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台湾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卢嘉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寺”是僧众清修的地方,“院”是居处的场所,所以僧众清修的居所叫做“寺院”。“庵”是奉佛的小舍,或则是小的寺院,也是结茅清修的地方。“室”是房屋,“阁”是庋藏的低楼,也是小屋。“道场”是佛寺的另称,“精舍”就是佛舍,“佛堂”是奉佛的场所。“讲堂”是讲经的所在,“莲社”是同修净业的地方,“岩”是福建人对于寺的称谓。而在家的佛徒优婆塞即信士,也叫做居士,优婆夷即信女,居士和信女设教的所在则称堂不称寺。以上均是我国佛子清修地方的名称。且又因比丘即和尚住寺,比丘尼俗称尼姑居庵。所以有“和尚寺,尼姑庵”的俗谚。在大陆和尚与尼姑系分别清修,但是现在台湾的寺院则系和尚和尼姑共同参修而不分了。台湾的移住汉人自荷据时期,在异族──荷兰人崇奉基督教,推行教化的时候,在殖民政治的压迫下,就在台湾兴建我国式的寺庙。笔者曾撰“台湾最早兴建的寺庙”一文(见本书),就收到关心台湾寺院的人士来信查询本省最早构建的寺院。笔者不揣愚陋,复就探究所得撰成本文以飨
  234
  读者,并请关心台湾佛教的人士,及台湾史地研究的学者惠予指正,是所企盼!
  一、台湾早期的寺院
  台湾早期的寺院,因为明郑时期的文献,均遭受清领时加以摧毁殆尽。以致缺乏直接文献可据,现在仅能由清季早期的志书来加以探究。清朝领有台湾最早的志书,应推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由第三任的台厦道高拱干(陕西榆林卫人,荫生。于康熙三十年冬,由泉州府知府,成绩卓异,蒙督抚两院会荐,奉特旨升补台厦道,自三十一年就任,至三十四年任满,升调浙江按察使)所纂的“台湾府志”。这部府志是纂修于郑氏降清后十一年,应算是台湾第一部府志。高拱干因鉴于台湾归清后没有志书可征,经将搜采的志草开志局纂成。三十四年脱稿,三十五刊行。迨至近世仅存数部,就笔者所悉分藏于大陆各图书馆有三部,在日本的一部,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虽有影写一部份,但不完全。于民国四十四年经台湾大学教授方豪氏,托由日本友人代向日内阁文库洽商摄影寄台,独资重印,发刊于世,贡献本省文献至钜。依照这一部府志里面所记当时的寺院谓:
  海会寺:康熙二十九年建,在府治北六里许。旧为郑氏别馆;荡平之后,总镇王化行、台厦道王效宗其故趾建为寺宇。佛像最胜,住僧云集焉。竹溪寺:在府治东南数里许,其间林木苍郁,溪径纡回,最为胜景。良晨佳节,骚客游人多会于此。梦蝶园:在府治
  235
  社稷坛南数百步。先是漳人李茂春寓此,篇茅斋以寄放浪之情;扁曰:“梦蝶”。后易以陶瓦,清流修筑,日增胜概,改为准堤庵。弥陀室:在附郭之东,庭宇幽静,佛像庄严,傍植槟篁,名花芬馥,可供游咏。广慈庵:在附郭县东安坊,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环植修竹刺桐,俯临沙流,前对小峰,亦幽静处也。准提阁:在广慈庵前。黄檗庵:在海会寺南数里,壬申年灾于火,岁酉僧继成募缘重建。......龙湖岩:在诸罗县开化里,陈永华建,环岩皆山也,前有潭,名“龙潭”。潭之左右列植杨柳、桃花,亭内碧莲浮水,苍桧摩空,又有青梅数株,众木茂荣,晚山入画。真岩居之胜境,幽僻之上方也。
  后于康熙五十一年,经第五任的台湾府知府周元文所纂修的,“重修台湾府志”内所记载的寺院和“高纂府志”相同。到了康熙五十九年经第七任的海防同知兼摄台湾县事王礼主修,由岁贡生陈文达、林中桂,生员李钦文等编纂的“台湾县志”,是台湾县旧志最早的刊本。已经失传很久,最近才闻知美国国会图书馆尚有保藏一部,于民国四十六年经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当时的采访组长陈汉光氏,热心摄得,并由文献会影印重刊于世。这部志书得以重刊,为探研南县、市早期的史地至为便利,堪称为珍贵的文献。这部县志里所记的寺院云:
  在东安坊,黄檗寺:康熙二十七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众重建,前祀关帝,后祀观音、三宝尊佛,僧房斋舍毕备,周围植竹,花木果子甚多。法华寺:
  236
