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佛教的医疗保健──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广律为主(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悟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释悟殷
(弘誓学院老师)
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p115-156)
--------------------------------------------------------------------------------
117 页
佛教的医疗保健
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广律为主
释悟殷
壹、前言
  
在缘起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现象。 相传
当年, 释迦太子游观园苑,出四门,看到人之老病死苦,而
愁忧不乐; 见沙门威仪庠序,“常以善心,常修善行,身口
意业, 悉令清净,舍离俗家,升涅槃路”(大 24.113 下)
之殊胜,而厌离世俗,欣然出家。 修行、成道、说法、度众
生,世间始有佛教。  
 释尊由观老病死无常苦, 及沙门舍离世俗羁索,得涅槃
乐之因缘, 而走上成佛之道,在《杂阿含经》亦有相同说法
。 如释尊告诸比丘云︰  
“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 何等为三?谓老
、病、死。 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
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 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
见说正法律。 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
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 世间知有如来应等
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 (大 2.95 下) 
 由于世间有老病死苦,所以释尊出现世间; 释尊出现世
间, 宣说正法律,就是专为救度迷惘的众生,从生死此岸到
涅槃彼岸。 因此,释尊成道后的四十余年间,仆仆奔走于恒
河 ( Ganga ) 的两岸,说法、教化,广度众生,赢得“于救
护中最为第一”(大 23.911 上)之“大医王”(大 2.105
中)的美誉。  
佛是“大医王”,因为佛“善知病”; “善知病源”;
“善知病对治”; “善知治病已, 当来更不复发”(大
2.105 上)。 如此彻底
118 页
地疗治众生病苦,故得此赞誉。 既然佛是“大医王”,那么
, 何故释尊在《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中,禁止僧众从事
“和合汤药”(大 12.1110 下)的工作,以“和合汤药”为
邪命之一呢?这个问题, 我们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以下简称《根有律》)广律,提婆达多 ( Devadatta ) 用
“悉达多善能学得如是医疗,以因此法能自济人”; “佛知
善术, 方欲众人,皆随己故,而作斯法”(大 24.174 下)
的言辞,诋毁释尊,当可明白。  
 释尊的本意, 是不希望佛弟子用医术博取世间的名闻利
养,而忘了出家本事。 故在涅槃前夕,仍谆谆教诲弟子,不
应“和合汤药”、不可“以此自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上
,僧众难免四大不调,身受病苦。 此时,释尊会慈悲开示︰
应当看医、吃药。  
 佛开示弟子看医吃药,还只是治标而已。以《杂阿含经》
“大医王”的条件来看,如此尚不足以称为大医王 ( 注 1)。
依据经律的记载, 释尊为彻底解决佛弟子之病苦,提出了正
本清源之道──“预防胜于治疗”。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必
须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以提高生活品质; 做好环境与个
人卫生;以及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等。 若一旦
生病, 释尊开示了“身苦患,心不苦患”(大 2.33 中),
乃至达到心不苦,身也不苦的方法。 而释尊自己“身婴病苦
, 受诸痛恼,几将命没”时,亦以“无相三昧观察,令苦停
息”(大 24.387 上)的方式,解除痛苦, 这是以“法”治
疗病苦。 另外,释尊亦开示“医药”的治疗,以及在制限上
,予病比丘某些特殊优惠,以减轻身心负担。 并以身作则,
亲自照顾病比丘。 为病比丘澡浴、浣衣、整理环境。并劝勉
、叮咛僧众“汝等同梵行人, 病痛不相看视,谁当看者?汝
等各各异姓异家,信家非家,舍家出家,皆同一姓。 沙门释
子, 同梵行人,不相看视,谁当看者”(大 22.445 中)?
