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韬光佛地记海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仇 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位于现今番禺区员岗与陈边村之间有座清幽秀丽的小山,叫雷峰山。山腰本有一座古庙,抗战时被拆平。如今山间木叶萧森,草蔓中偶尔可见残墙废础、断砖碎瓷,一片寂寥中,恍忽林间佛光掩映,折射出古寺历史的幽光。
  这就是清代名动一时的海云寺的遗址。
  关于海云寺
  海云寺,是雷峰山上这座庙宇在清初时改的名,之前称隆兴寺,也称金瓯寺。“隆兴”、《金瓯》之名始自何代,更早之时寺为何名,这些都未见史料记载。由于寺在雷峰山上,故民间多称雷峰寺。下文提到此寺,如在改名“海云”之前,便统称为雷峰寺。
  至今所见关于雷峰寺历史的最早记載,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今释和尚的《雷峰海云寺碑记》:
  “番禺东境有山曰‘雷峰’,此吾师天然罡和尚海云道场也。自唐以前,浮沉于紫澜回薄中一凫一鳦耳。刘汉间,有海舶抵其下,涉夜风浪大作,舟欲覆。舶主搏颡呼观世音菩萨名号,俄见神光起于山顶,祝曰:‘若幸而获济,愿建祠以答神贶。’未几,风定。乃捐资筑院,置香火田,以规久大。于是鱼龙日远,阡陌交罗,耕凿既繁,村落著美”1
  之后乾隆间,檀萃在《楚庭稗珠录》卷四中更作了补充:
  “雷峰山在番禹之东南茭塘,近虎门。昔本海中,今则桑田四绕,上有隆兴寺,贾胡马罗连所创。天然主席于此。”
  如今能看到的志书,如雍正、道光年间出版的《广东通志》,乾隆、同治年间出版的《番禺县志》,宣统年间出版的《番禺县续志》等等,其中关于雷峰寺早期历史的叙述都没有超出上文今释,檀萃所写的内容。
  可知,早在南汉,(917-971)年间,雷锋山就建起了寺庙,是由古代的贾胡即洋商马罗连为酬谢佛恩而创建。这样一座延续千年的古寺,在今日番禺区地面是绝无仅有的。
  由建寺开始直至明崇祯年之前,雷峰寺的历史未见诸文字记载。只有苏东坡曾游览雷峰寺的传说:据称当年寺名“金瓯”,苏东坡游览之后,为寺旁的道路题匾曰“金瓯大道”,匾额至今犹存,道旁的陈边村亦因之而称“金瓯村”云云。
  据《海云禅藻集》卷二载,崇桢末,雷峰寺僧“今湛,字旋庵,三水人。俗姓李,原名廷辅。髫龄发大心,出世住雷峰隆兴寺。”
  另据清初诗人王畿在《雷峰寺》诗题解中写道:“雷峰山。‘在番禺袁山乡,寺曰海云,又曰金瓯,博大奇观。”2
  可知清初改名为海云寺的前身是隆兴寺,又名金瓯寺或雷峰寺。
  南明永历二年(1648),天然和尚被恭请至隆兴寺作开山第一祖,原寺主礼天然和尚为师,取法名今湛,字旋庵。由于今湛这个决定,令默默无闻的隆兴寺在十年后成为名闻岭南的大寺。因隆兴寺房舍狭小,今湛发愿募捐扩建。经过十年努力,大雄宝殿及其他许多建筑先后落成,正式改名为海云寺。天然和尚把方丈室命名为“瞎堂”,并为瞎堂及其他建筑如按云堂、拂月堂、伽蓝阁等题写匾额。次年,为解僧众食水咸涩之苦,天然和尚领众“凿石得泉,味甘且多。和尚命名‘冬泉’,作诗志之”。3
  樊封《南海百咏续编》记叙海云寺道:“寺在雷峰,林峦秀美。明末僧今湛主持其间。鼎革后,天然和尚主讲焉。平南镇粤,仰其高风,为之广置寺田,更虔铸佛像,金光丈六,以志香火因缘。土木之盛,近时罕有,遂为海邦上刹。”
  清初学者潘楳元描写海云寺诗道:“巍然壮远临江,夕照天花满石幢,岭外洞宗推第一,区中佛法无二双。山回云寺三峰列,水到雷门万派降。才过溪桥心便息,不消高枕月横窗。”4
  康熙十六年(1677),天然和尚草书《海云寺放生社置田碑》,刻石置大殿西廊。今释撰《雷峰海云寺碑记》,刻石置大殿东廊。康熙一朝是海云寺的鼎盛时期。
