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真言教义汇集 (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真言教义汇集 (中)
  总释陀罗尼义赞  

  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解释
  如来于百千俱胝阿僧祇劫。积集菩提资粮加持陀罗尼真言文字。令顿悟菩萨与此相应。顿集福德智能资粮。于大乘修菩萨道二种修行。证无上菩提道。

  所谓依诸波罗蜜修行成佛。依真言陀罗尼三密门修行成佛。陀罗尼者梵语。唐翻名为总持义。有四种持。法持义持三摩地持文持。此四种持。多依显教大乘教中所说也。法持者由得此持。摧灭一切杂染之法。证得清净法界等流教法。义持者由得此持。于一字义中悟百千无量修多罗行。演说逆顺自在。三摩地持者由此持故。必不散动三昧现前。悟无量百千三摩地门。悲增菩萨。故于六趣以愿受生。不被烦恼随烦恼坏其三昧。由此三摩地证五神通。成就利乐无边有情。

  文持者由此受持陀罗尼成就所闻。所谓一切契经。于一切如来诸菩萨所。闻百千无量修多罗永不忘失。

  其真言亦具四义。真者真如相应。言者真诠义。四义者。法真言。清净法界以为真言。义真言者胜义相应。一一字中有实相义。

  三摩地真言者。由瑜伽者用此真言。于心镜智月轮上布列真言文字。专注心不散动。速疾证三摩地故名三摩地真言。文持真言者从唵字至娑[口*缚]贺。于其中间所有文字。一一字皆名为真言。亦云密言。亦具有四义。法密言者。非法外道及二乘境界。唯修真言行菩萨。所闻所持轨则印契曼荼罗。
  行所求悉地名法密言。义密言者。真言中一一字。唯佛与佛大威德菩萨乃能究尽。三摩地密言者。由此中真言文字三摩地相应威力。遍布真言者身支分。变粗重身易得微妙色身。获得五神通威德自在寿量无尽。闻持密言者。从师密受三密轨则。唯师及弟子自知。非令余人之所知也。乃至本尊形像印契观门。皆密受持。

  获得心所悕望三摩地闻持不忘天眼天耳他心上中下悉地亦名为明。具四义。法明者。修行者称诵一一字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皆破无明烦恼。悉得离苦解脱故名法明。义明者。由瑜伽者与真言义相应故。通达明了般若波罗蜜。

  远离无义道理。三摩地明者。由真言种子想于心月轮中。获得大光明作自他照明三摩地成就。闻持明者。证得闻持法。能破废忘之惑。证得菩提心成就如上陀罗尼真言密言明义依梵文。复于显教修多罗中称说。或于真言密教中说如是四称。或有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万字。复过此数乃至无量无边。皆名陀罗尼真言密言明若与三密门相应。不暇多劫难行苦行。能转定业速疾易成安乐成佛速疾之道

  总释陀罗尼义赞


  【本尊观修】
  下根者当修如宝之觉心,即菩提心首汝行者,无论何处,以甘露或瓶水洗手、口、面等,于适意座以圆满或半跏跌而坐。次当顾视为苦及苦因缠缚之三界众生。首发菩提心,以度彼出轮回故,当修本尊身!次发悯一切众生之悲心,欲其离苦之关切,及要使其得乐之喜悦,并无执,欲其不离于乐。

  嗣后,诵嗡、阿、吽三字,建立自为本尊之佛慢,并观本尊心间莲日月上之种子字。
  再观种子字放光召请一切诸佛菩萨,并一切上师、本尊、空行降临面向虚空。向之顶礼、忏悔罪障、随喜功德、皈依三宝、请转法轮、请勿入灭、生起觉心、回向功德之源。遣送诸上师等或融入自身,两者皆可。此等均为积集资粮之次第。

  于此之后,以积集智能资粮故,从心间种子字放光,将自身转成光蕴。并放光向十方,将情器亦转成光蕴。此光遂得十方一切佛菩萨加持。

  光反之时,器世界化光融入情世界,再融入自身,而自身之光融化,犹如镜上水气之消。此即融入莲座、日月、再入于种子字。种子字再次第融入新月及那打。那打之光为心之本性,其量为发端之百分之一,如此数数观想。

  当观想渐失时,诵观空咒等,及后出定。
  如是圆满二资粮即成就二身为果。
  于空性中,观自心性乃以本尊种子字之形式显现。又或观想种子字,转成表义庄严。由此变化,生起所修本尊之整个头、及庄严等,而种子字,则置于心间莲日月上。
  由此放出三光召请一切善逝、上师、本尊天及空行从十方来至面前虚空中。献以五妙供。召请智能尊降临安住。
  观想善逝及部主于顶上灌顶。及后遣送。
  再观想顶喉心三处日轮上之三种子字,以为身语意之胜住。专一观修本尊。

  若观想至疲累时,即作唪诵。
  一.耳语金刚诵者,乃只令衣领听之。
  二.具韵金刚诵者,乃依大成就修法时之韵律而作唪诵。
  三.秘密金刚诵者,乃于意中唪诵。
  四.如轮之诵者,乃观想从口出、入于脐而融入心中。
  五.如鬘诵者,乃转动心间种子字周围之咒鬘,专一观想各咒字。
  六.集中语之唪诵者,乃将心集中于所诵咒之声。

  若具上根者观想本尊,已无须次第行之,只须诵一心咒,一偈甚或动念思维本尊,即能确实观成,当下即成及自成者,如泡沫出水,此乃从法界中召请本尊。
  自成本尊为空,见本尊无自性为智,空智无分。
  世俗谛为无间现成本尊,胜义为瞭知本尊自性,以无空有故,故世俗与胜义无分。
  本尊现为父佛为方便,见母佛为智能,故方便与智能无分。
  本尊现为相者乃大乐,无自性为空,故空乐无分。
  本尊现为相者为觉,其相无自性为空,故空觉无分。
  本尊现为相者为明,其无自性为空,故空明无分。
  如是自观成本尊,身即可见而又无自性,故超越老死,语为不断或心咒无断。意超生死故为法性续。
  每日四相---行住坐卧---均不离本尊,此为具上根者之道。此为极难而为过往世尊专修者之所修。

  【本尊融合】
  以本尊作锻炼已,并串习之,将之融入自身,或作单尊、或作剎土坛城之观想。以与本尊连系至胜义故,本尊乃由自身之意观想而出并住,汝心之八识,乃成身相及本尊之智。以胜义而言,其为觉性之心,大本生智能、果之自性,本尊不由他处生。纵示何相,以无自性故,成无二相。成本尊身乃离执着,以其金刚身、语、意乃以无自性而显现故。

