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何时才能得解脱、成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厚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何时才能得解脱、成佛

  (《十住毗婆沙论》选读 001)

  福严佛学院 院长 释厚观

  《大毗婆沙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论典中,提到“行声闻乘、辟支佛乘者要经历多久时间才得究竟解脱,修佛乘者要经历多久时间才得成佛道”的问题。

  一、行声闻乘、辟支佛乘者,几时得度生死大海?

  (一)《大毗婆沙论》卷101,大正27,525b14-20云:

  依狭小道而得解脱故,名时解脱。狭小道者,谓若极速,第一生中种善根,第二生中令成熟,第三生中得解脱;余不决定。

  依广大道而得解脱,名不时解脱。广大道者,谓若极迟声闻乘,经六十劫而得解脱,如舍利子。

  独觉乘,经百劫而得解脱,如麟角喻。

  《大毗婆沙论》是说一切有部的论书,这里讲到:“依狭小道而得解脱故,名时解脱。”所谓“时解脱”就是要等待善知识、时节因缘具足,他才解脱,这一类的阿罗汉是比较钝根的。另外一种叫“不时解脱”,“不时解脱”是比较利根的阿罗汉,自力比较强,受外界因缘打扰比较少,这叫“不时解脱”。修狭小道者,快的话三生:第一生种善根,第二生令成熟,第三生得解脱;这即是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所说的“种、熟、脱”。另外,“依广大道而得解脱,名为不时解脱”,或者称为“非时解脱”。修广大道的声闻乘,最慢的,经六十劫而得解脱,代表的人物如舍利弗。

  辟支佛乘也就是独觉乘,独觉分成两类:一类是“麟角喻的独觉”,另一类称为“部行独觉”。麟角喻的独觉真的是独来独往,而部行独觉有时候还有一些同伴。麟角喻的独觉是经百劫而得解脱。

  (二)《大智度论》卷28,大正25,266c14-15: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声闻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

  《大智度论》主张:行声闻乘者,快的话三世得解脱,慢的话六十劫。行辟支佛乘者,最快需要四世,最慢一百劫。《大智度论》的说法和《大毗婆沙论》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狭小道的声闻,最快的话是三世;可是声闻中也有修广大道的,像舍利弗,他是六十劫才得解脱。

  (三)《十住毗婆沙论》卷1,大正26,20b1-6:

  问曰:行声闻、辟支佛乘者,几时得度生死大海?

  答曰:行声闻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过是数,随根利钝。又以先世宿行因缘。行辟支佛乘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

  《十住毗婆沙论》说:行声闻乘者或一世、或二世,或更多世而得解脱,快慢不一定,这是随著根机利钝与先世宿行因缘而有不同。如果过去世种的因缘很深的话,那就更快。行辟支佛乘者,要七世或八世得度。《十住毗婆沙论》的说法与《大智度论》稍有不同。

  二、行大乘者几时得成佛道?

  (一)《大毗婆沙论》卷101,大正27,525b20-21云:

  佛乘,经三无数劫而得解脱。

  《大毗婆沙论》说:修佛乘者,是经三无数劫而得解脱,也就是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严格说来,依据说一切有部的讲法,是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最后才在菩提树下断尽烦恼成道的。

  (二)《大智度论》卷4,大正25,92b7-9:

  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于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三)《十住毗婆沙论》卷1,大正26,20b6-9:

  若行大乘者:或一恒河沙大劫,或二、三、四至十、百、千、万、亿[恒河沙大劫],或过是数,然后乃得具足修行菩萨十地而成佛道,亦随根之利钝,又以先世宿行因缘。”

