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清代台湾之佛教寺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枝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寺院
  佛教传入中国,已阅二千余年,深入民间,传布至广。其传入台湾,当始自明郑时;迨清初,随闽粤移民渐多,陆续传来,乃属南方佛教禅宗分派之临济宗及曹洞宗。惟其设施,虽称巨刹者,论其规模,远不及大陆之丛林,少有山门、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禅堂、斋堂、方丈、客殿、库堂、钟楼、鼓楼等结构具备齐全者;则其号称“某岩”,按彰化县志祀典志云:“山寺也,闽人呼山寺曰岩”,然其内容,类多斋堂之较具规模而已。何况,通俗道教乃至民间信仰之浸润,深蒙其色彩,不但寺、庙混淆不清;甚至寺院名存而实亡,如同庙宇;庙宇徒挂寺称,盛行扶鸾;或前殿为庙宇,后殿为寺院,两者并存等迹象,比比皆是乎。其本尊,以观音佛祖、释迦佛及祖师等居多。尤其观音佛祖或称观世音菩萨,俗称观音妈;以其救苦救难,济度众生之女
  188
  神,信仰独盛,祭典除农历二月十九日诞辰外,有者于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九日亦举行例祭。至其传说,则观音济度本愿真经云:“尔时,慈航尊者在大罗天宫,逍遥胜景,座八宝金莲、受用无疆;慧眼遥观,见东土众生,贪迷酒色财气,利锁名缰,造染罪愆,六道轮回,转报不一,醉生梦死,脱骨如山,冤冤相报,皆无了期。尊者不觉慈心悲念,曰:‘吾自混沌分判以至于今,为救众生,托化东土,劫劫度人,功证无上正等正觉。今乃周末之际,人心大变,杀淫滔天,观此众生冤孽,何能解消,黑气盘空,实属骇人。吾观男子哩[里]亦有知觉三教之理,明善穷源;但视女子,不明天理循环,世所禁戒,有堕落不堪者也。细思尘苦,可悲可叹。吾不如下世,脱化女身,解此五浊之灾,作以后世榜样,使妇女亦好知非改过,逃脱轮回之苦,免却地狱诸刑、血河之艰,同登菩提觉路,共享极乐美景,方如吾愿。’当即启奏瑶池金母无极天尊前。??辞别诸佛菩萨,往东而来。??诸佛菩萨齐送慈航,来至兴林国,霞光照彻宇宙,遍满乾坤,东岳、城隍、土地等神,齐来迎接。??伯牙国母梦中恍惚,睹一太阳落于身怀,??腹中有孕,??娘娘生下公主,报与庄王知道,庄王曰:‘长女妙音,次女妙元,伊取名妙善’,??公主自幼荤乳不食,及长,至五六岁时,秉性善良,心灵异常”,可见主要在于济渡妇女,而三教已臻混淆,浑然成为庞杂民间俗信之概。职是之故,本章仅将有关佛教设施,大体分为寺院、斋堂、地藏庵、祖师庙及其他而录之。
  189
  一、台湾县
  慈云阁 在东安坊诸罗崎顶,康熙三十五年诸罗知县周钟瑄建,乾隆十六年诸罗县周芬斗修,嘉庆八年里人王琳等鸠众重修。(谢志卷五、外编、寺观)慈云阁:在东安坊,康熙三十五年诸罗知县周钟瑄建,乾隆十六年诸罗知县周芬斗修,嘉庆八年里人王琳等重修。(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观音宫 在东门外(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大东门外,雍正间里众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宫:在东门外(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龙山寺:在大东门外,雍正间里众建,乾隆五十四年里人王拱照等倡修(谢志卷五、外编、寺观)。龙山寺:在大东门外,雍正时里人公建,乾隆五十四年里人王拱照等修(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弥陀室 在附郭之东;庭宇幽静,佛像庄严,傍植槟篁,名花芬馥,可供游咏(高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弥陀室:在附郭之东;庭宇幽静,佛像庄严,可供游玩(周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弥陀寺:在永康里,邑东郊外,年久倾圯,僧徒散去;僧一峰至自武彝山,有志重兴,托迹偏厢募化,以供香火;(康熙)五十七年监生董大彩建中殿一座;五十八年僧鸠建阎君殿于西偏,暨僧房六间;东偏三官殿,则监生陈仕俊倡义,首襄其事焉。(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弥陀寺:永康里东门内,年久倾圯,康熙五十八年僧一峰至自武彝,募化重兴;寺田在凤山县嘉祥里
  190
  呵嗹甲尾园一所,年收粟七十二石;又寺后园一丘,黄士甫、曾亨观捐置为本寺香灯(刘志卷十八、古迹、寺观)。弥陀寺:在东门内永康里,年久倾圯,康熙五十八年僧一峰至自武彝,募化重兴;寺田在凤山县嘉祥里呵嗹甲尾园一所,年收粟七十二石;又寺后园一丘,黄士甫、曾亨观置为本寺香火(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弥陀寺:在大东门内永康里,伪时建,岁久倾圯;康熙五十七年监生董大彩鼎建中堂;五十八年武彝僧一峰募建西堂及僧房,监生陈仕俊倡建西堂;有寺田,坐凤山县嘉祥里呵嗹甲尾园一所,载租谷七十二石;又园一所,坐寺后,里人黄士甫、曾亨观捐置(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弥陀寺:在东门内永康里,年久倾圯,康熙五十八年僧一峰至自武彝,募化重兴;寺田在凤山县嘉祥里呵嗹甲尾园一所,年收粟二十二石;又寺后园一丘,黄士甫、曾亨观置为本寺香火(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弥陀寺:在大东门内永康里、伪时建,寻毁;康熙五十七年里人董大彩修建;五十八年武夷僧一峰募建西堂及僧房,里人陈仕俊复增建之;寺田坐凤山呵嗹甲尾,岁收租谷七十二石;又寺后园一所,俱里人黄士甫、曾亨观捐置;嘉庆四年董事黄钟岳、程肇荣等鸠众修(谢志卷五、外编、寺观)。弥陀宫:在县东,庭宇幽静,佛像庄严,傍植槟篁,名花芬馥,可供游咏(通志、杂识、祠庙)。弥陀寺:在大东门内,明延平郡王郑经建,康熙五十七年里人董大彩修,五十八年武夷僧一峰募建西堂,里人陈仕俊复增建之;殿宇宽敞,花木幽邃,为郡治冠(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191
  万寿寺 一名万寿亭,在小东门外永康里北,康熙五十年巡道陈瑸倡捐建亭二层,前为门,后为祝圣堂,先是祝圣在府儒学明伦堂内;五十五年诸罗县知县周钟瑄置香灯田五十甲,坐彰化赤涂崎庄,载租谷一百石;五十六年巡道梁文科于门外增建两庑:周缭以垣,东西立敷文、振武门,其右为射圃;复改堂为轩,于轩后再建祝圣堂,旁附僧舍;六十年飓风悉圯;雍正元年文武各官重建;五年巡道吴昌祚、总镇林亮,拨前总镇欧阳凯官庄园二十六甲,坐诸罗西港仔,年纳廍饷半张,供本寺香灯;乾隆十六年知县鲁鼎梅申文武各宪会商,以该处距城东门外约三里许,旷野荒郊,风雨飘荡,旋修旋剥,每逢万寿圣节、元旦、冬至,合属员弁俱于四鼓出城,联班庆贺,各衙署、仓库、营盘殊费弹压,而郡庠明伦堂业经更新鼎建,规制宽敞,内庭有奎光阁,峻耸辉煌,堪以安奉龙牌;详准,嗣后凡遇令节大典,俱就明伦堂行礼(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惟梁文科撰重修万寿亭碑记,载刘志卷二十艺文)。万寿寺:在小东门外永康里北,初为庆祝所,后改为寺,详见“政志”(谢志卷五、外编、寺观)。万寿寺:在城东永康里,康熙五十年建万寿亭为朝贺之地;雍正元年重建,后置僧舍供佛,置香火田五十甲;乾隆三十年新建万寿宫于城内,而寺仍存;然以寺租拨归崇文书院,渐就倾颓,今圯(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海会寺 康熙二十九年建,在府治北六里许;旧为郑氏别馆,荡平之后,总镇王化行、台厦道王效宗因其故址建为寺宇;佛像最胜,住僧云集焉,碑记载“艺文志”(高志卷九、外志、寺观,
  192
  周志卷九、外志、寺观)。海会寺:在永康里,郑氏旧宅也,距邑治四、五里许,康熙二十九年台厦王效宗、总镇王化行改建为寺,佛像庄严,寺宇宽敞,亦名开元寺(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海会寺:即郑氏北园也,康熙二十九年台厦道王效宗、总镇王化行改建为寺,佛像庄严,寺宇宽敞,亦名开元寺;寺田在寺后洲仔庄五十甲,又寺前园六甲零,又檨园一所,为本寺香灯(刘志卷十八、古迹、寺观;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但“香灯”作“香火”)。海会寺:一名开元寺,在永康里;伪郑氏建,为北园别馆,详见“古迹”;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总镇王化行改建为寺,并记;有田五十甲,坐寺后洲仔庄,园六甲零,坐寺后,又檨园一所,供本寺香灯;乾隆十五年巡道书成修。按诸寺俱奉三世尊,乃释迦牟尼文佛,生西方中天竺国;宗其教者,以本性为法身,德业为报身,并真身为三,其实一人耳(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惟其附录王化行撰始建海会寺记,从略)。海会寺:即郑氏北园也,康熙二十九年台厦道王效宗、总镇王化行改建为寺,佛像庄严,寺宇宽敞,亦名开完寺,乾隆十五年台厦道书成修;寺田在寺后洲仔庄五十甲,又寺前园六甲零,又檨园一所,为本寺香火(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海靖寺:旧名海会寺,亦名开元寺;在永康里,其初为郑氏北别园馆,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总镇王化行改建为寺,有碑记;置田五十甲,坐寺后洲仔庄,园六甲有奇,坐寺后,又檨园一所,以供香灯;十五年巡道书成修;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蒋元枢倡修,陈明梁董其事;嘉庆元年提督哈当阿修,改名今焉(谢志卷五、外编、寺观;惟王化行