  纵汝心现成本尊,其本无自性。以无法度量或作如是如是之表示,故其为法身。 汝行者,以于此义修习故,当守此法之六三味耶。勿断授汝口诀上师之信心。作有益三摩地而离无益者。勿令专注被世务荒废。保任直至圆满勿弃本尊,密守汝修之本尊勿作弃一本尊以受另一本尊之思维。任一所修之本尊平等,以观一切佛故,若非知有本性无自观修诸佛。即使本尊之观想亦为思维之一,除此以外,无有成就或观想之处。佛菩萨乃含于汝之本尊中。又或观多个本尊,仍为自心之展现。若观单尊,亦为自心显现。
  此为与本尊融合及连于胜义之口授。

  【注一】摘录自(空行教授)莲花生大士口授移喜磋嘉佛母藏岩。阳奴宁玛俄些及生叽宁巴取岩。
  【注二】(空行教授)乃数岩传教法之结集。为莲师于九世纪住藏时期闭关修法之口授。乃由其主要弟子?卡珍公主移喜磋嘉佛母所纪录。
  【注三】阳奴宁玛俄些为莲师授记五岩取王之首。又名为(梵天花)。其为迎接莲师入藏之藏王赤松德赞之转世。于过往世中,为莲师弟子。
  【注四】生叽宁巴乃藏王赤松德赞次子移喜罗巴遮之转世。亦为五岩取王之一。于过往世中,为莲师弟子。
  【注五】空行:空为诸法之实性,行非普通行蕴之行,乃为般若之智行,常住于法性,亦常运行不息,故合言空行,此为胜义说。若以行表常飞行于空中,则是俗义说。空行有男女,或称父母,男者又称为勇父,女者称为勇母。此中但云空行,意即指空行母。
  【注六】新月:指藏文〝吽〞种子字上之半月。
  【注七】那打:心之本性,其量为发端之百分之一。

  ----------------------------------------------------------------------------------------------------------------------

  《大日如来的精神与内涵》何谓「金刚萨埵」?

  就是金刚有情,无限生命的延续者。何谓无限生命的延续者?就是具有大智能能断除一切烦恼,契入般若空性,体受佛法的人。凡此种种能够掌握到佛陀精神的人,即可称为金刚萨埵。所以,金刚萨埵不以是右手持五股杵,左手拿五股铃的外相表征而已。就真言宗教相而言,果地的佛是大日如来,因地的成就者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继承了大日如来的精神,并加以无限地延续下去。 所以,真言宗第一代祖师是大日如来,第二代祖师是金刚萨埵,第三代祖师是龙树菩萨〈也是金刚萨埵〉,乃至于弘法大师也是金刚萨埵。所以,真言密教认为,凡是能够确实掌握到佛陀精神,并将之无限延续的人,就是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事

  大日如来所现之金刚萨埵,为白色,五股杵安乳,铃安腰,名大慈金刚。东方阿 佛之四菩萨之一, 亦有金刚萨埵,为青色,右乳安五股杵,左拳安腰,其拳是慢相,以手押腰是憍慢形也。

  金刚萨埵手握五股杵,表巳证五大体性,巳开显本有五方佛智,五股杵上下各五股,上下表因地果地,又表金胎各五佛也,上下五股共计为十股,表此金刚体性周遍十法界也,左手慢印按腰,表于一切处能自在悠游,依上述即知金刚萨埵义。

  真言密教的金刚萨埵

  在真言密教「金刚萨埵」就是指能活现本具金刚五智于无限的人,也就是继承大日如来阿阇梨职位的人,并不是指特定的菩萨,所以「金刚萨埵」的三昧耶形是五股金刚杵。因此在真言宗举行传法阿阇梨灌顶时,阿阇梨会将五股金刚杵授予受法者,以表示当下受法者被认证为己体悟密教真精神成为阿阇梨,以承继从大日如来传至金刚萨埵、龙猛……弘法大师等相承不绝的密教本誓三昧耶。

  所以,若依据「凡能活现本具金刚五智于无限的人,悉称为金刚萨埵。」的观念,吾人可尊称释迦牟尼佛为「金刚萨埵」,诸密教传承祖师为「金刚萨埵」,自己所依止的上师为「金刚萨埵」,诸证悟圆满佛智者为「金刚萨埵」。

  而真言密教行者也可以称自己为因地的「金刚萨埵」,以显示珍视自己本具五方佛智,于未来将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具足不屈不挠的大自信,尽己形寿奋迅活现本具五方佛智的精神。

  不动明王顶上莲花二义

  此事有人说有莲花,有人说无之,此不在讨论之列,但在请来仪轨中云有,其顶上莲花有二义。(一)为呵护众生,直至成佛,顶戴载乘往生(二)华藏世界坚牢地神义也。
  不动者如山,山者心王之体,智剑在握两执皆断,渺一目独第一胜义,智火焚烬一切,于中显金刚心,大哉不动尊。

  不动明王三种身事

  〔一〕白色不动尊
  白色者,众色之本。诸法本体也。故显本有法体时,为白色不动尊。
  〔二〕金色不动尊
  七宝中金为第一,故显至极法体时,为金色不动尊,法性不动,自体显时为金色也。
  〔三〕青黑色不动尊
  青黑色,风大也。风者,表诸作业,修生相也。
  〔四〕为上品者,现金色身。为中品者,现白色身。为下品者,现青黑色身。


  不动明王四种化身来源

  〔一〕释迦佛所示现,是生身不动尊也,其作用为利益众生也。
  〔二〕大日如来所示现,法身不动尊也,诸法总体也。
  〔三〕除盖障菩萨所示现,初住不动尊也,断烦恼也。
  〔四〕金刚手菩萨所示现,等觉不动尊也,施作用也。


  秽迹金刚大忿怒形,目赤色,全身青黑色事。

  〔秽迹金刚大忿怒形,目赤色,全身青黑色事。及藏密二尊秽迹金刚形色事〕:
  秽迹金刚大忿怒形,目赤色。,赤色是表清净色,是ra字义。故其可除一切秽,又佛眼之眼皆ra字之三眛耶,为表其离尘垢义,故现赤色目。全身为青黑色,青色表东方金界,北方事业羯磨为黑色。东为事业之始,北为事业之终。此尊之事业无所不包故以青黑合色表之。藏密中有绿--〔青〕、蓝--〔黑〕二种秽迹金刚,依上文东方事业之始,北方事业之终,思之即明矣!

