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逻辑学百年(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沈从文摇了摇头,不再说话,他实在不知道再新一点还有谁。他感到有些羞愧。那工长
  翻开那本《超人》,将一篇与书名同题的小说指给他看。看完这篇小说,沈从文说:“这个
  我知道了。你那报纸是什么报?是老《申报》吗?”
  工长不再回答,只将一套《创造》推到沈从文面前。看了一会,沈从文仿佛明白了白话
  文和文言文的区别:文言文用“也”字、“焉”字结句的地方,白话文用“呀”字和“啊”
  字;文言文叙一件事说得越少越好,白话文写一件事说得越多越好。他将这点体会去问那位
  工长,那工长觉得有点好笑,但他也说不出更多的区别,只是说白话文最要紧处是看“思
  想”,若无思想,也不成文章。但沈从文却弄不懂什么叫“思想”,又不好意思再问,有点
  羞愧,有点不安,疑心自己真有点长沙话所说的“朽”。
  这印刷工人使我很感谢他,因为若没有他的一些新书,我虽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
  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我从那儿知道了些新的、正在另一片
  土地同一日头所照及的地方的人,如何去用他们的脑子,对于目前社会作一度检讨与批判,
  又如何幻想一个未来社会的标准与轮廓。他们那么热心在人类行为上找寻错误处,发现合理
  处,我初初注意到时,真发生不少反感!可是,为时不久,我便被这些大小书本征服了。我
  对于新书投了降,不再看《花间集》,不再看《曹娥碑》,却欢喜看《新潮》、《改造》
  了。
  我记下了许多新人物的名字,好像这些人同我都非常熟习。我崇拜他们,觉得比任何人
  还值得崇拜。我觉得稀奇,他们为什么知道事情那么多。一动起手来就写了那么多,并且写
  得那么好。
  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
  应该有许多事情可作,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
  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了。①在这种
  感情的支配下,沈从文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向上海方面捐款兴学。他常常从报纸上普通社会新
  闻栏里,看到介绍卖报童子读书、补锅匠捐款兴学的报道,便起了捐款的念头。在一次领到
  一个月的薪金后,就全部买了邮票,装进一个信封,上书“《上海国民日报·觉悟》编辑处
  转‘工读团’”,落款“隐名士兵”。将信悄悄寄出后,仿佛尽了一份自己能尽的社会责
  任,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在五四运动爆发将近三年以后,偏处一隅的沈从文终于受到了“五四”精神的洗礼,虽
  然有点姗姗来迟,却终于加入到对沈从文精神领地的开垦。一时间,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由
  新的社会思潮所体现的西方文化传统、实际存在于湘西本土的文化传统,在沈从文内心世界
  发生着猛战的撞击,不啻一场战争!其结果,使他终于向新思想“投了降”。他从历史文化
  中培养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国家,热爱脚下土地的情感,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朝着时
  代的主潮皈依,开始面对20世纪的“中国问题”,并由此产生了对别人、对民族中大多数
  人,对人类应当承担责任的社会理想和历史使命感。而这三种文化传统相互撞击形成的“合
  力”,又势必影响和规范着沈从文思考“中国问题”的独特方式。虽然在当时,他还不可能
  明确意识到这一切,但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催发的,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
  精神痛苦,却将要使他的灵魂不再有安宁之日!
  真相,真相的价值
  人生何乐,战国时梁惠王已认识到“独乐乐,与众人乐乐,孰乐?”的答案是 “与众人乐乐”。这一方面讲了一个审美学的原理,另一方面也讲了一种谋求人生
  幸福的途径,即与众人一起“同乐“,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快乐就能找到幸福,快乐。 这与佛教中的某些主张是相同的。佛教中的菩萨曾发愿“度一切苦厄,有一众生不
  度,誓不成佛”,佛教还提供了一套修行的方法,使人能如法修行以脱离人生之苦, 达到幸福的彼岸,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先前具有一定的哲学观点,对于佛教的理论
  一般人十个八个进去就出不来了,古有韩愈,开始抨击佛教的,进谏批佛,后来研 习佛经,信佛了,李白、白居易也都是信佛的。现代也有一些人看了佛学书籍对佛
  教深信不疑。它具有很深的道理和一套严密的体系,它的核心是“缘空”,即万物 乃是缘起,万物的“性”空。从世界观上讲佛教是无神的,而西方的上帝和伊斯兰
  教的真主都是人类的主宰,超越于人类,是具有人格的神。从人生观上讲佛是真正 自救的宗教,你只要不断的修行,就能获得人生世界的真象,而不再有苦恼。其实
  古代的佛、儒、道、《圣经》、《古兰经》的道理是相同的,讲的都是世界的规律, 他们的作者都可称为圣人,按佛教的观点,一般人是生活挣扎在生死轮回中,而圣
  人们则是跳出了轮回,进入了“了生死”的“涅(般加木)”境界,因为过去、未 来都具空性,对现在不具实相,而现在又是转瞬即逝的,因此也是空的,此可谓之
  “空非顽空,相非实相”,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以世界以实相,即色不异空,空不 异色,色即是空,空即乃色。客观讲,去其可以克服的消极的一面,对于当今各种
