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廖东凡著:雪域西藏风情录(6)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廖东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拉萨以东80公里处的工噶溪卡,望果节的娱神活动是相当典型的。这时有两个女巫,一个叫尼玛卓嘎,代表工卡地方的乡土神;一个叫曲娜,代表西藏最有名的龙女墨竹色青。相传墨竹色青就住在工卡附近的色青朗措天湖,拉萨的龙王潭是她的行宫。代表乡土神的女子,头上戴着被称为"巴珠"的珠冠,胸前挂着金玉镶嵌的"噶乌"(胸饰),俨然是个贵族妇人的打扮;代表龙女的巫,穿神服。每个女巫有两名随从,一名打大红伞,一名捧木盘。预言的事情,由文书记在木盘里的细沙上。她们降神之后,走下神坛,带领所有的头人百姓,绕村子转三个圈。凡她们转过的地方,妖鬼逃窜,播下幸福、欢乐和吉祥。回到节日场地,百姓们开始跳"阿朝"(打鼓舞)和唱"谐玛"(祈神歌)。女巫领着打鼓的男子,跳三圈鼓舞;再领着唱祈神歌的女子,唱三段歌。歌舞开始了,村民百姓把巫围在中间,不停地唱着跳着,歌颂神,歌颂神的功绩,轮流进入圈子,向巫敬酒,直到巫和百姓,通通醉得摇摇晃晃为止。
  节日的第二天,全村男女列队转庄稼地。男巫女巫,或者驱雹的巫师,高举五色彩绸包裹着的"达达"(彩箭),走到最前面,接下来是背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的喇嘛们,紧跟喇嘛之后,是吹唢呐和长号的农村乐队和举着唐卡佛画的骑马的男子汉,最后是全村的男女百姓,一户出一人,不来的人家不吉利。长长的行列,从预定地点出发,沿着全村的庄稼地,缓缓地行进,一边走,一边齐声高声合唱"谐青"。这是一种古老的祈神的歌曲,声调悠长而庄严,歌声休止间,众人高吼:"恰古秀!""央古秀!"(福德来了!吉祥来了!)巫师咒师还摇晃羊的右腿,表示召唤来了吉祥福德。松烟弥漫于夏日的睛空,歌声喊声回荡在村庄田野,气氛非常热烈而庄严。
  每个转田的人,都在自己的地里拔三穗青稞,回家供在谷仓或神龛上,说明他(她)带回来了谷物的"央"(灵魂),丰收有了保障。
  和平解放后,还保留着"转田"的习惯,有的地方改成打红旗、抬毛主席像和麦穗、青稞、豌豆苗扎成的"丰收塔",围着广阔的田野载歌载舞,也十分壮观。
  转过庄稼地,各家各户钻进柳林,三块石头垒成个灶,燃起红红的野火,熬茶、做菜,进行藏族人最喜欢的野宴。
  赛马开始了。骑手们有的穿着清代陆军的马褂号衣,有的穿黄缎子袍服,头戴圆形红穗的"索夏"(蒙古帽),骑着装饰得非常漂亮鲜艳的骏马,轮番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赛马有长跑、短跑、大跑、小跑,还有马背上的技巧表演:拾哈达、钱币。村民们还在赛场上,每隔一段距离竖一个靶子。靶子是用牛皮缝制的,骑手们一个接着一个,从靶子面前飞跃而过,他们撒开双手,朝每个靶子打枪或射箭,轮番进行,中靶者断为优胜。名列前茅的,能得到相当一匹马的奖赏。
  在许多地方,望果节还要赛毛驴、赛牦牛,与其说比速度,还不如说是给观众一种娱乐、一种笑的享受。因为毛驴欢蹦乱跳,牦牛胡冲乱撞,弄得全场哄笑不止。
  入夜,旷场上燃起熊熊的篝火。篝火边放一个大铜缸,每个参加者带一把柴,添进火堆,带一壶青稞酒,倒进铜酒缸,然后加入旋转着圈子,跳一种叫"果谐"的圆圈舞蹈。跳"果谐"的人,分成两半,或者以男女分,或者以村寨分,先慢后快,互相唱和。几个年青女子拿着酒瓢,轮流给跳舞的人敬酒。辉煌的火堆,甜美的酒,加上热烈的歌唱,旋转不停的舞步,把节日的欢乐从一个高潮推向一个高潮。
  紧接着望果节之后,是紧张、繁忙的秋收劳动,由于西藏地广人稀,过去秋收打场几乎全靠手工劳动,有时直到藏历十一月间,谷物才能进库。工噶村有这么一句谚语:  
  舒服的工噶望果,
  是秋收开镰的通知。
  附记:此文根据笔者亲身经历和工噶村旺姆讲述。
  仁珠节杀猪祭神
  假如你在藏历十月,翻过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多雄拉山口,进入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门巴族村寨,就能亲身体验到墨脱地区"仁珠"节的热烈场面和奇特风情。"仁珠"节里,家家户户都要轮流杀猪祭神,轮流请全村的人来吃喝歌舞。门巴人把藏历十月,称作吉祥的月份、鸡爪谷和大米丰收的月份、母亲们喝酒的月份、父亲们杀猪的月份、巫师们赶鬼的月份、少男少女们狂欢的月份!
