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汉魏六朝佛教之“地狱”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萧登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汉魏六朝佛教之“地狱”说
  萧登福
  东方杂志第 22 卷第 2 期
  1988 年 08 月
  随著佛经的传译,佛家的地狱思想便间接的被带入了中国。而有关地狱的经论,译述的也早,远在东汉桓、灵帝之世,安世高便译有《佛说十八泥犁经》、《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等。梢后灵、献之时,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有“泥犁品”,康巨译有《问地狱事经》,自此而后,至唐宋止,所译经论中,或专章、或通书论述,而佛家之地狱思想,便逐渐被国人所接受,所认同。
  虽然佛家的地狱说传人的早; 有关地狱的文字,译著的多; 但由所传人的佛家经论看来,在六朝之世,佛家对地狱的说法仍极纷歧。不仅对地狱的名称、数目诸经说法不同,甚至连地狱在何处也有异说。这种纷歧的情形,严重到几乎难得找到几本经论的说法是完全相同的。而地狱说源自印度,由此也可看出印度初期的地狱说,本是纷杂不统一的。
  又,佛家以为造恶之人,死后入地狱。除行为上为恶者外,持断灭论、不信佛法者,也是种地狱种子因。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三“泥犁品”云:“用是断法罪故,死入大泥犁中。”三国吴.支谦《大明度经》卷三“地狱品”:“以斯愚罪,断于经法,轻易应仪,受不信之道,死人无择狱,其岁难算。”; 因此,为恶之人固然入地狱; 但不为恶而毁法、不信、持断灭论者,死后依然在地狱受苦。由此可以看出来,佛家除以此劝人为善外,也常拿天堂、地狱之说来劝诱异教徒。
  壹、地狱得名之由及其异称
  “地狱”一词,梵语原称为Niraja音译为“泥犁耶”或“泥犁”。 本义是“无有” (注一 ) 系指无有喜乐之意。人死后落入此处受舌,毫无喜乐可言,故云泥犁。南朝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云何品”:
  “云何地狱名泥犁耶? 无戏乐故:无 [恓-西+喜] 戏乐故; 无行出故; 无福德故; 因不除离业故于中生。复说此道于欲界中最为下劣,名日非道。因是事故,故说地狱名泥犁耶。”
  汉魏六朝所译的佛经,或说泥犁在高山上,或说在两铁围山间的陆地上,或说在地下。佛家的“地狱”诸家说法不同,并不全是在地下,而有的地狱甚且是在空中 (余孤地狱 )。将“泥犁”翻译为“地狱”, 原不十分妥切。 但因国人向有死归黄泉地下的观念,而人死入此,如犯人入狱中受刑,因此便把“泥犁”翻为“地狱”。到了唐代,玄装法师等译经,始舍“泥犁”一词不用,而用“捺落迦”。撩落迦,梵语为Naraka,本义为恶人,或说是苦器:乃指恶人受苦之处而言。“泥犁耶”、“捺落迦”、“地狱”,三者异名而同实。其中以“地狱”一词,最为普偏,沿用最久。唐代道世、宋代法云,在他
  们所撰书中,曾综归各家,对这三者得名之因,作了解说: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七“地狱部”:
  “问曰:‘云何名地狱耶?’答曰:‘依《立世阿毗昙论》云:“梵名泥犁耶。以无戏乐故; 又无喜乐故; 又无福德故; 又无行出故; 又因不除离恶业故; 故于中生。复说:此道于欲界中最为下劣,名曰非道。因是事故,故说地狱名泥犁耶。”如《婆沙论》中,名不自在。谓彼罪人为狱卒阿傍之所拘制不得自在,故名地狱; 亦名不可爱乐,故名地狱。     又,地者,底也。谓下底,万物之中,地最在下,故名为底也。狱者,局也。谓拘局不得自在,故名地狱。又名泥黎者,梵音,此名无有。谓彼狱中,无有义利,故名无有也。’问曰: ‘地狱多种,或在地下,或处地上,或居虚空。何故并名地狱? ’答曰:‘旧翻地狱名狭处,局不摄地空。今依新翻经论,梵本正音名“那落迦”,或云“捺落迦”。此总摄入处苦尽,故名捺落迦。故《新婆沙论》云:“问何故彼趣名捺落迦。答:彼诸有情,无悦、无爱、无味、无利、无喜乐,故名那落迦。”,或有说者,由彼先时造作增长增上暴恶身语意恶行,往彼,令彼相续,故名捺落迦。 有说:彼趣以颠坠,故名捺落迦。 .. 有说:“捺落”名人,“迦”名为恶。恶人生彼处,故名捺落迦。’”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二“地狱篇”:
  “《辅行》云:‘地狱,从义立名,谓地下之狱,名为地狱。’故《婆沙》云:‘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乃有其狱。’”
  “那落迦,此翻‘恶者’。那落是“者”义;迦是“恶”义。造恶之者,生彼处。故此报也。标正捺落迦,或(称)那落迦,此云不,亦云可乐苦具,亦云苦器。此标依报也。”“泥犁耶,《文句》云:‘地狱,此方名,梵称泥犁。秦言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欢、无利,故云无有。或言卑下; 或言堕落; 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故; 或言无者,更无赦处”又,佛经初译时,常采用中土所本有的思想、名相以比附之。当时称为“格义”。两汉魏晋之际,国人认为人死后归太山,因此初期也有人将泥犁耶译为“太山地狱”或“太山”,如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一“布施无极章”云:“命终,魂灵人太山地狱,烧煮万毒。”; 吴.支谦《大明度经,地狱品》云.. “秋露子言: 佛未说谤断经罪人太山…”; 西晋.法立、 法炬译《法句譬喻经.双要品》.. “其善念者,四王护之。其恶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烧身,出亭路卧,宛转辙中,晨商人车五百乘,轹杀之焉。”; 东晋.竺昙无兰《佛说自爱经》“不孝其亲,敬奉鬼妖,淫乱酒悖,就下贱之浊,以致危身灭族之祸,死人太山汤火之酷,长不获人身。”诸经中,或言“太山地狱”,或言“太山”,显系沿承中土固有名相而来。其中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三“布施无极章”云:“福尽罪来,下人太山、饿鬼、畜生。斯之谓苦。”.,地狱、饿鬼、畜生,三者为佛家所言之三恶道,康僧会于文中不言地狱,而直以“太山”与饿鬼、畜生并列,显示魂归太山的观念,为当时人之共识。
  综合上面所说,“地狱”一词,在六朝或称为“泥犁耶”、“泥犁”、“地狱”、“太山地狱”、“太山”;至唐,则又有“捺落迦”或“那落迦”之称。
  贰、汉魏至唐有关地狱之译著
  汉魏六朝翻译的经典中,专门介绍地狱,或曾谈及地狱者颇多。其中较有参考价值的作品及译者,约如下述:
  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十八泥犁经》、《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佛说骂意经》。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三“泥犁品”。佚名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二及卷四。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一、卷三、卷五。吴.支谦译《大明度经》卷三“地狱品”、《撰集百缘经.饿鬼品》。吴.维只难译《法句经》卷下“地狱品”。西晋.法立、法炬译《大楼炭经》卷二“泥犁品”、《法句譬喻经》卷一及卷三。 法炬译《佛说慢法经》。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三“地狱品”、《方等般泥洹经》卷下“度地狱品”、《密[述-术+亦]金刚力士经》所述黑耳大地狱(注二)。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九“泥犁品”。符秦.鸠摩罗佛提译《四阿鋡暮抄解》卷下。昙摩蜱、竺佛念译《摩词般若钞经》卷三“地狱品”。