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唐代因明研究与敦煌因明写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沈剑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代因明研究与敦煌因明写卷
  [作者:沈剑英]
  一、因明之传入与唐代的因明研究
  因明是佛家的论辩逻辑,随着佛教之东渐而传入中土。因明传入中土分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在公元五——六世纪,即东晋末以迄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传入的因明属古因明系统。
  佛家古因明以《方便心论》为最古的专门文献,它最初由佛驮跋陀罗(359-429)于东晋末在建康(今南京)道场寺译出,后又由吉迦夜与昙曜于北魏延兴二年(472)重译。至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真谛(499-569)又迻译并注释了世亲的《如实论》,这是一部古因明的集大成之作。然而从佛驮跋陀罗到真谛等所译或所释的古因明在当时的思想界中并未引起重视,以致佛驮跋陀罗所译的《方便心论》以及《如实论》的真谛疏释在面世不久即告散佚,连真谛所译的《如实论》最终亦成残本。尽管也有一些文士的事迹与因明有关,如《世说新语》最早的注释者刘孝标参与了《方便心论》的重译[2],刘勰作《文心雕龙》深受因明方法论的影响[3],但这只是个例而已。
  因明传入中土的第二阶段在七世纪中叶,即初唐时期。这一阶段传入的是印度中古逻辑之父陈那(Dign?ga约400-480年间人)所创立的新因明系统,以玄奘大师所译传的大、小二论为标志。
  玄奘(602-664)是陈那的三传弟子,他西游天竺,携回经卷六百五十七部,其中因明论三十六部。自贞观十九年(645)至麟德元年(664),玄奘致力于译经凡十九载。在他所译的经论中,与因明有关的共有九种,可约为三类:
  古因明论:《瑜珈师地论》(卷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十一)、《阿毗达磨集论》(卷七)、《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
  新因明论:《因明正理门论本》《因明入正理论》《观所缘缘论》。
  运用新因明的范本:《大乘掌珍论》《大乘广百论释论》。
  在以上九种与因明有关的著作中,有的是煌煌巨著,如《瑜珈师地论》长达一百卷,是瑜珈行宗的根本论书,因明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有的却是专门论述因明的,如《因明正理门论本》,尽管只有一卷,却是陈那开创新因明的奠基之作,从因明的角度来说,此论是更为重要的。
  大概玄奘有意要倡导这门新兴的佛家方法论,所以在他译经之初的贞观二十一年(649)首先迻译了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商羯罗主是陈那的门人,他的这部论是学习《正理门论》的阶渐之作。此论虽为短篇,翻译费时亦仅一日而已,然译场阵容强大,除译主玄奘外,尚有缀文大德明浚笔受并证文,梵文大德明琰、慧贵、法祥、文备、道深、神泰详证大义,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奉诏监译,许敬宗还专为这篇只有二千余字的译文写了近七百字的《后序》,这都是非同寻常的现像,反映了玄奘及其门下乃至朝野对这门佛教方法论重视的心态。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二月,玄奘又译《因明正理门论本》,由新罗人知仁笔受。《理门论》(大论)和《入正理论》(小论)是汉传因明的基础文献。
  玄奘大师在译经之余,复向译寮僧众传授因明。其门下大德皆为博学卓识之辈,复得以入室请益,咨究疑义,于是各录奘师口义而竞造文疏,一时蔚为大观。稽诸经录、引录和现存所见,奘门大德撰写的因明大、小二论文疏约有三十八种之多,兹列如下:
  神泰(-646-):《正理门论述记》一卷、《入正理论疏》二卷、《入正理论述记》一卷。
  靖迈(-646-):《入正理论疏》一卷。
  明觉(-646-):《入正理论疏》(卷数不祥)。
  文轨(615?-675?):《入正理论疏》三卷、《正理门论疏》三卷。
  净眼:《正理门论疏》三卷、《入正理论略抄》一卷、《入正理论后疏》一卷。[4]
  文备(-646-):《理门论疏》三卷、《理门论抄》一卷、《理门论注释》一卷、《入正理论抄》一卷。
  灵隽(-646-):《入正理论疏》(卷数不详)。
  普光(大乘光,-645-664-):《大因明论记》(《对面三藏记》)二卷。
  光师之师:《正理门论疏》二卷。[5]
  玄应(-646-):《入正理论疏》三卷。
  壁公:《入正理论疏》三卷。
  利涉(-646-695-):《入正理论要抄》一卷、《入正理论义疏》三卷。
  定宾:《正理门论疏》六卷。
  窥基(632-682):《入正理论疏》(《因明大疏》)三卷。
  憬兴(-681-):《正理门论义抄》一卷。
  圆测(新罗人,613-696):《正理门论疏》二卷。
  元晓(新罗人,617-686):《入正理论记》一卷。
  玄范(新罗人,650-683):《正理门论疏》一卷(或上、下二卷)、《入正理论疏》一卷(或云三卷)。