  准提延命三七岁法

  准提观音法有延命之修法及其功能。可延命二十一年寿命,故名为〔延命三七岁法〕。善无畏三藏独行灌顶忏悔大道场法云:【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斯、优婆耶、童男、童女,命欲终尽不问宿殃大横小横,但去命尽三七日得遇此法,敕阎罗王命幽冥所更与延寿,合终之命却得增寿。每一灌顶增二十一年寿命,于寿命长短悉自能知。】故此准提观音法,修法时宜加诵〔阎摩天真言〕。三藏仪轨云:「父母遇此法得入灌顶,能令子孙皆同得福。若男女得入灌顶,能令父母延年增福。」
  此准提延命三七岁法,即未结敷莲华印,持本尊明(心咒)三遍,二小、二无名、二中、二头、二大各指次第开敷,每次持本尊明(心咒)三遍,加持时八叶印成明三遍唱,共持诵二十一遍本尊明(心咒)。又每朝行持,每日一百八遍,此秘明诵时,可得本尊琰魔王敕延定业寿限二十一年。

  地藏菩萨秘释

  地藏者胎大日入大悲宝幢三昧,地藏院九尊,乃习八叶九尊是最秘事。地藏菩萨南方宝生如来四亲近宝、光、幢、笑中之幢菩萨也,宝菩萨虚空藏也,故虚空藏与地藏乃宝生佛福智二严也,虚空藏智故至虚空,地藏理故至地。是福也。即虚空功能依地显之,地功能亦依虚空显之。是阴阳和合出生万物。天地感应道交之意。两尊菩萨是则胎金两部大日也。地藏收众宝如生万物,此菩萨以福智二严施众生,故云地藏此圣者,主持王心地中性起功德无边宝藏,故其标帜以一切珍奇杂宝绮错庄严也。此菩萨住金刚不坏行境界三昧。犹如金地轮,以极坚固不可坏,故能持万物,使不倾动,如大地出种种珍物,伏藏无有穷尽。含藏一切种子。今此三昧亦如是,能持法界众生善根种子,经无量亿劫终不败忘。出生宝功德无有穷尽。持众生善根种子。众生第八识菩提心。

  大地含藏万行万善,无尽庄严藏也。此菩萨为浊世导师,而观知一切众生庄严恒沙已有,令彼开发故云地藏。

  ---------------------------------------------------------------------------------------------------------------------


  真言三密,日常的运心及体会

  三密,身密,意密,语密.即众生身口意三业之本体:
  一个内心密意,外露无量羯磨,思想的贯穿,须用无数行为去执行,而这一切只为庄严内心这份密意,竟而成就自心无尽的法喜,三密交织,法味无穷,将使内心涌出,微妙的甘露,滋润繁盛本具的庄严国土,想起那微熏的解脱风,放任的自在于五智性光,交映下的功德林中,随意漫步,恣情徜徉于三密生起的妙曼觉受。呵!真是享受啊!

  三密中以意密最为重要:可说法界唯心,此心不安,法界不安,此心一安,法界安稳,国土安稳,家庭安稳,个人安稳,故善男子,善女人,若为苦恼所逼迫时,切勿随境心动,或在境缘上追求解决之道,宜各自都摄六根,先求自心之安定,再外求境缘之解决,盖心若不安稳,所思必欠妥,必依惊恐苦恼而起诸妄见,致使身陷惊恐苦恼中,永无脱困之日。

  真言祖师云:举手投足间皆印契,尤以释佛之拈花微笑为最,行者于日常生活中,依住佛法,行菩萨行之种种举手投足间,所透露出的微妙佛意,令见者皆生起效尤之心,进而契入自性,此岂不是举手投足间皆印契,印契者手印也。印者,印可也,契者,契入也,整体而言,印契是心性的精神标织,印其所作为不违佛法自性,导其契入佛心。有如交通警察之手势,可令芸芸众生,有其方向,而不自混乱,终能达其目的地般,此手印浅义也。

  一句话骂醒一个人,此岂不也是真言,怒目的相向,若能止其恶,岂不是密教的金刚护法再现,一巴掌打醒一个处于混乱中的众生,岂不是妙印契,盖佛意不可依世俗善恶之尺度,而言之。

  为何要修散念诵?

  修行是为了净化自心早日得到法验求得成就,所以于正念诵后加修散念诵,就是为了此一目的。然而散念诵另有他意,即象征行者于下座后仍于生活中摄心修持,以集聚散善之用以令己早日得到法验求得成就。所以由此吾人可以了知散心念诵即是日常摄心积聚散善用功之道。若以圆满的观点言之,散念诵时诵部父尊、母尊及本尊等诸分身真言,即是更求圆满的修持,所以散念诵可以令行者疾速成就。

  有关真言行者结印时之用心

  依【大日经疏】第十三云;『印法作时,要极恭敬,并于室及空洁处,当沐浴严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须洗净手嗽口,以涂香涂手等方得作也,又作时须正威仪,跏趺等坐不尔得罪,令法不得速成耳』

  依上述而得知,其旨趣在于令行者修法之前,先令身心洁净,以收内外明净,令此心能收摄庄严之。若能以此收摄庄严之心,行一切行法,必获速成,此乃修行之基本心要也。故建议诸行者宜力行之,若有不便之处,少者,洗手喝口清水,着海青或衣服整齐,勿坦胸露背穿著轻亵。至若极其不便者,当以心净一切净为主。亦可依真言前行作法,乃至〔吽〕字三密观修之,亦成洁净庄严之身。有心者,结印时宜力求上述诸圆满前行,可令行者速入本尊性海。

  另结印可加思或祝祷本尊言:【我结此印,如蝼蚁掌须弥,愿本尊摄受三密加被】经此思祷后,行者存思己为本尊,而结此印,功同本尊。


  劫的定义

  三大阿僧祇劫之「劫」有二种意义,一是时分,二是妄执。
  若依据显教常所解释,三劫是以时分为论断,但依真言宗所所解释之三劫定义是以所断妄执为区分。故吾人可以知道劫之定义显密不同。

  但是此二种解释说法亦无有相违之处,因为真言宗所谓之三劫所需的时间仍以经历时间来论断。若心与自性相应时,则剎那之间即己超越三妄执,故真言宗云即身成佛。若心与自性相应断三妄执之时分为无量劫时,则行者无量劫后方成佛。所以,劫之体性本质是以妄执为本来释义,而时分乃是相应与不相应之时间长短,所执之外相而己,故妄执实为劫之本名,若离妄执之外,何有时分长短存在之余地?


  真言宗三劫行的譬喻

  真言宗大日经用三劫来阐明成佛之不同阶位,全经从浅至深广明心相,皆是为了开示菩提心的本末因缘。然而,人之业惑有分粗细,人之智能有分优劣,故经中以三劫(三大阿僧祇劫)表之。

  所以,大日经疏很巧妙地以宝珠制作的过程来譬喻三劫的境地。例如:如意宝珠在石矿之中,识货的人就会先用铁凿去除其外表的粗矿石;此犹如能够拔除业惑烦恼根除无明种子之三乘上、中、下三种出世间心的「初劫行」。然后,再以化学药物洗净存留在宝矿表面的秽物;此犹如以观他缘大乘心、觉心不生心等无缘乘法无我净化身心之「第二劫行」。最后,再以研磨膏细细地研磨尚存在宝珠上之微细垢;此犹如生极无自性心「第三劫行」。

  此三劫含括显密教范畴,前第一、二劫属显教,后第三劫则属密教。真言宗祖师为何会如此表达呢?这是真言宗祖师为了令密教根机的行者了知诸乘差别之义趣,显示非是凡夫二乘及十地菩萨所能了知的境界,故开示从显入密之次第,云前二劫是权教行非是密乘行,让诸真言密教根机者归入真言门。为恐显教行者以自宗为至极而不能了知真言密教之宗义。所以举显教行为真言密教之初门事,开示此宗种种不可思议之事,令行者对辨了了分明觉知真言宗之微妙。故真言密教云如是极自性心生时方成佛之因。