  清朝后期,据同治年间的《广州府志》及《番禺县志》所记述,海云寺仍是番禺名刹。
  香港前辈学者陈荆鸿先生曾描述他亲见的海云寺:“犹忆五十年前,我尝到此一游。只见一切建筑物都已毁坏不堪,但顺治年间所铸大钟,款志还可以辨认着。放生池前的碑石,仍然存在。天然和尚手书的扁额,也一样高悬在饭堂间。”5按陈老的年龄经历推断,他游海云寺的时间,应是上世纪的三十年代。随后抗日战争爆发,海云寺于1940年被毁,至今尚未恢复。
  以上是海云寺的简要历史。
  明遗民安身立命的皈依地
  说起海云寺,首先要介绍海云寺的开山第一祖——明末清初的岭南高僧、禅宗五叶之一的曹洞宗第三十四世传人函罡天然和尚。和尚是番禺慕德里司造径村人,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起莘出身名门望族,26岁便考取举人,但他无意仕途,在崇祯十三年(1640)33岁时不顾父母反对,径赴庐山归宗寺礼道独和尚祝发受具。
  道独是曹洞宗三十三代传人,精通佛法,又关心世事。明末,国内战乱频仍,关外清兵屡屡入侵,道独对徒众表态说:“我虽方外,忠君爱国与忠义士大夫等。”6这种爱国忠君的思想,给天然以深刻的影响。道独根据曹洞宗僧名“道函今古传心法”的法脉顺序,为曾起莘取法名函罡,字丽中,别字天然。从此,天然开始了他长达45年的僧侣生涯。
  崇祯十五年(1642),天然和尚从罗浮华首台寺来到广州,受缙绅名流陈子壮等邀请,在著名古刹光孝寺开坛说法。“道独命函可(天然师弟)赍到拂子,并传法偈,有‘诃林重竖风幡论,却幸吾宗代有人’句。”“和尚虽处方外,仍以忠孝廉节垂示及门。故未几国变,文人学士、缙绅遗老多皈依受具,每于生死去就,多受其益,甚深缔信。”7南明政权在岭南对清朝作最后的抗争,天然的许多俗家弟子奋不顾身地参加抗击清兵的战斗,其中黎遂球、梁朝钟等著名士人为国捐躯。
  尚可喜用屠刀平定岭南之后,清廷为早日安定大局,对于曾参加反清战斗的人,只要他皈依佛门,不与世事,便不再追究。于是,那些不甘屈服于异族入侵者统治的明遗民,除了自杀殉国或隐迹山林外,还多了一条“逃禅”的路。天然的父母、妻、妹、子、媳全家避入空门,走上逃禅一途。大批曾参与反清战争的缙绅士人,纷纷投身天然门下,一时间,“执弟子礼问道,不下数千人,得度弟子多不胜纪。”8南明礼部尚书何吾驺之子、爱国诗人何巩道形容当时的景况:“十年王谢半为僧”,9想来应是符合当年实际的。另外,还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出家依佛,何巩道就因老母在堂,不能离开,只叹息道:“几欲披缁念有亲,闭门依旧水边人。菖蒲作剑难消恨,荷叶为衣易洗尘。……”10
  天然和尚道行高深,门风清峻,在民间影响很大。平南王尚可喜在攻陷广州,纵兵屠城之后第二年,因雅慕天然高风,“折柬相邀, (天然)以病辞,不见。勉出,以宾主见。(可喜)礼意殷隆。次日,(天然)不辞而退.”11天然高风,举世钦佩。后来,尚可喜为天然住持的海云寺前身隆兴寺捐金铸造大铜佛,在佛像背面铸款识曰:“博山下二世雷峰隆兴寺本师天然罡和尚率大檀越喜铸”,可见尚可喜对天然的尊崇恭敬并未少减。
  在清初那样一个天地翻覆、风云激变的时代,天然和尚成为众多明遗民的庇护者、引导者,又是他们为人处事的楷模。以天然为代表的佛门净地,成为明遗民安身立命的皈依之所。
  岭南曹洞宗兴盛时期的名刹
  清初,南粤佛门僧徒、信众的数量迅速增多,寺庙的数目及规模也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以天然为首的曹洞宗,可说是处于兴盛的阶段。
  为什么在朝代更替、血雨腥风这样一段时期,竟然会形成佛门的盛世?