  物质享受对人的种种诱惑,使人迷失自我的情况,此种世界观可以使人内心清凉, 进入一种“无为”的境界,使脑袋中各种杂乱的思绪停下来,这也与当今很热的气
  功是相通的,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层次上是合理的。只有“冷眼向洋看世界”才能够 眼界开阔,客观冷静,洞察分明,不为各种假象迷惑,发现事物真正的本质规律。
  同时这也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人怎样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活着的 意义是什么都是人生观的问题,将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把握人生,
  不至在人生旅途各种诱惑的迷雾中走失,人只有不执拗于各种外物,不爱虚荣,具 有较高的去执(指对外物过分的执著)力,才能还人本来的面目,活得从容自在,
  体会到做人乐趣,也能体会到佛教所谓的禅悦。当然对外界的人和事的处理方式也 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对人和善,减少无谓的冲突,对物有同样的亲近感,这在客
  观上为人生快乐提供了基础。  
  人生一世是否真有佛所说的前生来世,因为按理性的逻辑来说,如今现世的人 的各种差异及痛苦与刚出生时的人的各种差异有最直接的联系的,则人有往世?当
  然许多事逻辑上正确但事情却不一定正确,特别是在社会领域中。如有的人遇到的 一些事,从概率学上讲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但可能几次降某人头上,
  如解释为巧合就过于率性了。理性具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127在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几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即按照理性的方法,从两
  个不同的方面都能证明的问题,因此理性具有局限性,&127并说明哪些问题我们理性能
  解释,哪些问题我们理性不能解释,过去哲学家们没注意此问题,康德发现并大喝: 不要只顾向前跑,回来检查一下自身,看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超出了我们理性的范
  围。佛教的唯识也是讲的认识问题的,是玄奘留印16年所专研的,多采用因明方 式,又是用简明的表述方式,十分难解,他最重要是提出了阿赖耶识,将人的潜意
  识都讲了出来,讲了人的思维,探讨了诸如原子,无限大小,世界构成等问题,因 此说佛学是很深的且是极其严密的。  
  当然各种宗教现象涉及到人的深层次的心理作用,从我们的观点看人的各种遭 遇都是很难感知的深层意识的各种作用的结果,而各种思维都是超过光速的,超光
  速是裂解生成我们物理世界的更高维的世界的物体运动速度,对于我们的物理世界 呈波态,我们的物理世界对于它也呈波态,它瞬时裂解生成我们物理世界的时间、
  空间,表现为各种物质运动现象,各种物理运动现象对应高维的各种波动运动。这 种更高维的相互作用和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发生相互作用,而增加了人把握
  的难度,社会科学之所以不好进行量化,因为又加上了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如欲 想在把握上有所作为的话,只有通过意识这一途径,其实各种筮法都是靠人的德性、
  灵气来达到目的的。如西藏的活佛转世现象及特有的佛教文化芬围与西藏独有的地 理,恶劣的自然条件,一会儿是朗朗晴天,转眼即是冰雹大雪,一会儿又昏天黑地
  的大风使人对自然的威力除了敬悚别无选择,文化背景(长期封闭,无强有力的新 思想进入)而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集体积淀,其各种现象只能是高维的降速裂解,
  因此对人的内心深层次意识给以更多的注意力,不失为是抓住一些问题的根本。  
  君不见一些人的生活,白天勾心斗角,坑蒙拐骗,夜晚则穷奢极欲,以各种刺 激来疗治白天的良心谴责,此以狂心治狂心,迷乱治迷乱的结果是陷入无限的罪孽
  轮回中,最终是以痛苦甚至是在惊恐中了却此生。一个真正的智者不论其处于什么 位置都能把持住自己,所谓在人格与人道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为各种境风所动,
  而内心安乐。当然清教徒也不一定要提倡,只是人该节制,将欲望限定在一定的范 围内,并适时调整,中庸是一条圣人之则,什么东西都可以适用,在这里也可作用
  一个指导原则,西方强调的那些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如果每天的工作和收获只是为了自己五官五识的满足,真乃可悲也,出家之人是 舍弃了平凡人的各种欲望同时也是各种痛苦根源的人,与世俗的各种纷扰无关.他们
  循着修行---加持---解脱---圆寂这样一种人生,相比那些迷失在宦海情场,&127深醉
  于邪恶罪孽的人,他们是何等的自在从容!请不要相信商业社会的各种宣传,&127对文 明保持适当的距离,文明具有一些特定的虚伪性。
  对有的人上苍给以苦难是让其开悟的,如果你的思维很深刻,对一些问题敏感, 在有意无意间(无意有意间)积累了大量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而且具有一颗善
  良的心,那么上苍(高维时空)注定要你能以适当的改造自身来适应他可能要赋于 你的改造世界的使命。但大多人是不能开悟的,有的则乃是庸碌的凡夫,每日行同
  走肉,守着一方自私的田地,在苦海中不得解脱。放下如奔马的思绪,回到人的内 心中来,静下来,稳下来,在其中你能体会到特别的乐趣,这在现代应该被特别重
  视且是必要的。一友,每有惊世之作,或以高奇在全国家拔筹获奖,或以文载道, 披藜布道,而其内心却甚苦,一日分析其心理也深为其一叶障目之狭隘而叹息不解,