  可惜,这时节喜马拉雅山上的积雪已有半根电线杆子那么深,墨脱与林芝、米林、波密等县的交通几乎继绝,旅游者很难进入这个被称为"隐藏在森林云海之中的莲花圣地",很难亲身领会"仁珠"节的乐趣。
  "仁珠"节,意为祈福节,具体在十月间的哪一天举行,由当地的卦师或红教喇嘛掐算。众人还要送负责掐算的卦师或红教喇嘛一竹筒酒、一束白棉线,请他们主持节日祭神仪式。
  节日这天,当太阳从郁郁苍苍的东山升起,金色的阳光洒遍门巴族村寨时,主人早已把木楼的里里外外洒扫干净,楼前摆起了坐垫、供果和节日用品。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地方燃起吉祥的松烟,松烟召唤当地门巴人的保护神"贡布玛尼那波"(意为黑色救主),召唤本村本寨人都来喝爪谷酒,吃肥猪肉,唱歌跳舞。亲友邻居从各条路上涌来,和主人互祝家宅平安、身体平安、身体健康、庄稼丰收、牲畜兴旺、无灾无病!主人和客人都拿出白棉线,挂在对方的脖子上,胸前系个结,意为表示敬意和祝福吉祥!据说这是非常古老的风俗,后来西藏各地用哈达作为见面赠品。墨脱地区一是交通闭塞,二是经济困难,平民们买不起这种丝麻织品,仍然一直使用白棉线作见面礼。
  专门请来的红教喇嘛,坐在很高的垫子上,有时敲击铜钹和羊皮鼓,有时吹起海螺和腿骨号。他的几个助手,身披白色的棉绸,手里拿着五色绸子缠绕的彩箭,大声喊:"恰古秀!央古秀!"(吉祥来啊!福德来啊!)"愿中华皇帝带来吉祥!原印度的佛法带来吉祥!愿波斯君主的财宝带来吉祥!愿顶楼上粮食满库,愿中楼里的人丁无病无痛,愿楼底下的六畜兴旺吉祥!愿人、粮、畜永远会聚在一起!"
  在喇嘛的念经和众人和呼喊声中,房主和专门请来杀猪的苯教徒,把几头肥壮的猪赶到节日会场,当众宰杀。杀猪不能溅血,溅血会招来不祥。猪肉放在大锅中煮熟,献供之前,谁也不能吃,吃了不吉祥、会得病。祭神时,所有的人唱祈神歌:
  从高高天上请来了神,
  天神请也请了,来也来了;
  肉和酥油是不多,是不多,
  天空诸神别嫌少,别嫌少,
  日后我们还要慢慢酬报。
  从莲花大地请来了"赞",
  "赞"请也请了,来也来了;
  三角形的施食是不多,是不多,
  雄强的赞别嫌少,别嫌少,
  日后我们还要慢慢奉献。  
  从蓝色海子里请来了龙,
  龙请也请了,来了来了;
  酸奶和玉米花是不多,是不多,
  海子青龙别嫌少,别嫌少,
  日后我们还要慢慢奉献。  
  神来了,"赞"来了,龙来了,
  踏着片片的彩云来了;
  男神请坐右边,右边座位空着,
  女神请坐左边,左边座位空着,
  愿神、赞、龙给我们护佑!
  祈祷后,所有的人喝着竹筒里的鸡爪谷酒、玉米和青稞酒,从大锅里舀肉。吃饱了,喝足了,他们围着篝火,唱门巴古歌,跳传统舞蹈,直到筋疲力尽,才各自回家。回家时,主人要把所有的肉,分别用芭蕉叶包好,分送所有参加节日祈神和歌舞的人。
  主持祈神的红教喇嘛和卦师,将分得一个大猪头。因此,他们得到了"猪头喇嘛"或"猪头卦师"的雅号。
  他们唱歌,他们跳舞,他们演戏,似乎都与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刚神舞,更是喇嘛的表演,神灵的再现。
  歌舞·藏戏·跳神
  古代战歌的遗留
  "在我的家乡,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一带,有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歌唱形式,叫做'呗'。那是一些极隆重的节日里歌唱的,领唱者是一位男子汉,健壮、雄强、胸脯厚实,全身上下都是古代武士打扮,像格萨尔史诗中的英雄。他站在高高的藏式楼顶,用庄严、浑厚的嗓音唱起来。所有的男人都走出木屋、石屋或泥土小屋,跟他应和。声音激烈而又沉洪,像峡谷里滚动的雷。那不是歌,那是热血男儿的呼喊,呼喊着去抗争、去战斗,去献出火辣辣的生命!那时候我才十来岁,每次听歌都一个劲地流泪,而且永世难忘!"西藏著名演员大旺堆多次给我讲起童年听"呗"的感觉。他的家乡是山南贡噶县昌果乡,那里曾经是吐蕃王朝拓展霸业的基地。
  边歌唱、边挥舞刀枪
  的确,"呗"是极古老的民间歌唱,西藏许多宗教节日、隆重典礼,甚至婚礼、洗礼均有唱"呗"的习惯,不过演唱形式不全相同罢了。往年拉萨一年一度的传召法会,专门从贵族家丁和农奴中征派一些充当仪仗队,名曰"松穷哇",着古装,穿铜盔铁甲,执弓箭盾牌。他们有时在街头巡行,有时在寺院拱卫,有时在广场接受检阅,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唱"呗"。先由"钦波"(头领)唱三个长音的"索",两个长音的"吉",然后唱出一句歌词。所有的"松穷哇"齐声应和"哎嚯嚯--"。那是一种很有气势的吼叫,并且挥舞长刀火枪跳舞,以加强气势。
  传统的藏族婚礼,有一种仪式叫"插旗",即将新娘家带来的经旗,郑重地插在新郎家的屋顶,表示不但新娘本人来了,她的保护神也来了。同时,男家的代表要拿出一枚绿色松耳石,簪在新娘头发上,表示夫家已承认这个未来的主妇,从此男家的一切,从屋顶的烟囱到门背后的扫帚,都归她掌管。插旗簪玉完毕,照例有一群男子在楼顶唱"呗",并且挥动大刀和火枪跳舞,全村男人都出门应和,雄浑的吼声震撼着村庄河谷。
  拉萨东部的工布地区,也盛行唱"呗",当地大型歌舞"钦巴波"、俗民神舞"米那跄"中间,都穿插唱"呗"。当地一些寺庙,也有唱"呗"的传统。尼洋河下游的久莫寺,专门有唱"呗"的组织,演唱时排成两行,相向而立。这边唱那边和,那边唱这边和,富有竞赛情绪。他们一手持刀,一手持盾,刀砍盾挡,边唱边舞,如同经日战争的重复。
  歌唱头盔铁甲骏马和勇士
  我对工布久莫寺、拉萨"松穷哇"、以及农村婚礼所唱的"呗"做过一番调查,发现其歌词主要内容大都是赞颂头盔、战甲、骏马、弓箭、刀矛、投石器等等,同时还赞颂这些武器的拥有者本人。我想举一首工布"呗"为例:
  领:"呗"是从头唱,还是从尾唱?