僧众间, 务必发挥同道精神,平时和合相处,病时互相关怀
、互相照顾。 又说明照顾病比丘时,应持的态度、照顾的方
法,以及应留意的事项等。如
119 页
此,从根源上彻底解决众生病苦,方有“大医王”美誉。 以
下拟就《根有》广律为依据, 探讨佛教(以僧众为主)的医
疗保健。 而“法药”部分,暂且从缺。 
 关于佛教的医疗保健, 拟分三大项来说明︰ 
 第一大项,是预防胜于治疗部分。 此中又分三点来说明
。   
一、 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印度由于地形、气候的特
殊,温差极大。 而大部分地区是经年热浪袭人,酷暑异常。
如此不理想的环境,容易遭受病苦袭击。 尤其在炎热,干旱
、饥馑的荒年,稍一不慎,就流行传染病。 这种情形,可藉
由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来解决。   
二、做好环境和个人卫生︰脏乱污秽, 是落后的象征,
亦是国民公德心的不足。 同时,脏乱污秽是病菌的温床、传
染疾病的媒介。 为避免疾病感染,住民应有共同维护环境整
洁的公德心,和注意个人卫生的理念。   
三、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和注意饮食卫生︰谚云“病从
口入”, 故日常生活,注意饮食的清洁,和培养良好饮食习
惯,亦是杜绝传染的要目之一。   
第二大项,是佛教的医疗保健部分。 此中亦分三方面来
讨论。   
一、从制限上来说︰比丘由于生病, 痛苦不堪,或身体
羸瘦,四肢无力; 而看病者,因照顾病比丘,分身乏术,无
法随众。 此时,释尊对于病比丘、看病比丘,会给与某些特
殊规定和通融,以减轻病者、看病者的身心负担。   
二、释尊的应病与药︰应病与药, 有两种情形︰一是医
人教病比丘治疗方法, 而病者或囿于制限,或释尊未许,而
不敢采用,故病苦依旧。 此时,释尊会以特案处理︰病时可
,病瘥即止。 二是释尊自己直接指出,某病应如何处理,应
服何药,病即可瘥。   
三、照顾与关怀病比丘︰若比丘病, 谁应照顾?照顾者
应持何等
120 页
的态度?照顾的方法,以及应留意的事项等。   
第三大项,是杂类医疗部分。 主要是收录印度当时,流
传在佛教界, 和一般社会上的一些特殊药方,以及医疗法。
藉以窥见印度医学文明的梗概。
贰、预防胜于治疗  
印度位于南亚, 因地形、地质的特殊,气候差异很大。
有些地方,夏季温度高达摄氏 118 度;而寒冷地区,则在零
度以下 ( 注 2) 。 总的说来,印度是属热带气候,经常是艳
阳高挂,吹的是热浪火风,酷暑异常。 如此的环境,稍一不
慎即感病苦,甚至流行传染病。 根据律典的记载,佛世时,
王舍城 ( Rajagrha )、 毗舍离( Vaisali 又名广严)城、
温逝尼国 ( Ujjayani ) 等, 都曾遭受疾疠的侵袭 ( 注 3)。
, 以致造成“病死弥盛,送出城门,丧车相及”(大 24.20
上)的惨状。 因此,释尊为使僧众免于疾疫的困扰,开示了
预防胜于治疗的对策。 归纳起来,不外是改善生活环境、注
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等。
一、改善生活环境  
如前所说, 佛世时,王舍城、毗舍离城、温逝尼国,曾
遭受疾疫的侵袭。 疾疫流行的原因,律中说是“非人”(大
24.19 下)“行疫灾鬼”(大 24.20 下)作怪所致。然而,
我们若再深讨︰在什么情况下, 王舍城遭受“非人”、“行
疫灾鬼”的侵袭?什么原因灾疫才得以停息?如此, 当可明
白个中原因。 依据《根有》广律记载︰王舍城被邻国军队侵
入,践踏苗稼; 继遭大雪雹,损伤农作物;又兼“五百泉池
, 自然涸竭,天复无雨,国中饥馑,人亦不安,城外流水,
咸散毒药”的情况下, 才招致“非人得便,起大疾疫”(大
24.19 下─ 20 上)。 而当释尊到摩揭陀国界时,以“佛威
力,诸风神王,起妙和风,吹去毒水,悉令涸干。 诸水神王
,皆涌八功德水,泉池溢满,空注
121 页
甘雨。 信佛善神,咸驱疫鬼,疾死休息。四方兵众,闻佛入