  193
  撰始建海会寺记及哈当阿撰新修海靖寺碑记,均载该志卷七、艺文、二、记赋)。北园别馆:在永康里,伪郑氏为其母董氏建,后废,康熙二十五年巡道周昌因其地有茂林深竹,乃结亭筑室,为之记,且绘而图之,诸罗令季麒光颜曰“致彻”,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总镇王化行改为海会寺(王志卷十五、杂记、古迹;谢志卷五、外编、遗迹,但“伪郑氏”作“伪郑”)。海会寺:在台湾县治北五里,亦名开元寺,本郑成功北园别馆,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改建(一统志、寺观)。海会寺:康熙二十九年建,在府治北六里许,旧为郑氏别馆,荡平之后,总镇王化行、台厦道王效宗因其故址建为寺宇,佛像最胜,住僧云集焉(通志、杂识、祠庙)。海会寺:在县辖永康里,距大北门三里,为郑氏之北园别墅;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总兵王化行改建为寺,有碑记,尚存;置田五十甲、园六甲、檨圃一所,以供香火,延僧志中主之;花木幽邃,殿宇巍峨,为诸寺冠;乾隆十五年巡道书成修,改名榴禅;嘉庆元年提督哈当阿重修,又改名海靖,亦曰开元;寺祀释迦佛,并供明延平郡王神位(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观音亭 在永康里北路头,(康熙)五十四年李三建,僧人施茶亭中(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永康北路头,康熙五十四年里人李二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竹溪寺 在府治东南数里许,其间林木苍郁,溪径纡回,最为胜景,良辰佳节,骚客游人多
  194
  会于此(高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周总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竹溪寺:在永康里,距邑治二里许,径曲林茂,溪流环拱,竹木花果,堪称胜致,匾其山门曰小西天(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许,径曲林幽,清溪环拱,竹木花果,颇称胜概,匾其山门曰小西天;寺田在尖山庄一十二甲,年收租粟为香灯(刘志卷十八、古迹、寺观)。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许,径曲林幽,清溪环拱,竹木花果,颇称胜概,颜其山门曰小西天;寺田在尖山庄一十二甲,年收租粟为香火(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竹溪寺:在永康里,康熙三十二年建,颜曰小西天,径曲境幽,清溪环抱,有竹木花果之胜;香灯田坐尖山庄,计一十二甲(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许,径曲林幽,清溪环拱,竹木花果,颇称胜概,颜其山门曰小西天寺;寺田在尖山庄一十二甲,年收租粟为香火(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竹溪寺:在永康里;旧志云:径曲境幽,清溪环抱,有竹木之胜;香灯田一十二甲,坐尖仔庄;乾隆五十四年里人蔡和生倡修,嘉庆元年黄钟岳、吴邦杰等复鸠众修(谢志卷五、外编、寺观)。竹溪寺:在台湾县治东南二里,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建,林木苍郁,溪涧纡回,游人多集于此;董天工见闻录,寺旁门榜曰小西天(一统治、寺观)。竹溪寺:在府治东南数里许,其间林木苍郁,溪径迂回,最为胜景,良辰佳节,骚客游人,多会于此(通志、杂识、祠庙)。竹溪寺:在大南门外,康熙三十年建,径曲林幽清溪环拱,颇称胜概,颜其山门曰小西天,乾隆五十四年里人蔡和生倡修,嘉庆元年重修(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195
  。
  梦蝶园 在府治社稷坛南数百步,先是漳人李茂春寓此,筑茅斋以寄放浪之情,扁曰梦蝶;后易以陶瓦,清流修筑,日增胜概,改为准提庵(高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周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法华寺:在东安坊,伪时漳人李茂春构茅亭以居,名梦蝶处;后僧人鸠众易以瓦,供准提佛于中,改名法华寺;康熙四十七年凤山知县宋永清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匾曰离德昭明;殿后左右,建钟鼓楼二座,前后旷地,遍莳花果;又建茅亭于鼓楼之后,匾曰息机,自公退食之暇,时憩息焉(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法华寺:伪时漳人李茂春构茅亭以居,名梦蝶处,后僧人鸠众改建法华寺;康熙四十七年凤山知县宋永清建前殿一座,祀火神,置钟鼓二楼,前后旷地,遍莳花果;起茅亭于鼓楼之后,匾曰息机,退食之暇,时憩息焉。寺田寺后,荒埔一所约二甲余,台湾府蒋毓英给为香灯;又园在港西里大湖庄一所,凤山知县宋永清捐置为香灯(刘志卷十八、古迹、寺观)。法华寺:即李茂春梦蝶处,后僧人鸠众改建法华寺;康熙四十七年凤山知县宋永清建前殿一座,祀火神,置钟鼓二楼,前后旷地,遍莳花果;起茅亭于鼓楼之后,颜曰息机,退食之暇,时憩息焉。寺田在寺后荒埔一所约二甲余,台湾府蒋毓英给为香灯;又有园在港西里大湖庄一所,凤山知县宋永清置为香火(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梦蝶园:在台湾府治;漳人李茂春,明季举人,遁迹来台,构茅亭于永康里以居,名梦蝶处,今改为法华寺(范志卷十九、杂记、园亭)。
  196
  法华寺:在永康里,旧为梦蝶园:明举人李茂春所筑茅亭,别见“古迹”,康熙二十三年改今寺:知府蒋毓英拨寺后旷地二甲有奇,充为香灯;四十七年凤山县知县宋永清增建前堂为火神庙,乃置香灯园一所,坐港西里大湖庄;堂后设钟鼓二楼,结茅亭于鼓楼后,匾曰息机,四围遍莳花果(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梦蝶园:今改为法华寺,在永康里;漳人李茂春,隆武举人,遁迹来台,构茅亭居焉(王志卷十五、杂记、古迹)。法华寺:即李茂春梦蝶处,后僧人鸠众改建法华寺;康熙四十七年凤山知县宋永清建前殿一座,祀火神,置钟鼓二楼,前后旷地,遍莳花果;起茅亭于鼓楼之后,颜曰息机,退食之暇,时憩息焉;乾隆二十九年知府蒋允焄重建,殿宇巍峨,林木幽邃,备极胜概。寺田在寺后荒埔一所约二甲余,台湾府蒋毓英给为香灯;又有园在港西里大湖庄一所,凤山知县宋永清置为香火(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梦蝶园:在台湾府治;漳人李茂春,明季举人,遁迹来台,构茅亭于永康里以居,名梦蝶处,今改为法华寺(余志卷十九、杂记、园亭)。法华寺:在永康里,旧为梦蝶园;康熙二十二年改为寺,知府蒋毓英以寺后旷地二甲零为香灯费;四十七年凤山县知县宋永清增建前堂为火神庙,置香灯园一所,坐港西里大湖庄:堂后设钟鼓二楼,结茅亭于鼓楼后,曰息机亭,周莳花木(谢志卷、外编、寺观)。梦蝶园:在永康里,漳人李茂春遁迹于此。构茅亭居焉,今为法华寺(谢志卷五、外编、遗迹)。梦蝶园:在府治社稷坛南数百步,先是漳人李茂春寓此,筑茅斋以寄放浪之情,扁曰梦蝶;后易以陶瓦,清流修
  197
  筑,日增胜概,改为准提庵(通志、杂识、祠庙)。法华寺:即梦蝶园故址,康熙二十二年改为寺,知府蒋毓英以寺后之地二甲为香火,乾隆二十九年知府蒋允焄重建,并于寺前浚一池曰南湖,旁造一楼曰半月(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观音堂 在宁南坊,伪时建;原为五帝庙,今改祀观音(陈志卷九、杂记、寺庙)。观音堂:在宁南坊,伪时建;祀五帝,后改(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堂:在宁南坊,伪时建,后改祀五帝,今在五帝庙内(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准提阁 在广慈庵前(高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周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惟广慈庵在附郭县东安坊)。准提室:在宁南坊,伪时建,康熙四十六年道标守备娄广修(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宁南坊者曰准提室(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宁南坊,曰准提室,伪时建,康熙四十六年道标守备娄广修(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宫:在宁南坊者曰准提室(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准提堂:在宁南坊,伪时建,康熙四十六年道标守备娄广修,嘉庆三年李黄氏倡修,十四、二十五年监生黄拔萃、增生陈廷瑜及韦启亿鸠众修(谢志卷五、外编、寺观)。准提阁:在广慈庵前(通志、杂识,祠庙)。