  伪时漳人李茂春构茅亭以居,名梦蝶处。后僧人鸠众易以瓦,供准提佛于中,改名法华寺。康熙四十七年凤山知县宋永清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匾曰:“离德昭明殿”。后左右建钟鼓楼二座,前后旷地遍莳花果,又建茅亭于鼓楼之后,匾曰:“息机”。自公退食之暇时憩息焉。广慈庵: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今圯未修。在永康里,弥陀寺:邑东郊外也,年久倾圯,僧徒散去,僧一峰至自武彝山,有志重兴,托迹偏厢募化以供香火。五十七年监生董大彩建中殿一座,五十八年僧鸠建阎君殿于西偏,暨僧房六间,东偏三官殿则监生陈仕俊倡义,首襄其事焉。海会寺:郑氏旧宅也。距邑治四、五里许,康熙二十九年台天厦道王效忠、总镇王化行改建为寺,佛像庄严;寺宇宽敞,亦名开元寺。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许,径曲林茂,溪流环拱,竹木花果,堪称胜致,匾其山门曰:“小西”。
  由以上两部台湾最早的志书记载来看,开元寺原是郑氏的别馆,清领后的年始将旧址建寺,称做“海会寺”,也叫做“开元寺”。乾隆十五年巡道书成修建,改名为“榴禅寺”,又称“榴环寺”。嘉庆元年提督哈当阿修建改称为“海靖寺”,现名为“开元寺”。法华寺原是明末逸士李茂春,于永历十八年随郑经来台隐居的“梦蝶园”,李茂春去世后改为准提庵,至台湾县志始称为“法华寺”。广慈庵是创建于清领后九年。黄檗寺系建于清领后五年。龙湖岩因建在赤山堡,所以俗称做“赤山岩”。系建自陈永华,就可以明了系建于明郑时期。至竹溪寺、弥陀寺两所
  237
  的创建年代,两部最早的府、县志均未记明。台湾府志是纂修于清领后十一年,如系清领后所建,就如上列各寺院有所记明。那两所寺院未记明创建年代,则系建自明郑时期。以致修志时已无法查考,或出于不便记明所致。所以台湾早期的寺院,也就是明郑时期所建的寺院,应该是龙湖岩、弥陀寺、竹溪寺三所了。
  二、最早构建的寺院
  台湾于明郑时期所建的寺院是龙湖岩、弥陀寺、竹溪寺等三所,那么三所寺院中那一所是最早构建的呢?依照“台湾府志”所记龙湖岩是陈永华所建。按陈永华于郑成功薨逝王城即热兰遮城的时候,在台诸将主兄终弟及,金厦诸人主父死子继。产生台湾立郑袭(成功之弟),而厦门立郑经(成功之子)。永华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十月佐经率军入台,靖内乱后,郑经嗣立。以永华为“咨议参军”,十二月随经自台回厦门。十八年三月复到台湾,那一年郑经改东都为东宁,改天兴、万年二县为二州。十九年永华兼授勇卫,加监军御史,职兼将相,概然以身任事。不惜劳苦,亲巡南北二路,激励诸镇,慰抚诸番。竭力辅经,教民栽种,制糖运销日本、吕宋,并辟建盐场,泼海水为卤,曝晒成盐,上裕国课,下资民食。并启经建圣庙、立学校,经允所请,于承天即今台南市择地鸠工兴建。二十年正月圣庙即今孔子庙落成,三月立太学,以永
  238
  华掌学院。二十八年三藩事发,郑经得耿精忠书邀约,举兵反攻大陆。加永华“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国事大小,悉由主持。永华胸藏韬略,约束法严,卫旅勇肃,境内大安,所以夜户不闭,百姓乐业。筹运军粮,五、六年西征之师没有匮乏。审理尚宽,虽有斩戮,悉出平允,民皆税服。相率感化。所以永华建龙湖岩,因来台初期辅佐筹划,国事忙碌,无法顾及,很可能系在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西元一六七四)以后,留守台湾的期间。至于弥陀寺筑建的年代依照日据台湾总督府于民国五年(日大正五年,西元一九一六)刊印的“台湾名胜旧迹志”时所记:“弥陀寺系郑成功之子经,以本岛没有一名刹为憾,为奉福祈福,创建的所在......”为开始。所以其后的著作,多以为据,民国十年出版的“台湾通史”引记:“东宁初建,制度渐完,延平郡王经以承天之内,尚无丛林,乃建弥陀寺于东安坊,延僧主之。殿宇巍峨,花木幽邃,犹为郡中古刹。......”致后来的人多以建弥陀寺的时候台湾尚为禅院,所以称弥陀寺为最早兴建的寺院。依照“台湾府志”所记清领初期称做“弥陀室”,至康熙五十一年(西元一七一二)所修纂的“重修台湾府志”尚属沿称。迨五十九年纂修的“台湾县志”始记为弥陀寺。且所记创建时承天之内,尚无丛林亦属不确。依照沈光文与郑氏官吏唱酬之诗,有“州守新构僧舍于南溪,人多往游,余未及也”之作,诗云:“沿溪傍水便开山,我亦闻之拟往还。一日无僧浑不可,十年作客几能闲?书成短偈堪留寺,说到真虚欲点顽。正有许多为政处,仅将心思付禅关。”按沈光文于永历五年(辛卯清顺治八年,西元一
