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量理宝藏论(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某谓设立俱势力,自之体性是唯「火」。】有一说设立俱势力因,「火」比所破之「寒触」势大或势力均衡,剔除寒触可现不可得,然则若彼火势弱小,虽然实有寒触不可现故。以结合唯「火」灭除彼寒触为因。曰此不应理。若是一具有势力寒触,则无热触;若是寒热势均立故,则二者应变成无,以其二者不相并存之故。故以火现相即成立彼之对立寒触实为无,当成立唯「火」之因。然或谓:寒触和热触唯「剎那」相遇之同时并存故。谓灭除彼对立之见解是错误。谓剎那不灭性,为灭除相续之辅助性前已述及。
  辛二?互绝相违有二:
  壬一?破斥他宗:
  【以他法掩蔽一法,谓是互绝相违因。】
  癸一:承许他宗
  西藏大多数学者如是主张。欲许不并存相违,亦为互绝相违之别相。有一说:虽不遮除相续,他法掩蔽任何一法谓之说法,所谓:「不遮反相续」,欲许断除不并存相违。
  【分析直、间接相违,间接相违许有二。】直接相违:否定所破除之事物,适用唯「遮反」。间接相违有二:直接相违之「差别」所作和「无差别」所作。
  【实、虚体相违方式,所取二二共为四。】一、法自性相违因:实体之直接相违,如「常」和「无常」。二、法差别相违因:于实体直接相违之所差别,如「非青」和「青莲花」。三、法无差别相违因:无所差别犹如:「青、黄」「有为」与「常」等三相违。四、有法自性相违因虚体直接相违,「是遮无、非遮无」;「是所立、非所立」;「是因、非因」等等于一个根本虚体,遮阻一个虚体是彼之虚体故。五、有法差别相违因:虚体直接相违之所差别,「遮无」之虚体和「所知」之虚体,「非因」和「所作性」为因相等等。六、有法无差别相违因:虚体无差别,「所作性」之虚体和「无常」之虚体等等相异之虚体。
  癸二?他宗不应理有三:
  子一?极成过:
  【掩蔽他法是相违,诸相属亦成相违。】任何一法被他法唯「掩蔽」,若承许互绝相违,则相异一切法皆成相违,若欲许如是,火、烟等等一切相异实物和所作性和无常等等一切相属关系,「说者」与「遍一切智」等等相异虚体,亦皆转成相违。
  【若欲许灭除相违,成立相属理论失。】结合相违因,当证成所立,若「遍一切智」与「说者」二者亦相违,则法称论师谓:「说者」与「遍一切智」二者无任何相违之旨趣相违。
  子二?破斥–断过之答辩:
  【若相异相属无系,谓灭除是同体性。】容许实物或相异虚体,青、黄等等无相属,容许火、烟或所作性、无常等等相属,彼此之间相异是灭除同体性。彼性是相违量力性,若思惟相违再相违,相属又相属故亦无过。
  【灭除相违可得故,无能转成不可得。】前面地上实有瓶,青黄和火烟等是相互对待,不剔除可现不可得故,相异之虚体是相互观念,不剔除遣余方式一切当须结合相违可得。
  子三?相异虚体谓相违之旨趣:
  【相异虚体谓相违,是假有性如相属。】某些因明论者谓青黄、火烟等等彼此相违陈述之。与白色相属之黄色,或与马相属谓牛,俱同聚集一处。如假设具有相属关系,相异虚体虚设为相违,而非实相违者。
  壬二?自宗所许有二:
  癸一?一与异之立论:
  【原因和识之分析,能设相异非相异】。因产生相异和非相异,或现起相异识和同一识之方式,诸实体能作同体和相异体之名言。
  癸二?相异虚体设置相违相属之方式:
  【相异损益违与系,若非二者唯「异」名】。彼诸相异法,「饶益则相属」,「能害则相违」,若非上述二者则唯「相异」之立论。
  壬三?叙述互绝相违性有三:
  癸一?直接相违:
  【灭除「非自」实相违。】谓之定义而运用,喻如:「常、无常」和「青、非青」、「遮无、非遮无」等等,然若谓非青、白、黄等其余实体,皆是成立对立实体?非青之虚体—遮无是无实,遮非是实体,非所破斥事物故无过。
  癸二?彼所差别之间接相违:
  【间违灭非自能遍。】谓之定义,喻如有为、常、俱分别、确实、我、五蕴、实体、实谛等等相互破灭。
  癸三?断诤:
  【青等非二违不除,谓之。断除非相违】。有一说若谓青黄瓶毡等等成立一体故,应不剔除一体,非「直接相违」与彼所差别之「间接相违」二者之故,曰:彼诸是互相断除,然非互绝相违因。彼故可现这些互相断除「有」或「是」条件下,剔除「可现不可得」性。「互绝相违」:所破斥事物为可现或不可现之差别,结合相违可得因故破除之。
  【互绝相违遮同体,彼是彼非之灭除,互相断绝二实体,是剔除非可现故。】摄略之偈颂。
  第八章 详观定义
  丙二?确定能知量之自性有二:
  丁一?定义之立论
  丁二?抉择各个事相之义
  丁一?定义之立论有三:
  戊一?总相—三事相之自性
  戊二?别相—确定量之定义
  戊三?抉择定义所表明之义
  戊一?总相—三事相之自性可分为三:
  己一?所知成立遍及三法
  己二?确定能遍三法之自性
  己三?三法各个立论。
  己一?所知成立遍及三法:
  【一切所知由三法,遍满故述彼理论。】一切所知遍满定义、名相、事相三相而成立自证识,若所知之相显现于觉识,与余他不相同之相和彼名声,盼望觉识上无误与俱根本所知同显现故。
  己二?确定能遍三法之自性有三:
  庚一?认定体性:
  【能知定义是义法,所知名相是心法,所知事相所依法,是设置彼诸理论。】定义:设置此俱能知之因,如脊峰垂胡为实义法。名相:设置此所知之果,如牛之名相是觉识之法。事相:此所知之依止,如花白。此三者亦不转成义自相之支分,而是遣余性。
  庚二?设置彼之三法应理:
  【三法亦需依缘由,否则一切皆错乱。】花白表示牛之名相,唯一脊峰垂胡设置为「定义」其原因为何?虽无原因诠谓「定义」,则为何不诠说余二者为定义。如是「牛之名言」和「花白」,分别设置为「名相」和「事相」之原因为何?须详细观察之。
  注:脊峰垂胡即牛背置放牛轭之凸峰,垂胡是牛颈下垂之皮肉。
  庚三?各个之定义:
  辛一?定义
  辛二?名相
  辛三?事相
  辛一?定义有三:
  壬一?破斥定义不需要加以定义之思维
  壬二?设立需要定义之立论
  壬三?详析彼之所遮除之过
  壬一?破斥定义不需要加以定义之思维
  癸一?破斥他宗:
  【实有定义不重复,若须定义成无穷。】有一说:定义不需余他定义加以解说,以其遮义是实有之故。若需要(定义)则转成无穷尽之说法。
  【某谓义虽不需要,然名言需要定义,他谓义亦需要说,名相类彼因无穷。】西藏前期因明诸学者主张:青色虽现前成立实义,然不认知「名言」之愚昧者。「青色」法者,应容许结合现前之名言,以其经验得了达之故,谓之说法如诸因明论者所承许。定义亦分定义之「意义」与「名言」二者,意义上来说,虽不需余定义,然而彼义设置于事相。定义之名言:设置于所表之定义,谓:彼不成立实有之因相之说法。某些学者主张定义虽需要余定义,而且应无过,第二名言之定义于「牛之名言」,如需要设立脊峰垂胡之定义。若谓牛之名言,为何是第二名言之定义?脊峰垂胡亦云何为牛之定义?彼是牛之所着境故。牛之名言亦是二名言之所着境故。然而脊峰垂胡不需其余定义解说故,当不变成无穷谓之旨趣。如是欲许于名相亦实有其余名相之诠说。若如是则定义之实义,虽然有止尽;然定义之名言当致成无穷。彼定义和名相二者设立根本后,容许作为「定义」之名言和「名相」之名言。若谓需要其余定义故转成无穷尽?如是请问汝?若谓成立山具有火,设置烟之因相时,云何是烟因相之缘由?具足三因式之故。然则若为成立烟因,须因三式,则彼性—(烟因)成立因相,尚须余因相故,当变成无穷尽。
