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对“一切言皆是妄”的替换——从逻辑悖论的观点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邸凯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古印度逻辑经典《因明正理门论》中属于似宗的论题“一切言皆是妄”,在《因明入正理论》中被“如言我母是其石女”替换。但实际上,若从逻辑悖论研究最新进展看,前者属于“半截子悖论”,后者是典型的逻辑矛盾,它们在性质上有重要差别。因此,上述替换是不恰当的,而其背后所隐含的哲学意义则更值得深思。
  关键词:半截子悖论;逻辑矛盾;替换
  《因明正理门论》与《因明入正理论》均为因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商羯罗主所著《因明入正理论》作为因明入门书,对陈那《因明正理门论》不但做了更通俗易懂、浅显易学的阐释,更就因明谬误论“过”做了详尽的补充,并增加“宗过”四种,使之成为三十三“过”。这些继承与发展的工作功不可没。但是,商羯罗主囿于当时的学术背景而追求浅显和使读者易于入门,不经意间也把一些本是精华的东西追成了平庸,这在因明发展史上是一令人扼腕的缺憾。本文不拟逐一考证,仅以一处为例。《因明正理门论》中属于似宗的论题“一切言皆是妄”,在《因明入正理论》中被“我母是其石女”替换,就是值得商榷和细致研讨的。
  一、“一切言皆是妄”:半截子悖论语句
  “半截子悖论”是指那些不能满足真正逻辑悖论“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这一要素的理论事实或状况。此类语句的推导虽然都能由其命题的真推出其命题的假,但不能由其假推出其真。而理解“一切言皆是妄”属于半截子悖论语句,当从对于“逻辑悖论”的准确把握开始。
  张建军教授认为悖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孤立的悖论性语句或孤立的矛盾等价式,而应视为具有多重结构要素的系统性存在物,并给出了较有说服力的悖论定义:“逻辑悖论指谓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在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之下,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两个矛盾语句相互推出的矛盾等价式。”[1]其中,“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是构成严格逻辑悖论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例如:“说谎者悖论”,就完整地体现了逻辑悖论的上述要素。导致悖论的“说谎者语句”为:“本语句是假的”。若假设它为真,则根据其语义可得它为假;若假设它为假,则其语义恰好“是其所是”,可得其为真,由此便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不难看出,此处导出悖论的背景知识为日常合理思维的认知主体所接受,而且逻辑推导严密无误。当然,说谎者悖论既不能被归结为说谎者语句本身,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最后建构起来的矛盾等价式,“矛盾等价式”仅是悖论的形式表达,说谎者悖论是由说谎者语句经严密逻辑推导而导致的一种理论事实和状况。
  尽管国内学界因明研习者目前还为数不多,但近年来,“一切言皆是妄”这一命题也已经引起国内逻辑界的较多注意。笔者认为,“一切言皆是妄”是因明悖论思想的萌芽。如何从现代逻辑最新进展的角度对之做出考察,挖掘其成就与不足,对于继承和发展因明这门古老学科是不可或缺的。
  在《因明正理门论》中出现的命题“一切言皆是妄”,是否符合严格逻辑悖论的基本要求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切言皆是妄”的背景知识。“一切言皆是妄”是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为支撑的。古印度时,佛家研习因明的目的,一是为达解脱,二是为破邪论,安立正道。而“破邪论,安立正道”隐含着排斥其它外道,推崇佛学的思想。“一切言皆是妄”这一命题恰恰囊括了“排它”与“崇自”的思想。