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农工商业>>正文内容

佛教与经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经商
  佛门有句古话,叫作“佛理通商情,商情达禅要”。自古佛理普蕴于寻常日用之中,对于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商与学佛没有必然的冲突,学佛者可以经商,经商者也可以学佛,关健是要看你是不是奉着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公平心,真诚心去从事自己所选择的工作。佛教对于起心动念非常关注,起什么样的心、动什么样的念,与你所得到的结果是息息相关。
  翻阅一下佛教史,我们不难看出,商人与佛敦自古有着辣胜的因缘。早在佛陀时期,僧团周围就聚集着一大批商人。给孤独长者、耶舍尊者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界人士,他们广行布施。积极支持僧团的发展和进步,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充分肯定,他们是成功的佛界与商界两栖人士。近代上晦也有不少这样的杰出人士,象创办上海佛学书局的王一亭、狄楚青、丁福保等人,为上海近代佛教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行为为弘扬佛教,扶植正气、稳定社会,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
  佛门是允许有经济行为存在,禅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鼓励人们自食其力,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减轻对社会的负担。我们把佛门里的经济行为称之为自养事业,顾名思义,寺院的经济行为纯粹是为了自己养活自己的需要.也就是寺院经商并不唯利是图,过分追求利益,首先将服务放在第一位,尽心尽力满足广大信徒和佛法爱好者的需要。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寺院的经济自养事业,满足了信徒和游客的需要。虽然也有少量赢利,但是佛门的经济自养事业,其赢利基本用于寺院的日常开支,用于弘法文化和杜会公益慈善事业。社会提出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佛寺是“来自十方,回报十方”,就是你的来路是正当的、赢利后能想到回报社会,那么你的经商行为就是无可厚非的。佛经中说:“一切法若无慈悲,皆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则皆佛法。”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无限的慈悲、无情的慈悲、无缘的慈悲、无求的慈悲,无相的慈悲,寂寞的慈悲,间接的慈悲,积极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慧悲,是真正的慈悲。唯有平等慈悲,人类共生共荣才有持久和平的可能。以四摄法来施行慈悲、实践慈悲、并用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让慈悲精神走进人们的内心探处,注入社会和国家的肌体之中.踏踏实实地构筑起人类和谐的坚实基础,是佛教徒的共同愿望。广兴慈悲、厉行六度是佛教徒经商致富后回报社会、利益大众的基本要求,也是唯一正确的行为。
  关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佛教提供了八个方面的指导,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八正道”,其中就包括“正命”、“正念”、“正行”、“正业”四个方面,指出一个人的谋生方法与从事这项事业的出发点、他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是不是正确,关乎到他将来可能得到的果报。只有正确地起心动念、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商业行为,选择正当职业,合理合法地运作,以诚实守信的心意去拓展自己的事业,不唯利是图,不欺行霸市;时刻以感恩的心情去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知恩图报、广行慈善,造福社会,利益大众,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才是正确正当的。“正命”、“正念”、“正行”、“正业”所确立的标准,对于佛教徒的经商行为固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虐义,即便对于社会上的商人也同样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因为它是发乎人伦,立足于社会和谐的真理。
  对于经商者而言,诚实守信是关键的要求,其实诚实守信也是佛教徒修学生活的基本原则,是判别一个佛教徒是否具有虔诚信仰的标尺,佛教五戒明令禁止欺骗和妄浯,因此,佛教徒在经商过程中要以五戒为镜子,厉行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诚实做人、谦虚做事。
  教徒的真诚和信誉带动社会诚信风气的普及。
  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佛教主张通过“四摄法”来化解。首先必须去除对物质的贪恋,非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是己所欲亦肯施于人,对物质是日此(财施),对非物质性的东西,如知识(法施),勇气和胆识(无畏施)等也应该慷慨布施(布施摄):第二,在语言交流方面注意到别人的感受,尽可能对所有人都不构成伤害,让大家都能心情愉悦(爱语摄),第三,日常生活中的每—行为都要兼顾他人的利益,甚至为了大众的利益可以舍弃一己私利(利行摄):第四,人与人之司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爱扩,亲如一家、共同进步(同事摄)。作为构成社会肌体的细胞,单个家庭的和睦稳定,是整个社会和睦稳定的基础。佛陀在众多经典如《玉耶经》、《地藏经》、《说善生经》中对家庭及社会的伦理作出了细致的规范,这些规范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佛教徒的商业行为只要始终贯彻正念正行、诚实守信的商业伦理,以禅的精神对待发展,以禅的气魄和谐经营,以禅的理念深思熟虑,以禅的勇猛致力进步,那么经商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修行法门,其功德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摘自《嘉定佛教》2006年第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