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真言教义汇集 (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真言教义汇集 (上)

  密教信仰的本质

  密教的信仰是多神论或一神论或无神论?
  日奎: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末学认为是多神教也是一神教,亦是无神教。 此神乃精神体,或云性德之随缘示现。人之性德无量,故云多神教。其心乃一,故云一神教,若究其根源,廓然如太虚,了不可得,故云无神教。

  一些密教入门书中常云密教是泛神教,但与吾所认识的密教观不同,故提出问题问诸先进。吾所认识的密教观乃由「缘起性空」理论而来。因缘起性空故,而由缘起空者吾云之为一神教思想,由缘起有者吾云之为多神教思想,由性空故吾云之为无神教思想。但无论以何眼光看待密教,终究要了知其皆吾人自性之密号,不然何以能自在。所以,吾认为学密者之重要课题即是要去探究密教本质精神,不然人云亦云,终至不知所云,无己见地。因为密教修行乃以正见为依凭,因此了解密教本质有助实修。

  吾认为此由执(多神),到无执(一神),到自在(无神)的密教修行型态之密教观,和古代禅师一下礼佛(多神),一下如佛(一神) ,一下劈佛(无神)的实修智能相同。唯有以实修智为依凭,才能笃定明了所学为何物。就因如是因缘,故吾希望有心学密之人来共勉共励,诚如西藏密宗辩经「降伏障碍,提升智能。」之精神一般。


  显密差别

  日奎:
  显教所说十地中,所谓见性是指八地以上之境界,即净菩提心之证位。若就教理而言,显教十地中第九地、第十地法华、华严所证之境界即是真言宗的境界,因此前贤大德云显密所证是一样的境界,此乃就教理上分析而言。

  而若就实修境界而言,显教就阙而不书,只能证到见净菩提相(即常途云之见性)的境界,再近一步深入具体之境界描述就无法分别指陈了。因此在佛性论中云:八地以上的境界皆同,即是此理。
  但真言密教却有实修仪轨,若根机程度者之利根人,就能如实证得其境界。所以真言密教弘法大师在十住心论云在第八住心一道无为心、第九住心极无自性心后为第十住心秘密庄严心,此是真言密教实证境界的陈现,能将身、口、意方面具体陈现出来,这就是真言密教殊胜之处。

  在真言密教的观念认为显教至极十地以上,方是真言密教初地(在显教十地后另有密教十地),也就是说历经显教十地以后,才是初入真言密教之地前(初地)。因此,密教高祖弘法大师认为密教的世界是见性以后修持的世界。故五秘密仪轨云:其受灌顶受职金刚名号,从此以后受广大甚深不思议法,超越二乘十地现生证得初地,然后再渐次升进。以明白开示超越显教十地,然后证真言密教初地。在显教常途之说法是真言初地己是佛位极果,但在真言宗而言,尚是佛果之初地。

  但是若依以上真言宗之说法,或许很多人会产生疑惑云:汝说真言宗是如是殊胜,怎么汝教中所传门人仍然与彼显教无甚差异?难道一定要先修显教再入真言密教吗?不是也有很多人一生只修真言密教,而其程度也未如汝等真言密教所言如此啊?

  故吾认为直修真言密教之行人,若基础方面够扎实,见净菩提心相之位时能契入真言密教的法海世界。但在未见性前虽是修真言密教仪轨,在本质上仍是等同在修显教,此乃因心未悟的缘故。所以,不要说我修真言密教就比显教优越喔,但若真是见净菩提心了,当下所修的真言密仪就真正是在修真言宗啊!

  显教遮情教心不许佛色相功德

  显教遮情教心不许佛色相功德,所以释佛显经之教多呵责实有关色身事相等事,如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圆觉经云:生死与涅槃凡夫及法佛同为空花幻化之相。如是等经多在呵责不可见微妙常住功德事相等事。所以,释佛成道四十多年多说空教,于显教并未显说佛内证三身、四德真实功德常住法身等事。为何会如此呢?

  因为未实证清净无为之理,未断尽生死妄执前,若进一步听闻法佛内证三密、四曼荼罗真实功德常住不变义者,恐其会引发无始以来无明习性,反而生执相着相之心而不能解脱。因此显教中不谈色相功德诸事,为遗除执着佛色身等事相,故云生死妄想及菩提涅槃等皆如空花。(显密差别之一)

  显教至极为真言初门

  显教至极的境界,一念心中即具三谛或云一道无为之境界,乃至佛之境界不可不可说之论等息诸戏论寂灭绝离之境界,在真言密教则被视入道初门。其理为何?

  显教修行菩萨证寂然境界理时,依实相发展之理则必然会更进一步趣向真言密教之证量世界,如是进入彼世界后方知尚有余门非是至极。所以,金刚界轨说真言行者观想身证十地住于如是实际境界时,诸如来弹指惊觉而告之云:善男子汝之所证处是一道清净金刚喻三昧,萨般若智尚未能证知,勿以此为满足,应再发大悲心深入修证之。此处一道清净金刚喻三昧即是显教至极的境界。

  故显教诸经虽有论及真言密教境界,如法华及华严等经所云之境界,但此尚只是教门理论而己非是实修的方法,并无实修实证之行人。所以,真言密教方说佛果内证十地境界等觉菩萨尚不能进入其室,何况其余呢?所以才要蒙佛弹指惊觉始入彼境界。

  真言密教的境界要以清净无为中道一实之理为基础,进一步实修契入才能除去所有执障,如是每证理一分即如实见三密曼荼罗的内证实德一分,而了知有三密曼荼罗的无量功德,终至证入三密曼荼罗的内证实德之境界。所以真言密教云显教至极的境界在真言密教则被视入道初门。是故密续记载云: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金刚定时,诸佛同时告言,当于鼻端想净月轮,于月轮上做唵字观,做是观己于后夜得成阿耨菩提。(显密差别之一)


  实相通有相、无相

  就真理而论,诸法实相是通有相、无相,是故显教不许实相中有相等事,是有所偏颇的。真言密教不仅重视无相,亦同等地重视有相。所以,真言密教云声字即实相。法佛三密及诸尊等有相诸法亦为实相。六大即法界体性,故六大亦为实相。阿字本不生是界体,故知阿字法界体亦通有相。

  真言密教不若显教避谈有相等诸事,反而因为众生根钝而迷于二谛,不知即俗即真、真理圆融之理,故而积极地引用诸事相法以引导众生,即以法佛内证三密功德加持世间文字、语言等,令成真言实义之象征表达,引导众生契入自性。

  其实,真俗二谛之分别在心。凡夫见相即谓之俗谛,而圣者见相则谓为真谛。所以,在真言密教而言,于空性中所见之诸尊庄严法相、宝楼阁净土、幢幡飘摇等诸相皆是法身实义。故真言密教理事圆融不二、即俗即真、当相即道之特色确实超越了显教唯执无相空性为真谛之见地。(显密差别之一)

  显密十地

  大日经疏云:华严十地经一一名言皆需作浅深二种解释。所以,所谓的「十地」有浅深二种。
  一、将浅略之十地配属于真言宗初地之位前。浅略之十地为三妄执(三劫)所断之因位,所以经疏常云三劫十地,即是此缘故。此十地(三劫)合配显、密两教。