  重庆寺 在宁南坊,道光元年增生陈廷瑜及韦启亿鸠众修旧址,改今名(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198
  观音宫 在西定坊道署东南隅,雍正二年巡道吴昌祚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宫:在西定坊道署东南隅曰观音阁,雍正二年巡道吴昌祚建(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观音宫 在大西门外风神庙后,乾隆十一年商民建,祔祀知府方邦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黄檗庵 在海会寺南数里,壬申年(康熙三十一年)灾于火,岁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僧继成募缘重建(高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黄檗庵:在海会寺南数里,壬申年灾于火,癸酉僧募缘重建(周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黄檗寺:在东安坊,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前祀关帝,后祀观音三世尊佛,僧房斋舍毕备,周围植竹,花木果子甚多(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黄檗寺:在东安坊,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四围竹木、花果甚多(刘志卷十八、古迹、寺观)。黄檗寺:在北门外,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四周竹木花果甚多(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黄檗寺:在大北门外,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竹木花果甚盛。康沙门正干,莆田人,吴姓;从六祖曹溪得法,归至福洲黄檗山,曰:“吾受记于师,逢苦即住,其在此乎”,遂即山建寺,是为黄檗初祖(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黄檗寺:在北门外,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
  199
  四围竹木花果甚多(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黄檗寺:在大北门外,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一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竹木花果甚盛,乾隆五十六年里人修。旧志云:康沙门正干,莆田人,吴姓,从六祖曹溪得法,归至福州黄檗山,曰:“吾受记于师,逢苦即住,其在此乎”,遂即山建寺,是为黄檗初祖(谢志卷五、外编、寺观)。黄檗寺:在台湾县北门外,本朝康熙二十七年建,寻毁,三十二重建(一统志、寺观)。黄檗庵:在海会寺南数里,壬申年灾于火,癸酉僧继成募缘重建(通志、杂识、祠庙)。黄檗寺:在大北门外,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寺僧募建,地大境幽,题咏者多,今圯(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观音宫 在府治镇北坊,前后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罗汉,俗呼为观音亭,相传最远,康熙三十二年后堂重建(高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周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观音亭:在镇北坊,伪时建,中奉大士,左右塑十八罗汉,康熙三十二年居民重修,并建后堂(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镇北坊者曰观音亭(刘寺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镇北坊,伪时建,康熙三十二年重修,并建后堂(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宫:在镇北坊者曰观音亭(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镇北坊,曰观音亭,伪时建,康熙三十二年修并建后堂,乾隆五十六年里人陈漳山等重修(谢志卷五、外编、寺观)。观音宫:在府治镇北坊,前后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罗汉,俗呼为观音亭,相传最远,康熙三十二年后堂重建(通志、杂识、祠庙)。观
  200
  音亭:在镇北坊,郑氏时建,康熙三十二年修,乾隆五十六年里人陈漳山等重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竹林寺 在镇北坊,堂祀观音,周围环以竹,遍植花果,寺虽窄狭,别具幽雅之致(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镇北坊,曰竹林寺,多莳花果(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竹林寺(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观音宫 在广储东里,伪时建(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广储东里(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广储东里,伪时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宫:在广储东里(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广储东里,伪时建(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观音宫 在广储西里,(康熙)四十四年同知洪一栋建(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广储西里,康熙四十四年同知洪一栋建(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广储西里,康熙四十四年海防同知洪一栋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宫:在广储西里,康熙四十四年同知洪一栋建(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广储西里,康熙四十四年海防同知洪一栋建(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观音宫 在大目降庄,乡人同建(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大目降庄(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大目降庄,康熙间里众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
  201
  观音宫:在大目降庄(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大目降庄,康熙间里众建(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观音亭 在罗汉内门(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罗汉门,雍正十一年县丞叶文炳建,乾隆十七年修(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亭:在罗汉内门(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罗汉门,雍正十一年县丞叶文炳建,乾隆十七年修,知县鲁鼎梅序(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二、澎湖厅