  于彼如是答辩:愚昧者成立烟因相,唯「因相」之(总相)和「别相」成立因相二法。别相之因应有无穷尽,喻如︰「烟」法者,容许成立「山具有火」作为因相之名言,以其观待成立山具有火,具足因三式之故。具足因三式法者,容许成立烟因相作为因相之名言,以其观待于成立烟因相后,具足第二因三式之故。第二因三式法者,观待成立第一因三式之因相后,容许作为因相之名言,以其观待第一因三式而成立因相后,具足第三因三式之故。谓之等觉识明察秋毫,若以名声诠说而不错乱,则虽劫数诠说亦不能说尽。因此若谓:声「性」等用成立声。曰:若「成立声」变成有二成立法,若谓因三式亦变成如是,应承许之有法之因三式,是烟之因三式,至于因相之因三式,是因相自体实有因三式故,以其虚体相异之故。声亦若观待后而处置之,则转成非真实者。因三式欲许非真实故不类同。
  若谓如是,不知后际无穷故,当不知前际无穷?曰:应不然。所立(声无常)成立因之事相(所作性)之故。若如是,须设置因相之名言致无穷。谓适住于颠倒见则须如此。成立唯「因相」之名言,欲许判定是「一虚体」和「相似一虚体」二种说法。首先:唯「因相」之名言第三结合之时应有止尽,如是「因三式」法者,容许作为因相之名言,以其具足因三式之故。若如是设立则如声法者,为无常,以其是声之故,谓之为事相和因相无异不成立因之说法。此有一说:彼不应理。若因三式不具足因三式,则彼因三式是因相与否?若非因相则不能成立烟因相,若是因相则是自虚体因相,不可能不具足因三式。复次;因三式若不具足因三式,则烟因亦不具足因三式二者相似。
  若谓烟成立诤事故,宗法和同品摄属具有火,于异品无火不趣入,具备随行随遮故是因三式?此亦于诤事中成立烟法之故,趣入宗法、同品具有因相之名言。不趣入异品—不具有因相之名言故。具备随行随遮之故,为何不具备因三式?彼故相似一虚体故,成立唯「因相」之名言之时,亦应欲许无穷尽,以其观待于前者前者唯「因三式」名之虚体有法,是观待于后者后者唯「因三式」名之虚体因相。因此若谓因三式之差别相是唯「虚体相异」名,近似于无相异虚体?曰:别相—唯「依于彼」名虚体相异者性,虚体亦转成相异故。谓因相存在无穷尽。此亦唯「垂胡」设置为事相后,表示定义之名言,亦唯「定义」之名言,表示「别相」之定义二者,若表示别相之定义。则存在无穷如前之方式。表示唯「定义」名言之时,亦欲许判定同一虚体和相似虚体二种。首先:欲许第三结合之时有限度,应不应理。于因三式若不具备因三式,则变成非自虚体定义脊峰垂胡亦不具足因三式谓之相似。彼故诸欲许相似虚体,表示唯「定义」之名言时,亦欲许无穷尽。观待于尽前际三法为事相,观待尽后际三法是定义之故。彼故,欲许定义之定义应成无穷谓之说法,此不应理。
  【不确定设立之因,而确定设立之果,定义当成无目的,若不确定「无穷」灭。】不确定「设立之因」—即定义,若确定彼设立之果—即名相,则虽无「定义」亦当了知名相。若不确定名相,则于后际无穷确定定义为非有故。终究不确定根本之定义。
  【因之事相所立义,成立故无穷无过】若谓虽不知无穷之尽后际,亦无过,以其因之事相成立所立之故。
  【虽未定三式垂胡,唯「确定」所作花白,能了悟无常和牛。】由「因之事相」或「定义之事相」得了知所立,则虽不确定「因三式」或「垂胡」,然亦若现见「因之事相」—所作性或「牛之事相」—花白等等,则能确立「声无常」或「牛」。若欲许于现见声所作性,应不生增益之常。否则于无垂胡之余凸物亦能确定为牛。
  别相—欲许名言为定义不应理:
  【某谓名言若非许,所着则彼非所知,若亦许是一所着,彼是后时之定义。】有一说:牛之名言性是「第二名言」之定义,依此说明彼牛之名言。容许「名声」在觉识上不错乱之一所着境,若无此「所着境」则违越诠说所知事物,若存在于彼耽着境,从牛之名言遮反其余非牛,类推于容许耽着垂胡之牛,亦除垂胡性外非余他物谓之。若是彼之所着境是彼牛之定义,或是脊峰垂胡。若依第一情况「余他之名言」成立定义,若依第二种情况以一定义表示诸多名相,彼应非有。彼故最前际是定义,彼「声」于觉识上容许所着境之诸后际名言是名相故。「所知」不容许为「定义」之法非有。
  破斥此说:
  【若如是亦于树枝,若无树枝则非树,若有树枝亦于树,定义形成无穷尽。】承许树之定义,对于树枝若无第二树枝,则树枝转为非树,若有第二树枝,则彼亦须第三和第四树枝等故,树之定义亦有无穷尽,如是说法岂能形成?
  【树枝虽无余树枝,然而彼树枝成立,檀香树无二体性,成立故不致无穷。】檀香(树)成立是树,设置树枝为因之时,树枝虽无余树枝,然而树枝不变成非树,彼树枝与树具相异不成立,证成无分别体性故,若谓即使树枝性亦成立树?
  【虽无第二名言然,彼「名言」性以定义,成立所知体性故,岂需名言致无穷。】就「名言」而言,虽无第二名言,然而不违越于所诠说了知前时名言。脊峰垂胡等等之定义,具牛等之彼名言,不成立相异,而成立无二体性故。「脊峰垂胡」若成立所诠知,则与彼无二之名言亦成立所诠知。如同「檀香」成立树,则彼之树枝成立树,比照此理论欲许定义致无穷,则是同分之对比。值此之际是超越性之对比。若比照同分,则前名言无后一名言,则当违越于所诠知前名言,若如是说。于前檀香若无后檀香则远离前之香味。若谓虽无后者(檀香)成立「前檀香」性,与香味无关?虽无后名言,然不超越所诠知成立前名言。如是于火之定义—暖热若无第二暖热,则前者应成非火。于火若无第二火,则前者应成非火等等一切皆相似。若谓火和树等等绝对实法,和「定义之定义」无穷,「名言之名言」无穷,观待虚法虽词语相似然义不相同?曰:吾等承许声和一切分别(见)为遣余领域,一切能立能破觉识法,是依于虚体故一切皆相似。
  复次:如脊峰垂胡是牛之所耽着境,随行于定义。谓第二名言之所耽着境随行于第一名言之定义。三者亦若唯「耽着境」随行于定义,则果因相之耽着境。是火故认为是火定义等极大过,彼故这些定义无穷和名言无穷。如于吃饭时,寻求前时之稻种,实无意义之旨趣,无论如何七支量论未述及。
  癸二?自宗:
  【名义相属了达时,于彼时成立名言。】因明善巧者唯现见「因相」和「定义」之义成立名言。愚昧者设置彼诸定义为因相。当成立已成立之名言。至于极愚昧者,陈述因三式各个体性,脊峰垂胡之义,脖颈之凸肉和颈子皮肉下垂等需要有名义相关系属。如是诠说彼犹不了解,则非成立名言。然若思维愚昧者如何成立名言?
  【因相和定义两者,总与别相各有二,两者限第三结合,第四以后无所需。】质问:烟是因相何以故?总相:成立唯「因相」;别相:此结合因相含摄于成立「名言」二者。首先:彼具备「因三式」应是因相,引述如:所作性。谓烟亦具备因三式,若谓:如是彼具备因三式是因相,何以故?任何具备因三式安立名因相。如于具树枝立名树,名词当成立系念作用故。其次,了悟此运用(凡观待于成立所立后,彼具备因三式,是彼成立任何之因相,如成立无常。烟亦观待于成立具有火后,具备因三式。观待成立山具有火后,彼具备因三式,是成立具有火之因相,何以故?观待于任何成立具有火后,彼具备因三式,立名成立山具有火之因相。犹如于具有树枝立名树)易于了解。如脊峰垂胡是牛之定义,亦了知有总相和结合二者。总相—成立任何断决直接相违之虚体义,应是彼之定义,如腹鼓足底小,脊峰垂胡之聚合,亦成立断决直接相违虚体义,故当成立彼是定义,而且成立凡断决直接相违虚体义,立名定义,如谓具有树枝当成立为树。既了知此结合抉择于别相,得知诠说性。(凡观待于任一所表后,成立断决直接相违虚体义,是彼任何所表之定义,如瓶所表是腹鼓。垂胡观待于花白所表为牛后,成立断决直接相违虚体义。花白观待于所表牛后,成立断决直接相违虚体义。花白是表征牛之定义。何以故?花白牛观待于所表牛后,成立断决直接相违虚体义。花白所表牛安立名定义,如具有枝叶而立名。)易于了知。
  癸三?断诤:
  【因三式无具三式,不成因有则无穷。】因三式若不具足三式,则变成非三式之因相,若具有因三式则彼是第二因三式,观待于彼(第二因三式)后,第三因三式和第四因三式等等,汝亦当转成无穷质难之?
  【因三式唯烟之法,是无二故无余法。】烟设置于事相后,若于彼烟欲计量有一其它因三式,如汝见解是真实。吾等于「烟」性,除了觉识上所认定因三式外,其余不承许于烟中更立第二与第三因三式等等,岂具有过?
