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佛教徒与医药事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施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徒与医药事业
  施华
  大家知道,在最近的一年多来,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过程中,分明又有了一项辉煌的胜利;那便是我们在欧美帝国主义百年以来文化侵略和经济侵略的重重抑压扼杀之下,将那久已被人鄙弃甚至被我们自己鄙弃的中国医药重新扶植起来了。这显然也是我们和帝国主义一项重大的斗争,由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首先便明白提出了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全国人民也就群起响应这个号召,共同尽量发掘这一项丰富和极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事实证明,这项遣产中也确实有我们先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多优异的发明,并且可能为未来的世界医药开辟许多富有光辉远景的新道路和新领域。从苏联老大哥的多年珍视和发扬之余,大家也都自信祖国医药的优异。
  佛教本来最重医药,自流入中国以来,一两千年间,对于中国医药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正和它相当地影响了其他各方面的中国文化一样;佛教徒能从医药方面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可以说是发扬了佛教的一种优良传统。这里,我想综合这方面的一些资料来谈谈。
  首先,医药在佛教原列为“五明”之一。西域记二云:
  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大乘佛教徒之必须学习“医方明”,经典中也有明文规定。菩萨地持经云:
  明处者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像这样的记载很多,不能备举。由此可见佛教徒的研究医药不仅不违佛制而正是遵守佛制的。
  其次,大乘佛教徒要修习六度,而六度之首的布施,其中便有施医药一项。如贤愚经(诸经要集卷十一引)所说五种布施: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知法人。又如俱舍论所说七种布施:一施客人,二施行人,三施病人,四施侍病,五施园林,六施常食,七随时施。诸经论中说布施医药的功德的着实不少。根据佛教根本思想之一的“福田”思想来说,施医药于病人便是“八福田”之一(见天台戒疏据梵网经等所举三说),并且说“八福田中,看病第一”。而这种思想发展到最高最大的华严教义,对于菩萨布施医药等事,更完全成为那微妙广大的“华严三昧”的妙用了。如六十华严经卷七贤首品云:
  或为良医疗众病,或于旷野作大树,或为良药无尽藏……由此可见佛教徒的布施医药是完全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的;行大乘菩萨道的人更有这一种要求。
  其次,学佛的人如何学佛?这问题的简明答案便是:要学三学;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在首要戒学的戒律中便制定有看护病人经理汤药的明白条文,如四分律云:
  佛言:自今已去,应看病人,应作赡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
  这四分律中说护病给药等事很详,法苑珠林和诸经要集里面都曾征引。这里不唯说供养病人应先于供养佛,还制定了乃至路值五众出家人病,佛制七众皆令住看。若舍而不看,皆结有罪。并说:
  看病得五功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便与(笔者按此项便必须具备医药常识);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故看;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命终;五能为病人说法欢喜,己身善法增长。
  由此可见佛教对于医药工作如何的重视,并要求一般佛教徒必须切身实践做到。只看这四分律中郑重地严切地制定这项条文,便应当体会到佛教的基本精神是怎样的慈悲,佛教徒的正当生活制度是怎样的优良了。
  虽然,一般史传载籍中对于佛教与医药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什么系统的纪录和具体的总结,可是我们从一些可能看到的只鳞片爪中也就仿佛可以想见这条“神龙”的全貌!
