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西藏生死书介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振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藏生死书介绍
  郑振煌 主讲 / 彭秀娟 整理
  二零零六年二月五日讲于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简介与本书结构
  《西藏生死书》发行至今,中文版已出版十年了,英文版也已出版十几年,到目前为止仍然畅销世界各地,尤其华文地区,所到之处,都有此书。我到中国大陆去,也有好多好多的盗印版,拉萨、青海、新疆、江北、江南都有。
  本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一九五九年跟随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离开西藏到印度。一九七一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比较宗教学。一九七四年起开始宏法,足迹遍及全球。他小时候接受佛教传统的训练,尤其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的传承,长大之后钻研现代比较宗教学。三十二年来在世界各地教导禅修。一九七三年,达赖喇嘛首度访问欧洲,就是由他担任英文翻译。
  《西藏生死书》具有文学性、宗教性、医学性、科学性、文化性、现代性、人本关怀等特色。顾名思义,它在谈西藏的生死观,著重于西藏佛教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它源自《西藏度亡经》。《西藏度亡经》有很多版本,最新的版本,我也已经翻译出版了,书名《藏密度亡经》。《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闻教得度》,意思是在中阴身阶段,透过听闻教法而得度。英文版本就有十几种之多,我手上就有四种,从一九二七年第一个英文版本到最新出版的。
  首先介绍《西藏生死书》的结构,总共分为四篇。第一篇是[生],第二篇是[临终],第三篇是[死亡与重生],第四篇是[结论],构成生死轮回的一周。就篇幅而言,第一篇有十章,讲此生的自然中阴,是本书最重的部分,占全书百分之四十六的篇幅。第二篇有五章,讲临终的痛苦中阴。第三篇有五章,讲法性的光明中阴和受生的业力中阴。第二篇与第三篇加起来共十章,也占全书百分之四十六的篇幅。前三篇可以说是佛教的生死观,尤其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的生死观,把整体的佛法都涵摄其中。
  读这本书并不容易,前面三章读起来,还很痛快,像看故事书一般。可是第四章<心性>以后就很难了,进入大乘佛教的理论中心。第二篇与第三篇讲到临终的过程及死亡后的情况,对一般读者而言,更是吃重。第四篇<结论>有二章,谈到全体人类的终极关怀,即生死的关怀,也就是认识什么是生? 什么是死?生死的过程如何?从认识生死当中解脱生死。最后祈求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安详如意,祈求全世界能够和平。
  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具有小说文体的意象,风格跟说理性和逻辑性的一般佛教书籍不同。《西藏度亡经》一开始就讲临终的过程和死后的情况,而本书是以“生”作引导。
  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本章章名有文学的隐喻,透过死亡的镜子来反映“生”,有怎么样的生就有怎么样的死,要怎样死就必须先怎样活。
  一开头提到桑腾和左顿二位喇嘛的死亡情形。桑腾喇嘛修行严谨,临终前肉体极端痛苦,但他深信三宝,靠著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修法引导,得以安详往生。左顿喇嘛修行功深,在上师指导下,生死自如。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修行非常重要,但如果修行还不能够达到解脱自在,就要靠上师、三宝的超度,即使得了绝症也可以超越病痛。生死发生在心而非身,心解脱即生死解脱,心缠缚即生死缠缚。
  现代人对死亡的态度,不是逃避漠视,就是恐惧无知。根据卫生署的统计,台湾上个月就有四百个自杀案例,平均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一个人自杀。这显示大众对死亡的无知,以为自杀就可以解决问题,佛教称为断见。足见生死学的推广,在今天更形重要。
  生死过程有六种中阴。
  第一中阴是此生的自然中阴,又称生处中阴,指出生后到死亡前的阶段。自然中阴又包含禅定中阴和睡梦中阴。禅修与睡梦的过程都和生死一模一样。透过禅修和睡梦瑜伽的修行,可以让我们了解死亡、中阴和转世的过程。
  第二种中阴是临终的痛苦中阴。临终时,肉体的折磨和放不下内心的执著,都是痛苦剧烈。
  第三种中阴是法性的光明中阴。临终内外分解之后,即进入此阶段,心性的明光和文武百尊的光景先后自然现前。法性是一切万法的本性,最重要的现象是呈现光明,这是和现代量子力学相符合的理论。
  如果在前三个阶段都没有得度,就进入准备转世的第四个阶段:受生的业力中阴。
  整个生死过程,佛法都提供了解脱的方法。此生的自然中阴时,可以透过戒定慧或睡梦瑜伽的修行而得到解脱。临终的痛苦中阴时,可以透过颇瓦法的修行而得到解脱。法性的光明中阴时,可以透过立断法的修行而得到解脱。受生的业力中阴时,可以透过顿超法而得到解脱。佛法大慈大悲大智大雄力,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解脱法门。万一前阶段没有解脱,下一个阶段还有办法解脱。
  不信轮回的结果,便是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陷众生于万劫不复的惨境。业报轮回理论的提倡,此正其时。修行是解救世界末日的唯一途径,其重点便是证悟心性。
  第二章 无常
  无常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不过大家只感受到粗糙而表面的无常,还没有能够感受到内心深处微细的无常。
  我到底是什么? 现代人都是以信用卡、签帐卡、身分、地位、名号、金钱、家庭、事业等外物来建构自己。但试问:我是一个身分吗?我是某某头衔,某某事业、地位吗?我是所有的财物吗?我是五蕴吗? 不了解我的实相就是无明,而无明就会让我们变成生死的奴隶。
  心是生命之主。心可分六识或八识,它是意识、妄想、执著、分别的作用。生死都发生在心,生是心进入物质身,而死是心离开物质身。心又是世界之主,世界的存在意义决定于心。因此,心性是世界之主,整个世界是依于心性而转的。生命和世界是什么性呢?是如来性、真如性、空性、佛性!
