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论古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与扑救对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内容提要:古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被世人极为关注。做好古建筑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是消防工作的重点。本文所列的古建筑火灾特点及预防和扑救对策,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 火灾特点 预防与扑救对策
  古建筑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距今有较长历史年代且具有历史价值的寺院、庙宇、宫殿、楼阁、古塔、宅院等建筑物。古建筑除了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外,其内部陈列的各种古代雕塑、壁画、文物等更具不可再生性,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是国家和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
  古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不可再生,每次火灾之后,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被化为灰烬,让世人痛心不已。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广大藏胞尊为神圣佛地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大经堂,于1985年4月7日因灯烛引发大火,连同正在展出的1000多件极为珍贵的文物、经卷、珍宝等均被毁于一旦,供4060名僧众诵经的大经堂变成了废墟,其政治与经济上的损失无法估量。
  古建筑大多是独立的建筑,也有是一个建筑群,多为砖木或纯木结构,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加之年代久远,其木结构特别干燥易燃。尤其是一些建造在远离城市的古建筑,由于交通不便,行车困难,发生火灾后消防车很难到达其附近实施灭火救援。如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的建瓯市崇仁寺,于2004年5月5日15时左右因未熄灭的香烛复燃引发火灾,15时44分当地消防队接警后赶赴现场。由于该寺庙坐落在半山腰,山陡路窄,消防车只能停在山脚下,消防官兵不得不采用手抬、肩杠等方法将灭火器材运到火场,延误了灭火时间,尽管近百人与大火拼搏,但一座千年古寺最终变成了废墟。
  山西是文物大省,古迹遍地,其古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构筑之精,造型之美,在全国首屈一指,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据统计,山西现存的古建筑有18118外,建筑种类应有尽有,仅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就有106处,占全国同期木构建筑的72.6%,全省古建筑消防安全的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建国以来全国有百余座古建筑毁于火灾,大量的珍贵文物由此而不复存在。因此研究和探讨古建筑火灾的特点及预防和扑救对策,对于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意义重大。
  1.古建筑的火灾特点
  由古建筑的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消防设施、消防水源等情况,古建筑火灾特点可概括为“三易四难”:
  1.1 古建筑易发生火灾
  我国古建筑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木材建造。一般的古建筑下部以高大台基相托,上立木柱以支承巨大的屋顶,用大量木材加工制作斗拱、梁、衍、椽、望板等构成的大屋顶,包括天花板、藻井部分架于立柱上部,顶上以灰背、陶瓦、鎏金瓦等覆盖。据有关部门测定,古建筑火灾荷载若以木材计,每平方米就达几立方至几十立方米。如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木榙,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的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67.31m,底层直径30.27m,呈平面八角形,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m3,重约2600余吨。
  古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含水量极低,特别是一些枯朽木材,由于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遇到火星就易发生火灾。如2004年5月11日凌晨4时左右,一声惊雷过后,山西稷山县大佛寺突发大火,寺中高二层的古建筑大殿很快被大火烧塌,所幸殿内的土雕大佛像损伤不大。一些古建筑单位内生火做饭或取暖、烧香、吸烟等使用的明火,如果管理不善,都会引起火灾。
  1.2 古建筑火灾易“火烧连营”
  古建筑在建造中一般是成组、成群、对称布局,殿堂之间采用木廊相连,层层叠叠,形成“四合院”或“廊院”格局,像北京的故宫、山西的乔家大院等,绝大多数古建筑在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以单座建筑构成庭院,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形式多样的建筑群。但由于廊道相接,建筑相连,建筑群内缺少防火分隔,少有消防通道,如果其中一处起火后不能有效控制,则毗连的建筑会形成“火烧连营”,使整个建筑群荡然无存。
