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二(末)B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此亦有二至定必先无者。一宗异品等者。即准同中要由因力所成之同得同品名。对此同品。翻说为异。故异品中。无其所立无常之宗。名之为常。此之常义。即非所作因之所成。故名为异。次言品者。除异之外。总约一聚。名之为品。故必须记彼之本因。不来成此故名异品。问。异品者。为异即品。为异与品。为异之品耶。答。但无所立。名之为异。亦名为品而无能立。及异所依。虚空之体。但名为品。而非是异。然若总收。通名异品。譬如七觉。今言宗异品者。取其所立。以之为异。亦名为品。而无以能立及有法体。但名为品。而非是异。然论多说宗之异品等者。通伏难也。难云。异品有二。一宗异品。二因异品。何故下云宗异品名品。因异品名法。是故通云。无常所离。常是能离。今从所离。宗之品类。名之为品。又徒所离。因之宗法。名之为法。因无之处说宗异品等者。因异品处。须宗异品。欲显其因随宗无故。异法喻中。宗为所随。为能随故云随宗无也。如言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前为所随。後为能随宗之无处等者。宗异品处须因异品。须因无处。宗必先无。言先无者。显所随是先也。
  文。且宗异品名因异品者。若异有法等者。此简异说也。有云。除宗以外。一切有法。皆名义品。若彼义品。无有所立宗中能别。与宗相似。如此义品。得名异品。理即不然。瓶等亦应非同品摄瓶空望声。俱不相似故。同法所依者。即是瓶等。喻所依也。有法必别者。声有法宗也。瓶等有法。与声有法。其体必别。亦应名异。今简此说。故云若异有法等。若异於法等者。若空等上。无其无常。与声所有无常异故。与瓶异者。立论许声是无常。空无所立成异品。敌论说声是常住。空等亦应是同品故。云皆应名同。此异品者不别取二等者。除宗以外。能别有法。二互相离。名为异品。以天主等。不相离义。名之为宗。明知。异品取空无常。互相离义。得名异品。今云一切无宗法处者。无与相离。其义一种。有与不相离。翻此可知。准理同前无随所立所应之法者。谓所立一切宗法。傍意所许。亦因所成。此傍意许。亦名为宗。无此宗处。定遍无因。名因异品。
  文。然虽异品至遍无性也。通二伏难也。初难意云。以宗异品。足止宗滥。何更须说有因异品。故通之云。虽有宗异。亦取因异显无宗处。因定随无。返异成同。明知。有因宗定随转。後难意云。论释异喻云。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何故不先离因。後离其宗。必先离宗。後方离因。彼若不然。先因後宗。便成常住异法之宗。若有此事。是何失耶。故通之云。今显能立本欲成宗。於异品无。其宗便立。故先正离宗。後方异因。
  文。问言遍无至遍无性也者。此问意云。宗因异品。如光影俱。若言光时。必有其影。若言影时。必有其光。宗因两异。其义亦尔。若言因异。必有宗异。若言宗异。必有因异。何劳双言有两异品。此答意云。将作四句。先显是非。但言遍无至非定成宗者。显非也。今显此因至决定遍无者。显是也。显非之中。略彰二过。但言遍无不言异品。有成异宗之过。及不共不定过。即九句中。四五六是。四五六两句。同无异有。故成相违宗。其第五句。同无异无。故即不共不定。但言异品。不言遍无。亦有不定相违之过。即九句中。除二五八。余六句是。一三七九。是共不定等。四六相违。显是可知。为简非句。故双标也。
  文。由此应为至第五不定者。有异品非遍无谓宗异品非因遍无等者。余六句。言一者。初三第一。同品有异品有。言三者。初三第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言七者。後三第一。同品有非有异品有。言九者。後三第三。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今取异品有及异品有非有句言非遍无。四六相违。其义亦尔。第四句者。同品非有异品有。第六句者。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既同无异有。故成相违。为简此六句。不定相违过。双标之也。沼略纂云。有是异品非遍无者。此有两解。一云。谓初中後三因中。各取初句。为简此三。两不定一相违。文标遍无也。二云。三三句中。加各取後三句。为简此三。中三末後句。是相违因。初後第三句。不定因故。标遍无也。有遍无非异品谓因遍无非宗异品等者。谓九句中。取中三句。此之三句。□云同品非有故。为简此三。一不定两相违。故标异品。今中三句中。但取同品非有句。不取异品句。故与前别。言同品者。宗同品也。故非异品。谓非宗异品也。有异品亦遍无谓宗异品亦因遍无等者。谓初中後。各取中句。以中三因□云异品非有故。此三因同。两是正因。由此文标异品遍无。虽第五句异品非有。由同故无。不定因摄。
