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三十年来的中国因明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姚南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982年的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逻辑研究室在北京召开了只有7位学者参加的因明学术座谈会,会后的《纪要》中提出:“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是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即急迫的任务。”这个纪要被刊登在社科院内部的《要报》上,呈送到了高层,引起重视,据说陈云同志做了批示。[1]之后,1983年在敦煌招开了“首届全国因明学术讨论会”,会上成立了刘培育任组长的因明研究工作小组,当代的中国因明研究的复兴以此为契机而开始涌动了。后中经1989年的全国藏汉因明研讨论,到了2006的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论会上,又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的因明专业委员会,2007年在西宁召开了第3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2008年出版了专业委员会专刊《因明》第一辑。今年又将召开第4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这30年来中国因明研究全面复兴、长足发展,形成了一个兴旺繁荣的局面,概括地讲,主要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
  一、历史的检索
  30年中国因明的研究的进展集中体现在4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和相应的5部论文集中。
  1981年因明座谈会召开以后,甘肃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了由刘培育、周云之、董志铁合编的《因明论文集》,这是中国内地解放以后出版的第一本因明论文集,选收了1949—1979年30年间中国大陆学者的因明论文19篇,译文2篇。但涉及的学者仅吕澂、虞愚、丁彦博、石村、沈剑英、周文英、杨百顺7人,其中吕澂、虞愚就占了10篇,而当时二位都已经是年迈的老人了,因明后继乏人。就其内容而言,尽管已涉及到因明史、因明的推理学说、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因明正理的现代意义等,但一半以上都是属于简介性质的,如《因明学简论》、《因明二问》、《西藏所传的因明》等,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学界,因明学几乎被湮没无闻、知者寥寥的冷清局面。
  其后,1983年8月3日~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人民出版社共同发起,在玄奘西行游学所经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和酒泉举行了全国首次因明学术讨论会,有40余人参加。但学者评介说“请来的人大部分是研究哲学或者逻辑学的,真正懂得因明学的人不多。”[2]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对因明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交流了看法,对因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会议期间还成立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因明研究工作小组。会后,由因明研究工作小组(刘培育、崔青田、孙中原)编选本次会议的论文集,并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为《因明新探》,内收论文17篇、译文3篇、附录5篇,涉及作者20多人。从论文的构成来看,仍有一些是概论性的介绍,但已涉及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历史总结与评价;因明、名辩和逻辑三大体系的比较;因三相的性质和意义;因明和佛教的关系等。书后还附有国内15家图书馆室所藏的汉、藏、日、英、梵文因明书目。这可以说是1978年以年因明研究的第一次战斗动员会,对其后的中国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9年10月17日一19日,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有40余位藏汉学者参加,中国佛学院4年级的学僧旁听了会议的部分讨论,作为研究生,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虽然会议参加的人数并不多,但第一次有了藏族学者的参与,体现了藏汉因明交流的意向。会议对因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回顾和分析,对因明三支论式的逻辑本质展开讨论,并就如何推动我国的因明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方案。会后由刘培育编选论文集,并于1994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因明研究》,内收论(译)文共32篇,以及述评、述要、索引3篇。在这部论文集里,有6篇论文是专门研究藏传因明的;5篇是关于法称因明的,编选者将王森从梵文译出的法称《正理滴论》、杨化群从藏文译出的《正理滴论》以及韩镜清从藏文译出的《正理滴点论》编排为一组,以便利研究者披读比较;4篇是进行比较逻辑研究的;3篇是关于玄奘“真唯识论”的;书后文附有《因明研究四十年述要》和《四十年因明论著索引》。在作者中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已有了因明专业的硕生生,反映出改革开放后的10年来,中国的因明研究已经全面得到复苏。
  2006年6月14日-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杭州佛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会议有美、法、日及港、台、内地藏、汉、蒙,僧、俗百余人出席。会议中对藏汉因明间的区别、因明的现代功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国外学者也介绍了欧美、日本因明研究的近况。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筹),筹备编辑出版《因明》刋物。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一次空前的盛会,是中国因明学界的一次大检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因明研究的蓬勃景象。会后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因明新论》,共收入论文70多篇,分列为因明经典研究、藏传因明研究、因明的逻辑分析、因明义理探讨、因明学者研究、因明的社会功用、因明研究综述、因明比较研究、国外因明研究动态等诸方面。