  【亦剔除此之定义,应无穷应成之过。】断决直接相违成立虚体义若无定义,则彼转成非定义,若有定义转成无穷谓之说法亦于此删除。项峰垂胡置于事相后,若欲计量有一他成立断决直接相违之虚体义,则转成无穷,然而项峰垂胡性,成立断决直接相违之虚体义故无过失。若非如是,则垂胡若无第二垂胡,垂胡变成非牛,需引述垂胡至无穷尽等极成过。
  壬二?设立所需定义之立论有二:
  癸一?破斥他宗:
  【某某谓设立名相,因相亦相似故非。】若定义之定义是设立名相之缘由,则因相之定义亦能知所立宗,何故非如是。若谓:能知所立宗需因三式,设立名相亦需要设置三法。
  【某一欲许具三法。】实有具足三法之名相之虚体义之说。
  【待名相故此非理。】若谓了知定义需观待于名相故,不应理。彼所引述定义之体性,若观待自之名相,则转成过错。然此不观待自之名相故,不转成过错。喻如:设立「所作性」为因相,观待自之所立—无常,而不观待于所引述因相之体性—无常,应无过错?谓曰:譬喻不相似,不观待无常当成立所作性虚体(属性)。在此若不成立名相,则不证成名相之虚体义之故。
  癸二?立自宗:
  【断决事违虚体义。】任何一法成立断决直接相违之虚体义,断决「名相」和「事相」二虚体后,成立彼任何所许之虚体义故。
  壬三?详析彼之所遮除之过有三
  癸一?破斥他宗
  子一?他宗主张
  【若摄彼定义之过,西藏学者许为三。】西藏后期因明诸论者聚集定义之过:
  丑一?定义自虚体不成立实有
  丑二?定义转成余虚体义
  丑三?定义不适存于事相
  丑一?定义自虚体不成立实有
  云何定义,从自之名言不能成立自力譬如牛之定义如牛性。设置「自之名言」为定义。如牛头,设置「自之名言」之所差别法二者。另有一说:于彼上设置他之名言和他之名言之所差别法共四种。
  丑二:定义转成余虚体义
  虽从自之名言成立自力,然非自之名相虚体义。分析有四:
  寅一?非有
  寅二?未遍(过狭)
  寅三?过遍(过宽)
  寅四?均等遍,转成余虚体义
  寅一?「非有」:具所表征之事相为非有
  (喻:牛法者,是马,以其含摄脊峰垂胡之故。)设立脊峰垂胡所表之马。或是(空性法者,是遮非,以其舍弃所立法之故。)设立弃舍所立法所表之遮非。
  寅二?未遍:
  观待具表定义一方为无。(花白法者,是牛,以其含摄脊峰垂胡之彩色故。)设立彩色垂胡为因以表征牛之定义。(空性法者是所知,以其拼弃所立法之故)设立「拼弃所立法」为因,以表示所知之定义。
  寅三?过遍:
  遍满具表征之定义,且无所表征之有法亦适用。(马法者是牛,以其是具有头故。)设置具有头表征牛之定义。或(瓶法者是遮非,以其所知之故。)如设置所知以表征遮非之定义。
  寅四?均等遍:
  于能具表征定义亦从所表法转成其余虚体。(瓶法者是无常,以其因缘而生故)。喻设置因缘而生为因,以表示无常之定义。或(量法者是空性,以其所知故)。设置所知为因,以表达空性之定义。
  丑三?定义不适存于事相
  任一定义虽从「自之名言」成立自力,尽管如何设置任何所表征之事相,皆不成立。喻有四:
  寅一?相违事相不存在
  寅二?虚体无相异不存在
  寅三?无相异虚体义不存在
  寅四?观待事相之一方不遍及不存在
  寅一?相违事相不存在
  (马法者,是牛,以其含摄脊峰垂胡之故。)实法以马表征牛,设立垂胡为因相。(所知法者,是遮无,以其不弃舍所立法之故。)遮反法所知表征遮无,设立不弃舍所立法。因三式表征空性,设置因三式为因相,彼应不形成,差别于虚体阻碍性,具备因三式之故。
  寅二?虚体无相异不存在
  (脊峰垂胡法者,表示牛,以其是含摄脊峰等性之故。)如于垂胡表牛,设立垂胡性为因相。因三式表因相,而安立因三式为因,彼应不转成,观待事相相异之虚体故。
  寅三?无相异虚体义不存在
  (牛性法者是牛,以其含摄脊峰之故。)如牛性表牛,安立垂胡为因相。(所知之名言法者,表为所知,以其许存在觉识境故。)所知之名言表所知,安立许存在于觉识。或(遮非之名言法者,是遮非,以其不舍弃所立法之故。)遮非之名言表遮非,设立不弃舍所立法,彼应不转成,观待「事相」「名相」相异虚体之故。
  寅四?观待事相之一方不遍及不存在
  唯「生物」表牛,安立垂胡为因相,唯「觉识」名表示量,如安立了悟谛义为因相。(所知法者,应是量,以其了悟谛实义之故。)从彼诸除了「相违事相」不存在之外,余三者能依虚体法成立之时为非有,如此彼虚体所表之定义不存在,于彼虚体所表「非彼之定义」存在或不存在思惟之?若存在则「非彼之定义」存在故,而「彼之定义」不存在。彼是相违后不存在,若不存在则不得了知彼虚体,和非彼虚体之事相之故,谓俱戏论之说。
  子二?彼诸破斥有二:
  丑一?理论之不应理:
  【若设置结合计过,无转成余虚体义,若不设置结成过,不住事相成无义。】倘若设置彼诸结合为因相而计量,定义从名相转成余虚体义不应理,空性法者,弃舍所立法而表「遮无」之时,弃舍所立法非有「遮无」之名言故,应成余虚体义,倘若定义可能转成名相与否,诠说外义可能转成事相与否?不承许诠说名相性能依于虚体与否。若谓如是无需要与无利益之故?然则虽承许转成余虚体义,却变成不存在之事相,经由「非有」方式,转成余虚体义之过,亦即设置非有事相之故。质难:倘若不设置结合(事相)而计其过?曰:不需要不存在之事相。若牛之定义设置脊峰垂胡为因。设立遮无之定义弃舍所立法,则为无过故。质问:彼倘若随附处理事相方式,如若设置花白或空性为因相,则是无过。若谓设置马或所知为因相则为具过失?然则不设置结合而其计过丧势,以其需观待于设置三法之过故。关于彼「名相」之过,设置事相与否皆可,唯于名相计过。若谓关于事相之过,具有所表法与否皆可,观待于设置事相后,而计量无过?曰:不应理,若依事相计量,则相违不设置事相,若设置之事相,则相违「非事相之过」。复次,不存在事相之过,具有所表法与否皆可,若观待设置事相后而计量,则马表示牛,既设置自之虚体不成立实有,而且变成不存在事相。若承许彼观点,则一切过皆含摄于不存在之事相故,其它余过均成无意义。
  相违自之立论,牛性所表牛,设置垂胡为因,虚体义无相异后,承许为不存在之事相。如第一名言—牛之名言法者,应容许作为牛之名言,以其具脊峰垂胡之故。谓之承许名言无穷相违。
  丑二?非量论之旨趣:
  【此诸过失若合理,善巧祖师何不述。】此三过错若是定义之过,则善巧祖师智者顶珠—陈那与法称二论师,集量论和七支释量论,何以故不诠述,彼故彼诸名言相离失。
  癸二?自宗所许:
  【未遍过遍非有三,是定义之总过相。】自虚体不成立实有等三者亦随行过,一切过之支分含摄于此三者,别无余。
  【所有否定声与义,别此三者非有余。】定义:由实义之途径存在于三否定,如是一切名声,亦不违越此三否定,如是云:『法辞成相异,「不具之否定」,「具他之否定」,「究竟无否定」,无结合随欲,解悟彼义性。』不具否定,和具他否定,无相属否定三者依次,未遍、过遍、非有三否决语,依如是声作否决,实义亦如彼否决故,不违越定义之三过。法称论师于否决定义之际:合自辞声性,诸具不清晰,遮反作剔除,谓断除太过。欲许声遮未遍,谓断除未遍过。承许「所立」、「宗」「定义」,遮除彼诸无宗性,「妨害」和「其余」,无趣入定义故。谓「非有」之旨趣。故安然地,舍弃法称论师之理论。汝观察无所需之觉识后,此结合事相转成错误。即使无少许错误,诸善巧者不共许而不安适故,犹如蛮族之语言诠说为吠陀声。
  子一?未遍之定义及分类:
  如是三种过亦分定义与分类,未遍(过窄)之定义:设立任何定义观待事相之一方,不成立;分类:诠实体喻:牛之定义设立彩色脊峰垂胡为因。诠无实喻:遮无之定义,设立兔角为因,或诠兼具二者之法喻如:所知之定义,设立因缘生为因。
  子二?过遍之定义及分类:
  过遍(过宽)之定义:任何定义,遍满事相能够成立,然而无适于所欲表征之名相,彼又有三:过遍之实法,如牛之定义,设立「具头」为因,过遍之无实法:如兔角之定义,设立「遮无」为因。兼具二法过遍,如所知之定义,设立容许遍一切智之觉识。
  子三?非有之定义及分类:
  非有之定义:任何定义,于所欲表达名相,尽如所引述之因,皆不成立。彼有二:
  丑一?自虚体不成立之非有
  丑二?虽成立自虚体,然而非有所欲表征名相
  丑一?自虚体不成立之非有又分为二:
  寅一?不成立实事之自虚体
  卯一?自性名言设立定义为因可分为二:
  辰一?自之自性名言:喻于牛之定义设立「牛」为因。
  辰二?他之自性名言:喻于牛之定义设立「马」为因。
  卯二?所差别名言设立定义为因,亦分为二:
  辰一?自之所差别名言:喻于牛之定义设立「牛头」为因。
  辰二?他之所差别名言:喻于牛之定义设立「马头」为因。
  其中他之自性名言、他之所差别名言二者设置此名言之自虚体之支分,若相会合于「马头」之名义,虽成立自虚体,然而事相转成非有。有一说:若设立他之名言为定义,则转成无过谓之说法,不应理前已述及。
  寅二?不成立无实之自虚体分有三:
  卯一?遮无之定义设立遮无为因。
  卯二?遮无之定义设立空性为因。
  卯三?遮无定义设立识为因。
  丑二?虽成立自虚体,然而非有欲表征名相有三种:
  寅一?相异体性而非有
  寅二?无相异自虚体而非有
  寅三?无相异义虚体而非有
  寅一?相异体性而非有
  若以实有法喻诠释分有二相异实物:如马表牛,设立脊峰垂 
  胡为因。相异虚体,如所作性之定义,设立不住于第二剎那为因。(所作性与第二剎那等遍。)质难:此非有如何形成?曰:所作性与无常。任其一义虚体,了知另其一非有。释量论:「是故某差别,由某法了知,其余则无能,故别异而住」。又云:「尽其增益分,为遣余彼故,其决定与声,亦唯有尔许,彼等境有异。」彼故,马非有垂胡事相,所作性非有不住于第二剎那之名相。
  无实法:总义表无实,设立缘持错觉根识为因。
  兼二法:如所知表遮无,设立不容许觉识之境为因。因三式之空,设立因三式为因,于彼不转成,以其差别遮阻虚体性具足因三式之故。
  寅二?无相异之自虚体非有:
  遮反事相后设立定义为因。实体喻之诠说:(摄脊峰等法者,是牛,以其摄脊峰之故)。如垂胡表牛设立垂胡性为因。无实喻之诠说:(遮无法者是兔角,以其遮无之故)。以兔角表无实设立兔角性为因。兼具二者之法,(所知法者,许为觉识之境,以其所知之故)。所知表觉识之境,设立所知为因。
  寅三?无相异之义虚体非有:
  自之名相作为事相而设立定义为因。彼亦有三:实体喻诠说之:如牛性表牛设立垂 胡为因。遮无性法者,是遮无,以其是摒弃所立法之故。无实喻诠说:如常表恒常,设立无灭为因。兼具二者之法:所知性表所知,设立许觉识之境为因。此当不转成,以其观待「事相」「定义」之虚体转成相异故。
  癸三?断诤:
  【事相之设立与否,非有定义之事相,谓克除名相与否,二诤于此不妨害。】倘若此诸定义之过,于设立事相而计量,则牛之定义,设立彩色脊峰垂胡为因,此未遍应不成立,若设立花白为因,则变成无过且若设立黑驼为因,则当转成非有之故。倘若不设立事相而计量(定义之过),则一切事相之过皆不应理,若谓唯「生灵」名表牛,和马表牛之定义,设立脊峰垂胡为因是真实无过?于设立一切(事相)过而计量。然若谓:牛之定义,若设立彩色垂胡为因,应不形成未遍?曰:非如是,花白置于事相为因,然则若谓以花白所表杂色牛之名言,虽谛实然而表唯「牛」名之际,是未遍。若谓:虽不设立于事相为因,然而牛之定义设立脊峰垂胡为因焉非无过?曰:非如是,虽然烟是火之果,然而若别诤事外设立「余他」为因,依不容许能立因支,牛之定义虽是脊峰垂胡,然若「余事相」设立马等等为因,不能表征故是具过。彼故首先若问牛之定义是垂胡否?虽乐许是定义,随行于能立与否,需谓随附事相。喻如:烟是火之果,然随行于果因相与否,如:得力于引述之方式。
  其次若于事相计量,则非有定义之事相,若不剔除名相,则定义当未遍于名相。若剔除名相,于垂胡作为事相,垂胡虚体无相异非有之故。若谓亦应克除牛之名言,为名相?垂 胡不成立自体非有,非有余他之故,承许应非有余他名言。如是:若剔除能遍不剔除所遍,则应能遍之未遍及于所遍。若剔除所遍,则剔除能遍声之故,亦应剔除所闻性之谓应相似。声若不剔除是声,则剔除能遍余声亦剔除余声之所闻性。
  辛二?名相亦有三:
  壬一?破斥他宗:
  【某谓性名同一物,名相许名言之事。】成立名言是自性因之故,性相、名相之义谓同一物?云:此不应理?
  【名相名言所差别,故现见定义根识,转成俱分别觉性,成立义亦成实有。】名相—牛之名言,若不作「名」之差别,不许成立名相。若作名之差别,名相与实物同一体故,当转成名与实物同一体,若承许之,则于同一实物无「现」「不现」二支分故,若现定义相,则名不可现故,形成俱分别之根识。若无分别性故不缘取名,则认持定义而不认取名相故,彼二者同一实物丧失势力。若同一实物,则将成立意义,亦成立「名相」之名言。曰:不应理,如所作性成立无常。名相亦不转成假有,以其和「实有」为同一实物之故。
  【摄入立名谓名言,故非名相之事相。】复次有一说:名言之定义虚体义,容许所着于声心不错乱故,彼「名言之定义」是名相之事相谓之说法,非「量论」之旨趣,于命名之际,定义作为缘由后而立名。后时名言之际,现见彼定义之名称意念或所作意念后,此刻才趣属名言谓之故。释量论云:「共称名随行,彼随乐说行,名言义所作,如韵名声分」。
  壬二?立自宗:
  【了知具原由名声,是名相性。彼事相,由原由性作立名。】名相之定义,法称论师云:「成立了知具原由之声」。所谓成立具原由之声、觉识。如不分声义之瓶名,彼之事相立名义虚体。
  【如是了知由三门,是趣入彼之名言。】名言有三相:身之名言:趣属牛之取舍。语之名言:诠说是与非。意之名言:测察有无等,如是三种所成立世间事物是成立名言。
  【观待外义之名故,是假有。若于实事,不成立故是增益。】彼故声之自相,唯总声和唯「直接立名」非名相,天授等一切名声,亦应成名相之故,以及唯「许能立名」亦非名相,彼一切所知实有之故。「故」之声,观待定义具有原因之总相之名,是名相。容许觉识耽着之法,观待定义趣行觉识是假有,不成立于实义故,觉识之法应是增益。量决定论云:「成立境了知有境,与声和了解名言,或是能立,详析境故,趣属立名之故。」。
  壬三?断诤:
  【性、名相非同一物,自性因相不应理。】若谓实体定义和虚体名相,互绝相违二者,非同一实物故,相违自性因?
  【声之于义同一性,错觉故结合名言,于世间义无欺故,共称比量岂相违。】定义:
  垂胡诸相和牛之名相二者,思维性错乱故,执为同一体。以遣余无颠倒方式,分析各个虚体—「性相」、「名相」,成立同一体性。成立名言结合自性因故。遍一切名言之量—(世间共称量)当成立无欺量。
  辛三?事相:
  【能依定义是事相,真实假立二事相。】事相之定义,能依定义者。彼能立所依之定义性,设立名相。若分析有二:
  壬一?真实事相者,如牛之事相—花白。
  壬二?假立事相者,变成核计量之功过之事相,如牛之事相—马。
  己三:三法各个之立论有三:
  庚一?认识自虚体
  庚二?如何相属之方式
  庚三?与定义相属后,表征各个之立论
  庚一?认识自虚体有二:
  辛一?破斥他宗:
  【某谓三法自虚体,容许形成自相说。】不区分「现相」和「遮除」之成立,西藏学者有一说:三法是唯一成立自虚体,承许确定自相自然而形成之说法。
  【若如是彼三法者,应成无分别之境。】性、名、事相三法者,自相自然形成之故,不观待于遣余方式,应成无分别之境,若承许之,则一切妄分别和名声谓是俱分别遣余之说法,与之相违。
  辛二?许自宗:
  【彼故现相之虚体,非三法性。遣除之三法,是自之虚体,兼有立与破二者。】牛之自相是无分别现相之境故,性、名相之名言不应理。三法亦由遣余之支分,若成立实体之支分,则是「遮非」(成立因),若成立无实之支分,则是「遮无」(破斥因)。
  庚二?如何相属之方式有二:
  辛一?实际相属法
  【性、名相自性相属,事相多数暂相属。】定义—(性相)和名相是自性相属,彼二者和事相是暂时性相属,彼亦有自性相属,如实物表无常,设立不住于第二剎那为因相。
  辛二?能确定相属之量:
  【错觉缘持同体性,经验成立性、名系。】定义之总义和名相之总声二者,所作决定同体之力为思惟体性之错觉,认持同一体性,成立经验之自证识。
  【事相名相之相属,智者现见故忆念,愚者则忆念立名,成立名言需比量。】事相、名相之相属,若智者于「定义」或「现量」之成立,则当成立忆念立名。释量论云:「大慧由见性,能定一切相。」愚者忆念于前喻之相属,而确立因相。陈那论师云:「境虽实有然愚者,别此不随诠其它,由成立和同品法,唯一能忆念立名。」。
  庚三?与定义相属后,表征各个之立论有二:
  辛一?如何表征法
  辛二?互相确定之立论
  辛一?如何表征法有二
  壬一?最先结合之分类
  【于彼三者总定义,知此结合二二六。】总定义和了解此结合之定义二者,于牛之名言和花白二者,如是二二共六者为真确数目。
  【遮反亦有六定义、事相二支为无过。】「牛之名相」与「花白」二者,置于事相后,表非总相之定义,亦表非别相,了解此结合之定义二者,如是于其余二者亦二、二,于六中有四正确,非彼二者,花白非唯「定义」,可能错乱之际,若如是设立:「此凸物体之颜色法者,应容许用杂色之名言,以其花白相之故」,则可能正确因三式,然而「垂胡」与「牛之名言」二者,非事相应不能表征,届此不容许事相,以其非有之故。
  壬二?断诤有三:
  癸一?自虚体之表征法之断诤:
  【悟此结合之定义,若剔除名事二者,当克除事相垂胡,若不剔除谓过遍。】(脊峰垂胡法者,是定义,以其为成立断除直接相违义虚体之故。)脊峰垂胡置于事相,表了达此结合之定义,了达此结合,成立断决直接相违义虚体」,设立之际彼定义若不剔除「花白」与「牛之名言」二者,则当成过遍。若剔除二者则亦应剔除彼之事相垂胡。倘若谓:虽克除定义,然不克除事相,则定义应不遍及于事相?