  文。有非异品至遍无性也者。有非异品亦非遍无谓非宗异品亦非因遍无等者。於九因中。取初後二三句。以此六句。皆於同品。非遍无故。双标为简此六因内。不定四因。虽六因同品定有名非异品。亦非遍无。由於异品。非遍有故。是正因摄。问。遍无由於异品。非遍有故。是正因摄。问。遍无性因。应名异品。返证初相故。何故此中。望宗为异品。答意显。异宗之义品处。无所立宗。既无能立。返成宗聚。有能立因。明知。定有所立宗也。问。何故异无说遍。同有言定耶。答。顺成立同有。但有即顺也。止滥立异无。非遍滥不止。问。若第二相。非要遍有。成正因者。何故因云初相要遍方是。若一分有。即是一分不成摄耶。答。初相是主。要遍方是。第二助成。少有亦正。自句他句皆无过者。唐前记云。同喻同是所作。故名为自。异喻非同。故名为他。即此自句他句无过。即是正因也。复有记云。当句之中。虽无其过。他句有过者。今此正明异喻。同喻即名他也。虽有两说。义旨未诤。今谓传云。因三相中。各有四句。初相四句。望余二相。名为自句。余二相句。名异他句。余相准之。何以得知。即次下云。上来三句。所说过者。各自句中。四句之过。故知。一相名自。余相名他。又解。一一相中。各有四句。一四句中。各互相望。为自他句。简去非句。持取是句。即其是句。名为当句。即第三句也。第五不定。当句之中。虽无其过。他句有过。亦亦可简。
  文。问此三相至後二不言者。此问意云。何故因望宗。以言遍是宗法性。不言遍是宗品性。同异二喻。俱言品耶。此答意云。宗有总别。而一所立。总说为宗。狭不说品。喻宽能立。同异体别。皆说品字。以因成宗非成二喻者。显宗是所立。两喻非所立也。因所成故。宗为所立。同异二喻。非因所成。故非所立。沼义纂云。因即宗法。体义分故。更无别聚。故云宗法。同异二喻。别聚类法。故得名品。意亦同也。
  文。问此之三至亦具三相者。问中云。前言阙无异品亦成正因者。前说异品遍无性中云。品者聚类。非体类义。许无体故。不同同品体类解品。宾云。无异成正。掌珍自许。今云是过。岂不违理。今此问意。兼取其义。答中云要具三相。上异滥而成正因者。今疏主意。夫立异喻者。为遮宗因二有之滥。掌珍比量。遮义已成。因不异滥行。岂无异喻体。但无异喻所依而已。掌珍论上卷云。为遮异品。立异法喻(同喻证宗令决定已遮不令入异喻之中)异品无故。遮义已成(遮不入异其义已成)於辨释时。假说异品。建立比量。亦无有过假说异喻云。若有不空。即非缘生。如龟毛等。此中不空。表其无空。谓有为体。可得说言俗有真空。今龟毛者。非是俗有真倥。故无。其假不空。此中非缘生者。表无缘生。若论成立声是无常。空为异品假立空法。灼然易解。故无异品者。若说不说。皆得知因有第三相。异品遍无之义也。是故当知。非无异喻体也。非开喻依故者。因非滥行。遮义成时。不举异喻所依。亦成正因。故云非关喻依。故阙无而许正者。喻依阙无。而许正也。同必须依体者。依者。喻所依也。体者喻体也。此说有体成有体宗者。因有三种。一有义因。二无义因。三通二因。若有义因。要有所依。依无不立。若无义因。不藉所依。依无成就。若通二因。通有无法。今此中说。以有义因。成有体宗。故异体无。亦具三相。问。若具相三。是正因者。第六不定。应非似因。具三相故。答。但是正因。必具三相。有具三相。而非正因。故无过也。
  文。上来三句至非同异喻者。言三句者。即因三相。名为三句。所以得知。下四类中初各对者。三相一一。各对自法为句。初相有三。後二各四。今云自句及自法者。其义一种。由此知耳。沼略纂云。上来解三相。各自相望。有十一句。绮互相望。有二十四句。辨正似因既言三相各自相望。故知三句即因三相。各自句中四句过者。因中三相。互有所阙。即是不成。不定相违等过摄故。云自句中四句过。一无体阙等者。夫无体阙者。约能诠言陈不陈而说之也。有体阙者。约所诠义阙不阙而说之也。又无体阙者。唯约因一喻二之三支说。有体阙者。约因三相。及因一喻二之三支义说。故有差别。但在三支等者。在者於也。三支者。因一喻二名为三支。此三支中。谈其阙过。而有二义。一唯约言阙不阙说。二唯约义阙不阙说。今云无体阙三支者。唯约言阙不阙说。若有体阙之三支者。唯约义说阙不阙。如次下说。若陈因言必有体阙者。虽是因一喻二三支而若陈因言中。随应阙义。即有体阙。三相既义。不陈言故。非无体阙。有阙因非同异喻者。即不陈因言。唯陈同异喻言。如立宗言。声应无常。同喻如瓶。异喻如空。不陈因言。故云无体阙也。有阙同异喻非因者。唯陈因言。不陈二喻言。如立宗云。声应是常。所作性故。不陈二喻言。故云无体阙。有阙因亦阙同异喻者。如数论者。立我是思。唯陈宗言。不陈因喻。故云无体阙。有非阙因非阙同异喻者。如二八正因等。问。此四句中。何句为正。答。第四句为正。问。若尔相违决定。具宗因喻。言义不阙。既是第四句。岂是正因。答。相违决定。非第四句。是初句摄。虽具三相。他智不决。非是正因。故阙因非同异喻句摄。由此义故。相违决定。不九句摄。有师亦摄。
  文。此四句中至非余过摄者。第四句非过者。由此明知。决定相违。非第四句。若入第四。岂非正因。故初句摄。然具三相是正因者。其言可简。但是正因必具三相。有具三相而非正因。故无过也。由此有师。相违决定。随一不成等。如前已解。如是乃至三立皆阙等者。世亲菩萨。宗因喻三皆阙。以之为第七过。世亲已後。皆除第七。以宗因喻三为能立。总阙便非。既本无体。何成能立贤爱论师。陈那菩萨皆除第七。无阙三者。自余诸师。不除第七。因一喻二。即因三相。虽有申宗。不申因喻。如数论者。执我为思。不申因喻。岂非过也。又虽有言。而相并阙。如声论师对佛法者。立声为常。德所依故。犹如择灭。诸非常者。皆非德依。如四大种。此德依因。虽有所说。三相并阙。何得非似。由此第七。亦缺减过。今疏主意。立第七过。故云三立皆阙。不阙不定虽有所陈似立生故者。即前声论。所立量是也。