  然而,契入真言密教之根机虽有渐顿等诸根机,有人直从真言门契入得见自心宝珠,有人则迂回地从显入密见自心法王。只是巧拙难异不同而其所亲见之自性宝珠终无有异。

  内护摩观---摘自闻中记


  内护摩观
  『尊胜佛顶修瑜珈法轨』卷下:(第二内护摩者,三处同一体,三处同一体者,大曼荼罗即是护摩曼荼罗,护摩曼荼罗即是己身,己身即是火天,火天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大日如来】,毗卢遮那如来、火天、己身三种无二等无差别,同一体故,具足三身,大日遍照法界无所不遍,不生不灭,离言离想,生与无生无非大日故,号为法身。护摩者此方为火天,火天能烧草木卉林无有余者。天者智也,智火能烧一切无明株杌,无不尽烧。遮那大日即是法身,火天智火即是应身,能住方便即是化身。故经云方便为究竟,能作一切佛事,是故自身为化身。此三种同一体相,入五智轮,顶上观法界生,智火烧除一切业障等,能满一切众生愿)


  内护摩的迷思

  内护摩修法,大约言之。以众生无明业力为材薪,诸佛智火焚之,令之烧烬以显空性法体。若依文解义,则需先找出业力无明,再找诸佛智能之火去烧之。问题来了!业力无明,本无形无相如何拿来当材薪?佛智,本抽象何处寻之?业力无明,乃至佛智皆不可得也。此有如禅宗达摩大师为二祖安心时云:〔将心拿来,吾为汝安心〕二祖闻言寻心遍不可得。如依上述内护观法修之,即是自己去找个烦恼,再去找个清净佛智去除,此不是空忙一场,无事生非吗?故修密不宜望文生义,宜深究之。或许你会问说佛经上,不是讲这样修吗?是的,佛经是这样没错,你若问我,我还是这样说:〔以众生无明业力为材薪,诸佛智火焚之,令之烧烬以显空性法体。〕那到底怎样修呢?请自参究之!这也是实修,与看经的差别处。请别误会,此篇有任何含沙射影之意,纯属为导正一些学佛观念罢了!一笑之!看经与实修,有如车之两轴,缺一不可行也。

  一、护摩法
  梵语护摩,译云焚烧,烧除不净之作法也。元来护摩法者,印度一类事火外道之作法。此类外道,以火为天口,为令供物上达于天,以火烧之为烟,天食之,令人获福。密教取其法,设火坛,烧乳木,为以智能火烧烦恼薪以真理之性火尽魔害之标帜。

  如大疏云:外典净行围陀论中,有火祠之法。然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所以尔者,为摄伏一类,故以佛韦陀事而摄伏之,然其义趣,犹如天地不可相并。又云:护摩是如来慧火,能烧弃因缘所生灾横。又云:烦恼为薪,智能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饭。

  佛法之护摩有二种,一内一外。外护摩者,择地作坛,中央备炉,设种种供物及他器具。召请本尊等众,安置于坛上。于炉中燃火,顺次投供物乳木等于火中供养之,是曰外护摩。如大疏云:次释外护摩者,有其三种,一本尊,二真言,三印。一本尊者,本尊也,为供养故置之,随所宗之门而置之,或火中可有是曼荼罗位也。

  更问二真言者,炉置火处也,此即真言也,火中有也。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阇黎坐处,自身即是印也。当作外护摩时,令此三位正相当也,此三亦是净三业义。本三位谓身炉本尊,三位各有三位,本尊真言印也。净三业成三事(息灾增益降伏)也。本尊是意业,真言是口业,师身之印是身业,由此因缘,能净三业成三事。内护摩者,以行者自身,本尊火天,坛上炉火,俱六大所成,住本不生际。观此三平等不二,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以此观智火,烧无明烦恼薪,是曰内护摩。

  如大疏云:护摩是烧义也,由护摩能烧除诸业。以一切众生皆从业生,由生转业,轮回无已。以业除故,生亦得除,即是得解脱也。若能烧业者,名曰内护摩也。从于何处得解脱耶,谓从烦恼业苦而得解脱也。

  既离世间,即生种子,所谓白净菩提心也(中略)。此中能烧,即是智也。不得此内护摩意,单作护摩,则与事火外道无异。如大疏又云:若真言行者,但作世谛护摩,不解此中密意,则与韦陀火祀不相滥耶。


  佛界众生界不增不减

  无量佛得道成就,而法界不增。无量众生灭度,法界不减。若众生生胜进亦非加益,若破烦恼亦无所损。即不思议界,性同金刚,无可破坏。若有防碍则有彼此,有彼此则可破坏。今即无防碍,故不可破坏也。


  瑜珈行法中对冶魔事之三门

  摘自---真言密教闻中记

  〔一〕住《摄受门》谓出现种种异境时观之,彼魔类以一念之迷心,不能自出离,反会妨害他人之善,故行人深起慈悲心,修种种法迥向济度方便,所谓修光明真言或大随求陀罗尼等之灭罪法是也。尔时彼之魔类蒙受慈悲之恩,改其恶心生恭敬,于法事不敢障碍也。

  〔二〕住《折伏门》谓住不动或降三世明王等教令轮之三昧,以印明加持,而种种呵责,降伏彼之刚强心。尔时彼彼魔类即驰散四方,不敢近于行者。

  〔三〕住《平等门》行者住于平等法界观,或作十缘生句观,谓诸法无自性,取舍具不可得也,今于其中观谁是能所障,谁是所障,或是观迷悟不二,三毒五欲皆是佛之密号名字也。漏网之畜鸟皆列为曼罗圣众,伺隙之魔党全居密严海会,如是观想诸法之实相时,魔界障碍之假想忽息,归彼彼之实相也


  龙女成佛义

  依俗谛:女有漏之身也〔指有月经一事〕意指凡夫有漏之烦恼,男则无此困扰,表无漏之体。故佛经上常提到女人不能成佛,非转为男相不可,即是此理趣。又法华经中龙女可成佛,亦同此义也。转有漏为无漏,即是转女为男而成佛也,故非为男相不能成佛,理即需证入无漏也。请勿执以为要变身为男人方可成佛。所以「没有女相」表没有尘世五欲,所以不曾退转,也就是五漏已尽,能成就法身,自见佛性。