东晋.僧伽提婆译《三法度论》卷下“依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中阿含经》卷十二“天使经”。 竺昙无兰译《佛说四泥犁经》、《佛说铁城泥犁经》、《佛说泥犁经》、《五苦章句经》、《佛说自爱经》。 佚名译《饿鬼报应经》。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十九“世纪经地狱品”。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泥犁品”、《大智度论》卷十六、《富楼那问经.大悲品》(注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及卷十四。佛陀跋陀罗《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北凉.昙无谶《悲华经》卷七“诸菩萨本授记品”。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罪福报应经》、《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杂阿含经》 o 僧伽跋摩译《分别业报略经》。慧简《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佚名译《因缘僧护经》。梁.宝唱、僧旻撰《经律异相》卷四十九卷及五十“地狱部”。
  元魏.般若流支《正法念处经》“地狱品”。慧觉译《贤愚经》卷四“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
  陈.真谛《立世阿毗昙论》卷八“地狱品”、《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六、卷八、卷十一“分别世品”。
  隋.阇那崛多译《起世经.地狱品》。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地狱品》。
  上述为由汉至隋,现存有关地狱译著的重要作品。此外,唐代佛经翻译的极多,对于地狱亦多所论说,其中如玄奘法师所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阿毗达磨藏显宗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地狱品》、《瑜伽师地论》等;及房融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实叉难陀《地狱菩萨本愿经》;道世撰《法苑殊林》卷七;敦煌残卷斯二七三四号《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注四)等等;对地狱情事,皆有所论说。至宋,则法云撰有《翻译名义集》:日称释《六趣轮回经》、《十不善业道经》:法天译《佛说六道伽陀经》:志磐撰《佛祖统纪》等。亦颇有可参考者。此后历元、明、清,皆代有论著。自有宋而下,经论中所及之地狱说,大抵同于前世,巳不若汉魏六朝佛经之引人注目。
  又,初期所译之经藏中,其中尤以安世高之《佛说十八泥犁经》; 法炬、法立《大楼炭经》;竺昙无兰《佛说四泥犁经》、《铁城泥犁经》、《佛说泥犁经》;佛陀耶舍《长阿含经》鸠摩罗什《大智度论》;般若流支《正法念处经》;僧旻、宝唱《经律异相》;真谛《立世阿毗昙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及隋世所译两种《起世经》等,为研究佛家早期地狱思想所不可或缺者。此外,今巳亡佚,而散见于《经律异相》、《法苑珠林》等类书中的《问地狱经》及《净度三昧经》,其所存之文句,亦弥足珍贵。而类书如《经律异相》、法苑珠林》、《翻译名义集》、《佛祖统纪》等,将资料分类汇编,则颇便于研究时的翻阅。
  参、地狱的种类及其所在