  二、将深秘之十地看作是真言宗实修实证之十地位,属于佛果之位。深秘十地则是断三妄执之果位,故为因位十地(显教十地)之后,所别立之十地果位。

  若就真言宗之秘释则尚有各地皆有十地之说。即显教声闻有声闻之十地,缘觉有缘觉之十地………….乃至真言密教初地至十地尚有十地等说法

  密教精神的表达

  密教精神是一种个我活现于全一真我的表达,若是这种密教精神的领悟只是个人主观内在的经验而己,不能传及他人并当地为一切众生服务,也只能成就独觉而不能成为自觉觉他圆满的行者。所以密教行者把握了密教精神以后,就一定要向外发展展现去觉他,如是方完全契合大乘的利他精神。而密教精神的表达根据日本真言宗「密教生活与思想」一书记载有下列七种方式:
  1、言语表达
  2、手势表达
  3、事相表达
  4、六大表达
  5、五轮宝塔表达
  6、圣像表达
  7、曼荼罗表达
  因此若要了解真言密教就非得从密教精神表达之七种根本好好去研究不可,这就是密教优于显教的方便之处。


  密教真言简介

  乃密教精神具体表现之语言故云「真言」,又具照破迷暗之意义,则叫做「明咒」。其实真言并非诸佛自造或他造,乃法尔自然存在的。

  然而,悟者----能如实把握密教精神通达真言象征者,为了要令真言行者能疾速如实体悟密教之精神,故将世间普通语言、文字给予象征化,让真言行者藉此真言而通达、把握密教之当体全一之实相。
  所以,真言不限于梵文或藏语,凡一切音声、文字无一不是法身实相之真精神的表现。


  密教手印的意义

  手势是密教之表达沟通的方式,它通常是以真实、具体、活泼的姿态来表现相心一如的密教的精神,所以,手势(印)即是法界的标帜。

  印有三种常见之意义,即印契、姿态及标帜三种意义。印契有如世间之印章表明真实不虚之义以表佛法真实不虚。姿态如佛之全身身姿即是一种大印,以表实相自在之姿。手结之印即是手印,以表内心本具佛德诸理趣。

  在真言密教常云之手印即是指以手指曲伸合和,依各种规定所做的印相即是,手结印契是为要表达密教独特的思想内容,让密教行者在修持时运用手印与实相之理相应,而能契入如实地领悟密教精神的奥义。


  真言密教的事相表达

  真言密教甚深法相无法直接宣说,只能借方便之力,所以山河大地的一切事相,如剑、莲花、月轮、五轮塔、文卷、宝珠、菩提树等事相的象征表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但若诸事相没有透过吾人主观赋予意义,恰如泥中莲即是泥中莲是没有意义的。若经过密教行者主观意识的参与将事相给予精神化,如实地把密教实相之理趣、诸佛内证表达显现出来,则此时之事相即成为有意义的三昧耶形了,当下它就是法界的标帜。

  所以密教的三昧耶形事相若做为密教行者的观修对相,就能导引引行者契入佛内证与之相应,而如实地掌握密教全一的精神。相反地若能证悟时,则宇宙间山河大地之万事万物无一不是法界三昧耶形。这就是高祖弘法师认为真言密教优于显教的方便之处。请想一想假使有一天汝能体认山河大地之一切皆是诸佛内证之活现时,汝能忘失诸佛密意吗?

  总之,密教的事相表达即是建立在即事而真、当相即道、理事不二、心物一如等的观念上。密教运用三昧耶形来象征事理,就是要密教行者调合理和事的矛盾对立,期望密教行者能如实地体认诸法真谛,令行者不执于有相亦不执于无相的密教不二精神。


  真言密教之宝塔

  「宝塔」有时又称「塔婆」或「率都婆」,弘法大师说宝塔有「鍐」一字具体化之宝塔及五轮五字标帜之五轮塔二种。

  「鍐」字宝塔因梵文「鍐」种字形状如圆塔而得名,亦名法身塔,是金刚界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
  五轮塔是以象征地、水、火、风、空之方、圆、三角、半月、圆等五种形状堆栈而得名,是胎藏界大日如来的三昧耶形。

  「宝塔」、「塔婆」或「率都婆」具有积聚、聚集之意,亦有曼荼罗之意,是一切万物之根源,表轮圆具足圆满之意,是一切功德积聚之处,故其当体即是大日如来金刚永远不坏之身。
  所以,真言密教依此标帜来象征法身大日如来轮圆具足之内证体验,以提供真言密教行者依此象征修观来体验法身大日如来之真精神。


  六大的思想

  一、六大的定义
  「五大」为万物物质生成的原始元素,故称为「五大」,再加上精神存在之基本元素「识大」统称为「六大」,它是万有生存必需的基本条件。

  在显教方面很提倡「六大」皆空的思想,但在真言密教方面则从相反方面加以活用,以表现法界自性无限绝对的境地,用来象征(诸佛)大日如来内证不可思议体验的境界。

  「五大」以地、水、火、风、空来象征一切智门之五义,即「a字本不生,ba字离言说,ra字离尘垢,ha字离因缘,kya字等虚空。」的一切智门之五义。此象征五大字义即是佛陀坐在菩提树下降伏四魔成正觉的心境。以a字本不生降伏蕴魔,以ba字象征超越语言与分别降伏天魔,以ra字离尘垢之解脱降伏烦恼魔,以ha字离因缘远离因业降伏死魔,以kya字等虚空得到如虚空无碍平等之境地。

  在真言密教不仅将「五大」视为如来内证之体验境地,也视之为一切智智之象征表现,而「识大」在因位为识,在果位则为智,亦象征一切智智之境地,能降伏诸魔契入自性证得平等之正觉境地。所以「五大」之当体即是「识大」,色即心,心即色,故真言密教所强调之色心不二之一元论与显教之强调五大为色与识大为有情有所分别色心不同的观念,其内涵是极不相同的。

  二、六大能生四曼
  金刚顶经云「六大」为法界体性,瑜祇经云「六大」为法界。事实上,一切诸法皆有体,皆以法界为体,故吽字义云法界即是诸法之体。所以,弘法大师云「六大」能生诸法,就明白地表示「六大」为能生法界之体也。

  其实,「六大」能生万法之证据,就是阿字门之义理所云:无相平等法身能生诸法界,能随缘感应普现色身,随种种诸有情所喜见而为开示如来智能。所以,弘法大师即身成佛义中云:「六大」能生大、三昧、法、羯磨四种法身曼荼罗及欲、色及无色三种世间。

  弘法大师在大日经开题中云:四种法身十界依正皆是所造之相,六大则为能造之体。此亦即明白地开示「六大」为法界之体,能生能生四种法身曼荼罗及三种世间之理趣。

  三、六大为一体
  在显教中认为四大为非情,唯识大为有情,而真言密教则说此「六大」为如来之三昧耶法身。然而真言密教更进一步地说四大等不离心大,心色虽美但其真性是相同的,色即心,心即色,色心为一体相互交融无所障碍。故弘法大师在即身成佛义中云「六大无碍常瑜珈」,以明白地开示「六大」其字义虽各别,然其体是一之理论。

  四、六大圆融无碍
  弘法大师曾于即身成佛义中云「六大无碍常瑜珈」,用以表达「五大」与「识大」真义虽各别,然其体不外都是一切智智之境地的象征。所以,真言密教之「六大」观,即明白地表示「六大」其内涵都具如来体验之一切智智,故云地大即是一切智智之地大,水大即是一切智智之水大,火大即是一切智智之火大,……..。其内涵都相即相入,圆融无碍调和相应的,故云「六大」圆融无碍常瑜珈。


  六大之形色

  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称为五轮,加上识大则为「六大」,轮具有界及曼荼罗等义。真言密教为了表达如来体验之境地,就给交大配以形色,五大配以五轮之特殊形相颜色,即将五大赋予方、圆、三角、半月、宝珠五种形相及黄、白、红、黑、青五种颜色,而识大则配无定形相及五彩杂色表之。其实六大只是一心不同角度之表达而己,故云六大同一体。

