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记丹霞山别传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摘要 丹霞山别传寺为清初所建岭南佛门丛林。朝代的更替、悲壮的历史,在丹霞自然画卷
  上绘上了绚烂的文化色彩。
  关键词 丹霞山 别传寺 文化
  天、地、人三才合一,儒、道、佛三教并举,构筑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主体。中国文人的才识、学问、文化品位与此人文精神密不可分,无论在朝为政府效力的、还是在野修行或吟风咏月的,都能由此获得精神滋养。
  凡成为名胜之地者,必是山水形胜又名人踪迹频至、吟咏诗文颇丰、山水人文交相辉映之处。清李渔有云:“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
  仁化丹霞山古时人迹罕至,土名长老寨。丹霞连绵逶迤,方圆数十里,高逾千仞。山中绿树修篁,掩映摇曳;清泉瀑布,飞珠溅玉;奇石嶙峋,灿烂峥嵘。别传寺座落于丹霞主峰山腰,清奇俊秀,幽雅肃穆,令人身心俱静,叹为观止。
  别传寺为明遗民僧所创,聚合了相当数量的明朝遗民。那些英雄无路、逃禅于此的遗民,在这广大佛门之中亦僧亦儒,为岭南文化增添了辉煌的篇章。明末清初,岭南文化的演进与岭南高僧的辈出、岭南佛门丛林的兴盛几乎是交织在一起的。别传寺自开山传法之始,道风文风皆一时为盛:天然和尚一代宗师,门风高峻;澹归和尚出儒入佛,悲天悯人;今辩和尚智慧超卓,编著等身……。从自然形胜和人文遗迹看,丹霞别传寺实为粤北之禅宗宝地。
  据康熙间年修的别传寺志记载:
  丹霞山发脉自梅岭,来自艮方(东北方),水向南去接曹溪;
  丹霞山之势似船,有奋龙之慨。非龙不得体,非奋不得行,非迅不得知。“丹霞”因色而名,“法船”因形而名,“龙、奋、迅”因内含精神而名;
  丹霞周遭十里,下窄上宽,似一茎托莲,攀莲茎而上莲房,亭亭直上,不附不倚;
  丹霞山胜景绝佳处记有十二处 :
  ⑴锦水滩声、⑵玉台爽气、⑶杰阁晨钟、⑷双沼碧荷、⑸松涧涛风、⑹竹坡烟雨、⑺丹梯铁索、⑻乳泉春溜、⑼虹桥拥翠、⑽舵石朝曦、⑾片鳞秋月、⑿螺顶浮图。
  这山水形胜的描述,一则表明了别传寺乃曹溪禅宗法脉;二则以法船、奋龙、莲房为喻彰显了丹霞的山水精神;三则以雅名配胜景使人倍感亲切、憧憬万分。从这里已经给人以恬淡的文化气息。
  丹霞山别传寺始建于康熙元年(1662),作为佛门丛林与中国的古寺名刹相比,其历史是很短的,而其由来、兴旺、遭劫又都与中国的文化脉络相贯相通,这真是佛门丛林的一大奇观。是否世尊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正法眼藏咐嘱摩诃迦叶尊者,开示教外别传之旨意时已有了这别传寺的开山因缘,以至别传寺作为禅宗脉流,却深厚地内蕴着中华文化的神韵。
  别传寺所建之地丹霞山是澹归师以偈换来。澹归师乞山以偈修丛林,自此,丹霞名胜开天下矣。其后百多年禅风日盛、文风大昌,留下了许多诗词文偈,这不仅使别传寺成为岭南名刹,也为文坛增添了千古美谈。
  别传寺的第一代方丈天然禅师,番禺籍。在受其弟子澹归禅师拜请为别传寺方丈前,已是番禺海云寺、东莞芥庵、广州海幢寺、惠州华首台寺的方丈。这位高僧不惧满清朝廷淫威,为死难的明朝臣民收尸敛骨,其超然生死的气度膺服一方。天然禅师以其大德、高才、气节,使岭南的许多文人、名士荟萃其门下成为其弟子。屈大均、黎遂球也都是皈依天然师的弟子。
  澹归禅师在俗时因举进士而入仕,天然禅师以举孝廉出仕,皆为典型的传统文人出身,是德才兼备的人物。澹归禅师出家前更是明末的“五虎”之一,文韬武略兼备、刚贞无比,可谓国之栋梁、济世之才。但衰国忠臣终究撑不起腐败的明王朝。澹归禅师对朱家天子彻底绝望,又绝不甘愿为异族所驱使,遂遁入空门,做起修丛林、济众生的大事业来。正是:衰国少个忠臣冤死鬼,佛门多个大德传法僧。
  别传寺的开山祖师和第一代方丈,以及以后的三代六任方丈都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因而,别传寺作为佛门丛林,在做弘法利生宗教事业的同时,也无形中在文化事业上,起到了弘化一方的作用。
  海云寺(今已不存,遗址尚在)作为别传寺的祖庭,汇聚了明亡后在粤的各路才俊。别传寺作为新道场,又收聚了前明朝庭中部分不愿在满清朝廷为官而出家的志士。一南一北两寺,一个在珠江头,一个在珠江尾,两相呼应形成了清初珠江流域的一个文人聚合中心。
  南端的海云寺,同治年的番禺县志记载:海云寺在员岗雷峰山,相传为贾胡建,明崇祯间僧今湛住持。
  乾隆《广州府志》记载:海云寺在雷峰山。国朝平藩筑铜佛像高丈余,僧今湛创建大殿、弥陀阁、斋堂、方丈。
  乾隆檀萃《楚庭稗珠录》有云:雷峰山在番禺东南茭塘,近虎门。昔本海中,今则桑田四绕。上有兴隆寺,贾胡马罗连所建,天然主席于此。