  供养护法,乃是对其护持佛法之德作供养,并非向其学习佛法。修持仍应以佛为指归,故不违经律。关公亦是佛教护法,像大德此举亦是大护法,值得人天供养,谨此 合十。另真言宗将其视为:诸佛菩萨为度众,慈悲化现的种种应化身,论其本地乃佛也。此类诸如观音化身焦面鬼王度阿难尊者,及其三十二应化身,初殿阎王本地不动明王也,不动明王本地大日如来也------等等极多不胜繁举。真言宗云:三千法界?乃至一草一木,一瓦一石,皆为大日如来之等流分身。故在胎藏界曼荼罗中,最外围有天部乃至鬼类众生存在。其理安在?盖等流分身义即是三千法界?乃至一草一木,一瓦一石皆有大日如来〔佛性〕几分性德,影现其中。故外至鬼神上至诸佛,论其本源佛性无二也。修法学佛,学其佛性之道,非是偶像崇拜。故那有佛法,何处学?不管其为佛或为鬼皆可学之。


  阿弥陀佛以孔雀为座事

  在密教中,阿弥陀佛以孔雀为座,阿弥陀佛,不简十恶五逆之人,拔苦与乐垂济度之,如彼孔雀不简毒虫食啖之,与之超脱,故以孔雀为座。

  真言宗之秘密念佛

  先观西方极乐界,此界全体即是金刚界,极乐九品即九会曼荼罗也。彼净土中,树下三十七菩萨即金刚界三十七尊也。自性本有觉体,号自性法身。在中台称大日如来,在东方称药师如来,在西方云阿弥陀佛,实者三位一体,示现不同名称各异耳。〔注〕有关极乐净土之,真言密观。〔秘密念佛〕

  先如实自知命息,即本有风息。风者作业之力。随出入息,自然归入弥陀愿海,自性天然,三密相应妙行,不假修治之功,即凡夫风息作业之力,与自性弥陀风息「佛慧力也」合而为一,不即不离也。若能如此则山河大地一切音,皆是弥陀法音宣流,如弥陀经所云:皆为弥陀自心所示现,溪声风声鸟鸣,嘻笑怒骂之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极乐清净色。


  极乐世界,莲花为体,黄金为地。此莲花表一切众生自性八叶心莲也,胎藏界也,含藏义,人人本有,只是显与不显也。黄金喻金刚智,地-性地也。莲花为体,黄金为地,意指人人本俱金刚智,性地无二,如莲华含藏,清净妙心,依此而自心显得极乐。

  〔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此中所提七者,第七识平等性智,在真言宗约为南方宝生佛,修行位、福德门也。依平等性智,修诸梵行,证得自心无量福德庄严果报,故于自心极乐妙境显得,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栏楯,庄严义。有如围栏杆,以突显内部之神圣庄严。罗网之上有重重帝珠,光芒相互交错互映,此表无量妙行,所证得之福德及妙智光茫,相互交错如罗网,妙智如帝珠交错互映,行树者,功德总体之表征,无量妙行,故证得无量福德庄严果报,故有七重行树。四宝,四智也。〔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表为四智功德所庄严成之---


  往生或修行者所契证之净土

  真言密教行者若心不明则所证归趣无所依据,故无法契证相应,显教行者亦然,此乃自心导航之理,希望诸位真言密教及显教诸行者能了了分明。

  极乐世界有四种净土分别,即包括自性功德佛身之自性净土、受用佛身之受用净土、三十八十种好之变化佛身之变化净土及圆光之百万亿化佛身之暂现速隐之等流佛身之等流净土。
  密教所证者有四法身佛土,而显教所证者则有法、报、化不同三身佛土。

  此极乐净土虽有密教四种法身佛土及显教法、报、化不同三身佛土之分别,但其所具弥陀实相功德之理在绝言一如法尔平等之理,故诸极乐净土终究是归为一实相净土而己。


  草木成佛

  关于草木成佛,真言宗认为三世皆识大所生,何以故?因吾人有识大作用方能认识此世间,可以说因为有你,这个世界才存在。若有心于草木,有情与无情类,则因识大之遍摄,即物即心,皆显有佛性也。举一例而言:山中之荒木,若无人发现,则永远是朽木矣,一经发掘用于花道布景,或厅堂摆设,突显出古意盎然,生机无限,此时你说有无佛性呢?又若经佛雕刻师之妙手,即为佛案上妙相庄严之本尊,你说袉是否有灵性、佛性呢?还是一块木头?当初释佛夜睹明星树下成佛时,说了一句话「天下众生皆有佛性」应该也是诸如此类之,真言宗云:(一草一木,一瓦一石,皆是大日如来等流分身,皆具足如来性德,此中大日如来者,吾人佛性也)非是草木有心,盖因仁者有意,得彰此庄严国土,无尽花色熏也。


  有漏世界之分类

  欲界诸天──
  有关三界六道的实际情况,佛家的经典详有记载,一般民俗故事也颇多穿凿附会之说,于此无庸赘述。笔者仅就一般人特别感兴趣的天界,尤其是欲界的六欲天扼要介绍一下。一般人常常将天道和神道混为一谈。实际说来,天道的众生是诸天天人,和一般人心目中的神灵互不相伴。民间传说中的神灵或神祇,严格而言,不过是有功德和威势的鬼,就精神升华的层次来说,许多尚在人道以下,怎能和天人相提并论呢?当然,例外总是有的,正气凛然、兼有静慧的神灵,经过修功立德的过程,也可以跻身于天人之列,甚至超过天人的层次。如民间传说中的关圣〈关羽〉,已经由神的本位,晋升为佛教中的护法菩萨。在天界中,和我们人类最接近的是欲界六欲天,尤其是其中的四天王天、仞利大和兜率天。


  四天王天──
  六欲天的最底层就是四王天,离地四万二千由旬,等于一、六八0、000华里,介于天人之间,故名地居天。在须弥山的半山腰,有一山名叫由犍陀罗,山有四角,由卅三天天主帝释的外将四大天王分别统辖。四大天王各有职司,从山顶的四角,遥控人间的四大部洲,伺察众生的善恶,然后报告帝释以便降祸赐福。《长阿含经》说:「东方天王〈东持国天王〉名多罗咤,领干达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东大洲〉;南方天王名毗琉璃〈南增长天王〉,领鸠盘荼及薛荔神,护阎浮提人〈南大洲〉;西方天王〈面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西大洲〉;北方天王〈北多闻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罗剎将,护郁单越人〈北大洲〉。」

  四大天王统领神兵神将,分别监护四大部洲的居民。所谓四大部洲,又名四天下,包括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我们的地球位于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提,在南增长天王辖区之内。不过,一般人膜拜的对象是四大天王平行并列,一视同仁,并无轻重之分,因此许多佛教庙宇都有四大天王的塑像。古代留传的四大天王合修法,以四大天王为本尊,虔诚斋戒、沐浴、祷告、膜拜,以一便禳灾招福。关于四王天和人间的密切关系,《佛说四天王经》有非常详尽的描述:
  「……须弥山上即第二仞利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镇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龙、鬼、蜎、蜚,蚑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天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复下,甘九日太子复下,三十日四王复自下。四王下者,日月五星廿八宿,其中诸天佥然俱下。四王命曰:「勤伺众生,施行吉凶。」