  一、地大----
  方形表坚固不坏之德,具有稳定不倾动之义。地大配属黄色表增益之色,具有增益之德性,所以,以坚固菩提心为因能产生大悲万行,如地能生长一切一样。因此,地大即具阿字本不生,能生一切之理趣。

  二、水大----
  水大圆形具圆轮具足之德性,水能随着容器之形状而自在地产生各种形状,故有圆融无碍之义。水大配属白色与白净菩提心相应,具有清净义故而具有洁净之德性净化之功用,与清净莲花一样,能净化众生无明尘垢。

  三、火大----
  火大配以三角形具有坚固不动之德性,三角形乃炽燃之形相,具有威猛能破、离散之德。犹如火能烧毁一切令契入平等性地。红色系属暖色是火焰之色,具有能熟之义,能成熟一切万物,产生无量无边之功德。

  四、风大----
  风大以风吹动幢幡,幢幡则会因风吹而呈现半月曲线之形状,故风大以半月之形状为其象征形象。
  风大能破坏一切令一切荡然无存,即表风大具彻底摧毁之德性,能断诸微细烦恼趣入菩提涅槃。风大表业力作用能造诸业行,但契入如来一切智智时即具趣入涅槃寂静之德,故其配以黑色表其幽深玄妙。

  五、空大----
  空大配属宝珠团形即方圆不二之形状具足百态,是三角形及下半月形二者相合而成之形状。其形状恰如牟尼宝珠之形,是圆形之上成尖形。
  空大有如虚空能容一切诸有情及非情诸万象,而且能无碍地和合自在,与宝珠团形方圆不二具足诸色、百态之德性相应。

  空大以三角形与半月形合并而成之宝珠团形为其象征,因此具有无碍通融之德性。空大配属青色为其天空颜色之象征,乃因青色具足众色有如空大一切之义。


  六、识大----
  识大配以无定形相乃因其具足一切能生万象,然其所具万有无定相貌之心,故其形配以无定形。识大在因地为识,在果地为觉,故具有觉知之德性。又因识大有如金刚顶经所云金刚界曼荼罗之庄严,诚如众生之心从无明起修至成佛中间之千差万别,故识大配以五彩杂色为其象征,以表达识大能容一切、具足五色之理趣。


  六大的实证

  「六大」的本质是地大的坚固性、水大的圆融性、火大的能热性、空大的空间性及识大的觉知性。
  「六大」可以组成色身,也可以组成宇宙中的一切。「六大」是一切法的共同体,其自性就是无自性,故无自性即为其共同的体性。因此,「六大」随缘而分散时,「六大」就会一一分别呈现,乃至终究契入无自性空的境地。「六大」随缘而和合时,就可以组成四曼及三世间,即宇宙之一切。

  若实修「六大」法界观时,可以让行者实证到诸法的本质,诸法无我、无自性的境界,亲睹本尊的真面目;可以亲睹「五大」自然排列的次第,而了解到人类「六大」分离的次第与诸境界之变化;也可以实证「六大」调和的功能,强化人类免疫系统预防疾病之能力及对治化解我慢的相关问题,能够生起无缘大悲平等地对待一切有情。


  曼荼罗的意义

  曼荼罗本是梵文,其翻译有圆轮具足、坛、修行场等义。圆轮具足即表诸法具足无所缺失之义。坛即是古代将土垫高举行祭典仪礼之台。修行场即是传法、讲授之所。

  曼荼罗具有大日如来各种性德,具足五彩庄严之相,能产生诸清净之曼荼罗,亦表精粹至实聚集之处,故有万德庄严、能生一切及精粹聚集三种意义。

  世界上一草一木都各有生存空间与特色,以其所有一切为背景,一刻不停地活现无限绝对的真精神,即是密教真精神。因此,用各种事相、种字等诸尊、形集会来象征表现密教全一与个体之间微妙关系者,即是曼荼罗。若解此义以佛眼观之,即知宇宙万物全部都可以称做曼荼罗。

  在真言宗常见基本之曼荼罗有金刚界与胎藏界(金胎)两部曼荼罗。在弘法大师即身成佛义中云曼荼罗有四种,即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等四种曼荼罗,用以表达宇宙之实相。在兴然阿阇梨所着曼荼罗一书中也有陈列四十四种曼荼罗。若以曼荼罗之真义而论,更可以了解曼荼罗的种类有无无边,然其范围亦皆未超出金胎两界曼荼罗。

  支分生之曼荼罗之两种

  『大日经疏』第三具缘品疏云:「今欲说曼荼罗图位故,还约佛身上中下体,以分部类,自脐以下现生身释迦,示同人法及二乘六趣种种类形色像威仪言音坛座各各殊异,及其眷属展转不同,普于八方,如曼荼罗本位,次第而住。自脐以上至咽,出现无量十住诸菩萨各持三密之身,与无量眷属,普于八方,如曼荼罗本位,次第而住。然此中自有二重,从心以下,是持大悲万行,十佛剎微尘诸大眷属,从心以上是持金刚密慧,十佛剎微尘诸内眷属,通名大心众也。从咽以上至如来顶相,出现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即此八身,亦于八方,如曼陀罗本位次第而住。」

  此释之意是脐以下为第三重,脐以上至心是第二重。心以上至咽是第一重,咽以上至顶是中胎八叶之果也。

  同疏第五云:「上文所说从大日如来脐以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自脐以上至咽所出光明为第二重位,自咽以上乃至于顶相之光为第一重位,其中胎藏即是毗卢遮那自心八叶华也。」

  此释之意是脐以上至咽是第二重,由咽以上至顶是第一重,中胎藏是遮那之内心也,故以上之释有其不同可知。杲宝会此相违而云:「两文各具一义,旨趣可归一途也。谓当段意,汗栗驮心居身内故配中胎藏,以身分配外三重坛,上文为表佛果尊高,以头顶配中胎,最上最中横竖虽异,表示总德大旨是一也。」


  三品曼荼罗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下云:如上诸圣众,如法一一具画本形象,名为上曼荼罗,若单画印契于莲华台,上书种子梵字光焰围焰,或但写梵种子字者,号曰下曼荼罗。」『慈氏菩萨念诵法』下云:「若不辨上法中下亦得,若中曼荼罗画印契,若下曼荼罗单画莲华台,上画种子字,若更事急不得广办曼荼罗,单画名字亦得。」『大日经疏』第十三云:「复次造坛有上中下法,若弟子财力丰瞻堪能广办者,师即当作画色像之坛,为示本尊身本印之相故,若力不能办,而作字坛,即犯秘法隐覆之罪,若观弟子心,然资力不办者,作字曼荼罗,即于置佛之处画作a字,即是如来之体也。」

  以上是善无畏三藏之说也。以大、三、法之三曼,如次为上中下之意也。而不单说座位之曼荼罗,若急要时单画名字亦得也。

  『一字佛顶轮王经』第五云:「如是图画佛形像、菩萨形像、金刚形像,乃至天龙鬼神形像,是名上坛,其中坛者,各于一一华座台上,皆以其粉,各作本佛印、作菩萨印、作金刚印、乃至诸天龙鬼神印,是等印上绕有火焰,是名中坛,其下坛者亦以五色粉作佛座位、菩萨位、金刚座位,惟作华座乃至诸天龙神鬼座位。」