  无常是死的一种,死随念的功德非常大。上座部佛教所修的四十业处中有死随念,死随念就是时时刻刻思惟死、观察死。死随念的功德可以让我们进入禅定,同时让我们开智慧而超越生死!中国佛教净土宗印光大师教导弟子把死贴在自己额头上,时时刻刻体会死的无常,以产生精进的心!
  《阿含经》说:“积聚皆有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而流动的改变。整体表示整个宇宙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万法都是息息相相关的,我不能脱离你和无情世间而存在,我们都是互依互存的。我们是一个整体,但也不断地在流动改变。
  在无常中隐含著常的性,常是真空,只要因缘和合,就能够展现无常的万法。不能够看透这一点,就会有妄想执著和生死轮回。参透这一点,就能够悠游自在,以无常的生命,在生死当中从事弘法利生的积极事业。探讨死亡无常是要注意当下一念心的清净解脱,现法乐住。我们唯一能够拥有的是当下,只有在当下才能够用功,当下才能够改变,当下才能够转念。当下处理好了,心一旦抽离情境,就不会惧怕临终的痛苦和死后的中阴过程。
  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女子名叫乔达弥,她的先生和儿子都过世了,她非常悲伤,到处找人求助,希望能够救活她的儿子。有人告诉她,佛陀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应该可以帮她忙。当她见到佛陀时,佛陀告诉她,他可以办得到,不过她必须先到不曾有人去世的人家要一粒芥子,佛陀就能她让她的儿子复活。于是乔达弥挨家挨户地去要这粒芥子,但是没有一户人家家里是没有人过世的。佛陀的情境教育,使乔达弥反省到死亡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过程,只不过有人死得早,有人死得晚,有人死得恐惧,有人死得安详而已。凡夫不知道如何死,而修行者却可以做到预知时至,安详住生。
  人生五章的故事,指出凡夫的业力习气非常重。
  人生第一章:我走上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掉了进去。我迷失了……我绝望了。这不是我的错,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人生第二章: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假装没看到,还是掉了进去。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一个地方。但这不是我的错。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人生第三章: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儿,但还是掉下进去……这是一种习气。我的眼睛张开著,我知道我在那儿。这是我的错。我立刻爬了出来。
  人生第四章: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绕道而过。
  人生第五章:我走上另一条街。
  十年前,我到高雄去演讲。有位听众是我在佛光山上课时的出家学生,他说:“老师,我觉得人生五章是不够的,应该要写人生的第六章。一旦知道街上有深洞,应该把深洞填平。”我说:“对,这就是大乘佛法。知道那里有问题,我们就主动地去解决它! ”
  从观照无常,可以学习到放下。“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佛法的修行和其他宗教不一样,要求放下一切妄想执著、烦恼所知障。宗教的英文Religion,来自拉丁文的 Religare,意思是“回到本源处”,也就是回到造物主,把自己和造物主绑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不应该称为宗教,佛教的修行只是教人放下,放下得愈彻底,就愈解脱自在!
  生命的战士是要攻占不死恒常的心性之城堡,透过观照人生的无常、身心五蕴的无我而得到人我空的智慧,再进一步去参透一切诸法皆自性空,大悲心生起,以各种法门来利益众生,由自利而利他。
  死亡可以彰显人生宇宙的无常改变,死亡也是在透露空性的讯息。死亡是最大的希望,但也是最大的恐惧。我们现在已经投胎为人,想要变成一只会飞的小鸟,这是办不到的;生而为人,想到天堂去,也很难,除非透过禅定。死亡是大无常,是巨变的时刻。改变愈大的地方,希望愈大。死时,心离开了肉体,如果能够安住在三宝、阿弥陀佛圣号或咒语之上,心就可以安定,就可以往生净土。但如果心仍然不能够安住,还是散乱、分别、恐惧的话,一定堕落到下三道。死亡给我们很大的希望,我们可以在无常巨变之中找到最光明的途径。透过思惟死亡,可以促使我们精进,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成就。
  第四章 心性
  心性是心的体性。心是有生有灭的意识作用,心性则是不生不灭的智慧观照。
  大乘唯识学将心分为八识(心王法),它们有受想行的作用(心所法)。心性也可以称为本觉、佛性、空性、真如,禅宗称为自性。本觉即是一切众生本自具有的觉性。觉性永远不会消失,只是被贪嗔痴慢疑的妄想心盖住而已。修行就是将妄想心放下和看破,回到自己的觉性。透过修行而觉悟了就是始觉,由始觉再进一步修,一直修到所有的妄想执著放下,就证得妙觉,回归到本觉。
  六祖惠能把心性的体相用描述得非常清楚:“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西藏的大圆满法据说和中国禅宗同一源头,是由吉祥狮子禅师传到西藏去的。心性是体,而生死是相。有生死的相,就有生死的用。体相用三而一、一而三。众生因为不了解体,而著迷于生死的相,才会受生死轮回的苦。如果了解生死实相,就能够利用生死来发挥弘法利生的作用。