  若于斯日归佛、归法、归比丘僧,清心守斋,布施贫乏,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玩经散说,开化盲冥,孝顺二亲,奉事三尊,稽首受法,行四等心,慈育众生者,具分别之以启帝释。若多修德,精进不怠,释及辅臣三十三人,佥然俱喜。释敕伺命增益寿算,遣诸善神,营护其身,随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护之,五戒俱者令廿五神营卫门户。殃疫众邪阴谋消灭,夜无恶梦。县官盗贼,水火灾变,终而不害,禳祸灭怪……临其寿终,迎其魂神,士生天上七宝宫殿,无愿不得。

  若有不济众生之命,秽浊盗窃,淫犯他妻,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厌祷咒咀,嫉妒恚痴,逆道不孝,违佛违法,谤比丘僧,善恶反论,有斯行者,四王以闻,帝释及诸天佥然不悦。善神不复营护之,即令日月无光,星宿失度,风雨违时。」

  世界各地的一切宗教神话,都有善行升天、恶行入地的说法。埃及的太阳教、波斯的拜火教、柏拉图的共和国〈第十章〉、希腊神话、印度的婆罗门教、但丁的神曲、耶教的圣经都强调这一点。但是,佛家的经典,却将善恶业报学理化和系统化,并且以不共他教说法的因果业力诠释之。

  换言之,天神奖善罚恶的现象,只是业力报应的一种示现而已。按照佛家的理论,五戒十善是升天的先决条件,但五戒有心戒和身戒,善行有心行和身行。戒行的程度不同,升天的层次亦异。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界众生,末离三欲,即淫欲、食欲和睡眠。持戒行善,首重离欲,先离淫欲,次离食欲,然后离欲心现,自然会达到庄子所谓「至人无梦」昏睡全无的境界。

  情为贪欲之本,淫为祸乱之根,恣情纵欲,万恶随起,何有五戒?何有十善?《首楞严经》说:「纯想即飞,纯情即沉」,信有至理。

  四王天天人仍有饮食男女之欲,一如常人。但是他们敦品励行,恪守五戒,不犯邪淫,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生平不二色」。在淫欲方面,他们不但作到洁身自好的「身戒」,而且也作到「佳丽当前,心无邪念」的「心戒」。他们的品行端正,心地光明,在精神发展方自然高人一筹,所以死后报生欲界的初天。《首楞严经》描述他们针对邪淫方面的身戒和心戒颇为真切:「于邪淫中,心不流逸〈心戒〉,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王天。」

  四王天天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间大同小异,他们持戒离欲的程度,和人间的正人君子不相上下。然而他们也有饮食男女之欲,男女欢,投怀送抱,肌肤相亲,一如人间。但是,天上的生活状况,和人间却有很大的距离,他们居住在须弥山腰的七宝宫殿里,广厦连云,飞阁流丹,画栋雕梁,金镶玉砌,富丽堂皇,美不胜收。他们高居天半,与日月为邻,与云霞为侣,远离尘世的喧嚣污染和人海的风波困扰,他们外出行旅,排空驭气,任运飞腾,出入青冥,遨游八方,无人间船车劳顿之苦。他们的衣履器皿和日用所需,随念化生,取给有余,不知人间饥苦为何物,当然更谈不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了。他们食有定时,多在清晨〈平旦〉,但是食物的品质和色泽,随心显现,因人而异,因为诸天的业感不同,福报亦异。

  《起世经》卷七说:「四天王天,并诸天众,皆用彼天须陀之味,欲食时,即于彼前,有众宝器,自然盛满,天须陀味,种种异色。诸天子中有胜上者,彼须陀味其色最白。若彼天子果报中者,彼须陀味其色即赤。若彼天子福德下者,彼须陀味其色则现黑。时彼天子以手取天须陀味,内其口中,彼须陀味既入天口,即自渐渐消融变化,譬如酥及生酥掷置火中。」

  《维摩诘经》卷一也说:「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饮食有异。」《法苑珠林》卷四十二则表示,天人鬼畜诸佛僧侣都有一定进食的时候。人间一日三餐;天人进食皆在清旦〈早晨〉,名为天食;三世诸佛僧侣过午不食,名为法食;畜牲多于日暮进食;鬼神食时皆在昏夜。

  由此可知,天人鬼畜的生活动态,都在业感因缘的支配之下,业因未除,定业难移,一饮一喙,莫非前定。业果循环,上天入地,轮转六道,永无止期。

  仞利天──
  仞利大梵语〈Trayastinsa〉,译为卅三天,为欲界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山顶中央,有喜见城,宽广八万由旬,为天主帝释所居。 喜见城前后左右各有八天,包括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顶天、喜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咤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施行天、金殿天、缦形天、柔软天、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日行天、阎摩那娑罗天、连行天、影照天、智能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合共三十三天。

  《大智度论》记载,喜见城分为内城外城,共有十重。行人进出内外圣城,要经过九百九十九个城门,每一城门两侧都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护。城中高处为天宫主殿,名曰最胜,主殿四侧有四大花园,名为四苑。一名众车苑,位于城东,在此苑中,种种车随诸天的福缘威德应念而生。二名粗恶苑,位于城南,在此苑中,诸天备战,随其福德意念显现种种甲仗。三为杂林苑,位于城西,诸天入此苑中,得偿共同愿望,皆大欢喜。四名喜林苑,位于城北,诸天入城中,声色犬马,品类庞杂,应念而生,极尽视听之娱。如是四苑成正方形,宽广一千由旬。四苑中心,各有一如意池,储有功德水,随诸天意念,显现妙华、宝舟、灵鸟,一一奇丽,种种庄严,美不胜收。四苑外围高峰耸立,名游干?,高达四万二千由旬,为四大天王之辖区,四大海水、诸阿修罗宫及龙王宫殿、游干?等九座宝山、日月五星、廿八宿及诸余星 ,四面围拱,备极庄严。

  三十三天天主释提桓因,又名帝释,统领仞利、四王二天天众,遥控四大部洲。他指派四大天王及其部属,分层负责,伺察人间善,据实上报,以使赐福除祸,藉以惩凶警顽,奖掖贤良。在中国民俗传说中,释提桓因就是玉皇大帝简称玉帝。

  玉帝和人间接触频繁,关系密切,因此,在一般人心目中,他是人天的主宰和膜拜的对象。民间的凌霄宝殿和帝王家的天坛,都是针对玉帝而兴建的。《宋史》真宗记说:「祭玉帝于朝元殿」。唐王维诗云:「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足见玉帝是帝王卿相、黎民百姓共同祭祀和膜拜的对象。关于玉帝和人间的接触,无论在佛家经典和民俗故事中,都有很生动的记载。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云:「贺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龙之一种〉,持玉版书太古篆曰:『帝成白玉楼,宣召君为记。』贺旋卒。」后世传为佳话。凡文人墨客才华出众,英年夭折,皆称玉楼奉召或玉楼修记。宋苏轼诗云:「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也是指此而言。