  佛家认为造恶业者,死入地狱,长受酷刑之苦。那么地狱究竟在何处呢? 关于这点,各经所载的差异极大。有的说地狱在地下,有的说说在两山间的陆上,有的说在山边、旷野,更有说在空中者。而这些经论,都各自标榜著「如是我闻”,都各自标榜著「佛说”;因此不禁让人对何经所说才是佛说,何者才是真正的地狱所在,产生了怀疑。其实,这种相互乖异抵牾的说法,正可以让我们了解地狱说在印度演变的情形。也让我们联想到国人对冥界,对死后世界的看法来。中国的冥界说,由先秦时期的死后,或升天上,或入地下; 演娈到两汉魂魄归泰山、蒿里;在汉末魏晋又有了北阴酆都掌鬼说。这些的变化,本来是时代差异及异说流行所造成的自然现象。原不能认为中国的冥界说只有一种。相同的,中国如此,印度也是如此。他们表现在地狱说上,由六朝传入的佛经看来,本来是极纷纭不齐的。但到了后来,经由诸论师加以综汇,则似乎已逐渐能取得妥协了。这可由唐代所译《阿毗达磨俱舍论》等,文中诸论师相互问难的倩形看出来。
  又,其次再来谈地狱的种类。对于地狱的类别,有的佛经不加细分。有的则依受苦性质不同而区分为寒地狱与热地狱;寒地狱,冰冻难耐; 热地狱,大火炽燃,触肉皆焦。有的则依其受苦程度之轻重,而区分为大地狱及小地狱。小地狱依其所处之地,又有边地狱及孤独地狱之名。但对于“边”、“独”二地狱的定义,却往往有所不同。《俱舍论》以靠近大地狱之十六附属小狱为近边地狱,以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者为孤独地狱。而《三法度论》等,则以在以在山间、旷野,独自受报者为“边地狱”。并将边地狱与寒、热地狱等并列为三。对于附属小狱,则不另立别称。此为佛家经论所提到地狱种类的情形。
  关于地狱在何处,由于诸家异说多,底下,我们将汉魏至唐,佛经中所提到地狱所在的不同说法,引其重要者,列述并探讨于后:
  (一)有的主张寒地狱在高山间; 热地狱在地下,距地底部一半之深处者。此为安世高所译 《佛说十八泥犁经》之说。东汉.安世高《佛说十八泥犁经》云:“侮父母,犯天子,死人泥犁,中有深浅。火泥犁有八,寒泥犁有十。入地半以下,火泥犁。天地际者,寒泥犁。”又说:“所谓寒犁在天际间,有大山高二千里,主蔽风,名山于雀卢山,冥无日月,所不及逮。有蔽大山故冥。外有日月之王甚多,无央数寒犁中。”《佛说十八泥犁经》将地狱划分为火泥犁及寒泥犁两类; 一在地底下,一在高山间 (天际间 )。
  (二)有主张地狱在两大铁围山之间的陆地上者。主张这种说法的佛经最多,计有:《大楼炭经》、《长阿含经》、《起世经》(注五)、《地藏菩萨本愿经》等。西晋法立、法炬译《大楼炭经》卷二“泥犁品”:
  “佛告比丘,有大铁围山,更复有第二大铁围山,中间窈窈冥冥,其日月大尊神,光明不能及照。其中有八大泥犁。”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十九“世记经地狱品”云: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其一地狱,有十六小地狱。”
  堕。阇那崛多译《起世经》卷二“地狱品”:
  “诸比丘!于四大洲、八万小洲、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伽罗 (铁围山 ),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诸比丘!此铁围外,复有一重大铁围山,高广正等,如前由旬。两山之间,极大黑暗无有光明。日月有如是大威神大力大德,不能照彼,令见光明。诸比丘!于两山间,有八大地狱…此八大地狱,各各复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绕,而为眷属。”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观众生业缘品”:
  “地藏白言:圣母!诸有地狱,在大铁围山之内。其大地狱,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号各别,次有千百,名字亦别。”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地狱名号”:
  “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遂,无日月光,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复有地狱,名曰四角…”