  239
  六五一)十一月同沈宸荃挈家泛宅,再舣舟南日,经围头洋遇飓风,光文漂来台湾北部,宸荃则不知所至了。后来光文辗转于永历六年(壬辰)初到达赤嵌居住。至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光复台湾,知道光文在台湾大喜。以客礼见,令麾下致饩,且以田宅赡公。至成功薨,子经嗣位对遗老称孤道寡,光文不满其所施所为。于十七年作“台湾赋”一篇,赋中有“郑锦(即郑经的乳名)僭王”之句寓讽。十九年光文寓讽之赋受谗,几罹不测,乃变服入山为僧,法号超光。所以有“普陀幻住庵”之作,诗云:“磬声飘出半林闻,中有茅庵隐白云;几树秋声虚槛度,数竿清影碧窗分。闻僧煮茗能留客,野鸟吟松独远群;此日已收尘世隔,逃禅漫学诵经文。”所谓普陀幻住庵是后来的大冈山超峰寺,系光文变服为僧的所在。有以普陀幻住庵是光文于画江之役后逃难普陀之作。这一点已经毛一波氏撰“试论沈光文之诗”有记:“按光文初从鲁王,授太常博士,主宗庙礼仪及教授,实际不离王之左右。而鲁王入海,光文理应随之;虽次舟山,当无‘逃禅’之理。过去台南文化人士,均主此为光文逃避郑经,而变服到所谓罗汉门山中时作。所谓普陀幻住庵,即今冈山之超峰寺也。如以诗系年,此作恐与鲁王时代之普陀无关。”已加以辩正。光文后因才言仍炽,再深入罗汉门山中,结茅以居,潜心著述。迨郑经反攻大陆,复迁居目加溜湾,即今台南县善化镇善化,但未曾还俗。到了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郑氏降清,尚以皂帽黄衣渡余年。由光文自逃禅以后就不再还俗,可知“州守新构僧舍于南溪,人多往游,余未及也。”
  240
  这一首诗系在永历十九年以前之作,由这一首诗的末句:“仅将心思付禅关”,就可以明白光文作这首诗的时候尚未出家,所以证明系永历十九年光文遁入空门前之作无疑了。复据盛成教授研撰的“沈光文研究”对这首诗的见解,有云:
  光文之生活,即不免穷困,成功到台之后,曾以客礼见光文,时令人致饩,拨田宅赡养。故光文有与郑氏官吏唱酬之作。有“州守新构僧舍于南溪,人多往游,余未及也”之作,诗云:“沿溪傍水便开山,我亦闻之拟往还。一日无僧浑不可,十年作客几能闲?书成短偈堪留寺,说到真虚欲点顽。正有许多为政处,仅将心思付禅关。公自壬辰,永历六年,顺治九年,西元一六五二年来台,至此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二年,恰巧十年。“十年作客几能闲?”因生活奔走,无暇帮闲耳。“浑”字尤妙,此字读平声作“全”字解,如杜甫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但此处音虽平声,意则为混,谓搀合夹杂也。暗念鬼混之意。盖当时国俗消沉典型堕替,官吏士人,皆求与僧相混,得一时之神安。末云:“正有许多为政处,仅将心思付禅关。”即道破此点。“说到真虚欲点顽”此乃真空,非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先入地狱”,救人救世之真谛,可作顽民,毋为顽石,光文欲作生公说法,使顽石点头,故书成短偈,可留于寺,以作壁上观也。南溪即台南之城南竹溪,新构之寺,即后世之竹溪寺。成功平台之后,设承天府,下设二州;天兴
  241
  州与万年州。(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下卷第十四篇拓殖沿革第一章第二七四页)竹溪寺相传为郑省英建(府志),省英为芝莞长子,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一六六二年二月)继杨朝栋为承天府尹。天兴州守为庄文烈,永历十五年五月任,万年州守为祝敬,同时任。天兴位于承天府即今台南之北,万年位于其南。祝敬为首任万年知州。是年十二月初六日(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五日)与朝栋以小斗散粮,克扣军旅为成功所杀。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已是西元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二日,是时荷兰已降。成功先于是时在附城置第宅,寺之构成,当亦于是时。当时光文恐已知成功将杀北人杨朝栋与祝敬,故云“人多往游,余未及也”,且诗中多规勉之处。......