  此经是唐菩提流支三藏所译也。尊形与印契与座位以为上中下之三曼荼罗,什密不立法曼欤,须仰明师口诀。


  四种曼荼罗

  大曼荼罗
  真言密教之大曼荼罗是指以地、水、火、风、空五大所成的诸佛菩萨之身,或以黄、白、红、黑、青五色彩绘之佛菩萨相好具足之画像。所以,诸佛菩萨等四种法身的相好具足之身与一一佛菩萨尊形彩绘之画像,即是大曼荼罗。乃至诸佛及众生五大所成之身,十界世出世间一切有情及真言密教行者住瑜珈三昧观修时所现本尊之当体皆可云是大曼荼罗。因此,于如来三种秘密身中,由五大所成的相好具足之木雕、泥塑、金身等形像及五大之色彩绘之一一图像等,以佛智正见观之,其当体就是法界的大曼荼罗。

  四曼相即不离
  四曼相即,又称做四曼不离,谓四种曼荼罗互相融通不离之关系。若从修生之智观之,四种曼荼罗与四印相配,大曼荼罗配大智印、三昧耶曼荼罗配三昧耶智印、法曼荼罗配法智印、羯磨曼荼罗配羯磨智印。其四曼、四印所表者即是大日如来之全一的精神。

  以教理言之,四种曼荼罗含摄宇宙一切无尽庄严之曼荼罗,其象征所表现者即是无上菩提心之表达,故可云四种曼荼罗亦通于十界,不论凡夫或佛皆各住于其位;由于诸本位殊异其数亦无量,故有凡夫之四曼、有佛之四曼、菩萨之四曼、明王天人四曼之等等,其各个皆以自己之本位之立场去活现表达全一的无上菩提心,彼此各住本位互不相妨。譬如千灯置于一处而其灯光彼此互不相妨碍。


  有相无相之悉地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下,尊胜真言证瑜伽悉地品第九云:「悉地有三种,下悉地者,长生不老,地仙中为王,或世间一切胜事,巧妙合练赤白,种种胜事,多闻智能福德无不具足,住寿万岁。中悉地者,隐形悉地中,为转轮圣王,住寿一劫。上悉地者,所加持药物器杖等三相具现(暖、烟、火)得证五地以上。八地以来菩萨之身,一念之间无量诸天、大梵天王、无量帝释天众、毗沙门天王等,各领无量大威德天众来迎,一念之顷,过十佛剎微尘数佛世界,一一佛前承事供养,随众生趣化度众生,如是说者名为有相悉地之法。」其念诵药物器杖者光明砂、雄黄、牛黄、大小还丹、龙脑香、水精珠、宝珠、真珠等,如是皆有分数。其器杖者(口+缚)曰啰、五股、三股、独股、轮、钩、数珠及宝冠等物,一一皆依法作之。其无相悉地者,前三种悉地为下悉地,若无相中悉地者,或得本尊身,若得应化身,乃至十地之位菩萨之身,号曰中悉地。其上悉地者,三业即是三密,三密即是三身,三身即是大毗卢遮那如来智,若得如是毗卢遮那之身,若证法界,普现色身同一法界,同一体性,一心之外更无一物而可得立,诸佛虚空相、虚空亦无相,心同虚空故,修瑜祇者亦同一体,一念之顷越三妄执,度三僧祇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是悉地之身,此是无相悉地中最上悉地之法也。


  四重曼荼罗本迹论

  一云:四重皆本地法身,自性轮圆十界之具德故,四重同诸佛之自证,亦是行者显得之自性,本有具德之圆坛故,悉本地也。

  二云:此四重于本迹合论,此亦有重重,一以中台及初二重为本,第三重为迹。大疏第三「以第三重为一切众生喜见随类身」故云。又大疏第六「以第一重第二重相同,此二句是如来秘藏,非普为一切众生」故云。此第二重是法身智能故为内证。释尊生身之标帜同应六道故为外迹,二者以第二重第三重并为外迹。大疏第一云:「诸执金刚一向是如来智印,今此菩萨义兼定慧又兼慈悲,定慧慈悲是化他之业用故。」

  三云:第一重以下皆外迹,大疏第二十云:「是故八叶皆是大日如来一体也。若如来但住自证之法,则不能度人,何以故?此处微妙寂绝出过心量,说何示人耶?故渐次流出渐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是智悲俱而化他,即外用故为外迹,独以八叶中台之九尊为内证。
  四云:唯中胎以为本,八叶以外皆为迹,大疏第二十云:「次即入中恶(长声)字是方便也,此是毗卢遮那佛本地之身,花台之体,超八叶绝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识之,此以中台为绝对独一法界,而八叶犹属方所故应现外迹。」

  如是虽义门重重若论本无不是本,谈迹悉皆是迹,故本迹不二,不思义是一味也。

  真言宗甘露日

  甘露吉祥日即是依据曜宿相应之吉祥日而定。
  〔一〕轸宿又值太阳
  〔二〕毕宿值太阴
  〔三〕尾宿值火曜
  〔四〕柳宿值木曜
  〔五〕鬼宿值木曜
  〔六〕房宿值金曜
  遇此甘露吉祥日,可灌顶、受戒、出家、经法学习、造寺--等大吉利

  左脚踏莲华门右足踏华台坐

  『阿阇梨灌顶仪轨』云:「次当引所灌者左足踏华门右足踏华心」。
  『莲台灌顶别传仪轨』云:「先上左足踏莲华缘,应观超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登初欢喜地,上右足踏莲台中,应观登第十法云地授职灌顶之位。次以右足踏清白莲华上结跏趺坐,是
  妙觉究竟授职萨顶之位<取意>。」又灌顶坛之门两部同一开于东,受者向西而坐,东方是净菩提心之方,西方是菩提之方也。受者是安住于净菩提心志求无上菩提之果也。


  二种上师

  〔一〕若瑜珈成就者,但用三昧心,因心已自在故,又已通达真言门故,一切随心所作便成,不拘于事法亦得成也。
  〔二〕世间师,必须依于事法,用真言及印加持之,乃可成也

  一坛不许三六九人之入坛

  一坛不许三六九人之入坛
  『大日经疏』云:「盖如来密意阿阇梨不释所由」,然则其所由不可知,『灌顶决疑钞』云:「但案其义,九界六道三途三种即表顿悟灌顶无机欤。」又或钞云:「智证大师于唐朝问般若三藏,三藏答云:如来在世有三人修道行,二人和一人不和,是故修道简三人,三人二为六,三人三为九,是故又简六人九人也。」

  传法受者数限制十人
  就之古来有四意,一是信此法者甚难得故,虽不可及十人,以无极之大悲故,限制至十人,二是浅行之阿阇梨,虽心行不周故,不可及十人,以无极之大悲故限制至十人。三是以平等之慈悲故不可简人,虽限制十人而广被一切众生。若别指十人之名体即不可通一切,十人之限是被总故,道机能熟之人谁不入十人之限乎。乃至虽道机未熟而一切众生悉有即佛性故,一切众生无非无上菩提之法器,是故十人之中略摄一切众生故,以无极之大悲而制限十人,四是十即表无尽,非情谓之十,故以无极之大悲限制十人也。

  于同一坛灌顶受者限制十人
  一义云:「已制十人,虽有恳请,不可越限制。」一义云:「疏第四卷尾云:今限于十人者乃是世谛曼荼罗耳。然阿阇梨自当平治心地,画作大悲曼荼罗普眼度人多多益善,勿得如言而解也。当知制三六九是约世谛一途,若有殷勤恳请何不授之。」私云:「前义是疏之文与法缘难值,虽有乞给与济度者但未合不为作阿阇梨灌顶之训示。后义是难值法缘但有乞济度者,虽未合亦为之作阿阇梨灌顶之训也。」