德所依因。同喻择灭。异喻四大。於声论宗。皆所不立。虽有所陈。似立生故。又解。相违决定。虽有所陈。似立生故。是似非真。二八正因。有其所陈。似立不生。故其非似。如是差别。故云不阙不定。问。次下义少阙中。不阙无过。何故今此不阙不定答。有体阙中。体唯是有。义亦不阙。故俱不阙。而非是过。今此无体阙。其体不无。故得不阙名。不废体上义有过失。故名不定。三个四句者。因一喻二。各有四句。今上所举。唯因四句。一个两句者。三立皆阙。三皆不阙。以之即为一个两句。但名阙过非余过摄者。三十三过所不列故。名为不摄。非不相从。彼过所摄。故次文云。唯阙初相。四不成摄。问。胜论师对佛弟子。立声为常。德所依故。犹如择灭。诸非常者。皆非德依。如四大种。此德依因。虽有所言。三相并阙。有人判云。此应但是不成因。非谓缺减。沼法师云。此判不然。若据支显。此不成收。今据相明。三相都阙。故是阙过。又阙初相。可名不成。亦阙後二。何独不成。故名缺减。
  文。有体阙者至皆因过故者。有体阙中。复有二种。一者以因三相为能立。二者因一喻。二为能立。问少相少义。二阙何别。答。少相但是。阙因三相。少义缺三相。即是因同异二喻。虽陈其言。无因等义。同喻即是。俱不成过。少者缺也。有阙初相非後二者。如胜论师。对声论云。外声无常。勤勇发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此勤发因。不遍外声。故阙初相。同有异无。是故不阙後二相也。有阙後二非初相者。如声论师。对胜义云。声应是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空。异喻如瓶。此此因遍声。不阙初相。同无异有。故阙後二。有阙初相亦後二者。如声论立声应是常。眼所见故。空为同喻。色为异喻。此眼见因。不遍声宗。故阙初相。同无异有。故阙後二。俱非易知。三种四句一种两句者。开为四句。合为两句。如四分开合。若不尔者。一种两句。与四句中第三第四。有何差别。由何义故。作此开合。开为四句者。简似取真。合为两句者。简古取今。古师六阙。今义七阙。为显此义。开合不同。然有人云。释阙过中。约因一喻二。及因三相。句虽有七。过容有六。以立阙异喻。有非遍故。若无故明阙。非释减过。有故辨阙。是过如前。故容有六。沼法师云。此说不然。无故辨阙。亦不成过。可容有六。有故辨阙。既许是过。即容有七。何但言六。又标说云。及因三相。因三相中。七句皆过。何容只六。又言阙异即非是过。此非了义。如立无常。常空非有。名阙异者。此判定非。理门论云。若所立无说名异品。非与同品相违或异。此意不要有体方名异喻。但无所立。即名异故。若要有体。方为异喻。亦是遮诠。何成止滥。即违理门云。前是遮诠。後唯止滥。
  文。若因一喻二至或具三过者。阙因义非後二者。因义即遍是宗法性。是初相离。四不成过。皆阙初相。故云阙因义非後二。有阙第二非初後者。如立声常无质碍故。瓶为同喻。空为异喻。同喻瓶等。俱不得成宗之与因。故是同喻俱不成摄。有阙第三非初二者。前无碍因。於异空转。彼空不遗常性无碍故。俱不遣摄。如是阙二者。前约一阙作四句已。如是阙二。亦作四句。有阙初二非後一。有阙後一非初二。有阙初二亦阙後一。有非阙初二亦非阙後一。乃至阙三及三不阙者。此一种两句也。或具二过或具三过者。唐前记云。阙二即是二过。或具三过者。即是总阙也。又有人云。若具同异喻俱过。名具二过。若具同异俱过。并四不成过。名具三过。问。何故少相阙中。初名不成。後二句不定及以相违。今此义少阙中。後二句俱不成。不名不定过。答。同品之上。阙其因相。即不得有所立之宗。异喻准知。由此但名不定相违。若阙喻者。二互俱无。二俱不立。言名阙喻。故但言不成及俱不遣。不言不定等。
  文。贤爱论师至故说七阙者。以无体为阙故唯六句者。有言为有体。无言为无体。且能立中。唯陈因言。不陈喻言。方名为阙。唯陈其宗。不陈因喻。本无能立。何名缺过。故唯六句。无第七句。且因中三分。辨阙有二。初云唯有六句。谓阙一有三。阙二有三。无其阙三为第七者。前六容是可许成阙。第七本非。故不论阙。譬如俗人。尸罗非有。何论持犯。此贤爱论师。陈那等义。後云容有七句。如声论师。对佛弟子。立声常宗。德所依故因。同喻如择灭。异喻若四大种。此之比量。三相□无。不许第七得成理者。此量应是。既容犹阙因中三相。故知阙三。亦成阙也。此陈那已後诸德。皆作此说。不言有能立以成过等者。此说立有第七所以。若言能立。要有一二。对彼有者。方名阙能立。可无第七。但言能立闻。名阙能立过。能立三总阙。何非是阙过。故立第七也。
  文。问理门论至不摄之尽者。问意可知。此答意云。因亲成宗。若有初相。方能顺成。若无初相。不能顺成。所以理门。说五不定。不说一者。其五不定。虽是不定。而具初相。亲成於宗。如定因具初相。亲成於宗。五不定因。亦具初相。亲成於宗。其义相顺。故理门说。五不定因。相违决定。虽具三相不生决智。是似非真。故亦不说。问。五不定因。不顺成宗。与四不成。有何差别。而说之也。答。五不定因。不成宗者。由後二相过。不由初相过。故有差别。同异成宗□远故但标其顺违者。为隔因故。故云□远。顺者二八正因也。顺曳宗故。虽多正因。而略说二。即第二第八因。违者四相违因也。违害宗故。虽有四相违。而略说一。即法自相相违。四相违者。後二相过故。违返二八正因。故标顺违。由此义故。所余诸过。不摄之尽。