  心性是不可思议的,必须由上师直授给弟子去了解。譬如,有一个人参了老半天也参不懂心性,于是他的上师就拿起石头往弟子身上一直丢,这是在打掉弟子的妄想。这就像禅宗的参话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由于这个弟子一直在参,这时候他放下了所有的妄想,黑漆桶底脱落,全身放下,体悟了心性是什么。
  体悟心性需要有真证悟的上师,真发心的弟子和真传承的法。心是妄,而性是真,性是不生不灭的无为佛性。妄心的本性是无自性空的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每个众生都本具佛性,可是我们却不认识,原因是它太接近我们了,我们就是佛性。心性就在我们心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在我们生死的每一过程中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只不过它真的太接近了,我们反而没有去注意它。我们自己就有财宝在身上,可是我们反而不珍惜。我们以为可以从外面找到心性,可以从外面得到解脱,事实上这是办不到的。
  心性太深奥了,心性是所有大乘佛法想要体悟的目标,但因为心性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够描述的,这个就难办了。心性与我们不一不异,但我们的分别心不能了解不一不异的真理。心性虽然很深奥,却又单纯,单纯到本来无一物,像虚空般无边无际,纤尘不染。心性能生万法,而且又是那样的美,能够展现真空妙有的殊胜境界。
  佛法的修行,都是靠著内观,藉由内观破除妄想执著而悟解心性。大圆满法与中国禅宗的法门一样,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教徒在藏文中的意思是“内省的人”,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穿透表层意识、潜意识到根本识,而后回到心性。表层意识是指前六识,也就是五官的认知作用和第六意识的观念作用。穿透表层意识之后,还要观到潜意识(末那识),最后更要观到凡夫心的基础地第八识,也就是我们的根本识、阿赖耶识。等到阿赖耶识中的业力习气清净了以后,心性就呈现出来。
  心性就在八识之中,在一切万法之中。心性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而无处没有心性。举例而言,没有虚空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盖建筑物,不可能有飞机的起降,小鸟的飞过,所有的一切都在虚空中发生。换言之,有情生命的生老病死和无情器世间的成住坏空,都是在虚空中产生,都是在心性中展现。心性既是深奥难懂,又是平易近人,既是具足一切万法,又是空无一物,这要大家自己去体悟。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想要体悟心性,了解心性,就必须把心带回家,从表层意识,而进入潜意识,而后根本识,而后心性。有如万法依存于虚空,心依存于心性。心性是心的所生处,也像波浪所生处的海洋。把心带回家,所依靠的方法就是Jhana禅修,包括奢摩他及毗婆舍那两部分。
  禅修要有前善、中善和后善,缺一不可,才会成功。前善是发心要正确,禅修不是为了求神通,不是为了可以飞,不是为了可以得到别人的赞许。中善是要如法地修行,禅修的技巧要依著上师父的教导,不执著,放下一切。后善是对禅修有体会之后,要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愿众生都能够吉祥如意。
  大圆满法有见、修、行三个过程。首先要有大圆满见,也就是心性。心性的证得要透过禅修。禅修以后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要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因此,大圆满教法包括三种休息,分别是一、心性休息,二、禅定休息,三、虚幻休息。心性休息是指凡夫心一直在生灭,一直没有休息过,大圆满法告诉我们,要想解脱自在,就要休息在心性之中。禅定休息是指如果心中有妄想执著,想去除就必须要靠禅定,透过止观的修行来安住心性。虚幻休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一切皆虚幻,不执著日常生活的一切。正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万法皆虚幻,所以因果不虚而真实,有什么样的因缘,就有什么样的果。
  本书推荐三个最简单的禅修方法:观呼吸、观像(例如:观佛像、观上师像或观本尊像)、持咒(例如:持根本上师咒、持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持阿弥陀佛圣号、或持大悲咒)。禅修的要领在维护平衡,不偏不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一如。要维持平衡,止不能强于观,观也不能强于止,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这就是《禅宗永嘉集》所说的清明而放松的境界:“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生死是业果轮回的演化过程。
