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日本佛教>>正文内容

浙江佛教、浙江茶叶及东传日本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从汉明帝传入我国千余年来已成定论,而佛教在中国流行则从南北朝开始。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乘又分为八个宗派,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和禅宗。而八大宗派中又以天台宗、禅宗势力最为强大,影响最广,特别是禅宗,自唐以来势力最盛,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天台宗提倡“止观“,“止”为静坐,“观”为深思,而禅宗也提倡静坐思维,以期大彻大悟。

魏晋时期,清淡之风盛行,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此时南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因为茶能益神养气,所以在生活中,他们都以茶待客。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特别是南朝寺庙之多,可以用杜牧的两句唐诗来形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于当时饮茶风行,这样一来饮茶也出现在佛教活动当中。饮茶被引入到佛教当中,就是从和尚坐禅开始的,因为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驱除睡魔,利于清心修行,这样饮茶的特殊功能引起了和尚们的浓厚兴趣,于是各地寺院开始种植茶树,讲究饮茶,饮茶之风便在各地大小寺院里流传开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茶及茶文化的发展与佛教是同步的。

唐宋时期浙江佛教有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杭州地区出现了不少的佛教寺庙,杭州被称为“东南佛国”,而茶的发展也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兴盛。再加上唐代中叶陆羽的〈〈茶经〉〉问世后,更加推动了各个寺院的饮茶之风。唐宋时期,古寺名刹都悬“茶鼓”,茶鼓即寺院中召集众僧饮茶时所击的鼓。宋人林逋〈〈西湖看春日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阳楼台卓酒旗”,〈〈宋诗钞〉〉陈造诗云:“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城”,从唐宋时期来看僧人种茶饮茶之风极为普遍,与此同时在浙江的一些名山大川上的寺院里还出现了不少名茶。名茶、名山、名寺同处一地,三者看来是相得益彰。

前面提到的径山茶就是出自径山寺。径山寺,唐朝代宗大历三年(768)下诏创建。开山祖为法钦,他曾亲手植茶树数枝,后漫山遍野,所制茶鲜芳特异,称之为径山茶,由于径山寺种植茶树,又饮茶成风,在唐代出现了茶宴、茶会等饮茶风格,到了宋代随着制茶及饮茶方法的不断创新,“斗茶”也应运而生,这“斗茶”主要是品茶的种类及质量。在径山寺举办“茶会”、“茶宴”,座谈佛经,成了寺院不可缺少的活动。径山泉清茗香,饮茶风很盛,经常举办茶会、茶宴,“斗茶”活动。后来出现了点茶法,把茶叶碾碎成粉末状,用沸水冲泡调制叫点茶,此种饮茶风格相沿了几百年,逐渐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点茶、斗茶技法和“茶会”、“茶宴”礼法,而这些都是佛教的礼法。

所谓的“佛天雨露,帝苑仙浆”,这只有在天台山上才可以品尝到。表明天台山上所产茶叶之佳。这名茶就是来自天台山上的国清寺。国清寺,公元598年隋阳帝为已故高僧智凯建造的寺院,赐名为国清寺。这座隋代古刹既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宗崇尚止观两法并重大宗教修养原则,其〈〈修习止观坐禅要法〉〉中记述智凯大师认为:“只有觉悟无常的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才能“可栖心境,三味现前”。由于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功能,故寺中僧人崇尚饮茶,并且在寺院周围植茶极盛,国清寺内制订“茶礼”,并设“茶堂”,选派“茶头”,专承茶事活动。一时间种茶饮茶成为僧人必修课之一。熙宁四年(1074)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天台山国清寺主持僧处谦闻苏东坡来寺游览,特在佛像前表演了“茶百戏”。唐代寺僧嗜茶如命,以茶敬佛成了一种时尚,到了宋代各地名僧以茶敬佛又逐级演变为“茶百戏”,“百”者,言其多也,“茶百戏”就是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可以进行很多物像表演。正如宋人陶谷〈〈舛茗录〉〉载:“茶至唐渐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时人谓之‘茶百戏’。”天下名僧莫不以此来显示自己佛道的高深。苏东坡看了处谦和尚的炉火纯青的表演大为赞叹,他在诗中说:“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处谦就此名扬海外。熙宁五年五月,日本僧人成寻,特来天台求佛法,他巡礼国清寺、华顶山后至方广寺礼拜了五百罗汉,知事僧忽然相告:供养罗汉的516杯茶均出现了八叶莲花,成寻以为罗汉应供礼拜不止。

说起天目山,也离不开天目山茶,而天目山茶更离不开天目山的古刹名僧。南北朝时,东天目山建有昭明禅寺,至今仍留有梁朝“敕赐东天目山昭明禅寺”字样,万斤钟一口,唐元和十五年(820)释明觉在西天目山开创了千顷院,寺院中的僧人,凭籍山中大树华盖,古生腐殖质肥厚,海拔适宜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栽茶,采茶,制茶,品茶,论茶。唐诗僧皎然与友陆迅,元晟饮茶天目山寺,写下了《对陆迅饮天目山茶的寄元居士晟》的茶诗,唐以后天目山茶名气更大,北宋梅尧臣则在〈〈答宣城张主薄遗鸦山茶次其韵〉〉中称:“天目犹稻麻,吴人与越人各各相斗夸”。