  一坛得授传法灌顶与结缘灌顶

  『大日经疏』 第七云:「彼师自在,而建立大悲藏等妙圆坛,依法召入曼荼罗,随器授与三昧耶」,『略出经』第四云:「至其夜分引至坛门外,取赤色衣与披,如着袈裟法,若出家人合着干陀色衣,以赤色帛掩抹其眼。」杲宝云:「准此等文,则于一曼荼罗在家出家乃至学法传法,随机而可有差异也。七日造坛大曼荼罗,非限第四三昧耶之传法密坛也。


  具缘品之三世无碍智戒之名

  就释名『大日经疏』有两种解释,一是三世无碍智,所成乃一切智智也,【戒】是能成义也。能成三世无碍智之戒,故名三世无碍智戒,即依主释而得名。一是三世无碍智即是凈菩提心智也。此戒是以凈菩提心为戒体,故三世无碍智即戒,一体两用之持业释而得名也。

  另附 受戒颂

  我 等 至 心 受 三归 大 日 如 来 为 戒 师
  我 依 身 密 如 来部 我 依 口 密 莲 华 部
  我 依 意 密 金 刚部 归 三 宝 竟 住 平 等
  无 诸 戏 论 修 三密 唯 愿 大 日 阿 遮 梨
  授 我 三 世 无 碍戒 自 性 修 行 四 重 禁
  不 舍 三 宝 菩 提心 顿 具 清 净 一 实 戒
  周 遍 法 界 证 大觉 转 妙 法 轮 利 群 生


  密教不可如文义解

  『大日经疏』第十五云:「若人师如文取义,但依前言次第法用随事而作,当知此人在愚夫地,不能了达秘密之用也,当知作如是解,即非一切智人之所说也。所以然者,若不能净此心地,犹有分别妄想,则未能舍离苦因,是故非是等正觉者之所说也。」


  真言行者对〔十缘生句〕之参考

  〔十缘生句〕幻、阳炎、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等十喻,此十喻观为诸法觉无自性,阿字本不生理趣之契入,为真言行者因缘之实相观。当真言行者于五相三密观行成熟时,于瑜珈境界中会有种种不思议境界现前,此时若对境生执而生慢心,易召感天魔为障,于无上悉地难证得。此宜修诸法无自性、十缘生句观。大日经中如来慈悲示此旨,乃凡诸法皆因缘生,不离自性,但其缘生之相繁多,盖以十缘生句观摄之。

  第一【幻】
  此有如幻术,幻术师于众前现种种幻相般。真言行言于自身瑜珈境中,现佛相放光明,乃至现种种神变时,应以此【幻】喻对治,思及今日所现神变,毕竟依三密力因缘所生,了不可得,如此爱、慢之心可除矣。

  第二【阳炎】
  阳炎之产生乃热、空气、尘埃-----加上旷野中水气等因缘和合而成。真言行者于瑜珈境界中,感见诸佛海会无尽庄严殊胜相时,应知此是三密加持力因缘所生,亦了无自性可言,去除三密之加持,又有何相可得?此乃阳炎般,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笫三【梦】
  此指于睡眠中见种种境界。真言行者于瑜珈梦境中,须臾间,见无量加持境界,或于修法中一座经多,或遍诸佛净土,亲近供养,此时应知实乃一心变化所致,正所谓一念多秋,此应知一切法不生空寂,如梦醒即无,如此执情可去也。

  第四【影】
  如镜中现影也。真言行者住瑜珈妙境,感见秘密曼荼罗于其中,现端严柔和相或可畏忿怒之相,或诸尊现种钟微妙相,此乃定中由自心微妙心分所现也,纯属戏论,有如镜中现像,如此观之可免此过失。

  第五【干闼婆城】
  【干闼婆城】梵语 gandharva-nagara。又作揵闼婆城、健达缚城、巘达缚城。略作婆城、干达城、干城。意译寻香城。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干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干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又称西域乐人为干闼婆,彼等乐人常以幻术幻作城郭,亦称为干闼婆城。真言行者住道场观时,忽现密严华藏世界,于中七宝庄严楼阁现前。此时宜作【干闼婆城】观,此于自性而言乃幻城,心执未契空慧之前貌也,如此修之可离犯过失也。

  第六【响】
  空谷回音也,虚幻不实也。真言行者于瑜珈境中,或闻本尊说法,或听到魔军叫唤,此定中所闻之声响,毕竟如空谷回音也,虚幻不实也。此为心佛说法或心魔叫唤,应作此【响】喻观之,心佛魔一如,乃一心所幻也。

  第七【水月】
  水中所现月影之像,真言行者三密方便,自心澄凈时,诸佛密严海会悉印现,或顿觉自身如如意珠身,影现一切众生心水月中,此时行者宜了知此如水月之应,仍属心之幻耳,宜作此【水月】喻观之。

  第八【浮泡】
  真言行者于一悉地成就,可现种种神变不思议。此时宜起此如【泡沫观】喻,知此种种神变不思议,乃一心微妙识用,离此心即无从所现,如泡沬般。

  第九【虚空华】
  真言行者行法中,忽见妙华光明辉耀时,宜知此如【虚空华】也,如翳者见空中种种空华也,一心所幻化矣。若净眼现前,唯觉独见(本来不生、大空义)也。

  第十【旋火轮】
  真言行者念诵功夫纯熟时,于真言字轮悟入,一音而转无量音,一义而演无量法门。此时应知,此如人持火把,于空中旋转即见旋火轮现。于此生起无自性观,一切佛法乃因缘生,字轮体相本来不生,所生之相亦无自性可觉。

  此【十缘生句】喻又有配三重观及三劫,三重观---即空、即心、即不思议。

  笫一【空幻】
  诸法因缘所生无自性,恰如尘埃如幻。此初劫所观之幻也。
  笫二【心幻】
  此唯心所变现,诸法当体摧破,实乃当体一心之影像也。此配第二劫所观之法。
  第三【不思议幻】
  万法唯心,一心遍一切处,三三平等。心亦不可得,更遑论一心含诸法,离一切能所,住于大空际。此超越凡夫情虑,故名不思议幻也。此配笫三劫所观之法。


  真言门悉地不成就之障

  『大日经』第六三三昧耶品第廿五云:「秘密主观彼诸真言门修菩提行诸菩萨,若解三等,于真言法则,而作成就,彼不着一切妄执,无能为障碍者,除不乐欲、懈怠、无利谈话、不生信心、积集资财者,复有不作二事,谓饮诸酒及寝床上。」同经疏第十九云:「不欲即是不愿求等,懈怠以不勤进故,如钻火未热数息即障入之也。又无益谈论,于真言行不念诵不勤修行,以此虚度时日亦尔,障得其便也。」不信,由不信故,障得便也。又广集资财以求时忿动,守护勤劳失时受苦,以如是等种种因缘令行者为障所得便也。以上皆是障生之缘,复有二种谓不饮酒,酒是生障之缘此第一也。以饮酒故,诸不善得生,又不卧床上此第二也。以安寝床上生种种欲心放逸之相,故不得也。当敷草藉,西方持诵者多用吉祥茅草为藉也,此有多利益。」

  经云三等者,发心、智及悲也。又佛法僧之三即一体三宝也。又法报应之三身也。此三平等无碍一相一味云三等也。

  密教之三大重罪

  一、退三昧耶,受法已不修行之人。
  二、破三昧耶,于密藏生疑谤之类。
  三、越三昧耶,不蒙师听许,恣见闻秘密藏之类也。

  修行十基础 、十过患、除十过

  甲一、修行十基础


  大师云:“修法者,必先圆满十基础。”


  磋嘉玛白云:“何谓修行十基础?”