  上述诸经都说地狱在两大铁围山之间的陆地上,铁围山极高,遮蔽天日,因此狱中为日月光所不及照。
  (三)有的经典以为地狱在阎罗王城外,为阎罗王所管辖。主张这种说法的有《大楼炭经》、《长阿舍经》、《问地狱经》。至于阎罗王城的所在,则有的说在阎浮利洲南大铁围山之外,有的说在大铁围山之内 o 《大楼炭经》及《长阿含经》,都在提到两大铁围山的八大地狱外,又另外提到阎罗王所辖之地狱,但对阎罗王所辖地狱的数目,则《大楼炭经》说有十大地狱,《佛说铁城泥犁经》说八大地狱,《长阿含经》说有一座四门大地狱及十六小狱。
  又,阎罗王地狱说,当为后起之说法,说见后。《大楼炭经》及《长阿含经》虽把它和两大铁围山间的八大地狱说并列在一起,但吾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它们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地狱说。因此这两部经都在叙述完八大地狱后,另起一段并以“佛说”做开头。这种一经中兼收两种不同说法的情形,在佛典中常出现。现在我们把提及地狱在阎王城的有关经典,列述于下;
  西晋.法立、法炬译《大楼炭经》卷二“泥犁品”:
  “佛言:大铁围山外,阎浮利天下南,有阎罗王城,纵广二十四万里。以七宝作七重壁,七重栏楯,七重刀分,七重行树,围观浴池,周匝围绕; 金壁银门,银壁金门…佛言:人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恶,死后堕此阎罗王泥犁中…其界有十大泥犁“姚秦.佛陀耶
  舍、竺佛含译《长阿含经》卷十九﹁世记经地狱品“。“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时彼狱卒,即将罪人诣大地狱,其大地狱纵广百由旬,下深百由旬。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四方有四门…小狱有十六。”
  《问地狱经》 (《经律异相》卷四十九地狱部上“始受地狱生十”引:
  “阎罗王城之东西南面,列诸地狱。有日月光而不明净,唯黑耳狱,光所不照。”
  诸经都说在地狱中,日月光所不及照; 但《问地狱经》则说除黑耳狱无日月光外, 其余诸狱,有日月光而不明净。
  (四 ) 东晋所译《三法度论》把地狱分为寒、热、边三种。以为寒地狱在铁围山地底下,而非在两山问的地上。热地狱在阎浮提洲地下。边地狱在陆地上的水间、山问及旷野等处。由其所言看来,地狱的所在地共有三处:两处在地下,一处在地上。在地下者罪较重,地上者罪较轻。东晋.僧伽提婆译《三法度论》卷下“依品”:
  “是一切十寒地狱,处在四洲间,著铁围大铁围山底,仰向居止在闇中,寒风坏身体,大火所然,身如烧竹苇林,声驳驳各各,相触生想。”
  “问:云何边地狱? 答:边地狱者,所在处水间、山间及旷野,独一受恶业报,是谓边地狱。 ”
  “此八 (大热 ) 地狱,在阎浮洲下重 (垒累 ) 而住。”。(注六)
  (五)符秦.鸠摩罗佛提译《四阿鋡暮抄解》卷下第八,也将地狱分为三种:寒、热、因缘地狱。因缘地狱,即是《三法度论》之边地狱。 并提及寒地狱与因缘地狱之场所。文云:
  “(寒地狱在)四方间输围山,著(近)上狭如覆舍,人常闇冥,寒切破身,如丛大火然竹苇,身声吒吒,如熟橘甘[菜-采+果]自剖“因缘地狱,彼处处河曲间、石腹间、大旷
  泽中,受种种苦,此因缘地狱。”
  《四阿鋡暮抄解》之说,大抵与《三法度论》相近。
  (六)陈.真谛所译《立世阿毗昙论》、《阿毗达磨俱舍》及唐.玄奘所译《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达磨藏显宗论》等,以为八个热地狱在阎浮提洲地下深二万由旬处。至于寒地狱的所在,则所说各别。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二“云何品”:
  “从剡浮提向下二万由旬,是处无间大地狱。从剡浮提向下一万由旬,是夜摩世间地狱。此二中间有余地狱。”
  又,《法苑珠林》卷七“地狱部受报部”引《立世阿毗昙论》(注七)云:
  “住在两山世界铁轮外边,名曰界外,是寒地狱,于两山间有十名。一名頞浮陀,乃至第十名波头摩。…寒冰地狱,在铁轮外。…两界中间其最狭处,八万由旬,在下无底,向上无覆。其最广处十六万出旬。”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八“中分别世品”:
  “于此剡浮洲下二十千(二万)由旬,有地狱,名阿毗指,深广各二十千由旬,若从底向上,四十千由旬。…从此阿毗指地狱上,有七种地狱,次第重累:一大烧、二烧、三
  大叫唤、四叫唤、五聚磕、六黑绳、七更活。有余部说此七地狱在阿毗指地狱四边。”“复有余八寒地狱…此八是剡浮洲下,大地狱傍。”
  “有别处地狱,由众生自业所起。或多人共聚,或二人,或一人。此别地狱,差别多种,处所不定。或在江边,或在山边,或在旷野,或在余处,地狱器本处在下。”
  唐.玄奘译《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十二“辩缘起品”:
  “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名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逾缮那。:余七地狱在无间“阿鼻旨”上,重垒(累) 而住。”
  “寒捺落迦亦有八种…此寒地狱在绕四洲轮围山外,极冥闇所,于中恒有凄劲冷风。上下冲击,纵横旋拥,有情游此,屯聚相依,寒酷切身,肤皮袍裂,身战僵鞭,各出异声,疮掩开剖拆如三花相。多由谤贤圣,招如是苦果。有说此在热地狱傍。以赡部洲上尖下,形如谷聚,故得包容”
  “余孤地狱,或多、二、一,各别业招,或近江河、山间、旷野,或在地下、空中余处。”
  玄奘《阿昆达毗磨俱舍论》卷十一“分别世品”:
  “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瑜缮那::七捺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有说:此七在无间傍。八捺落迦增各十六。”
  “复有余八寒捺落迦……此八并居赡部洲下,如前所说大地狱傍。此赡部洲,其量无几,下宁容受无间等耶?洲如谷聚,上尖下灛。”
  “余孤地狱各别业招,或多,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所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或在地下、空及余处。诸地狱器安布如是,本处在下,支派不定。”
  上述诸论,有的是天竺论师众贤所造,有的是世亲等人所造。诸人大都将地狱分为三类:热、寒、边(或译作别处地狱,或译余孤地狱 )。以为热地狱有八个,最大最深的为阿鼻地狱,在阎浮提 (赡部洲 ) 地下两万由旬深处, 此地狱纵广各两万由旬,因此从地狱底部至地面为四万由旬。在阿鼻地狱上面有七座大地狱, 一层层重累而住, 最接近地面的为更生 (活 )大地狱。但也有的论师认为阿鼻以外的其余七狱,并不是在阿鼻上层,而是环绕在阿鼻地狱的四周,每一地狱去地面都是两万由旬。
  至于寒地狱的所在《立世阿毗昙论》以为世界的最边缘在两大铁轮山外,再过去即为另一世界,又有两大铁轮山。两个世界铁轮山外之交际空处,最狭八万最广十六万由旬,此处即为寒地狱之所在。又,众贤所造《阿昆达磨藏显宗论》亦以为寒地狱在铁圈山外,世亲的《俱舍论》则以为在赡部洲地下八热地狱旁。 又,对于边 (孤独 ) 地狱的所在,诸家之说大抵相近,都说在山间、水边、旷野、空中等等。
  再者,世亲等人以为各种地狱,都以地下为其本处。
  (七)敦煌残卷,斯二七三四号《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以为在两大铁围山间的沃燋山下,有十八地狱,在大海底又有十八阿鼻地狱。文云:“于铁围山四面外,两山中间沃燋山下,各女十八地狱; 于大海底,复安十八阿鼻地狱,一四天下并有九十地狱,以为围绕百亿,四天下合九百亿地狱,地狱以为眷属。”
  又,东晋佛陀跋陀罗《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谈及阿鼻大地狱及十八小狱。并说:“阿鼻猛火其焰大炽,赤光火焰照八万四千由旬,从阿鼻地狱上冲大海沃燋山下。”,显然也是以为地狱在沃燋山下大海底中。