  【若周遍于义虚体,未遍自虚体无过。】遍及于义虚体,以其「义」、「虚体」是同体故,故远离未遍事相之过。未遍及自虚体,以「自」、「虚体」相异之故,因此之故,远离「过遍」之过。
  癸二?非余虚体表征法之断诤有三:
  【相违名相克名言,实违事相为无诤。】
  子一?观察名相—断除不应理
  非名相之名言。若是名相,则遮除名相之定义故,应表相违,如遮除脊峰垂胡表征牛。若非名相,则当不观待于设置之因(定义)。若承许之,亦不观待于遮除名相之定义。若如是不许确定「无缘由之名言」故,若谓一切所知应未定定「有」、「无」?云:无过。非名相之名言,是名相之事相(花白),非自虚体,喻:「遮有法者,应非所立,以其无明显成立,不具有欲比测量之故。」若如是设置,则「非所立」之名言,观待因相是所立之事相故。而非「所立」之自(虚体)性,将遮除定义故成立不相违。如是,「非名相」之名言,观察名相之定义,克除与否之断诤,亦与前例相似。非名相之名言,于自虚体不克除名相之定义故,亦适于事相,能依彼事相虚体克除花白和垂   胡故,彼诸表征「非名相」之名言不相违。(喻:脊峰垂胡和花白法者,非名相,以其具原因之声不成立觉识故。)
  子二?克除一切名言过之断诤:
  脊峰垂胡总相,若剔除成立具有缘由之声觉识,则定义之自虚体,成立具有缘由之声觉识故,遮除名相之定义—自虚体,亦克除名相之声觉识故,「定义之名言」和「非名相之名言」一切相续皆应间断。若不克除成立,具有缘由之声觉识,则应成为名相之定义过遍,彼是名相之定义之故?质问之?于脊峰垂胡之义虚体,不克除名相之定义故,不间断名言之相续。于自虚体克除名相之定义故,则无过遍,如是答覆一切辩难皆是如此。喻:花白法者,是牛,以其是摄集项峰等故(成立具原因之声觉识。)
  子三?断除表事相直接相违之过:
  若谓:「非名相之名言」,若是名相之事相,则「无实之名言」亦容许为实体之事相?答辩此问。有一说:若谓如是「无实之名言」,应能依「能作义」。「非名相之名言」,应成能依名相之名言?是汝所承许之。若欲许前例亦如是,则能作义与否,应成非相违实物,以其二者含摄于无实之名言故。欲许此非相违实物,谓不成立非相违虚体之因相之说。曰:此不应理。容许义虚体,声觉识不错乱之所着境,不错乱故,于名言不应理前已述及故。故名相是具有缘由之声为觉识故,觉识是实法性,然而如是假立义之支分是增益。然若谓实体、无实二者,应非相违实物,二者摄于无实之名言故?云:因相不成立,以其未含摄于实体之故。然则若谓:「义」与「名言」应非同一实物?应承许之「义虚体」与「声觉识」二者唯除错乱思维性认定为同一体外,谓:无同一实物。
  癸三?喻诠说似相违之结合
  【彼故某某相违和,相似能现前结合。】观待相异事相后,虽无「相似」和「相违」,然而虚体方式「显现相似」和「显现相违」二者。「显现相似」:所知之虚体表所知,设立容许觉识之境。或「显现相违」:如未具备因三式,事兼容许运用因相之名言,如设立具备因三譬如:声成立常,设立所作性。所作性(有法),观待成立声是常,是相似因相,设立因支未具备因三式之故。若谓如是设立,则此未具因三式,是正因故,彼置于事相,表因相是设立具足因三式。有一说:事相定义出现相似,喻如:因三式置于事相后,表因相是设立唯「因三式」。不应理已述及。关于事相定义相似,遮非之名言表示遮非,是设立:遮阻所破斥事物后,引伸他法之故。
  辛二?如何互相确定之立论有三:
  壬一?诠总立论:
  【性、名均数同体性,决定实有假有性。】于一定义诸多名相和一名相诸多定义为非有,数目均等分别识认定同一体性决定实有定义和假有名相。
  壬二?破斥别有余他分别:
  【定义名相同一义,数目相异不均误。】西藏多数学者承许同一实物前面已遮止。承许相异实物,声闻部派有一说:瓶表有为之定义,生住异灭四者别瓶是余物谓之说法,不应理,彼有为定义表征名相为无二体性或具相异:首先:若依无二体性观之为非有,以二者体性相异之故,虽能表具相异体性,然而所作性变成具有无常性,不变成是无常。有一说:是一存在义之虚体。谓之〈香噶念达〉之旨趣不足采纳。有一说:于一种子能生诸多果,和于一所立容许诸多因相,如:一定义能以诸多名相表示之,和诸多定义能以一名相表示之。谓数数目不均等之说法,二者均不应理,如此彼定义从「非彼」名相分析诸多相异,不能表达彼之名言。若如是分析,则「非彼(非瓶之虚体)」定义不能表达彼,彼此相违之故。若是不相违义,声、识相异之定义如「月亮」和「有兔」。形成同义异名故。「义」、「喻」均不相似。因果是能生、所生故。因缘力作用可能生诸多果。建立「定义」和「名相」之理论,一个定义不能设置二个名相。诸多定义亦不容许表征一名相,所谓「名相」,彼虚体义作为缘由之声。虚体义若不作为缘由,则唯「异类」不转成名相。至于所立,任何存在相属关系故能立因,非所破斥因故,岂有相似。
  壬三?名义遮反之断诤:
  【彼诸相互之遮反,立论于此不妨害。】承许彼名之假立余他义后之名相应消灭。喻如:立论者比量设置事相成立无欺量之名言。敌论者:假立缘取实体,破灭比量无妨害,缘取实体若能安立量名,则我亦不许彼比量名。若能安立无欺量,则汝亦不能破斥。
  某一说不许彼义安立余他名后,断除妨害所成立之名相。立论者:瓶不容许考验,表示世俗义。敌论者:瓶能作义,表示真义谛,彼义若安立余他名后而诤论之;中观论者:于离戏所安立真义谛名,于彼真义谛瓶非有。因明论者:能作义所安立真义谛名,彼真义谛吾等亦承许之。有一说:有为之定义,立因所生,因所生之定义是有为。若「义」和「名言」颠倒后而诤论之;吾等承许「有为之名言之定义」,是「因缘所生义」。汝从彼遮反后,若承许「有为之名言」,是「因缘所生之义之定义」,则名言定义和虚体义名相相违。然则遮反名称后,有为之义,若欲许因缘所生之名言之定义,则承许「虚体义定义」和「名言名相」之名称不用诤论。
  戊二?别相—决定量之定义有二:
  己一?认识定义
  己二?彼如何断决增益之法
  己一?认识定义分为三:
  庚一?破斥他宗之主张:
  【「无欺」、「明无知义」二,同义异名或解说。】帝释慧论师谓:能表容许任一之说。释迦慧论师云:「真实量」和「名言量」二者。首先:经验无二分别智诸圣者们之相续实有之量,各个自证之智能转成境故,应是彼明晰经验,应是真实义,同时亦是量故,谓真实量。彼真实谛之定义是「显明无知义」,应非无欺,以无获得裁决义之故。其次:名言量:一般士夫之相续实有量,届于能所二现相之间,是容许名言故。彼之定义是「无欺」和「显明无知义」相聚合,获得「裁决之义」。法上论师或谓〈量决定论〉云:若肯定彼诸义后而趣入,于所作义无欺之故。因三式表定义,具有三差别:(量之定义)自(之体)性差别,能得义之能力。事相:存在于现、比量之所量,能得瓶和火等能力。境差别:是所持之义与否,非尽可能获得,肯定唯一获得之所取境。能作差别:于能肯定义之存在能力,所知且肯定火水等义存在故,是获得能力,手足等等非谓:获得能力。自性差别—认定实体断决是量之定义。境差别—断决非有。能作差别—断决过遍与补充断决未遍。了悟真实义是量之作用,非量之定义。
  诸随行外道梵行们,了悟真义谛具三法:前所未了悟义感受无误故,谓遮除增益。彼亦具三差别法。自性差别,遮反方面是唯「遮除增益」,不是「量」之立破作用。如云:「义存在识之作用,彼义无稍许所作。」。境差别:是前未了悟境、时、相各个之义,彼亦若作未了悟境之实物,则裁决智为过宽。若作未了悟前类,则量非有故。了悟境、时、相各个决定之前,所未了悟之同类。感受之差别:不错乱义:a.彼亦觉识非唯缘取相顺义,亦有伺察意故。然而彼(执持方法)执取之总类,不可能产生无义,如烟不错乱为火。b.彼亦唯「义相」之不错乱,亦存在邪智。若作自相不错乱,则不遍及增益所衡量之量故,非自增益之义不错乱性。彼作用有三:自性差别,删除增益故,成立其一不破灭其另一。境差别:不了悟作用故成立其一不成立其另一。感受差别:不错乱义之作用故,成立其一不相违成立其另一。谓之具戏论之说。若遮止彼诸不应理之支分。