  依《十住毗婆沙论》的讲法,大乘菩萨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乃至十百千万亿“恒河沙大劫”,或过是数才成佛道。“或过是数”这句话,等于是埋下一个伏笔,也就是说有可能是无量阿僧祇劫。《大智度论》提到:“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也就是说,菩萨应该是无量阿僧祇劫度众生的。《大品般若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大品般若经》卷4,〈金刚品(摩诃萨品)第13〉(大正8,243b-c)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于无量生死中大誓庄严;我应当舍一切所有,我应当等心于一切众生;我应当以三乘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我度一切众生已,无有乃至一人入涅槃者;我应当解一切诸法不生相;我应当纯以萨婆若心行六波罗蜜;我应当学智慧,了达一切法;我应当了达诸法一相智门;我应当了达乃至无量相智门。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心中,于诸毕定众中而为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代十方一切众生,若地狱众生,若畜生众生,若饿鬼众生受诸苦痛;为一一众生无量百千亿劫,代受地狱中苦,乃至是众生入无余涅槃。以是法故,为是众生受诸勤苦;是众生入无余涅槃已,然后自种善根,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大心不可坏如金刚。住是心中为毕定众作上首。”

  《大品般若经》这里所说的菩萨,是以大悲心、大智慧于无量阿僧祇劫先度众生入无余涅槃,然后自己才成佛。《大智度论》所说的“佛言无量阿僧祇劫度众生”,有可能是引用《大品般若经》。

  三、为何越利根者越慢得解脱?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舍利弗为什么要花六十劫才得解脱?

  前面提到“行声闻乘者,快者三世;久者六十劫,如舍利子”。舍利弗是声闻中“智慧第一”,为什么反而比较慢得解脱呢?关于舍利弗,有一段有名的故事,就是舍眼球的故事。如《大智度论》卷12云:

  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大正25,145a18~29)

  舍利弗以前本来是发大乘心修广大行的,后来退心了以后才取声闻证,所以他比较慢得解脱,需要六十劫。

  (二)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那一种最利根呢?

  大家都知道,佛乘最利根,中根的是辟支佛,比较下根的是声闻。可是为什么愈利根、愈上根的大乘菩萨,反而比较慢得究竟解脱呢?其实《大毗婆沙论》卷101(大正27,525b15-21)提供了我们一个讯息:

  狭小道者,谓若极速。第一生中种善根,第二生中令成熟,第三生中得解脱。余不决定。……

  广大道者,谓若极迟声闻乘,经六十劫而得解脱,如舍利子。独觉乘,经百劫而得解脱,如麟角喻。佛乘,经三无数劫而得解脱。

  又如《大毗婆沙论》卷83(大正27,428b26~29)云:

  大加行得故名大悲。非如声闻菩提唯六十劫修加行得,独觉菩提唯经百劫修加行得。如来大悲三无数劫,修习百千难行苦行然后乃得,故名大悲。

  也就是说修狭小道的声闻人只重在自己得解脱,所以较快得解脱;而修广大道的大乘菩萨,他不但自己得解脱,还要以大悲心度化众生。虽然声闻人也有修广大道的,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修加行,有“悲”心,但比不上如来于三大阿僧祇劫,修习百千难行苦行而得“大悲”。虽然最后都是得解脱的,但是“悲”与“大悲”不同,修行的时劫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举个例子来讲,譬如说有一间房间,那里面有很多人,突然房子失火了,有的人很快地跑出去了,他跑出去以后,就不再进来了。有的人失火以后,他顺便拉两个人一起走。有的人他会指引人逃生,且带人逃出去以后,又进来了,出去又进来,出去又进来,一直到最后,不得已的时候才离开!这个比喻我想大家可以体会,虽然最后大家都安全出去了,都得到解脱,可是菩萨为了多利益众生,他花的时间多长啊!他是把自己放在最后。或许有人讲,反正最后都得解脱,为什么他花那么长的时间呢?事实上他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为了众生。

  四、是否一定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道?