界,各自退还”。 又“国内诸人,贸易交会,外国闻已,更
将种种货物,互相卖买,国内丰足”(大 24.20 上、中)。
  由上, 可知王舍城传染病流行,实是天灾人祸所引起。
亦即战争、久旱、饥馑导致疾疫丛生。 而由于佛的威神之力
,天降甘霖、战争止息、物产丰足,故疾疫得以寝息。   
释尊慈悲, 为解除众生因天灾人祸所带来的灾难,尝致
力于消弭战争; 促进于国族和平;亦奖励僧众,用心维护绿
色水库,以调节气候,避免酷热、干旱,带来病害。  
 在消弭战争方面︰释尊曾和阿难, 在雨势大臣之前,一
答一唱,打消了未生怨王攻打佛栗氏国之野心。 亦曾坐在枯
树下(或云小树、舍夷树), 回恶生(毗琉璃)王伐释种之
师 ( 注 4) 等。  
在调节气候、 改善环境方面︰可分酷热和严冬两季节来
说。  
( 一 )、在酷热时候,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多种树木。 因
为树林是最好的绿色水库, 它可以调节气温,防止水灾,防
止干旱。 律中记载︰有次,摩揭陀国影胜王,在王舍城附近
,童山濯濯的胜身山,建大法会。 国内善信云集,时当暑季
,山中无树,大众无处荫凉,被酷热所困,难过异常。 因而
释尊开示佛弟子,树可荫凉,僧众可多种树造林。 并教导种
树和照顾树的方法, 乃至叮咛弟子,必须等树长大,或者委
寄他人照料后,方可离去(大 24.286 上)。   
种树、等树长大, 需要数年时间,可说是费时费力的工
作。 故佛弟子应善加维护,勿任意砍伐树木,焚烧林野。律
中把这两件事, 制限为“坏生种”戒,和“造大寺”、“造
小寺”戒,以及〈杂犍度〉的“不放火”事。   
此中, “坏生种”和“造大寺”戒的事缘︰都是佛弟子
为了建立寺院,而随意斩伐树林,世尊遂加以制限的。 而“
造小寺”戒的事缘, 虽未言呢因砍伐树木而制,但观其精神
,是和“造大寺戒”相呼
122 页
应的。 以下试从各事缘来分析。 
 “坏生种”戒, 有两个事缘︰  
一是时逢严冬, 有比丘伐树造寺,致使天神老幼妇孺,
失其依止。 佛制“比丘不应斩伐其树,若斩伐得越法罪”,
且定“营作比丘行法”(大 23.775 下─ 776 上)。  
二是六群比丘, 亲自斩伐树木、花草,被外道讥嫌︰释
子沙门,斩树伐草,与俗无别。 释尊遂制“若复比丘,自坏
种子、有情村, 及令他坏者,波逸底迦”(大 23.776 上、
中)。  
至于“ 造大寺 ”戒,是憍闪毗 ( Kosambi ) 和瞿师罗
( Ghosila ) 间, 有棵大树,是婆罗门的室外教室,有五百
学童,在此上课。 每当佛弟子乞食经过,总被童子讥弄、嘲
笑。 遂引起阐陀 ( Chandaka ) 比丘不忍,夜顾工人,砍伐
大树,把地整平,钉上木桩,围上绳索,作为建寺基地。 此
举,引起婆罗门不快,讥嫌、骂詈。 释尊乃制︰比丘觅地建
寺, 应请众比丘往观预定地,若不请大众往观,而擅自独断
者,“僧伽婆尸沙”(大 23.689 上─ 691 中)。 
 而“造小寺”戒的事缘是︰众多比丘在建房舍之前, 未
有周详规划,当房舍建好后,觉得不适意,即舍去重建。 如
此荒废道业, 消耗信施,世尊遂制应量作小房,在动工前,
应请诸比丘往观建地, 必须是“应法净处,无诤竞处,有进
趣处” ( 注 5)方可。 
 如此, 此戒虽未言明是因砍伐树木而制,但建寺前,应
请众比丘,往观预定地,无诸妨难,经僧中羯磨通过方可。从
此条文来看,其精神和“造大寺”戒是相同的。 又此“造大
寺”、“造小寺”戒,汉译各部广律,南传《铜鍱律》, 都
有记载 ( 注 6)。 详查各部律的制戒因缘,都是因砍树、建
寺而起。 而世尊规定可以建寺的处所是︰“无难处”、“无
妨处”。 即以安全、方便,避免产生纠纷,招致讥嫌,破坏
水土、生态环境之处。 如说︰“难处者,有虎、狼、师子诸
恶兽, 下至蚁子,比丘若不为此诸虫兽所恼,应修治平地。
若有石、树株、荆棘
123 页
,当使人掘出; 若有陷沟、坑、陂、池处,当使人填满;若
畏水淹渍,当预设堤防; 若地为人所认,当共断,当无使他
有语” ( 注 7)。 又“难处名四衢道中,多人聚戏处,媛女
处, 市肆处,放牧处,师子虎狼恶兽处,险岸处,水汤突处