  让我们先从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传中看看他所记载西土佛教徒的正当生活制度,想像那历来从西域到中国来传法的一些外国佛教徒和从西土求法回来的中国佛教徒,他们是怎样的通晓医药和不离医药吧!下面摘录寄归传中几段最可注意的原文:
  (二十七先体病源)前云:量身轻重方餐小食者,即是观四大之强弱也。若其轻利,便可如常所食;必有异处,则须视其起由,即得病源,然后将息……然西方五明论中,其医明曰:先当察声色,然后行八医,如不解斯妙,求顺反成违(笔者按此与中国医术中望闻问切四诊法相合)。言八医者:一论所有诸疮,二论针刺首疾,三论身患,四论鬼瘴,五论恶揭陀药,六论童子病,七论长年方,八论足身力。言疮事兼内外,首疾但目在头,齐咽已下名为身患,鬼瘴谓是邪魅,恶揭陀遍治诸毒,童子始从胎内至年十六,长年则延身久存,足力乃身体强健。斯之八术,先为八部,近日有人略为一夹,五天之地咸都遵修。……
  (二十八进药方法)夫四大违和,生灵共有。八节交竞,发动无恒。凡是疴生,即须将息。故世尊亲说医方经曰:四大不调者,一窭噜,二变跛,三毕哆,四婆哆。初则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则水大积,涕唾乖常;三则火大盛,头胸壮热;四则风大动,气息击冲。即当神州沉重痰癊热黄气发之异名也。……凡候病源,旦朝自察。若觉四候乖舛,即以绝粉为先。……斯乃不御汤药而能蠲疾,即医明之大规矣。……至于鸾法师调气蠲疾,隐默者乃行。思禅师坐内抽邪,非流俗所识。……又三等丸能疗众病,复非难得。取诃黎勒皮、干姜、沙糖三事等分,捣前二令碎,以水片许和沙糖融之,并捣为丸。旦服十丸许,以知为度。诸无所忌。若患痢者,不过三两服即差。能破眩气,除风消食,为益处广,故此言之。若无沙糖者,饴蜜亦得。又诃黎勒若能每日嚼一颗咽汁,亦终身无病。此等医明,传乎帝释,五明一数,五天共遵。……若觉有冷,投椒姜荜茇。若知是风,著胡葱荆芥。……苦参汤偏除热病,酥油蜜特遣风疴。……智者思察,用行舍藏。闻而不行,岂医咎也。行则身安道备,自他之益俱成。舍则体损智微,彼我之功皆失也。
  (二十九除其弊药)……然而除蛇蝎毒,自有硫黄雄黄雌黄之石,片子随身,诚非难得。若遭热瘴,即有甘草恒山苦参之汤,贮畜少多,理便易获。姜椒荜茇,旦咽而风冷全祛。石蜜沙糖,夜餐而饥渴俱息。不畜汤药之直,临事定有阙如。违教不行,罪愆宁免。……
  从寄归传中所说这些西国佛教徒的正当生活制度上体会起来,不难想像那些东来传法的外国佛教徒和求法归来的中国佛教徒,必然对于医药都有相当的通晓和准备。
  我们再从一些高僧史传上去搜索一番吧,在记录那些宏修硕德中像这种治疗疾病的末技小节,也居然有很多零星附带的纪载,据笔者现所发现的资料,例举如下:
  安世高:“医方异术无不综达”。
  佛图澄:“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为医疗,应时疾瘳”。
  竺法旷:“时东土多遇疫疾,旷遂游行村里,拯救危急。又出邑止昌原寺,百姓疾者多祈之致效”。
  诃罗竭:“于太康九年至洛阳,时疾疫流行,死者相继,竭为救治,十差八九”。
  单道开:“居罗浮山,能愈眼疾”。
  于法开:“祖述耆婆,妙通医法,尝乞食投主人家,值妇人在草危急,众治不验,举家惶扰,开曰,此易治耳,主人正宰羊,欲为淫祀,开令先取少肉为羹,进竟,因气针之,须臾,羊膜里儿而出。升平五年,孝宗有疾,开视脉知不起,不肯复入”。
  竺佛调:“事佛图澄为师,住常山寺积年,常备医药施疗救济”。
  佛陀耶舍:“于一日中诵籍药方,可五万言,覆之不误一字”。
  此外若法颖:“以信施建药藏”;道则“诊视疠病患者,以口吸拔其脓”;慧达曾“建大药藏于扬都,救济疫病者”,洪昉常“行乞得钱,于陕城中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笔者按这就是医院和疗养院的创始雏型)。如求那钹摩、安慧、于道邃、耆域、宝通、昙无谶、杯度、僧惠、法顺、智缘等人,在史传中也都有关于医疗事业的记载。这些不完全的资料,一时也就说不尽了。
  现再就几种民间常见的医书中略举几个有关佛教徒医药发明的例子。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一食盐条下有云:
  (蚯蚓咬毒)形如大风,眉鬓皆落,惟浓煎盐,浸身,数遍,即愈。浙西将军张韶病此,每夕蚯蚓呜于体,一僧用此方而安,蚓畏盐也(经验方)。