  2007年6月14-17日,中国第三届因明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举行,70多位藏、汉僧俗学者及活佛与会,会议的主题是“1.藏传因明研究新成果,2.藏传因明教学情况,3.藏传因明与汉传因明的比较研究,4.因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会后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因明》(第一辑),既是专业委员会专刊的创刊号,又是会议的论文集,汇集文章35篇,其中专述藏传因明的论文13篇,内用藏文撰写的8篇,体现了这次会议对藏传因明的重视和倾斜。其后,《中国藏学》2008年第1期专门发表了一组共5篇藏传因明的论文,也体现了这次会议积极的学术影响。
  今年将再次召开全国性的因明学术会议,近三年来,年年有会,会会有成,正是体现了当代中国因明研究的兴旺。
  二、因明研究再现高潮
  从1896年,杨文会从日本迎回刻印因明窥基的《大疏》以来,到上世纪的2、30年代,是近现代中国因明复兴的第一次高潮,出现了一大批学者和著述。而从1978年以来的这30年,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因明研究的第二次高潮。[4]
  与第一次髙潮相比,这30年的因明研究有它不同的特点,是否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
  1.高潮形成的社会背景的不同
  上世处初的中国社会是初于一种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力图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改革的中国知识界,希望在佛学、特别博大精深的法相唯识学中寻找思想武器,而与唯识学联系在一起的汉传因明,注重名相分析和逻辑推理,正与科学与理性的时尚相合,遂在千年绝学后借此而复兴。其中,西方兴起的“东方学”热和日本佛学与因明的返哺也起到了直接的刺激作用。但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社会动荡,“五.四”之后是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继而是北代战争、十年内战直至抗战爆发。这样一种社会和民族危机的历史背景,很难提供学术繁荣的良好条件,故第一次髙潮,严格来说只是千年绝学的初步复苏,其深度、广度和髙度都是有局限的。
  而这30年,从宏观上讲,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也有对因明崇尚理性精神的呼唤,但从根本上讲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因明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这30年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国运兴才能学术兴、因明研究的第二次高潮正是生逢盛世,势在必然,形成了新的高度。
  2.全方位、多层次的因明研究
  上世纪的第一次高潮,在因明的研究中,虽然已有对西方因明著述的评介和藏汉因明典籍的对勘,但就其主要研究领域而言还限于汉传因明范围。但这30年的中国因明研究则完全是一种全方位的拓展,既有对因明经典的疏解、挖掘,也有对后继者著述的研究、评介,既有大量的通论性介绍,又有专题性的义理探讨和论诤。既有对因明传统辩经形式的分析,又有现代哲学与逻辑方法的研究。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更突现出新的特点:
  (1) 对藏传因明研究和译介
  藏传因明的经典如萨班的《量理藏论》、宗喀巴的《因明七论入门》、根敦珠巴的《释量论释》、普觉巴的《因明学启蒙》等都已译成汉文。又有杨化群、剧宗林、祁顺来等所著的多部藏传因明的通论性的汉文著作,发表专题研究藏传因明的论文多达50余篇,藏传因明已从教内秘传走向学术论坛,从藏族特有文化转向藏汉广泛交流转变。近几年来,又开拓了蒙古国和蒙古地区藏传因明的研究。
  (2) 因明的比较研究
  比较方法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应该说,从上世纪初的因明研究中已有体现,如章太炎对世界三大逻辑起源的比较,欧阳竟无的因明应“祖陈那宗法称”提法即有对陈那因明与法称因明比较的意味,实际上他也已对法称《正理滴论》和陈那《正理门论》及天主《入论》作了比较研究。另有吕澂对藏汉因明经典的对勘,虞愚对墨辩与因明的比较等。
  但这30年中的比较研究更为广泛、深入,发表的相关论文也近50篇。不仅有杨百顺先生的《比较逻辑史》,也有宋立道等从哲学知识论的比较研究。不仅有中、西、印三大逻辑起源的比较,亦有印度因明与中国因明,印度因明中的新、古因明、新因明中的陈那、法称因明,中国因明中的藏汉因明等的深入比较,还有有梵、汉、藏不同文本因明经典的对照分析。
  3.各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1)因明义理的深入探讨
  如对三支式的逻辑本质的探讨,对因三相与九句因含义的研究,陈那因明中的“除宗有法”的讨论,因明同、异品与喻支的研究等。
  (2)对因明经典的挖掘
  如沈剑英先生对敦煌藏经中因明写卷的校核和整理,对印度《遮罗迦本集》的译介。[5]
  (3) 国外因明著述的译介
  如巫白慧对意大利杜芝,孙中原对日本的末木刚博,宋立道等对英国的凯斯、前苏联的舍尔巴茨基等国外因明著述的译介。
  (4) 对因明中教理背景的分析
  法尊法师曾专题分析了藏传因明的教理背景[6],王森、杨化群等则对陈那因明与法称因明、藏汉因明的不同教理背景作过比较分析。而比较集中的是黄志强的《佛家逻辑比较研究》[7]特别阐述了佛教的缘起实相论与因三相、三法印说与因明量论、缘起论与三支论式和譬喻论的细密关系。
  (5) 因明的数理分析
  用现代数理逻辑的方法来分析因明一直是一个难题,较早的尝试者是中国学者齐思贻,他1965年曾任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授,著有《佛教的形式逻辑》《西方逻辑与印度逻辑的比较研究》等。其后80年代有巫寿康的《因明正理门论研究》[8],提出了陈那因明中的“除宗有法”问题。又有台湾水月法师的《因明句身初例》,[9]香港李润生的《因明比量的逻辑真值量化公式》等。
  (6) 因明的立式论辩
  考虑到因明的当代应用,近年来,台湾学者林崇安对照藏传因明中的应成辩论,提出了因明的立式论辩,编写有《因明立式辩经教材》。
  4.研究队伍的壮大和的组织机构的完善