唐宋时期除了上述的几种名茶,还有当时的贡茶顾渚紫笋茶来自顾渚山上的吉祥寺,被陆游大加赞赏的绍兴日铸茶也是来自会稽山上的日铸寺。前面将到的几种名茶都出自寺院,这就充分说明了茶已经与佛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茶文化因佛教的介入,而获得了发展,也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即独特的饮茶文化。

说到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流传到中国却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佛教处于高度发展情形。由于当时唐宋的中国文化高度繁荣,吸引着四周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化的缤纷灿烂,赢得域外人士的顷慕。当时的外国留学生源源不断不断的被派遣前来学习,努力学习中国文化,而日本则是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学问僧人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佛教,中国佛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东传到了日本。一些附属于佛寺的建筑、工艺、绘画、音乐、医药、同时也包括茶叶、茶文化也一同流传到了日本。当时的浙江特别是在宋代,佛教很盛,临安(今杭州)有“东南佛国”之称,日本僧人一般到浙江的佛寺来求佛法。还有一个地理位置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那就是,浙江明州(今宁波)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自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至唐哀帝天佑四年(907)的七十年间,日本商船停泊我国楚州、苏州、松江、明州台皱温州广州等十余个港口,其中以明州为最多”(〈〈中日交通史〉〉,[日本]宫泰彦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明州是唐代日本遣唐史的主要登陆港口之一,也是他们返日的港口。宋元时期明州海外贸易达到了繁盛阶段,除了同日本外,还有同其它地区进行通商贸易。特别是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繁荣,明州港口成了海外诸国的使者商贾,侣僧等必要入境之地。正由于明州这优越的地理因素,来华的日僧到浙江来求佛法也就便利多了。这些来华日僧在浙江的一些寺庙里学习佛法同时,也学习了佛教里的茶文化,他们在回去的时候也就把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促使了日本茶文化的兴起和日本茶道的创立。

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其礼法来源于禅门寺院清规中的茶礼,可以说日本茶道出于禅宗。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是禅。日本的佛教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的茶道,而这些都是中日两国禅僧的功能。

日本历史上吃茶开始于729年(唐开元十七年,日本天平九年),〈〈奥仪抄〉〉记载:四月八日,圣武天皇召五百僧人在皇宫讲〈〈大般若经〉〉4天,期间两度喝茶,以示慰问,被称为“行茶”,此时正值盛唐开元时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极盛,自然从中国传入了饮茶风尚。唐代以贡赐为主的贸易方式中,茶、绢、帛为大宗物品,很可能圣武天皇所赐茶即为“舶来品”——遣唐使所带来的礼品茶。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日本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迁都山城平安京,在皇宫主殿设置茶室。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七月)日僧最澄(传教大师)与空海(弘法大师)随藤原葛野麻吕遣唐史入唐从日本肥前国(今佐贺县)田浦出航,船队被风浪冲散,最澄于九月一日到达明州(今宁波),同月二十六日到台州,上天台山国清寺,随天台宗第七代祖道邃和真觉寺和尚行满(曾为茶头)研习天台宗教义,同时接受了寺院文化的熏陶。805年5月从明州回国,除携带了128部345卷天台经典外,还带回了天台茶籽和大量团茶。归国后将种子种植在比睿山麓,此事在〈〈日吉神道秘密记〉〉有记载。806年(唐元和元年,日本天同元年),空海又从中国传来了唐的石碾等工具(日本正史〈〈日本后记〉〉及〈〈类聚国史〉〉记载)。815年(唐永和十年,日本弘仁六年)夏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聚韩崎的梵释寺,崇福寺,大僧都永录煎茶进献,都永忠作为入唐学僧曾在唐长安生活了几年,深受唐文化的熏陶,唐代饮茶已经普及。都永忠的煎茶供奉天皇,体现了唐代对贵客敬茶的饮茶礼仪。815年嵯峨天皇下令在畿内及近江丹、波播磨等国种茶,每年采茶进献,这样自弘仁年间以来,日本就有了自己的茶树和制茶业,当时日本的制茶法和饮茶方式都均是仿效唐代的,从这之后大约370余年里,由于中国晚唐五代十国战乱期间,北宋初期忙于统一大业和应付边境无力东顾,中日两国的交流就中断了,而日本茶文化发展史也出现了中断期。

在饮茶史上,有“兴于唐而盛于宋”之说,隋唐时的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很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了较大进步。此时为了改善茶叶的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论茶的专著也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与详细的论述。此时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的“吃茗粥”到了唐时人视吃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大飞跃。到了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调味品的。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一品茶的日益讲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发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茶为主趋向于以散茶为主。同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出现了点茶法,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