  古建筑中的各种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性能,特别是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通风良好,有的古建筑建在高山之巅,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更易形成立体燃烧。
  1.3 易造成重大的文物损毁和社会影响
  古建筑火灾往往使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毁于一旦,除了造成难以挽回的文物损失,还会在国内外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如2003年1月19日18时40分许,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中重要宫庙的主殿――著名的遇真宫在大火中全部烧毁。火灾后国内外反响强烈,一些古建筑研究专家痛心地表示:“武当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是武当山惟一一座真昂斗拱纯木结构的宫殿,宋、元以来已很少见,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文物价值,毁于大火是无法挽回的损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曾提出质疑。
  目前,我国已拥有各类世界遗产29处,这些世界遗产如因火灾被毁,那将在国内外造成巨大的反响,甚至直接影响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和旅游业的发展。
  1.4 古建筑初起火灾扑救难
  许多古建筑单位,尤其是一些远离城市的古建筑单位,缺少消防组织,缺乏固定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古建筑单位没有消防站,自防自救能力弱。古建筑单位人员的主要成份是和尚、道士、尼姑等,这些人数量少且很多年迈体弱,又未参加过消防培训,往往使初起火灾不能及时发现,发现后又不能有效扑救。有专家称,古建筑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长期松懈和在消防设施器材建设缺乏资金投入的现状,是发生火灾的最大隐患,是无力扑救初起火灾的关键所在,更是古建筑火灾造成重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
  1.5 消防车到达火灾现场难
  古建筑单位多分布在远离城镇、环境幽静的高山、深谷之中或大海、江河、湖泊附近。一般都利用地形地势,建筑峻峭,随坡建造,院落相错,通路曲折逶迤,构建在半山腰或山顶或深山环抱之中,人们徒步到达都非常困难,消防车就更难靠近,甚至无法到达失火现场,这些古建筑单位一旦发生火灾,只能依靠其内部自救。
  少数建在城镇附近的古建筑,由于普遍存在建筑形体高、院墙高、台阶高、门槛高、过门窄、过道窄、无消防车通道等问题,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即便能及时赶到现场,消防车也难驶入或靠近失火的古建筑,给灭火救援带来困难。
  1.6 有效控制火势难
  古建筑中的许多殿堂形体高大,内净高度在10米以上,有的达到几十米高度;殿内跨度也很大,少则十几米,多则几十米,内部空间大。这些高大的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则会在良好的通风条件下猛烈燃烧,迅速蔓延,如不能有效控制火势,很快形成大面积燃烧。但一般消防水枪的充实水柱很难打到高达十几米的火点,难以有效控制火势,而消防水炮也因消防车无法靠近失火建筑却不能使用。这些都为有效控制火势带来困难。
  1.7 灭火用水保障难
  古建筑远离城镇,靠山缺水,这是困扰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有的古建筑所处位置人烟稀少,周围很大范围内没有消防水源,连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万一发生火灾,往往因为没有灭火用水而使小火酿成大灾,造成惨重损失。扑救古建筑火灾需要用大量的水,而绝大多数古建筑难以保障灭火用水,尽管有时消防队从远离火场的地方运水,但费时耗力,仍难保障灭火用水。
  2.预防古建筑火灾的对策
  绝大多数古建筑单位是香客集中、旅游热点地方,既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同时又是人员集中场所。古建筑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的消防法律法规,从宏观和微观等方面做好火灾的预防工作,采取以下对策,杜绝火灾的发生。
  2.1 落实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根据我国消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古建筑单位应认真落实消防安全的主体责任,寺庙的主持、方丈等管理者应对古建筑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狠抓各项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内部人员或游客的消防安全行为。二是要组建寺庙义务消防队,并对义务消防队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防火和灭火技能,具有一定的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三是要加大消防安全投入,创造条件建设固定消防设施,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和工具,要使内部人员都会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全员的自防自救能力。四是要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古建筑单位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要坚持“三不放过”原则,能整改的要及时进行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列出计划限期整改,同时要给予财力支持,切不可养患成灾。