, 社树大树处,好田园处,坟墓处,或逼村,或去村远,道
路险巇,是名难处” ( 注 8)。 “无难者,是中无蛇窟、蜈
蚣、百足毒虫,乃至鼠穴。 ... 无妨处者,是舍四边一寻地
内, 无塔地、官地、居士地、外道地、比丘尼地、大石、流
水、池水、大树、深坑,如是无妨处” ( 注 9)。  
 其次, 《杂事》“不放火”的事缘是︰六群比丘老迈掉
举,常作无义事,被诸比丘告诫后,心生不忍。 见诸比丘在
林野树下宴坐,就故意在周围三面纵火,加以恼乱。 释尊遂
制“比丘不应焚烧林野, 若故作者,得空吐罗底也罪”(大
24.232 下─ 233 上)。  
从以上释尊呼吁佛弟子种树造林、 善觅寺地、不可随意
砍伐树木、焚烧林野的事缘, 看释尊制戒的精神,除了慈护
一切众生、防护世人讥嫌之外, 其深意,应有希望弟子珍惜
绿色资源,维护绿色水库之意。 如此,不仅可调节气温,得
到荫凉; 树林亦可储存水分,防止山洪暴发,造成水土流失
的灾害; 亦可防止干旱, 乃至因酷热、 干旱所引起的疾病
( 注 10)。 今日佛子,在汲汲建寺之余,实应痛加反省,每
每为了选择好地理建寺, 因而垦土、伐树,破坏自然环境,
忽视水土保持之行为!又建寺时, 怎样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
,维护环境的自然、生气、盎然,实是佛子一大课题。   
酷热的气候, 除了种树以调节气温之外,尚可用改善住
处、改善穿著、喝水、持扇等方式,舒解暑气。 在住处方面
︰释尊指示, 若比丘露地坐,可用遮阳“幕”遮太阳,以免
日光直接照射而感不适(大 23.782 上)。 又可作“地窟”
(大 24.269 中、下);“招凉舍”(大 24.263 中);“疏
堂”(大 23.787 中)等,以避暑气。 若湿气太重,引起痰
荫症, 可作“大舍”, 四边安檐、柱固定, 以安住之(大
124 页
24.269 下 )。衣著方面︰若实在太热,于自己房内,可以
“但著下裙, 及僧脚崎 ( 注 11),随情读诵,并为说法,作
衣服等,于四威仪,悉皆无犯”(大 24.263 中); 亦可穿
“疏薄衣”(大 24.270 上)等,以消解暑热。 此外,可“
持扇”扇凉(大 24.229 上); 若热渴逼身,应蓄“水罗”
, 滤水饮用(大 24.224 下), 或蓄“饮水铜盏”(大
24.246 中),取水引用。又为方便外出的行者,或来寺参观
的信者, 寺中应“置净水瓶,供渴乏者”(大 24.247 中)
随意饮用。 而炎夏时节,营作寺务,应该在午前,可减免热
暑疲累(大 23.663 中)。  
( 二 )、在严冬季节, 僧众应如何御寒呢?住处方面,
寺院之作,可避暑、防寒,是不言可知的。 若风雪来袭,实
在太冷, 释尊开示︰可作“温堂”(大 23.787 中),寒冷
时居住。 衣著方面,以“三衣”御寒。若在雪地,可穿“富
罗” ( 注 12), 以防霜雪侵害, 致双脚劈裂(大 23.1057
中)。 而行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坐具,以免寒夜遭冻致病
(大 24.224 中)。 若寄宿俗家,卧具不足,不可独占,致
他人苦寒。 应“众人得被,卧时通覆,必欲经行,可被私物
,若被众物,得恶作罪”(大 24.2 31 上)。又比丘不可披
长毛緂。 不过,若寒冷时,得长毛緂,应该“毛向外披,但
得端坐,不合经行”(大 24.233 下)。 若俗人供养厚白叠
帔, 纵使天寒,不可披出寺外游行,应“于彼衣上,将染色
物覆已方披,若僧祇衣,帔内以物替,外将物覆,然后方披”
(大 24.231 上)。又天寒地冻,比丘可受“床”,以免卧在
地上,著凉受病(大 24 .250 中)。而在冬季,营作寺物时
,应在午后作(大 23.663 中); 若营作比丘的卧具,虽不
满六年, 但已不能御寒,可向僧伽乞“六年内更作敷具”羯
磨,作新卧具使用(大 23.736 下)。  
 此外,较特殊的是,有比丘住在小精舍,难耐苦寒。 居
士供养“日光珠”, 释尊慈允“若须日光珠者,听蓄,随时
出火”取暖(大
125 页
24.270 下)。 此“日光珠”,律中未明何物所作,不知是
否如今之“怀炉”类? 