  康熙年的《岭南风雅》卷一有一首王畿的“雷峰寺”诗:雷峰山在番禺袁山乡,寺曰海云,又曰金瓯,博大奇观。古寺石桥边,桥边种木棉。三月花正发,一树火初然。欲问此何世,相看不记年。夕阳钟磬起,梵语出诸天。
  另外,同治年的《广州府志》,乾隆年的《番禺县志》都有一个同样的记载:资福寺,在茭塘北亭。梁大同间有一梵僧卓锡于此,遂建寺焉。
  上述资料至少可以让我们判明文化史上的两个史实:其一,1450年前已有梵僧在番禺建寺庙;其二,海云寺是贾胡马罗连所建。
  海云寺到清初时才名气日增,成为一个文化中心,澹归师的“雷峰海云寺碑记”对海云寺的渊源和当时的状况都有所记载。只可惜寺院保存的很多志书,多已散失了。如今惟《海云禅藻》与《越秀集》两书几经沧桑幸存。《海云禅藻》是海云寺诗僧和居士的一本诗集,作者128人,其中所采录的古今诗体800多首,内容广泛。《越秀集》是在《颙园诗话》中选定粤人诸诗抽出单独成集的诗集。正是由于这一时期以海云寺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盛旺,遂形成了以海云冠名的“海云诗派”、“海云书派”。这对此后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端的别传寺,澹归禅师工诗与书,文化上的成就主要集中他在的《徧行堂集》。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老先生1986年入粤,首赴丹霞参拜别传寺,并赋诗云:
  群峰罗立似儿孙 高坐丹霞一寺尊
  定力能经桑海换 丛林尚有典型存
  一鑪柏子参禅味 七盌松涛觅梦痕
  未得徧行堂集看 愿将片语镇山门
  赵朴初先生在世时因未读到此集,深以为憾。
  澹归禅师在建地藏殿、韦驮殿、准提阁、大悲阁、兜率阁、华藏庄严阁、新山门时都写有题记,并写了龙护院碑、筑护生堤说、绕丹霞记等,几乎把建寺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故事一一作了说明。澹归师在他的诗文、题记中阐述佛理、劝谕世人。
  读书知礼、教化民众、弘化一方,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中国文人对中国文化的行为诠释,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别传寺在鼎盛期的弘法过程中,不仅成为粤北文人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也通过劝谕世人的教化活动将中国的人文精神传播开来。
  天然禅师对人的主体认识、对人生道理的深刻剖析都非常中肯和辩证。比如:
  ㈠ 不可以一日概生平;
  ㈡ 文理者习于筋力,使知手足艰难。筋力者习于文理,使知心思匪易;
  ㈢ 盛气不可加人,贤智之士,以理自胜,以善勉人,尤宜慎之。尝见盛气之下,能使施者见理而不见气、见善而不见气?而受者则已见气不见理、见气而不见善。果若是也,则施者徒费心力,而受者益增障碍,何益之有?且气盛极则疑于嗔,本欲以善与人,而反成是非,此皆贤智之过,非学者之过也。若必深求学者受其善而忘其气,则学者居然贤智,且不劳贤智之训诲之矣;
  ㈣ 慎憎爱。有所爱(敬)者,可以其长为攻玉之资;有所憎(鄙)者,当以己长为之共事,则憎为摘瑕而非嫉恶,总之曲成万物而无弃人。
  在普同塔的志铭中有云:善始者不必善终,善作者不必善成,前事者之不长,后事者之师也。
  在别传寺现存的文字材料中,这样发人深思、启人智慧的开示,比比皆是。别传寺祖师们的诗文又将自然山水之美、诗歌词赋文体之美、佛法劝人之善融为一体,佛乎?圣乎?哲乎?
  别传寺的开山、兴盛都表现了文化的特征,别传寺的遭劫也同样有着中国文化的负面特征——文字狱。
  也许是别传寺的影响力超出了满清朝廷的容忍范围,再加之经过康、雍两朝的治理,满清的统治基本稳固,乾隆时便更为残酷地利用文字狱,对具有反清情绪的人士大加杀戮,别传寺自难幸免。当时严令,与澹归有关的一切文字都要销毁。《海云禅藻》亦被列入禁书。以至,现在关于别传寺的文字资料很难寻找,上海图书馆保存了雍正年间出的《别传寺志》孤本,《徧行堂集》也在久经劫难之后,澹然重现,复归世间。
  别传寺与一般寺院的宗教特色相比则更显其文化特色。别传寺和其祖庭海云寺结成的文化硕果,上承禅宗脉流,下开近代新风。近代在珠江流域产生了几位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革命家,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很难想象的。
  别传寺建在“法船”之上,又极具文化色彩,是故名之“文化小舟”。相信这个文化小舟一定能驶出珠江,驶向海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