  观音堂 在妈祖宫西,康熙三十五年澎湖右营游击薛奎建;堂前有井二口,泉甘而美,为澎湖第一泉(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澎湖妈祖宫西侧,康熙三十五年澎湖游击薛奎建,门前有井二口,泉甘美,为澎第一(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观音宫:在妈祖宫西侧,康熙三十五年游击薛奎建;庙前有井二,甘美为澎湖泉第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澎湖妈宫西,康熙三十五年澎协右营游击薛奎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宫:在妈祖宫西侧,康熙三十五年游击薛奎建;庙前有井二,甘美为澎湖泉第一(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庙:庙在妈宫澳,距厅治五里,康熙三十五年游击薛奎创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祀大慈大悲南海观世音菩萨也,??今世之人,每诵观音经以求福祐,宜乎穷乡僻壤,皆有庙焉;若夫小说家以观音为庄王女,则更荒诞不经,存而不论可也(澎纪略、地理纪、庙祀)。观音庙:庙在妈宫澳,载“纪略”;乾隆
  202
  四十六年五月前厅陈铨会同澎协马蛟、温靖,烽火参将魏大斌,左右营游击黄必成、柴大纪,守备杨开春、谢恩、千总潘钟、黄捷魁等劝捐,撤基全修,嘉庆十年十月澎镇副总兵官王得禄,护协陈景星,游击聂世俊,卢庆长、守备时胡麟、黄定国复倡捐重修(澎续篇、地理纪、庙祀)。观音亭:在妈宫澳,康熙三十五年游击薛奎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庙外有放生池,隔水近山,烟波浩沓,景颇幽旷;乾隆四十六年前厅陈铨,澎协马蛟、温靖,烽火参将魏大斌,游击黄必成、柴大纪,守备杨开春、谢恩等劝捐撤基全修,嘉庆十年澎协王得禄,护协陈景星,游击聂世俊、卢庆长等捐修,光绪元年例贡生黄学周等鸠捐重建;光绪十年间,庙内罗汉经法夷毁掠,钟鼓等物尽携去;十七年总兵吴宏洛捐银五百元修补,剩银百余置南门内店屋收租,以资香火(澎志卷二、规制、祠庙附丛祠)。观音亭:在妈宫澳,康熙三十五年右营游击薛奎建;法人之役,佛像被毁;光绪十七年总兵吴宏洛捐修(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三、凤山县
  观音宫 在兴隆庄龟下(李志卷十、外志、寺庙)。观音宫:在县治龟山下(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兴隆寺:即观音宫,在县城东北龟山麓,康熙三十□年建;寺后有石磴,屈曲数层,通天后宫;陟其巅,烟海晴波,平沙落雁,皆在目前,可供远眺(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观音寺:在兴隆里旧城内龟山麓,县西十五里,屋九间,额兴隆
  203
  寺,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李丕煜建;寺后有石磴,屈曲数层,通天后宫;陟其巅,烟海晴波,平沙落雁,皆在目前,可供远眺;乾隆五十八年南路营游击丁茂、凤山县儒学吴策勋、凤山县巡政厅饶烛修,光绪十一年生员蓝丰年募缘重修,庙租一百六十石(凤采、丁部、规制、祠庙)。兴隆寺:在旧治龟山之麓,则兴隆里,康熙三十三年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元兴寺 在县城南鼓山麓(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元兴寺:在县城南鼓山麓,乾隆八年住僧经元募建;寺背山面海,门前有小港环之,园林茂密,竹木花果之属甚盛,循曲径而上,仰凌绝顶,俯瞰大海,为近邑胜概;有寺田数甲(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观音寺:在兴隆里打鼓山麓,县西十二里,屋三间,额元兴寺,乾隆八年住僧经元募建,光绪十七年发火烧毁(凤采、丁部、规制、祠庙)。元兴寺:在县辖打鼓山之麓,乾隆八年僧经元募建,光绪十七年火(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泗洲寺 在县城西,寺前有潭一口,为放生池(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泗洲寺:在县城西,创建莫考,寺前有潭一口,为放生池,大旱方涸(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观音寺:在兴隆里旧治西门外,县西十五里,屋一间,额泗洲寺,创建莫考,今废;寺前有潭一口,为放生池(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在双慈亭殿后,屋二间,余见天后宫条下(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204
  观音寺 在城隍庙后殿,屋三间,余见城隍庙条下(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在关帝庙后殿,屋三间,余见关帝庙条下(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额龙山寺,在大东门内,屋十二间,乾隆三十年居民建,嘉庆十二年陈可寄董修、道光十五年张源裕重修,同治十年隆益号再修,庙租十九石,清溪林成功助田十六甲,六庄盐州捐渡头一所,年纳银十六元(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宫 在凤山下庄(李志卷十、外志、寺庙,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
  观音宫 在淡水新园(李志卷十、外志、寺庙,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淡水新园街(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
  观音宫 在万丹港街(李志卷十、外志、寺庙,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港西里万丹街(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观音寺:在港西里万丹街,县东二十里,屋六间,额万泉寺,乾隆三十九年李振利募建,嘉庆二十五年李增选捐修,同治八年李吉利重修,光绪十一年王恒顺再修(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超峰石 在冈山,奉祀观音佛祖,僧绍光募缘建(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超峰石观音亭:在冈山,僧绍光建(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寺:在嘉祥里大冈山腰,县北五
  205
  十七里,屋十间,额超峰寺,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蒋允焄建,光绪六年李建成募修(凤采、丁部、规制、祠庙)。超峰寺:在县辖嘉祥外里岗山之上,旧志以岗山树色为邑八景之一;雍正间有僧绍光者结茅于此,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蒋允焄乃建为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观音宫 在埤头街草店头(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
  观音宫 在草店尾,亦曰龙山寺(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
  观音寺 在观音里观音山麓,县北二十三里,屋八间,额翠屏岩,光绪二年思贡生苏怀珠募修(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在观音里兰坡岭顶,县东北四十里,屋六间,同治十二年职员蓝登辉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在长治里大湖街,县北六十里,屋二间,嘉庆五年林同兴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在文贤里海埔庄,县西北六十六里,屋三间,额海山宫,光绪六年刘池募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在凤山里海汕庄,县南十八里,屋二间,额朝凤寺,光绪十六年洪溥募修(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206
  观音寺 在凤山里草衙庄,县南十里,屋八间,额朝阳寺,道光元年生员陈世芳募建,光绪七年王洪祥重修(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在港西里两鱼山东北,县东二十里,屋十一间,额赤山岩,同治三年黄正春募修,庙租二十五右(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在港西里两鱼山西南,县东二十里,屋一间,额高冈亭,光绪六年陈宗维募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观音寺 在小琉球屿大寮澳山顶,县东南六十里,乾隆五十九年居民募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四、诸罗县、嘉义县
  诸福寺 在县治西门外,祀观音大士,康熙四十六年署县宋永清,守备黄元骧同建(诸志卷十二、杂记志、寺庙)。诸福寺:在县治西门外,康熙四十六年建(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诸福寺:在嘉义县西门外,本朝康熙四十六年建(一统志、寺观)。