  前面提到:《大毗婆沙论》主张修佛乘者,经三无数劫而得解脱;《大智度论》则说菩萨要经无量阿僧祇劫才成佛。但是《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也提到有利根的众生,如乘神通行的菩萨,他很快就能成就。

  (一)《大品般若经》:三类利根菩萨

  《大品般若经》卷2〈往生品第4〉(大正8,226a6~15)云:

  (1)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行六波罗蜜,上菩萨位,得阿惟越致地。

  (2)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入无余涅槃;是佛般涅槃后,余法若住一劫,若减一劫。

  (3)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无数百千亿菩萨,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净佛国土故。

  (参见《大智度论》卷38,大正25,342b20-27)

  《大品般若经》的〈往生品〉提到四十几类的菩萨,其中这三类的菩萨是非常利根的。

  (1)第一类的利根菩萨

  “菩萨摩诃萨”就是菩萨大士。有一类菩萨“初发意时,”就能够“行六波罗蜜,上菩萨位。”这里的“菩萨位”和“菩萨地”不一样,鸠摩罗什这里所翻译的“菩萨位”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就是“菩萨正性离生”,《大智度论》对“菩萨位”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相当于大乘的见道位,得无生法忍的阶段。菩萨正性离生,“得阿毗跋致地,”就是得不退转地。所以这一类菩萨很利根,他不发心则已,一发心就能行六波罗蜜,就能得到不退转地,他不用怕会退转到二乘。

  (2)第二类的利根菩萨

  “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很高,一发心的时候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转法轮,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入无余涅槃;”也就是他在世的时候转法轮,之后才入无余涅槃。而且入无余涅槃之后,“余法若住一劫,若减一劫。”也就是本尊入灭了之后,还留化佛再继续度化众生一劫左右。这在经论中也经常地看到这样的说法。

  (3)第三类的利根菩萨

  “有菩萨摩诃萨,初发意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无数百千亿菩萨,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净佛世界。”这些菩萨是有神通的,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他是乘著神通游来游去,不是东吃吃西喝喝好玩而已,而是为了供养诸佛、净佛世界,去取各地的相好,选择种种的净妙来庄严世界,庄严其国土。

  (二)《大智度论》:五种菩萨

  《大智度论》卷38对《大品般若经》〈往生品〉的利根菩萨解释如下:

  【论】释曰:有三种菩萨,利根心坚,未发心前,久来集诸无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闻是大乘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时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无量福德,利根心坚,从佛闻法故。譬如远行,(A)或有乘羊而去,(B)或有乘马而去,(C)或有神通去者。

  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马者差速,乘神通者,发意顷便到;如是不得言发意间云何得到?神通相尔,不应生疑!菩萨亦如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即入菩萨位。(大正25,342b28~c9)

  《大智度论》说:有利根心坚的菩萨,未发心前可能还没有听到大乘法,还没有真正地发大菩提心,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事实上都已经在累积福德智慧资粮了。在未遇到佛之前,他还不知道真正的大乘法是什么,可是当见到佛之后,听闻大乘法,马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而且很快就入菩萨正性离生,得到不退转。就像有的人在还没入佛门之前,他已经在世间作种种善事,服务人群,这些人累积了相当多的福德智慧,一入佛门之后,就进步得很快。

  或许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菩萨这么快得不退转呢?《大智度论》引了一部经,这部经叫《入定不定印经》,元魏瞿昙般若流支所译的《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大正藏15册,699c),与此相符,它是在谈“不必定入”与“定入”。“定入”的意思是一定能够成佛,“不必定入”是不一定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还是未知数。

  底下《大智度论》所说的乘羊行、乘马行、乘神通行,其实就是引用这部经。这里就说: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马者稍微快一点,乘神通者,一起心动念很快就到了。利根菩萨也像神通行一样,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入菩萨位。接下来顺便再谈到乘羊行和乘马行。

  《大智度论》卷38云:

  (A)有菩萨初发意,初虽心好,后杂诸恶,时时生念,我求佛道,以诸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无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德因缘薄,而复钝根,心不坚固,如乘羊者。

  (B)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发心渐渐行六波罗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乘马者必有所到。

  (C)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说。

  是三种发心:一者、罪多福少;二者、福多罪少;三者、但行清净福德。(大正25,342c9~18)