  真是色不迷人人自迷。经我讲解了一番,言对世界有了全新感觉的认识,一段时间 后即现出轻快的神态,言原来的人生是挑了担子的,现在的担子卸下了许多。人应
  先有一定的世界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则人生观而后即定,在我们看来人观和世界 观应是相适应的,而且在我们这里确实得到了统一,一个对人身心健康有益,能和
  谐处理社会关系的人生观本身就是一种世界的规律体现,产生它的世界观也必然是 真正的宇宙规律。当然不是简单的物质第一性,世界是运动的,三大规律等,尚需
  加入大量的较具体的内容。
  西方精神分析学说和现代心理学说不可能使人安宁达真正解脱,其理论只是经 验的总结,只有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包括宗教(当然去其消极)才能具有效果,此
  为宗教、气功之大德,道教只是源于老子的一本《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
  是一本对宇宙大道的描述文章。开始只是理论上的一种阐述,&127其影响是有限的且作
  用很小的,后人以为必须用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加入具体的如练精化气,&127练
  精化神,练神还虚,各种练丹术,在其理论指导下给出的具体修练方法,便于人们不 断进行修练,达到改造其身心的目的。只有这样,道教才能流传下来,老子的思想
  才真正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民众也才能得到益处。佛学也提供了各种修行的方 法,如四念处的修行法,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有具体的修行方法和规则。,虽然修
  练的根本是无为法,但毕竟如六祖慧能那种根器的人是极少,大多数人不容易开悟 的,只有给以一些根据大道创造的修练方法即有为法才是最好的途径。  
  有很多东西并非象一般人理解的那样简单,这点请有心者多多体悟。在重重假 象下人往往不能清醒,道家有讲元识、识神的,无神相当于佛教的阿赖耶识.识神
  相当于佛教的末那识.眼耳鼻舌身意等浅表意识。元神指人所共有的,可以在体内, 也可以在体外,对此加以开发则可使人获正念、正识、正觉,在体内也在体外;而
  后天识神则是人后天受各种习气熏习而成,有许多虚枉性,导致人为各种外象所迷 惑,许多人只凭一点后天识神得来的经验判断好恶,对各种现象执著不悟,从而进
  入苦的生死轮回中。根据人的各种如居住环境,婚姻、欲望、过往经历、道德及人 的各种素质等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人生,人也由于元神被蒙敝的程度而分为上中下根
  器不同的人。
  活在情天恨海中之人,节制对其可能是一种痛苦,他们如奔马的各种爱恨念头 使其既感到痛苦,又能体会到一些可以心驰神往掩盖任何痛苦的极端欢乐。节制必
  然的舍是对其原来的以为的乐的一种否定和抛弃,而不知还有更大的乐在舍之后可 以获得。但如果他们在情天恨海中不觉苦,谈所谓的有苦有乐,则他们的心智又会
  是什么状态呢?只能是迷乱,困惑,他们所谓的乐,只是一种平庸的乐,一种低层 次的乐。生老病死之苦已是人生之随物,还要加上各种无明(迷乱不觉悟)造成的
  苦,则人生应是充满了苦,人往往不敢面对,不愿放下已得的一丝利益,是谓凡人 一大悲剧,想当初释迦抛妻别子,不恋王位寻找解脱人世间的苦,是何等的可敬。
  你不觉苦,别人会觉你苦,大道是觉的,最终影响大道运行,所以还要请你觉,佛 更是大声说要度尽众生。
  做一个生活的智者,以宇宙为家,顺天道而行,共万物呼吸,如从之来。人间 正道是沧桑。   
  意识的作用可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这是可以在今天得以证明的,实际上仍被 现代一些气功家解释为唯物的。一个人想要有一番作为,立下雄天大愿,但天生的
  禀性,固有的业障却紧缚其手脚,试析:当一雄心起时,固有之心智则在其后干扰 其进程,挫其锐气,消其志气,灭其信心,此则人心动摇,何谈人生之业成就大事,
  故只有静心摒弃杂念方为人生之大道,仙闻有入道且有小获者弃之者,盖初入虽难, 但一颗觅道之心加之不断强化的体验相得彰而特益于精进,故能在初入后以较高悟
  性持而恒者,小成之后鲜有放弃者。即使不是形式其内心却是永远的畏天顺道,此 必为悟性甚高之士。气功之用在于调心,心的层次提升则躯体自然安康,甚而面貌
  都会大改变,是引起世人好感的面容。
  同气相求,如同人们日常说的物以群分,人以类聚,物与人都有一种不能为一 般人察觉的生物信息场,其是多元化的,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敏感人对此场能感知,
  能单凭感觉来辨断不同的事物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好的场可以聚集好的人,此为助 缘,而坏的场则吸引坏的东西,如疾病,各种灾祸,同时也是小人亲,贤者离。
  一个总是对别人不满之人一段时间后总会表现出来,发生高维降解以各种外化 的动作表情表现出来,或直接以变化的生物信息场对别人产生影响,使人感觉不舒
  服,想离开,这也可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再好的表面伪装也不会被放过及逃过, 为此请在一个集体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开朗真诚从善的心态,则你就可以得到了改善
  这个环境的作用,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你仍是最受欢迎的人,关键在于坚持,很多 事长久的坚持下来其信息场才会改变,且勿要“善于表达”,表白可能破坏已有的
  场,加入了其它的干扰了,“心存善念便是恶”讲得便是。坚持是一项不易的事, 和策划一个大的目标一样,其会有各种障碍,而大多是个人心理的障碍,如对人生
  观、世界观产生怀疑,产生各种自私心理等。潜移默化之效同样是迅速的,只消不 长时间的积累,忘我,自然和顺之气就可到来,办事就顺了,甚至骑车上街都是一
  路绿灯,“灿灿黄花无非般若,郁郁翠竹都乃菩提”,生活将是“竟然如此灿烂”。 请不要以贪婪自私和过敏自卑等污染环境。  