  由以上的解说来看,竹溪寺系建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的时候。就可以明了弥陀室创建以前已有规模较大的寺院存在了。台湾通史所记:“郑经以承天之内,尚无丛林乃建弥陀寺。”实是出于缺乏当时的资料所致。
  如以成功于永历十五年五月二日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及万年县。杨戎政(即杨朝栋,经任五军戎政)为府尹,委庄文烈知天兴县,祝敬知万年县事,改大员为安平镇。那个时候的建制是万年县而非万年州,于十八年三月郑经返台始改东都为东宁,改二县为二州的记载,以这一首诗的诗题所记的州官是改制后来讲。光文于改州的翌(十九)年
  242
  就因寓讽的诗被谗而逃禅。就这一点来看,这一首诗之作最迟也应在永历十九年,所以竹溪寺最迟也应在永历十九年所建。再据康熙二十九年(西元一六九0)即清领后七年长乐人林谦光(于康熙二十六年任第一任台湾府学教授,三十年升浙江桐县知县)所著的“台湾纪略”在台湾失传已久,经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就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加以标点、分段,刊于“台湾银行季刊”十卷三期。是台湾较早的文献所记:“......成功因改台湾为伪东都,设一府二县;伪立府尹及天兴、万年二县。壬寅(十六)年五月,成功卒。提督马信立其胞弟世袭,改号护理。癸卯(十七)年,成功之子郑经自厦门来,与世袭争国。世袭兵屈退归,经遂嗣立。后经至厦,委翁天祐为转运使,任国政。于是兴市肆、筑庙宇、新街、横街,皆其首建也。癸卯年,厦门败,经由铜山入湾;改东都为东宁省,前后招纳内地兵眷口以实之。甲寅(二十八)年,经入漳、泉,委陈永华为咨议参军,留守国政。......。由上述最接近郑氏据台时期的直接文献所记,郑经回台改东都为东宁,系癸卯(十七)年,如竹溪寺的兴建年代因诗题所记州守与盛成教授的解说有出入时,应兴建于翁天祐为转运使任国政的时候,而落成于改制直后了。所以台湾最早期兴建的寺院为竹溪寺,其次为弥陀寺,再次是龙湖岩。
  三、台湾早期的书院与寺院
  243
  为了证明竹溪寺是台湾的第一座寺院,我们从台湾早期的书院和寺院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旁证。
  书院是旧时士子讲学的所在,明郑时期于永历二十年正月圣庙落成,三月立太学,培育人才。清领台时,为体念海岛情形特殊,鼓舞文教,依照“台湾纪略”所记:
  台湾归顺后,天子思磨钝振瞆,乃设岁、科二试以鼓励之。每试府学入泮二十名;补饩五名至二十名,饩额满止;增如之。县学入泮十二名;补饩三名至十名,饩满止;增亦如之。自康熙丁卯(二十六)年始,其廪、增全额,俟人文盛日具题照内地例补足。提督军务侯张公云翼,念海岛文教,不可不鼓舞以开功名之路。特疏题准自丁卯年起,于福建乡试正额外另广一名,以待台湾之士。俟九年学成日,始与内地棘闱同较;故苏峨得登丁卯榜、邑星灿得登庚午(二十九年)榜、林逢秋得登庚午武榜。文明先声,庶其在兹。今道,府设立社学,教诲番童,渐有彬彬文学之风矣!