  南浦寺 在县治南门外先农坛左,雍正五年建,乾隆十一年知县周芬斗修,并额今名;绿野青畴,烟光在目,附郭一佳胜也(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南浦寺:在嘉义县南门外,本朝雍正五年建,乾隆十一年修;绿野青畴,烟光在目,附郭一佳胜也(一统志、寺观)。
  207
  弥陀寺 在县城南三里大陂上,乾隆二十三建(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
  龙湖岩 在诸罗县开化里,陈永华建,环岩皆山也;前有潭,名龙潭;潭之左右,列植杨柳桃花,亭内碧莲浮水、苍桧摩空,又有青梅数株,众木茂荣,晚山入画,真岩居之胜境,幽僻之上方也(高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周志卷九、外志、寺观附宫庙)。观音宫:在开化里赤山保,即龙湖岩也,伪宫陈永华建,年久倾坏,(康熙)四十四年邑生洪朝梁重建(诸志卷十二、杂记志、寺庙)。龙湖岩:闽人谓寺院为岩,在开化里赤山庄,伪官陈永华建;环岩皆山,幽邃自喜,前有潭,名龙湖,周环里许,遍植荷花,左右列树桃柳,青梅苍桧,远山浮空,游者拟之辋川图画。永华,郑氏执政,颇杂儒雅,与民休息,台人至今称之(诸志卷十二、杂记志、古迹)。观音宫:在开化里赤山仔,即龙湖岩也(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龙湖岩:在开化里赤山庄,伪官陈永华建,环岩幽邃,前有潭,名龙湖,中植荷花,左右列树桃柳,青梅苍桧,远山浮空,宛入图画(刘志卷十八、古迹、寺观,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龙湖岩院:在嘉义县赤山庄,环岩幽邃,前有潭,名龙湖,中多荷花,左右列树桃梅桧柳,远山浮空,宛入图画(一统志、寺观)。龙湖岩庵:在诸罗县开化里,陈永华建,环庵皆山也,前有潭,名龙潭;潭之左右列植杨柳桃花,亭内碧莲浮水、苍桧摩空;又有青梅数株,众大茂荣,晚山入画;真岩居胜景,幽僻之上方也(通志、杂识、祠庙)。龙湖岩:在县辖赤山堡六甲庄,郑氏时咨议参军陈永华建,其前有潭曰龙湖,花木幽邃,称胜境
  208
  ;乾隆元年六甲庄人文超水,漆林庄人蔡壮猷募款重建,并祀延平郡王(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观音宫 在开化里茅港尾街,康熙四十六年知县李镛,参将张国同建,捐地者为吏员欧阳锡(诸志卷十二、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开化里(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碱水港,康熙三十七年候选通判何廷凤捐地,僧德恭募建;五十四年僧如端募众重建,易茅以瓦(诸志卷十二、杂记志、寺庙)。观音宫:在碱水港(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
  大山岩 创建不知何年,岩极峻耸,顶圆平,广可数亩,僧舍在焉;寒花古木遍列阶前,烟景溪山俱来目下(刘志卷十八、古迹、寺观,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碧云寺:在县辖哆啰啯堡之火山,康熙十四年僧参彻自福建来,住锡龙湖岩,偶至此地,以其山林之佳,遂辟茅结庐,奉龙湖岩之佛祀之,朝夕诵经,持戒甚固;附近庄人,乃谋建寺,曰大仙岩;嗣命其徒鹤龄居之,又建一寺于玉案山之腹,后祀如来,而前奉延平郡王神位;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参彻没,众葬之寺前,建浮屠;五十六年邑人洪志商募修,嘉庆二十四年子爵王得禄重修(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观音佛祖庙 名曰金山岩,在南势坑庄,于梅仔坑街南有四里之地;自同治八年本庄长吴对出首捐缘公建,坐西向东一间,东西十丈、南北八丈(嘉采、打猫东顶堡、祠庙)。
  209
  五、云林县
  观音庙 一号永福寺,在县城南,道光二十八年业户陈玉芝倡捐监修(云采,斗六堡、祠庙)。
  观音庙 一号湖山岩,在县治东十二里,香火甚盛(云采、斗六堡、祠庙)。
  德山岩 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依山环抱,绿树幽篁,映带左右,泉声鸟语,曲径花香,四顾苍茫,群峰耸翠,尤极眼界之奇观;前为里众捐,光绪十九年乡民劝捐重修(云采、沙连堡、寺观;按该岩址在林圯埔)。
  观音亭 在县东二十五里林圯埔街,前为里众公建,光诸乙酉(十一)年街民捐赀重修(云采、沙连堡、寺观)。
  弥陀寺 在街东,一拜亭、一堂,祀阿弥陀佛;相传前因溪有溺儿,每于白昼现形,曳人落水,街民恐惧,视为畏途;嘉庆三年王福基由此经过,为鬼所困,几濒于危,朗诵阿弥陀佛数声,鬼遂隐,乃告街众立石焉;后五年,居民于黄昏时,每见石现光火,遂鸠资建寺;同治五年增广生郑来臣等劝捐重修,颇著灵应(云采、大槺榔东堡、祠宇;按该寺址在北港街)。
  六、彰化县
  观音宫 在县署右(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亭:在县署右,雍正二年知县谈经正建,乾隆十八年里民捐赀重修(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惟里民作街民)。开化寺:在
  210
  北门内,雍正二年知县谈经正倡建,祀观世音,为彰化最古之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龙山寺 前大殿祀观音佛祖,后祀北极上帝,在鹿港,乾隆五十一年泉州七邑士民公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惟王兰佩撰重修龙山寺碑记,载该志艺文志)。
  虎山岩 在县治南燕雾保,乾隆十二年里民赖光高募建;岩左右依山环抱,茂林修竹,翠巘崖,游览之胜,与碧山岩等(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虎山岩院:在彰化县南燕雾保,本朝干丹隆十二年建,左右依山环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游览之胜,与碧山岩等(一统志、寺观)。虎山岩:有县治南燕雾保白沙坑内,距城六里,乾隆十二年里民赖光高募建,道光十年恩贡生曾拔萃,生员李凤翔等重修;岩左右依山环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游览之胜,与碧山、清水等,今以虎岩听竹为邑中八景之一(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虎山岩:在燕雾上堡白沙坑庄,乾隆十二年里人赖光高建,虎岩听竹为邑八景之一(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碧山岩 在县治东南半线保,距城三十里,乾隆十七年住僧□□募建,岩有树木山水,萦环映带,颇饶游观;按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岩(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碧山岩院:在彰化县东南二十里半线保,本朝乾隆十七年建,岩有树木山水,萦环映带,颇饶游观(一统志、寺观)。碧山岩:在县治东南,距城三十里,乾隆十七年住持僧募建;岩有树木山水,萦环映带,颇饶游观之胜;每当天微明时,晨色初分,万山在目,九十九尖如玉笋凌空,苍茫入画,极眼界之奇观,今
  211
  以碧山曙色为邑中八景之一(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
  宝藏寺 在猫罗山下,距县治三十里,寺后山林泉石,颇有可观;乾隆五十年间里民公建,道光七年重修(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
  观音亭 在南投街,里人捐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
  观音亭 在牛骂头街,里民捐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
  七、淡水厅、苗栗县、新竹县
  观音宫 在下山脚庄,距竹城西南九十□里,光绪十六年建,庙宇一百三十坪八合六勺,地基三百零四坪三合(新志初、典礼志、祠祀、大甲堡庙宇)。
  观音寺 在县治东十余里观音凸上,凸高数十丈,极际有石室一间,坐东朝西,可容数十人;昔时有生成观音石像,就近居民每至其处焚香祝祷,后被人窃去,别雕石成像,依原位置之(苗志卷六、古迹考、寺观)。
  行修寺 在县治东十里许大坑庄,同治九年张进生自己建造及施祀田(苗志卷六、古迹考、寺观)。
  慈云寺 在苗栗照西牌四方石,距竹城南六十五里;石洞天开,内祀观音菩萨,创始不知何年,光绪二十二年住持罗成捐修(新志初、典礼志、祠祀、苗栗堡庙宇)。
  212
  和善寺 在猫里街,咸丰三年刘玉石倡建(苗志卷六、古迹考、寺观)。
  善德寺 在县治北门外嘉盛庄,道光二十八年刘盛与其弟贵舍地倡建,复施田为香灯费,光绪十七年猫里街江台兴重修(苗志卷六、古迹考、寺观)。
  观音亭 在五里牌路畔(范里志下卷、典礼志、祠庙)。
  清修寺 在县治南十三里铜锣湾街,同治七年例贡生陈嘉乐倡建(苗志卷六、古迹考、寺观)。
  养真寺 在吞霄街虎头山下,同治六年张农佑倡建;农佑持长斋遍游乡里,收拾字纸贮积寺之廊庑间,多则与绅士协理虔送;今年八十余,其身所能到处,犹杖行收拾不倦,敬圣迹之诚,乡人咸称焉(苗志卷六、古迹考、寺观)。佛祖庙:在通霄虎头山下,距竹城西南七十一里,同治十二年建,庙宇一百三十七坪二合,祀田二甲九分四厘七毫四丝,年征银一十圆(新志初、典礼志、祠祀、苑里堡庙宇)。