  上世纪的2、30年代,因明主要囿于佛门内部,这在藏地是绝对如此,而在汉传因明中,许多因明大家不是僧侣即是居士,如杨仁山、太虚、欧阳竟无、谢蒙、宋恕、吕澂、梅光羲、丘檗、密林、王季同、周叔迦等,熊十力早期也是学佛的。相对而言,世俗学界的研究者较少。而在这30年中,汉传因明的研究,可以说一直以俗界学者为主体,藏传因明也走出了教内秘传的局限,成为许多民族学院的课程。当代中国因明的研究已形成了初具规摸的队伍,包括了僧、俗两界参与,汉、藏、蒙多民族、海内外学者共举,寺庙、佛学院、高校和社科院科研部门协同,多学科多视角研究全方位拓展的繁荣景象。老专家笔耕不辍,新人破土成长,教界出现一批才俊的青年学者,高校培养出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和中山大学文分别举办过因明培训班。特别是在2006年正式成立了因明专业委员会,其后又开通了因明的专业网页,出版了因明专刊,燕山大学还建立了因明文献中心,中国的国明研究已完全踏入正规的发展轨道。
  三、研究成果丰硕
  1.经典和因明论著的重印
  经典是因明研究的依据,经典的重印往往体现了因明研究和研习的热潮形成,而一些重要的因明论著也具有准经典的作用,30年来重印的主要有:
  台湾佛教出版社1978年重印了窥基的《因明大疏》。
  金陵刻经处于80年代末重印了日僧凤谭《瑞源纪》和慧沼的《续疏》等唐代诸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重印了许地山《道教、因明及其他》。
  台湾智者出版社1997年以来已重印了窥基的《因明大疏》、清辩、护法的《大乘掌珍论.大乘广百论.释》、神泰等的《因明正理门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释》、吕澂《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周叔迦《因明新例等三种》、陈大齐《因明大现蠡测》、沈剑英《因明学研究》。
  中华书局《真如.因明学丛书》计划重印因明通论著作12种,如剧宗林的《藏传因明史略》、陈望道《因明学概略》、石村《因明述要》等,经典研究类6种,已有数种面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重印了杨国宾译的印度阿特里雅的《印度因明学纲要》。
  上海书店2008年重印了熊十力《因明大疏删注》。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贾曹杰《因明中论详解》(藏文)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贾曹杰《因明难解注释》(藏文)
  甘肃人民出版社等又多次重印普觉巴的《因明学启蒙》,累计印数达5万多册。
  2.经典译解和译著
  主要有:
  1985年沈剑英从日本宫坂宥胜的日译转译出足目的《正理经》,收于其《因明学研究》中,大百科出版社出版。后来刘金亮和姚卫群又从梵本译出《正理经》。2005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又出版了刚晓法师的《正理经解说》。
  1999年3月沈剑英从宇井百寿的日译本转译出《遮加罗本集》第三编第八章,刊于台湾《正观》第8期
  早在1928年吕澂根据藏文本译出陈那《集量论部分,书名《集量论释略抄》,198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法尊《集量论略解》,这是陈那《集量论》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一期刊登了王森、杨化群从梵、藏文中对法称《正理滴论》的二个译本。后又有剧宗林的藏本转译本,韩镜清译为《正理滴点论》,文有李润生、刚晓对《正理滴论》的释义著作。
  1992年开明书局出版的沈剑英《佛家逻辑》中,下卷为陈那《因明正理门论》译解,后1994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巫寿康的《<因明正理门论>研究》,199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郑伟宏的《因明正理门论直解》,该三著都被列人《真如.因明丛书》的重印规划中,另外刚晓的《汉传因明二论》中也包括了对《因明正理门论》的讲解。
  中华书局1983出版吕澂《因明入正理论讲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重印了周叔迦的《因明入正理论释》。中国书店2007年出版了李润生《因明入正理论导读》。
  2002年华宝斋书社出版了沈剑英校释的《敦煌藏经之净眼法师因明论疏写卷》。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虞愚、杨化群、黄明信主编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分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部分,汉传因明收入唐窥基的《大疏》8卷,由杨百顺、崔青田、吴志雄、沈剑英、巫寿康作注释。藏传因明收入萨班.贡噶坚赞的《量理藏论》前八章,由罗炤译、黄明信校;宗喀巴的《因明七论入门》,由杨化群译、黄明信校注;又收于其《藏传因明学》中,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普觉巴的《因明学启蒙》,由杨化群译,并附黄明信的《(因明学启蒙)汉译本读者一助》一文,也收于《藏传因明学》中。在杨化群《藏传因明学》中还译有龙朵活佛及其弟子仲钦·阿旺达杰合著《因明学名义略集》、工珠·元丹嘉措的《量学》。
  中国佛协1982年印行了法尊编译的根敦珠巴的《释量论释》。
  2005年宝僧(俗名罗劲松)所著的《般若中观因明宝鬘集》中内译毛尔盖.桑木旦的《因明学入门》。
  此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初出版张春波译的日本学者梶山雄一《印度逻辑的基本性质》
  台北华宇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1册《因明论文集》内收三篇因明译文:张春波译梶山雄一《印度逻辑的基本性质》;吴汝钧译北川秀则著的《陈那之逻辑》(原收于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内);沈剑英译足目著《正理经》(原收于沈剑英《因明学研究》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由宋立道译英国凯斯的《佛家逻辑与极微说》又名《印度逻辑和原子论——对正理派和胜论派思想的一种解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宋立道、舒晓炜译凯思的《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其中第四编为“佛教的逻辑学”。
  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宋立道,舒晓炜译前苏联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第一卷)
  198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因明新探》中收有巫白慧译意大利杜芝的《论初期佛教逻辑及其有关文献》;孙中原译日本末木刚博的《新因明的逻辑》、《因明的谬误论》。