  福特汽车的创办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他在二十六岁时接受了轮回的概念。从此以后,他的人生观改变了。全世界各民族都有轮回的观念。基督宗教的《圣经》也有十二处提到或隐喻轮回,一直到西元五五三年,第五届大公会议在康斯坦丁堡召开,为了激励信徒在生前全力支持教会,才禁止传播轮回的观念。亨利.福特以前在基督宗教当中,没有听过轮回的观念,但自从他接受轮回的观念之后,他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了。为什么?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努力工作了一辈子,赚了许多钱,学习了很多知识,修行到很高的境界,但死后全带不走,这样的人生到底有何意义?亨利.福特说 :“幸好人生是轮回的,我这辈子的努力可以留到下辈子用。”这辈子赚的钱,可以留到下辈子用,这里讲到的钱,不是指物质上的钱,而是我们的所思所言所行,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亨利.福特觉得相信轮回让人生的努力变得很有意义,因此成立了福特基金会,造福人群。
  另外一个例子是约翰.大卫逊.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他是美国企业巨子和慈善家,洛克斐勒基金会的创办人。有一次他的船在大西洋上航行,船有了破洞,船长打电报回公司,他就赶快去买保险,万一有了船难,还可以得到补偿。没想到那艘船后来修理好了,把货物很安全地送上岸,洛克斐勒就很后悔为什么要买保险,白花保险费?我们是不是也常常这样,希望每件事都要如我们所愿?大家都希望事事顺遂,要什么有什么,可是人生怎么可能每次都是赢的? 洛克斐勒在三十岁时生了重病,三十岁之前他已赚了大钱,这场病对他而言是一个大难,但也是一个大转机。
  一八九三年,第一次世界性的宗教对谈在芝加哥召开,叫做世界宗教会议(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隔了一百年,在一九九三年才又在芝加哥召开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一八九三年,全世界的各个宗教领袖集合了,当时中国没有派代表去,非常可惜。日本的铃木大拙禅师参加了这场会议,后来他就留在美国,与他的师父在美国推广日本的禅法。当时有一位佛教界的代表来自斯里兰卡,名叫达磨波罗法师(Ven. Dhammapala),他后来创立了摩诃菩提学会(Maha Bodhi Society)。达磨波罗法师在这场会议上遇到洛克斐勒,他告诉洛克斐勒有关佛教的道理(包括三世轮回),洛克斐勒这才放下对财物的执著,他在往生之前把大部份的财产捐了出来,成立洛克斐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从事社会慈善文化教育事业。
  轮回的证据,可以从有些人小时候记得前世、濒死经验等事实中得到。轮回只不过是最微细心的连续而已。最微细心就是阿赖耶识,它有集(现行薰种子)和起(种子起现行)二种作用。集是把身语意三业的力量收集起来,起是业因(种子依)和助缘(作意缘、根缘(第七识))和合之后现行,表现于身语意三业。烦恼障和所知障消除之后,证得心性,那就是明光的展现。佛法的生死理论是建立在业感缘起之上,依照自己善业、恶业、不动业的业力,看那一个的业力强大,而决定自己的轮回去处。
  觉悟者可以决定轮回的去处,这就是西藏转世制度的理论基础,目的在保持传承的清净。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一定要具足慈悲心、菩提心、清净心等三心,修行才能有成就。
  第七章 中阴与其他实相
  中阴,藏文叫bardo,英文的意思是in between,意即“两者之间”,也就是两个状态之间的状况,所以有生死就会有中阴。
  《西藏度亡经》属于六种“不修而得解脱”教授的一种,这是大圆满法中很特殊的教法。简言之,如果生前的修行不圆满或没有因缘去修行,只要有这六种教法之一,还是有机会得到解脱的。这六种教法,汉传佛教里也有,例如临终时,只要有善因缘能够一心不乱执持佛号,虽然生前没有修行,或者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还是有机会往生净土。死后往生何处,有三个决定力量:临终一念、重业、习气。
  藏传佛教有六种“不修而得解脱”的教授。第一个是见解脱,如果有机会见到圣物、圣者就可以得到解脱。见到大师、修行者,所有的烦恼都放下了,忆念在心,就能得到解脱,观想的力量就在这里。第二个是闻解脱,指听闻教法,所以就有《西藏度亡经》的出现,让亡者在临终、死后、受生的过程中,都能因为听到教法而得到解脱。第三个是尝解脱,例如师父加持过的大悲咒水、甘露水、甘露丸,尝到之后就可以得到解脱。第四个是触解脱,例如碰触了圣物、舍利子、佛像等,也可以得到解脱。第五个是佩带解脱,例如佩带咒语、佛像、上师所加持过的法物,也可以得到解脱。第六个是忆解脱,例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忆佛念佛”也能够得到解脱。
  听闻中阴闻教大解脱法,可以得到法、报、化三身的成就。法身的成就是在死亡明光或净光出现的时候得到,报身的成就是在法性中阴的时候得到,化身的成就是在受生中阴的时候得到。
  中阴是不确定的阶段,正因为不确定,所以又是转变的最佳机会,可以上,也可以下。这是因为在中阴身的阶段,心离开了肉体,可塑性最强,有百分之百的可能性,只要忆持三宝、相信三宝,就可以得到三宝的加持。反之,不相信三宝,就会随著业力的牵引而轮回,如果心恐惧不安的话,就往生下三道。
  生死发生于心,万法唯识,识外无境。智慧心观生死如掌上果,心有智慧就看透了生死,死亡不是在我们断气之后才死,出生也不是在我们出生为婴儿之后才生,生死是在每一瞬间心念的起灭当中,最上策的准备就在当下。《西藏度亡经》并不是叫我们当下不修行,到死亡之后才来修行,而是当下就要修行,当下就要做准备,只不过因为佛教大慈大悲,在中阴的时候还有得度的教法。
  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
  凡夫心的基础地,一切有部称为有分心,大乘唯识宗称为阿赖耶识、根本识、种子识、含藏识。它有集、起两个作用。集是现行薰种子,前七识现行的身语意业会被阿赖耶识所收集; 起是种子起现行,第八识的种子在因缘和合之下,会生起前七识的现行身语意业。