  府学系于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经台厦道周昌、知府蒋毓英仍郑氏基修筑,称为“先师庙”。同年建台湾县学于东安坊,凤山县学于兴隆庄,即今高雄市左营,诸罗学于善化里西保,即今台南县善化镇善化,因系茅茨数椽,规制未备,所以称诸罗学,而不称诸罗县学了。并于同年建社学于府治内三所,至二十八年再建一所。另于二十五年在新港社;即今台南县新市乡新
  244
  市,目加溜湾社;即今台南县善化镇善化,萧笼社;即今台南县佳里镇佳里及麻豆社;即今台南县麻豆镇麻豆等建社学各一所,共四所。至建置书院,据“台湾府治”记:“西定坊书院:康熙二十二年为将军侯施琅建。镇北坊书院:为郡守蒋毓英建,肖像祀焉。康熙二十九年建。弥陀室书院:为台令王兆升建,肖像祀焉。在台湾县永康里,康熙三十一年建。竹溪书院:为郡守吴国柱建,肖像祀焉。守惠政在人,士庶辇石输材,谕禁不能止,康熙三十二年建。”当时兴建书院多利用寺院附建,所以弥陀室由台湾县第三任的知县王兆升(江南通州人,丁酉举人,康熙二十七年任,三十年升兵部职方司主事)附建,称做弥陀室书院。那所书院谅因落成时,即康熙三十一年(西元一六九二),王知县已荣升离任,经塑像奉祀。竹溪寺经台湾府第二任的知府吴国柱(辽东人,荫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茹冰三载,秩满升江西赣南道),吴知府惠政予民,所以他建书院的时候,不分特殊阶级及寒门庶民,均自愿运石搬材。虽经喻禁也是无效,就可以明了吴知府如何受台民的爱戴了。康熙三十二年(西元一六九三)落成,名称为“竹溪书院”。落成的时候吴知府已荣迁,所以台民经塑像祀祭以资纪念。后来因“台湾府志”在台湾失传已久,而且后来修的府志对这点未予详细纪载,以致后人不明了实际情形,误指现在奉祀在竹溪寺及弥陀寺的各一尊塑像,均为台湾第一任的知府蒋毓英。是依照日据时期所撰的“台湾名胜旧迹志”所记:“竹溪寺系清康熙二十三年起至二十八年间台湾知府蒋毓英所建。”致“台南文化”四卷二期“文物专刊”人像部份,
  245
  对这二尊塑像均误记为“台湾知府蒋公毓英塑像”。而实际竹溪寺所奉祀的塑像应该是“台湾知府吴公国柱塑像”。弥陀寺所奉祀的塑像,应该是“台湾知县王公兆升塑像”。谨提出以供读者参考。由以上的错误根源是出于“台湾名胜旧迹志”,所以那本志里所记的“弥陀寺系郑成功之子经,以本岛没有一名刹为憾,为奉佛祈福,创建的所在”,对所记创建年代及创建人的可靠性不无疑问的了。到了康熙五十一年所纂修的“重修台湾府志”书院的记载如次:“西定坊书院:康熙二十二年,为将军侯施琅建。镇北坊书院:康熙二十九年,为郡守蒋毓英建。弥陀室书院:康熙三十一年,为台令王兆升建。竹溪书院:康熙三十二年,为郡守吴国柱建。镇北方书院:康熙三十四年,为道宪高拱干建。西定坊书院:康熙三十七年,为道宪常光裕建。西定坊书院:康熙四十三年,为道宪王之麟建。东安坊书院:康熙四十四年,为将军吴英建。西定坊书院:康熙四十八年为王敏政建。”由以上的记载,那个时候再增建书院五所,连以前所建四所共为九所。除弥陀室书院及竹溪书院因系附建在寺院,所以用寺院名称来做书院的名称,其余则以所建位置所属的坊(即等于现在的区),来冠书院的名称了。迨康熙五十九年纂修的“台湾县志”记:“书院:在宁南坊府学之右,康熙五十九年台厦道梁文煊建。从右畔绕至学宫之后,计四十八间,为诸生肄业之所。匾曰海东书院,董其事者,经历司王士勷也。”由“台湾县志”的编纂者陈文达、李中桂、李钦文等均系“重修台湾府志”的分订者来看,所以“台湾县志”的书院记载仅记一所
