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因明研究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欧阳贵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因明自传入中国以来曾经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很快走向衰弱。后经杨仁山从日本迎回,才重新得以复苏。20世纪八十年代,学界响应“抢救因明”的呼吁,因明研究再次呈现兴盛之势,并分别于1983年和1989年召开了二次全国性因明大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因明研究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一、回 顾
  ⒈成果概述
  ⑴出版了各类因明著作20余本。主要包括:
  1990杨化群的《藏传因明学》
  1992沈剑英的《佛家逻辑》
  1994巫寿康的《〈因明正理门论〉研究》
  1994剧宗林的《藏传佛教因明史略》
  1995更登三木旦的《藏传因明学教程》
  1996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
  1999郑伟宏的《〈因明正理门论〉直解》
  1999嗄青多吉坚赞的《三十颂与音势论的注释及因明学概论》
  2000扎西旦巴饶杰的《因明中观释难》
  2001万果的《因明逻辑概要》
  2001沈剑英的《中国佛教逻辑史》
  2003刚晓的《汉传因明二论》、《正理滴点论解》
  2005刚晓的《正理经解说》、《集量论解说》
  港台方面
  1991林崇安的《佛教因明探讨》
  1995明性的《量理宝藏论》
  1996水月的《因明句身初例》
  1997李润生的《因明入正理论导读》
  2000李润生的《正理滴论解义》
  以及霍韬晦的《佛家逻辑研究》和法峰的《因明论理概论》
  ⑵出版了数本论文集、多部论及因明研究的逻辑史和比较逻辑史,因明文献的译著。主要包括:
  1990《吕徽佛学论文集》
  1990《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1992水月的《因明文集》第二册
  1994《因明研究》文集
  1994《虞愚文集》
  1998水月的《因明文集》第三册
  1991彭漪涟的《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论》
  1995张忠义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2001温公颐的《中国逻辑史教程》
  2004周云之的《中国逻辑史》
  2005宋文坚的《逻辑学的传入与研究》
  1997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
  ⑶发表各种学术论文约120多篇。
  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大陆地区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因明论文约100来篇,其中核心期刊约占一半。港澳台地区共约20余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8篇。写过或发表过论文的共约40余人,平均每人2.5篇。其中2篇及2篇以上的约14人。
  ⒉研究特点总结
  ⑴尝试采用现代逻辑方法。
  ①数理逻辑的方法。1994年巫寿康的《〈因明正理门论〉研究》出版,该书以数理逻辑为工具探求了九句因、因三相、同品、异品、宗因喻三支、宗过、因过、喻过的数理逻辑表达式。数理逻辑方法的使用可以说是因明研究的一大创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数理逻辑作为现代逻辑的基础,其产生和发展使得逻辑这门古老的学科获得了新生。可以说,数理逻辑应当是因明研究中最科学、最先进的逻辑方法。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可以更准确、更严格地分析、表述、证明因明中的逻辑思想。
  ②比较研究方法。现今因明研究中,普遍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了与西方逻辑、墨家逻辑和佛学的比较研究。如黄志强的《佛教义理与因明逻辑》、《墨家逻辑与佛家逻辑之比较》,张忠义的《因明论式只有第一格AAA式吗?》等。尝试从逻辑规律、语言逻辑、逻辑起源、逻辑特征、名言论、命题论、推理论、论辩及论辩形式、谬误论、后续发展状况等方面, 对墨家逻辑与佛家逻辑进行比较研究, 阐明二者是差异与类同共存, 并以此揭示两大逻辑的成就与不足, 以促进逻辑学科的发展。在因明与西方逻辑比较中,大部分比较的重点在于把三支论式与三段论比较。目前存在一些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三支论式是三段论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外设三段论推理。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因明三支论式不应当看作推理,而应当看作是因明对论证形式的研究。还有学者论证因三相是三支论式的公理。总之,在当前的因明的研究中,比较研究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与前期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得到了加强。笔者认为,虽然因明与墨家逻辑、亚里士多得逻辑起源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它们产生的时间却很相近,产生和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辩论,因辩论而兴盛。因此它们之间必然有某种思维上的共同点或联系,进行这种比较研究完全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有价值的。不同文化学术传统的同异对比可以展开优势互补的学术交流,从而必能促进学术的创新。我们进行不同逻辑体系的比较研究,同样有利于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有利于各家逻辑扬长补短,促进整个逻辑学科的发展。
  ③其他逻辑方法。比如采用语用学方法分析因明中的语用谬误。因明是发源于印度的论辩逻辑,“它对论辩的语用规则有具体的阐说。通过分析,有人得出它构建了一个语言交际的四元语用模型。” [1]
  ⑵学术争论不断