  综归以上所见诸家经论来说:有的将地狱分为寒、热、边三类,有的分为寒、热两类,有的不分类。大抵佛“经”以不分类者多,而诸家之“论”则多分为三类。其中“边地狱”的别译最多,或称“因缘地狱”,或称“别处地狱”,或称“孤地狱”、“孤独地狱”。
  至于各种地狱的所在,今依热、寒、边三类来说。关于热地狱,有说热地狱在地下,距地心一半处。有说在两大铁围山间之陆上。有说在阎浮提洲之地下。有说最深的地狱为阿鼻地狱,在阎浮提洲地下深两万由旬处,其余地狱依次在其上面,罪恶愈重者,所在的地狱越深。有的说最下者为阿鼻地狱,其余地狱在它的旁边,并不是在它的上层。有的说地狱在两大铁围山中间沃燋山地下及大海底之下。同是热地狱,或说在陆上,或说在地下。同是地下,或说在铁围山下,或说在阎浮提地下,或说在大海底下,同是说在陆上,或说在两大铁围山内,或说在山外。又,同是铁围山,有的说在阎浮提洲南(《长阿含经》),有的说在其东(《地藏经》)。再者,同是说地狱的深度,或说入地底下一半(地总深度为十六万八千由旬,见《长阿含经》卷十八。),或说在地下两万出旬处)。竟如是纷纭苛扰,而莫衷一是。
  以上是热地狱所在诸说小同的情形。至于寒地狱,有的以为在两大铁围山间之陆上,有的说是在阎浮提洲地下热地狱之旁。关于边地狱,“经”中无明文提及“边”地狱,诸“论”则以为是在山边、水边、旷野、空中独自受报者为边独地狱。
  又,以上这些谈到地狱所在地的经论,大都提到了“铁围山”、“阎浮提洲”及大海等。这些地方究竟在何处呢?耍了解这些,必先了解佛家的世界说。佛家的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此山高出海面八万四千由旬,入海水中亦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的四周,依次被七种高度不同的山群所包围,七重山外为四天下。四天下或译为四大洲:东面弗于逮(唐译胜神洲),西面瞿耶尼(唐译牛货洲)、北面郁单越。(俱卢洲)、南面阎浮提。(唐译胆部洲) 四天下外为八千天下(小洲),八千天下外围为铁围山,共有两重。从须弥山、七重山、四天下、八千天下至铁围山间,一一都被大海水所围绕隔离。又,大地的深度为十六万八千由旬,其边(广长)无际,地下为水,水下为风,整个世界在风与水上。以上之说,见《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诸家异说亦多,不细述。而我们所在处为阎浮提洲。这里的地下及两大铁围山的地面或地下,都是地狱的大本营。至于佛家的经论,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两个地方,要选择它们来安置地狱呢?则是因为我们这一洲的人,造善固然猛烈,造恶亦过于猛烈,因此地狱独多。
  《新婆沙论》云:
  “胆部洲下,有大地狱;胆部洲上,亦有边地地狱及独地狱,或在谷中,或在山上,或在旷野,或在空中.于余三洲,唯有边地狱、独地狱,无大地狱。所以者何?唯胆部洲人造善猛利,彼作恶亦复猛利,非余洲故。有说:北拘卢洲亦无边地狱等,是受纯净业果处故。”
  注 释
  注一:此采唐.道世《法宛珠林》卷七“地狱部”及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二“地狱篇”之说。道世云:“又名泥黎者,梵音,此名无有。”;法云云:“
  梵称泥犁,秦言无有。”
  注二 :西晋.竺法护所译《密小述金刚力士经》,收录于大宝积经》巷十一,见《大正藏》第十一册,页六二。
  注三:鸠摩罗什《富楼那问经》收入于《大宝积经》卷七十九,见《大正藏》第十一册,四五0页。
  注四:此为残卷,前后皆缺,因而无法考证为何人所译及译于何代。但此经既在敦煌发现,则译者年代至迟当不晚于唐。
  注五:隋.阇那崛多译《起世经》,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两经文义相近,当是同一经之异译,今仅录《起世经》之文。
  注六:今本《三法度论》已无“此八地狱:而住”一句。此据《法苑珠林》卷七“地狱部受报部”引《三法度论》补入。
  注七:所引之文,不见于今本《立世阿毗昙论》中,当是佚去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