  2.2 运用技术手段预防火灾事故
  预防火灾的技术手段,主要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这些技术手段,可以随时观察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情况,及时发现火灾,及时扑灭初起火灾,是保护古建筑行之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重要的古建筑单位,特别是国家级、省级文物单位,一要建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真正做到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防范的重要作用。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把防盗、防火、防灾等有机结合,减少重复投资。有条件的城市古建筑单位,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还应与城市火灾监控中心联网。二要建设消防给水系统。要根据古建筑单位水源短缺情况,因地制宜地修建蓄水池,安装消防水泵,铺设消防管网,建设室外消火栓,并配备水枪和水带,确保灭火有足够的消防水源。
  2.3 严格管理用火、用电、用气、用油
  古建筑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中,要支持把严格管理用火、用电、用气、用油作为预防火灾的重要工作。一是要管好动态火源。所谓动态火源,是指不固定的火源,如吸烟、明火作业等,其用火的地点、场所不固定。在古建筑内不得吸烟,未经批准不得动用明火作业。不管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游客,吸烟后不得乱丢烟头。二是管好生活区用火。一般的古建筑单位,生活区是允许用火的,如使用明火做饭、取暖等,但要严格管理,用火后要及时熄灭。三是管好用电。电视机、计算机、空调器等电器具使用后应及时关闭或切断电源,不得乱拉乱接电线,更不可超负荷用电,对临时用电要审批,用后及时撤掉。四是管好生活用气。要经常检查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等各种燃气灶具和气体连接管路,避免气体泄漏引发火灾或爆炸。五是管好燃烧液体。古建筑单位内一般不得使用汽油、稀料等易燃液体,避免因使用不当引发火灾。厨房使用食用油时也应防止引起火灾。
  2.4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增强古建筑单位内部人员包括僧侣、尼姑的消防安全意识,是有效预防火灾的关键。古建筑单位要经常对内部常住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和预防火灾的自觉性,可以请有关专业人员到寺院讲授消防安全知识,也可以单位自行组织培训和教育,使全体人员真正掌握消防工作的“四懂和四会”内容,掌握简单的火场自救逃生方法,掌握基本的灭火方法,会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起火灾,切实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3.扑救古建筑火灾的对策
  古建筑单位发生火灾,应坚持自救为主的原则,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扑灭初起火灾。消防队到场后要根据火灾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控制火势,全力保护文物,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古建筑和文物造成的损失。
  3.1 制定古建筑单位灭火救援预案
  古建筑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特别是城市内或城市附近的古建筑单位,消防队应在熟悉的基础上,制定灭火救援预案。预案制定的重点是,在火灾情况下如何保护或疏散古建筑、珍藏的文物、重要的雕塑、收藏的经书等,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古建筑及文物的侵害。预案制定要讲求实效,符合实际。
  对远离城镇的古建筑单位要安排时间进行定期熟悉和预案演练。熟悉和演练的重点是消防车如何及时到达火灾现场;古建筑单位内部的水源情况,在什么地方取水,采取什么方法向火场供水;古建筑单位有何固定消防设施和移动式灭火器材等。
  在制定古建筑单位灭火救援预案的基础上,要适时组织演练,熟悉古建筑单位的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重点部位、重要文物的分布等基本情况。通过演练不断完善预案。演练时要吸收古建筑单位人员参加,以提高其协同配合能力。
  3.2 及时发现火灾,迅速报警火警
  及时发现火灾是有效扑救初起火灾的前提。近年来,许多古建筑单位设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视屏监控系统等,对古建筑单位的重要部位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火情。与此同时,古建筑单位还应建立防火巡查制度,对重点部位、用火区域、人员集中地方等实施夜间巡查,以便及时发现火情、消除火灾隐患。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远离城镇的古建筑单位发生火灾,都应在组织灭火的同时,及时、准确地向当地公安消防队或附近专职消防队报警,切忌只顾组织灭火而忽视报警,更不可阻止单位人员报警。报警时要讲清火场情况,以便消防队针对性地调集灭火救援力量。
  3.3 迅速组织扑救初起火灾