  竹莲寺 即观音亭,在厅治南门外巡司埔,乾隆四十六年庄德建,道光五年林绍贤改修,九年绍贤子祥云建东西廊(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竹莲寺:即观音亭,在南门外巡司埔,距县治里许,乾隆四十六年庄德建,同治十二年绅民由故址重新改建一座二进,左右建两廊,计费银六千五百六十二圆二角,庙宇一百坪、地基二百坪。历年租项:一、蜈蚣窝坑年纳大小租谷七十六石一斗九升五合。一、土地公坑年纳大小租榖四十六石二斗。一、南势坑年纳大小租榖十九石
  213
  二斗五升。一、出粟湖年纳大小租谷二十石二斗二升。一、陈和兴年给油四矺。一、大众庙年纳租谷十石(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竹莲寺:在南门巡司埔,祀观世音;先是移民初至,仅建小刹,其后业户王世杰乃捐地以建,为新竹最古之寺,道光五年绅士林绍贤修之,迨同治五年绅士庄荣升、汤奇才等又募捐重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灵泉寺 旧名香莲庵,在县治东门外,金山面冷水坑东南畔,距城八里,有泉回绕冷水坑,清可沁脾,故名(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灵泉寺:旧名香莲庵,在金山面冷水坑,距县南八里,郭家献充地基,咸丰三年编茅为庙宇,同治年间绅民改建;有泉,清冷沁人心脾,骚客到此品茶,谓之灵泉试茗;光绪十五年职员林汝梅捐款重新改建,庙宇百坪、地基百五十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金山禅寺:在竹北一堡金山面庄,乾隆五十年郭、陈、苏三姓始设隘防,事开垦,结茅祀佛,以祈福佑,咸丰三年乃建寺曰香莲庵,同治间复建之,以寺前有泉,称灵泉寺,又名金山禅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观音寺 在犁头水山,距县东十一里,光绪三年例贡陈朝纲等捐建,一座二进,东西建两廊,计费银五千余圆(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
  寿山岩寺 在龟仑岭,乾隆二十八年建,六十年台镇哈重建,董事吕文明;道光十六年林仕来捐修,咸丰十年、同治四年地震崩坏重修(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
  214
  甘泉寺 在石观音街,距县治北五十五里,同治元年相传甘泉中得一石像,酷肖观音,士人立一小寺,后累次改进,光绪二十年曾阿房等重新改造,庙宇九十四坪零八勺,地基三百八十坪零四勺(新志初、典礼志、祠祀、新埔堡庙宇)。
  观音庙 在北埔街,同治十三年建,庙宇三十四坪、地基四百二十五坪六合,祀田八反六亩二十五步,年征谷四十石(新志初、典礼志、祠祀、树杞林堡庙宇)。观音庙:在北埔慈天宫(树杞志、典礼志、祠庙)。慈天宫:在竹北一堡北埔庄,先是金广福设隘垦田,尝祈神佑,至咸丰三年乃建庙,中祀释迦,配以天上圣母、神农大帝、文昌帝君、三山国王诸神,而旁祀淡水同知李嗣业、垦首姜秀銮、姜荣华三人,同治十三年修(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观音庙 在南嵌庄,光绪二十三年建,庙宇四坪二合四勺,地基五十坪零三合(新志初、典礼志、祠祀、树杞林堡庙宇)。
  观音庙 在圆崠仔庄,光绪十四年建,庙宇一十坪零一合六勺、地基一十三坪三合二勺,祀田三反四亩二十四步,年征谷十五石(新志初、典礼志、祠祀、树杞林堡庙宇)。观音庙:在员凸仔(树杞志、典礼志、祠庙)。
  观音庙 在狮头山(树杞志、典礼志、祠庙)。
  观音庙 在尖山(树杞志、典礼志、祠庙)。
  215
  观音庙 在大山背(树杞志、典礼志、祠庙)。
  观音庙 在滥坑庄管内八股庄,同治十年建,庙宇六坪五合、地基七百八十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头分堡庙宇)。
  观音庙 在三湾庄管内脱山仔庄,光绪元年建,庙宇五坪五合、地基六坪,中田一町三反五亩二步(新志初、典礼志、祠祀、头分堡庙宇)。
  观音庙 在四湾庄,道光十三年,庙宇五坪、地基一百零四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头分堡庙宇)。
  观音寺 在大姑嵌莲座山,对山有石结观音一、石僧二,俗呼三生拜莲(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
  石壁潭寺 即宝藏寺,在拳山堡;康熙时人郭治亨舍其山园,与康公合建,事在乾隆间,年月失考;后治亨子佛求,即舍身为寺僧,父子墓均在寺旁;其女九岁,死于地震,鬼辄夜哭,祀之乃止;壁有游大川香田碑记,乾隆五十六年立;门拱狮象,出苍翠可掬,丛树集鸟以千百计,有水通舟楫(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宝藏岩:即石壁潭寺,在拳山堡,下临新店溪,境绝幽静;康熙间郭治亨舍园为寺,与康公合建,其后治亨之子佛求则为寺僧(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216
  龙山寺 在舺艋街,泉洲安海分派,乾隆三年建,嘉庆二十年地震,仅存佛座,杨士朝、黄朝阳等捐建,士朝子孙助续成之,同治六年郊商重修(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惟陈淑均撰补置龙山寺大士香田勒石碑记,载该志卷十五上文征)。龙山寺:在艋舺街西南,乾隆三年建,为(台北)府治最古之寺,嘉庆二十年地震悉圯,再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慈云寺 即慈云岩,在舺艋街竹巷尾,同治四年林春峰等捐建,前后蔬园为香火资,义塾附之(谈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
  观音寺 在八芝兰保剑潭(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剑潭寺:即府志云观音亭,在剑潭山麓,乾隆三十八年吴廷诘等捐建。寺有碑记述:僧华荣至此,有红蛇当路,以筊卜之,得建塔地,大士复示梦,有八舟自沪之笼,可募金,果验,寺遂成,道光二十四年泉郊绅商重修(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剑潭寺:在芝兰一堡剑潭之畔,台湾志略谓:“潭有树,大可数抱,相传荷人插剑于树,故名”;郑氏之时,华人之居此者,结茅祀佛,至乾隆三十八年僧荣华募资新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芝山寺 在芝兰堡芝山独峙上,乾隆五十三年吴庆三等捐建(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
  龙山寺 在沪尾街(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龙山寺:在县辖沪尾街,乾隆间建,规模颇大,光绪十二年巡抚刘铭传奏请赐匾,御书“慈航普度”四字悬于寺中,今存(台通史卷二十二、宗
  217
  教志)。
  大士观 在新直山西云岩,乾隆十七年置(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西云岩寺:即府志云大士观,在观音山麓狮头岩,一名龟山,乾隆三十三年胡林献地建置,嘉庆十六年林阿成等捐修,刘建昌施舍埔园及山下渡船为香灯费;寺绝尘埃,亦一异也(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西云岩寺:在八里坌堡观音山之麓,曰狮领岩,乾隆三十三年胡林献地建寺,一名大士观;山高二千余尺,中峰屹立,自远望之,宛如观音趺坐;寺外反经石二,其一形如马鞍,每置罗经盘于上,则子午针反向为卯酉,故名(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八、噶玛兰厅
  观音亭 在厅治西九里大三阄庄,祀观音大士像,嘉庆二十年里民募建(噶志略卷七、寺观志)。观音亭:在厅治西九里大三阄庄,嘉庆二十年间里民募建,甚有显赫,香烟日盛(噶志卷五、风俗、寺观)。
  木佛寺 在厅治北门外一渡头三里,不知建自何年;传土人得一木于海边,不施雕斫,宛如佛像,归而奉之,大著灵迹,道光九年里中募金重建(噶志略卷七、寺观志)。木佛寺:在厅治北门外下渡头三里;乃未开兰之光,有得木头于海上者,见其不雕之质,宛像观音,归而奉之,颇著灵异,因此得名;道光九年里人募建一椽,李祺生序之,有“质本不雕,莫究牟尼麦化;来从彼
  218
  岸,宛同初祖芦浮”之句(噶志卷五、风俗、寺观)。
  九、恒春县
  观音庙 在猴洞山南麓,向南,头门、正殿各一门,光绪八年士民公建(恒志卷十一、祠庙)。
  二、斋堂
  台人佛教信仰中,斋教独盛;即在家持斋奉佛,不圆颅方服出家,市井营生,以俗人身份维持佛教者,故或称“在家佛教”,又因教徒只著重不饮酒、食荤,故俗称“吃菜人”。其入教动机,多为治病、许愿,而其较笃信者,即进而学经,居于半僧半俗地位,教徒互称斋友,他称男众为斋公,女众为斋姑;教友相聚,组织信仰团体,建堂供奉佛祖菩萨者,谓之斋堂。斋教固为佛教之一派,出自大陆禅宗之临济宗,相传释迦传法于迦叶,二十八传,至达磨祖师,为禅宗开祖。其六祖慧能大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半夜得五祖衣钵,避神秀之乱而南迁,隐居渔家四年,俗服经商,从事布教,后落发入宝林寺,发扬禅风,马道一承传衣钵为七祖,士庶僧道皈依者渐多。尔后斋教分出龙华、先天、金幢等三派。龙华派开祖,姓罗名因,俗称罗祖师,明正统七年生于山东,殁于嘉靖六年,其教渐次南播,明清之