因此,“一切言皆是妄”被陈那法师作为似宗的论题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种独有的“经验事实”而存在,具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其次,考察该断言是否可由本身经无误的逻辑推导得出矛盾等价式或其他与此类似的形式表达。因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窥基在其《因明入正理论疏》中对“一切言皆是妄”曾做如下解释:“拥有外道立,一切言皆是妄。陈那难言:如若汝说,诸言皆妄,则汝所言,称可实事,即非是妄。一分实故,便违有法一切之言。若如所言,自是虚妄,馀言不妄。汝今妄说,非妄作妄,汝言自妄,它语不妄,便违宗法言皆是妄,故名自语相违。”[2]其它因明疏记解释,大致不出此范围。笔者对该命题分析如下:假设“一切言皆是妄”为真,由于该断言也是一“言”,所以必定也“妄”,那么“一切言皆是妄”就是假的了。也就是说,可以由“一切言皆是妄”的真推得其假。若令p表示“一切言皆是妄”,则上述推导可用公式表示为:p→?p。这恰可视作窥基所谓“如若汝说,诸言皆妄,则汝所言,称可实事,即非是妄”的现代解释。但是,如若假设“一切言皆是妄”为假,那么逻辑上只能得出“有些言不是妄”为真,但由此不能逻辑地推得“一切言皆是妄”为真。也就是说,不能由“一切言皆是妄”的假推得其真。要想保证能由其假推得其真,就必须增加如下假定:陈那是惟一的一个人,而且“一切言皆是妄”是他说过的惟一一句话,或者其他所有人也是所言皆妄之人。在这样的假定之下,再结合由“一切言皆是妄”的真推得其假的方向便可得到:“一切言皆是妄”为真当且仅当“一切言皆是妄”为假,这是严格逻辑悖论的形式表达。但是,所增加的两个“假定”都不是经验事实,即并不是“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因而矛盾等价式的后一半并不能真正建立起来;而前一半的由“一切言皆是妄”的真推得其假,最多可以看作“一切言皆是妄”这个断言必定为假的归谬论证。这意味着,对“一切言皆是妄”的推导结果由于未能满足严格悖论“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这个要素,它不能构建严格逻辑悖论,只能保证由真推假这一个方向的推导的有效性,因而,“一切言皆是妄”的逻辑性质是“半截子悖论”
  二、“我母是其石女”:典型的逻辑矛盾命题
  关于“我母是其石女”一语,窥基在《因明入正理论疏》阐释如下:“宗之所依,谓法有法,有法是体,法是其义。义依彼体,不相乖角,可相顺立。今言我母,明知有子,复言石女,明委无儿。我母之体,与石女义,有法及法,不相依顺。自言既已乖返,对敌何所申立,故为过也。石女正翻,应为虚女,今顺古义,存石女名。”[3] 这里,窥基明确提出了“我母”是宗之有法,“石女”是宗之法,此语句是有法与法产生了矛盾。
  “我母是其石女”一语中的核心概念是“母”和“石女”。勿庸置疑,“母”应定义为“有产子之功的女人”,而“石女”则要定义为“无产子之功的女人”,有时“石女”也可以解释为石头雕的女像。无论石女本意是“石头女像”还是“无产子之功”的女子,只要“我母是其石女”一句的断言者与其“母”有血缘上的关联,都与“无产子之功的女人”这一内涵构成相互矛盾。这就是窥基所谓“不相依顺”之意。此处“矛盾”属于典型的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形式逻辑不矛盾律所着力避免的,正如逻辑真理乃是不矛盾律等逻辑基本规律所一力追求的。根据亚里士多德对不矛盾律的“本体论”定义: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不能即具有又不具有某属性,“我母是其石女”这一断言可塑述为严格的逻辑矛盾。亚里士多德关于不矛盾律的本体论定义可用一阶逻辑进一步解释为:对所有对象x,x不能同时既具有又不具有F属性,从逻辑形式上可表示为:"x?(Fx∧?Fx)。根据前述给出的对于“母”和“石女”两个词项的内涵解释,此处“F”既可表示“有产子之功的女人”这一性质谓词,又可表示“无产子之功的女人”这个谓词;与之相对应,“?F”便分别表示“无产子之功的女人”和“有产子之功的女人”。如果接受这种推论,则只能得到不存在任何一个这样的个体的结论,最终导致原有断言被“归谬”。而只要关于“母”和“石女”这两个非逻辑词项的语义解释成立,“我母是其石女”便一定可以称为典型的逻辑矛盾形式。
  三、不当替换:问题及意义阐释