  众:呀,可勒!(好呀!)
  领:是马头明王就从头唱,
  众:呀,可勒!
  领:我头上戴的白头盔,
  是银光闪闪的雪峰,
  能把雪峰顶在头上的,
  除了我还能有谁呀?
  众:呀,可勒!
  领:我身上披的镔铁甲,
  是十万块镔铁组成,
  能披挂十万块镔铁的,
  除了我还能有谁呀?
  众:呀,可勒!
  领:我手中的大砍刀,
  是蔚蓝天上的彩虹,
  能把彩虹抓在手中的,
  除了我还有谁呀?
  众:呀,可勒!
  领:我到底会不会唱"呗"
  你们已经领教了吧!
  (举刀砍向众人,众人举盾架住)
  云南杨德鋆同志在《云南藏族歌舞》一文中,介绍过当地藏胞的"别谐",从歌词到演唱形式,与西藏"呗"非常相似。我认为"呗"、"别"藏语是同一个词,仅仅是方言的关系,发音稍异而已。
  战歌,从远古一直唱到今天
  现在有个问题,即"呗"的来源及其定义。西藏不少学者认定,"呗"就是古代战歌的遗存。它的歌词与演唱形式,例如边唱边挥舞刀枪,做攻防表演,都带有明显的战争色彩。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英雄,往往在与敌人对阵之时,傲唱夸耀自己本领以及战马、兵器的歌,说唱艺人称之为"谐",也称为"呗",或者叫"呗谐"。我与藏族学者唐本·次多先生合作,翻译过若干首这类唱词,格萨尔同父异母兄弟贾察协噶的《宝刀之歌》,就是其中一例:
  我这柄"雅西噶彻"宝刀,
  是中华皇帝的传家宝;
  是大自在天的命根铁,
  铁匠之神多吉勒巴锻造。
  用魔鬼的黑血淬火,
  用毒蛇的毒汁打磨;
  宝刀的刀柄是什么,
  蓝天大鹏的犄角。
  请看宝刀的刀头,
  滚滚黑云压城堡;
  请看宝刀的护手,
  喇嘛头戴莲花帽。
  请看宝刀的刀背,
  像羊卓雍湖的波浪;
  请看宝刀的刀面,
  像冰凝大地的寒光。
  抽出我的"雅西噶彻",
  如闪电劈开茫茫黑夜;
  插上我的"雅西噶彻",
  如流星消失在蔚蓝虚空。
  我挥动宝刀扑向敌群,
  像霹雳击碎座座崖峰;
  我的宝刀"雅西噶彻"啊,
  你的威名天神也震惊。
  ......
  敦煌古藏文文献和藏文史籍《巴协》、《西藏王统记》等书中,都有吐蕃君臣在战场上或在狩猎时诵唱战歌的记载。今天的"呗",与其十分近似。所以,认为"呗"是古代战歌的遗留,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了。
  也有"呗"是佛颂之说
  最近翻阅《中国佛教史》,有两段摘引我国古代佛教著作的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天竺方僧,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续,歌赞则号为'梵呗'"。(《高僧传》卷13)"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音;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法苑珠林·呗赞》)以上文字看出,"呗"是梵语音译,与赞意思相同,它的内容是用歌的形式赞颂佛德。
  上述材料,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藏语的"呗",也可能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因为西藏佛经,大部分译自梵文。其中保留的大量词汇、许多咒语,完全是梵语;其次,我所接触的材料中,"呗"和赞似乎是相通的,甚至两词重用,称为"呗谐"(谐即赞的藏语音译);还有"呗"除民间节日演唱外,在寺院也颇盛行。但是,我所收集的"呗"的歌词,几乎都充满着战争内容,与赞颂佛德似乎完全背道而驰。而且,歌词结构也与佛教著作中所述的"短偈"迥异。也许,作为古代战歌遗留的"呗",与颂佛的"呗",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吧!
  白拉姆歌之迷
  "白拉姆歌"真是一个谜。编词的人是个谜,传播方式是个谜,歌词的内容也是个费猜的谜。
  过去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到正月二十四日,拉萨照例举行一年一度的"莫朗青波"法会,也就是大祈祷和大布施活动。数万名喇嘛云集大昭寺,高原古城一夜之间成了赭红色的袈裟世界。在这些赭红色的男性世界中,掺杂着二十个系围裙的女性。她们是城郊朗若、扎吉、折布林等贵族庄园派来的女奴,专门给参加传召法会的喇嘛们背水。水只能从"丁果曲米"神井里背,因为那是公元7世纪吐蕃英主、大昭寺倡建者松赞干布的饮水井。神井离大昭寺约莫一公里,女奴们背着很粗很高的桶,来回都要经过弯弯曲曲的八廓街。
  因此,每天可以看到这样有趣的情形:寺内喇嘛念经的男低音回荡,寺外女奴背水的歌声悠扬。本来,"莫朗青波"法会是唱歌的,唱歌跳舞要花大钱向铁棒喇嘛买"歌舞特许证"。但背水女奴自称唱的是"白拉姆歌",而白拉姆是大昭寺、甚至整个拉萨的保护女神,就算领了特别的特许证,只好年复一年、让她们一边背水一边唱。
  这些歌调子很平常,歌词也不复杂,四句六言,或者八句六言,关键是每年都要唱出一首或几首新歌,内容很有一些爆炸性或神秘性。有的揭露某些大人物的隐私,有的公开某些政治交易的内幕。它利用藏语谐音、隐语等特点,非常巧妙地点了当时某些官僚、政客、活佛甚至摄政王的名,三言两语地道破事情的真象、勾画出他们丑恶的嘴脸。拉萨僧俗各界都非常关心背水女奴唱出的歌,许多人专门等在八廓街头侧耳细听。当然,听歌人的心情和目的各种各样,有的出于好奇,有的想进行研究,有的是被"心中有病"的大人物派出打听是否和自己有关。据说达赖喇嘛也很注重这些歌,专门责成"拉萨涅仓"、也就是拉萨管理处的官员收集呈报,是不是有"观风俗、知得失"的意思,笔者不得而知。
  举几首歌做例子吧!
