征,平时殿门关闭,仅在农历四月十一日,才启门让人朝拜;(2)热杂帕殿,热杂帕相传达室为古代叶波国王子,崇信佛教,喜好施舍,曾将所有财物乃至人微言轻国宝的白象都施舍给穷人,因此苦恼国王,被发配到今丹斗寺所在的檀特山住居12年,后来人们在太子住过的地方建成此殿,以示纪念,殿堂为两层楼式建筑;(3)阿吉达修行殿,为纪念该寺阿吉修士所建,在转经路上,为钟鼓楼式样,内供三世佛、妙音天女、职权吉达修士、米拉日巴上师等像;(4)三世达赖修行殿,明万历年间,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来该寺朝拜,并一度闭关修持,后来在达赖修行处建成此殿,内供释迦牟尼、持金刚、无量寿、弥勒、四臂观音、绿白度母以及三世达赖像,殿内仍存当年达赖像,殿内仍存当年达赖闭关的岩洞;(5)“三贤哲”及喇勤殿,建在山崖上,极为险峻,内供有藏饶赛等3人和喇勤的塑像;(6)才旦夏茸行宫,丹斗寺在历史上由今民和县的才旦寺管辖,才旦寺寺主为才旦堪布和才旦夏茸,清末以来,由才旦夏茸直接管辖丹斗寺,才暗无天日夏茸行营是寺主来寺后的驻锡地,在热扎帕殿左侧,为一四合院,内有才旦夏茸灵塔;(7)阿柔格西,法名坚赞鄂色(公元1726——1803年),青海阿柔部落人,清代格鲁派高僧,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创建著名的拉加寺,晚年遁世专修,丹斗为其修行地这一;(8)大经堂是全寺僧众集体育经的地方,建筑规模最大。另有弥勒殿、释迦殿、叶东佛塔、大厨房、僧舍等建筑,全寺共约200余间。丹斗寺历史悠久,但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住寺僧数不多,清代康敷锭篡《青海记》称,当时仅18僧,清同治四年(公元)成书的《安多政教史》则云有百余僧,现有寺僧69人。因丹斗寺是西藏佛教后弘的发祥地,一直是名派信徒向往的佛教圣地,朝圣者每年络绎不约,历史上许多西藏重要袋子 物都慕名来丹斗寺。明清以来,西藏名派到内地朝贡,透经青海时,多来此朝圣,有的长期住修。寺院东侧,险峰林立,循崎岖山径,东行1公里许,有著名的央斗静房,于明万历年间,由第三世达赖喇嘛开辟,历史上一直是藏僧的闭关静修地。
  白马寺位于今互助县红崖子沟口的纪尔藏岩下,南临湟水,现存佛堂一座,依山崖而建,内塑喇勤贡巴饶赛马药泥像,另有僧舍数间。山崖下,有金刚雕像一座,背依险峰,面视湟水,左手前伸,作托钵态,右手前伸,作推举状。寺前平地,建有梵塔,周围榆柳成荫,与石雕金刚相映成趣。白马寺历来规模不大,仅有僧数人,但因历史悠久,素负盛名,为附近藏、土、汉族群众所信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五月端午节等时,多有信徒到寺进香朝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