  主要原因是由于清廷对佛教的尊崇。顺治间,清世祖曾三次召玉琳通琇和尚进京说法,赐号大觉禅师;又召木陈忞和尚说法,赐号弘觉禅师。清初大局未稳,百事待举,政务繁忙,顺治帝竟多次召高僧入京说法,可见他对佛教的崇敬。亦因之才有对遁入佛门的明遗民不再追究的政策,让“逃禅”成为可能。
  随之,有些地方大员也信奉佛教,平南王尚可喜大概自知杀孽深重,欲图礼佛消灾,在他统治南粤期间,先后创建、重建、扩建许多寺院。他建得胜庙以纪攻占广州的军功,建太平庵以求治下南粤的安定,建檀度庵作为他的女儿(清廷赐法号“自悟”)出家修炼之所。尚可喜还领头捐金,在故贤藏寺的废址上重建大佛寺,并为扩建、装修海云、海幢、龟峰等寺院,花费了巨量的金钱。
  影响所及,南粤各地的官员亦以礼佛护法为荣,平民百姓也乐于为助。一时形成佛教欣欣向荣的局面。
  以天然和尚为核心,以海云寺为基地,以天然“今”字辈的弟子如今无、今见、今释、今辩、今[艹/蝿-虫]等为骨干,开花散叶,洞宗的寺院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番禺的海云寺、海幢寺、无着庵,东莞的芥庵,罗浮山的华首台寺,丹霞山的别传寺,江西庐山的栖贤寺、归宗寺等,都是清代颇负盛名的寺院。
  至于洞宗僧众人数,光是天然和尚自身就有四千多弟子,他的第一法嗣今无,弟子也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洞宗法徒之众。不但人数多,而当时法众素质之高超,社会影响之广大,更是空前的。
  天然和尚学识渊博,著作甚丰。主要有《楞伽心印四卷》、《首楞严直指十卷》、《金刚正法眼》、《般若心经论一卷》、《各刹语录》(包括诃林、雷峰、栖贤、华首、海幢、芥庵、丹霞、归宗诸刹)、《天然罡禅师语录十二卷》、《禅醉》、《焚笔》、《似诗》等行世。天然的弟子,有许多具有深厚的学问修养,能诗文,善书法。就以他的传法弟子“十今”为例:今无,字阿字,海幢寺住持。有《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光宣台集二十五卷》;今[见*见],字石鉴,主席庐山栖贤、福州长庆寺。有《栖贤三十咏》、《直林堂全集》;今摩,字诃衍,天然和尚之子。颖悟脱俗,隐庐山修炼三十余年;今释,字澹归,别传寺监院、住持。有《遍行堂集四十九卷》、《遍行堂续集十六卷》;今壁,字仞千,雷峰寺首座。《海云禅藻集》选录其诗二十三首;今辩,字乐说,曾主别传、海云、海幢诸寺。有《四会语录》、《<菩萨戒经>注疏》;今[艹/蝿-虫],字角子,历主栖贤、丹霞、海幢。有《丹霞角子[艹/蝿-虫]禅师语录》;今遇,字泽萌,主别传寺十余年;今但,字尘异,主罗浮山华首台寺。有《罗浮名峰图说》、《梅花庄诗集》;今摄,字广慈,雷峰海云寺监院。有《巢云遗稿》。12
  天然的师弟函可,字祖心,自号剩人。因记录清兵攻陷南京杀戮史实,被逮解京师,判往辽阳慈恩寺焚修。函可在辽“大阐法教,凡七坐大刹,会下各五七百众。乃至开法元旦,喇嘛率诸辽海王臣道俗,称佛出世。”13函可在辽十二年,著有《剩人和尚语录六卷》、《普济语录》行世,并度弟子今育、今匝、今曰、今庐、今又等多人。洞宗一脉,散叶北国。
  康熙三十年(1691),天然和尚的第六法嗣今辩亲自护送曹洞宗三世传人道独、函罡、今无的语录前往浙江嘉兴楞严寺入藏,事见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梁佩兰《六莹堂集》二集卷五的《送乐说和尚……》诗。祖师著作入藏,这是岭南佛教的一件大事,表明佛门对天然和尚及其师、徒的认可、尊重,亦体现出岭南曹洞宗在当时的佛门中的崇高地位。
  综上所述,清初南粤曹洞宗僧众人数之多、素质之高、著作之繁兴、影响之深广,在岭南佛教史上是空前的,实为岭南曹洞宗的黄金时代。而这一盛景的发源地,就是番禺的海云寺。
  骚人墨客的会萃之所
  佛教的兴盛,天然和尚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南粵大地许多知识分子,海云寺(也包括海幢、华首、别传渚寺)成为清初骚人墨客会萃之所。跟随天然和尚的僧人、居士,多是明朝遗民,普遍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天然和他的师弟函可,都是清初岭南杰出的诗僧,天然有《瞎堂诗集》二十卷,函可有《千山诗集》二十卷,皆传世至今。
  除了上文提到的天然法嗣“十今”之外,还有今竟、今严、今音、今龙、今沼、今帾、今毬、古记、古邈、古电、古桧、古奘、传多等三代诗僧,都是有诗集遗世的,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列出集名了。
  天然和尚的俗家弟子徐作霖、黄蠡曾选编了一本诗集,名为《海云禅藻集》。他们选取天然以下“今”“古”两代诗僧及居士有关天然和尚及海云寺的诗作,总数一千多首,衮衮成迭,蔚为大观。