  246
  ,不是漏列。可能系于五十九年将从前所建的小型书院,集合并建在文庙府学边,称做海东书院所致,所以台湾早期所建置的书院除附建于寺院的弥陀室书院、竹溪书院两所,因寺院的存在,其址尚可考外,其余建在各坊的书院址已均无法明了。由这一点就可以明了台湾早期的书院与寺院是如何的密切而有不可分的关系。
  四、竹溪寺的沿革
  竹溪寺创建于永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至十八年间,系由当时的州守所构建。那个时候寺前的清溪尚未叫做竹溪,因为那一条溪流位置在承天即今台南市的南边,所以称做南溪。如果那个时候已称做竹溪即沈光文作那首诗的诗题就记竹溪了。这条小溪沿畔绿竹成阴,风景宜人,所以于郑氏降清以前已为骚客称做竹溪。因是寺名也随之,自然而然称做竹溪寺了。这是竹溪寺的得名,是出于所临溪流名称而来的。那么这所台湾最早构建的寺院建寺时的名称叫做什么名呢?那个时候称做“小西天寺”,所以“台湾县志”有记:“匾其山门曰:‘小西天’。”虽然比这部志书较早纂修的“台湾府志”(因府志共修纂五次,为分别起见简称“高纂府志”)及“重修府志”(简称“周纂府志”)的竹溪寺条均没有小西天的记载。但是“周纂府志”的艺文志诗有录凤山县第五任的知县,宋永清(奉天正红旗人,原籍山东莱阳监生,康熙四十三年任,秩满升湖广知府)所咏“登小西天最高顶”
  247
  (拈得五微)的诗云:“春来梅柳斗芳菲,散步清溪到翠微,怪石枯藤迷野径,残枝败叶拥禅扉。踏开觉路香生覆,振落天花色染衣。更上一层回首处,故山遥望寸心违。”由这首诗的诗题与山门记“小西天”来看,这所寺院的正名,也就是原来的名称──“小西天寺”。我们再看后来的乾隆十一年(西元一七四六)范咸纂修的“重修台湾府志”(简称“范纂府志”系第四次修的府志)。竹溪寺条记:“颜其山门曰:‘小西天寺’。”又据“台湾诗乘”有录范九池(即范咸)“再叠台江杂咏”为“婆娑洋集”中之佳构。其八首中之第二首诗云:“西天小寺礼弥陀(府治有小西天寺),故郑园亭日渐蹉(悉改为寺)。铜炮风雷金甲动(“郑氏逸事”:龙硕者,大铜炮也;成功见水底有光上腾,使善水者出之),鲸鱼冠带海门过(成功攻台时,红毛先望见一人冠带骑鲸从鹿耳门入),虎鲨夜集贪牵罟(虎鲨,鲨之大者),鹦鹉朝游寄负螺(鹦鹉螺常脱壳朝游,寄居虫入其中)。堪笑揭竿称鸭母,空嗤海外夜郎多(朱一贵饲鸭,人称鸭母王)。”的小西天寺句就更加可以明白了。竹溪于乾隆三十年知府蒋允焄清浚南湖所记的碑记,称做蓬溪。到了道光年间叫做溪仔墘溪。依照“台湾采访册”记:“溪仔墘溪,源出东门外太爷廍前,南流大桥头,过竹溪寺边,转过曾、蔡二姬仑,旋转经溪仔墘,西流盐场,注台江。”又因这条溪流流经盐埕村落,所以俗称做盐埕溪,现称做日新溪。这所台湾最早建的寺院,清领时已称做“竹溪寺”,仅山门依旧记为“小西天”,谅系创建时的遗留。于康熙三十二年经台湾知府吴国柱附建竹溪书院于这个寺院,因竹林苍郁,溪径纡回,景胜幽雅,所以良辰佳节
  248