  1、第一种菩萨:如乘羊行的菩萨

  这一类的菩萨,初发心虽然是好的,但是并不是念念都是纯善,有时候善,有时候恶,所以说“后杂诸恶”。这一类的菩萨,因为先世福德因缘微薄,又钝根,心不坚固,经久久无量阿僧祇劫修行,有可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有可能得不到,经中比喻为:如乘羊者。此乘羊行的菩萨是“不必定入”,也就是不一定能成佛。

  2、第二种菩萨:如乘马行的菩萨

  这类菩萨根性稍微利一点,福德也好一些,“发心渐渐行六波罗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乘马者必有所到。”此乘马行的菩萨是“定入”;虽然是慢一点,但他一定能成佛。

  3、第三种菩萨:日月神通行的利根菩萨(下品)

  乘神通行的菩萨,但行清净福德,一发大菩提心,很快就得不退转。而同样是神通行,又有分下、中、上三类不同的神通行,《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分别冠上一个名称:日月神通行、声闻神通行、如来神通行。如《大智度论》卷38云:

  清净有二种:一者、初发心时,即得菩萨道,二者、小住;供养十方诸佛,通达菩萨道,入菩萨位,即是阿鞞跋致地。阿鞞跋致地菩萨义,如先说。(大正25,342c18~21)

  此菩萨相当于《大品般若经》的第一类利根菩萨,《大智度论》又细分成两种:一种是一发心就马上得不退转,第二种是稍微慢一点点,所以叫“小住”,要供养十方佛,通达菩萨道以后,才入菩萨位。

  4、第四种菩萨:声闻神通行的利根菩萨(中品)

  《大智度论》卷38云:

  次后菩萨,大厌世间,世世已来,常好真实,恶于欺诳。是菩萨亦利根坚心,久集无量福德智慧,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法住若一劫,若减一劫,留化佛度众生,佛有二种神通力:一者、现在时;二者、灭后。劫义,如上说。劫中所度众生,亦复不少!(大正25,342c21-28)

  这类的菩萨也是利根坚心,久集无量福德智慧,在初发心时,便得无上正等正觉,即转法轮度众生;入了无余涅槃之后,神通力还在,留化佛度众生,让佛法再住世一劫,或少于一劫。“劫”是佛教计算时间的单位,很长很长的一种时间的单位。

  5、第五种菩萨:如来神通行的利根菩萨(上品)

  《大智度论》卷38云:

  次后菩萨,亦利根心坚,久集福德,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得六神通;与无量众生,共观十方清净世界,而自庄严其国。如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示清净国,令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大正25,342c28~343a4)

  这类的菩萨也是利根心坚,久集福德,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得六神通;与无量众生,共观十方清净世界,而自庄严其国。《大智度论》举了一个实际的例子,“如阿弥陀佛”,就是属于这一类利根的菩萨。“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示清净国,令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菩萨一发心的时候,就跟好多菩萨从一佛国到一佛国,不是游览好玩而已,事实上他是到各地的清净佛国,选择种种净妙来庄严极乐世界,这并不是为了装饰而已,事实上是要让众生们有一个很好的修学环境。

  我们从《大智度论》所引用的乘羊行、乘马行,及三类的乘神通行来看,一共有五种菩萨,其中的第三种日月神通行的菩萨、第四种声闻神通行的菩萨、第五种如来神通行菩萨,即是《大品般若经》所说的三类利根菩萨。有关这三类利根菩萨,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增注本,p.414~p.415)中有加以解说。印顺导师的判摄是把日月神通行判摄在“菩萨顶位”,把声闻神通行判摄在“菩萨的初地”,把如来神通行判摄在“初地以上的菩萨”。各位可以参考。

  五、《大乘起信论》对成佛所需时劫的看法

  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主张三阿僧祇劫成佛;《大智度论》虽说到无量阿僧祇劫成佛道,也说到利根菩萨可以急速成就;真谛所传的《摄大乘论》,一般也说是三阿僧祇劫,但是也有人主张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1]《大乘起信论》卷11则提到另外的讲法:

  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大正32,581a29-b9)