  顺憬(新罗人):《入正理论抄》一卷。
  胜庄(新罗人,圆测门人,-701-):《理门论述记》二卷。
  道证(新罗人,圆测门人):《正理门论抄》二卷、《理门论疏》二卷、《入正理论疏》二卷。
  慧诏(650-714):《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入正理论略纂》四卷、《二量章》一卷。
  在上述诸师中,慈恩宗二祖慧诏系窥基弟子,然其初亦是玄奘门人。新罗僧胜庄和道证都是圆测的弟子,然胜庄因参与玄奘译事,与奘门大德普光、法宝比肩;道证则参予圆测同窥基的论诤,以回护师说而名闻京邑。此三大德都是玄奘时代的人,故一并列名于此。如果将玄奘之外的吕才(600-665)所撰《因明立破注解》和法藏(642-712)所撰《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也算入,则玄奘时代所出的因明疏记达四十种。许敬宗云:
  三藏法师以虚己应物,辟此幽关,义海淼其无源,词峰峻而难仰,异方秀杰,同禀亲承,笔记玄章,并行于世。[6]
  这是对因明译传初期出现的盛况的概括写照。确实,诸师疏记多为亲承玄奘大师口义之作。如文轨云:
  轨以不敏之文,慕道肤浅,幸同入室,时闻指掌,每记之汗简,书之大带。[7]
  这段话最为清楚地记述了他有幸忝为入室请益之列,得以恭录三藏法师教言的情况,说明他的因明文疏乃是依据奘师口义撰成的。又如日释永超《东域传灯目录》所记普光《大因明论记》后注云:“永徽三年六月日大乘光对面三藏记。”又在佚名所撰《理门论疏》后注云:“光师(即普光)之师亲对三藏记之。”再如神泰的《理门论述记》,胜庄的《理门论述记》,元晓的《入正理论记》,均以“记”为题,其录奘师口义的本旨于此可明。
  在奘门诸师众多的因明疏记中,当数文轨与窥基的两种《因明入正理论疏》最为著名。后人为区分这两种同名论疏,习称轨疏为《庄严疏》或《文轨疏》,习称基疏为《大疏》。轨疏早出,是因明译传初期颇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此时窥基尚年少,师事玄奘未几。而《大疏》是窥基晚年所撰,且未能终篇而卒,后得门人慧诏续成。[8]《大疏》较《庄严疏》晚出约三十年,故窥基时称《庄严疏》为“古疏”,大量吸纳《庄严疏》的疏解,却也不时提出批评。由于窥基能博采诸疏之长,故其《大疏》内容富瞻,最为引人注目。
  嗣后,自慈恩宗三祖智周及其同门道献、道邑以下续有因明疏记问世,亦颇具影响,总有二十种以上,兹列如下:
  智周(慧诏门人,668-723):《因明入正理论疏记》(《前记》)三卷、《入正理论疏后记》三卷(下卷未完)、《入正理论疏抄》(《因明略记》)、《纂要记》、《义断记》。
  道献(慧诏门人):《纂要抄》一卷、《入正理论疏记》三卷、《入正理论义心》一卷、《理门论导论抄》一卷。
  道邑(慧诏门人):《入正理论疏记》(《义范》)三卷。
  如理(智周门人):《纂要记》一卷。
  清素(智周门人,-780-):《入正理论义衡》二卷、《入正理论基疏记》三卷、《纂要记》一卷。
  崇俊(智周门人):《理门论注释》四卷、《正理注释》一卷。
  从芳(智周门人?):《因明疏记》。
  净首:《因明纂要记》一卷。
  誓空:《入正理论义翼》三卷。
  俊清:《因明疏抄》一卷、《因明疏纂要记》一卷。
  圆悟:《入正理论糅抄》一卷。
  清干:《入正理论疏》三卷。
  利明:《入正理论义疏》三卷。
  太贤(道证门人,-735-744-):《正理门论古迹记》一卷、《入正理论古迹记》一卷。
  智颖(或作智频):《入正理论疏记》三卷、《入正理论纂要记》一卷。
  择邻:《入正理论糅抄》三卷、《义断记》三卷。
  林法师(北川茂林?):《因明入正理论疏抄》二卷、《纂要记》一卷、《义断记》一卷。
  另外还有一些因明疏抄因不明撰者的时代,甚至未具著者名号,故均未予列入。然仅从上列书目可知,玄奘时代及其后均出现了不少因明疏家,他们为因明在中土的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未完待续)
  --------------------------------------------------------------------------------
  [1] 此指因明传入中原地区的情况,不含宋以后由印度传入西藏地区的因明(藏传因明),那是因明传入中国的第三阶段。
  [2] 吉迦夜与昙曜重译《方便心论》时,刘孝标为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说,此据《宋齐录》所云,见《大正藏》第55卷268c。
  [3] 《方便心论》重译时,刘勰尚在幼年(约七岁),但成年后他笃信佛教,最后出家为僧。他的《文心雕龙》条分缕析,思虑密察,透现出因明方法的影响。
  [4] 日释藏俊《注进法相宗章疏》记有净眼《入正理论别义抄》一卷,此当为《略抄》之异称;日释永超《东域传灯目录》记有《入正理论疏》一卷,此当为《后疏》之原本。
  [5] 撰者名号不详,据《东域传灯目录》记:“光师之师亲对三藏记之。”见《大正藏》第55卷1159c。
  [6] 《因明入正理论后序》,《大正藏》第32卷13b。
  [7] 《庄严疏》卷一页二左,内院本,1934年。
  [8] 慧诏《续疏》卷二末云:“于师曾获半珠,缘阙未蒙全宝,因训刍重之次,举莹而助曦光,其中文理是非,有智幸为详定。”(支那内学院,1933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