  六道是业力呈现的景象。人有人的共业,所以人类的业象是一样的;狗有狗的共业,所以狗类的业象是一样的;水族有水族的共业,所以水族类的业象是一样的。在人类当中,华人有华人的共业,所以华人的业象有别于非华人;在华人当中,台湾人有台湾人的共业,所以台湾人的业象有别于非台湾人;在台湾人当中,台北人有台北人的共业,所以台北人的业象有别于非台北人。一切现象虽然是客观的存在,但呈现于众生心中的行相,则主要受到众生阿赖耶识中的业力所影响。
  人生无非是在酬业,过去世造什么业,这一世不过是在偿还业报而已。业有共业或别业、善业或恶业、现业或宿业、引业或满业、身业语业或意业、定业或不定业的种种不同,相当复杂。业力在感招我们生死的缘起,从生死轮回的观照里,可以追溯过去所造的业。生死轮回的过程就是苦,而生死轮回来自造业,造业的原因是无明。众生因惑业苦而轮回不已,透过闻思修三无漏学就可以证得解脱。
  大乘唯识学提到三量(比量、现量、非量)三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量就是众生心对境界的度量,境就是众生心所度量的境界。透过圣言量(佛菩萨、大德善知识的开示),可以获知圣者的现证量,但仍非我们的证量。根据经验法则,可以归纳复杂的事相成为简单的原理。再由归纳法而演绎法,以之扩展知识,这就是比量。知识经过亲自经验的,称为现证量或现量。现量有三种:五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五根现量是见闻嗅尝触所得到的知识,意现量是思维所得到的知识,瑜伽现量是修行所得到的智慧。三量之中,最可靠的是瑜伽现量。瑜伽现量是闻思修与身语意三密相应的证量境界。如果比量和现量错误,称为非量。
  性境是确有其质而众生如其质认知的境,带质境是虽有其质而众生未能如其质认知的境,独影境则是独头意识无中生有的境。以瑜伽现量如实知性境,就可知见诸法实相。
  第九章 精神之路
  精神之路的意思就是修行,而修行的途径:第一是亲近善友,第二是听闻正法,第三是如理思惟,第四是如法修证。今天我们在这边纪念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创办人如学禅师圆寂十五周年,感人至深。只要想到创办人,我们心中就有力量,就会勇猛精进,这就是透过观想传承上师,而得到加持之流的力量。藏传佛教很强调上师相应法,每一年我们都要举办如学禅师的圆寂纪念活动。修上师相应法,要不离上师的身语意,以师志为己志,以师心为己心。要祈请上师的出现,之后持上师咒,依止上师的教法,得到灌顶,让自己的心与上师结合,安住在本觉中。上师是颇瓦法的基础,颇瓦法又称为迁识法,是引导临终者的第八阿赖耶识离开肉体往生净土的方法。大圆满法包括立断与顿超。立断法在临终时修持而得到解脱,顿超法则是在法性中阴时修持而得到解脱。
  第十章 心要
  一切法门都离不开根道果或见修行。大圆满法的根或见是心性,也就是一切众生的本觉或佛性。大圆满的道或修是一切不执著,当下圆满。大圆满的果或行是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一切皆真空而妙有,也就是体会心性休息、禅定休息、虚幻休息的法要。心性可以从体相用三方面去了解。体是空,是智慧,相是展现出光明,用是慈悲方便。
  所谓修行,以唯识学来讲,就是转八识成五智。八识具有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分别妄想的八识清净后,可以成就五种智慧 : 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满法的禅要就是安住在本觉中,两个念头之间的无念状态,就是本觉。任何念头一起来就仿佛本觉的光芒,本觉好像太阳或灯烛,它本身就有光芒。在禅修过程中,第一个念头消失了,第二个念头还未生起以前的空间,就可以见到本觉,也就是心性。当第二个念头起来,我们不要害怕,也不要执著,因为这是自然产生、自然现前、自然俱生的,念起就是本觉的光芒,而我们本来就是光明的,只不过是被妄想执著蒙蔽而已。如果我们在念起时不知道、不觉悟、不觉察的话,就会形成妄念的炼,开始生死轮回。但如果我们当下觉察,一切念头就是我们的本觉、心性,当时就回归本觉了。
  第十一章 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
  每个众生都是临终关怀者,至少我们都要关怀我们的师长和亲友。
  临终关怀有四全关怀:全人关怀、全程关怀、全队关怀、全家关怀。全人关怀是把临终者当作一个人来关怀,而不只是关怀他生理的病。每个人都有八识,各有不同的知(观念)情(觉受)意(愿望),我们要关怀每一个人的身心灵各个层面。全程关怀是临终就开始关怀,死后还要继续关怀,一直到所有的丧事圆满,回归正常生活,那时候临终关怀者的工作才算结束。全队关怀是关怀者不只是医师而已,还要护士、社工人员、宗教师和亲友,构成整体的关怀网络。全家关怀是关怀临终者的全部家人,家人是亲密的生命共同体,会强烈感受到丧亲的悲痛,全家人都应予以关怀。
  临终关怀者应倾听临终者的内心真话,不要以自己的观念加诸对方,不要求对方接受我们的宗教信仰,要表达无条件的爱,要有同理心,自他交换。
  库布勒?罗斯医师是临终关怀的推动者,她说我们一般人接受死亡的过程有五个 : 首先是否认,罹患绝症者的第一个反应是否认,认为我这么好的人怎么可能会得绝症?我还有很多事没做,怎么可以现在就死?第二个过程是愤怒,为什么比我差、比我坏的人都不会罹患绝症? 老天爷真不公平啊 ! 第三个过程是讨价还价,让我多活几天,多活几个月吧!让我不要那么痛苦吧!第四个过程是失望,一旦讨价还价不成,就失望了,丧失生存意志,悲观消极,加速死亡。第五个阶段是接受,百般无奈的接受。
  在境界一来的时候,如果当下就接受,烦恼痛苦就超越了。一般人遇到逆境,就坚决否认,不肯接受逆境的出现,不肯承认自己对逆境也有责任,因此到要透过漫长的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失望等过程之后,才不得已的接受。心里充满煎熬、挣扎、痛苦、沮丧、忧惧、不安等负面情绪。只要境界一来,当下接受,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修行的要领。