  鲍相滶验方新编卷一齿部牙齿疼痛条下有云:
  老蒜二两、轻粉一钱同捣融,敷经渠穴(穴在大指脚下手腕处寸脉后即是),用蚬壳盖上扎住(用别物盖亦可),男左女右,少顷,微觉其辣,即便揭去,随起一泡,立时痛止。泡须挑破,揩尽毒水。曩者,年中丞弱冠时患此,每发一次,呼号累日,饮食不进,有喇嘛僧宝如授此方,用之数十年不发,真仙方也。
  汪昂医方集解卷一扶桑丸条下有云:
  扶桑丸胡僧 除风湿起尪羸驻容颜乌髭发却病延年(下略)(笔者按此方出于胡僧,在寿世保元一书中,曾录有扶桑至宝丹(即扶桑丸)的传授来源,题为相国袁郡八十八翁介溪记,其中述此胡僧故事甚详)
  汪昂本草备要卷五桑叶条下有云:
  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
  以上只就民间常见的医书略举几条,也可概见佛教徒对于中国医药的贡献。
  最近有一位薛凝嵩同志,在中医杂志一九五五年四月号里面发表了一篇“祖国医学的发展因素分析”的论文,其中第二段说:
  医方、医论,也有来自外国的。翻开艺文略、隋书经籍志、崇文总目等书,便可考见当时外来医籍之富。隋书经籍志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廿五卷、西域波罗仙人方四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三卷等。阮承绪七录有摩诃胡□□(原缺二字)书胡国方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有崔玄亮海上集验方十卷。宋史艺文志有钱竽海上方一卷。崇文总目有亡名氏塞上方一卷。明史经籍志有备急海上方二卷。还有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时参考过的海上名方、海上仙方、温隐居海上方等,不见他书著录。所谓海上方,大约是从印度等地经由海道传来中国的。西域方或塞上方,是由西北陆道传来的。这些都是医方。此外,艺文略有耆婆脉经一卷。崇文总目有耆婆五藏论一卷、龙树眼论一卷。明史经籍志有释僧康针炙经一卷。耆婆或译作耆域,是印度传说中的古代名医。他的故事见后汉高僧安世高译的女耆域因缘经。龙树也是印度古代高僧,能治眼病。白居易病眼诗:“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空捻决明丸”。是则唐时此书是很盛行的。这些书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起过一定作用的。
  此文作者说中国医学所吸收的外来医学,是以印度医学为首的,他并且在这段文字后面说到这印度医学是跟着佛教的传播而来到中国,又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衰而受到不同的影响,这话是完全对的。(下接第11面)
  (上接第14面)医药在印度从古受到重视,就有了超特的造诣,而在佛教里也受到重视,更有了精深的素养,因之说它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起过一定作用,毫不为过。
  在佛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讲说医药的经典,如:佛医经、医喻经、治禅病秘要经、疗痔病经、咒齿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咒时气病经、咒目经、咒小儿经、啰嚩拏说救疗小儿疾病经、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等。
  牛津大学麦唐纳教授所著印度文化史(我国有龙章译本)上也说过:印度医学实开端于最古的吠陀时代,婆罗门的巫祝是最早的医生。后来佛教徒颇好研究医学,时代较为确切的最古医学典籍也是佛教徒的,有一种古代梵文著作,共有七册,其抄本于一八九○年发现于中国新疆的库车窣堵波中,其中有三册是医学的著作。
  综合上面所说的一些资料,可以作出这样一个总结,肯定佛教对于中国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优异的中国医药的成就,佛教徒是贡献了一部分力量的。(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