 以上, 是释尊开示弟子,可以藉由消弭战争,促进族群
和平; 维护绿色资源,调节气温;改善住处、穿著等等
, 来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以防犯、杜绝
病苦的侵袭。  
 其次,将讨论关于环境和个人卫生方面的问题。
二、环境和个人卫生  
在日常生活上, 维护环境整洁,注意个人卫生,都是避
免染病的重要一环。  
( 一 )、在维护环境整洁方面,如前所说, 树可荫凉,
佛弟子应爱惜绿色资源。 既然树可荫凉,佛弟子就不应于“
树林下,大小便利”(大 24.247 上), 以免污秽臭气,破
坏环境,而无法享受荫凉之乐。 又不应随意在“青草上”、
“水中”、“温堂”、“空宅”、“无草处”等地方, 大小
便利 ( 注 13)。亦不得把大小便、咦唾等不净物,任意丢弃
在青草上,或墙外,致粪秽狼藉 ( 注 14),遭人讥嫌。既然
不可随处大小便, 寺院、 精舍, 应在“寺后西北隅”作厕
所。 厕所要安装“门扇”、“横店”。 厕 所外面,应放置
“洗手足处,及著瓶处”;亦应放木履,上厕时穿著。欲入厕
,不可仓促闯入,应“弹指謦咳”,令人知晓。 僧中大众,
应轮值打扫厕所,安置草叶、泥土等,以防臭气外泄, 或损
伤飞虫(大 24.247 上)。
  又,寺里要作浴室(大 24.219 上; 283 中),以免僧
众因在屋檐下洗浴,而污损壁画( 283 中)。寺中的东南角
,作洗脚处,以免随地濯足,招致虫蝇乱飞( 229 上; 425
上)。 寺中四角柱下,各安唾盆,免得随处咦唾,致污秽寺
地,令人恶心生厌( 2 70 中)。 寺中亦应作小水坛,洗钵
盆用,以免洗钵水,招来蝇蚁( 425 上)等。 
 而寺院内外环境,必须时常打扫,保持清洁。 律中记载
︰有次,
126 页
释尊看见逝多林 ( Jetavana ) 寺,地上脏乱不堪, 就亲自
拿起扫帚,清扫寺地。 时舍利子 ( Sariputra )、大目乾连
( Mahamaudgalyayana)、 大迦摄波 ( Mahakasyapa )、阿难
( Ananda ) 诸大声闻,见释尊扫地,亦马上加入行列。如此
上下一心,不久,逝多林寺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随后释尊
开示了扫地有“五胜利”, 并规定以后寺里大众,应定期集
合,一齐大扫除,整理环境(大 24.266 中 267 下)。又
吃饭的斋堂, 亦应注意整洁,如释尊说“食处,应先洒水,
次扫全净,然后敷座,方成应法”(大 24.262 下)。   
( 二 )、关于个人卫生方面, 律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比
丘在营作事务, 或打扫环境后,满身都是尘土,方服也污垢
不洁,就到聚落托钵乞食。 被世人讥嫌︰不如佣作人。佣作
人尚且知道在吃饭前, 先放下工作,挥去尘土、洗净手脚。
而沙门释子,竟不知整洁容仪,就邋遢地到聚落乞食。 于是
,释尊规定“准量日时,早须休作。 若乞时者,当整容仪,
方行乞食”; “既扫地了,除去粪秽,应可洗身,若不洗者
,以水湿手,拭去尘坌,洗手濯足,如常所为”(大 24.267
下)。  
 工作完了, 要整洁容仪,而出外游行,欲到寺里,亦应
“随有水处, 安置衣钵,抖擞衣已,次浴身体,下至手足,
洗灌尘垢, 添净水瓶,方以破布,拂拭皮鞋,然后披衣,容
仪详审,徐行入寺”(大 24.450 上)。  
 由上记载之事缘, 可知僧众应当留意清洁卫生、齐整容
仪等,才不致惹来不必要的讥嫌。 又招致讥嫌,是对整个僧
团声誉的负面影响; 而若因不洁,引起病苦,或感染他人,
