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无念无住无相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悟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无念无住无相

  悟释
  作者悟释,江西佛学院正科班学僧
  前言:慧能大师《六祖坛经》中说“我此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的宗体皆是心要之义,表明了无相,无念,无住在惠能顿悟法门中的地位,六祖大师是禅宗中的集大成就者,其禅法最终目的主是要我们的心性达到“三无”也就是佛法上所讲的烦恼得到“止息”和见性成佛的道理,要想烦恼得到止息就必须了解“三无”的基本内涵。六祖大师反对学人执著佛性工清净心,他把心与性都理解为不离人们的当下之心念,人修行上提倡的并不是排除任何思虑、或观心看净也不是断绝心念与道冥符或返本归真的,而是念念不住,念念相续的无著、无缚、任心自运,所以慧能大师以“三无”来概括了他的禅学思想,本文就对“三无”作一些探讨。

  一、无念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这是说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也就是有正念而无妄念,经常保持正念不断,念念相续,这种心念,就是无念,如《坛经》中说:

  “于一切境上不染著,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个受生。”

  又说: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但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由上文可知“无念”并不等于没有念或是什么心念都不起,慧能大师指示我们后学不要老想着如何除掉妄想,这样不但得不到效果,而且是念上加念。在《信心铭》中有句话:“止动归止,止更弥动”这就说明不能执著除掉妄想。假如一个人什么念都没有的话,那就等于草木瓦石似的,谈不上什么解脱的事。所以说:

  “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

  就是无念。念是心的作用,那么心所观待的是境,凡夫是在境上起念,俗话常说触景生情就是对美好的山水风光等善念的境上,起着贪爱之心,若是境相是恶的话,我们就会在此境上产生嗔恨之心。所以说我们处处依境而起,随境而转,这样的念就是妄念,终日被外境控制了我们的心性而不得自在。正如《坛经》中说:

  “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引而生。”

  想达到“无念”必须在自念上离境,同时也不能在法念上产生执著。“念”的本来是自在无碍的,因一念无明使心随境转,由此产生了妄念,妄念相续为断,又促进造作身口意三业,而感得六道轮回的果报。众生因缘成熟,通过修学佛法,转迷成悟,回归一念无住,到达解脱自在的彼岸。

  二、无住
  
  《坛经》云: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头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无住就是人的本性,人生这世间里喜欢谈论他人是非,善恶好丑,乃至冤家债主或亲人朋友的关系,在生活中因语言说话刺激而彼此引起攻击,互相欺骗和争名夺利时,我们应了解这些问题,都是缘起而性空,不执著于缘起的假相,随它去。世间上有句话:“是非不必争人我,把火烧天徒自疲。”来劝解世人。学佛的人,更是非曲直能执著,把万缘放下,并且还不能起报仇或伤害他人的念头,在一切时念念之中不被过去的前尘影事所系缚,同时也不为未来的理想所陶醉,而是要以过去的经验教训为镜子,以未来的理想为动力,脚踏实地,福慧双修,自利利他,圆满菩提,假如您总是回想过去,展望未来的话,思念过去的事成为杂念,想念未来就成了妄想,经文告诉我们在念念相续这中,前念今念后念连续不断,这就是自缚,就象一个狂人,自己用绳把自己捆绑起来似的,自己拴在一个地方,而且得不到自由你若在一切法上,念念不起执著自然就没有束缚这就是无住的根本,也是慧能大师思想的重心所在。这个“无住”既有心念迁流不息之义,又有心念不滞留在虚假的万法上,有不执著一切妄相之义。
  《坛经》又说:

  “心态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
   意思是说万法是生灭,无常世间的万物都逃不出成,住,坏,空的必然规律,一切都是迁流不止。《金刚经》也是这样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应无所住是指“真空”即不住一切不为之相。而生其心者:是指“妙有”即生起六度妙行之心。这主是说真正的无住是不会妨碍生心,虽然有生心而不执著,那依旧是无住的,这就是般若学讲的理事无碍,真俗圆融,中道第一义谛之行。因为生六度之心是修行,是菩萨这心地,所以生六度万行之心,不住六尘之相,是为无住,比如小溪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往大江里流去,虽然它存在动相,但是它党政军是属于无住的本性。假如有人突然投一石头时入水里,水里马上主会发出声音,但这声音是随缘而笺,过后它依旧静静地往下流去,它并不会因此而住在一块地方上,这就是无住,这告诉了我们在修持方面要像流水一样不因任何一物而停止,那石头,我们应该看作烦恼,随时都有侵袭我们的清净心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不会为此而主生执著,保持“平常心是道”达到与住相应的目的。

  三、无相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指世间的诸相是因缘和合而生,万物都有是虚妄不实,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但是诸相的性体是清静,它是永恒不变的真如体性,凡夫只因妄心起作用妄认世间是实有的存在,就象一个有眼病的人一样看虚空,空本无花,而他认为是有花,其实是他的眼睛有病而产生的幻觉。
  《坛经》中指出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体清净”

