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台湾最早兴建的寺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卢嘉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是人类信仰的精神寄托,而寺庙、教堂、神社等,则是各宗教的代表象征和信奉者的崇拜目标,并为集合互相研究的地方。我国自从佛教传入以后,和原有的道教(即神教),在民间渐次融合化为一种神佛合璧的宗教。原来寺是供佛的地方,庙是祀神的地方,但是近代已经慢慢的融合为我国独特的宗教,而寺庙的建筑也成为我国独有型式的建筑。虽是奉佛的寺院,它的建筑型式也已经和其他佛教国的寺院建筑不同了。这就是汉人之精神所结成的独特寺庙建筑,所以各宗教的建筑可以作为各民族的象征。凡是欧西人所到的地方,均建有教堂,以扩展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所据各地也都有神社的建设。我们汉人足迹所到的地方,便都建有我国式的寺庙。因此现在世界各地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如南洋、马来亚、南北美洲,远及南非洲各地,均有我国式的寺庙存在。在良友画刊三十一、三十六等期内均曾刊载星洲及南洋我国寺庙建筑-双林寺、大伯公庙(大伯公是祀明三保[宝]太监郑和)可以佐证。这是民族信念和侨胞的精神寄托,虽
  178
  然身在异域,却崇奉他原有的信仰,其所以不为周围环境所同化的原故,亦在于此。
  台湾在荷人占据的时候,为发展产业用以巩固他的根据地,曾奖励汉人移住开发,我们的移住先民多带着祖籍地所奉祀的神佛香火或分身来台藉神保护。当时移住先民除各家庭奉祀神佛外,为移民聚落团结并集中共同信仰,以及便于集会起见,当时就有寺庙的建设。虽在草创并处在异民族领辖下,和在极端排除异教推广基督教的时候-荷人是利用基督教来教化原住民,在各番社建有教堂,并为了他们的推行教化顺利起见,曾将原住民所信仰的原有宗教加以摧毁,并将该原始宗教执行的女巫驱逐等,加以严厉的措施。但我们的移住先民在那个时候还能在台湾建设我国式的寺庙,他们的奋斗精神实在值得敬佩!
  后来经过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健儿驱逐了荷人,汉人就大举移住台湾,那个时候是以承天府-即现在的台南市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所以台南市附近到处都有移住先民开拓的足迹,他们聚集居住开拓的村落较大的,业经“郑氏台湾军备图”-原藏在清内府,现存在国立中央图书馆的“康熙初年墨绘台湾军备地图”绘记为民社。那个时候移住汉人聚居结社的地方,北边到了新港社(现在的台南县新市乡的新市),南边到了噍吧思社(旧籍记为噍吧思戎,后来写做仕隆,即现在的高雄县桥头乡仕隆村的仕隆)。那张图所记的民社有大目降民社(现在的台南县新化镇的新化)、小香洋民社(旧籍记做香洋仔,是现在的台南县关庙乡香洋村的香洋仔)、大香洋民社(已经废庄现在没有了,它的遗址是现在的台南县归仁乡大
  179
  潭村的大苓)、上港公民社(旧籍记做上港冈或上港岗,是现在的台南县仁德乡上仑的上仑仔)、下港公民社(旧籍记做下港冈或下港岗,已经废庄现在没有了,它的旧址是现在的台南县仁德乡上仑村西南边的下仑仔地方)、上中州民社(现在的台南县仁德乡中洲村的中洲)、盐埕民社(现在的台南市南郊南区日新、光明、白雪、明亮等四里的盐埕地方)、濑口民社(已经废庄现在没有了,它的旧址是在现在的台南市南郊盐埕和喜树中间的无线电收报台东边,隶属清朝的时候,原来属于凤山县新昌里,后来和盐埕民社一同划归于台湾县)、半路竹民社(现在的高雄县路竹乡竹东村及竹西村的路竹)、后红仔民社(现在的高雄县冈山镇后红里的后红仔)等社。因为北边移住先民开拓到了新港社,所以那张图绘记为“新港半番民”,是记新港社在明郑初期汉人已经进住开拓,其中一半为番民,一半是汉人的意思。再以北全部都是未开的番社,如麻豆番社(现在的台南县麻豆镇的麻豆)、霄龙番社(旧籍记做召笼社、萧垄社,是现在的台南县佳里镇的佳里)、目加喇员番(旧籍记做目加溜湾社,后来改名叫做湾里社,是现在台南县善化镇的善化)、朥山番(旧籍记做诸罗山,是现在嘉义县嘉义市)。南边那个时候开拓到了噍吧思社,因为该社原住民当时已经被开化了,所以该图绘记做“噍吧思土社”,土社是开化的原住民聚落。它的南边全部属未开的番社,如打狗子番(现在的高雄市)、下淡水番(旧籍记做下淡水社,是现在的屏东县万丹乡社皮村的社皮)、咖叮番(旧籍记做茄藤社,是现在的屏东县佳冬乡佳冬村的佳冬)、梗吃番、大板鹿(旧籍记做大昆鹿社,是现在的屏东县坊寮乡大庄村的大庄)、琅番(旧籍记做娘娇社,是现在屏东县恒春镇的恒春)、放综(旧籍记做放社,是现在屏东县林边乡水利村的放索)等。以上的地名全部是原住民(平埔族)的
