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佛法的医疗智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法的医疗智光
  参究佛法,彻悟人全生,彻悟宇宙万有,无不都以诸法缘起性空,作为观察世界的不二视角。
  从这个诸法缘起性空看待世间一切,反馈到医学上来,就更耐人咀嚼寻味了。作为四大皆空、此身非有的个人暂时存在,“心”“身”“境”三者,彼此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须臾不可分离,所谓心在身中,离心无境。心为精神思惟,身为生理场所,境为生存环境。从这一意义上反过看,又可认为,人身的所以存在又离不开识(精神意识)、根(生理现象)、尘(环境因素)的三缘和合。
  三缘之中,心识为最根本。一个人如果心烦恼,恶业,往住可因心理失衡而导致生理失衡。医学角度看,不管心理失衡也好,生理失衡也好,其实都是一种病态,总称为身心失调。反之,如果一心清净,行为端正,那么也就自然由此及彼,导致身体泰和。为此,《正法念处经·观大品》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脸)色清净。”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个人的心理、行为可以直接关系到身心的健康。回顾佛门戒、定、慧“三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正见、正思、正言、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八正道”等修习,我们如若把它看成为是一种纯洁身心的医疗体系,也无不可。
  当然,关于“三学”“六度”“八正道”对于心身医学意义,还得结合实际进行一番理性的剖析。在这方面,陈重晖《佛法与现代医学》说得精辟且又透彻。他说:“从身心疗法的角度而言,佛教的修持之道,声闻乘八正道中的正见,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思惟、正念讲正确的精神活动,正业、正命、正语讲正确的行为,正定为锻炼自制其心的技术,正精进贯穿一切,属意志的锻炼。八正道总摄为戒定意三学,三学中戒为定基,约束行为,慧学实质是明智的生活态度,三学互为因果,环环相扣,旨在教人明智地对待生活,自净其心,离不良行为,去烦恼等精神负担,使人生臻于健康、幸福、完美,这难道不是一个极佳的身心、行为医疗体系?至于大乘六度,于戒定慧外,布施度对治悭吝,安忍度对治嗔恚浮躁,精进度对治懈怠,六度齐修,是对智慧、意志、德行、人格进行全面锻炼的极优方案。”
  如果直接从医疗入手谈相,佛法的医疗智光也对人多所启示。《佛说医经》认为,人体有地、水、风、火“四病”。其中“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在“四病”的基础上,又可生起“四百四病”。究其原因,既有心理上的,也有行为上的。属于心理上的有忧愁、嗔恚等;属于生理上的有久坐不卧、食无贷(不饱食)、疲极、淫逸、忍大便、忍小便、制上风、制下风等。由于加起来病因的总数有十个,所以叫做“人得病有十因缘”。
  有意味的,《佛说医经》还从“九因缘”出发,称命不该绝而死的人为“横尽”。“横尽”的“九因缘”为:1、不应饭为饭,2、不量饭,3、不习饭,4、不出生,5、止熟,6不持戒,7、近恶知识,8、入里不对,不如法行,9、可避不避。
  “九因缘”中提到有关饭食的有“不应饭为饭”(刚吃好饭又吃),“不量饭”(不知节度),“不习饭”(不定时进食),“不出生”(饭食未消又吃)4条,可见佛门对于饮食致病的重视。《杂阿含经》第42卷还记有波斯匿王节食的故事说,当年波斯匿王吃得太多太好,患肥胖病,一动就全身出汗,于是到佛住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稽首请教,佛看他稽首后那副上气不接下气的模样,就用偈语开导说: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
  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后来。波斯匿王严格按照佛的说教进行节食,日长时久下来,身体脥细,容貌端正,从此恢复了健康。
  对于世界上最早的节食疗法,笔者没有作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然而无论如何,释迦牟尼教给波斯匿王的节食妙方,应该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的。
  “九因缘”中的“止熟”,是说“大小便来时,不即时行”。
  “不持戒”就是犯戒。如犯了世间偷盗,或犯他人妇女,“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或饿死,或得脱死,从怨家得首死”等,就是不持戒所导致的恶果。
  “近恶知识”就是与恶人作伴,哪还有好结果?
  “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就是:“谓晨暮行,亦有魍魉争斗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
  “可避不避”,是说对于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伤害,而不去积极加以避免。
  对于以上致病“九因缘”,聪明人非但应该懂得,并且还会尽力避免,所以必定能够获得长寿的福分。
  从身心、行为角度入手,从预防角度着眼,破除无明,能避则避,这就是佛法医疗智光给予我们每个希冀获得长寿福报者的启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