  219
  际,移到福建,遂传入台湾。金幢派开祖,姓王名左塘,俗称太虚祖师,生于嘉靖四十三年,殁于崇祯二年,初为龙华派,后另立一派,逐渐南播,由福建传入台湾。先天派以达磨祖师为开祖,但事实上应推九祖黄德辉或十三祖徐吉南、杨守一两祖师;亦由福建传入台湾。惟三派之守戒、法式、经典、祭祀等,大致相同,均以戒律为主,故或称“持斋宗”,只以不剃发出家,在家营生,自济化他,而与僧侣有异;以不食荤酒、不抽鸦片、不嗜槟榔、不赌博,而与俗人不同。其所供奉诸神菩萨,多以观音佛祖、释迦佛、三宝佛、阿弥陀佛为本尊,而并祀其他菩萨或关帝、三官大帝、中坛元帅、天上圣母、注生娘娘等不一而足。经典多为金刚经或阿弥陀经;惟其内容,当以三教融冶在一炉为理想,系当时一种新兴宗教运动,而金幢派包含道教要素较多,先天派即以儒教的色彩稍浓为特征云。初,清朝以为斋教邪言惑众,曾加弹压,迨嘉庆以降,禁制稍弛,乃盛传于台湾,斋堂之分布亦较普遍,甚至号称寺院,实则斋堂者比比皆是。又在其缘起、沿革,有者递嬗过程复杂,寺院、斋堂、庙宇,混淆不清,无从截别,乃姑以号称“堂”或“庵”者归类之。
  一、台湾县
  广慈庵 在附郭县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环植修竹刺桐,俯临沙流,前对小峰,亦幽静处也(高志卷九、寺观附宫庙)。广慈庵:在附郭县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周志卷九、外志
  220
  、寺观附宫庙)。广慈庵:在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今圯,未修(陈志卷九、杂记志、寺庙)。广慈庵:在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环植修竹,前对小峰,亦幽静处也;寺田在诸罗县犁头标大道公营,年收租粟六十五石,诸罗县知县张给为香灯(刘志卷十八、古迹、寺观,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但作诸罗知县张给为香火)。广慈庵:在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环植修竹,前对小峰,境最幽雅;香灯田在诸罗犁头标大道公营,载租谷六十五石,诸罗县知县张拨给(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广慈庵:在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环植修竹,前对小峰,亦幽静处也;寺田在诸罗县犁头标大道公营,年收租粟六十五石,诸罗知县张给为香火(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广慈庵:在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环植修竹,前对小峰,境最幽雅;香灯田在诸罗犁头标大道公营,载租谷六十五石,诸罗县知县张拨给(谢志卷五、外编、寺观)。广慈庵:在县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环植修竹刺桐,俯临沙流,前对小峰,亦幽静处也(通志、杂识、祠庙)。广慈庵:在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万福庵 在镇北坊,建始未详,内祀观音菩萨,旁有明英义伯阮公季友牌位,俗称阮大人寺,嘉庆十一年里人萧元锟鸠众修(谢志卷五、外编、寺观)。
  二、嘉义县
  南坛水月庵 在新南港之西端,崇奉观音佛祖,乾隆辛亥(五十六)年十月绅民公建(嘉采、打
  221
  猫西堡、祠宇)。
  观音佛祖庙 名曰新莲庵,在沟坝庄,坐东向西,于梅仔坑西有十里之地,自咸丰六年本庄人民共建(嘉采、打猫东顶堡、祠庙)。
  三、新竹县
  证善堂 在县城南门外竹篙屋,光绪十九年建,庙宇四十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
  印月堂 在县城东门内,同治二年建,庙宇三十五坪、地基四十六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
  证原堂 在县城南门内公馆庭,咸丰八年建,庙宇五十六坪,年征香灯谷二十五石(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
  良善堂 在县城南门外,庙宇三十六坪,年征香灯谷十五石(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
  慎修堂 在县城北门内前布埔,咸丰三年建,庙宇四十九坪,年征香灯谷三十石(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
  敬德堂 在树林头庄,距县治西北二里,同治七年建,庙宇六十四坪、地基二百三十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
  222
  福林堂 在树林头庄,乾隆二十二年建,庙宇四十八坪、地基七十五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
  一善堂 在香山庄,光绪十一年建,庙宇八十九坪、地基百九十二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保庙宇)。
  香心堂 在大北坑凉伞顶,距县治东北三十七里,咸丰元年建,庙宇四坪零三勺、地基四十八坪;祀田九反零一十七步,年征谷五十三石五斗(新志初、典礼志、祠祀、新埔堡庙宇)。
  福善堂 在中港公馆埕,咸丰六年建,庙宇三十三坪三合三勺、地基二百八十二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头分堡庙宇)。
  三、地藏庵
  地藏庵供奉地藏王菩萨,故亦称地藏王庙。释迦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以前,众生赖以救苦,自誓必尽渡六道众生,始愿成佛,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以救苦难。惟在台湾民间俗信中,以为是阎罗王之化身,管辖冥界,故亦称幽冥教主。其信仰深入民间,而庙宇多并祀东岳大帝或大众爷,但在清代,建置甚少。
  一、澎湖厅
  223
  地藏王庙 在武忠庙间壁(澎续篇、地理纪、庙祀)。地藏王朝:在妈宫澳武忠庙间壁(澎志卷二、规制、祠庙附丛祠)。地藏庙:在妈宫澳武忠之祠畔(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二、诸罗县
  地藏庵 在县治北门外无祀坛左,康熙五十六年北路营守备游崇功建,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李倓修,内地居民棺槥在此寄顿(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
  三、彰化县
  地藏王庙 在鹿港街尾,嘉庆二十年里人公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
  四、淡水厅、新竹县
  地藏庵 在厅治东门内,道光八月同知李慎彝、守备洪志高等捐建(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庙地藏庵:在县城东门内,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彝、守备洪志高等捐建,庙宇十五坪、地基五十坪(新志初、典礼志、祠祀、竹堑堡庙宇)。地藏庵:又称岳帝庙,在东门后街,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彝、守备洪志宏倡建,祀地藏菩萨并东岳大帝(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地藏庵 在艋舺街(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
  四、祖师庙
  224
  祖师庙奉祀祖师,祖师盖系往时高僧,故尊称为祖师公。台民所崇祀者,称呼繁多,清水祖师、达磨祖师、显应祖师、照应祖师、三代祖师、蓬莱祖师、普奄祖师、三坪祖师、阴林山祖师、惭愧祖师等不一而足,或以面貌而号称金面祖师、乌面祖师、红面祖师;或云则三佛徒之结义兄弟,长为黑脸清水祖师,次为红脸显应祖师,三为金脸三代祖师。兹就清代方志所见清水祖师、达磨祖师、阴林山祖师、三坪祖师,略述如次:
  清水祖师 诙称乌面祖师,福建省永春府小姑乡人,姓陈名应,号普足,以其清廉公正,为泉州府安溪县移民所崇信。庙称多冠以其得道处所,而号称清水岩或清水寺,建置普遍,系台湾祖师庙之最主要者。福建通志卷二六三,述其事迹云:“普足,清溪县蓬莱山僧也。本永春小姑村人,幼出家大云院,长事大静山明禅师,业就辞还,募造桥梁数十所,以渡往来;为众请雨,如期辄应,众大税,筑室蓬莱山清水岩以居之。居岩十九年,造成通泉谷口、沙口诸桥,砌洋中亭路,糜费巨万,皆出于施者。??一日属以后事,说偈端坐而逝,建中靖国元年也。??俗传,普足初筑室时,有畬鬼穴其中,普足与约以法相胜,鬼置之穴中,火薰七日夜不死,普足出曰:“汝任吾治”,其布悬崖,延鬼遍坐其上,布断尽坠岩底,逐而穴闭之,今塑遗像黑,鬼之所薰也。??先是,普足尝指邑之阆山,曰:“此真佛家乡也,后数十年,吾当现身于此”,绍兴四年七月十日,雷火烧山,自夜达旦,乡人异之,跻攀崖险至石门,人迹不到处,见白菊一丛、