  180
  语言谐音所写的汉字地名,所以各时期的谐写汉子[字]便有所出入。
  明郑初期已经汉人开拓移住的地方,是属后来清季初期的台湾县全部及凤山县的北部,至诸罗县开拓比较在后。而汉人所开拓居住的地方,除村落较大的业经郑氏台湾军备图绘记为民社外,尚有很多的小村落散在各民社间还没有绘记。这个可由移住先民聚居的地方多曾建筑寺庙。依照各地寺庙的分布情形,也可以明了那个时候移住先民开拓进展的情形,这一点是可由康熙末叶所编各县最早的县志里看出来的。那时的各县志所记载的寺庙情形如下:
  (一)康熙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一七)陈梦林主编的“诸罗县志”只有记载寺庙十四所。(二)康熙五十八年陈文达编纂的“凤山县志”计列三十一所(那个时候的凤山县是包括现在的台南市安平区及南区两区,所包括的行政区域是安平镇、土凿埕保、喜树仔保及新昌里、永宁里等,以上镇、里、保在雍正九年更定县界时候划属于台湾县)。(三)康熙五十九同是陈文达所编的“台湾县志”计录六十五所(澎湖部份没有计算在内)。由以上三本县志所记载来看,辖域最小的台湾县寺庙最多,相反的辖域最广大的诸罗县寺庙最少。这一点和“郑氏台湾军备图”所绘记的民社情形很相符合。再依照康熙末期的行政区域各区域内的建置寺庙多少,也可以看出各区域的开发情形,所以台湾县志所记载的寺庙特别分别里、坊来计列,经统计的情形如下:东安坊七所、西定坊十所、宁南坊三所、镇北坊八所、鹿耳门一所、永康里十一所、武定里一所、广储东里三所、广储西里二所、长兴里三所、新丰里一所、归仁南里一所
  181
  、归仁北里一所、保大东里二所、保大西里一所、仁德里一所、仁和里一所、崇德里一所、文贤里一图三所、文贤里二图一所、大目降庄三所。由以上的统计坊(是现在的台南市市区)的寺庙特别多,其次是近郊区的永康里。可见寺庙的建置和汉人移住,实在是具有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台南市是荷兰人在台湾本岛的治理中心,经建筑普鲁民遮城(即赤嵌城,俗称叫做赤嵌楼、红毛楼、番仔楼等)驻守。那个地方同时也是汉人移住台湾的中心地点,所以郑成功由鹿耳门进入台江登陆赤嵌地方(现在的台南市)的时候,得到在住的汉人协助,围攻赤嵌城迫得守城的夷长猫难实叮出降。有移住汉人聚居的地方多提倡建筑寺庙,所以台南市有很多的庙宇都称做开基的庙,如开基妈祖庙、开基关帝庙、开基上帝庙、开基某某宫等等。原有的开基妈祖庙是现在的台南市北区自强街一四号的开基天后宫,俗称叫做小妈祖。这个称做开基是不无由来的,据这个庙所祀的神像中有一尊最小的背后刻有“崇祯庚辰年湄洲雕造”的字样,庚辰是崇祯十三年(西元一六四〇)所雕造,可以称为台湾最古的雕像。这个庙的创建依照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寺庙条所记如次:
  ……在西定坊……小妈祖庙开辟后乡人同建,在水仔尾。……
  照以上所记的“开辟后乡人同建”,那本县志所记载的寺庙中,记开辟后建筑的有二所,记红毛时建筑的(荷据时期)只有一所,记伪时建筑的(伪是称明郑时期)有三十所,记康熙时建筑的(即隶清后)有十九所,没有记年代的(可能全部属于清领后)有十三所。记开辟后的另外一所,台湾县志记载
  182
  :“在宁南坊:关帝庙在道标营盘,开辟后合标同建。”是记这个关帝庙系在道标营盘开辟以后由该标全体官兵共建的,应该属于隶清后所建。至于小妈祖庙所记“开辟后乡人同建”的开辟的意义和关帝庙所记的意义不同,小妈祖庙的开辟好像应该是指郑氏据台直后称做开辟的意思。这一点应该怎么样才可以看得出来呢?可以从小妈祖庙最早的神像来研究,那尊神像是雕造在崇祯十三年,已经距离荷人据台的天启四年(西元一六二四)较后十六年,假如雕像是建庙或不久后就建庙应该写做红毛时候建的。再从这座庙的神像是雕自湄洲,不可能雕像后就随移住先民渡台,很可能在其故土奉祀有一段时期,后来因为国内动荡,而且郑成功在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驱逐荷人占有台湾,离雕像后二十一年的时候,由移住先民随郑王迁台,再由聚居汉人鸠资筑建较为合理。所以这个庙的建置时期特别不记做“红毛时”或“伪时”,单独记做开辟后,是指郑王据台那个时候所建的无疑。如属于较后所建,应该如延平郡王祠,是由移住汉人崇拜郑成功开辟台湾,所以尊称做“开山王”,那座庙是建在明郑时期,到了光绪年间由钦差沈葆桢奏准建专祠后改称做现在的庙名。但是民间还是称它做开山王庙。照那本最早编的台湾县志所记:“在东安坊??开山王庙,伪时建。”就可以明了了。
  依照台湾县志所记在台湾最早筑建的寺庙是建自红毛时候的(荷据时期)那一所,那座庙照台湾县志记载如左:
  183
  ??在广储东里:大道公庙,红毛所建??