  据说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藏上层买卖官爵非常盛行。有一年噶伦大臣补缺,几位贵族争相向摄政王贿赂。噶伦大臣权势很大,位居三品,因此要价也很高。最后这一职位被大贵族索康·旺清格勒和另一位当时政坛非常活跃的中等贵族获得。索康奉献了一块价值昂贵的金砖,那位中等贵族并不豪富,也送去藏银二千五百两。这些当然是幕后交易,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是,正如藏族谚语所说:"哪里有缝隙,哪里就有耳朵!"在第二年的传召大法会上,背水女唱出这样一首歌:
  ××藏银两千五,
  索康金砖送进府;
  今年我们的摄政王,
  生意做得真不错。
  还是这位中等贵族,若干年前通过贿赂当上了"仔本"。"仔本",可译为"审计官",系西藏地方政府下属的重要官员,主管财务审计和俗官任免。官阶只有四品,但权势远远超过同品位的贵族。于是,传召期间又有人这样唱:
  ××本领不低,
  驾驶银子飞机;
  飞机看准目标,
  落进仔康大院。
  其实,卖官鬻爵的恶习,在西藏早已有之。1906年,擅长外交和具有维新观念的张荫棠"前往西藏查办事件",做了一件颇得人心的事,就是揭发了驻藏大臣有泰及其部属贪赃枉法的行为。他在奏折中有这样一段话:"......驻藏大臣照章会同达赖奏补噶布伦(即前面提到的噶伦)缺,陋规一万二千两,额外需索犹不止此,挑被代本(藏兵团主管)、甲本(相当连长)各官,陋规二三千至数百不等,藏官皆摊派于民间,民之何辜,罹此荼毒。"看起来,某些驻藏大臣的所作所为,与摄政王不相上下。顺便提一句,张荫棠弹劾了劣迹昭著的有泰,同时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倡导造林植树,颇得藏民好感。因为他是越洋途经印度进藏的,不像他的前任们从四川经昌都、太昭进藏,民间以"海上来的钦差"称之,并唱出了这样的歌:
  钦差从海上来了,
  西藏幸福有望了。
  总之,这些歌一经背水女奴唱出,马上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老幼皆唱,很快风传整个拉萨以至西藏,是普及度极高的"政治流行歌曲"。被点了名的大人物,自然非常恼火,甚至暴跳如雷,派人找背水女奴查问。这些可怜的女人说:老爷,这些歌,是我们在神泉打水的时候,白拉姆女神教唱的,里边讲的什么,我们一点也不懂。"正如前面所说,白拉姆是拉萨城里保护神,心情愉快时给人带来财富、安宁和吉祥,生气时能把一切都摧毁。有钱有势的高官显贵,觉得不必招白拉姆生气,装聋作哑地算了。还有一种说法,这二十个背水奴中,有一个就是白拉姆女神的化身,歌是她领头唱出来的。据说,还有许多时政歌词,并不是传召时由背水女奴唱出,但曲调相同、风格近似,也称为"白拉姆歌",一起在拉萨大街小巷传播。
  直到现在,"白拉姆歌"仍然是个谜。笔者曾经找过几位前背水女奴调查,也没有完全弄清"歌词"产生的内幕。
  酸奶·藏戏·雪顿节
  本世纪60年代前半期,我几乎参加或参与组织了拉萨所有传统的和革命的节日活动,那时我是拉萨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筹办节日活动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罗布林卡成了彩色世界
  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到初五,是传统的雪顿节。节日活动的中心,在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这里从前是西藏地方政府首领达赖喇嘛的夏日园林。节日来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这是拉萨人最有活力的日子。每当夜幕降临,帐篷里亮起灯光,或燃点殷红的篝火,映出舞蹈者忽高忽低、时快时慢的身影,宛如神话世界一般。深沉热烈的歌声,男声和女声,时而分,时而合,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在墨绿的树影里传播,如低诉、如呼喊,勾起我种种强烈的情感。正是在这些忙碌的节日,我得到某些关于雪顿节的知识。   向安居的僧人奉献酸奶
  "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奉献"。雪顿节是奉献酸奶的节日。为什么把节日和酸奶联在一起呢?这是长期历史中形成的。
  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夏天草木滋长,虫鸟孵生,田野、园林、大路小路边都有活生生的昆虫在蠕动,稍不留心便造成一条生命的死亡,那罪孽是万劫不复的。因此,每年藏历六月十五到七月三十日,喇嘛们只有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成天待在寺院,吃的喝的都不那么充裕。他们的施主和信徒很是过意不去,正好这时牧草青绿,奶牛长膘,牛奶丰富了,制成酸奶,既洁净,又营养,孝敬喇嘛活佛,最好不过。11世纪中期,藏传佛教后宏期祖师阿底峡,从印度到西藏传播佛教,晚年定居拉萨西南二十公里的聂当平野。他很爱吃酸奶,夏日安居期间,百姓们给他送来酸奶,他非常高兴,并且作了这样的加持:凡献酸奶的人家,牲畜将不得传染病,不走失,野兽也不吃。阿底峡的话在群众中传开,献酸奶的人更加踊跃,因为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宗教价值,还有经济价值。