  在海云名下的这批诗人,由于境遇大体相同,写作题材相近,感情与风格也比较相似,有学者称他们为“海云诗派”。海云派的诗人生于“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时代,目睹时艰,心潮激荡,写出许多深刻感人的优秀作品。加之人数众多,在清初岭南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海云禅藻集》的编辑出版,反映出一个奇迹——个庙宇,在短短几十年内,把如此众多的诗坛精英先后荟萃,在岭南宗教史、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有学者指出“此书的编集,标志着‘海云诗派’已成为被诗坛认可的诗歌流派了。”14
  至于天然和尚俗家子弟中的文化精英,更是人材济济,数不胜数。
  曾礼天然为师,出家后又还俗的屈大均,法名今种,字一灵,是清初广东最负盛名的诗人,“岭南三大家”之首。其余两家陈恭尹及梁佩兰,也曾礼谒天然和尚,据称还一度出家为僧。
  另外,在居士、信众中的诗人陈子壮、黎遂球、梁朝钟、何绛、张穆、王邦畿、薛始亨、陶璜、王呜雷、何巩道、罗宾王、王隼、程可则等等,无一不是在当时有影响的人物,各人都有诗集传世,他们都是岭南诗歌史上值得一书的诗人。15
  在海云一脉这批文人之中,有不少书法造诣颇深的书家。其杰出者,除天然和尚与他的法嗣“十今”之外,还有今帽、今载、今印、今镜、今儆、今离、今种(屈大均)、今日(李成宪)、陈恭尹、梁佩兰等人。这批书家,后人称为“海云书派。”16
  简经纶在《琴斋论书》中评论海云书派的作品带有“一种山林隽秀之气,阅之令人气爽,挹如清风自外来也。”这空灵、幽寂自是一面,而更深藏胸臆,挥之不去的一面,则正如张学华跋今释手迹所云:“零篇残墨,皆挟有风霜之气。”“字字仍锋棱毕露,尤见忧积于胸中者无时少挫也”。而李蟠咏海云书派诸家的诗最为贴切:“海云遗老拜天然,漂泊千山是比肩。垂暮不忘匡复志,只将心事托残笺”。17
  以上提到的海云诗派、海云书派,我觉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流派,它没有太多的文艺理念、创作风格、技艺手法上的传承关系,有的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延递,这就是海云精神:除了幽深的禅趣及缅怀故国、悲悯民生的忧思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屈服于强敌、抗争到底、陨身不恤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海云寺可说是明末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最后的精神堡垒,以天然为精神领袖的海云僧众,不但道行高邈,而且忠义爱国,用自己的人生实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作为海云后人,对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十分尊重,十分珍惜,努力继承并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在清代辉煌一时的海云寺,曾经是前明遗民安身立命的家园,是曹洞宗兴盛时期的名刹,又是当时精英荟萃,精品迭出的宝地。这是番禺区不可多得的有过千年历史的文化宗教古迹,是非常值得重视、恢复的。
  兹将一孔之见,献诸社会贤达。惟愿
  毋负先贤,隐寺重光。
  神州安定,国富民强。
  是所至祷。
  注释:
  1(清)梁鼎芬修《番禺县续志》卷三十六。
  2(清)陈兰芝辑《岭南风雅》卷一。
  3汪宗衍《天然和尚年谱》顺治十五、十六年。
  4(清)徐作霖、黄蠡《海云禅藻集》卷四之《海云大殿新成与彭耑玉麦惊百过  
  宿》。
  5陈荆鸿《艺文丛稿》之《天然和尚以名孝廉作名僧》。
  6(清)梁鼎芬修《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七本传.
  7汪宗衍《天然和尚年谱》崇祯十五年条。
  8(清)释今辩《天然和尚行状》。
  9(清)檀萃《楚庭稗珠录》卷四之《元夕坐西山草堂感旧》。
  10(清)檀萃《楚庭稗珠录》卷四之《寄梁药亭》。
  11(清)释今辩《天然和尚行状》。
  12参见《海云禅藻集》、《天然和尚年谱》、道光《广东通志》、民国《博罗  
  县志》、《洗玉清文集》之《广东释道著述考》。
  13清)梁鼎芬修爱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七本传。
  14陈永正《岭南诗歌志》(稿)第四章第七节。
  15陈永正《岭南文学史》第一编之明代文学、清代文学。
  16汪宗衍《明清之际广东书画家》。
  17李蟠《岭南书风》。见《广东文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