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马蹄寺石窟群巡礼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阮旭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马蹄寺石窟群是我国唯一高处在雪山之中、海拔最高的一座石窟群。因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故其名气虽非鲜为人知,但亲自涉足其地的人却可说甚少。我因对佛教石窟古迹和高海拔景色特感兴趣,于1990年8月初历尽艰辛,自费到此观光考察。
  这座石窟群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的祁连山境,由三个北凉石窟和四个元代石窟组成,分布在方圆十余里的范围内。因元代曾在此修建过著名的马蹄寺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这里有着美丽的高山景色。清静幽深的自然环境,可能是吸引历代窟主竞相来此造窟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澈寒冷的大都麻河发源于雪山,绕着今天百十来户人家的马蹄区,缓缓向东流去。马蹄区在临松雪山的东北山麓,海拔超过3200米,高大茂密的冷杉原始森林和低矮耐寒的高山苔藓,交织成葱绿一片,从谷间直抵山腰。再上便是海拔近4000米的生命禁区,峥狞而崔巍的巨大高山岩万丈壁立,4200米以上便是亘古不化的永久冰雪层,阳光下,积雪向蓝天蒸发着道道寒气,披挂着团团冷云。
  马蹄寺石窟群的前身是西晋时敦煌名士郭禹隐居临松薤谷所凿的一所石窟,这所石窟原不过仅供他隐居避世,修道讲学之用,当时张掖太守派遣书生三百人来此从他受业。其后百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国定都张掖,随着佛教在此地的传播,北凉沮渠蒙逊虔信佛教,始就雪山中原有的“薤谷石窟”改造扩建为佛窟,即今天的千佛洞、金塔寺和下观音洞三个北凉石窟。其后九百年,因元代蒙古族统治者虔信喇嘛教,故在此地改建和开凿了马蹄寺南、北和上、中观音洞四座元代喇嘛教石窟。
  马蹄寺石窟群价值极高。第一,它保存了中国早期石窟(北魏前)大量雕塑精品。因新疆早期石窟的雕塑毁坏殆尽、敦煌石窟的早期雕塑数量既少,且零碎不具规模,不足据以进行全面研究,故马蹄寺石窟群的大量雕塑在文物价值上就愈显得弥足珍贵。第二,它完整地展现了我国早期石窟的过渡性艺术风格,为我们研究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第三,它保存了中国仅有的四个喇嘛教石窟大量的建筑、雕塑、壁画精品。第四,她是现存仅次于莫高窟的一座中国“通史型”的石头艺术博物馆。上起北凉,下迄清代,这一千七百年间,历代都在北凉石窟中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打开一部最生动、最直观的艺术编年史。
  因高山缺氧严重,举步维艰,我只好放弃了对七个石窟作普遍巡礼,而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个石窟作重点考察。又因临时听说其中的一个石窟的管门人到几百里以外的县城去了,一时回不来,故最后实际考察的是:北凉的千佛洞石窟和元代的马蹄寺北石窟。
  千佛洞石窟凿于马蹄区以东四里道旁的绝壁上,有四十个窟龛。它的精彩部分在第二窟。此窟为纵长方形的平顶大窟,在四方形中心塔柱上,每一面的尖形龛楣内都布满着四层结跏趺坐的佛陀,第一层还有立侍观音与飞天。值得注意的是,造像衣带上的波浪纹和衣褶的平行线,显然是受到大月氏健陀罗的影响;飞天的“V”形身姿和观音披挂的缨珞宝珠,则是受西域诸国佛教艺术影响;胡汉混血的人种形象和辫发的装束特点,则又表明直接以当地民族现实生活为原型;至于整体圆浑的造型手法和龛楣和背景上的云、龙等装饰物,明显受到汉代艺术造型传统的影响,这些文化交流的错综复杂的反映,更加促进北凉雕塑艺术风格做到多姿多彩,呈现出丰富的早期的过渡性风貌。还须指出的是,在中国石窟雕塑中,北凉雕塑给人的审美感觉最为和蔼可亲、纯正无邪,所有塑像绝无一丁点后世出现的那种宗教神性。在菩萨和飞天们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儿童般的脸上,挂着一种天真浪漫的微笑,使你感觉你面对的不是神,而是孩子。这种风格在往后的中国石窟艺术上是极其罕见的,我不妨称之为“北凉的微笑”。它是在五胡十六国战乱和佛教始传入中土这个特定时期的艺术产物,寄托了人民最初的美好、善良的憧憬和愿望。千佛洞石窟历代艺术精品极多,入第一窟的北魏雕塑、第八窟的北魏壁画、第六窟的趟代雕塑、第五窟的明代壁画、大量的元代塔龛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马蹄寺北石窟凿于马蹄区以北而里的高山悬崖上,有三十余个窟龛。古代喇嘛教石窟属于另一种艺术体系,它给人的审美感觉非常异样,显得那么神秘、阴森和博大,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很强。第一窟的壁画上,有一个巨大正面裸体天女在大方地翩翩起舞,比例匀称、舞姿优美,可以看出此形象与敦煌石窟元窟中的矮胖天女不是一个类型,与西藏古格王国的天女倒很相似,在我们所见到的石窟中绝无仅有。第七窟是一个纵深达三十余米的大窟,在巨大的长方形中心柱上和高高的三面壁间,一字排开四十六个巨大的佛龛,每龛中坐着一个体魄魁伟硕大的“喇嘛佛”,眼睛半睁半闭,神情悠然。这四十六躯的宏大阵列,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观众,其艺术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强大无比。加之窟内的采光口有意做得很小,使光线昏暗,更增添了喇嘛教的庄严、神秘和阴森,从精神上迫使观众就范。再如赴第三窟的途中,观众先得爬过一条黑暗的狭长地道,这种布局方式无疑也是为了有意增添宗教艺术的感染力。该石窟其它的艺术精品,如写实雕塑和描写现实人物的壁画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在此石窟和附近石窟中,都开凿有大量的喇嘛塔龛,龛内刻有受供奉的高浮雕喇嘛宝塔,技法精到,气魄宏伟,而其中、下部有孔,内埋有高僧的舍利,此一专以建筑物为主的喇嘛塔形象在中国石窟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最后顺便提一下,对于该石窟的开凿年代,我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在第三窟过厅,透过十余层壁画的破裂面,我清楚地看到最下面的那层壁画是北周风格的贤劫千佛。这样,有人认为该石窟始凿于元代的看法应予改变,应提前到八百年前的北周为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