  节日最早在哲蚌寺形成
  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西藏掌权,五世达赖登上法王宝座,他驻锡的哲蚌寺甘丹颇章宫,成了这个王朝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成千上万的人涌进寺院,给五世达赖和哲蚌寺的僧人们献酸奶,请求摸顶祝福给予长寿、丰收,死后不下地狱的加持。附近的藏剧队、野牦牛舞演出队也赶来演出、慰问,从此,便形成了一个固定节日,称"雪顿节"。这一天,五世达赖要出来看藏戏,一年一换的铁棒喇嘛也在这一天办理交接手续。
  八世达赖时移到罗布林卡
  布达拉宫白宫部分修成后,五世达赖移居奇迹般庄严宏伟的宫堡,雪顿节活动也在布达拉宫的"空中戏台"德央厦举行。七世达赖晚年,身患多种疾病,医师们建议他到西郊罗布林卡(宝贝园林)洗浴,用流水养身。驻藏大臣指示有关人员整理装修了住馆的和水塘。藏历水鸡年(1753年)到其圆寂的1757年,他每年夏天几乎都在这里度过。八世达赖强白嘉措时期,罗布林卡里修建了格桑颇章宫,这里逐渐成了达赖夏宫。因此,雪顿节的主会场也转移到罗布林卡。二百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显然,罗布林卡是中心的中心。
  十二个剧团云集拉萨
  雪顿节,除了吃酸奶,还要演藏戏。有人把雪顿节叫作藏戏节,我看很有道理。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时期,参加演出的团体达十二个。他们是来自山南琼结的"宾顿巴"(七兄妹)、乃东县的"扎西雪巴"、尼木县的"塔中瓦"、堆龙德庆县的"朗泽瓦"等六个白面具剧团,历史非常古老,代表着古老的藏戏流派。昂仁县的"津巴"、仁布县的"江噶尔"、南林县的"香巴",加上最早形成于堆龙德庆县、后来以拉萨为基地的"觉木隆"剧团等,称为新派四大蓝面具剧团,因为"俄巴"(男性演员)戴蓝色面具。此外,还有曲水县协荣地方的野牦牛舞表演,工布地方的羊皮腰鼓表演。因工布离拉萨太远,鼓手往往难以赶到,便由朗子辖(拉萨市政厅)的当差人代替。拉萨街头最有名的折嘎说唱艺人矮子索朗扎西,年年雪顿节应召表演,据说这样可以带来欢乐吉祥。
  参加汇演的十二个剧团,觉木隆是半个专业团体,边演戏边做点小生意,其余都是百分之百的农奴,演戏也是他们的乌拉差役。藏历六月初十,各队领班先到拉萨,向管理布达拉宫的"孜恰列空"报到。很奇怪,藏戏汇演竟然由他们主持,剧目也由他们审定。二十五日,全体参演人员集中在功德林寺西面的加纳林卡,"孜恰列空"官员进行点名,列了谁,添了谁,都得如实汇报,重新造册登记。二十九日,各队汇聚布达拉宫德央厦"空中广场"。演出一些片断,也有彩排和审查剧目的意思。三十日是哲蚌寺的雪顿节,演员们爬到根培乌孜山腰参加"晒佛"仪式,并在哲蚌寺甘丹颇章大显身手。
  藏历七月初一,罗布林卡雪顿节揭开序幕。各队都演出一些片断,头一个献艺的是宾顿巴和扎西雪巴,据说他们资格最老,与领头修架铁索桥和创造藏戏的著名活佛唐东杰布有历史渊源。七月初二江噶尔队演出,剧目是《罗桑王子》或《朗萨姑娘》。七月初三轮到津巴队,《顿月顿珠兄弟》是他们的保留剧目。最后一天觉木隆队压轴,他们常年生活在西藏首府,有时还流浪到印度、尼泊尔、不丹卖艺,表演好,唱腔好,还穿插一些新花样,最受观众欢印,是雪顿节最精彩的表演。
  僧俗官员举行酸奶酒宴
  过去雪顿节里,拉萨所有的大贵族、大活佛、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员,都要早早来到罗布林卡,陪达赖喇嘛看戏,出席地方政府举行的酸奶宴会。演出在石板铺设的露天舞台上进行,上面张挂硕大无朋的黄色凉篷,像一朵飘在空中的金云。达赖喇嘛坐在露天舞台西侧宫殿式的门楼上看戏,只有少数身份显赫人物才能坐在他的身边,其余僧俗官员按地位高低围坐在露天舞台两边。而舞台东面,坐满了密密麻麻的平民百姓,他们都是从市区和附近农村赶来的。雪顿节期间,达赖喇嘛的夏宫,对他们开放五天,表示神王、百姓同乐,机会非常难得。大家身穿节日服装,戴着所能有的首饰,带着酸奶和各种吃喝,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踏进神圣的园林。看戏时不能拥挤、不能喧哗、不能站起来,稍有越轨,"瓜甲巴"(打手)长长的竹竿,就会雨点般地落在头上。
  金面具奖和金耳环奖
  演出结束,"孜恰列空"的官员代表达赖喇嘛给演员送东西,照例是成袋的青稞、糌粑,还有酥油、茶叶等。前来看戏的僧俗官员和部分商人、百姓,用哈达抛向舞台,钱币雨点般哗哗地落在演员的头上身上。剧团有专人上来收钱,然后按规定进行分配,参加演出的演员一人一份,孩子能演出的每人半份,不能演出的四分之一份,戏师两份,他们的助手甲鲁一份半。据说有一年,十三世达赖喇嘛颁布了金面具奖和金耳环奖,最佳男演员被授予一个饰有金子日月图案的面具。每个剧团的戏师,奖给一个金耳环("阿龙")或金耳坠("索吉")。参加雪顿节的十二个剧团,只有觉木隆有女演员,但女演员不能进罗布林卡演戏,她们只能在帐篷里做饭熬茶,或者出门讨饭、打短工挣点收入。