  知此理者多而从之者少,凡人的业障大深,圣人的一句话可以值得我们一辈子 精进修行。大彻大悟的大德们,对社会起的作用是凡俗之人所没有注意到的。他们
  对整饬社会的伦理、法令之影响非凡夫所能查觉。故舍凡尘之人也是一些对社会有 贡献者,有些人生来就想出家作和尚,对于世俗的功名得禄、儿女情长视为烟云,
  这种宇宙中特有的现象乃自然的一种平衡机制,是高维振荡的必然结果。  
  或曰:此种人对社会何益,人都要成这样,人类社会还会在物质文明这方面得 到发展吗?干脆都到深山中去算了。当然他们不会整日无所事事,他们会用创造来
  改善人类的生活,虽然其可达上下知晓五百年,千里之外了如指掌,但社会上大多 数人还需依赖于普通的视感听觉来传递信息。他们会用新的理论以适应人之耳目所
  需(实乃即心所需也)。
  人生应如一面镜子,对各种发生的事情要不执着,聚则为雨露,散则为浮云, 不要以为会丢下什么,“鸟蛙过后无踪迹,依然识得来时路”,各种事情无非是人
  脑的反应,而且大多是错位的偏执的主观的,在人的脑中即是信息,信息之作用是 微妙的,它在于减少不确定性,但过多的杂乱的信息对人也是有害的,使其溺毙于
  过多无用信息的泥潭中,这些在实际中要灵活运用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要体现出所谓的艺术性,即带有特定的技巧和一定的和谐从容的美感。
  灵性之产生是必然的,人只是宇宙发展到特写阶段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高维各 种如因果相互颠倒、对比、正反、接合替换的高维瓜的。试看这世界之法规,首先
  都乃以一种适应宇宙发展的规律制定,各种现象的产生无不在意料之组合之中,当 然是高维中种合理之组合。如犯罪、死人、治安、休息、工作劳动等。比如两列波
  各种叠加不可能的在瞬时高于分解开的两波峰相加达到的幅度,各种驻波干涉共振 现象也是遵守以上规律的,在宇宙各种物理现象和生命现象中也是循一定规律发展
  的,我们即不能希冀突变也不能对各种可能的变故不预防。   
  创造学是最能体现一些东西的学问,创造发明的本质在于上层的各种组合被人 发现感知,古人已想过今人有飞机,能上天,有电视看,他们过去的各种幻想在今
  天逐步的实现,实际上即是被古代一些特异功能者在高维感知到宇宙的物理时空中 将出现这些东西,现在的各种事物都是这些高维存在在低维的显化,也即为发明家
  --头脑敏感的人感知接受转化物化。有的发明家即是特异功能人,如法国一个对 交流电作出大贡献的发明家即是一个特异功能人,其没搞过机械,却对机械构造却
  具有一般学过的人不能达到的了解,脑中经常出现各种将要发明出来物体的图象,
  预感功能很准,还出现各种超感觉。本人在发明创新上有一些小的成绩,对此也是心有(
  忄加戚)(忄加戚)焉,日本大发明家中松义郎曾云:“发明是要有天分和环境的” 就是不加掩饰的心得。人脑可以进行各种组合,只不过是大脑的一种
  机能,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别之处,人乃万物之灵。气功中的发扬意念都要求第 一念,即在未形成概念、形象之前即发出意念,这时的功能才能得以发挥,这在我
  们的理论中也可以得到解释,因只有减少人的各种外物的依赖执著心理才能与高维 时空的能量结合,主动调动调控他们。  
  放下自我即是佛,那种我字当头的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在气功修练特别强调这 点,那种不能入静的人其实质即是非常自私的表现。一个人应心存感激的心情对待
  已经得到的东西,未得到而又想得到的则要想到这世界的万物是有道的,是按其自 在的规律发展的,坦然处之,不为所累,如此才能获内心的清凉,才能有所大成。
  基于数学是建立在整数的基础上的,世界也是建立在整数基础上的哲学观点, 本人运用一些高等代数、几何的方法及发现的一些规律参照古人的一些论著并结合
  实证的体验,论证了高维的存在及一个新的世界观,我们认为,只有建立了正确且 能实证的世界观,我们才能获“正见”,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仍是
  古代圣人早已总结出来的,已可供世人修行几生几世的了,本人无意再作新谋,至 多只是以现代的语言加以更透彻的表述,使古人限于条件不能表达的一些本质东西
  在现代人的知识基础上表达出来。作为有为法,本人也创造了一套修行法,它的出 发点是顺乎大道,合乎大道,为的是让有缘修行的人在今生今世做个真正的智者,
  佛所称的觉悟的人,也不枉来此世间一遭。
  坦率的讲,可以将人分成不同的能量级,高层的境界是很高的,一些东西也只 有在具有高能量后才能醒悟,低层是不可以加以探视的。常人只有精进的修练,当
  达到一定的能量级后才能理解,才能体会到。这是天生的,也有后天各种因素造成 的。
  进入高境界后,可以发现:人体内有宇宙中各种构成,可以从人体中找到宇宙 的构成图景。人又能反映生活场所周围情况,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此是嵌套的,
  层层相重的,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结构,山东大学张颖清的生物全息理论已揭示 出了一些道理。
  时空复合(高维能量)
  │ 高维
  ------ │----------------
  │ 低维
  时 ──┴─── 空
  (时空结合点上的万事万物)
  坦率讲:较一般人讲的四维是一种突破,有眼光的人曾讲过,高维和低维只可 能是一种镜像关系,以前的再加一个维只是机械的思维方式。
  对高维的论证,由波函数方程,说明粒子的各种参量是随人的观测时的时间坍 缩的,而如果无人的观测行为的参与则它的运行又是另外的情形,这一点已由一些
  实验证明,因此量子力学的基础不确定原理也有一些问题。在我们看来,至少在低 层的维度上,如爱因斯坦坚持的,万物都具确定性,尽管有人证明存在三个个体的
  系统就已不能计算出各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这不过只是一种低层的工具论的局限性 体现。在我们看来,只有人的意识这种高层的带有本体性的东西才能把握之,如混