将造成个人乃至大众生命的威胁。 所以律中教导僧众︰不可
故意把石头丢到水沟里, 致秽恶臭水, 溅污他人衣服(大
24.360 上)。而衣服当用衣架,或葛蔓、绳索悬挂,不可随
处放置,以免垢腻,或被虫蛀( 263 上)。道行外出时,三
衣应用“袋”装, 挂置肩上,免得日晒雨淋,或沾染尘垢(
274 中)。又僧众应在屏隐处嚼杨枝、刮舌垢( 264 下)。
事了,杨枝用
127 页
水洗过,方可丢弃( 376 下)。释尊亦开示,嚼杨枝有“五
胜利”︰一者能除黄热; 二者能去痰荫;三者口无臭气;四
者能餐饮食;五者眼目明净等,故僧众应恒嚼杨枝( 264 下)
。 而若比丘道行,无杨枝可嚼,可用“澡豆、土屑,及干牛
粪,以水三遍净漱”后,即可用食( 265 上)。 
 比丘日常应持“面巾”,擦拭头面垢腻( 270 上);常
“洗浴”( 847 中)、“洗足”( 229 上)、 剃发、剪爪
、除爪甲垢( 219 上,209 中、下)。剃发时,要换穿“剃
发衣”, 剃了应洗浴,至少洗五肢(头、手、足,273 中)
。 而洗澡后,不可身体湿淋淋就披上衣服,应用“拭身巾”
擦干( 271 中)。 又应量作“覆疮衣”(大 23.89 6 上)
, 遮盖疮口,以免伤口恶化,和脓血染污僧服,且应经常换
洗(衬身衣亦是,大 24.270 下)。 而女众应蓄月期用的“
病衣”(大 23.1011 下,大 24.364 下),大众病衣,不可
私用(大 23.1011 下)等。  
又,关于洗净,律中有一事缘,相当有趣。 起源是︰有
一婆罗门,性喜洁净,爱愿出家。 不过,他要找个洗净如意
者,方依他出家。 于是他游方寻觅。首先,巡历外道、婆罗
门修行之处,窥伺洗净之法。 发现有不洗净的;有入池中,
用上百土块洗净的。 如此不净和繁琐净法,都不称意。最后
,来到逝多林。 偷窥舍利子洗净。见舍利子洗净如仪,仰慕
欢喜,而归敬出家。 于是释尊云︰凡归依于我,以我为师者
,咸应洗净如舍利子。 若人不作如是洗净者,“不应绕塔行
道, 不合礼佛读经,自不礼他亦不受礼,不应啖食,不坐僧
床, 亦不入众... 汝等皆应依我言教,无得自欺,作不净法
, 懈怠放逸,为下品行,当堕恶道”(大 24.276 下─ 278
上)。  
 以上, 是释尊钜细靡遗地教导弟子,如何维护环境整洁
,和处理个人卫生的种种方式。 由此我们可知,维护环境整
洁,是大众应有的公德心,也是大众应尽的责任。 而卫生问
题,不只是个人问题,在缘
128 页
起相依相成的世间, 个人卫生,影响所及,是整个僧团、社
会、国家。 所以要预防生病,杜绝病菌感染,大众应同心协
力,共同维护环境整洁,和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三、良好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  
要杜绝病苦的侵袭, 除了上面所说的改善生活(居住)
环境; 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之外,还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注意饮食的卫生,以免病从口入。  
 说到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和注意饮食卫生,不禁令人怀
疑,佛弟子赖托钵乞食,以维持色身; 又当檀越布施时,佛
弟子应随他所施,而不能要求施物的内容。 那么,如何作得
到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呢?  