  节日过后,来自农牧区的藏戏团体,匆匆赶回家乡,因为青稞已经黄熟,秋收季节来临。"江嘎尔"、"香巴"等团体,则要参加日喀则的"西莫钦波"的大型演出活动;离拉萨较近的团体还要停留一些日子,到城郊的林卡里为贵族、商人们演出。当时已是过林卡的旺季,几乎所有的有钱人都在园林过着游乐生活,演藏戏可以赚一些钱和粮食。
  藏戏的假面具
  戴面具演戏的剧团,在现今世界上恐怕为数不多了,但西藏的藏戏,依然保持着古老习俗。据我所知,藏戏面具可分四种:即温巴面具、人物面具、神怪面具、动物面具。
  "温巴"可以译成"蓝面具"或"戴蓝面具的人",一般由五至七个男演员扮演,他们是开场时的技巧表演者,结尾时的集体舞蹈者,剧中的猎人和渔夫扮演者。首席温巴,由戏师或最有威望的演员担任,每场戏演出前,用一种快速的调子叙说剧情,称为"雄桑"。
  "温巴"戴蓝黑色大面具,眉眼、嘴巴带着神秘的笑,前额饰金色日月,两颊贴黄色短须。传说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在娘肚子里果了八十年,头发胡子都白了还生不下来,妈妈只好吃蓝染料催生,所以一生下来,满脸蓝黑,跟染缸里染出来的人一般。藏戏艺人认为"温巴"的面具,便是仿效唐东杰布这副模样制作的。
  还有的藏戏剧团,"温巴"戴白色面具,称"白面具剧团",形成比蓝面具早,演出风格更加古朴。山南地区乃东县的"扎西雪巴"、琼结县的"宾顿巴",便是白面具流派的,历史极为悠久。剧团里扮演"温巴"的演员家里,必须喂养腹毛很长的山羊,并且伺候得很周到,隔几天洗刷一次,使羊毛雪白洁净。宰杀后,用羊皮制成面具,长长的腹毛刚好垂在颌下和肩头。当地艺人也用唐东杰布怀胎八十年的传说,作为制作面具的依据。但他们不承认唐东杰布的妈妈吞吃了染料,因此落生时脸面不是蓝色,而是白须白发的老人。
  在西藏,最流行的传统藏戏只有八个,其中《文成公主》、《罗桑王子》、《朗萨姑娘》、《苏吉尼玛》、《白玛文巴》、《卓娃桑姆》和《赤美滚登》。剧中相同身份的人物,几乎都戴同样形状和颜色的面具。年老的国王戴红色面具,红色是火的象征,意味着威严、猛烈;王后、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是水的颜色,表示平和、温顺;活佛、仙人、修行者使用黄色面具,这与近三百的藏传佛教主流派黄教颇有关联;告密者和巫女,面具总是半黑半白,显示了他(她)们两面三刀、阴险毒辣的内心世界。心狠手毒的妖妃魔女,艺人们让她戴上丑陋狰狞的大黑面具,血盆大口里伸出长长的獠牙,给观众带来一种威压和恐怖。平民老头儿和老太婆,戴白布或黄布缝制的面具,面具是立体的,把整个脑袋套上,眼睛、嘴唇挖成空窟窿,眉毛、鼻子、耳朵是用布制成再缝上去的,显得朴直憨厚,甚至滑稽可笑。
  有的藏戏取材于宗教故事,因此剧中常常出现神灵鬼怪,甚至将跳神场面搬上舞台。《朗萨姑娘》中再现乃宁寺庙会时,演员跳起护法神舞;《苏吉尼玛》中的还魂一场,守护天葬场的鬼物"托珠塔巴"出场表演......它们是形容可怖的骷髅鬼。这些神鬼的面具,大都为泥塑木雕,有立体感,给人的印象强烈而深刻。
  藏戏里出现的动物就更加多了:香獐、野鹿、乌鸦、孔雀,在各个剧目中登台表演。动物面具大都是布做的,制作简单,却惟妙惟肖,类似写意画,寥寥几笔,勾划现了这种或那种动物的特征。藏戏《卓娃桑姆》中,有一对雄健的野牦牛出场表演,牛头是柳条扎好再蒙上皮子,身套也是黑色牛毛编织的,两个演员钻进里边,一前一后,配合默契,舞蹈动作多姿多彩,带有浓烈的高原特色。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口的协荣村民,享有演出野牦牛舞的专利,过去拉萨觉木隆藏戏团演出《卓娃桑姆》时,得专门请他们跳动这段舞蹈,否则会引起纷争和官司。
  关于藏戏面具最早形成的情形,专家学者正在进行饶有趣味的讨论。有一点非常清楚的,它与西藏几种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形式有极密切的关联,而这些形式早在藏戏诞生之前便已广泛流传于高原雪域。
  7世纪中期吐蕃英主松赞布公布"十善法",8世纪后期吐蕃王赤松德赞主持修建的桑耶寺开光,百姓们戴着犀牛、狮子、猛虎、金鹿的面具,欢乐地跳起拟兽舞蹈,这些史料记载在藏文古籍《西藏王统记》和《巴协》之中。
  被称作跳神或宗教舞剧的"羌姆",藏族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公元8世纪中叶的莲花生大师时代,或者莲花生的再传弟子古乐泽旺时代,它是印度宗教舞蹈与西藏苯教仪式结合的产物。"羌姆"中所有的神、鬼、动物,都是带面具表演的。面具制作极为精美,形象突出,或平和、或威猛,每一出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藏戏中一部分面具,尤其是神、鬼、动物面具,与"羌姆"面具简直如出一辙。
  谈到藏戏面具的渊源,不能不提到西藏的的击鼓舞。研究家认为鼓的出现极为古远,它和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巫师和咒师认为鼓有召唤神鬼或礼送神鬼的魔力,西藏古籍和民间传说留给我们这方面的资料是十分丰富的。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鼓舞都是戴面具进行的,西藏东部的热巴鼓舞,有戴面具表演的哑剧;西藏中部林芝"米纳羌"(俗民神舞),也是一种戴面具的鼓舞。17世纪西藏大学者、第司桑杰嘉措所著《雅色》一书,记载欢庆桑耶寺落成时进行了"朝"、"鲁"、"喧"三种艺术表演。"朝"就是击鼓舞蹈,这种舞蹈不但流传至今,而且在桑耶寺的壁画中作了详尽的描绘。其中领舞者"阿布拉"的面具,也是白山羊皮制作的,和白面具剧团"温巴"的面具一模一样。我在前面已经提到,白面具剧团是早期的藏剧剧团。