  225
  姜三丛,香炉一,普足在焉;遂即其地创祠,号为清水别岩。”
  达磨祖师 系禅宗在东土之始祖,为天竺香至王第三子。梁大通元年(或云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武帝遣使迎至建业,语不契,遂渡江往魏,住嵩山小林寺,终日面壁凡九年,后付法及袈裟于慧可,梁大同元年(武云大通二年)入寂,葬熊耳山定林寺。
  阴林山祖师 来历不明。相传生于福建平和县阴林山,父姓潘名达,母葛氏,为人忠厚,为乡里所推崇;生三子,长子达孔,次子达德,三子达明,均自幼习文练武,达明尤擅长医术,曾治愈皇太后有功。又因号称阴林山得道惭愧祖师,故为佛徒虽无庸置疑,但按其神像,头戴王冠,身著半文武装,跣足,且常被奉为防番之神,而与其他祖师截然不同。
  三坪祖师 来历失传,莫考。
  一、台湾县
  清水寺 观音宫,在东安坊者曰清水寺(刘志卷九、典礼附祠祀,范志卷十九、杂记、寺庙)。观音宫:在东安坊,曰清水寺,康熙间建(王志卷六、祠宇志、寺宇)。观音宫:在东安坊者曰清水寺(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清水寺:在东安坊,康熙间建,乾隆五十六年里人陈逊辉等修(谢志卷五、外编、寺观)。清水寺:在东安坊(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二、澎湖厅
  226
  祖师庙 厅在厅治之西半里许,康熙年间建,乾隆二十九年里人重修;所祀之神,称曰祖师;询之居民,云前于康熙年间,有一和尚从泉州清水岩到此,与人治病,极有神效,不取药资,即送钱米亦不收受,甚有道行,去后因立庙祀焉,所以云报也(澎纪略、地理纪、庙祀)。祖师庙:庙在厅治西,载“纪略”,嘉庆十六年十月里人陈文,陈老等劝捐重修,十八年前厅宋廷枋落成(澎续篇、地理纪、庙祀)。祖师庙:在厅治东三里许,祀清水岩祖师,以其能治病也;康熙年间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纪略”云:康熙间有和尚从泉州清水岩到此,与人治病有神效,不取药资,送钱米不受,去后因立庙祀之;嘉庆十六年里人陈文、陈老等捐修(澎志卷二、规制、祠庙附丛祠)。祖师庙:在厅治东三里许,祀清水岩祖师;厅志云:康熙间有僧自泉州清水岩至此,不言其名,为人治病有神效,不取药资,酬以钱米亦不受,去后里之思之,立庙祀(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三、凤山县
  清水岩寺 观音寺一在小竹里凤山麓,县东南十八里,屋十四间,额清水岩寺,道光十四年总理简立募建,光绪十四年总理黄合春号董修,庙租二十五石、糖一千四百斤(凤采、丁部、规制、祠庙)。清水岩寺:在县治之南,即凤山也;县志称凤山有十三胜,而清水岩其一;道光十四年乡董简立募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227
  祖师庙 额同安庙,祀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天后、张舍人、在中和街,屋四间,同治十二年举人王希维修(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祖师庙 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二里,屋三间,额龙凤宫,光绪十四年黄响董修(凤采、丁部、规制、庙祠)。
  清水寺 观音寺一在凤山里碱水港,县南十七里,屋四间,额清水寺,同治八年廪生林际时募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祖师庙 在半屏里下五块厝庄,县西北十五里,屋一间,道光二十四年曾士镜募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祖师庙 在大竹里前金庄,县西十里,屋六间,额万兴宫,光绪六年张浚修(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祖师庙 在维新里竹仔港庄,县西北五十里,屋六间,额文兴宫,嘉庆十年陈士忠等募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祖师庙 在港西里阿侯街,县东二十里,屋二间,嘉庆二十二年陈廷春募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祖师庙 在观音里仁武庄,县北十五里,屋四间,光绪十年刘梧桐修(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228
  。
  祖师庙 在观音里涂库庄,县北二十二里,屋三间,道光九年庄万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祖师庙 在观音里保舍甲庄,县北二十三里,屋五间,道光六年张同募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祖师庙 在观音山里援剿中庄,创建莫考(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
  祖师庙 在观音山里角宿庄,创建莫考(凤志卷十一、杂志、名迹附寺观)。
  四、嘉义县
  祖师庙 在大湖庄,崇祀达摩祖师,乾隆元年民乡捐金建造(嘉采、打猫北堡、祠宇)。
  五、云林县
  祖师庙 在林圯埔下福户,祀三坪祖师,街众于每年十一月初六日演戏祝寿,前为里人公建(云采、沙连堡、寺观)。
  祖师庙 在大坪顶漳雅庄,祀阴林山祖师;七处居民入山工作,必带香火,凡有凶番出草杀人,神示先兆,成一二日,或三四日,谓之禁山,即不敢出入动作,有违者恒为番所杀;故居民崇重之,为建祀庙,光绪十九年庄董黄谋倡捐修建(云采、沙连堡、寺观)。
  229
  六、彰化县
  清水岩 在县治南大武郡保,距城三十五里;岩左右,修竹树林掩映,曲径通幽,山泉流通茶灶下,野花开到卧床前,每当春和景明,尤为游观之胜,今以清水春光为邑中八景之一(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清水岩:在武东堡许厝庄,乾隆初建,寺在大武郡山之麓,邱壑林泉,颇饶幽趣,故清水春光为邑八景之一(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七、淡水厅
  祖师庙 即清水岩,在艋舺街,泉州安溪分派,乾隆年间捐建,嘉庆二十二年重修,咸丰三年分类毁,同治六年重建(淡志卷六、典礼志、祠庙)。
  八、恒春县
  祖师公庙 在潭仔庄,正殿一门、拱亭一座,距县城南十二里,光绪元年潮州客民建(恒志卷十一、祠庙)。
  五、其他
  清代台湾之佛教设施中,尚有定光古佛、大士爷及伽蓝爷之崇拜,但建置寺庙者寥寥无几,兹略述如次:
  230
  (一)定光庵
  定光庵祀定光古佛,或称定光佛,总庙在福建汀洲府武平县岩前城。相传,古佛入寂于岩前洞窟,故在台湾,主要为汀洲籍移民所崇信。按其神像,头戴佛冠,身著袈裟,且台北县淡水镇鄞山寺神位作“宋敕封法号定光古佛”,故为往时高僧,似无庸置疑。其来历,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云:“自岩本姓郑,泉州同安人,沙门家所称定光佛是也。年十一出家得佛法,振锡于长汀狮子岩;十七游豫章,除蛟患,咒徙梅州黄杨峡溪流于数百里外;乾德二年隐于武平县南岩,摄衣趺坐,大蟒猛虎蟠伏,乡人神之,为构庵以居。??淳化八年坐逝,年八十有二,赐号定应;绍定中磜寇围州城,显灵御赋,州人列状,奏请赐额曰定光院。”或云定光古佛即燃灯道人,助周伐纣,事见封神演义,姑存一说。
  一、彰化县
  定公庵 在县城西北,乾隆二十六年里民鸠赀合建(余志卷十九、杂记、寺庙)。定光庵:在县治内西北,乾隆二十六年永定县士民鸠金公建,道光十年贡生吕彰定等捐修,祀定光古佛(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定光庙:在北门内,乾隆二十七年北路营副将张世英建,祀定光佛(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
  231
  二、淡水厅
  鄞山寺 在沪尾山顶,道光二年汀州人张鸣岗等捐建,罗可斌施田,咸丰八年重修(淡志卷十三、古迹考附寺观)。
  (二)大士爷庙
  所谓大士爷者,非指观音佛祖本身,而系其化身之鬼王,则观音信仰之一变态也。其形制迥殊,为纸糊巨像,面目狰狞,作恶鬼状,头戴一小观音,即祈安清醮或中元普渡时所造者然。台民相信,大士爷原为妖魔首领,常纵鬼卒扰民,观音恶之,遂予收服,不再逞虐,故其像头戴观音;由此可见台湾佛教,业蒙通俗道教乃至民间信仰色彩之一端。
  一、台湾县
  大士殿 在镇北坊海神庙之石,光绪十二年建(台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惟本庙主神抑系大士爷或观音本身,不得而知,姑以其庙称,归类之)。
  二、凤山县
  大士爷庙 在凤山里港子墘庄,县南十里,屋三间,乾隆六十年贡生李国珍募建(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232
  (三)伽蓝爷
  伽蓝爷或称伽蓝尊王,即护卫伽蓝之神;惟民间俗信,以为丛林之账房著有功劳者;平常并祀于封院,偶尔被奉为主神。
  一、凤山县
  伽蓝爷庙 在兴隆里旧治西郊,县西十五里,屋一间,道光二十九副贡生刘维仲董修(凤采、丁部、规制、祠庙)。
  二、彰化县
  伽蓝庙 在西螺,乾隆五十九年街民公建(彰志卷五、祀典志、祠庙附寺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