  《大乘起信论》说:“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这是因为有的众生比较怯弱,一听到修行要无量阿僧祇劫,他就心灰意冷,说没有希望啦!为了开示这类的众生,说很快就可以成正觉,让众生稍微有一点信心。

  另外,有一类众生是比较懈怠、傲慢的,他看有菩萨那么快就成佛,那我应该也很快,就很懈怠。他想成佛既然那么快,我先偷懒偷懒,等到想要成佛的时候,我也很快就可以成就。但事实上是没有那么便宜的,如果我们现在不起步,等十年、二十年以后,即使百劫千万亿劫之后,都看不到成绩!所以对于这一类懈怠、轻慢的众生,佛就开示无量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道。

  这是站在众生的立场而作不同的示现,有的示现很快就成佛,有的示现比较慢,故说“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到这里为止,是在谈对众生的示现。

  底下是在讲菩萨本身的修行。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根是善根,种性与善根是平等的,而发心也是一样的,所证也是一样的。“无有超过之法”,就是说每个人烦恼一样多,你要经过的路程一样长,所要累积的福德智慧资粮都一样,没有说哪个人可以少修一点,没有的,大家都一样,所以无有超过之法。

  “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总之,《大乘起信论》有一个特殊的看法:就是不管经论的说法有许多不同,就实而言,一定是三阿僧祇劫成佛道;但随著众生的根性、好乐种种不同,所示现成佛道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比较久,有的比较快。

  附上印顺导师的《大乘起信论讲记》(p.341)的解说,供大家参考。

  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功而成佛,这是任何菩萨都是一样的。从初住到第十回向满,为初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满心,为二阿僧祇劫;从八地到第十地满,为第三阿僧祇劫。种性、善根、发心、证悟,都是一样的;等到圆满成佛,所以也是佛佛平等。“但随”顺“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现菩萨的“所行”,也“有差别”。根异,根机的利钝(下中上)有异;欲异,即好乐与兴趣的各别;性异,即习惯熏染有别。如来鉴机的十力中,即有根胜劣智力(根),种种胜解智力(欲),种种界智力(性)。因为众生所处的世界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根、欲、性也都不同,故不能不示现所行有差别;实则菩萨的行程是一样的。

  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增注本)(p. 413)也有提到:“《大乘起信论》抉择说:经说不定,是方便说;从信心成就到成佛,其实是一定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这是《大乘起信论》的说法。

  六、阿僧祇劫之二种解说

  印顺导师于《成佛之道》(增注本,p.413~p.414)提出一个观念,我觉得这个观念很好,导师提到阿僧祇劫有二种解说,一个称为“时间劫”,第二个称为“德行劫”。

  “时间劫”就是大家有客观共许的标准,譬如说,我们晚上七点开始上课,这是大家共许的时间。可是事实上,每一个人对时间的感觉不一样,有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有时候时间过得好慢喔!时间在《中论》来讲,是性空的。时间劫就是大家共许,从什么时候起,经过多少时间,达到目标。

  另外一个是“德行劫”,是从德行来说,是以功德来计算的。

  例如要完成一项工作,花多少时间完成跟效率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假设要盖好这栋房子需要六个月的工作天,但是如果你的效率很高,技巧很好,有时候很快就可以盖好。可是,如果又缺货,又偷懒,又天公不作美等种种因素影响,工作天就会拖得很长,什么时候能完工这就不太一定了。所以如果说效率高,用心深入、善巧方便各方面都具足的话,修行当然会更快。

  以上提到各种经论不同的讲法,有的说三大阿僧祇劫,或者说无量阿僧祇劫成佛道等等,但是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亦随根之利钝,又以先世宿行因缘”(卷1,大正26,20b9),所以修行快慢除了根性利钝、过去世中是否广积福德智慧资粮,还要看个人用心,时间只是个大略,印顺导师所提的时间劫、德行劫,可以当作一个参考。

  (摘录自福严推广教育班《十住毗婆沙论》录音稿)

  净懿整理

  [1]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11(大正31,229b14-19;230a25-28;231b23-27)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