  文。上三相中至非定有性者。各自为句者。上三相中。当相为四句。故云各自为句。言及三对阙者。三相互对。而作四句也。初相三句之中者。有云。初有四句。亦有遍而非宗法句。今疏主意。依壁法师义。必无遍而非宗法句。故云初相三句中。有是宗法而非遍非是同品非定有性者。如立宗云无为声常。非勤发故。同如电瓶。异如虚空。此非勤因。遍无为宗。故是宗法。不遍声宗。是故非遍。所立常宗。於瓶上无。故非同品。非勤发因。於电上有。故非定有性。有是同品非定有性非是宗法而非遍者。如立宗云。无为声常。所作性故。同如空等。异如瓶等。所立常宗。於空上有。故是同品。所作性因。於空上无。故非定有。此所作因。不遍无为。故非宗法。於声宗有。故非非遍。有是宗法而非遍亦是同品非定有性者。如立宗云。一切声常。勤勇发故。同如空等。此勤发因。遍於内声。故是宗法。不遍外声。故是非遍。所立常宗。於空上有。故是同品。勤勇发因。於空上无。故非定有。有非宗法而非遍亦非同品非定有性者。如立宗云。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同如瓶等。异如空等。所作性因。於有法有。非是初相之初句也。所立能立。俱於喻有。非是第三相之初句也。
  文。如是以初至略示而已者。上以初相第一之句。对第二相中之初句。作四句已。以之即为一种四句。如是以初相第一句。历第二相四句。总有四种四句。举一例余。故云如是。且以初相第一句。以老二相中第二句。作四句者。有是宗法而非遍。非是定有性而非同品。有是定有性而非同品。非是宗法而非遍。有是宗法而非遍。亦是定有性而非同品。作量作法。准前可知。有是有非者。诸四句中第三俱句。名之为是。余之三句。名之为非。此约多分。而作此言小分有非。随应可知。
  文。於前诸句至相宽遍故者。各对互随无者。若消其文。四类可消。一者各对。二者互随无。三者各对互随无。四者各对互随。含此四类。以作一句。故云各对互随无。如应为不成不定等者。此标因中十四过也。如次四不成。六不定。四相违等者阙过也。同喻异喻诸所有失者。同喻五过。异喻五过也。三十三过中。除宗九过。余诸过者。皆入此摄因亲成宗相宽遍故者。四十四过中。四不成过。於宗有失。阙初相故。四相违过。通於宗喻。而有所失。六不成过。通於两喻。而有所失。由此义故。故云相宽遍也。宗有九过。唯有十过。因贯宗喻。义相宽遍。故有十四过。
  文。各对互随至四十种四句者。初相有三者。今疏主意。依壁法师义。唯说三句。必无遍而非宗法句旨。故唯有三。後二无论故云各四。三相阙中。古今合有两释者。贤爱论师。陈那等言。唯有六句。无第七句。自此已後诸德等云。非唯六句。亦有第七。问。互随无中。说阙过者。颂终等言。即为无用。等言意显诸缺减过。前已说故。答等言显同喻异过。非唯阙过。故非无用。或有本云。合有多释。此亦可得。古师等云。能立有八。或有四。或有三等。约此说阙。其义多有。故云多释。三种四句者。初相对後二相。有三种四句。第二相对余二相。亦有三种。第三相对余二相。亦有三种。总有三三种。故云三种四句。初相三种四句者。有遍是宗法性。非同品定有性。此犯不共不定过。谓立声常所闻性故。此声常宗。空为同品。瓶为异品。此所闻因。於声上有。名有遍是宗法性也。於空等无。名非同品定有性也。既於瓶等。所闻不转。即是不阙第三异品遍无性也。故所闻因。成声常宗。因三相中。名有遍是宗法性。非同品定有。下准此释。有同品定有性。非遍是宗法性。此犯不成过。谓声无常。眼所见故。有遍是宗法性。亦同品定有性。此是正因。及不定因。谓声无常所作性故。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有非遍是宗法性。非同品定有性。此犯相违因过。谓立声常所作因故等。第二四句者。有遍是宗法性。非异品遍无性此犯共不定过。谓立声常所量性故。此声常宗。空等同品。瓶等异品。其所量因声宗有故。名为遍是宗法性也。於瓶等转。名非异品遍无性也。瓶等复有。故所量因。成声常宗。因三相中。名有初相无第三也。下准此释。有异品遍无性非遍是宗法性。此犯不成过。谓立外声定是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有遍是宗法性。亦异品遍无性。此是正因。及决定因。谓九句中。第二八因等。有非遍是宗法性。非异品遍无性。此犯不成与不定过。谓立声常非色得蕴故。第三四句者。有遍是宗法性。非同品定有。异品遍无。此犯相违因。谓九句中。第四因是。此所作因。声宗有故。名遍是宗法。於其空等同品不转。於其瓶等异品有故。名非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下之三句。准此应释。有同品定有异品遍无。非遍是宗法性。此犯不成过。谓声无常眼所见故。有遍是宗法。亦同品定有异品遍无。此是正因。决定因等有非遍是宗法。非同品定有。异品记无此犯不成与不定过。如胜论师对声论云。声无常宗。德所依故。同喻如择灭等。异喻如虚空等。是为初相三种四句。第二相三种四句者第一四句者。有同品定有性。非遍是宗法性。此犯不成过。谓声无常。眼所见故。同如色等。异如空等。眼所见因。於声非有故非遍是宗法。於同喻有。故名同品定有。有遍是宗法。非同品定有。此犯不共不定过。谓立声常所闻性故。此声常宗。空为同品。瓶为异品。此所闻因。於声上有。名遍是宗法性。於空等无。名非同品定有性也。既於瓶等。所闻不转。即是不阙第三异品遍无性也。有同品定有性。