  死亡的恐惧要面对、要接受、要观照、要超越。方法有三种 : 第一是施受法,或称自他交换法,发心承担一切众生的苦难,进而把自己的安乐分享给一切众生,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生起,执著的心也就放下了。第二是Gestalt完形治瘵法,想像现在不足、缺陷的地方,以观想的力量让缺陷圆满,完成自己的希望。第三是意义治瘵法,一位维也纳心理学家法兰克尔,告诉我们人生的每一件遭遇都是有意义的,碰到挫败时,没有智慧的人被击垮了,但有智慧的人会认为挫败是有意义的,因为从失败中可以学习,可以成长,可以学会不贰过,可以变得更加圆满。所以,生病或死亡是有意义的,被人倒债是有意义的,被师父骂是有意义的,吃亏是有意义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只要转个念头,一切顺逆境界都是有用的,我们就治瘵了自己的伤痛。
  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宝珠
  慈悲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如意宝珠,面对任何情境,不管是顺或逆,都要慈悲以待。临终者要处理未完成的事情,要告别,要走向安详的死亡,要以慈悲心对待任何人事物。慈悲是有逻辑的,因为因果是相生的,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对别人慈悲,必然会得到别人慈悲的回馈。
  无著菩萨在山上禅修,观想弥勒菩萨,希望弥勒菩萨的净相能能够出现在他的心中。他修了六年,结果一下子有,一下子又没有。他很泄气,于是下山,碰到一位老婆婆,拿著一个铁杵在那边磨,他就问她:“您在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无著感到很惭愧,心想 : “我是修道人,六年算什么?这老婆婆都能下决心要花一生的时间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我不是更该有决心修行吗?”他跑回山上继续修了三年,还是没有见到弥勒菩萨的净相。他又泄气而下山了,坚决地告诉自己:“我再也不要上山了。”结果这次碰到一位老先生,在他家门前的一块大石头上,拿著一根沾水的羽毛对著这块大石头刷,无著问他: “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这块大石头挡住我家的太阳光,我要把它刷掉。”无著再问他: “您拿著羽毛沾水,什么时候才能刷掉大石头?”老先生回答:“如果我刷不完,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代代子孙都要把它刷完。”无著听了很惭愧,心想:“我号称修行者,九年算什么?”于是又回山上继续禅修。三年之后,他还是观不出来,就又泄气下山了,他想:“我再也不要回山上了。”下山后他在菜市场看到一只癫痢狗身上生了蛆,他大悲心一起,就想帮助这一只狗拿掉身上的蛆。但他又怕用手去抓会把蛆抓死,就弯身用舌头来舔蛆。当他抬起头时,弥勒菩萨出现了,无著就问:“您真没意思 ! 怎么让我在山上搞了十二年都没看到您?您跑到那里去了?”弥勒菩萨回答:“我时刻都在你身边呢,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现在因为你大悲心生起,就见得到我了。”
  大家想想,为什么念佛人还见不到阿弥陀佛?因为没有生起大悲心啊 ! 无著一生起大悲心,就见到弥勒菩萨的净相,“忆佛念佛,现在当来,必定见佛”。
  有一位哲卡瓦格西教授施受法,治疗了麻疯病,许多病人因修持“愿代众生苦,愿予众生乐”的慈悲法门而痊愈。施受法的修行,包括环境施受法、自我施受法、生活情境施受法。
  每个人都应修持施受法,对一切有情拔苦予乐。医护人员如果能够修施受法,对病人或临终者的帮助必然无量。透过呼气,把慈悲智慧的佛法送给一切众生,而吸气时,把一切众生的苦难、烦恼、痛苦都吸进来,这样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的磁场,创造和平安乐的世界。
  第十三章 给临终者的精神帮助
  我们要在临终者的床边给予希望,让他们心里产生宽恕,放下嗔恨和执著,对人际关系过去有误会的,都要宽恕,有借贷关系的,有人钱没有还的,都要宽恕,只有宽恕包容,才能放下。
  同时要帮助临终者启发心性,心性如何启发呢?要让他们放下一切妄想执著,提起佛号,心性就起来了,提起佛号后,要安住在心性当中。
  颇瓦法的修行法,可以帮助临终者净除业障,奉献死亡。发愿以自己的死亡来净化一切众生的死亡,如此就可以死得很有意义。
  十六世大宝法王临终前得癌症,住进芝加哥的一所医院。医护人员很诧异,想不到大宝法王全身都是癌症,却还谈笑自若?他的癌症今天在肝,明天跑到胃,后天又跑到心脏,大后天又跑到肺,癌细胞在他全身扩散。癌症末期很痛苦,但是大宝法王不接受打针,医护人员也想不透到底是怎么回事,就问他:“您痛吗?”大宝法王回答:“不会,不会痛。”“您全身都有癌细胞了,您到底在干什么?”大宝法王回答:“我希望因为我身上的每个器官都有癌细胞,让其他众生得以免除癌症。”这就是大悲心了。
  修行者不是叫自己没有癌症,也不是叫自己赶快有癌症。修行人是一旦有癌症了,就要让癌症变得有意义,生起大悲心,利益法界众生,大宝法王就以他的死亡来启发众生。寂天菩萨证道歌说:“只要虚空仍在,众生仍有苦难,我就要长留世间,弘法利生。”
  第十四章 临终修习
  自己死亡时,该怎么办?亲友面临死亡时,要怎么帮忙?死亡是往那里去呢?最大的决定力量是临终一念,这是临终助念或帮助亡者启发心性的旨趣。如果临终一念是散乱,迷迷糊糊的,就会随重业而去,生前那种业力比较大,就会牵引亡者的神识到相应的道去。如果生前很平凡,没有大善,也没有大恶,不晓得往那里去,就会随习气而去。譬如懈怠、爱睡懒觉、不肯修行、喜欢骂人,就会随习气往生三恶道。如果临终一念、业力、习气都不足以牵引亡者的神识去转世,就会停留在中阴身的阶段,所以需要超度法会来帮助这些亡者放下内心的执著。
