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慈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慈悲
  慈悲不但是所有人类进化的大道,也是人类存亡绝续的道路。 凡能生起利他之心的人,就必然是位真正值得吾人景仰尊崇的对象。因为内心生起无限利他之心,不只是个人世界喜悦和幸福的泉源,更能利益无数苍生,凡是有缘能与此人相遇亲泽之人,即使是十恶不赦之徒,都会在生命中受到极大震撼而改变一生。
  人间彼此的相互慈悲可分两种:一种含有烦恼,另一种不含烦恼。不含烦恼的慈悲,愈审察愈稳定、愈清楚,历久弥坚。但含有烦恼的慈悲,过一两天就没了。
  当我在陌生之地遇到陌生之人时,我的心里没有障碍、没有隔阂。即使我们是初次会面,我也能像对老朋友那样与你交谈。在我心中,我们既都是人,你们就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们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我能畅所欲言,如对老友。有此感觉,我们就能毫无困难的沟通,就能心心相印,不是只说几句漂亮的话,而是真的心心相印。
  爱与慈悲是人类基本的品质,从佛教徒的观点看来,爱是一种希望帮助他人获得快乐的态度,慈悲是一种愿他人脱离痛苦的渴望。慈悲不是一种自私的心态,并不因为“他人是你的朋友,你才希望他们脱离痛苦”,真正的慈悲甚至扩充到包容敌人,因为慈悲来自看见其他生命的苦痛,其中包含你的敌人。当你看见敌人受苦,即使他们曾经伤害过你,你都能发出真正的慈悲心。
  虽然讲悲心的主要是菩萨乘--大乘--的经典,其实所有佛教的理念都是建立在悲心上。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两句话来表明。第一句是:“你必须助人。”这包括了所有大乘法。第二句是:“若不能助人,亦应不害人。”这是全部的小乘法。这表达了一切道德的基础,那就是不害人。大乘法和小乘法都是立基于爱心和悲心。佛教徒如能助人,即应助人,若不能助人,至少也要不害人。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人一点帮助。慈悲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不由自主的希望众生脱离苦痛,你不能忍受他们受苦,希望解除他们的苦难。第二种慈悲不只是希望他们离苦得乐,更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感,一种解除他们苦难的承诺,使他们脱离困境。当你觉悟众生都处于不恒常的状态,却又执著有一个坚实的自我,因此,他们困惑又受苦,你更加深了这种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引发出为他人谋福利的责任感,鼓励我们把责任担负在自己的身上。当我们觉悟虽然众生在本质上是互相依赖的,但他们仍然紧抓住自我存在的观念,这种理解加强了第三种的慈悲心。慈悲中包含了这份了悟,是最高层次的慈悲。
  敌人对我们很有益处,我们需要修练容忍、宽恕与耐性等控制忿怒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个制造问题的人,给了我们学习容忍、宽恕与耐性的机会。
  当一个被忿怒所掌握的人伤害了你,你与其感到忿怒,应该对这人产生一丝慈悲与怜悯,因为他正在受苦。当你如此的反观,它将帮助你减轻忿怒的冲击。当你如是训练自己的心念,你将逐渐能够扩展自己对众生的慈悲心,其中并包括你的敌人。
  慈悲或是利他的动机真是太美好了。有时,我有一种赞叹的感觉:人类能够培养出这种利他的心境,它真是获得内心的力量、快乐、以及未来成功的一种宝贵资源。
  假使我们的幸福或他人的幸福都是完全独立,与别人毫不相干,我们或许可以不管他人,但情况不是这样,我无十不予他人相关,而且还深深的依赖他们:当我是一个普通人,当我走上菩萨道,当我有一天得成正觉,思及于此,利益他人的重要性自然出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平心静气
下一篇:一日与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