  沌系统对初始条件很敏感,但其任何作用,都可通过人的意识加以预先感知。现有 的各种现象都可以从波的性质加以说明,波是一种能量的传播,是能的不灭的一种
  体现,在单位时间的能量越大,其可能的效果越大。波的能量传递有其规律,某个 原因造成的波动必然在以后的时空中体现出来,而且可以预测出这个滞后效应的发
  生时空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波形,而波的高峰之后必有低谷,两列波的运行必 有相互增强,也不可避免有相互削弱的时候,对应于万事万物的波不同的人也必有
  不同的差异。如商人的看人本领很高,一见面就能知这个人怎样,是因其在此方面 具有了某种确定的灵敏性,当然有些人他看不出,做生意赔了,则是因为他的能量
  被掩盖了,也许还有其他因素造成他的识别能力下降了......在社会科学的预测模
  型中这个原理已被不自觉的应用,当然是以现有的各种认识加以运用的,如在股市 的预测上,山东有名的蓝光系统即利用了这个原理,名为“铃声效应”,其实即是
  利用的这个原理,它对风云变幻中一些关键点的出现都早早的给出了警报。   
  对一些问题作的不是庸俗化的处理,认真的读者会发现中间有许多乍看简单而 实际是极其玄奥的东西,请不要庸俗化的读它。尽管真理应该是简单的,然而有些
  东西还是要有大量相关知识作准备的,对任何事要寻求简单,防止简单。     
  此文观点详尽论述见本人论著《三进制的宇宙体系                      ---高维的论证及思考》(暂名)
  卞光曹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四日  
  一日一个偶然机缘,发现应该为一些活在不快活心理中的人指明一条道路,说 明一些道理,无意于个人留下什么,只愿能确起到一些作用。人的思想问题解决了,
  一切问题都迎刃而可以得解决!!! 文章论点跳跃大。
  中国科学传统的特征及其现代意义
  董光璧
  任何科学传统之间的差异都不在科学内容本身方面,因为自然规律不可能因发现它的民族不同而改变。其差异主要表面在科学规律的表述方面,而这表述的不同则是根源于自然观的哲学基础,及其影响所及的逻辑形态和理论构造方式。在中西对比框架下考察中国科学传统的特征,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的概括:在自然观方面,在中国以生成论为主导,而在西方则是以构成论为主导;在逻辑形态方面,在中国以类比和互补推理为主导,而在西方则是以归纳和演绎推理为主导;在理论构成方式方面,在中国以模型化为主导,而在西方则是以公理化为主导。现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沿着西文科学传统演进的,但其未来走向并不一定总是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中国科学传统正在为当代科学逐渐确认其地位,未来科学的发展将可能表现出中西两种传统互补的特征。
  生成论的自然观
  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所谓“本原”意指一切存在物最初都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前一种观点可称之为“生成论”,而后一观点可称之为“构成论”。生成论和构成论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变化是“产生”和“消灭”或者“转化”,而后者则主张变化是不变之要素的结合和分离。这两种观点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都产生过,但是在东方生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而在西方构成论发展为主流观念。西方的构成论自然观奠基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经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而成为科学的原子理论,它发展还导致电原子、能量原子、遗传原子和信息原子观念的产生并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生成论是以元气论为基础发展的,作为一种自然哲学通过“形”“气”相互转化说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作为自然观核心和基础的生成论和构成论对于科学思想的影响,成为导致东西方传统科学之差异的总根源。因为生成论便于建立概念体系的功能模式,适合于由代数描述,而代数形式又易于发展借助模型的类比推理,于量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功能的、代数的、模型化的特征。因为构成论便于建立概念体系的结构模式,适合于几何描述,而几何形式又易于发展演绎推理,于是形成西方传统科学的结构的、几何的、公化化的特征。
  中国的生成论源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易传·系辞》将其发展为一种逻辑化的模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虽然这里直接讲到的是卦系的生成,但这个卦系逻辑图式是模拟自然过程的。《易传·说卦》列出的八卦基本象征,乾象天、坤象地、震象雷、巽象风、坎象水、离象火、艮象山、兑象泽,通过象征将易卦的逻辑图式变成宇宙的生成模式。这一宇宙生成模式被后世易学家发挥阐释得更为精细,特别是周敦颐的太极图和邵雍的生成图式,成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的一项基本的宇宙物理原理。生成论要求循环和感应两个原理作为其生成机制。循环原理也是源于《老子》,而在《易传》中得以进一步模式化。在《老子》那里“循环”作为“道”的一种规律,在《易传》那里把阴阳转化视为循环的动力和根源。作为终极元素的“道”之基本特征就是永不止息的运动之循环性,因而自然界中一切演化都表现着循环的图象,而这种循环是靠极性相反的阴和阳彼此相生而实现的。感应论源于《易传》“二气感应以相与”和“天地感而万物生”,西汉董仲舒把它发展为天人感应论,而东汉王充将其发展为自然感应论。自然感应论的核心思想是以气作为一切相互作用的中介,为物理科学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