亦遍是宗法性。此是正因。及决定因。谓声无常。所作性故。同如瓶等。异如空等。有非同品定有性。非遍是宗法性。此相违因过。谓立声常所作性故。第二四句者。有同品定有。非异品遍无。此犯不定过。谓立声常。所量性故。此所量因。同异俱有。名有同品定有。非异品遍无。余之三句。准此应释。有异品遍无。非同品定有。此犯不定过。谓九因中。第五句也。有同品定有。亦异品遍无。此是正因。及决定因。有非同品定有。非异品遍无。此犯相违因。谓九因中。相违因是。第三四句者。有是同品定有。非无品遍无遍是宗法。此犯不成与不定过。谓声勤发。眼所见故。此眼见因。亦同品转。名是同品定有。电异品有。於声不成。故名为非异品遍无。遍是宗法。後之三句准此应知。有异品遍无遍是宗法。非同品定有。此犯因不定。谓九句中。第五句是。有同品定有。亦异品遍无遍是宗法。此是正因。及不定因。谓九句中。第六因。及相违决定。有非同品定有。非异品遍无。遍是宗法。此犯不成过。谓外声常。勤勇性故。是为第二相三种四句也。第三相三种四句者。有异品遍无性。非遍是宗法性。此犯不成过。谓立外声定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此勤发因。不遍外声。故云非遍是宗法。於异空无。故云异品遍无性也。有遍是宗法性。非异品遍无性。此犯共不定过。谓立声常所量性故。此声常宗。空等同品。瓶等异品。其所量因。声宗有故。名为遍是宗法性也。於瓶等转。名非异品遍无性也。有异品遍无性。亦遍是宗法性。此是正因。及决定因。谓九句中。第二八因等。有非遍是宗法性。非异品遍无性。此犯不成与不定过。谓立声常非色得薀故。第二四句者。有异品遍无。非同品定有。此犯不定过。谓九句中。第五句也。谓声是常。所闻性故。同如空等。异如瓶等。此所闻因。於异瓶无。故名异品遍无。於同空无。故名非同品定有。有同品定有。非异品遍无。此犯不定过。谓立声常所量性故。此所量因。同异俱有。名同品定有。非异品遍无。有异品遍无。亦同品定有。此是正因。及决定因有非异品遍无。非同品定有。此犯相违因。谓九因中。相违因是。第三句者有异品遍无。非同品定有。遍是宗法。此犯不成不定过。谓内声等。德所依故。同喻如择灭。异喻如外声。此德依因。外声不转。是名为异品遍无。於其择灭内声不转。故名为非同品定有遍是宗法。後之三句。准此应知。有同品定有遍是宗法。非异品记无。此犯不定。谓九因中。第一句是。有异品遍无。亦同品定有遍是宗法。此犯不定。及是正因。谓二八因及决定因。有非异品遍无。非同品定有遍是宗法。此犯不成过。谓外声常。勤勇性故。同如空等。异如瓶等。此勤勇因。於异瓶转。故非异品遍无。於同空无。故非同品定有。不遍外声故非遍是宗法。是为第三相三种四句也。因三相中。各有三种。三数等故。总言三种四句。如言三转十二行相。虽有四十八行相。而十二数等。故但名十二行相。一种两句者。无体阙中。一个两句有体阙中。以因三相。为能立能中。少相阙内。一个两句。因一喻二。为能立中。义少阙内。一个两句。总合虽有三个两句。一数等故。名为一种。
  文。四者各对至宗法三相者。初相有过名不成者。四不成过。并阙初相。故云初相有过有体阙中。约少相阙。说此三过。若三支互开等者。约有体阙中义少阙说。此中合有四十五种四句等者。四十种四句者。第三类各对互随无中。以初相三句中一一句。各对後二相中各四句。一一更互随有无。以为四句。合有二十四种四句。以第二相四句一一。对第三相四句一一。更互随有无。以为四句。有十六四句。加前二十四种。合四十种四句。言五种四句者。无体阙中。三种四句合为一种。有体阙中。以少相阙三种四句合为一种。以义不阙三种四句。全为一种。第二相四句。第三相四句。是为五种四句。一种三句者。初相三句也。一种两句者。总有三种。一无体中。一种两句。二有体中亦有二种。一少相中一种两句。二义少中一种两句。虽有三种。一数等故。故云一种两句。
  文。论云何名至故不须简者。因义有三。不徵初一。就後二义。不徵同有异无之义。但同异品。各有二义。谓宗与因。即有相滥。故唯徵之。问。後二相因是能依。不责其因徵所立。初一因相是能立。应不徵因责所依。答。初一依聚唯一种。所依无滥为类徵。後二依聚名两涂。由聚有滥须责。故言云何名为同品异品。此有二问。一谓云何名为同品。二谓云何名为异品。此又各二。初问名。後问体。云何名者。此问同异两名。云何为者。此问同异两体。
  文。问遍是宗至故须徵释者。此问意云。若後二相。同异相滥。故偏徵者。初相之中。别总相滥。何故不徵。宗有别总者。法与有法。名之为别。不相离性。名之为总。因於有无等者。此答意云。同异於宗因。所随不定。为简此过。遂别徵二。宗法於有法。所依恒定。既无相滥。故不徵释。因於有无等者。因之有处。说宗同品。因之无处。说宗异品。宗成顺处。说因同品。即是同喻瓶之处也。宗成远处。说因异品。即是异喻空之处也。有此宗处。决定有因。名因同品。无此宗处。定遍无因。名因异品。不是总宗及法之法者。总宗者不相离性也。法者能别之法也。因唯有法以为所依。但是有法宗之法性。不是总宗及法之法。为其所依。无滥可遮。故不徵释此问体相未显故者。依唐前记。三本不同。或疏本云。相成显故。问同品异品二体者。欲成立显同品异品。二各相状故。或疏本云。相来显故。问二种者。论中说彼二体相次第来显。欲显此二体。故问也。或疏本云相未显故。若依此本。说未显彼二体相故故问竟。即显也。後有记云。或疏本云。此问二体相故者。此意说云。问中问同异体。答中举同异之相。显成二喻。亦有本云相来显故。答。以二相来显喻故。虽作此说。理即不然。观下答文。初出喻体。後别指法。故不别说。以相成体。及以相来显也。或可字错。应是未字。以此二体相。以未显故。故论问之今案诸本。相未显故。以之为好。义符文故。二者宗是有法等者。前释约滥不滥此释就说未说。故有别也。