  从这些年发表的论文来看,因明的学术争论一直在展开和深入,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笔者总结,这一时期因明争议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新因明三支的逻辑本质。一种意见认为三支论式是类比论证。第二种意见认为它是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推论式。第三种意见则认为三支论式是论证形式,喻依是因明立宗的前提和条件。
  ②三支论式与三段论。一种意见认为它们在思维形式上是一致的,区别在前提和结论次序上不同。另一种意见认为它们本质是不同的,三段论是推理而因明三支则是论证。
  ③因三相问题。因三相是陈那革新因明的关键,新因明体系正是在因三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陈那在《理门论》中第一次准确表述了因三相理论:“又比量中唯见此理:若所比处此相审定,于余同类念此定有,与彼无处念此遍无。是故由此生决定解。”它的标准说法在天主的《入论》里:“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由于因三相是新因明的核心和基础,因此, 对它的不同解释直接关系到佛家逻辑的根本性质。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把因三相当作三支论式规则。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因三相在本质上属于逻辑公理而非论式规则。
  ④其他一些争论问题。如因明本质是逻辑还是论辩术,“四似”能否被列入“二悟”,“全分”、“一分”是否为量说等等。
  ⑶藏传因明研究增多
  这一时期,有关藏传因明的论文约20篇,约占总量的16%。与前期的研究相比,成果斐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藏传因明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藏传因明的辩理规则、藏传量论“摄类”的哲学意义、法称三支等等。藏传因明直接渊源于法称及其后学,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藏传因明的“摄类”范畴体系是因明学趋于成熟的标志,概括了因明的基本义理。恰巴曲森最初提出了十八对范畴,其后在《因明学启蒙》中扩展成近三十对范畴。可以说“摄类”范畴体系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哲理和教理,因此笔者认为对此尚可进一步深入挖掘和阐发。
  ⑷注重因明的社会文化功能。
  鉴于因明发展一直不够景气,因明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少数学者或居士,远离社会的发展。为了使因明不至于再度成为绝学,有的学者提出因明研究应该注重社会文化功能、注重创新。姚南强的《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颜华东的《简论因明研究的现代意义》、刘宗棠的《佛家逻辑与论辩》都提到了这点。他们认为“应加强因明的应用性和通俗性,因明要成为学法的重要认识渠道,读经的辅助工具,提供讲经弘法的方法,成为僧侣日常应对的逻辑和语言工具。要编写通俗的白话文的因明入门,使僧俗大众都能读懂并且都会应用。”[2]对于此,笔者亦十分的认同,并认为因明的推广和应用不应只局限于佛法领域。历史上,因明与亚氏逻辑各建立了一套语言系统,从范畴分类和区分谬误两个方面看,因明的论述比亚氏更为详尽、深入,在表述上也更为清楚明确,这说明因明具有更强的论辩性和应用性。在现代的论辩赛中,亚氏的形式逻辑其实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而因明因其包含的某些论辩技巧,或许反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在法律的庭审、办案的讯问中因明同样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反 思
  虽然这一时期因明研究相对以前的历史阶段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总体来看,因明在我国依然是一门不太受重视的学科。就是相比逻辑学的其他分支,如现代逻辑、中国逻辑,无论是出版的著作数目抑或是发表的论文数量都远远落后。在笔者看来,因明或许是逻辑中最为冷清、寂寞的学问。在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成果之后,我们认为,我国的因明研究目前尚有不足之处,或者说存在某些局限。这些局限或多或少阻碍了因明的发展。
  ⒈因明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明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传入中国已有千年。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唐代为例,唐初杰出的哲学家吕才并非佛门中人,却专门研究过因明,并著有《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可见当时社会环境受因明影响之深。可以说从那时起因明就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今出版的中国逻辑史的著作,几乎都包括有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些著作的作者都认为因明已经是我国逻辑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印度因明在中国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和长足的发展,实际上成了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逻辑史理应把印度因明的传入、传播、研究、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领域,不仅应包括汉传因明的传入与研究,还应包括藏传因明的传入和研究。” [3]作为世界三大逻辑之一,因明在印度已然亡绝,却在我国得以保存并在西藏地区继续发展。因此我们研究因明,振兴因明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不仅仅那些不搞因明的人看不到因明的价值,甚至一些研究因明的人同样对它的价值十分的模糊。并且当前人们评价因明的作用,往往只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考虑。认为因明的价值只是它作为逻辑史上一大源头的价值,而没有看到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明固然是三大逻辑源头之一,其意义重大。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此,局限于学科之内。那么当我们面对由西方逻辑发展出来的分支庞大的现代逻辑,我们将不得不承认因明的作用是“有限的”,价值是“有限的”。问题是因明的价值不仅于此,它的求真的精神,它的理性思辨的态度,它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才是我们更应当研究更应当思考的。因此笔者认为,对因明的价值的忽视是当前因明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因明寂寞的根本原因。
