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绘画>>正文内容

榆林窟访道人画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阮旭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罗曼·罗兰说过:“让每一个人在太阳底下都有一个位置”。我想,这句话对于这一特殊类型的画师也同样适用。
  1990年7月下旬,我参观甘肃省安西榆林窟壁画完毕,站在窟前,下临榆林河放眼闲眺。此时上游正发大水,窟前河段,洪水滚滚。只见一个年轻的道人身轻如燕,从河对岸一根弯弯扭扭的独木“桥”(实则为倾倒的大树)上,三跳两蹦地过了桥,复又蹦上夹河耸峙的百米高的黄土悬崖,一下子来到窟门前,与我打了一个照面。经介绍,我才知道此人就是我先在敦煌时便已闻其大名的一位“道人”画师——高山。看完我递给他的由莫高窟霍熙亮老人写的一封介绍信(榆林窟归敦煌莫高窟代管,驻守人员一共六七名,在莫高窟职工的编制之中),他便对我说:“你是尊敬的霍老介绍来的,你提出什么问题,我都愿意给予回答”。
  这样,我便有机会结识这位既属于美术界,又可说是属于道教界的一位“异人”。通过我饶有兴味地聆听他的身世经历,浏览他的绘画作品,我对他得出了久久难忘的印象。
  高山出生在甘肃省城兰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兰大美术系,在毕业分配、各择前程之际,他本可以选择物质生活条件优裕的省城,却执意要来到艺术圣殿莫高窟工作,从一个立志献身艺术的青年来说,这是不难理解的。可是,他到莫高窟工作数年之后,在生活上日益习惯于萧闲淡泊,对于佛、道思想日益产生兴趣,因而日益厌烦莫高窟人事尚不够清静,环境仍未免喧嚣。于是他便与一个跟他志同道合的伙伴——现任榆林窟管理头头马习武,主动要求来到这块寸草不生、几百里荒无人烟的大漠之中,过着极为艰苦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边工作,边修炼。因高山绘画功底好,上面给他规定的全年临摹壁画的任务,他只须一两个月便可全部完成,余下的时间则可以由他自由支配。这样,他便得以做到工作、云游两不误,利用工余时间遍访名山,寻师访友。几年之间,他采取沿途化缘的办法,遍历泰山、峨嵋、武当、青海等地。起先入的是佛门,后来感到其戒律过多,于己多有不便,便改而遁入道教。最后又觉得与其身居道观,倒不如返回石窟,更来得自由自在。他告诉我,他现在与马习武在此可说是“扯旗单干”,没有多少规矩。他向往道家,只图个清静无为,一切唯自然是从。只有头顶上这个道人髻,念它是师傅亲手所扎,故至今仍然舍不得解开髻子,放下头发。他还告诉我,他虽然孑然一身,但实际上是“吾道不孤”。他与不少的道友、道童(女)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但这联系,为的是保持同道情谊,绝对不带任何功利目的。
  他一面说着,一面还拿出两本相册,指给我看他与全国道友们大量合影照片。当我看到其中另有一幅“全家福”——一个身着道人装束的他与他的父母及兄妹的合影之时,他告诉我,对于他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全家早已理解。看来,他父母对他这种卓特不群的选择,采取的是支持或宽容的态度。
  他的油画作品,我乍然一见,真令我目瞪口呆。我深感其人异,其行异,其画亦异。老实说,他对油画艺术修养之深邃,技艺之娴熟,意境之神秘,气魄之博大,确实是堪称别树一格的。他的油画作品,很难划归一格,既是写生,又是变形,其所画多为榆林窟及其周边大漠风景。在风格上完全可与弗鲁贝尔、莫罗、弗里德里希、勃克林诸神秘派艺术大师相媲美,加之比诸公多了些仙风道骨,而使其神秘艺术更臻于完美。我想,这或许是经过修炼的画家与没有经过修炼的画家的区别吧。这种既有根柢,又有创意的画风,真使我耳目一新。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他的道家修炼虽对其艺术品味有很大的促进,但同时也占去了他大量的绘画时间,致使他到榆林窟四年来,仅仅只创作了这三五幅作品。他还告诉我,他作这些画,都是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画出的,画出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样画出来的。我想,这真是有如古人所说的“无意为文文乃佳”吧。于是我问他:“你这些画想发表吗?”他坚定地答道:“不!我是画给我自己看的”。真是个不为功利作画的道人画家……
  最后,望着年轻英俊的高山,我把在心底憋了半天的一句话和盘托出,单刀直入问他:“你正值青春年华,却长期在这里修道,你生理上熬得住吗?”他听后先是一怔,继而沉默片刻,若有所思,然后爽快地告诉我:“就只担心‘这个’。今后我是不是熬得住,是不是还得还俗,我现在也不能预知,还是顺其自然吧!”还在莫高窟的时候,就听到有不少人用欣羡的口气向我讲述,说几年来起码有一个加强排的年轻姑娘追逐过他,仅在兰州工作的就有好几个,有的竟不远千里来此荒窟,哭成泪人,力劝其回心转意,可他竟皆不为所动。他告诉我,在榆林窟的这几年中,他当然也有与真正的意中人结合的美好愿望,但是,他目前是不愿意放弃在这个苦地方修道的选择的。我想,如果我们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只能是舍其一、取其一这个简单的道理,那么,对于高山为何至今孑然一生,就不会认为是不可理解的了。
  和所有参观莫高、榆林两窟的人一样,我去的目的本来是参观那里灿烂的古代雕塑壁画的,却没有料到另有意外的收获——访问了道人画师高山。他的信仰选择,其为得为失,我们姑且不论。但是,他对信仰的不懈追求精神、洁身自好的生活准则、不为功利的作画态度,在人欲滔滔之今日,是否也还有某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