  比类和互补的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从一些判断合理地得出另一些判断的规则,凡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都必须遵守。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建立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的逻辑学三段论式。中国墨家学派大约在公元前5-3世纪发展了一种由故、法和类组成的名辨学三物法。印度正理派在公元1世纪创立了由宗、因、喻、合、结组成的因明学五支论法,在公元5世纪佛教哲学家陈那把五支去掉合和结,简化为三支。虽然它们分别在各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只有古希腊的逻辑学对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科学研究程序是在亚里士多德倡导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法和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法成为形式逻辑的两大支柱。而在中国传统科学思维中,虽然不乏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但与西方对照而成为其逻辑推理特征的则是比类推理和互补推理。比类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而互补推理则可以视为从普遍到普遍的推理方法,这恰好弥补了通行的形式逻辑不对称的缺失。但当代逻辑学界习惯于把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归并到归纳推理,而把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归并到演绎推理,因而中国传统科学中所普遍使用的比类推理和互补推理的合理地位一直被忽视。
  中国的比类推理方法,以动态的功能模型为参照,以对事物分类和比较为基础,形成了由据象归类、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构成的基本框架。据象归类的方法在《易传》中体现为“类聚”、“群分”的思想,在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和易卦符号结合成一个据象归类的基本参照模型。取象比类法在《黄帝内经》中被明确陈述,并且提出“别异比类”和“援物比类”两种比类方法,后人概称之为“取象比类”。运数比类方法是在数学中通过数与形的关系研究发展出来的,立表观影、勾股测距以及日月五星周天行度的确定,都依据了这种方法。“比类”的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刘徽重构九章体系、沈括创立堆积术、宋应星提出声波说和张景岳推断病情,都是“比类”方法成功应用的典型。但这种象类论的比类方法并不完善,诸如“相似缺补”、“相似归并”、“渐近归并”等类比推理形式尚没有概念清晰的区分。互补推理是一种基于对称性的推理方法,在中国传统科学中阴阳对称被广泛用来推理,从有阴必有阳推论自然事件的相互作用并建立其因果模型。在现代自然科学中运用对称性推理是从狄拉克开始的,他以电子运动方程的负能解推断正电子的存在。这种推理方法在粒子物理学中已经确立,以致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反复强调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的研究纲领。但就整个自然科学来说,发源于中国的这种互补推理并没有确立其在科学推理中的地位。
  模型化的理论结构
  公理化和模型化作为构造理论的两种方式,前者的源头在古希腊而后者的先驱则在古中国,而且正是它们决定了中西科学传统之不同的理论结构特征。公理化方法要求把科学理论构造成一个公理系统,即能够由经验上自明的公理出发导出一系列定理的演绎系统。模型化方法要求把理论看作与经验对应的一组模型,它们之间必须是可以逻辑地互相推论的,并且能够从原始观察陈述出和推论出尚未观察到的一些有关命题。虽然现代科学主流倾向于追随欧几里得几何学、阿基米德静力学和牛顿力学的公理化演绎体系,但自古希腊时代以来科学一直存在着两种科学理论,即公理化的科学理论和模型化的科学理论。爱因斯坦所区分的“原理性的理论”和“构造性的理论”意指的就是公理化的和模型化的两种物理理论,数学中的“构造性数学”和“非构造性数学”实质上就是模型化的和公理化的两种数学研究进路。进入20世纪,由于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一个科学理论公理化的宏伟计划,把科学家注意力引向了公理化的方向,以致模型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成为服务于公理化理想的附庸。