  【若设置二个定义,彼名相亦当成二。】二者皆是量之定义不应理,名相亦随行成二,彼故非具有选择,前已述及。
  【虽许性、名相二者,唯一总相当非有。】区分真实之量和名言之量二者,亦为何是量之总定义?质问之。曰:此是各个定义之说法,无相关系,若无一总定义,则谓「量」为一名相,不应理之故。
  【此断决未遍非理,析分二者非旨趣。】谓「断决未遍法由余他补充」之说法,不应理。若无能设置「量」定义之名辞,则谓从余他补充之名辞,转成具前辞之过不能遮反;若谓『了悟真义谛是「量」之作用,而非「量」之定义』说法?则非本量论之旨趣。
  【无义、未遍、非有三,许有了悟真义谛。】了悟真义谛亦具有三差别法。境差别:昔前所未了悟之义无否定故,无意义故,感受差别:若不错乱义且又了悟义,趣知「所断」为非有,体性差别:遮反方面,断决增益故,未遍及圆满量,(量之事相未遍及现量之故具过),现量是离分别故,无法断决增益性之故。复次:了知真实义,若承许缘取如是义,不应理,现量亦现见相同义,作现见义,果因相亦不能成立自之因故,于唯「火」变成实量,不应理,真义谛之量远离能所故,非唯一真义谛之故。
  庚二?自宗之主张:
  【「无欺」、「明现无知义」,了悟自相相顺义,名言者与真实义,二者亦摄彼二者。】陈那论师于集量论有时谓「无欺」,有时谓「明现无知义」,法称论师谓彼二含摄为一,彼觉识能无欺于彼义之旨趣。
  【无欺是业和作者、所作三者之自主。】「业」—何无欺、「作者」—谁无欺、「所作法」—如何无欺。不错乱之识,如是住于义自相,「有」了知实有,「无」了知实无,彼无欺。所知,若现见存在于义自相,则为能作义无欺,若无义自相,则为非能作义性故无欺。义若适存在于自相,则获得自相无欺。若无自相故不摄入彼义,则虚体无实性无欺。彼亦释量论云:「量谓无欺智,安住能作义,无欺。」「明现无知义」—其「实义之声」是能作义之实体,「明现之声」是心识了悟义自相性,无不相顺于义。释量论云:「显不知义尔,证知自体后,总相识应得,意谓于自相,不知所知故,观察自相故,世尊具是量。」故无欺和明现无知义二者,亦了悟「有」、「无」实体义,彼诸同顺于无欺义。
  庚三?断诤:
  【测量无实为未遍,近于杂染为过遍,测「有」「无」自相应理,近于杂染谓欺妄。】首先质问之?若义自相是无欺,则未遍及测量无实体之量。曰:测察「有」「无」能能作义之故,无过,谓观察境品已述及。然而近于杂染为过遍及无欺义。执着「黄色螺」或「树木行走」等现相,当转成白色螺和树静止之无欺量质问之?近于杂染应非「无欺」,于非彼义显示彼相之故。量决定论云:「近于杂染欺妄故,谓相似现量之说。」若后时思惟螺为白色,树自身静住为无欺,则执着螺黄色等故非为无欺相,而是余他意识无欺性,西藏诸因明学者追随法上论师之见解,能获得义故。未遍及测量无实之量,无实在获得义之故谓之说法,亦应类同了悟真实义,「无实」无真义谛故。法称论师谓「义之声」断决无实义之说。量决定论云:「乐许现量义:有一说根识是颠倒义之故,断除彼故,所持清净正量故。」故诸前因明论师不采纳其诸前因明论师之旨趣已遮除。
  己二?彼如何断决增益之法有二:
  庚一?如何决定增益:
  【量力之引伸决定,决定对立是增益。】若以遍一切名言(世间共许)量力,作取舍义自相之时,则需引伸决定识。『定「有」「无」非果,后亦非量性」谓之(补注:「量」之说法:能引伸「有」,或「无」之果者,若非如是,不成为量,既是量,须决定能摄入自境,然而除非量决定引伸,「量」自身非有决定,何故?现量无决定故)。决定之定义是断除犹疑,彼可分为二:无欺之义是断除怀疑,不观察真假之方式,真实之决定。于欺妄之义断除怀疑是邪智之决定。若产生彼邪智决定识,则其决定坏灭故。是假有之缘故。非本论所叙说之决定,纯正决定之对立是增益。
  【由彼之定义本性,了知他边分为二,邪智怀疑之思惟。】错觉之所持境是无分别邪识,非真实性为所遮除之增益。无所耽着谛实性,不需剔除之故。是了悟真实性,若遮除眼翳等幻相,则无法剔除之故。
  【从未了悟而瞬间,了悟不断除增益。】若谓从瞬间之比量,现见火之际,未了悟转成了悟,无断决邪智怀疑增益二者。
  【不摄比量现相故,遮除性彼境无火,执取其余相似故,是邪智增益旨趣。】三千五百颂所说「净地无火执取与余他相似之故,于非彼认定是彼,谓之邪智。」。量决定性遮除增益,彼决定亦无增益之种性,士夫无能决定量力,虽意专注现前之他因亦不需决定其虚体,然而不丧失彼量之作用,乃至于唯「不生」缘取非彼之增益。(补注:比量所遮除之增益,彼境无火故,缘取净地与其余相类同故彼谓邪智。未生比量以前,无火之净地,存在缘取无火者与其余相类似,如此之心识谓邪智,如是即邪智之增益,增益是比量所遮除。究竟之增益:现在有火,缘取前时单纯无火彼思惟是邪智。)
  庚二?断诤:
  【决定和增益二者,由境、体性、时间三,观察相同与相异,三诤不妨害于此。】
  辛一?若观察境,断除不应理有二:
  壬一?立诤:决定和增益
  是一或非一,若非一则转成非所遮、能遮,如内外之光明与黑暗。若是同一:若成立彼境,则当成不错乱之所遮境,以其证成谛实境之故。喻如:正量。若不成立彼境,则不转成能遮量,以其不成立所量之故,如增益谓之建立诤论。
  壬二?答辩有三:
  癸一?破斥他宗之答辩:
  有一说:认取声是常之增益和了悟声无常之比量二境,声应是能遮所遮同一之实物。彼量虚体相异之境。声是无常。彼增益之境:声是常,彼故,成立「无常性」是能遮量,不成立「常性」—所遮是错乱谓之说法?曰:不应理,直接相违「常」「无常」,是相违于同一实物之故,若声常是增益之境,则非有所知之境故,「增益」当成非所知故。
  癸二?自宗之答辩:
  【决定增益同执境,所着方式异遮除。】现量虽不直接断决增益,然而跟随彼现量之决定识和比量决定二者,和(邪智、怀疑)二增益所缘亦应能遮,所遮同一体故,由相异感受而错觉增益和无欺之量应合理,以其实有量,且无增益之故。如是若绳误为蛇,则量是杂色性,不诠说绳,以未决定其虚体故。不诠说为蛇,以其不存在之故。彼故,虽诠说现量之断除增益,然非现量所断,而是随彼现量而生之分别识断除增益,犹如手握吉祥草后,以鎌刀割断之。
  癸三?断诤:
  有一说若谓决定与增益同一境,彼为谛实或虚假?若谛实则增益当不错乱,以其是谛实境,若虚假则决定转成颠倒,以其是虚假境故?曰:无过。于所耽着境颠倒与否之差别,不设立耽着境之真假性。而以耽着感受与义相顺与否而处理故。耽着境虽相似谛实,然而耽着感受与义不相顺故,设置错乱增益,与义相顺故设置真实无误。譬如:具真实耽着境,然而于五蕴执我是错乱耽着境,和耽着境虽无实体,兔角比测无实之比量等等,当成无错误之耽着境故。关于所持境之错乱与否,是设置有无实体之所取境?质问之。若谓错误与否耽着境二分别,是同一耽着境,则白色螺与黄色螺现相,错误与否虽无分别,然而所持境—螺是同一实物?若如是彼螺为缘执黄色之眼识,当转成现黄色相,以其是所持境之故。若谓承许声有法,亦认定常之增益执着而形成,以其是彼声之耽着境之故?前例亦承许之。执取黄色之眼识是现黄螺相故,和亦现成无分别之白色螺相。然则若谓缘取常之增益亦执着声为常故,彼声和无分别之无常亦执着声所形成常?曰:不相似。于无分别之同一实物,显现与不显现二相违,于分别之同一实物,确定与否二支不相违,前已述及。
  辛二?断除观察体性不应理:
  真实和增益二者,若是同一觉识实体,则不应成能遮、所遮之体性,如刀锋不自割,若为相异觉识体亦不应成能遮、所遮体性,若谓佛智不知凡夫相续心,如不遮除愚昏?云:同一相续心是虚体相异性,从而远离(同异)二者之过。
  辛三?断除观察时域不应理:
  决定和增益二者,若是同时,当同时趣入此二分别。若非同时,则不应转成能害、所害,以其非聚会故。犹如:日光和黑夜。云:彼二非同时,然则若谓以决定当不剔除增益?云:虽无相遇而剔除,然于同一心相续。首先:产生增益,而后时产生量之决定性,不能产生增益之相续性,谓设置:「剔除增益」之名言。