  大藏经册五十史传部有载:
  「释洪昉,本京北人,幼而出家,遂证道果,志在禅寂而亦以讲经为事,门人常数百……。未几晨坐,有二天人,其质殊丽,拜谒谓曰:『南天王提头赖?请师至天供养。』昉许之,因敷天衣坐昉,二人执衣,举而腾空。斯须已到南天,王领侍从曲躬礼拜曰:『师道行高远,诸天愿睹师讲诵,是以辄请师。』因置高座坐防。其道场崇丽,殆非人间,过百千倍。天人皆长大,身有光明,其殿堂树木皆七,尽有光彩,夺人目睛。昉初到天,形质犹人也,见天王之后身自长大与天人等。设诸珍馔皆自然味,甘美非常。食毕,王固请入宫,更设供具,谈话款至。其侍卫天官兼鬼神甚众。后忽言曰:「弟子欲至三十三人议事,请师且少留。又戒左右曰:「师欲游观,所在听之,但莫使到后园。J再三言而去。

  去后,昉念曰:「后园有何不利,而不欲吾到之?」伺无人之际,窃至后园,其园甚大,泉流池沼,树木花药,处处皆有,非人间所识。渐渐深入,遥闻大呻抖声,不可忍听。遂到其旁,见大铜柱。径数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达,或以银铛锁其顶,或穿其胸骨,至有数万,头皆夜叉也,钜牙钩爪,身倍于天人。见禅师至,叩头言饥曰:『我以食人故,为天主所锁,今乞免我。我欲得脱,但人间求他食,不敢食人为害。』为饥渴所逼,发此言时,口中火出,问其锁早晚,或云毗婆尸佛出世时,动则数千万年。亦有三五辈老者,言诚志恳,僧许解其缚,而遽还。

  斯须王至,先问师颇游后园乎?左右曰无。王乃喜坐定,昉曰:『适到后园,见锁众生数万,彼何过乎?』王怃然曰:『师果游后园,然小慈为大慈之贼,师不须问。』昉又固问,王曰:『此诸恶鬼常害于人,唯食人肉,非诸天防护,世人已为此鬼食尽。此皆大恶鬼,不可以理待,故锁之。』昉曰:『适见三五辈老者颇诚言,但人间求他食,请免之。若此曹不食人,余者亦可舍也。』王曰:『此鬼言,何可信?』昉固请。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来。俄而解至,叩头曰:『蒙恩释放,年已老矣,今得去,必不扰人。』王曰:『以禅师故,放汝到人间。若更食人,此度重来,当令苦死。』皆曰:『不敢。』于是释去。

  未久,忽见王庭前有神至。自称山岳川渎之神,披甲金,面色奔波,言曰:『不知何处忽有四、五夜叉到人间,杀人食肉甚众,不可制,故白之。』王谓昉曰:『弟子言何如?适语师小慈是大慈之贼,此恶鬼言,宁可保任?』语诸神曰:『促擒之。』俄而诸神执夜叉到。王怒曰:『何违所请?』命斩其手足,以铁锁贯胸,曳去而锁之。昉乃请还。」

  另文中又载:「昉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寺极崇丽,远近道俗归者如云,则为释提桓因所请矣。昉晨方漱,有夜叉至其前,左肩头施五色毯,而言曰:『释迦天王〈释提桓因〉请师讲大涅槃经。』昉默然还坐。夜叉遂结绳床,置于左膊曰:『请师合目。』因举其右手而伸其右足曰:『请师开目。』视之,已到善法堂。禅师既至天堂,天光眩目,开不能得。天帝曰:『师念弥勒佛。』昉遽念之,于是目开不眩,而人身卑小,仰视天形,不见其际。天帝又曰:『禅师又念弥勒佛,身形当大。』如言念之,三念而身三长,遂与天〈天人〉等。天帝与诸天礼敬曰:「弟子闻师善讲大涅槃经,为日久矣。今诸天钦仰,敬设道场,因请大师讲经听受。」……忽空中有大天人,身又数倍于天。天帝敬起迎之,大天人曰:「大梵天王有?。」天人即去,天帝怃然曰:「本欲留师讲经,今梵天有?不许。然师已至,岂不能暂开经卷,少讲宗旨,令天人信受?」昉许之。于是置食,食器皆七宝,饮食香美,精妙倍常。禅师食已,身毛孔皆出异光,毛孔之中,尽能观见诸物,方悟天身胜妙也。既食,设金高座,敷以天衣,昉遂登座。其善法堂诸天数百千万,兼四天王,各领徒众同会听法,阶下左右则有龙王、夜叉诸鬼、神、人、非人等,皆合掌而听,晴因开涅槃经。首讲一纸余,言词典畅,备宣宗旨,天帝大称赞功德。开经毕,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 弟子已失晴廿七日矣。」

  综上所述,天帝释提桓因统驭诸天,监护人间,明察秋毫,赏罚分明。他有完整的情报系统深入天上人间,访贤任能,抑恶扬善,恩威并用,虽古代圣君贤相亦难望其项背。他有帝王的雄才大略、圣贤的远虑婆心,他谦以自抑,礼贤下士,故有玉楼奉召之美谈。他纡尊降贤,向禅德高僧执弟子礼,求法就教,普度人天。他惩恶警顽不少宽假,不以小慈而坏大悲,不以小义而损大仁。庄子说:「大仁不仁」,可以说是他的治世经国之道。

  关于天帝释提桓因的出处,佛家经典有不同的说法。《杂阿含经》卷四十说:「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为人时,为憍尸族姓,以是因缘故,复名憍尸迦。』」《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说:「昔摩伽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伽,姓憍户迦,有福德,大智能。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为辅臣,以三十三人,故名为卅三天,唤其本姓故,曰憍户迦。」《杂阿含经》卷四十又说:「帝释桓因为人时,行顿施,于沙门婆罗门贫苦,乞于路者,施以饮食钱财,以堪能故,名为释提桓因。」《明净疏》则说,在迦叶佛灭度以后的远昔时期,有一女子礼佛敬僧,发心建塔,三十二人同修并助其善举,以此因缘故,死后报生天界,女子为天主,其余为辅臣。由此可知,释提桓因历劫多生,礼佛敬法,广行布施,积功累德,不可计数。在布施方面,他不但施舍财物,救贫济苦并且建寺起塔,广布法雨,普度群伦,所以死后报生天界,身为天主,统驭人天,辅臣如云,万众臣服。因此,释迦摩尼佛说:「白衣中,释提桓因为大。」

  仞利诸天断淫离欲的工夫,又较四王诸天更胜一筹,他们虽然仍有室家之好,未断正淫,但是在床第之间形交心离,未畅所欲。欲习已淡,神智灵明,死后超生日月之上,居人间顶,所以《首楞严经》说:「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静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仞利大。」