  也许有人会说,戴面具演戏是原始的、落后的,因为它把戏剧人物的性格固定化了。但是,只要我们想想中世纪的西藏社会,藏戏艺人是多么的穷困,化妆品简直就是奢移品,他们是无论如何也购置不起的。再说,藏戏团都是业余的、小型的,一个演员要扮演很多角色,化妆也来不及。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戏面具也在起着变化。本世纪60年我到西藏时,发现有的藏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已经不使用面具而作简单的化妆了,个别重要角色的面具制作得小巧玲珑,斜戴于冠帽的一角,仅仅只是象征意义了。
  协荣村的野牦牛舞
  在蓝色的拉萨河与白色的雅鲁藏布江的汇合口,有个名叫协荣的小村庄。它背靠城堡般矗立的崖峰,神松古柏从断崖峭壁上伸展着充满生命力的枝叶,前临两江相汇的浩淼回水湾,古朴而奇特的牛皮船在波涛中漂来荡去。这里不但自然环境和山水风光如同世外仙境,而且有着优美的神话传说和独特的民间歌舞。
  牦牛舞或野牦牛舞,藏话叫"仲则",是西藏一种极古老、极雄健的民间舞蹈。藏文古史记载,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公布"十善法",8世纪桑耶寺落成庆典,吐蕃百姓都大跳特跳野牦牛舞。后来民间歌舞也变成了乌拉差役,拉萨周围似乎只有协荣村民能表演这种舞蹈。因此这种舞蹈名叫"协荣仲则",意即"协荣村的野牦牛舞"。
  舞蹈团由七人组成。一人担任领舞(阿布拉),四人表演牦牛,一人打鼓,一人击钹。牦牛头由专门匠师制作,有一对巨型犄角。牛身用羊毛编织,腹部挂着一绺绺长毛,与真正的野牦牛非常相似。表演时,两人钻进道具牦牛里,一头一尾,互相配合,时而跳蹦,时而吼叫,时而打滚斗角,时而欢腾歌舞,特别是用犄角挑起哈达,献给最尊敬的客人,使表演达到最高潮。我看到的协荣野牦牛舞,分三个片段。第一段是出场,两只野牦牛在夏日的草场上自由吃草、游逛;第二段是野牛抵角,其间有不少活泼风趣的舞蹈场面;第三段是牛奶丰收,牦牛与领舞者一起欢庆。
  西藏许多艺术都带有宗教的内容,"协荣牦牛舞"也有宗教色彩。领舞者丑西告诉我,这种舞蹈与西藏地方甘丹颇章政权的缔造者五世达赖喇嘛有密切关系。五世达赖喇嘛诞生在门达旺(其实五世诞生在山南琼结,门达旺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诞生的地方),由于首府建在日喀则的藏巴汗(史称"噶玛政权")的阻挠,一直未能到拉萨哲蚌寺坐床。协荣地方的百姓,以为是附近的纳日孜河(五峰神山)被大雪封盖,达赖喇嘛无法过来,便派一位最熟悉道路的向导,赶着一头牦牛、一头母牛,到山南去迎接达赖来拉萨。又说,老向导是护法神班丹拉姆的化身。后来这段经历,便变成了牦牛舞蹈,领舞者就是那位老向导,他身穿白袍,戴白色假面具,也许是因为纳日孜河山上大雪纷飞,弄得他满身雪白。舞蹈结尾时他要吟唱:"公牦牛我放牧在藏北牧场,藏北阿哥巴桑的牧场;母牦牛我放牧在藏北牧场,藏北阿姐桑桑的牧场!领舞人我就回到多洛协荣来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来了!"
  跳牦牛舞是协荣村民的差,也是他们的专利,过去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到初五的拉萨雪顿节,全西藏十二个藏戏团和舞蹈团到拉萨罗布林卡(达赖夏宫)献演,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团体就是协荣牦牛舞团,拉萨雪顿节之前,是哲蚌寺的雪顿节。他们六月三十日在哲蚌寺表演,七月初四在罗布林卡表演。以后便在各贵族府邸和寺院卖艺,乞讨一些粮食和钱。有一个拉萨的"若结巴"(送尸者),名叫钦次仁,被分派与牦牛舞同场演出。他头上盘着长发辫,身穿僧袍,边敲边说边唱,叫"米即安即",意为"一人一鼓"。过去藏戏里凡出现跳牦牛舞的场面,剧团本身不能表演,也不能制做牦牛舞道具,一定要由协荣村派人来演出。例如拉萨最著名的觉木隆剧团演藏戏《卓娃桑姆》,其中有公主拉吉规桑流落牧场要饭一场戏,每次得捎信请协荣村牦牛舞团出来助演。这虽然保护了协荣村民的专利,但给艺术表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和平解放后,牦牛舞被西藏不少藏戏、歌舞团体搬上舞台,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笔者曾与山南地区文工团合作编演了一个名叫《欢迎你,铁牛大哥》的歌舞,表现牦牛们对拖拉机耕地的欢迎之情,曾在西藏自治区汇演中获得头等奖
  附记:本篇材料系笔者到协荣村调查时,由牦牛舞表演者丑西、仓珠等提供。
  尼洋河谷的箭赛和箭歌
  原始森林覆盖的尼洋河谷,山民们酷爱射箭,也长于射箭。这一带传统节日很多,每逢节日必有热烈精彩、别具风格的射箭比赛。射手在箭场比赛射箭,歌手和观众在两边歌舞助兴,体育与歌舞、射手与观众,简直融为一体、难解难分。每当我置身这种场合,常常是目不暇接,既要看激烈的工布箭赛,又要看精彩的工布歌舞!