  ⒉缺乏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任何一门学问的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使用。西方逻辑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一阶逻辑、扩展逻辑、变异逻辑、批判性思维、逻辑哲学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无可否认“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在能量方面的差异是巨大的,所谓能量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逻辑所能解决的问题,现代逻辑都能解决,而现代逻辑所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传统逻辑都是无能为力的”[4] 我们只有站在今天各门学科所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上,才能对过去的学术思想做出科学的评价和总结。当前因明的研究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逻辑方法,在使用现代逻辑方面,我们是做的不够的。除了巫寿康的《〈因明正理门论〉研究》外,尚无一本因明的著作采用现代逻辑(数理逻辑)方法。采用现代逻辑分析手段的因明论文数量也是屈指可数。
  有人提出用现代逻辑来分析因明是否可行,因为现代逻辑源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传统,而因明则是古印度逻辑。这样研究会不会改变因明自身所具有的特点。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并不完全赞同。我们认为逻辑的发展受逻辑和历史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明虽源于印度,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民族,甚至创立者的特点。但就像当代著名逻辑学家苏珊·哈克说的,“逻辑是‘对论题中立的’——这种传统的观念可被认为是提供了一条划定逻辑范围的原则。”[5]正是逻辑所具有的这种中立性,才让其有了超越民族、超越阶级和超越地域的可能,有了用现代逻辑去研究因明的可能。因此,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现代逻辑学者加入因明研究行列当中,同时希望研究因明的同仁,特别是中青年学者能更重视现代逻辑的作用、能熟练掌握现代逻辑方法,让因明的研究更加的细致和深入。
  ⒊研究范围偏窄、缺乏普及
  目前的因明研究,比较集中于前面所述的争议范围。就文章数量大约占了总量的近一半,并且大多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但是因明不应仅限于逻辑,它还有辩论、认知等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因明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其语义的理解与阐释,鲜有其他方面的突破与创新,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因明落寞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随着现代交叉学科不断发展,逻辑的发展已呈现多元化趋势,逻辑、认知、心理、哲学之间的综合研究已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因此我们认为,弘扬因明应当从多方面来考虑,将因明中一切有价值的内容都放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因明有许多特殊的概念和用语,不仅十分的繁杂,比如“义”,又被称作差别、法、能别、或叫共相。也偏离人们的日常用语,让人不知所云,使有心研习因明者望而却步。在这方面,日本东京大学的末木刚博教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把因明的一整套特殊语言翻译成现代的、大众化的语言,并使用符号逻辑方法加以解释,使之更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也更能显现出因明的逻辑特点。一个学科只有普及才能焕发出生命力。我们希望能编写一些富有趣味的、贴近生活的因明普及读物,让更多的人知道因明、了解因明、关注因明,从而推动因明的研究与发展。
  三、结 语
  回顾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因明研究,仅论文数量就占近代百余年总量的一半多,不可不谓成果丰富。虽然因明目前境遇还属冷落,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逻辑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的方法的不断产生,因明这门古老的学问终将会复苏、兴起。
  参考文献:
  [1]沈剑英.因明的语用学[J].哲学研究,1998.1.
  [2]姚南强.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J].世界宗教研究,2003.4.
  [3]周云之.中国逻辑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3.
  [4]王路.逻辑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8
  [5]苏珊·哈克.逻辑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