  夜摩天──

  夜摩天,梵文焰摩〈Yama〉,译为时分,因为该天天人「安时处顺」,善知时分,饱享天福,无时无刻不唱快哉。《佛地论》卷五说:「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此天在仞利天之上,远离人间,七宝宫殿,横亘天半,有地如云,安住其上,日月光华,上照不及。但是此天天人欲习微薄,身心明净,无分昼夜自能发光,烛照十方,故名夜摩。《大智度论》卷九说:「夜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

  此天天人好静少动,独善其身,很少和人间打交道,所以在佛家经典和民俗故事中很少记载。此天天人断淫离欲的工夫,又较仞利天胜一筹。《首楞严经》说:「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此天天人幽居静处,身心虚明,情欲大减,男女交欢,逢场作戏,好合之后,绮思遐念,荡然无存,不得余味。他们居处天宫宝殿里,亭台池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应有尽有,一如人间。欲界三天以上,离欲的程度越高,心身愈趋虚明,以心转物的工夫更为精进。他们进出宫殿可以穿墙越户,通行无阻,正如人间天仙鬼神穿墙,入室如鱼游水,毫无质碍之限。

  兜率天──
  兜率天,又名上足天或知足天,因为此天天人对五种欲乐生有妙足知足的喜乐心境。兜率天在夜摩天之上,属于空居天。此天分为内院与外院,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又名弥勒楼阁,补处菩萨未成佛时,居处此院。接引众生,为诸天人讲经说法,然后下生人间,证道成佛。《佛说普曜经》卷一说:「其兜率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

  外院有小摩尼殿,为天人欲乐之所,属于凡夫境界。补处菩萨如释迦牟尼佛前身及弥勒菩萨等,常至外院畅演法音,教化诸天。如机缘成熟,受教诸天契机悟理,则引入内院,进修菩萨道。内院外院固属一天,但是凡圣殊途,判若云泥。

  兜率天虽然在夜摩天之上,远离人间。却和人间关系密切,接触频繁。关于人天两界的沟通,佛家经典和民俗故事都有详明的记载。

  《虚云和尚年谱》中说:「余顷梦至兜率内院,庄严瑰丽,非世间有,见弥勒菩萨,在座说法听者至众,其中有十余人,系宿识者,即江西海会寺志善和尚、天台融镜法师、歧山恒志公、百岁宫宝悟和尚、宝华山圣心和尚、读体律师、金山观心和尚及紫相尊老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东边头序第三空位。阿难尊者当维那,与予座靠近,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未竟,弥勒指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弥勒曰:『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并示偈曰:『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拖盆,金无厚薄。性量三三,麻绳蜗角,疑成弓影,病惟去惑。凡身梦宅,幻无所着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大觉圆明,镜鉴森罗,空花凡圣,善恶安乐。悲愿度生,梦境斯作,劫业当头,警惕普觉。苦海慈航,毋生退却,莲开泥水,端坐佛陀。』」

  弥勒菩萨也常常示迹人间,示现僧俗,应机施教,点化众生。在南北朝梁武帝时,倘示现为善慧大士〈傅大士〉;到了唐末五代的时候,他以布袋和尚的形相现身说法。


  傅大士──

  「善慧大士者,婺州义乌县人,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生于双林乡傅宣慈家。……与里人稽亭浦摝,获已,沈笼水中曰:止『去者适,者留。』人或谓之愚。会有天竺僧嵩头陀曰:『我与汝昆婆尸佛前发誓,今兜率天宫衣钵现在,何日当还?』因命临水观影,见圆光宝盖,大士笑谓之曰:『炉?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矣。』大士躬而居之。有人盗菽麦瓜果,大士见,即与笼盛去。日常营作,夜则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大士乃曰:『我得楞严定。』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随,释迦引前,维摩接后,惟释尊数顾共语,为我补处也。……梁武帝请讲金刚经,士纔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圣师曰:『陛下还会吗?』帝曰:『不曾。』圣师曰:『大士讲经竟。』又一日讲经次,帝至,大众皆起,士端坐不动,近臣报曰:『圣驾在此,何不起?』士:『法地若动,一切不安。』大士一日披衲顶冠靸履朝见,帝问曰:『是僧也?』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去。有偈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又曰:『空手把鉏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指月录卷二〉

  傅大士点化众生的方法是机会教育、在适当的场合下,他随宜施教,使对方易于契机悟理。他为梁武帝讲授《金刚经》,才一升座,便挥动铁尺横扫桌面,然后一言不发。便又下座。这种举动无非表明本源心性,体性空寂,能生万法,一旦依体起用,如月生辉,如灯投影,动而不动,不动而动,升座下座,如飞光散影,本源觉性,圆明不动。这是禅家扬眉瞬、目透露玄机妙谛的作风,因为着相说法,一落言诠,往往使人捕光捉影,背真逐妄,离道更远,何能自见慧月心灯?简言之,这种举动旨在表明性相一如、体用不二的道理。悟证本心必须内息诸缘,外离诸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性光自现,何假外求?

  本源心性,先天地生,为万动之源、万象之本,恰如皓月当空,千江印影,万象森罗,殊形异状,但本源明觉,寂然不动。以人为例,僧俗道侣,贩夫走卒,衣着身形,千差万别,赋气成形,不离本源心性。以物为例,春去秋来,花开花谢,圆明觉性,寂然不动。所以,傅大士说:「能为万象主,不遂四时雕。」再者,由真起妄,如人入梦,幻相环生,三界六道,生死流转,无常苦空故曰:『法地若动,一切不安。」《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但是幻本无体,觉无所得,法地如如,体超动静,何有三界?何有六道?无常苦空,亦成戏论。「法地若动,一切不安」,也无非方便言说。

  在修为方面,傅大士叫人单刀直入,洞澈心源,直取菩提。所以,他说:「空手把鉏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丈二金刚,是一个理路不通、违反逻辑的偈子,如叫人摸不到头脑,当然也无法参详。那么,这个偈语的旨趣何在呢?很明显的,傅大士警惕世人,参禅悟道要从无意识处入手,不能走名言思辩的老路。「 识离心意参」才有几分入道的分儿,而这个偈子理路不通,无法参详,旨在截断人的思路,直不见道。

  布袋和尚──
  「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未详氏族,自称名契此,形裁腲脟,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地。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尝雪中卧,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也。或就人乞,其货则售,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草履,途中骤行;遇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民以此验之。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僧背一下,僧回头,师曰:『乞我一文钱。』日:『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便放下布袋。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便负之而去……。

  师有偈曰:『是非僧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又另二偈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望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人少,问路白云头。』梁贞明三年丙子三月,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现于他州,亦负布袋,四众竞图其像。」《指月录倦二》

  像傅大士一样,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他行走市廛村落,游戏人间,随缘度化有情众生。无论在佛家经典和民俗故事里,他都被描绘成一个方面、隆额、丰颐、大耳垂肩、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胖和尚。他有时显现灵迹,引人注意。在天寒地冻的冬天,他在露天过夜,身卧雪中,而雪不沾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