  大师云:


  汝应于见决定,瞭悟一切教授,如金翅鸟翱翔于空。


  汝应于行坚定,不为威吓所动,如象过河。


  汝应以正定修,除无明黑暗,如暗室中燃灯。


  汝应藉教授圆满目的,于汝自性中解脱诸相,如获如意之宝珠。


  汝应以灌顶进诸次第,离堕轮回之惧,如王子升于宝座。


  汝应以三昧耶守护诸根,不令行为空过,如肥沃之地。


  汝应以学习自作解脱,于法之各方面娴熟,如良马得脱羁绳。


  汝应比较一切法源,了解佛法一切学理,如蜂觅巢。


  汝应收集为一点,瞭知无数教法实为一味,如商人加其盈利。


  汝应达知见显著处,清楚瞭悟一切教法,如达须弥山峰。


  藏土之人若欲不以上诸基础而得学养,实不能得入要义,而仅能为宗见之徒,此为不


  以以上十基础而作娴熟之过患也!

  甲二、十过患


  莲师云:“若不能具足上列之十基础,汝则有修法不成就之十种过患。”


  磋嘉玛白云:“此等过患何谓也?”


  大师云:


  若不能以见决定,则有肯定之过患。


  若不以品行得坚定,则有见与行为不配合之过患。


  若不知以正定而修,不能入于法性。


  若不以口授圆满目的,不懂修行之法。


  若不以灌顶渐次,非为修法之器。


  若不以三昧耶守护根基,所种者只为地狱种子。


  若不以学习得解脱,则不能尝法味。


  若不能比较诸法源,则不能打破宗派之界限。


  若不能收集于一点,则无能瞭悟诸法根源。


  若不能达知见之显著处,则无以通达法之本性。


  未以法修炼之所谓尊师,不知法超乎宗见。其人以偏见互相攻击。以各乘皆自成立故


  ,勿涉诸争辩,任运放下。

  甲三、十要


  莲师示云:“修法时应具十要。”


  磋嘉玛白云:“何谓十要?”


  大师云:


  汝应具不动之信为要点,如河。


  汝应具无仇之悲之要点,如日。


  汝应具无私之舍之要点,如泉。


  汝应具无瑕之三昧耶之要点,如水晶球。


  汝应具离边之见之要点,如虚空。


  汝应具离沉掉之定之要点,如黎明。


  汝应具离取舍之行为之要点,如猪狗。


  汝应具离拼除之果之要点,如到纯金之岛。


  汝应渴求法如饥人求食或渴人求水。


  总之,令人逃避以法为至要,只以世财为目的。汝于死时实无能将财富带走者,故无


  令堕于恶趣为至要。

  甲四、十表面


  莲师示云:“甚多人将修法沦为表面。”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以不信诵经为表面。


  无大悲而云利他为表面。


  吝啬而行布施为表面。


  若为密人不守三昧耶流于表面。


  为僧不守戒为表面。


  居士不勤修流为表面。


  只研学理不修法为表面。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为表面。


  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为表面。


  言行不一,指导他人为表面。


  总之,吾以厌于听“有学”之人,不以法降其心者,徒增纷扰;其所大谈者,只为表


  面之说而已。

  甲五、十种夸大


  莲师云:“修法时,有十种夸大。”


  磋嘉玛白言:“何谓也?”


  大师云:


  佯称认识法要,实未闻法为夸大。


  若未修仪轨,而谓具力(此所谓神通力也)为夸大。


  无信而谓得加持为夸大。


  若未得定,而谓得达佛境乃为夸大。


  若未承事,而谓得师为夸大。


  佯称已得解脱,实未得有传承之教授为夸大。


  若无口传,而谓证悟为夸大。


  从未修法,宣称解脱为夸大。


  若不精进,自谓修法为夸大。


  不守三昧耶,而谓得殊胜境遇者为夸大。


  总之,若欲轻心修法,不假辛劳者,无乃自夸者,终不成就!

  甲六、除十过


  莲师云:“修法时,勿堕十过为至要。”


  磋嘉玛白言:“何谓为十过?”


  大师云:


  汝纵有修行,若不以之作为妄念之疗治,则有不善用口授之过。


  汝纵已瞭悟自心,若不能以知解脱,使见离二边,则有不获不共教授之过。


  汝纵有诚信心,若不获加持,则有不与已得证悟上师联系之过。


  汝纵勇猛精进,若修法无进境,则有心未完全清静之过。


  汝若于修法时感疲累,则有未悟觉性自然之过。


  汝纵作修行,然心仍散乱,则有修法未决定之过。


  若境界非由汝心直接生出,则有只于奢摩他中迷失之过。


  若觉性之力用,非由汝生,则有不知以诸相作助道自过。


  若觉难于离妄念之执,则有不知以五毒为道之过。


  若不知于苦困中自处,则有不知如何将心转离轮回之过。


  总之,若自称修法而内里充满过患,又何能达至好之境地?


  真言宗的十种殊胜

  在行状记中记载,东寺一宗里弘法大师的法流胜于其它诸宗的事有十种:
  即灌顶殊胜、文学殊胜、梵文殊胜、相承殊胜、宝珠殊胜、道具殊胜、入定殊胜、法则殊胜、外护殊胜等十种殊胜。
  因为有上述的十种殊胜,所以真言宗的修持法验日新月异、超绝群轮。

  -


  三密之修持

  一般人结印、口诵真言、心住妙观?但却事倍功半者。盖皆因三密未为一体?结印是结印?口诵是口诵?观想是观想?表面看三密俱有?但实者各自为之也?若有心者宜思之!深究之!

  本尊种子字

  每一佛部圣尊,不论其为部尊抑或为明王,都有种子字以及帜。种子字是生起一位圣尊的种子,因为用梵文字母来表示,故称为种子字。

  修习密宗于修本尊时,通常都先观空性,然后在空性中出现地基、莲座,再在莲座上观种子字生起,于是放光,变为本尊,此即种子字生起本尊之意。

  作此种种观想,其理论根据即在唯识,因一切外境皆由心识变幻而成,是故便能通过这些修习来清净内识的污染。但与此同时,却必须了解一切现象的空性,种子字以及本尊,亦不例外,若执为实有,便陷入法执的泥沼,徒然在内识中又加上一重污染。这个理解非常之重要,正见与邪见之别,即在于有没有空性这一个概念。

  或问:若谓种子字空性,何以能生起本尊?若谓本尊空性,则修之何益?
  答曰:佛家说为空性的事物或现象,只否定其本质,说为非实,却没有否定他的功能。因此饭的本质空〈自性空〉,却依然可以饱肚。同理,种子字本质虽空,内识依之则依然可以生起本尊;本尊本质虽空,内识依之则依然可以启发我们的智能,或得种种殊胜利益。
  是故修密法若不知种子字空性,可谓一无是处。


  密教念诵悉地成就

  梵语悉地(siddhi)中文译为成就。即修法时所求之愿。如意愿望现前。故曰成就。今人往往不明教义。见经中有落叉成就。二月成就等。遂欲如数念诵十万遍。三十万遍。百万遍。以期洛叉(梵语lak'sa)成就。及念诵两个月成就等。

  若如数念诵遍数无效验。遂生疑法之心。反招罪过。盖密教经典皆有浅深二解。如洛叉二字。浅者则作十万遍解。深则作见字解。即『见心实相』。或谓自住菩提心。见佛心义。漫云十万遍。纵使无量遍亦徒诵无益。故不可以十万遍。三十万遍。百万遍为必得成就也。

  言二月成就者。即月轮中观真言字。即以真言为出入息。息出字出。息入字入。转调转寂。息遍于身。不见息相。但以真言为出入息。以此方便。令与本尊。合为一体。转调转寂。息遍于身。不见息相。但以真言为出入息。以此方便。令与本尊合为一体。观此圆明。大小任意。则所欲作者。皆明二月成就。非念诵六十日成就。