  1992年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佛家逻辑》中,沈剑英译日本宇井伯寿的《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入正理论>与欧州及印度的学者》。
  程娜译印度威提布萨那的《陈那的<入正理论>》,收于《因明新论》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2007年以来,台南湛然寺的《福用》连载日本木村泰贤的《印度六派哲学》。
  3.因明新著
  周文英(《印度逻辑史略》连载于《江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1982年第3期。
  石村《因明述要》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
  周云之、刘培育、沈剑英、周文英合著《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家》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周云之主编《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现代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杨化群《藏传因明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水月法师(又名三五、圣禾)《因明论藏》台湾智者出版社1989年。
  《水月因明全书》别名《水月全书》。共5册,包括《因明文集》三册,《古因明要解》一册,《因明句身初例》一册,由台南智者出版社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86年出版。
  沈剑英《因明学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1985年5月出版,2002年10月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修订本,台南智者出版社重版。
  沈剑英主编《中国佛教逻辑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沈剑英、王森、欧阳中石著《中国逻辑史.唐明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沈剑英《佛家逻辑》开明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4年由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出台湾版,并列为《佛学名著》之一。
  沈剑英《敦煌藏经之净明法师因明论疏写卷》一帙两册(线装书),华宝齊书社1992年出版。
  张曼涛主编《佛教逻辑专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出版,包括《佛教逻辑与辩证法》与《佛教逻辑之发展》两部分,为编者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中的两本合集。
  杨百顺《比较逻辑史》1989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润生的《正理滴论解义》由香港密乘佛学会1999年印行。《因明入正理论导读》收于香港密乘佛学会所编《佛家经论导读丛书》之一,1993年由香港博益出版社初版,1999年由台湾全佛文化出司再版。
  剧宗林《藏传佛教因明史略》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
  霍韬晦《佛家逻辑研究》作于20世纪60年代。1978年由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1984年香港法住学会再版。
  刘培育编《因明研究》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刘培育、周云之、董志铁编《因明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刘培育、崔清田、孙中原编《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祁顺来《藏传因明概论》(藏文)1998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藏传因明学通论》2006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吴汝均《佛教的概念和方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包括了7篇论文:《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从逻辑与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默迪罗著,冯礼平译,吴汝钧校订《否定式与中观辩证法》,北川秀则著,吴汝钧译《陈那的逻辑》,户崎宏正著,吴汝钧译《法称的认识论》,《现识与知觉》。《华严宗的相即逻辑》。
  冯耀明《龙树<中论>的逻辑与辩证问题》,收在所著《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1989年。
  圆真《佛教逻辑学纲要》福建佛学院1986年印行。
  巫寿康《因明正理门论研究》三联书店1994年10月出版。
  林崇安《西藏佛教的探讨》台湾慧炬出版社1992年出版。《佛教因明的探讨》台湾慧炬出版社1991年出版。
  郑伟宏《因明正理门论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佛家逻辑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汉传佛教因明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姚南强《因明学说史纲要》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出版。与徐东合编《因明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出版。
  张忠义《中国逻辑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主编《因明新论》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惠庄《<因明入正理论>浅释》岭东佛学院《人海灯》编辑部1995年。
  巫白慧《印度哲学》2000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四部分为“正理逻辑”。
  黄志强《佛家逻辑比较研究》 2002年11月由香港新风出版社出版。
  刚晓《汉传因明二论》2003年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正理滴点论解》 2003年由台湾法明出版社出版。《正理经解说》2003年台湾法明出版社出版。《集量论解说》2005年台湾法明出版社出版。《佛教因明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出版。