  “自语相违”到底是指普通的逻辑矛盾,还是指逻辑悖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两部因明典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在印度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用“我母是其石女”替换“一切言皆是妄”或许有其合理性,最明显的是因明初学者很容易理解“我母是其石女”这一断言。但是,从现代逻辑悖论观点来看,透视两个命题的逻辑归属,它们矛盾本质是有区别的。
  “矛盾”概念在逻辑哲学与辩证法研究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重要性也早已成为学界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当中的共识。如上所述,“吾母是其石女”本身即包含逻辑矛盾,这种矛盾是典型的逻辑矛盾。而相比较而言,由“一切言皆是妄”则可导致“半截子悖论”。半截子悖论不是典型的逻辑悖论,因为它未能满足“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这个严格悖论的形式要求。但它也不能简单地被看作“逻辑矛盾”。因此,因明经典用“吾母是其石女”替换“一切言皆是妄”,是不当的,具体不当之处细述如下。
  因明典籍将“一切言皆是妄”与“吾母是其石女”同称为“自语相违”,在笔者看来,是值得商榷的。即便强名之为“自语相违”,两者也是有不同层次可以加以区分的。“吾母是其石女”仅通过对其所含非逻辑成分的语义分析,即可确立其“逻辑矛盾”的性质归属,但“一切言皆是妄”则不然。依照“一切言皆是妄”出现于其中的文本以及哲学背景,它并非仅由自身所包含非逻辑成分的分析便可确立为“逻辑矛盾”;由于可由其为真的假定推得其自身为假,因而可以将其归为归谬论证的典型示例,但即便如此,所谓“自语相违”也是经推导而致,而非由对其本身的非形式分析即可析出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将“一切言皆是妄”精致化为“此言妄”,便可得到严格的悖论性语句,由后者便可直接建构真正的逻辑悖论;而对于“吾母是其石女”,无论做何种程度的精致化,也无法建构出严格悖论。由此观点看,如果将“一切言皆是妄”归为“自语相违”,则“吾母是其石女”就并非相同意义上的“自语相违”;而如果根据“吾母是其石女”违反了不矛盾律,而将其塑述为“逻辑矛盾”,则它是“自语相违”型命题,而“一切言皆是妄”就不能归于“自语相违”型命题了。实际上,窥基早已发现《因明入正理论》中“吾母是其石女”一句与《因明正理门论》“一切言皆是妄”一句不同,并进而对自语相违做了分类。他曾将后者明确归于“俱违自他语”,但对前者的外延归属则没有给出明确表达。笔者认为,无论做何种阐释,将“吾母是其石女”简单用作“一切言皆是妄”的替换者,均可能由于不同层次的混淆而致“不当”的后果。
  由于“吾母是其石女”逻辑矛盾的性质归属,对之进行任何形式的精致化都会是没有意义的。而“一切言皆是妄”则有本质上的不同,将其推进到“此言妄”仅一步之遥。由“此言妄”一语完全可以导致严格逻辑悖论。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4],有着重要的哲学和科学方法论功能,特别是它们往往成为重新审视学科体系合理性的契机和科学理论创新的杠杆,而这是典型逻辑矛盾所不能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吾母是其石女”对“一切言皆是妄”的替换,是一种倒退。
  实际上,早在与古印度同时代的古希腊和古中国,同样出现了与“一切言皆是妄”类似的悖论思想的萌芽,“所有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者”和“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均可视为这一点的明证。古希腊、古中国和古印度被称为逻辑学的三个发源地,从逻辑悖论思想的萌芽角度可以获得一定的支持。但历史事实证明,三个发源地在之后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并直接导致现如今逻辑不论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思想观念,在西方和东方社会以及文化的不同层面享有不同的地位。逻辑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基础地位,迫使我们不断反思其在东方社会及文化中遭受“冷僻”境遇的原因。笔者认为,以悖论的发展为视角,或可发现若干启示。