  初起火灾的燃烧范围小,火焰温度低,是灭火的最佳时机。古建筑单位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初起火灾。扑救初起火灾重在统一指挥,并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救人第一”原则。“救人第一”,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扑救初起火灾行动中的重要体现。如果失火的古建筑内有人员被困,就应组织灭火人员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内疏散或抢救,避免人员伤亡。待被困人员全部疏散抢救出来后,再组织灭火。
  二是“集中力量,科学施救”原则。根据火势大小,集中相对较强的力量,有效控制和消灭火灾。如果一支水枪或一个灭火器难以控制或扑灭火灾时,则应集中两支或多支水枪,或集中多个灭火器同时灭火。扑救初起火灾应坚持科学施救,切忌盲目蛮干,避免因指挥失误或扑救不力,造成更大的次生损失。如不能用水灭火的地方,要尽可能使用其它灭火剂,避免因用水扑救而加大损失。
  三是“先控制、后消灭”原则。扑救古建筑初起火灾的关键是控制初期火势的扩大蔓延。先控制,就是要集中相对较强的力量,在火势蔓延的主要方向堵住火势的扩大蔓延,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燃烧。后消灭,即在控制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扑灭。控制是消灭的前提,消灭是控制的目的,只有有效控制,才能在集中力量的基础上及时消灭火灾。
  四是“先重点,后一般”原则。扑救初起火灾首先要保护重要的文物、建筑结构等不被火烧毁,能疏散的要及时疏散,难以疏散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特别是用水灭火时,一定要注意水渍损失,防止次生灾害。在保护重点的前提下,还应兼顾一般,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古建筑损毁。
  3.4 集中调集灭火救援力量
  消防队在接到古建筑单位火灾报警后,要按预案或报警情况,准确、及时地一次性调集足够的灭火救援力量。调集灭火救援力量时,要根据失火的古建筑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古建筑的具体情况。如果失火的古建筑单位处在城市或城市附近,交通条件良好,大型消防车可以进入到内部,则应以调集大吨位水罐消防车为主,同时调集举高消防车、高喷消防车、抢险救援消防车等,以适应扑救火灾的需要。如果失火的古建筑单位处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地区,道路交通情况不好,大型消防车无法到达,可调集一些中型或小型水罐消防车、抢险救援消防车等。
  调集灭火救援力量时要充分考虑扑救火灾的艰巨性和所需的人力、物力,在调集公安消防灭火救援力量的同时,要报告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调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失火古建筑单位附近的村民、民兵、驻军等人员赶赴现场与公安消防队协同灭火。
  3. 5 全面火情侦察,及时展开战斗
  火情侦察是成功扑救古建筑火灾的首要条件,只有查明火情,指挥员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盲目指挥。因此,消防队到达火灾现场后,指挥员要挑选精干力量组成一个或几个侦察小组,准确、快速地全面进行火情侦察。
  火情侦察要重点查明:①古建筑的起火部位、火势发展的趋向;②火势对重要文物的威胁程度,需要重点保护和疏散的文物;③古建筑是否有坍塌的危险,建筑内部文物能否疏散或进行保护;④失火古建筑单位的固定消防设施分布及状况,是否有消防水源,供水能力如何;⑤距失火古建筑单位最近的消防水源位置,供水能力等情况。指挥员要根据火情侦察所 掌握的情况,快速作出灭火决策,迅速展开灭火战斗。
  扑救古建筑火灾时,火情侦察要贯穿于灭火作战行动始终。随着灭火进程的深入,特别是当灭火人员深入到着火古建筑内部作战或疏散文物时,还要派出和设立观察哨,随时掌握失火古建筑的安全状况,避免因建筑坍塌造成灭火救援人员的伤亡。
  3.6 运用“强攻近战,灭疏结合,重点保护”的灭火战术
  扑救古建筑火灾的重点是保护文物,指挥员要灵活运用“强攻近战,灭疏结合,重点保护”的战术,尽最大努力减少火灾损失。
  3.6.1 强攻近战
  强攻近战,是指灭火战斗行动中强行进攻,接近灭火对象靠前作战的战术。扑救古建筑火灾,必须运用“强攻近战”的战术,要克服一切困难,组成强有力的攻势,接近着火建筑打快攻,打近战,快速控制火势的扩大蔓延。
  古建筑发生火灾的部位不同,火灾发展的阶段不同,采取的灭火措施也不相同。如果火势主要在室内燃烧蔓延时,就应以内攻为主。要以最快的速度选择障碍少、烟雾小、视线好的门窗等通道组织快攻近战,阻击火势的蔓延。在内攻的同时,要部署一定的力量堵截可能向外蔓延的火势。内攻灭火时,如果只见烟雾不见火焰,切忌盲目射水,避免水渍损失。如果有的文物不能遇水,则应考虑改用其它灭火剂,或在对文物采取保护措施后方可用水灭火。如果燃烧仅局限在下部,可用水浇湿周围的木结构和易燃物件,阻止火势向上蔓延。
  当火势窜上屋顶,并向更大范围蔓延,则应以外攻为主,用大口径水枪或水炮控制火势。并布置水枪保护古建筑的承重构件,防止倒塌。如果屋顶较高,水枪(炮)手可利用举高消防车、消防梯或古建筑的梁、柱等登高射水控制火势。对于已蔓延到梁、柱等构件上的火焰要先扑灭,防止其向四周蔓延。如果古建筑群中的廊房、配殿发生火灾,已出现“火烧连营”时,要利用庭院设置水枪阵地,控制火势蔓延。要部署力量重点保护大殿等主体建筑和存放珍贵文物的建筑。
  3.6.2 灭疏结合
  灭疏结合,是指在扑救古建筑火灾的同时,组织疏散文物的战术。由于古建筑内存放有大量的珍贵文物、经书、各类雕塑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这些珍贵文物造成的损失,指挥员在实施灭火的同时,要及时组织人员,对受到火势威胁可能造成损失而且容易疏散的文物,迅速转移疏散至安全地方。