  宝僧《般若中观因明宝鬘集》(2005),内译毛尔盖.桑木旦的《因明学入门》。
  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选编组编《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全书分先秦,汉至明,因明,近代,现代5卷。1985年起由甘肃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至1991年出齐。
  释妙灵主编《真如.因明学丛书》,中华书局2006年开始出版。
  多吉杰博编《量理宝藏注疏.教理曦论》(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多吉杰博编《古印度因明学选编》(1--10)(藏文),民族出版社1988年开始出版。
  华热.拉赛《摄类纲要》(藏文)民族出版社1987出版。
  苏德巴夏噶、色.昂旺札西著《因明学概要及其注释》(藏文)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
  民族出版社还陆续出版了《达那因明学》(藏文)《因明中观释难》(藏文)《通俗因明学》(藏文)。
  图.乌力吉著《阿旺丹德尔因明学》(蒙文,博士论文)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
  格西.益西旺秋(《释量论注疏》(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土登格勒嘉措《摄类概论悟道宝灯》(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堪钦.根登嘉措《堪钦摄类学》(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
  洋增.普居巴罗藏次成木仙巴嘉措(即普觉巴)《因明学入门》(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82年出版。
  格西次旺著《因明七论要点注释》(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李建本《初级辨理概论》(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
  祺吉.更登桑木旦《因明论证规律》(藏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祺吉.更登桑木旦、才让措《藏传因明逻辑基础知识》(藏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根登珠《藏传因明逻辑学概论》(藏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周甲克《因明疏解详论》(藏文)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贡唐洛智嘉措大师因明论集》(藏文)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更登旦增《藏传因明思路方法》(藏文)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东智嘉《藏明藏传因明学教程》(藏文)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此外,四川民族出版社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了《藏传辩理逻辑学》(藏文)、《藏传因明概论》(藏文)、《量理宝藏》(藏文)等著。
  4.发表的论文[10]
  不完全的统计,从1978年以来,共约发表有586篇,可分为以下16方面:
  (1) 概论:25篇,如:
  沈剑英《因明学简论》(《因明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
  刘培育《因明三十四年》(《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姚南强《百年来的中国因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刘培育《藏传因明概论》(《因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姚南强《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2) 因明史方面的:27篇,如:
  霍韬晦《陈那以后佛家逻辑的发展》(《佛家逻辑研究》,台湾佛光出版社,1978年。)
  沈剑英《因明学的产生、发展和东渐简论》(《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巫百慧《印度逻辑及其源流》(《外国哲学》第8辑,1986年。)
  姚南强《因明的历史发展及其贡献》(《华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
  周文英《隋唐时期的因明输入》(《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2期。)
  虞愚《因明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哲学研究》,1986年第11—12期。)
  郑伟宏《因明在近代的复苏与弘扬》(《法音》2002年第12期。)
  杨化群《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2期。)
  王森《因明在西藏》,《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 印度古因明和正理论:11篇,如:
  冯耀明《龙树中论的逻辑与辩证问题》(《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1989年。)
  黄心川《印度正理论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因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4) 陈那和天主因明:28篇,如:
  虞愚《“因明入正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其传习》(《现代佛学》1989年第1期。)
  姚南强《〈正理门论〉探微》(台湾《中华佛学学报》1993年号。)
  周文英《陈那因明体系略述》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4月)。
  (5) 法称及其后的印度因明:12篇,如:
  杨百顺《法称逻辑思想评述》(《殷都学刊》1986年第2期。)
  徐东来《法称与陈那逻辑思想之差异》(《佛家逻辑》,开明出版社,1992年。)
  法尊《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