  临终有上中下三对策:上策是安住在心性中,不起任何妄想,这就是开悟。中策是修颇瓦法或持名念佛,可以往生净土。下策是祈求佛菩萨,或靠著上师加持、莲友助念而得解脱。临终的气氛要尽量充满爱,充满关怀,要回归心性,千万不要心乱,不要哭哭啼啼。
  第十五章 死亡的过程
  佛教对死亡的定义是暖、寿、识尽。暖尽是指体温下降到冰冷,寿尽是指寿命或福报尽,识尽是阿赖耶识离开身体。
  死亡有外分解和内分解二个过程。外分解是五根、五大败坏。外分解结束后,就开始意识作用消失的内分解。内分解结束后,心性的明光就自然显现,再来就是阿赖耶识离开身体,进入中阴身的阶段,中阴身是意生身。
  外分解是指肉体器官慢慢分解,不能再产生作用。这时,前五识随著五根的败坏而分解。地水火风空五大分解时,粗心(前六识)跟著分解(此时出现阳焰相、烟雾相、萤火相、灯焰相),而后细心(第七、八识的烦恼种子)分解(此时出现白显相、红增相、黑得相、光明相),贪嗔痴的八十种烦恼种子分解后,最细心(心性、佛性)的光明相就出现。粗心分解时,相应地大的分解而有阳焰相,色蕴灭; 相应水大的分解而有烟雾相,受蕴灭 ; 相应火大的分解而有萤火相,想蕴灭 ; 相应风大的分解而有灯焰相,行蕴灭。细心分解时,相应白显相的出现而三十三种嗔心灭,相应红增相的出现而四十种贪心灭,相应黑得相的出现而七种痴心灭,识蕴灭,最后显现的就是光明相。生死的过程都在心中发生,心指阿赖耶识。心跑到肉体,就开始有了生命,由气、脉、轮而构成身。死亡的过程刚好是倒过来,先是身的分解,然后是轮、脉、气的分解,最后是粗、细心的分解。等到细心分解完了,就是心性或佛性净光的出现。
  第十六章 基础地
  凡夫心的基础地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基础地则是心性。心性明光出现时,是解脱的大好机会。临终一念如果是相对心,执著妄想,就会继续在六道轮回。但如果在内外分解之后,明光出现时,就是绝对性的真如心,只要融入明光(母子光明会)就可获得解脱。
  母光明是指本觉,子光明是指始觉,也就是修行所得的道光明。究竟解脱,就是指母子光明相会合,而证得妙觉。书中提到四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一九八一年大宝法王罹患癌症,圆寂之后三十六个小时,有一位医师很好奇,就把手放到大宝法王的心脏上方,发现心脏还是温热的,这表示大宝法王那时还在修母子光明会。第二个例子,一九八九年前一世的卡卢仁波切过世前,要求侍者及医护人员扶他坐起来,他就进入禅定而后坐化。第三个例子,一九五九年蒋扬仁波切圆寂后三天,他仍然在修行,而后现虹光身,遗体停放六个月,供信徒来礼拜。第四个例子,一九九一年顶果仁波切在不丹圆寂,他曾经访问过的索甲仁波切在法国的道场,天空呈现彩虹光,那时没有下雨,大家都不晓得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才知道,那时候,顶果仁波切在不丹圆寂。
  第十七章 内在的光芒
  心性本来就是光明的。心性的体是空、是智慧;心性的相是光明;心性的用是慈悲方便。
  临终时认,外、内分解完后,心性之光自然出现,那就是母(地)光明,立断法可以让亡者认证它,而得到解脱。顿超法则是认证法性中阴。
  大圆满法有四种解脱的特性:第一种是自我解脱,当下就解脱了,只要妄想心不生,就自我解脱。第二种是不二的解脱,没有任何二元对立,是当下的解脱,是无上的解脱。地光明结束之后,法性中阴就出现,这是属于自发性的现前。第三种是地光明的解脱,地光明就是本觉或众生所本具的佛性,只要贪嗔痴分解,佛性自然就呈现。在临终过程,有八十种与贪嗔痴有关的妄想心,随著粗心、细心的分解而消失,地光明就显现。每一个众生的地光明显现时间不一样,有修行的人,地光明可以显现三、四天之久。没有修行的人,一刹那就因为习气生起,清净的地光明就呈现各种光景,那时就进入了法性中阴。第四种是法性中阴的解脱,法性中阴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空大溶入光明,那时就有五大化成五光,地大呈现黄光,水大呈现白光,火大呈现红光,风大呈现绿光,空大呈现蓝光。五大构成光,这和现代物理学的原理相同。现代物理学说,把一切的物质分析到最后,都是呈现光。第二阶段,光点结合成文武百尊,这是藏传佛教; 如果是汉传佛教,当然就呈现我们所熟悉的佛菩萨或是妈祖、关公之类。第三阶段,明点在光毡上呈现光毯,首先是蓝色光毯,它代表空大的虚空藏智;上头有白色光毯,它代表水大的大圆镜智;再上来有黄色光毯,它代表地大的平等性智;再上来有红色光毯,它代表火大的妙观察智。只有四层光毯,没有绿色光毯,因为凡夫还没有成就,只有在成佛之后才有成所作智的绿色光毯出现。最后,第四阶段,法性中阴之后,就会有佛土及相应的六道景象出现,五方佛及其眷属、佛土的景象一一出现,这是比较光明的;六道的景象则比较黯淡。
  第十八章 受生中阴
  亡者的神识在法性中阴时,如果不知道灿烂的光是自己本具的,就会畏惧逃避。在自己业力所化现的六道景象出现时,若因习气而心生喜欢,就转世到六道去。
  在看到佛菩萨清净光的光景出现而相应结合的话,就得度了。但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进入受生中阴。临终时可修颇瓦法而得解脱,在心性明光出现时可修立断法而得解脱,在法性中阴阶段可修顿超法而得解脱。如果这些机会一一错过,就进入受生中阴的阶段。此时,可以透过禅定、观想、祈祷而得解脱。受生中阴的身是意生身,就好像七、八岁的小孩那般俊美,那是阿赖耶识所含藏业力的感应,不是有肉体的,以气味为食。藏传佛教经常修火供,把食物烧掉,让意生身来吃。意生身觉受认知的能力是生前的七倍或九倍大,同类互见,中阴身可以看到中阴身,但人看不到中阴身,而中阴身可以看到活人。意生身会做全景式的生命回顾,生前所去过的地方,所造作的一切事情及碰过的人事物会像电影一样地出现,还有自我审判,意生身业力现前,有光之生命体来问你生前造了善业?还是恶业?你的使命作完了没?这就是自我审判。自我审判其实是自己的内心业力在审判自己,也就是Yama阎罗王。意生身是微细的地、水、火、风、空五大所成,因此每七天也会死一次,而后再生,这就是佛教做七的来源。活人去世是大死亡,意生身每七天会变化一次,是小死亡和小再生。趁小再生的时候做七,是以最慈悲、最智慧的力量去支持亡者。每七日小死,心识分解,就慢慢忘记前世。三七之前都还记得前世,因此亡者在三七之前还会回家托梦,家属甚至会听到亡者煮饭、走路的声音。此后,就慢慢形成下一辈子的样子,最久七七之前就会转世。否则就停留在中阴身的状态,俗称孤魂野鬼。