  模型化把理论看作一簇与经验同构的模型,以模型化而非公理化的方法表达理论。按照模型化的科学理论观,科学理论的基本作用就是给我们提供用于描述各种经验现象的一簇模型。一个好的科学理论不仅要与观察经验相一致,而且也要包含将来可能观察到的东西。模型的优势在于,除部分地包括对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之描述外,它可以包含许多与非实在因素对应的结构。作为一种理想化了的理论结构形式的模型化的理论,其中的命题不一定要看成真的,但在它们的集合中必须是可以逻辑地相互推论的。运用模型我们可以从原始观察陈述出发,推论出尚未观察到的一些有关的命题,而这些推论的结果又可以成为新的初始命题,因而可以不断地去寻找越来越多的可观察性质。模型化方法用“同构”的概念来说明理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和物理关系,理论仅仅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来反映客观对象。发现诸结构的这同构关系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可以运用关于计算方法的所有熟悉的知识,如同运用算术结构那样,推出关于相互同构的经验结构的事实。按照上述议论考察中国古代科学,大体上可以说它是属于模型化的理论,从而组成模型的层次结构。例如中国数学就是模型化的,作为范式代表《九章算术》是一个由九类计算模型组成的理论体系。又如中国天文理论是包括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以及其他各种学说的一簇模型。再如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运气学说、营卫学说等都 是组成理论的模型。
  传统科学模式的未来意义
  当代科学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高技术评估的困难和科学与人文发展的不平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其特征。有种种迹象表明,科学可能不再完全沿着17世纪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科学的社会运用已开始成为科学内部的问题,价值理性将成为科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总体范式也已在转变之中。在如何建构后现代科学的话题中中国文化传统被一些学者关注,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序言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其他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后现代性价值。这种价值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拆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重新获得其生命力。生成论的自然观、比类互补的逻辑推理和模型化的理论构造,可望对未来科学有所补益。
  在自然观方面,虽然构成论使现代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基于构成论的思维方式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早在1950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就主张在粒子物理学研究中放弃构成论而采用生成论,尽管当今的大多数物理学家仍然沉迷在构成论的迷雾之中,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转变的趋势已成定局。在逻辑推理方面,虽然形式逻辑体系作为科学推理的基础迄今还没有发生动摇,但科学理论中的诸多悖论无疑表明了其局限性。从对称性考虑,以归纳法和演绎法为支柱的逻辑体系只包含了从特殊到普遍和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需要补充从特殊到特殊和从普遍到普遍的推理,中国传统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类比推理和互补推理恰好能弥补形式逻辑的这种缺失。在理论构造方面,虽然公理化一直作为众多的科学家追求目标,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实际上已摧毁了这一理想,模型化重新成为独立理论方法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科学的当代演变中一种新的科学类型正在形成,与传统理解的科学相比,未来的新科学可能有四个极为重要的观念特征。第一,传统理解的科学主张科学只揭示能由任何科学探索者重复的知识,而科学的新类型把不可再现的行为视为科学探索的重要对象。第二,传统理解的科学把科学的社会运用问题视为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而科学的新类型则把它包括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之中。第三,传统理解的科学忽视价值因素或看得十分平谈,使得循价值自由度方向的探索简单化,而科学的新类型则必须考虑价值因素,因而使科学理性除了逻辑理、数学理性和实验理性以外又增加了价值理性。第四,传统理解的科学知识系统不涉及系统自身,而科学的新类型的知识系统则要求涉及到系统本身的知识。中国传统科学的潜在模式,对于新科学范式的建立会有某种启迪。
  中国逻辑史研究百年玄览
  孙中原
  科学意义上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是近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的新事物。近代中国逻辑史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前30年是以梁启超、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开拓创始期;40至70年代是以沈有鼎等人为代表的原典诂解、研究突破期;80年代至今是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系统总结期。通过百年来几代学者的努力,特别是近20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学者通力合作,中国逻辑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第一、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发现和认识中国古代逻辑。初步诂解中国古代逻辑原典,分析中国古代逻辑的内容、体系、性质和特点,说明中国古代逻辑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比较中外逻辑的异同,对中国古代逻辑进行理论研究。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逻辑》并列中国逻辑史、印度逻辑史和西方逻辑史。周礼全撰“逻辑”条释文,并列中国、印度和希腊“三个不同的逻辑传统”,肯定《墨经》中有“应用元语言来表述的逻辑规律”,“《墨经》中的逻辑已开始进入形式逻辑的阶段”。这已经成为中国学者的基本认识。