  姚南强《论法称对陈那因明的改造和发展》(《南亚研究》,1994年第3期。)
  (6) 汉传因明:59篇,如:
  虞愚《玄奘对因明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崔清田《吕才的因明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罗炤《吕才与玄奘师徒的论争》(《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2期。)
  郑伟宏《唐代因明研究评介》(《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
  姚南强《慧沼的因明思想初探》(台湾《宗教哲学》1999年第5卷第4期。)
  徐东来《义净对因明学的贡献》(《华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沈涵之(即沈剑英)《净眼所撰两种因明写卷释文》(《寒山寺佛学》第壹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7) 藏传因明:50篇,如:
  祁顺来《从〈量论略义集〉看藏传因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杨化群《关于藏传因明的几个问题》(《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祁顺来《浅谈藏传佛教哲学量论》(《藏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1年。)姚南强《藏传因明的逻辑论》(《哲学研究》1993年增刊。)
  波米·强巴洛卓著,杨化群、宋晓嵇译《藏传因明的作用和基本内容---入因明学阶梯》(《因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祁顺来《浅论藏传因明为他比量式》(《青海民院学报》2004年第4期。)
  (8) 因明义理:83篇,如:
  沈剑英《略论因明的宗》(《哲学研究》1979年第12期。)
  沈剑英《论因三相》(《中国哲学》第13辑,1985年。)
  郑伟宏《论因三相》(《复旦学报》1986年第2期。)
  宋立道《因明三支作法的逻辑性质》(《贵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沈剑英《堕负论札记》(《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2期。)
  郑伟宏《因明三种比量探讨》(《哲学研究》1988年第3期。)
  张忠义《试论因明的三支论式》(《哲学研究》1989年第8期。)
  周文英《印度逻辑推论式的基本性质》(《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沈剑英《印度古典论证式的逻辑本质》(《佛家逻辑》,开明出版社,1992年。)
  黄志强《三支论式及其规则初探》(《南亚研究》2000年第1期。)
  黄志强《佛教义理与因明逻辑》(《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
  曾祥云《因明佛家对话理论》(《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9) 因明义理论诤:44篇,如:
  沈剑英《“真唯识量”略论》(《哲学史论丛》1980年 7月。)
  罗炤,《应当实事求是的对待“真唯识量”---与沈剑英同志商榷》(《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3期。)
  周云之《“因”的三相可以缺一吗?》(《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沈剑英《关于“因”的三相可以缺一吗?》(《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孙志成《试论因明与佛家逻辑的关系》(《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方广锠《因明不等于佛家逻辑》(《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张忠义《对新因明逻辑的理解----与日本末木刚博教授商榷》(《南亚研究,1991年第2期。》)
  姚南强《论陈那三支式的逻辑本质—兼与郑伟宏同志商榷》(《复旦学报》1991年第6期。)
  郑伟宏《略谈陈那因明的推理性质---答姚南强同志》(《复旦学报》1991年第5期。)
  姚南强《论因明的“除宗有法”---再与郑伟宏商榷》(《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刚晓《因明同、异品定义中为何没有“除宗有法”》(《觉群.学术论文集》(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黄志强《“因明研究”指误》(《广西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
  沈剑英《因三相答疑》(《觉群.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
  郑伟宏《“因三相”正本清源》(《哲学研究》2003年增刋。)
  姚南强《再论“因三相”》(《华东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郑伟宏《再论“因三相”正本清源》(《华东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
  姚南强《百年来的中国因明论净述要》(《觉群.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
  (10)因明与辩学:18篇,如:
  姚南强《略论佛家辩学的现实意义》(《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年。)
  沈剑英《因明的语用学》(《哲学研究》1998年第1期。)
  曾祥云《因明:佛家对话理论》(《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林崇安《佛教逻辑在中文辩经上的运用》(《因明新论——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文粹》,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1)因明知识论:17篇,如:。
  李元庆、高银秀《浅谈因明学中“量”的认识意义》(《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宋立道《因明的认识论基础》(《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
  祁顺来《浅谈藏传佛教哲学量论》(佟德富、班班多杰编:《藏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1年。)
  徐东来《论因明的为他、为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黄志强《论因明比量》(《广西师院学报》1999年第l期。)