  又言三洛叉数者也。即是三十万遍。若行者又得见本尊种子印等。即从本尊种子印中。而见本尊。如是成就已。即能遍安布诸字。而成自体。即如实知自心。成遍照之身。是名『洛叉』之义。若不如是相应者。于百年中。念满千万洛叉。犹不得成。何况三洛叉耶。

  若行者三相平等。
  一身实相。是一洛叉。除一切身垢。
  二语实相。是二落叉。除一切语垢。
  三意实相。是三落叉。除一切心垢。
  三垢除已。三功德生。分证如来功德。如是业相应。住菩提心戒。一切地波罗蜜。悉皆圆满。随所住法教。皆依明禁故。随所愿成果。常当于自他。悲愍而救护。

  此为一切修密功德福慧所生处之基本理论,乃一切修法之基石。无论藏密东密行者,均需具此认知。


  大日经第三悉地出现品所明之三月念诵等

  尔时薄伽梵::所念皆成就,明示三月念诵。
  【第一月】之念诵名「影像成就」。
  初以身外观本尊闭目开目明了显现已,次以a字等安于本尊心上,见本尊之真实相,真实相者即本不生之理也。或是行者自身之心月轮上安a字等,见自心之实相,后自身之心月轮上观见本尊之形像,即入我也。复本尊之心月轮上,观见行者之身,即我入也。虽相互照见无碍,入我之相与我入之相俱于圆明中唯现影像而已,故云影像成就,即种子位是未等引地也。此名第一正觉句,于此中,初观字,后观形像也。

  【第二月】持诵是办备六种供具供养本尊,于行者之心月轮中观本尊之形像,自身即成本尊之相,故名相成就,此云第二正觉句,即是尊形之位,此后即是等引地之所行也。

  【第三月】念诵是自身即本尊之无二之相,亦除之脱了二不二等之见解差别,接触万法平等之真理,此为第三正觉句。『大疏』云:「初一月菩提心,次月观佛形像,名正觉句,第三住真言离一切相。」于各月念诵真言一洛叉也,此三月念诵是即配因、根、究竟之三句。故通地前地上,又通十地各地,长短如三句也。

  又满足一切智智之a-ku、bi、ra、hom、ken之明说毕,更说五字严身观,a-ku加持下身,bi是自脐中起,ra是三角在其心,hom是智者,观眉间,ken是尊胜虚空。又说bi字之下,说观九重月轮。思惟以纯白轮圆成九重,住于霏雾中除一切热恼。
  又若于真言门::一切善业种子,明示六月成就法。但五六两月之法,在上之五字严身观中之ken字说之,故此略之。

  今说前四月之成就法,a字为自身等是第一月成就法;复次
  ba字等是第二月法,思惟在等引;
  一切ra字门等是第三月法;
  风遍一切处等是第四月法也。
  又上所说kiya字及空点尊胜虚空空是第五月法,兼持慧刀印;
  所作速成就是第六月成就法也。
  又上身ra字门,ba字脐轮中等是ra、ba合观,ra字为下身,ha为标帜等是ra、ha合观,住大因陀罗作水龙事业,一切摄除等,真言者勿疑是a、ba合观也。合观即是观见五大轮圆无碍之义也,又云:「合观即空轮观也,空无碍之故合观。又经之终的意生悉地句者,即是意轮识大之观,无有形色等者空大之观故,六月成就法即是成六大法身也。.


  大日经世间成就品所说四种念诵法

  四种念诵法是真言行者从凡入佛位之要略故不可忽视,今略示之。第一、「意支念诵」,此有四,、身外观本尊,初心者观本尊心月轮中布有阿字或吽字等本尊种子,令字相了了分明,此观熟达,然后观本尊之真言渐次添加而观诵。、观其字之音声了了分明。、观其真言句义。此三种初观在本尊之身,其观圆熟后,观于行者自身。又观于本尊之三事如道场观,观于行者之三事观即如入我我入。又约本尊之观法即本尊心月轮上之文字音声等由本尊口出,字字成如珠链入行者顶上入于行者身心,以其遍注故行者之罪障消灭成为无垢之身心。又于行者心月轮上炳现三事者以本尊之三密流注行者之身中为缘,而行者身中之罪垢消灭显现本有之三事故,本尊之修生三事与行者本有三事冥会炳现其体者也,以上为初重。

  又此句义之观为本尊亦有二,初即观身外之本尊身,此观圆熟后才观行者身内之尊,以上为第二重,又此字声句即以形音义如次配身语意三密,或配意语身,文字即一一入实相门。入实相门者即净菩提心也。净菩提心是意密故以字配意密,又句是本尊之体故,体是诸福智等之功德聚集所以句配身密,诸功德之总集为本尊身故。又字是真言之身故配身密,句义是真言之心故配意密,意声是真言之主故以配语密,各有其理准知之。又字声句之三以配因根究竟之三句亦得,字是净菩提心故配因,音声是行故配根句,句是本尊故配究竟句,、以月轮中所观布之真言字,随出入之风息而转,『义释』第八云:「然彼用此真言为出入息,息若出时此字随出,息若入时字亦随入,转调转寂息遍于身,尔时不见别有喘息,俱以真言为出入息,以此方便故则能灭除种种觉观戏论,渐净六根,又如是观时亦随义用差别,如欲内寂其心即白色,欲增功德即当黄色,欲调伏内障即当赤色。」大疏第十云:「又所谓出入息者如世人息,入身复出,出已复入,无有断绝间隙,此人观见字轮圆明亦复如是,从本尊心念念流入其身,犹如入息,复从自许身心之中念念流出入于本尊心,念念无间犹如出息,如是念念周环无穷,即是真言行人之出入息也。」

  又同疏第十一云:「复次世间持诵品中,先观圆明中有环繞真言字轮<头尾>,念诵时从初字于口中入,流入身中犹如入息周遍身分,此是如来自在神力之所加持,如是念者,能除众生一切业垢也。如是遍身已,还从口出入尊足下遍至本处。如是一一字流入之时,以次字即相续不断次第连环也。若初学人恐心散乱不能如是成者,当直观种子字如前作之,乃至心串习已渐加字也。」

  第二、先持诵法是意支念诵成熟后安住于阿字本不生之理观,净除出入息风之散动已,然后修此念诵。远可作为成就法之前方便,近成为具支之前方便。
  此略之有二种,
  一、依时,此亦有二,<一>可满其所期之真言遍数,<二>是所定的日月之限等。
  二、依相,即由佛塔及图像出生光焰或音声也。悉地出现品所说之三月念诵之中第一月念诵即先持法也。

  第三、具支念诵是先持念诵成就已,次修此念诵。即具备阏伽,涂香,华鬘,灯明,烧香,瓶水等之供养支分的念诵故名具支,即悉地出现品,第二月念诵也。大凡真言行者是以三密之行为本,虽然以第一意支念诵第二先持法的修行法虽不行事理之供养,但意支念诵是以心念为本,先持法依时而依相修法为本。具支念诵即必须办备供具行法为主旨,故与前之二有别可知之。

  第四、作成就法念诵是选择山峰牛栏等之好处得以治地,以建立本尊曼荼罗,坛上安置空青,或苏油或牛黄等之因缘所成药物,即成就物,不间断念持真言,于其成就物之上得现出热相,烟相,焰相之三相即得成就。就之『苏悉地经』第二补阙少品第十五云:「其三种相谓暖气相、烟相、光相,如是三相应次第现,若上成就即具三相,若中成就具前二相,若下成就唯现初相。」