  如是于同一相续心「所断」和「对治」等等为相异之能害、所害,一切先后之立论皆是如此。热触、寒触等等相异实物,时间相同。于第一剎那相遇,第二剎那丧失效能,第三剎那遮反所断之境。此又有一说:自相续心三量之层次(寒、热)增益二者,于第一(剎那)时相聚,第二时产生无效能,第三时灭除增益之随后,产生正量之体性故。剔除增益获得胜利,如转轮王摧毁城镇,宣说国王之摧敌。相异实物时域相同—是现时。然而彼不应前后相异者,第一剎那实无相聚之故。若相聚,则因相转变,实物由谁遮反。
  戊三?抉择定义所表明之义有四:
  己一?详析名相
  己二?破斥事相之邪见
  己三?事相—能决定定义量
  己四?(定义之量)彼如何作立破法
  己一?详析名相有四:
  庚一?分类之基本实事
  庚二?叙述分类之实义
  庚三?确定数目
  庚四?声义。
  庚一?分类基本实事有二:
  辛一?破斥他宗:
  【非量遮阻真实量。】西藏因明前期诸家主张:唯「真实智」,应非「量」分类之基本实事,存在过遍之过。裁决智和伺察意非量,而是真实智谓之说法,仅限于不了解「事势量力」和「量论」之旨趣故,前已遮阻。
  【真实分析诠释妄。】法上论师云:真实智分为:「能作义」和「极趣属能作义。」首先:火正煮烧之现相能作义现量之相,是士夫成立实义之直接形成因。其次,唯独「火」「水」等各个因现相,是士夫成立义之间接形成因。首先:已决定「无欺」之自性故,非量论所测验之对象。然唯独现量无二决定智。彼故,趣属能作义之真实识,能立是分类之基本实体之说法?云:不应理,不许总相是分类根本实体,若分析别相后,复需为一分析根本实体。则现量等等一切分析,亦如是需要(总相分析)极其过份。
  辛二?自宗所许:
  【故真实智性是量,故分类根本合理。】正量和真实智二者,是同义异名,彼真实智有二相。彼故,现量和比量不可能非量故,不需复为分类之根本实体。
  庚二?叙述分类之义:
  【分析现比量二者,观察彼诸一或异。】现量比量二者,犹如瓶、毛毡相异实体或依「实体」与「无实」遮除同一体,或如所作性和无常同一体性,且相异虚体。或依「月亮」、「清凉」于同义异名?此有三:
  辛一?破斥他宗:
  有一说:现量是经验属于觉识之支分。比量是分别,属杂染之支分故。认定所持境无实之故。比量亦无实性,可谓遮除同一体之说法。若有可能亦不应理。
  【二量皆是实体性,故非遮除同一体。】比量无所持境,所持性是错乱,然而是错乱识性为「实体」性,故比量遮除同一体为非有。
  【待「同体」与「相异」境,实非相同和相异。】现比二量观待同一境后,应非同一境,「分别」和「无分别」二者相异之境故。观待于相异境后,亦应非相异,若「比量」与唯「现量」相异,则「比量」与「自证识」亦相异故,转成非识之故。
  辛二?自宗主张:
  【彼故觉识是同体,观待境则是相异。】同一识性,观待实境后之火是比量,然观待于识之体性是现量故,观待于境是相异,观待于有境是同一体。
  辛三?断诤:
  倘若观待于境是相异,则比量应成非识,以其非自证识之故。复次若谓,观待于「有境」是比量和观待于「自证识」是现量同一体性故,总相与唯「现量」同一体,总相和根现量相异故。比量之总相与唯「现量」亦转成相异?
  【比量非境与自证,同一故远离诤过。】比量非境之虚体,是分别「境」之觉识故,远离第一种过。现量之别相虽与根现量相异,然而别相与自证现量同一体故,远离第二种过。若现量与别相同一体性当转成同一体,和别相相异性亦当转成相异,相似之思维。然若承许沉香树和檀香树相异故。和唯「树」转成相异,段圆木和沉香树同一体故,和唯「树」同一体,岂相似。
  庚三?确定数目:
  【有二所量故二量,除彼遮阻余数故。】所量有二故彼所测量亦决定唯有二。比量亦成立具有量之定义,剔除少于二数量,彼诸承许三、四、六数量等,亦除现、比量外无有余他,唯除「经验」和「因相」外,无有第三种了解法之故。其它所谓如「怀疑」,「从声而生」、「近于衡量」等等应非量,以其非「现」「比」量之故,如邪智。「二量遮除余他数量,余他数量灭除二量。」之理论遮除之。
  庚四?名声之义:
  【名有「叙述」「趣知」二。】「叙述」具理由之名声,遍知一切智等等叙述各个文字后,「获得」和「趣知」具理由,如瓶、树等名辞。
  【叙述、趣知之相违,不相违,相违不违,整个分析有四相。】「叙述」、「趣知」彼此相违之声,如谓短芝麻知道小沙,或如谓牧羊女知道羊、鸡等等。诠述趣知互不相违之声,遍一切智或知晓一切等等。至于相违或不违摄含于相违有三种情况,譬喻:水生,由趣知观之—趣入莲花。由诠述观之—从水而生之故,谓水生。彼应有三情况:从水而生之莲花存在于「诠述」、「趣知」二者。从干地而生之莲花,唯见于「趣知」,(无「诠述」之法),从水而生之生物唯见于诠述。(无法趣知),若谓干地之段圆木,决无诠述、趣知二者岂非第四种情况?虽乐许如是,然不趣入谓「水生」之名故,不计数为第四种情况。
  【彼诸「名」与「类」之声,善巧者分析有二。】「名」之声如天授与供云等,「类」之声如树、牛等。前者不观待于种类,后者是观待于总类。此「现量」之声—(梵音)拔啰第伊是「各自」之意义,阿叉是「根」故。声之经典云:「伊」是「阿」、「雅」合音。「拔啰第伊」之「伊」声是「阿」、「雅」二音转成,诠说「阿」之义,作「不显现(不生)」之说。结合「阿」、「大」、「拉」转为「阿叉伊阿大伊」音,意为舍命故。「拔啰大雅叉」彼转变即谓「所依根」故。若为「诠述」,则为「能依根」。「趣知」,此趣入缘取义自相之一切识,如依彼—「水生」之声,应是三种情况,首先:存在于二者,余二例唯见于「趣知」,「执二月」等等唯见于「诠述」之故。比量之梵音:「阿努」是「后时」或「随后」之意。「玛那」是「量」或「比测」,现见因相忆念相属关系之后,以总义之方式比测故,是比量。
  己二?破斥事相之邪见有二:
  庚一?破斥现量
  庚二?破斥比量
  庚一?破斥现量有三:
  辛一:破斥「非现量」谓是「现量」之思维。
  【境时相各支错误,欲许实有之现量。】错乱之境:珠宝光缘取为珠宝。差别之境:误于门后,且唯「宝珠」是现量,获得裁决义之故。若谓珠宝光裁决与门缝相属关系故未能获得珠宝。而未裁决与屋后相属关系故而获得珠宝。然则现见青色之现量,亦裁决与前一剎那相属而未得青色,而与后一剎那相属关系而获得青色,以其未裁决相属之故。倘若不区分时间之前后获得裁决唯「青色」义是量,于此亦不分门后,唯「珠宝光」名谓是量之说法。时间之误觉于半夜误为正午,亦于梦识中半日之子误是现量。错觉外相:如黄色螺相,错乱颜色,然于外型是真实现量。如树木行走相,错乱于能依静止之乙支。然而「所依树」「颜色」谓是现量之说法不应理。
  【无自相故非现量,若决定因有比量。】珠宝之自相不专注自决定或自相似之外相非现量。若螺之外型与树之颜色显相自相,则与彼无分别之颜色与静止状态应成现自相,以其同一实物之故,若无分别错乱,则螺、树型相,皆错乱,若不错乱则皆不错乱,彼是整体有境之故。释量论云:「若舍差别分,现量所取中。」又云:「义自性是一,体性是现事,有何未见分,为余量所观。」
  然而若设立「珠光」和「珠宝」任其一之总相为因相或设立「珠宝光」为因相,则是果因相。若谓唯「光」之错乱,不成立珠宝光?曰:烟亦相类同,梦境为谛实,亦于清醒之际显现自相之熏习因,从而比测显现梦境之熏习因法,成立他相续心,如产生异熟「业」和「天人」「佛」等之真实梦境。「螺、树、见二月」等亦从境自相和有眼翳产生错误识故。若得知错乱转识,则虽无错乱实境,然而所取境「外型相」,「静止状态」和「一月」有可能果因相之际,虽错乱然亦相属故,如谓「量性」之说法。彼亦观待错乱境而趣知实相而非杂染之内根眼翳等。
  又有一说承许「无分别他义」为量。
  【某某谓缘取颜色,谓所触是现量说。】缘取螺色之眼识,所触圆滑和重量是现量,如是执取火、水等等之颜色,而谓「赤热」和「冰凉」是现量,此不应理。