  由以上的记载,那座庙应该算做台湾最早的寺庙可以认定的,至于开基妈祖庙可以称做台湾第二早建的寺庙。
  台湾第一早建的寺庙-“广储东里大道公庙”是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依照旧时候的行政区域加以采访,是原来的广储东里区域内大道公庙只有一所,那座庙是在台南县新化镇丰荣里洋子五六号的大道公庙(保生大帝庙),俗称做叫“开台大道公”,在民国三年(日大正三年)修建的时候经将庙名改称为“大帝宫”。洋仔原来是洋仔港港埠的所在地,诸罗县志的山川总图里面,洋仔港绘记在茑松溪(即新港溪,现在的盐水溪上流)的东南支流-许宽溪的一部分。荷据时期台江(台南和安平间原来所有的内海)的海岸线是到了洲仔尾(现在的台南县永康乡盐行村的洲仔尾),那个时候的移住先民是溯新港溪(另个名称叫做茑松溪)开拓大目降社一带的地方。大目降社是荷据时候西拉雅族(台湾原住平埔族的一族)所聚居的番社,荷人为教化原住民族,就在该社建立教堂实行教化。那个时候汉人也溯航开拓那个地方是用洋仔港做中心,移住先民经聚居住在洋仔这个地方,在荷人压迫异教推行基督教的时候,就在这个地方建筑台湾第一间的我国式寺庙来奉祀移住先民共同的保护神-大道公,以求平安,他们所遭遇的困难是可以推想得到的,他们的奋斗精神是何等的伟大啊!
  大道公据台湾县志记载:“吴真人,吴姓名本,生于太平兴国四年,不茹荤受室,业医以活
  184
  人为心,按病投药,远近皆以为神。景祐二年卒,里人肖像事之,祈祷辄应。适部使者以庙额为请,敕为慈济。庆元间敕为忠显,开禧二年封为英惠侯。自是遍于漳泉之间,台人多建庙祀之。或称大道公庙,或称真君庙,或称开山宫,名虽异而实则同也。”照以上的记载,大道公是移住先民为了祈求平安及遇到了疾病的时候,求药方医治的精神寄托总汇堡垒了。
  后来明郑时期因为大目降社位置接近承天府,又有河道可以溯航,到洋仔交通便利,所以汉人大批涌到,由洋仔再进入大目降社开拓。给大目降社成为各番社中最早被汉人同化的番社,所以“郑氏台湾军备图”就绘记为大目降民社。设置里的时候,为了标明这个地方已经同化了的关系,特别将大目降社的周围单独划设“感化里”,是当时二十四里中区域最小的一里。
  隶清的时候,那个地方的原住民大部份已经汉化,未汉化的原住民也都迁徙那个地方东边的山丘里住,所以再改称叫做大目降庄,它的周边都属于广储东里。洋仔港自台江内海陆浮以后失去了港湾的机能,现在只有存在新市和永康间的许宽溪和大社溪合流成为盐水溪的地方,在那个地方的纵贯铁路铁桥附近一带还叫做洋仔港。至于洋仔现在已经成为新化镇的边缘村落,被社会一般的人所遗忘了。
  因为洋仔的大道公庙是建筑在红毛时候-荷据时期,洋仔可以称做汉人开拓台湾的先锋营,而大道公庙-大帝宫是全台湾汉人最早所建的寺庙,应该列做本省最有纪念性的名胜古迹
  之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