  又云:「于其初夜下悉地成就,于其中夜获中成就,于明相动时获上成就」。大疏第十一云:「若得无障成就者,上成有三相转,谓初夜&#29015;生,中夜烟起,五更焰出,中成有二相,谓除焰出,下成有一相,谓但&#29015;生。」此即示外物之成就相,亦于此三时中有<合+牛>声,或有种种鼓声,或是现大地震动之相。此即不依外成就之药物,乃内心成就之所表也。随应得如上之相悉地现前,即奉阏伽等之供养,以妙伽陀赞叹本尊之功德,依仪轨拨遣奉送,请本尊海会还着本位。

  『妙臂菩萨所问经』第二<法天三藏译>知近悉地分第六云:「若得热相者当得世间一切爱重,若得焰相者当得隐身,若得烟相当得变成微妙之身,成持明仙飞行虚空寿命长远。」又意支念之位虽住于一缘,因为观心未熟故不能成就净菩提心之种子。先持诵之位即观心成熟故成就净菩提心之种子。故以意支念配于地前胜解行地,以先持法配于初地以上,以成就法配八地以上,又配于因根究竟三句。又慧光师云:「凡今世间成就品有二意,一谓成就一尊之三昧为世间,成就普门之三昧云出世间,此以世间为差别之义。二谓希望成就有为之事云世间,此是以世间为破坏之义。然后之三念诵叫次一月念诵,又如是说两月等,同于悉地出现品之三月持诵的出世成就者,即显世间即出世间,一门即普门之义,经之次一月是先持法,于两月是具支法,大日经第七之经于一月者作成就法之月也。 」

  真言密教四种法身

  真言密教有四种法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及等流身四种。若就坚义观点则有大小粗细分别,若据横义观点则有无所分别平等一如。

  佛身有法尔及随缘二种意义,所谓法尔者即法然常住,所以四种法身都是法身而且是法尔平等一如,此种观念即是以横平等法尔常横理趣为立论依据。所谓随缘者即随类应现之义,也就是十地菩萨随其住入心分所证之有所分别之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及等流身四种佛身。


  大日经中所提到:即身成佛有四种

  大日经中所提到:即身成佛有四种
  【一】修生即身成佛 (大日经)世问成就品所说。
  【二】本有即身成佛 (大日经)悉地出现品所说。
  【三】本有修生不二之即身成佛 (大日经)成就悉地品所说。
  【四】绝待即身成佛 (大日经)转字轮曼荼罗行品所说----法自如尔故云之。


  本尊身具四种曼荼罗

  从本尊的字、印、形威仪之相及其事业之用,可以认识真言宗的四种曼荼罗。
  在真言宗「字」代表法曼荼罗,「印」代表三昧耶曼荼罗,「形」代表大曼荼罗,而字、印、形威仪事业之用即是羯磨曼荼罗。所以,本尊的种字、咒鬘即代表法曼荼罗,本尊的手印、标帜即代表三昧耶曼荼罗,本尊的尊形身相即代表大曼荼罗。而从前三种曼荼罗诸威仪所为之事业,如本尊所成办之手印身相曲伸坐立、入定说法、种字发光、出声说法之事业及摧物净物、净化身心等诸作法之大用,都可以说是羯磨曼荼罗。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了知本尊本身具足四种曼荼罗,故可以说本尊是圆满具足之佛身。

  洒净香水义

  言密教洒净香水?是在阿阏水中?加入涂香。(寅时于水源取之?据闻此时诸虫寂静?故此时取之?作法在别)水者滋润意?有如佛之甘露?可滋润一切众生心地?令其生出菩提妙华。涂香者取其香气能瞬息遍至一切?周遍法界也。法界仁者之心也。故洒水作法时?应知此义?住入此心?方为作法成矣。如虽未有实际作法?依上述义契入?亦可净法界矣。

  供 华 义

  花者表人人本有心莲?故供华时?宜住自心无量适悦?微妙乐受?开启自性心华?以此无上妙觉供养心王也。又华表心莲?胎藏也?本住之理也。在诸佛表本誓?在众生表愿力。以愿力契入诸佛本誓?又表佛心众生心不二也。若有供华?宜住此理趣。

  召请并拨遣

  『法华观智轨 』云:「奉送圣会,虽约真言门仪轨奉送,但恒思维一切圣众同一法界,无来无去,愿力成就,常在法界宫中。」

  大疏第八云:「又此经宗即于本座受请,还以不来相,而来至此道场,不同粗方便中,有为彼此之相。」『高雄口决』云 :「坐于他方佛奉请至等,乃至奉还等者皆是就事。」此及浅略之意也。今就深秘意者,本觉遍满法界无去无来也,然解结界者是归解脱也。言结界还宫等者归本觉也。『宗睿僧正五年记』云:「取华示方各令坐本觉位,无来故而无去,所以者何,心本觉故。」杲宝师云:「凡一曼荼罗圣众,皆是自心本觉功德,故虽依三密加持因缘,示往来摄入之相,只是一心一智,而无来无去也,不可同彼心外情有之粗相也。」大疏第二十云:「亦如方诸向月而水降,圆镜向日而火生,因缘相应而无思念,此法亦可为喻。非是诸佛有心行,而同凡夫之赴应也。」


  四种眼配息、增、怀、诛四法事

  法眼--敬爱法。
  炽盛眼--召法---增。
  念怒眼--降伏法---诛。
  慈眼---息灾法 。

  眼者心也?妙意也?自心相当思之。


  五瓶之布置有二样

  于大坛上安置五瓶者有对丑寅<东北隅>与辰巳<东南隅>之两方。
  就胎藏法而言,以东方赤华之瓶安置于丑寅之隅,余瓶随之。
  此方表因果不二之义,何者?东方是菩提心为因,西北为方便究竟之句所属故果也。以因之瓶安丑寅之隅是表因果不二之真理知之。又以东方之瓶置辰巳之隅,余瓶亦随之布列者,表此方是因行不离之义,何者?南方是大悲为根之句即行也。以东方因之瓶置东南隅即此意也知之,乃表因行不离之义也。然密教之行是以灌顶为本,灌顶是南方宝生如来之三摩地法门,故辰已瓶是灌顶坛之所用欤。虽诸流共传两方,常用丑寅瓶为多,野山心南院是常用辰已瓶。又于金刚界之色法取赤色为西方是取日暮之赤色也。


  身体配金刚界九会事

  左耳配贤劫院会,左手配降三世印会,左足配降三世三昧耶会,顶配一印会,胸配成身院会,腹配三昧耶院会,右耳配四印会,右手配供养院会,右足配微细院会九界一心,十界法如,虽有次第,但同此一心。


  真言密教中,五悔配九方便、九尊,及普贤十大愿。

  五悔【归命、忏悔、随喜、劝请、回向】金刚界配之,九方便【作礼、出罪、归依、施身、发菩提心、随喜、劝请、奉请法身、回向方便】胎藏界配之。

  又九方便配九尊配普贤十大愿
  1作礼---普贤--敬礼诸佛。
  2出罪---文殊--忏悔业障。
  3归依---观音--常随佛学。
  4施身---弥勒--广修供养。
  5发菩提心--宝幢--恒顺众生。
  6随喜--开敷华王--随喜功德及称赞如来。
  7劝请--阿弥陀--请转法轮。
  8奉请法身---天鼓雷音--请佛住世。
  9回向方便---大日--普皆回向。

  五悔配九方便
  1归命—配作礼、归依、施身忏悔。
  2忏悔---配出罪。
  3随喜---配随喜。
  4劝请---配劝请、奉请法身。
  5回向---配发菩提心、回向方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