  ,骚客游人,多会于这所寺院。由第二任台湾府同知齐体物(正黄旗人,丙辰进士,康熙三十年任)所咏的“竹溪寺”,诗云:“梵宫偏得占名山,屼作蛮州第一观。涧引远泉穿竹响,鹤期朝磬候僧餐。夜深佛火摇鲛室,雨里槟榔缀法坛。不是许珣多爱寺,须知司马是闲官。”这首诗至“续修台湾府志”(简称“余修府志”)时,记为左都御史劳之辨所咏,“台湾名胜旧迹”不察沿载系属错误。依照这首诗的前二句的含义,为这所寺院占得名山,是新开地方的第一所寺院。后来因历年既久,遭风雨剥蚀,乾隆五十四年(西元一七八九)里人蔡和生倡修,焕然一新,至嘉庆元年(西元一七九六)黄钟岳等再募捐重修,嘉庆二十三年董事刘廷贵复修。光绪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候补通判鲍复康重修。迨民国二年(西元一九一0)竹溪寺的管理人上官玄、林神等,以寺内没有住持,那个时候遇捷圆上人由国内的涌泉寺受戒归台,上人立志坚定,勤苦精修,弘扬佛法,不遗余力。经管理人等决议聘上人为竹溪寺的主持。捷圆上人自升座任事以后,兢兢业业,时时刻刻,以整顿寺内的一切及推行佛法,化导人心为自己的责任。经锐意整修,建莲宝花塔于寺旁,弘法度众。自此以后这所名寺渐有生气,遂引起南部信仰佛法的人士所重视。至民国十六年孟春,上人将平日所积净财全部捐出,重新改建,经采中西折衷建筑型式,改变旧观。后殿上层建大悲楼,大悲楼是将大悲咒,全咒一百零八句,逐句绘图。每句画一佛像,共画成一百零八尊的佛像。这个大悲咒画像,不是捷圆法师所创始的,系传自前人。捷圆法师建筑大悲楼画像的用意,一则使未信
  249
  佛的人,看了容易发生信心。一则引导已信佛的人,看了容易确定信心。这是因图画比较文字,较容易感动人。到了民国二十三年工程始告完竣。现在的竹溪寺是捷圆上人重修时,所设计的规模,已非复昔时的旧建筑人。捷圆上人于民国三十七年农历三月四日圆寂。由上人的高徒眼净师继承主持,眼净师于少年的时候,毕业台北佛教中学,即往厦门入南普陀山闽南佛学院,后渡日本京都临济学院深造,因德高望重,徒众兴旺。经开设佛学书院,教育佛徒,另建莲池宝塔于旧塔之旁以增添景胜。民国四十七年右厢改建新式楼房为藏经阁。五十三年辟建功德堂于寺旁,气象日益发达,现住寺僧尼达百余人。这所三百余年前创建的寺院,现在主持得人蒸蒸向荣。且这所寺院是台湾最早构建的寺院,堪称是台湾佛教开山的胜地,应该列为本省最有纪念性的名胜旧迹之一,又位置靠近台南市区实亦应发展为观光的胜地。
  昔时名宦骚客游寺留咏甚多,除以上文内已录者不重列外,兹将各志书载列及其他著作所收录依序录列,作为本文的结束:
  一、范咸“重修台湾府志”
  春游竹溪寺 台湾生员 卢九围
  千竿绿竹一湾溪,掩映禅房绕曲堤。烟湿翠园花隐隐,云深碧涧草萋萋。无营只觉幽怀旷,自在惟闻好鸟啼。清磬数声人去也,咏归还过画桥西。
  250
  游竹溪寺 台邑生员 陈廷藩
  古寺白云里,寒蝉满树吟。溪回初渡月,花落忽惊禽。棋局延清夜,琴张寄素心。欲归山雨重,樽酒且勤斟。
  二、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
  竹溪寺 巡台御史 张 湄
  竹溪小寺远尘,青壁临流薛荔悬。高望美人何处所,漫凭东海说西天。
  竹溪寺 禀 生 张士箱
  寺门高结接林坰,砌下编篱作短屏。菜甲初舒频染绿,笋鞭未斸尚留青。延宾摘果陈兼品,供佛拈花插满瓶。欲访芳踪同六逸,空余溪水绕长庭。
  竹溪寺 禀 生 黄名臣
  竹荫堪坐客,野日映清流;山静人烟远,钟鸣佛殿幽。牟尼空世界,古寺闭清秋,疑是三摩地,还看石点头。
  竹溪寺 生 员 蒋仕登
  返照入溪渚,长林树欲昏。晚钟催晓月,宿鸟度归云。远近蝉声乱,微茫野色分。初秋迎爽气,徒倚有余欣。
  251
  竹溪寺 生 员 张大璋
  金风初荐爽,流火伏阴来。雨过泉声咽,山明树色开。薛萝随绿水,杨柳拂苍苔。千里难穷处,向谁问钓台。
  三、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