  疏散文物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既要保证被疏散文物的安全,又不能因疏散对文物造成损坏;既要快速进行疏散,又不能对被疏散文物造成丢失。因此要科学分工,精心组织,尽量避单人行动。疏散时要有古建筑单位专人负责监护和技术指导,避免因疏散方法不当对文物造成损坏。疏散出的文物要集中存放在指定地方,有专人看管,防止丢失和损坏。
  3.6.3 重点保护
  重点保护,是指对古建筑中难以疏散转移的文物采取重点保护措施的战术。古建筑中有许多固定的雕塑、佛像、壁画、雕刻等珍贵文物,有的难以疏散,有的不可能疏散。这些文物在火灾中受到火势威胁或灭火中受到消防射流的冲击会造成损坏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采取:①覆盖法,即用不易燃烧或不易透水的盖布覆盖住受火势威胁的文物,使其不受火或水的侵害。②包裹法,即对可能遭受灭火水流侵害的一些佛像、雕塑等,使用大块塑料布将其包裹起来,避免水流的侵害。③遮挡法,即用大块塑料布或其它防水布将可能受水侵害的壁画等遮挡起来,避免水流的侵害。
  3.7 及时启用固定消防设施,全力保障灭火用水
  设有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池、消防水泵等固定消防设施的古建筑单位发生火灾,消防队在灭火时,要优先启用固定消防设施控制和消灭火灾。
  保障火场供水是扑救古建筑火灾的难点,特别是远离城镇的古建筑发生火灾,指挥员要在古建筑单位人员的配合下,迅速寻找水源,采取车、泵接力供水,或拉运供水等方法,确保灭火用水。
  灭火时要尽量节约用水,如改用小口径水枪或喷雾水枪灭火;根据火势变化适时开闭水枪间断射水;堵塞下水道,利用低洼处回收并二次使用灭火用水等,当水源难以满足灭火需要时,可以牺牲局部,确保重点。
  4.预防与扑救古建筑火灾的注意事项
  火灾是对古建筑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种灾害。平时积极预防,避免发生火灾是重中之重。一旦发生火灾,指挥员应灵活运用灭火战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在预防和扑救古建筑火灾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4.1 要在增强消防安全意识,落实消防安全制度上下功夫
  古建筑单位不同于一般的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中更应该从紧、从严,不容有丝毫的麻痹和疏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决不能发生火灾。要不发生火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古建筑单位所有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人们预防火灾的自觉性。意识支配行为,一个人有正确的意识,就会有符合要求的行为,否则相反。因此,要让人们自觉预防火灾,首先就得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只要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人们就能把消防安全制度落到处,就能从根本上预防火灾的发生,这是治本之举。
  4.2 要处理好灭火与保护文物的关系
  扑救古建筑火灾的关键是如何保护好重要文物,真正做到既及时扑灭火灾,又不损坏古建筑及文物。首先,参加灭火救援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在灭火救援的每个作战行动中都要尽可能保护古建筑和文物。其次,要把保护文物放在重要位置,灭火救援战斗行动都要围绕保护文物而展开,所有的射水或破拆行动都必须服从于保护文物的需要。不能使用水灭火时,要考虑改用干粉、二氧化碳或其它无水渍损失的灭火剂灭火;即使能使用水灭火,也要尽可能少出水,防止水渍损失。再次,要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消灭火灾,对于那些受到火势威胁且能够疏散的文物,要迅速组织人员及时疏散;对于那些不易疏散的文物,则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4.3 要加强灭火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
  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火灾情况下极易发生倒塌。灭火救援中,无论是强攻近战控制火势,还是深入内部疏散文物,所有灭火救援人员都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要有专人负责观察失火古建筑的安全状况,如发现有倒塌的征兆,要迅速下令撤离,避免发生人员伤亡。
  古建筑单位在组织扑救初起火灾时,同样要做好灭火人员的安全防护,尽可能避免灭火人员与大火的近距离接触,要注意观察着火古建筑的安全状况,如有危险则不要深入其内,如果非进不可,也要控制人数,避免不测。在古建筑内行动时,要尽量远离可能跌倒的大佛或较大物体,防止发生意外。
  4.4 要全面检查火场,避免死灰复燃
  古建筑火灾扑灭后,现场指挥员应组织全面检查火场,避免死灰复燃。一是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检查火场,特别要注意木质的建筑构件、雕塑、塑像、棉絮等不易完全熄灭的物体,如发现有未彻底熄灭的燃烧,要当即采取措施扑灭。二是灭火结束后,在大部分灭火救援力量撤离现场后,应留下少量的消防车辆和人员现场监视,直至燃烧彻底熄灭再撤离。三是在消防队全部撤离现场后,古建筑单位要指派人员监视火灾现场,防止死灰复燃。
  作者简介:毕兴权,1954年生,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消防支队高级工程师,从事灭火救援战术、技术研究。通讯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西渠路8号;邮编:030000;电话:0351-6573035。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