  侯纯《真理的困惑》(《因明新论——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文粹》,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2)因明的比较研究:45篇,如:。
  张盛彬《论因明、墨辩和西方逻辑学说推理理论之贯通》(《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杨百顺《印度逻辑与西方逻辑比较举隅》(《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崔清田《试析〈墨辩〉的“故”与因明的“因”、“喻”》(《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周谷城《因明、逻辑、墨辩是帮助实践的工具》(《因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刘培育《20世纪名辩与逻辑、因明的比较研究》(《社会新学辑刋》2001年第3期)。
  黄志强《因明与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分析比较》(《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13)学者与著述评介:26篇,如:。
  叶笑雷《精义纷披,玄机共畅-----沈剑英〈因明学研究〉略评》(《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
  郑伟宏《陈大齐对汉传因明的卓越贡献》(《法音》1988年第1-2期。)
  孙中原《日本学者末木刚博对因明的比较研究》(《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3期。)
  姚南强《法尊法师因明著述略介》(《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11卷增刊。)
  曾祥云《在历史中解读,在解读中创新—评郑伟宏的两部因明新著》(《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
  (14)译文:23篇,如:。
  [意大利]杜芝著,巫白慧译《论初期佛教逻辑及其有关文献》(《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日本] 末木刚博著,孙中原译《新因明的逻辑》(《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日本]末木刚博著,孙中原译《因明的谬误论》(《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印度]M·切迦罗伐尔蒂著,王镛译《孟加拉和密提拉斯新正理的历史》(《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苏联] 彻尔巴斯基著,姚南强译,徐东来校《藏传佛教的逻辑》(《西藏研究》1994年第3期。)
  [苏联] 彻尔巴斯基著,姚南强译,宋立道校《“中国与日本的佛教逻辑”及“西藏和蒙古的佛教逻辑”》(《世界宗教资料》1994年第4期。)
  (15)因明学术活动报道14篇,如:
  殷铭《全国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综述》(《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元金《全国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述评》(《因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张忠义《抢救绝学,发扬光大—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
  (16)其他:104篇,如:
  高振农《因明与佛学》(《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国内部分图书馆(室)所藏因明书目索引》(《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孙文景编,黄明信校,《藏文因明书目》,《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汉文、日文因明书目》,《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梵文、英文因明书名》,《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黄广华《文心雕龙与因明学》(《因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巫白慧《国外因明学研究》(《因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乐逸欧整理《四十年因明论著索引》(《因明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姚南强《探源与解说-----关于因明研究的性质与概况》(台中市《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总第232期。)
  凯辉《燕山大学逻辑学专业因明研究成果述略》(《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四、新世纪因明需要创新
  我曾分别在2002年1月于台湾《福田》第187期上撰文《新世纪因明需要创新》,又于次年底在《世界宗教研究》上刋文 《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2003第4期),2006年的首届因明国际研讨会上也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因为这是关系到中国因明有否未来的关键所在。
  因明最初是逻辑、知识论、论辩术等的共生体,在其历史发展中,其内容发生了分化,例如汉传因明主要承续了逻辑思想,而藏传因明则分为“因理论”和“心理论”两大块,前者是论辩逻辑,后者是知识论。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历史发展、分化的基础上既要进一步深化分析,又要实行新的综合,实现新的突破:
  1. 义理创新