  在受生中阴阶段,可修闭胎法或择胎法。中阴身受到生前所薰习的习气所影响,仍然会执著,看到有男女交合,喜欢女的,讨厌男的,就进入受精卵,受胎为男孩子;喜欢男的,讨厌女的,就进入受精卵,受胎为女孩子。这时候可修闭胎法,观想未来的父母亲为佛、上师、本尊,如此就可与佛相应而得解脱。如果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就可修择胎法,在人道景象出现时,神识进入其中,就可转世为人。在人道里面,要选择有佛法的中国,继续听经闻法、宏法利生。“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获得八无暇的人身最宝贵。
  第十九章 亡者超荐
  怎样帮助亡者?临终时可修颇瓦法,或助念佛号,或以禅定力支持临终者,超度在死后三七天内最有效。藏传佛教是在七七内,天天诵《藏密度亡经》,以引导亡者的神识得度。汉传佛教则诵《无常经》、《阿弥陀经》或《地藏经》,以开示亡者接受因果观念,放下贪嗔痴一切执著,忏悔业障,忆持佛菩萨圣号而往生净土。超荐度亡法,也就是除障法,以汉传佛教而言,就是拜忏,例如拜梁皇宝忏、水陆忏等忏法,帮亡者消除业障。在藏传佛教中,六道净化法是观想六道众生有很多贪嗔痴痛苦烦恼,然后予以净化;文武百尊是金刚萨陲的化身,故百尊观想法诵持金刚萨埵百字明以消业障,让亡者在法性中阴阶段百尊出现时,心不恐惧而融入其中得救。汉传佛教则诵大悲咒或其心咒、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等圣号,以资净除业障。做七就是在为亡者作功德,其方式为护持三宝或济施众生。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正念分明,生前就要准备好。参加拜忏法会或度亡法会的时候,要以真诚心祈求佛菩萨慈悲加持亡者的中阴身。其次就是持咒呼救,请佛菩萨净化亡者的业障。同时要保持心的开放,结束悲伤,从中学习。
  第二十章 濒死经验:上天堂的阶梯?
  欧美国家一直在研究濒死经验,台湾也搜集了几百个案例。濒死经验的研究,很可能为人类打开希望的大门,告诉我们,死并不是结束,生命是轮回的。
  在濒死经验中,有几个核心的经验。最常提到的是有安全感,在临终过程中,心性明光现前,那是最安详的本具明光。第二个最常提到的是离身经验,个案可以意识到自己好像在天花板上,往下看到自己在病床上,旁边有医师在急救。其次是经验到黑暗的隧道,而隧道的尽头就是明光。黑暗的隧道是什么呢?就是内分解过程出现的黑得相,内分解的第一个过程出现白显相:遗传自父亲的白菩提,由顶轮沿著中脉下降到心轮处。第二个过程出现红增相:遗传自母亲的红菩提,由脐轮沿著中脉上升到心轮处。第三个过程出现黑得相:红白菩提在心轮处结合,亡者意识到漆黑一片,这就是隧道经验。等到阿赖耶识从心轮离开肉体,那是暖寿识尽,佛法定义中的死亡。
  濒死经验者还会见到光之身的生命体,这等于法性中阴的诸佛菩萨及其眷属。其次,濒死经验者无助的看著家属在身旁恐惧不安、痛苦或哭泣,可是想要安慰家属说我还没有死却办不到,想和在世的亲友讲话,可是在世的亲友却觉察不到,只能无助地在那儿看著亲友痛苦悲伤。再其次,濒死经验者拥有完美的形体及清晰的觉察力,因为意生身只有精神能量的结合,没有肉体。我们的肉体其实是很肮脏的,又是皮,又是肉,又是血,还有很多的蛔虫、细菌。意生身的知觉敏锐度是生前的七倍或九倍,非常敏感,会意识到六道景象,并有前世生命的全景式回顾。
  濒死经验带给我们人死后的讯息。有一部电影“别闯阴阳界”,描述五个顶尖的医学院学生不知道死后是否还存在,就以自己来作实验。第一个人要死掉五分钟,然后由其他同学急救,第二个人说要死掉十分钟再急救,最后一个人则要死掉三十分钟之后再急救。他们被急救醒过来后,就描述他们的死亡经验。每人的经验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上述核心经验。他们在向上帝挑战,闯入了上帝的领域,因为死后是上帝管的,他们硬要去闯,所以片名叫“别闯阴阳界”。濒死经验告诉我们生死是相续的,死并不是结束,所以智慧、慈悲是最重要的,生死在我们心中发生,活的时候就要修行。
  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历程
  生死是大家共通的历程,中阴身和法报化三身的观念,可见于禅定、睡梦、基督教、印度教、艺术及大卫?波姆的物理学概念。世界上各行各业的捷出人物,在掌握该行业的诀窍(证得法身)之后,不断地出现人间(报身、化身),贡献社会。钻研生死学的目的,不在获得生死知识,而在承担责任,奉献生命于法界的提升与净化。
  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
  希望大家发愿做和平的仆人,让一切众生都能够透过生死解脱而平安喜乐,扩而大之,实现世界和平。
  附录与注解
  附录一:我的上师们,介绍作者的五位上师,附有照片。附录二:有关死亡的问题,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死亡。附录三:两个故事,描述佛法如何帮助二个西方人安详往生的故事。附录四:两种咒,解释金刚上师咒和六字大明咒的意义。
  各章均有注解,并附中英文参考书目、感谢启事、作者简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