  文。论谓所立至说名同品者。言所立法者。有云宗中能别名之为法。此能别法为因所成。名所立法者理定不然。极成能别。既是宗依。不为因成。如何可是名所立法。故今解云。此有二解。一云。不相离义。总宗名法。为因成故。得所立名。所立即法。名所立法。二云。总宗能别。名之为法。法之所立。为因所成。名所立法。即所立之法。名所立法。若尔。法及有法。并非因成。何故唯据能别法者。因成所立。显声无常。不成无常是其声也。故非谓约有法名法。言法谓能别者。总宗能别。非是极成能别也。
  文。是中意说至应名同品者。所立宗者因之所立等者。此中意云。若不言因之所立。不相离性。但言与所立总宗。相似一切种类之聚。名同品者。异品空上。所有无我。与声总宗。所有意许无我相似。应名同品。以彼无我。非因成故。陈那既取法与有法。不相离性。因之所成。以之为宗同品。亦取除宗已外。有法能别。不相离义。名为同品。此义云何。除宗已外。有法能别。皆名义品。若彼义品亦不相离。与宗均等。说名同品。
  文。若与所立至以彰彼聚者。若与所立有法相似种类之聚等者。引破轨师义。故彼师云。除宗已外。一切有法。俱名义品。不得名同。若彼义品。有所立法。与宗所立法均等者。如此义品。方得名同。今即破云。即一切宗。多无同品。以声有法与瓶有法。不相似故。瓶体四尘。可烧可见。声体不尔故不相似。为遮此二等得。意许无我。及声有法。并非因所成。为遮此二。标所立法而简别之。由法能别之所别宗等者。能别有二。别宗能别。谓极成能别。即此能别之所别宗。是声有法。二总宗能别。名之为法。法之所立。为因所成。名所立法。即所立之法。名所立法。今云法能别者。即总宗能别也。为此能别之所别宗。即是声无常不相离性也。宗因成所立。显声无常。不成无常是其声也。此总宗能别。即能简别声是无常。不成无常是其声义故云。法能别。後有记云。即此立者。後陈别他宗故。言之所别声宗者非也。违义旨故。由此总宗能别法之所别无常总宗因之所成是故举此所立之法。以彰彼聚。此即显声上无我。非因所立。是故与彼相似。空上无我。非是同品。非因所成故。
  文。问若尔声至差别相违者。此问意云。若非因所立。非是同品者。声上无我。非因所立。应名异品。彼答意云。彼立论者。若不许声有法上。有此无我者。应成异品。宗无之处。因定随无故。若彼立者。许声有法有此无我。即此无我为因所成。随其所诤亦名同品。故有有法差别相违。意许所诤。因所成故。
  文。论如立无到法门相似者。此是彼释。云何为同品。初指同品体後结体同品。有云。立声无常。瓶等无常。以其所有无常同故。能有瓶等。说同品者。理未必然。以瓶等有法。与宗有法。不相似故。设救虽不相似。而说同者。空等异品。应是同品。空瓶与声。俱非等故。若瓶等上。所有无常。与声所有无常相似。与空异者。声上所有。立论许瓶有无常品可同。宗中能别。敌不成。瓶有无常。应异品。今云。如立无常者。谓立声体定是无常。不相离义。是因所成。名为宗性。瓶等有法。与无常法。互不相离。与宗相似。故云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者。若准旧释。结有法体是名同品。今云。结法有法不相离体。是名同品一相状等者。显扬论十一云。谓或於现在。或先所见。相貌相属。递互相似。名为相状相似。自体相似者。谓彼相貌。更互相似。业相似者。谓彼作因更互相似。法门相似者。谓自体上法门差别。展转相似。如无常法与苦法。乃至有为无为。如是等无量法门差别。更互相似(谓有法上。差别法相似也)因果相似果。谓彼因果。能成所成。更互相似(谓如立声无常。所作性故。解无常之智。即是所成之果。解所作因之智即是能成之因。此声上因果。与瓶上因果相似。故言因果相似也)今此中说法门相似者。瓶等有法。与无常法。互不相离。与宗相似。故名同品。以有法上差别法相似。名法门相似故。广如瑜伽十五说。
  文。论异品者至过如前说。异品者者。去徵既远。故牒异品。名之为者。初释云何名异品。後释云何为异品。此即初也。释异品名。有云。所立者。即是宗中能别法也。处者除宗以外。一切有法。皆名为处。处即品若彼是有法品处。但无所立宗中能别。名异品者。理未必然。不相离性。许说为宗。明知。总宗相离之义。名为异品。何得唯说有法义品。名为异品。今云。所立者。即总宗也。为因成故。名为所立。又言处者。所依处也。除宗以外。法及有法。皆名为处。若於彼处。无有因成。总宗之义。即名异品。言所立法。何故释其品。唯言无所立耶。此有二解。一云。广略说故。二云。离他故。异品通无体者。夫异品者。必有喻体。而无喻依。无喻依故。云通无体。如掌珍比量。无异喻所依等。
  文。此中不言至亦有五种者。此中不言无所立法者。此文中言无其所立。而不言无所立法者。前宗同品文中。已言谓所立法讫。同品不说处异体通无故者。前同品中。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不说所字。所以尔者。异体通无故。而亦不妨通有体也。其相展转少不相似者。所谓诸法。随其异义。互不相似。而声无我。与异空上无我之义。同相似故。故云非一切全不相似。故云少也。与同相违亦有五者。一根状不相似。乃至五因果不相似。