  冒雨邀友游竹溪 黄瑞超
  细雨廉纤步湿堤,招携胜侣人梵西。碍林碧障千竿竹,绕刹清流一曲溪。滴沥山泉珠液细,空蒙树色野云低。钟声傍晚铿余韵,兴尽归来望转迷。
  四、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
  竹溪寺 凤邑生员 林青莲
  沿竹寻僧院,傍溪叩佛堂;溪回水自曲,竹密山亦凉。供客三杯酒,参禅一炷香;听谈心未倦,溪竹已苍茫。
  五、“选赠和齐时集”
  竹溪寺(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冠每句首字,又以溪西鸡齐啼为韵) 恩贡 陈廷壁 孚卿
  金关松间映碧溪,石阶层累绿园西;丝桐响动珠林地,竹树声喧宝殿鸡。匏酒薰蒸欢客对,土山秀拔望云齐,革皮画鼓空中云,木落烟销宿鸟啼。
  252
  竹溪寺 邑增广生 握卿
  古寺缘城近,魁山外一峰;路回青叠叠,门隐翠重重。竹雨喧秋叶,溪烟冷暮钟;阇黎饶种秫,幽杵乱声春。
  竹溪寺 陈廷瑚 夏卿
  山在数里近城南,耸翠层峦古佛庵;路绕沙堤湾六六,烟开竹径曲三三。疏钟破晓清声出,老树横空翠色参;涤尽尘氛频习静,法门宗旨证瞿昙。
  六、连雅堂“台湾时乘”
  竹溪寺题壁 进 士 施士诘
  前身慧业我原僧,到此能参最上乘。万劫红羊余法界,一尊绿蚁聚吟朋。当门水镜明于拭,绕径风篁午不蒸,击钵诗成饶逸兴,墨痕洒遍剡溪藤。
  同 右 (用溪西鸡齐啼韵)
  春色无端绿满溪,我来何处认东西。茫茫世事空云狗,莽莽雄图失草鸡。万树午阴花韵寂,一痕生意笋芽齐。咏觞权作兰亭会,惆怅斜阳鸟乱啼。
  竹溪寺 台湾道 唐赞衮
  曲径入幽邃,钟鱼寂不闻。一亭寒抱石,万竹绿搀云。蓬壁题诗富,兰言入座芬。野花披锦
  253
  帔,谁觅五妃坟?
  七、“无闷草堂诗存”
  竹溪寺 林朝崧 (痴仙)
  溪水潺潺绕寺凉,地无人迹世缘忘;谁能抛却城中去,看竹山门立夕阳。
  “窥园留草”六月二十四日与社友往竹溪寺参谒关圣乙巳、丙午(光绪三0─三一年,西元一九0五─一九0六)  进士 许南英
  少年喜结诗文会,胜日同盟香火缘。忠义千秋悬日月,沧桑一瞥化云烟。登堂礼乐从先进,人堂衣冠尽后贤。一夕权当清酒荐,潢污行潦在山泉。
  佛光神道两虚无,淘汰将归造化炉。独有纲常留正气,能令崇拜起吾儒;漫云唇齿同文国,忍看河山易色图?父老凋零多白发,犹闻仓葛大声呼。
  南郊健步免扶筇,芳草迷离旧径封。寺外新分一脉水,门前不见十围松!山僧已死空禅室,远客重来动午钟。且息尘缘谋在此,溪山是否肯相容?
  竹溪雅集(“霜天晓角”) 同人
  随喜招堤,问城南竹溪;胜日宾朋满座,浮绿蚁、听黄鹂。酒余合有诗,壁间看旧题。日暮玉骢归去,古松外,夕阳低。
  254
  八、吴萱草“忘忧洞天诗集”
  游台南竹溪寺(次韵) 吴萱草
  叠叠青山一曲溪,虹桥横接寺前堤。千竿竹影云皆翠,万壑松涛风自凄。野上闲花迎客笑,阴中好鸟见人啼。诗怀自觉乾坤阔,策杖行吟东复西。
  寺上云山山下溪,修篁四拥柳垂堤。烟凝草色痕浮绿,风卷松声韵自凄。诸佛无言天不老,三春有隙鸟空啼。徘徊欲觅清幽处,不觉归来日又西。
  纪念先妣卢许绸,法号锦妙,于五十四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灭度周年而作于废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