( 一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方面, 我们从《佛垂般涅槃
略说教诫经》, 释尊告诸弟子︰“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
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如蜂
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
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
不令过分,以竭其力。”(大 12.1111 上)从如上教诲中,
当可体会︰释尊开示弟子,饮食要知量知足。 不暴饮暴食,
贪得无厌,即是一种良好的饮食习惯。 律中释尊亦告诸弟子
,不可“索美食”;“展转食”;“足食竟更食”; “非时
食”;“不受食”等 ( 注 15) 。即是希望佛弟子,能知量知
足,“于好于恶,勿生增减”的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 二 )、注意饮食卫生方面,佛弟子托钵乞食, 是无法
要求施物的。 而僧众可以掌握的是,装食物的食具──钵,
要擦洗干净、保持干净; 托钵回来的食物,不要放太久,以
免变质;以及注意饮水清洁等。  
 律中规定︰佛弟子用水, 应用“水罗”滤过,方可饮用
,不得“受用虫水”(大 23. 828 中、下;大 24.224 下)
; 若、蜜、糖、油、醋、 水浆、及醋乳、酪饼、果等中有虫
,亦不得受用(大 24.828 下
129 页
)。 因为受用有“虫”的食物,是杀生、伤慈的行为。而我
们若从佛陀等视一切众生, 不忍伤害一切众生的理念,来看
不得“受用虫水”戒︰虫是众生,不应伤害。 人亦是众生之
一, 释尊当亦不愿佛弟子因饮用了有“虫”之不洁食物,而
感染病苦。  
 又律中制定︰佛弟子不得在“水中大小便”(如前环境
整洁和个人卫生中之说)。 这个规定,释尊将入灭,与侍者
阿难前往拘尸那 ( Kusinagara ) 途中, 在波波 ( Pava )
城附近,因背痛、口渴、嘱阿难往脚俱多 ( Kakuttha ) 河
取水。适巧五百乘车渡河,水皆浑浊,不得清水(大 24.390
下─ 391 上)。阿难以浊水奉佛,在结集会上,还被大迦叶
指责一番( 450 上)。从此事件来看,亦可体会不得“水中
大小便”,以保护水源清净之重要。 另一方面,若随意在“
水中大小便”, 或把粪秽不洁之物,丢弃水中,不仅污染水
源,亦容易感染传染病。 回顾今日学者及环保人士,一再强
调水资源污染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健康威胁, 我们益发体会
“不得水中大小便”之延伸解释──不得污染水资源的重要
性。  
 另外, 律中有食“曾触食”(或作“残宿食”)戒,其
事缘是︰有位哥罗比丘, 每次出外乞食,若得到的食物中,
是“湿饭者,以钵受之;若是干饭,置钵巾内。 既得食已,
所有湿饭,当日食之;干饭晒曝,举之瓮内。 若遇风寒阴雨
,即以暖水润渍,用充其食”(大 23.824 下)。 这种举动
, 被释尊知道了以后,释尊嫌毁哥罗不寂静,不知少欲知足
,而赞叹知足常乐之道。 亦即食“曾触食”,是不寂静、不
知足的行为。 不过,这个事缘亦可从饮食卫生来看吧!印度
隶属热带气候,在酷热的气温下,食物的保存时间不长。 早
上的饭菜, 午后可能已馊了,何况隔夜、或更久呢?释尊制
不得食“曾触食”, 该有卫生、健康的考量吧! 
 关于饮食卫生,律中还有一记载。 事缘是︰大世主(大
爱道)比丘尼,出外托钵,乞得满钵食物。 在归途中,被婆
罗门吐唾,污染了
130 页
钵中的食物。释尊遂制︰“尼乞食时,应持钵络,掩盖而去”
。 如此,可遮尘土,亦方便擎拿(大 24.372 下)。  
佛弟子要注意饮食卫生, 相对的亦不可忽视食器的清洁
。 故释尊开示︰若装酥蜜、油、沙糖之瓨瓶,油腻难洗时,
可“取置深水中,渍七、八日,待诸鱼鳖, 唼尽油腻”(大
23.826 中);而“凡是钵者,当须净洗”(大 23.745 中)
; 不应“随秽恶地”(大 24.233 下)、“随何地”( 234
上)放置钵;亦不把“恶物”放于□内( 283 下);乃至不
以大钵盛“死胎”( 360 上)等。此中,不可随意随地摆放
钵方面,律中有一事缘,相当独特。 律中记载︰有一边国地
方, 居民彼此都很生疏恶贱,纵使是自己父母、兄弟、姊妹
,也是不相往来、亲近。 所以,释尊叮嘱比丘︰若到此国乞
食, 可于“巷陌乞食之处,作小曼荼罗坛,应置钵已,在一
边住, 心缘于钵,有施食者,令著钵中”(大 23.826 上)