  这是说诸法的本体清净,心不执着外在的假相使我们的内心清净就叫做无相,从事相上说,众生是于相而著相的,如看心就著于心相,看净就著于净相,这样就是障自本性。如云雾障蔽了明净的虚空一样,不能见到光明,若是风吹云散,明净的虚空自然显现,我们所讲的离相与见本性是同一个道理。所以无相是离一切而显性体的清净。
  《金刚经》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无盯。圆瑛法师说:“我相者,即主宰义,属内心,人相者,形相立称属外色;众生相者”众生相集而生,即内外心色,合成五蕴幻报;寿者相:即寿命相续,一期不断,合上四相,成为我相,我相为诸相根本”。

  “我相”是指我们的内心中有个强烈的主观意识操纵使用权着一个我的存在,从而产生了我执和法执,《金光明经》中说:
  我执:谓众生于五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是名我执;法执:谓众生不了五阴等法从缘生,如幻如化,妄生执著是名法执。既然存在我法二执,那么就须破除二执。

  《楞伽经》用二无我破斥了二执,经云:
  无即空也,人法之中,本无有我,但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语言,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待业声闻之人修四谛,即了人法本无,我亦无有故名二无我。

  《三藏法教》中说“有无我”,谓由揽五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叵了五阴本空,假名之人,岂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则所之执我,亦不可得,故《光明经》说: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是名人无我。“法无我”:谓由揽父母之遗体,四大假合而成五蕴之身,若一一分别推求,皆悉空无所有,凡夫不了,妄执此身为我,馀身非我,若了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

  故《金光明经》又说:五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
  “人相”是指我们心身依止的一切土地事物,如山河大地,森罗万象的现象,人与人之间成为对立,互相争名夺利,同时有世间的生老病死和荣辱卑得失过错以及善恶果报等属人相。
  “众生相”众者,众法相集而生,指一要众生由过去之业感受心身的果报,因众生受无明所覆,广行不善,由此招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众法不二义,1、苦法:是三界生死众苦之法;2、集法,三界有为这法惑业,这是指内外心色,所产生的惑业,合成五蕴幻报,所谓内外心色及五蕴。先说明内外色,依《三藏法数》原文:
  内色者:谓眼只乃至意识是名内色,又眼耳舌身意名内色,以其属内身。外色者:谓眼根乃至身根是外色,又色声香味触五尘名外色,以其属外境。
  五蕴: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蕴者,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

  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二、受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四、行蕴:行即迁流造成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聚。
  
  “寿者相:寿者指众生的生命分断生死和交易之义,分断生死:即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有高矮,命有寿夭,而且还受生死的流转,这是说我们今生的生命终止时他方受生,他方死后,又再别处受生,辗转相结,永无出期,变易生死:即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是在方便有余土上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用其因变果容易,所以称之为变易生死。
  以上所谈国相中,于我相为根本,因为我相是出自于“心”它是万法之根本,一切法随心而生,随心而灭,所以相灭则性体清净。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无”所说的一切都是以“自性”为主,无相是指性体清净,无住是指本性无缚,心无住,无念是指真如起用,不染万境,从此悟入自性。即见性成佛。《坛经》中说:

  “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法者……,即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又说: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其实,“无念”和“无住”说的都是任心自运的意思,只是强调正不断,而无念和无住是立足于“实相无相”的基础上,因此“三无”表明了在修持方法上最根本的目的,但是把是立足于“实相无相”的基础上,但是把“三无”概括起来是指我们当下的一念之心。所谓心者,是万法之根本,世间的宇宙万物,就是我们的一念这心产生出来的,如达摩祖师说:“三界业报唯心所生”,也就是说三界之内的众生“心性”中都存在三毒,如何分别三毒心与三界的关系呢?《达摩破相论》中说:“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所以产生了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堕落六趣,也是我们一念“净心”和“染心”的作用,如是之因结如是之果,此二种心,“净心”为乐善因。“染心”常思恶业,若是心不受所染,就称这为圣贤,就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假如随着染心的话,就会造作恶业,受业力缠覆,就称之为凡夫,堕落三界,受生死轮回之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的一念染心,障蔽了真如自性《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如日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蕴重云所覆和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但自觉觉地,觉行圆满,则名为解脱,所以知一切诸善,以觉悟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这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以称之为解脱。总而言之,“三无”重在一心,三者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名相上有所区别,它们最根本内涵就是识得一心,若得成一心,则无事不办。
  
  五、结论

  总之:“无念者”是于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也主是说有正念而无妄念,明心见性,成圣成贤只在我们当下一念之心。“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是指破邪显正,以无相之实相来表无相之心,“无住者”是以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任运之心为主要目的。“三无”都是显明处万籁 ,特出一个重点是“真如心”人人本具,只因五蕴烦恼所障蔽而无法显现,所谓心者是万法之根本,世间的宇宙万物都是我们的一念之心所产生出来的。只因我们的心有了杂念,妄想和无明,所以我们要进行修持,最后达到“三无”证入无上正等正觉。

  参考书目:

  1、《坛经》
  2、《达摩破相论》
  3、《十地论》
  4、《涅槃经》
  5、《信心铭》
  6、《金刚经讲义》圆瑛法师著
  7、《金光明经》
  8、《楞伽经》
  9、《三藏法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