  古希腊克里特岛人伊壁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最早提出了悖论问题。他描述了导致说谎者悖论的“说谎者语句”的最初原型。“说谎者语句”的最初原型是不能推出作为一种理论事实或理论状况的严格意义的逻辑悖论,这与上文对于“一切言皆是妄”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用K代表伊壁门尼德语句:“所有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者”。由于经验事实是:伊壁门尼德本人也是克里特岛人,所以,由K本身就可以推出:“伊壁门尼德是说谎者”,其所说任何语句都是假的。这样,可以得到:(1)如果K是真的,那么K是假的。现在的问题是:能否由假设K为假推出其为真?肯定地说,只从上述给定条件,是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如果添加条件,即只有伊壁门尼德一个人是克里特岛人并且K是他所讲过的惟一一句话(①),或者,其他克里特岛人也都是说谎者(②),那就可以得到:(2)如果K是假的,则K是真的。将(1)(2)相合,可以得到:(3)K是真的,当且仅当K是假的。这正是严格逻辑悖论的形式特征,即建立了“矛盾等价式”,而且推导过程严密无误。但与“一切言皆是妄”的情形相同,上述推导中所增加的两个条件都不是经验事实,即不是“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因而矛盾等价式的后一半并不能真正建立起来;而前一半的由K的真推得其假,可以看作“所有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者”这个伊壁门尼德断言必定为假的归谬论证。这也就意味着,伊壁门尼德的最初断言由于未能满足严格悖论“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这个要素,而不能被认作严格的逻辑悖论。在公元前4世纪,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发现,上述条件要素对于严格悖论的导出不是必要的,而是可以消去的。他把伊壁门尼德的断言进一步整理为:“如果某人说他正在说谎,那么他所说的话是真还是假?”若假设它为真,则根据其语义可得它为假;而若假设它为假,则其语义恰好“是其所是”,可得其为真,达到了语言环境进一步自身封闭的目的,由此可以建立起不依赖任何经验事实的矛盾等价式。可见,通过对伊壁门尼德原初断言的严格化,完全可以建构出严格的逻辑悖论。而现代悖论研究中,一般将说谎者语句表述为:“本语句是假的”,或使用语句名称符号表述为:L:L是假的。这种表述消除了原有语句中可能引起歧义的因素,从而使说谎者悖论的构造更简明。
  不可否认,欧布里德推动了西方悖论思想的发展。欧布里德的贡献在于将“所有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者”推进到了“本语句为假”,即改造为严格的悖论性语句。中国先秦显学的逻辑著作《墨辩》中的“以言尽悖,悖,说在其言”(《经下》),印度逻辑中的“一切言皆是妄”与说谎者悖论齐名,这些语句产生于一个历史时期,共同折射出了东西方文明智慧的端倪,并且代表着全人类逻辑悖论思想的萌芽。遗憾的是,“一切言皆是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没有被接受,它与众不同的逻辑价值和持久的生命力没有在《入正理论》中体现;而中国的“言尽悖”在相关文献中也看不到关于严格悖论及其讨论的较成系统的记载。这说明,在当时的辩论中此命题没有引起学者的深入挖掘。古印度和古中国虽然拥有几乎与伊壁门尼德语句完全相同的起点,但都没有就此问题做出过更进一步的研究,这一学术研究现象反映出东方逻辑思想的历史停顿。其实,从“一切言皆是妄”推进到“此言妄”,从“以言为尽悖”过渡到“此言悖”仅一步之遥,就可以形成严格的悖论形式,但即便像《因明正理门论》这样优秀的逻辑著作也留有此类缺憾。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2] [3] 转引自圣禾:《因明句身初例》,智者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188页。
  [4] 张建军:《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矛盾与悖论新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56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