。 如此,本来不可随地放置钵,但为适应边国民情,故方便
的作一小坛,放钵乞食。 这种情形,亦应是戒律是随方毗尼
的确证。 ( 注 16)
以上, 是有关于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以
预防、杜绝病苦的问题。 虽然《根有》广律在这方面的著墨
不多, 我们从有限的资料,仍可体会到释尊对僧众饮食习惯
、饮食卫生的关心。  
 上来讨论了一、改善生活环境; 二、环境与个人卫生;
三、良好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等问题, 这些都是预防、杜绝
病苦的重要方式。亦是释尊解决众生病苦的良方。
参、佛教的医疗保健
  依据《杂阿含经》的记载︰佛世时, 曾有比丘因病痛所
逼, 痛苦不堪, 故而厌世, 举刀自杀,以结束生命的记录
( 注 17) 。病苦恼人,可见一斑。 如在前言所说的,释尊为
解除众生的病苦,开示了“法药”和“医药”的治疗。 以下
就来探讨佛教的医疗保健问题。
131 页
一、制限与开缘  
揆诸律典, 当比丘被病苦折磨,羸瘦无力,不堪随众生
活; 或看病比丘,因照顾病比丘,分身乏术,无法和众生活
, 此时,释尊会斟酌实际需要,于病比丘和看病者特殊的制
限与开缘,以减轻他们身心的负担。 以《根有》广律为例︰
比丘 249 戒中,和病比丘(包括看病比丘)有关的戒有︰尼
萨耆波逸提 2 条;波逸提 12 条;众学法 25 条;以及杂散
在各犍度中的一些生活规制。 以下以尼萨耆波逸提、波逸提
, 和犍度中的一些事例,来看释尊对病比丘、看病比丘的特
殊制限与开缘。  
 首先, 在波罗提木叉部分,为病比丘而定的制限有︰ 
  尼萨耆波逸提 30    “服过七日药”    
波逸提 88        “量作覆疮衣”  
此中, “服过七日药”学处,是酥、油、糖、蜜等,是
属于七日药。 病比丘于七日夜中,可自持守,随意服食,若
过七日限,则药应舍,罪应悔过(大 23.759 中─下)。 而
“量作覆疮衣”, 则是覆疮衣应长佛四张手,宽二张手,若
过量,应截去(大 23.896 上)。 此两者都是希望佛弟子,
虽然是病时所须物, 还是尽可能的“少欲知足,易养易满,
知量而受,修杜多行”(大 23.759 中)。   
其次, 为病比丘而开缘的制限有︰    
尼萨耆波逸提 2     “离三衣宿”  
波逸提 31       “展转食”  
波逸提 32       “施一食处过受”  
波逸提 34       “足食竟更食”  
波逸提 36       “别众食”  
波逸提 40       “索美食”  
波逸提 52       “触火”  
132 页
波逸提 60       “非时洗浴”  
波逸提 79        “饮酒”
为看病者而开缘的有︰  
波逸提 77       “不与欲默然起去”  
波逸提 80       “非时入聚落”  
波逸提 81       “食前食后行诣余家不嘱授”
  此中, 波逸提 77、80、81 三条,都是为方便看病者照
顾病人,所作的通融。 亦即看病者为了看顾病人,难免无法
随众作息, 所以在众僧“如法评论事”(大 23.856 下)时
;或者需要“非时人聚落”( 864 下);或“食前食后行诣
余家”( 866 中)等,可向僧众言明,即可离去。 
 又为病比丘而开缘的九条戒中,尼萨耆波逸提 2 “离三
衣宿”戒, 是比丘外出游行,应三衣随身,不可离三衣而宿
。 不过,若老迈龙钟,或生病羸瘦,无力携带,可在僧中作
“不离僧伽胝”羯磨。 如法作后, 即可离衣游行人间(大
23.712 中─下)。波逸提 52 “触火”戒,是比丘不可然火
, 或教人然火,除非是“风病得火为良,当须近火”外,不
可“无病为身”而然火(大 23.827 下)。 不过,寺院中可
设立“然火堂”, 为免烟熏损物,病人应在寺外,或中庭然
火,待烟尽方持入室(大 24.283 中)。 波逸提 60 “非时
洗浴”戒, 释尊制比丘半月半月洗浴,若热时、病时、作时
、行时、风时、雨时、风雨时, 可随意洗浴(大 23.847 上
─下)。  
 比丘病时可洗浴,在〈杂事犍度〉亦有相同说法。 如
说︰比丘生病,医生处方是洗浴身体,就可痊愈。 此时可入
浴室澡浴,以除病苦。 释尊并教导浴室的作法,室中的陈设
,以及洗浴的方法等(大 24.219 中─下)。 而浴室外,可
依据“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图像(大 24.283
中),以作庄严、警众之用。 
 此外,波逸提 31、32、34 、36、40、79 等六条,是属
于饮食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