  【无知区别于根处,错觉因法是现量。】余他实体之根处,同时又是另余他实体之根处,若可行使于量,则诸多根形成无义,法称论师于聚同一体随生之色等了知味故,比量因法如薪柴转变成烟谓比量相违之说。(补注:缘取触产生识,身根应无义,眼识之所触是量故。)
  辛二?破斥现量误认为非现量
  【妄分别于「境」「时」「相」,错乱故遮除现量。】妄分别于红毛毡误为红瓶之时,眼识亦现红色为非量,如黄色螺显现之型相非量,如是于门后之瓶妄分别为屋后之瓶,于午后之生灵妄分别为午前之生灵之时,谓根识为非量,此不应理。
  【分别错乱然根识,无翳如执青为量。】彼时分别于「境」、「时」、「相」错乱性是邪识,然而现量于义自相无错乱性是量,如于认取瓶为常,虽存在增益,然而于青色当转成现量。
  辛三?破斥「是」「非」相似之分别:
  【某一谓「是」「非」相似,非相似境相异故。】若谓妄分别于红毡误为红瓶,若红色是量,则误认为黄色螺,亦应于螺型转成量?云:应不成量。意识和根识境相异故不相似。
  庚二?破斥比量为妄分别有二:
  辛一?破斥「是」妄执为「非」。
  【若谓从珠宝之光,了悟珠宝非比量。】有一说;若谓从珠宝光了悟珠宝应非比量?若设立珠宝为因支;则无「因」和无「有因」不成立珠宝光,唯「光」不决定,(光不遍及珠宝。)
  【稻芽比测稻种等,果因多数成错乱。】若如是从稻芽比测彼之种子时,若设立稻子则无「因」和无「有因」不成立稻芽,唯「芽」未必决定—(芽未遍及种子。),倘若引述彼稻芽之时,不成立稻之所差别,且现见(唯「芽」未决定)余力之分辨其差别不相违,珠宝光亦现见余他力,彼已分辨其差别岂有相违。若非如是,一切果因相皆成错乱。
  辛二?破斥「非比量」妄执为「比量」:
  【错乱因相与所立,与义支分谓比量。】若具有烟之山比测具有恒常之火,唯「火」名—即心知有火,欲许成立比量。具有支之山有法,应存在常火,以其有真实义之烟故。如自在天神所作之灶。若如是设立,设立之因相之时,虽非比量,然于成立量之时是比量谓之说法,亦不应理。(注:具有支是指神我)
  【彼因相无因三式,成立因相无差别。】具烟之山,成立有恒常之火。或若设立「真实谛之烟」为因相,则彼诸因相当不成立因三式,如彼非有之故。若谓既设立如彼之设立,然而已经立量,成立唯「无常之火」和唯「烟」为因相?曰:应不是,能差别法—常,彼不成立真实义,岂能成立「所差别—常之火」,和「真实义之烟」。若谓成立唯「火」和唯「烟」?云:应不是,欲许持杖者成立唯「人」岂能成立。
  己三?事相能决定定义量有二:
  庚一?质难:
  【若谓决定彼诸量,自、他从何而了悟。】以量了悟义之时,决定识引导彼无欺量力,从自力定量引导或他力定量之引导,若自力定量之引导,则当无不相符量之定义。若从他力定量,则转成无穷尽。
  庚二?答辩有三:
  辛一?破斥他宗之答辩:
  【某某许自力定量,某一谓他力定量,自他二者之理论,舍法称论师旨趣。】有一说唯从自力定量之说法。某一说唯从他力定量之说法,唯不了解事势比量力和法称论师之旨趣。释量论云:「众分别依名,是各别自证。」又云:「若舍差别分,现量所取中,于差别若有,证缘亦当证。」
  辛二?自宗之答辩:
  【二义明和自证分,比量由自力定量。】显现能作义之现量,禅修现量者彼二义明,自证识和比量四种,由自力定量。
  【最初者、意不专和,错觉因他力定量。】最初现量者和意识不专注和已成错乱因三者,从他力定量。以喻诠说:现相从自力定量,谛实之支分从他力定量。从长远距离观之,虽确定红燃焰之相,思虑实火与否?或谓幻相或幻化等增益而怀疑。若从他力定量或长远距离观之。若具有枝叶相,则观待于唯「总树」,断决增益后从自力定量。别相—沉香树是无欺且无分别故,虽是现量然于沉香树之虚体,不断决增益故,从他力定量。若谓如不确定别相,相违彼量运作?除「遣余之总相」外,不成立总义故。若能作义则唯「别相」之能作义故。无欺且无分别之境,亦唯「沉香树」之故。复次,现相本性亦从他力确定量,喻:若唯一「火」现相,则吾等觉识中同时生火相与否而言。怀疑性,则根识是无欺且离分别故,是现量亦非意识能确定量,而从他力能确定量。
  彼能确定量:
  【生效义与修习者,以比量能决定量。】从现火之相,而怀疑其虚实,现见于煮烧等功能作用,确定为火或未现见生效义,然届间产生烟,缘取显明之义相,禅修现量之敏察力确定彼义。或比量之确定量亦有二,火红燃焰相亦犹疑为虚假,谓从产生烟之因相确定火,或谓缘取俱生因之余义为比量。若怀疑火红燃焰相,则依火之气味等其余根处(鼻识),确定为火。有一说此是现量之说法,仅限于不了解根处之分类,法称论师亦谓:「因之法是比量」之说。
  辛三?断诤:
  【有一谓观察「体性」,与「境」遣余为非有。】所确定之量和能确定之量二者,若是同一境,则第二能确定之量转成断决识。若非同一境,则境成立余他实体故。如何成立余他实体之说法。复次有一说,所有由他力定量,彼时若不断除增益,则非量性故。他力定量亦不应理。若断除增益,则转成从自力定量。若由自力定量,则从他力定量究竟非有之说法。
  【彼诸见解仅限于,现量分别相渗杂。】现量唯「离分别且不错乱」量之趣行,若「现量」性自力立刻能引导决定识,则是从自力定量。若现量自力之立刻不能引伸决定识,后时须从他力定量。无了知从他力定量之立论,应如外道之妄分别和无分别相渗杂,思维现量性为决定之自性,而终止辩诤。若谓:所有现量现相皆转成不确定。曰:承许如是前已述说。
  己四:定义之量如何作立破之法有二
  庚一?立破之总立论
  【现相是实体之有境,遮遣能立能破二。】现相是实体之有境(觉识)故。现量除唯「现于义」外,而无「立」「破」之名言。然而彼随行之决定和比量,总之遮遣方式作立破,偶尔共许成立现相是假立者,若如是分为成立现相和成立遮遣二者,彼成立现相性。不直接作立破,若能确定量后而作立破,则转成遮遣性。于此之际,成立遮遣之叙说。法称论师云:唯除能立和破斥,非有由声而生余名言。」,亦成立遮遣之旨趣,彼故「遮遣之立破二者;遮非遮无同一义。」
  庚二?抉择彼之自性分为二:
  辛一?定义
  辛二?如何了解义法:
  辛一?定义分为三:
  壬一?破斥他宗:
  有一说:「遮非」「遮无」之定义:所立法舍弃与否,「遮非」和现量二者作同一义,未现见「声」与大部量论故,不区分成立「现相」和「遮遣」。唯限于不区分成立「遮非」和「破斥之支分」。量决定论云:「唯独遮非,非破斥境。」然若为何?未忆念及「遮无亦是」之叙说。复次,不舍所立法若是遮非,则现量亦应成「遮非」,以其不舍所立法之故。
  壬二?立自宗:
  断除「破斥」和「能立」,与不断除法分二。遮无和遮非之定义,依次:为断除所破事物后,不引伸他法和引伸他法。喻如无瓶是唯独破斥和无瓶之地方则「立」「破」聚合。
  壬三?断诤:
  有一说:全然断决所破事物,若断除直接相违,则「遮非」应非有,以一切所知唯一遮断「直接相违」而存在之故。若断除间接相违,则「遮无」应非有,断决间接相违后,不引伸他法为「无」之故。无论是「直接」、「间接」相违皆可,于彼之际,是一不欲许之法。其后引伸之法,亦于彼之际是所承许法故。断决一不欲许法后,「引伸」和「不引伸」承许之他法。彼故,「遮非」是「能立」「能破」相聚合故。若主要为实体支分;则亦设立「能立」之名,唯除能立与破斥非有由声而生余名言。若主要为遮遣支分,则亦设立破斥之名。释量论云:「此即于有事,亦不许事分,能立唯遮性,由于前二因,亦能立非故。」
  辛二?如何了解义法可分为三:
  壬一?破斥他宗:
  【某谓「直接」「间接」法,亦有「能立」和「灭除」。】西藏因明学者欲许直接间接法依三渐次定义:显现彼义相之方式。断除增益。显现他相之方式断除增益。复次,若了悟彼实境,则间接断除增益故,觉识无前后次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