  义理创新是因明创新的核心,因明的义理分别为知识论、逻辑论和论辩学。在知识论方面,从法称后学到藏传因明已经使其彻底佛学化了,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工作走要吸收当代哲学和认识论研究的成果重新加以诠释,使其现代化,在2006年的国际因明研讨会上,已有学者从语用学、批判性思维、悖论、表象说等方面的研究,但这一方面还只是起步。在逻辑论上,历史上的因明曾一度是中古印度和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高峰,应该说,近现代以来,因明在逻辑学方面已逐步被处于边缘化地位,和世界逻辑学发展的主流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因明或许不再能引领当代逻辑的发展,但至少不应成为一种古董,而应不断更新,吸取当代逻辑学发展的新成果,在论式、论轨诸方面都应有新的发展。在这里涉及到一个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汤用彤先生在谈到中国历史上禅宗的创新时,曾指出“无革无以求发展,无因则必失其本真”。[11]因明的创新也是如此,创新不是全部推倒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总有它的合理性,比如陈那三支式中的正反论证,即使在现代逻辑高度发展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其论证的合理性。因明的创新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要注意保持佛教因明的特色,防止完全世俗化,完全世俗化也就失去了因明存在的理由。我认为就因明的逻辑方面的定位应是一种应用逻辑,是逻辑应用于佛教的思维、推理与论辩,这也就是它与一般形式逻辑乃至一般论辩逻辑的区别之所在。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人的轨式,实际上从印度古因明到新因明,再到中国的汉传、藏传因明,发展中的每一步都有创新。今天的创新,恐怕更要强调一种原创性,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予超越前人。例如,传统的因明的论式只有单称和全称,现在能否把特称也概括进来。又如,在类推演上,因明不能处理一类事物中有特例的逻辑推演,能否加以改进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复杂,但应该允许尝试。如有人提出了“五支三喻”,并把其作为因明发展的新趋势。当然上述这些想法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因明要创新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是为了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的刻意标新。总之,作为因明应符合现代逻辑学的一般规范,符合现代佛门的实际需要,并要有能与主流学术对话的话语体系。
  2. 应用的创新
  因明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僧侣的作用,因明要成为学法的重要认识渠道,读经的辅助工具,提供讲经弘法的方法,并成为僧侣日常应对的逻辑、语言工具。要编写通俗的白话文的因明入门书,用例上减少深奥佛理的例子,要使僧俗大众都能读懂,并会简单应用。总之是要能读、能懂、能用。
  在知识论方面,藏传佛教把因明作为成佛的阶梯,在寺院扎仓中把辩经作为学佛的主要方法,台湾的有学者也尝试用于汉传因明(如办辩经班),这也不失为一种探索。
  另外,从内地来说,因明对俗界最有现实应用意义的是其论辩学、演讲学方面的内容。时下所流行的种种辩论比赛、辩论游戏,多不规范,或是强词夺理,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只问不答,乃至人身攻击。因明的辩学完全可以出来框正轨矩。[12]
  3. 研究的创新
  因明要创新,研究须领先。因明是佛家的五明之一,其创新的基点自然是在教界,但学界的研究可以为因明创新提供理论迪启和借鉴,其实这学界也是包括僧俗二界。学僧要成为因明创新的中坚,呼吁佛学院要普遍设置因明课程,佛教界要加快培养因明人才,资助因明研究项目,支持因明的学术交流和出版。
  其次,要吸收佛教发展中的新鲜经验和现代科学的成果,实现因明的全面创新。如,在知识论上,佛教历来十分重视直观、直觉的作用,因明的现量论中有感性直观(如五根现量),又有理性直观(瑜伽现量),既有外感觉,又有内感觉(自证现量),这些都需要重新梳理,使其获得更为科学的形态。直觉和潜意识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学术的热点和难点,而禅宗的“顿悟”说中有极丰富的材料,也应该发掘和吸引到因明知识论中来。因明在其佛学化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超验主义和神秘主义,但这些是无法实证的,也不是科学研究的主题。近年来,因明学界已开始研究因明的社会文化功能,提出了要张扬因明中崇尚理性的精神,这可以说是一个积极的研究导向。
  再如论辩学,禅宗的机锋应对,佛门高僧的讲经说法中都有无数精华,也都应该吸收进因明中,使因明的论辩学进一步扩充为演讲学和弘法的技巧学。
  总之,我们要在创新中激活因明,使这一门传统学术在新时代得到新生,这正是中国因明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东师大社会学系姚南强教授
  联系地址:(家)上海市漕宝路1467弄8区20号202室
  邮码:201101
  电话:021-5478020,或021-57817010转告
  Email:yaonanqiang1948@163.com
  [1] 见杨凯《拯救“绝学”》,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叫7月19日。
  [2]杨凯《拯救“绝学”》,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叫7月19日。
  [3] 张忠义《中国第三届因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宁举行》,刊《社会科学报》2007.7.5。
  [4] 可参见拙著《因明学论史纲要》第十六章第二节、汉地因明研究的高潮和第十七章、五十年来的中国因明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以及《百年年来的中国因明学研究》初刊于《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第5期,转刊于台湾《中华佛学学报》1995年号,马来西亚《无尽灯》1997年11—12期,并收入中国《宗教年鉴》(1998年)。
  [5] 沈剑英《敦煌藏经之净眼法师因明论写卷》华宝斋书社2002年以及《遮迦罗本集的逻辑学说》台湾《正观》1993年第3期。
  [6] 见《法尊法师佛学论集》中国佛教文说研究所1990年印行。
  [7] 香港新风出版社2002年。
  [8] 三联书店1994年。
  [9] 台湾智者出版社1997年。
  [10] 论文的统计2006年前,以姚南强《因明辞典》附录二、当代中国学者因明论文目录为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出版。2006年之后的只计入《因明》第一辑的收录文章,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出版。
  [1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 拙文《略论佛家辩学的现实意义》收于《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年。《佛家论辩学简介》 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