  第二、在中国学术领域中,确立中国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面的地位。中国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被列为中国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逻辑室等学术研究机构,设有中国逻辑史教学、研究科目,开设课程,培养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专门人才。
  第三、对相邻学科给予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哲学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内容,如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汲取了中国逻辑史界的研究成果,较充分地论述了墨家逻辑。冯友兰认为,《墨经》有“一个逻辑体系,成为中国哲学史中光辉的一页”,“后期墨家对于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中国逻辑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任继愈认为,“后期墨家的逻辑理论相当完整严谨”,“成为先秦时代最高水平的逻辑学理论,在整个中国逻辑史上都占有光辉的地位,直到今天仍给人以可贵的教益。”
  百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中国学术、教育史上是空前的,这同历史上中国古代逻辑被冷落、遭埋没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概括地说,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其一、“有什么”,即辨明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其二、“是什么”,即分析中国古代逻辑的对象、内容、体系、性质和特点;其三、“为什么”,即揭示中国逻辑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这是中国逻辑史学科和方向所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逻辑史研究有相当的难度。借用黑格尔的话说,它“所要研究的是更深的原理、更难的对象和范围更广的材料”。从“更深的原理”来说,中国逻辑史研究,不仅要说明中国古代逻辑存在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中国古代逻辑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比较中外逻辑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逻辑的精华、成就、贡献、长处和经验,分析其缺点、不足和教训,提供对今人有用的启示与借鉴。这种研究至今还很不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从“更难的对象和范围更广的材料”来说,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是以古汉语为载体的古代逻辑原典。正确诂解中国古代逻辑原典,既要掌握中国古籍整理的校勘、训诂等考据、考证方法,也要掌握比较发达的外国逻辑工具和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掌握中国古籍整理的校勘、训诂方法和外国逻辑工具,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正确诂解中国古代逻辑原典和中国逻辑史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前提。
  在百年来梁启超、胡适等几代学者努力的基础上,著名逻辑学家沈有鼎,从抗战时期开始探索《墨经》逻辑,到晚年仍坚持思索《墨经》逻辑的正确诂解和研究问题,对《墨经》逻辑的正确诂解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沈有鼎的《墨经》逻辑研究,是中国逻辑史上自墨家逻辑产生以来,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掌握沈有鼎的《墨经》逻辑研究成果,是今后从事《墨经》逻辑与中国逻辑史科学研究,取得进一步成果的阶梯。沈有鼎说:“作为逻辑学的宝库,《墨经》到今天还有许多东西没有被清理出来。”“要求一下子就把这部艰涩难治的古书每一字都讲通”,“是不合科学规律的幻想”。“古书的校勘是一个接近真实的无穷过程,《墨经》尤其如此”’。沈有鼎是用科学方法,终生追求《墨经》逻辑正确诂解和研究的典范。掌握沈有鼎等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继续从事沈有鼎等人所开创的正确诂解、研究《墨经》逻辑的事业,争取更多、更好的成果,不要使这一工作后继乏人,后继无人,不要使墨家逻辑被“埋在地窖”、“埋在泥里”的历史悲剧重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