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道心为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厚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心为学
  释厚观
  编  按

  厚观法师(现为福严佛学院院长)于民国74年至日本留学,民国76年底曾撰写‘道心为学’一文刊载于《人生》月刊中。文中提及出国前印顺导师对他的叮咛与期许及留学期间所给予之法语警示:

  “为利济人群而学,为自净其心而学,
  为探求佛法而外出求学,勿作世间学问想。”

  此外,法师也对修行、教理研究及佛教教育等提出其看法。电子报特征求厚观法师之同意,重新刊载此篇文章,以飨读者。 

  一、师长的叮咛

  来日本之前,家师上印下顺上人训勉再三:“1、要为‘佛法’而学;2、不要忘了出家人的本份;3、要用学问,不要被学问用,身体也很重要…。”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圣严法师也以“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勉励。回顾三年佛研所生活,展望未来佛教教育,不禁有了一些感触,正逢《人生》主编佛研所的老同学(陈秀兰居士)来函邀稿,我想就将它提出来与诸位佛学研究大德共勉。

  二、修行与研究教理

  “佛法源于佛陀的正觉,但佛的应机说法,随宜立制,并不等于佛的正觉,而有因时、因地、因人的适应性。”﹙引自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p.2﹚佛陀在世时已是因时、因地、因人而随机说法立制,加上我们并未亲闻佛语,于时间上,离佛世已有二千多年;在空间上,由印度到中国,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人物方面,历经多少祖师大德次第相传 , 在这样的缘起世谛流布中,不能不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演变,有所发展。虽然佛弟子以“修行”正觉为重心,但面对教外邪说杂陈,教内异说林立,到底应如修,以及修的方法是否正确,还有赖“教理”来破邪显正,引导修行。我们依经教来实地修行,以修行来体证经教 ,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中论》〈观四谛品〉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佛为教化众生,不得不依世俗言说,问题是文字本身也有表达上的限制,而且,在这么多演变、发展的教理中,如何抉择佛的真义,又依之闻思修证,实在是个重要的课题。

  三、佛教学与佛教

  近百年来,日本以中国固有的佛教为基础,加上现代的研究方法,在佛学研究上有很好的成绩。例如透过佛教史的研究,《阿含经》被重新赋予较高的评价。但正当大家积极从事文献研究时,也有人注意到其潜在的危机。平川彰教授在《佛教研究入门》(p.28-29)一书中即指出:“要客观地理解佛教思想,不能缺少文献学的研究,但文献学应该用来帮助佛教思想的理解,若只是为文献而文献,对人类没有丝毫贡献的话,‘佛教学’将无法持久,早晚也会没落的。因为虽然‘佛教学’兴盛了,但‘佛教’却衰微了,假如‘佛教’没有了,又如能期待‘佛教学’的发展呢?”
  近年来,不少人正积极从事佛学研究,不管在国内、国外,如果大家都能重视“修行方法”的阐明,以及从佛教史的演变中,记取佛教兴衰教训,藉以鉴往知来,这样的研究或许更有意义。
  由于梵文原典的发现,部份学者把注意力转向梵文原典,却忽略了汉译经典的价值。其实,鸠摩罗什及其以前的译本,比现存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写本年代要早,二者的不同是非常值得比较研究的。家师说:“要说中国佛教﹙此地非指天台、禅等中国佛教﹚还有可研究之处,这里就是。”此外,佛法能否住世,不只是个人的修证问题,据传古佛没有依律摄僧,因此正法不能久住。而严格说来,目前中国并没有依律而住的僧团,因此戒律的真正意义,还有待我们出家人发心去研究。﹙引自《游心法海六十年》p.61﹚

  四、教学、研究与教化

  一般而言,大学教育的功能有三:1、教学;2、研究;3、社会服务。以东京大学医学部大学院﹙即研究所﹚为例。老师、学生都在做实验“研究”,课堂上的讲学较少,“教学”是在研究中实施,而社会上有任何医疗保健上的问题,常会请教大学教授,并透过新闻、电视等传播媒体报导出来,以“服务社会”;而新的问题,也就成为新的研究题目。换句话说:研究题目是取决于社会人类的需要。
  其实佛教教育也是如此,除了课堂上的讲授外,也应对教理、修证及僧团等问题加以研究。
  但是,如仅有少数人的内证、研究,而缺少了广泛的“外化”﹙类似前所说的“社会服务”﹚,也是无法将佛法普及的。缺少了后进的泉源,佛法也会有中断的危险。因此从事高级佛学研究者,也不应该忽视从事通俗教化、慈善事业的佛弟子。因为他们将理论与修证表现于做人处事上,不也是同样在实践佛法、弘扬佛法吗?
  教化众生,不能没有方便,但值得注意的是:通俗教化者若一味地迎合世俗,失去了佛法的特质“解脱”、“成佛”,也就不成为“佛”教了。另一方面,研究者若一味地高谈阔论,忽略了对众生的教化,也容易重蹈阿毗达磨佛教的覆辙。
  本来,阿毗达磨论者积极从事“法”的研究并非不当;因为佛灭度了,佛弟子无法直接请教佛陀修证上的问题,但他们发现,依著佛说的“法”修行,仍可达到解脱。他们认为:对“法”的认识越透彻,越能了解真理,越接近解脱。于是积极地将佛陀随机所说的法,作一番整理、归纳、分类,使组织化、次第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提出、论究,真是功不可没。但行之久远,为了与其他部派论争,连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却只有一张嘴巴也要论究一番。从此,佛法成了少数人思辩的工具,反倒无法利益更广泛的众生。
  因此,佛教教育,一方面“教学”,培养师资,从事广泛的“教化”;一方面针对众生修证的方法及僧团的问题加以“研究”,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佛教教育才能对佛教有贡献,对自己有帮助。

  五、为“佛法”而学

  曾请教家师对僧教育的看法,家师说:“既然是僧教育,就是出家人的教育,一定要‘严格’。尽管初级班、高级班、研究所重点各有不同,但最基本的‘培养健全的僧格’并无二致。”以前我对部分大学生到福严佛学院上初级班感到奇怪,后来才深深了解,培养健全的僧格﹙含在家众健全的品格﹚,比培养增上慢心的一般学者更重要。要成为世间的正人君子已不容易,何况要成为一出世的圣贤!因此佛教教育,不管“教学”、“研究”、“教化”,无不以此为重心。能如此,方能使众生得离苦、正法得久住。

  前些日子家师惠赠法相一帧,并写著警语数句:

  “为利济人群而学,为自净其心而学,

  为探求佛法而外出求学,勿作世间学问想。”

  中华佛研所同届同学惠空法师也说:“世间的学问比不完,输人家一点没什么。”的确,为了在世间学上比高下,却忽略了佛法的真实意义,不但无益人群,反而徒增我慢烦恼,多么得不偿失。
  有人戏称我们第二届的八位同学为“八仙过海”,佛研所的海虽已过了,现又过了一海到日本求学,但真正的“人生苦海”还有待认真修行来克服呢!
  佛教的事必须大家一起来做,因个人才浅德薄,以上所言未必皆能做到,但希望藉此与大家共勉,如有不当,还请不吝指正。

  出处:《人生》月刊,民国76年12月15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