  文。论若有是至兼释遍无者。此是後释云何为异品。即指体也。别指异品法体故云指法。如立无常宗等者。先举同品。翻显异品。故云如立无常宗。所作性为因。翻显异中。若有处所等者。有云。若有有法。无其所立。宗中能别。即名为常。如此常法。所依有法。谓虚空等。是异品体者不然。如前破讫。今云。除宗以外。法及有法。与彼总宗不相似义。名之为常。此常依聚。无有所作。是异品体故云。若有处所是常法聚。见非是所作。言如是虚空等者。此指异品体之所依非即异品体也。此中即说宗之异品等者。此通伏难也。难云。今此论文。说宗异品。何故後云。见非所作耶。故今通云。今此文说宗异品故。唯应说云。谓若是常。如虚空等。而复云见非所作者。因举异品。兼释遍无。问。解其同品。不云见是所作。何故释其异品兼云见非所作耶。答。有两解。一云。略广说故。二云。释其同品。若言见是所作。即勤勇因。同品非遍。疑非是正。意显同品少有遍有。於异品无。□名定有。故不得言见是所作。於其异品。少分因有。滥即不止。欲显异品因遍不转。方是後相。故云见非所作。此即兼释遍无性也。
  文。问何故前至二品别故者。问意可知。答中。但为简别因之同品等者。同品之中。所以不言见是所作者。同品之中。但说宗之同品。为简因同。不言见是所作若同品中。言见是所作者。此即要解定即之相。其同品中。但为简别因之同品。不要解於定有之相。异品亦尔。不要解於定无之相。故同品中。且文略之。问。若异品中。不要解於定无相者。何故文云见非所作耶。答。异品之中。乘言便故。兼释遍无。同品亦尔。乘言便故。不言见是所作。第二解中。但许有因即成同品等者。同品文中。既不言见是所作如何今云但许有因。即成同品耶。答。虽文不言见是所作。如宗无常。以瓶为喻。瓶有所作。立敌先许。故许有因即成同品。是故不解因定有性。异品止滥。必须遍无。方成滥止。故解异品。兼为解因遍无之性。复云见非所作也。同解同品。结云是名同品中。何故释其异品。不云是名异品耶。答。解同无牒有结。释异有牒无结。故前後别。此等诸文。皆是论主。文词美巧。影略而说。不繁言故。
  文。问如立无至便入同中者。此问意云。兼破古师异品之义。古师有云。若於是处所立相违。违害所立说名异品。陈那破云。若违所立。方名异品。龟毛非无常。不能违害常。即非异品。复非是常。故无所立宗常。不名同品。若尔应立非同异品。因义亦须立有四相。何论唯言因有三相。不言因有四相。既不如是。彼说不然。即兼此意。何故不立。非同异品。答中云。既无所立即入异品等者。问。陈那既云无所立处。名为异品。指体应言若非无常。如何乃言若有是常。此文岂不依相违说。答。异品有二。有体无体。异品有体。无其所立无常之处。其必是常。异品体无。如龟毛等。虽无所立。非体是常。论文且依有体异品入说是常。无自违失。
  文。论此中所至能诠别故者。初举两因者。正明因体也。次成三相者。依相显因也。後显所成者。彰所成果辨能立因也。此中发端义者。标举简持指斥也。今且举一也。或於此所说因义之中者。即显简持义。简去宗喻持取因义。双举两因等者。问。宗云如有成立声是无常。唯标其一。何故解因。即彰所作勤勇二耶。答。双举两因者。略有三义。沼略纂云。此有五解。於此三义。更加二义。一有宽狭故。二违四六故。对二师中。开为二义。一对敌异故。二成内外故。初宽狭者。因成於宗。略有四句。有宽因成狭宗。谓所作因。成於内声。有狭因成宽宗。谓勤勇因。成内外声有宽因所宽宗。谓所作因成内外声。有狭因成狭宗。谓勤勇因。成於内声。此四句中。狭因所宽宗非正余三容是。宗一因二者。显宗因有宽狭也。後违四六者。第二违四。第八违六。故理门云。於同有及二。在异无是因。翻此名相违。一声从缘生等者。声生论师计。声本无。待缘生之。生已常住。由音响等所发生故。二声本常住等者。声显论者。声体本有。待缘显之。体性常住。此二皆有一分一切等者。声生有二。一计一分内声是常。外声无常。非能诠故。犹如音响。二计全分。内外诸声。皆是常住。是为一分一切内外异性也。一体多体等者。此计亦二。一计体一。犹如真如。二计体多。犹若非择灭。音响生缘。体无常法。今取新生常声。为能诠体。响非能全。声显亦二。一计一分内声是常。外声无常。非能诠故。二计全分内外诸声。皆是常住。是为一分一切内外异性也。此计亦二。一计体一。一切法上。俱共有一能诠常声。犹如真如。二计体多随一一物。各各有一能诠常声。犹如非择灭。是为一体多体能诠别也。
  文。若佛弟子至故陈二因者。对声显论言所作性随一不成等者。立所作因。唯对声生。若对声显似因摄故。立勤勇因。亦对声显。以动勇因通生显故。问。所作性因对声显论随一不成所作通显。不唯是生。因喻之法不应分别。何故对显随一不成。答。内外二道。所作不同。如内道释。声从众缘所生。为众缘所生作。故说声是所作性。如声论说。说显所作。如凿壁作孔。显得虚空。空是所显。说空是所作。是论亦尔。声是常故以响显声。说声是其所作。义通於生显。若立声为常无常等为宗。若以所作性故为因。佛弟子对声显论。随一不成。若以生义是所作义声显论者。所作义不成。若以显义是所作义。佛弟子生义不成若立论者。敌论者相对立因。随一不成。亦是似因。非真因也。问。若所作义。如此别者。上真立因中。所作性因者。应是似非真因也。答。真立因中。云所性故者。且约立敌俱立生义是所作义。故是真因。今对声显论说。即是随一不成过。更须以余义为立因也。问。见上所释。所作之义。通生与显。若佛弟子对声显论。总言所作性故。岂有随一不成过。不可分别是何所作。为生为显故。答。因喻之法。不应分别者。即有别意。若自他俱许声上有咽喉等所作。复俱许瓶上有杖轮等所作。以别许故。可总为因。今生所作自许他不许。显所作他许自不许。别不俱许。不可总成。故是随一不成过也。问。如凿壁作孔显得虚空。既是现事。非不所作。若尔依作显空。所显虚空。为所作性。为勤所发耶。若所作者。第二正因。应无异喻。若勤发者。第八正因。应无异喻。俱有不定相违过故。答。二八正因。异喻空者。遍法界空。其体常住。非是所作。亦非勤发故为正异。无有诸过。孔中虚空。隐显无常位转变故。不以为异。问。何以得知。孔中虚空。隐显无常耶。答。遍法界真。凝然常住。离系涅盘。垢净无常。位转变故。唯识第八有其诚文。遍法界如。喻常住空。离系涅盘。喻孔中空。诸人不知此义。於通生显所作。多有疑惑。应设劬劳。
  文。释遍定者至故双陈之者。勤勇因成同定余遍等者。同定者。第八句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也。以勤勇因成声无常。但同定有。不得遍有。瓶电为同喻。瓶有电无故不遍也。言余遍者。初後相遍也。问。若勤勇因於电不转。即同喻中。应有一分能立不成。答。宾师云。此难即堕义准相似过类之中故。彼反难云。勤发反非勤。勤发声瓶。齐容无常。非勤反勤发。非勤电空。并是常。此意不敢抑电为常。但欲待其佛法。不许电是常住。接势即言。汝既自许电是无常。汝勤发因。即不遍此无常宗中。故是一分两俱不成。论文亦判。此为不定。故论文云。故似不定也。有要三遍者。宗之有法。同异喻三也。能立之因。不要遍於此三之上。若不尔者。无第八句。同品之中。有非有故。举二正中。此中所作。彼第二因等者。立所作因。顺九句中第二句因。谓声无常。所作性故。是同品有异品非有。立勤勇因。顺九句中第八句因。谓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是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陈那说二俱是正因具三相故等者。问。相违决定。亦在两句。如何二八名正因耶。答。玄应师云。但说正因□第二八。不言二八皆是正因。问。此所作因。亦第四句。陈那既言无所立处即名异品。只立声常所作性故。即以瓶等及龟毛等。皆名异品无所立故。其所作因。唯於一分瓶等是有。然於一分龟毛等。无此所作因。应是第六。如何说是第四句耶。答。陈那且依有体同异说。说因望彼。九句有殊。若通依二。无第四句。又解。龟毛遮无常故。亦得称常。此非异品故无前失。然取前解。
  文。论所作性者至之所发显者。勤谓策发等者。勤者策励也。勇者猛利也。无间者相续义。策励猛利相续为缘。由自内心。声从此发。故云勤勇无间所发性。染谓懈怠等者。勤者勤劬。染法懈怠。勤作诸恶。亦是勤故。无记谓欲解者。无记事勤。即欲胜解。欲通三性。今约无记。或是作意等者。文轨师传。西方释云。勤勇者或云精进。或云作意。净眼师云。精进局善。作意通三性。取作意为正也。作意之性。能惊心心所。令起自境。义名勤勇。由此作意。得勤勇名。谓勤勇无间起心。从心无间起寻伺。从寻无间起心藏风。展转乃至。击动喉舌齿唇等。发其语声。故云。勤勇无间所发性。或是寻伺或是思惑者。标举助缘。非是异说。大乘寻伺。思惠为体。即发业思。以惠助之。以起风动。脐轮等风者。即心藏风也。
  文。论遍是宗至若遍若阙者。此即依生显因。此之二因。要具三相。方是正因。若阙则堕似因摄故。义应一一皆准前作。若遍若阙者。初相三句。第二第三相各四句。皆准前作。其诸句中。俱句为遍。余三为阙。若随因一。非正因摄。故明因体。因相举三。
  文。论是无常至随其所应者。显因所成也。即彰所成果。辨能立因。随其所应非取一切者。随其所应。二因望彼具三相者。方等取之。不可言便皆说所等。若所作因亦能成立等者。即破异说也。有云。等取无我苦空。此未究理。此之二因。若成苦宗。有不定过。谓声是苦。余苦集谛为同品。灭道谛等为异品。取所作因。於同品定有。於异品中。有及非有。即是第四不定摄也。取勤勇因。於同异品。各即非有。即是第五不定摄也。今云。等者举无常宗。等空无我。谓声空无我。所作性故。如瓶等。此即难解。若成无我。有他不定。以此色等内法皆是我故。然他不定。非不定过。若成空义。有他所立不成也。
  文。论故瑜伽说至应设劬劳者。少分相似等者。瑜伽十五。释同类中。有五相似。第四名曰法门相似。彼云。如无常与苦法。苦与无我法。无我与生法。生与老法。老与死法。乃至广说。不作此解。所等是何。故随宗法。无过便等。不尔一切。便无异品。若等一切。以为宗者。一切比量。皆无异品。因狭若能成立狭法等者。所作勤勇二因。成立无常狭宗。亦能成立无我宽宗。同品之上等者。以勤勇因。成声无常。便因定不得遍有。瓶电为同喻。瓶有电无。故不遍也。同品之上虽因不遍。於异品中。定遍无故。得成正因也。因宽若能立宽法等者。若举所量性宽因。成立无我宽宗。此必不能成立无常狭宗。所量性因。於异品有。不定过等。随此生故。宗因宽狭。混杂难解。是故於此应设劬劳(窭俱反。韩诗劬数也。诗传曰。劬劳病也。数音所角反)。
  因明论疏明灯抄卷第二(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