  山民们之所以这样热衷于箭术,也许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些关联。这里森林密布、道路艰险,随时都可能遇到老虎、棕熊、雪豹等猛兽,过去还有强盗拦路抢劫和血族复仇的事情发生,不论打猎还是防身,都离不了强弓和利箭,而臂力大小和箭法高低,往往是他们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与大自然和仇敌的拼搏中,铸成了他们崇尚勇敢、研习箭术的习性。
  他们每次出门,似乎都是处于临战状态,身上披挂由熊皮或野牛皮缝制的护身,左边带着虎皮或豹皮箭袋,右边挂着弓,腰间斜插一把锋利的工布长刀,遇突发情况,利箭便会脱手而出。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屠杀了数以千计的雪域军民,尼洋河谷的工布民兵,在抗英斗争中立下过不朽的功勋。他们用长刀和利箭,给傲慢骄横的英国强盗以血的教训。许多关于工布民兵抗英的故事和歌谣,至今还在雪山下广袤的高原上流传着。
  山民们特别注重弓箭的质量:箭头的铁镞、箭尾的鹰领,都有严格的规定。做弓的竹子,采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墨脱等地,用两块经过反复挑选的竹片胶合在一起,制成的弓强劲而有韧性。过去,尼洋河两岸有不少制造强弓利箭的作坊,以"达顿赤高"知名度最大。现在,米林县的扎西绕登村,仍生产高质量的弓箭。
  比赛用的箭多为响箭,藏语称"毕晓"。箭头不用铁镞,而是圆锥体木棒,上钻许多小洞。箭离弦后,空气穿过小洞,发出尖利的呼啸声,给观众带来某种刺激感。箭靶用兽皮制做,中安一活动靶心。箭中靶心,便自动脱落,所有的观众,都一目了然。
  赛箭时必备奖品,奖品很有特色,有时准备一束钢针,钢针为西藏土制,比普通缝衣针粗而长。射手中靶一次,自动走到领奖台,拿一根钢针别在帽子上。中靶越多,帽子上钢针越多,银光熠熠,炫耀着他箭术的高明。也有用鸡蛋作为奖品的,中靶一次,便从领奖台上取一个鸡蛋,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竹盒里。更多的奖赏是酒和银币,一次中的,敬酒一碗,连发连中的,连续干杯;但也有规定,最多不能超过五碗。比赛时,有专门捡箭的人,在箭场上来回奔跑。优胜者必须与他们分享奖品,或几束钢针,或几个鸡蛋,酬谢他们的劳动。
  赛箭时一定要唱箭歌,藏语称为"达谐"。唱箭歌的人,都是村寨出色的歌手,为箭手歌舞助兴。歌手多少没有规定,有时多在数十人。他们身穿节日服装,戴漂亮首饰,男右女左,列队靶场两旁。轮到本村寨勇士射箭时,他们齐声唱起箭歌,并且跳起动作性很强的工布民间舞蹈,助威鼓劲,把节日气氛和竞赛情绪推向高潮。我认识一位名叫白玛曲吉的老阿妈,年青时是尼洋河边首屈一指的歌手,多次担任大型箭术比赛的领唱人。她给我唱过很多箭歌,例如有这么一首:
  珞瑜山上的竹林,
  请借我一根金竹;
  崖峰顶上的山鹰,
  请借我一片鹰翎;
  藏北旷原的野牛,
  请借我一条牛筋;
  中原汉地的线庄,
  请借我一束丝线;
  库加地方的铁匠,
  请错我一个箭镞;
  雅隆柳林的杜鹃,
  请借我动听的歌喉。
  削尖珞瑜金竹,
  粘上白色鹰翎,
  绷紧野牛皮筋,
  缠好中原丝线,
  嵌上库加箭镞,
  制成漂亮的金箭。
  金箭带着杜鹃的叫声,
  向着目标飞去!飞去!
  1983年秋天,白玛曲吉的儿子代表西藏,到呼和浩特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射箭比赛。她捧着青稞酒,唱着这支歌,送独生子上路!
  萨迦寺的夏季法会和冬季法会
  在西藏西部很远的地方,有一座规模宏伟的萨迦寺。大约在七八百年之前,这里曾经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萨迦寺主统治着西藏十三万户,住在北京大都里的元朝皇帝尊奉他们为帝师、国师。那时候,萨迦寺及其周围群楼高耸、鼓号长鸣、官民云集、车水马龙,那场面,那气势,宛如神宫仙阙。好多个世纪过去,萨迦寺变得清冷落寞起来。不过,我们仍能从每年冬夏两季大法会的跳神活动中,领略这座古老寺庙往日的气势和风采。
  萨迦跳神历史长久
  跳神是喇嘛们表演的宗教舞蹈,再现本尊和护法加持众生战胜魔障的过程。僧俗大众观看跳神的目的,不仅仅是娱乐,更主要的是朝拜神佛,祈求今生的福乐和来世的转生。
  至于西藏跳神的源起,至今仍众说纷纭,有的说源于8世纪莲花生大师;有的说源于13世纪掘藏大师古如曲旺;有的说是从印度移植过来的,有的说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早有跳神传统......
  而对萨迦跳神,大家公认是莲花生大师在公元8、9世纪亲自传给西藏历史上最早出家的七位贵族青年之一--昆·鲁依旺波的,所以非常纯正。藏学家边多先生告诉我们,据历史典籍记载,昆氏家庭的后代、萨迦教派创始人昆·贡却杰布年青时,曾到珠龙地方观看跳神,他看见二十八位咒师头戴自在母面具、手执各种法器的舞蹈和邬摩天女的表演非常精彩,观众把整个街巷都堵塞了。由此证明了11世纪时,萨迦地方不但已有跳神活动,而且已很有群众基础了。
  西藏各地方、各教派都有跳神大会,地方不同,寺庙不同,跳神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一些差别。最重要的是各教派和各寺庙都有自己的本尊神和护法神,各地方都有自己的山神、水神、乡土神。寺庙跳神的时间有严格规定,有的一年一次,有的数年一次,一年跳两次神的寺庙也比较多,夏天一次,冬天一次,冬季跳神往往都在腊月二十九日,有驱鬼送崇之意。
  萨迦寺夏季大法会
  萨迦寺每年夏季七月举行大法会,喇嘛们跳金刚橛舞。金刚橛,藏语称"多吉普巴",原本是降魔除障的锐利法器,在藏传佛教中又成了重要的神,是宁玛派(红教)五位本尊神之一。萨迦派源于宁玛,崇尚金刚橛是可以理解的。据说,金刚橛神舞在西藏跳神中最为古老,它源起于8世纪宁玛派祖师莲花生。
  跳神是一种密宗仪轨,舞蹈表演和诵经念咒是相辅相成的。跳神前,喇嘛们用七色土在大经堂绘出金刚橛的坛城,围坐坛城诵经七日,从第八天开始跳神。跳神场设在萨迦南寺广场,届时成千上成的僧俗群众涌到这里,有的人还专门从日喀则和拉萨等地赶来,争相观看色彩纷呈、神奇怪异的宗教舞蹈。
  主神金刚橛
  金刚橛神舞的主神金刚橛,是一位狗头人身的威猛之神,名叫多吉雄丹;他的明妃叫柯金德丹,也是狗头人身的神祗。金刚橛舞蹈难度很大,神位也高,必须由"羌本"(跳神导师)扮演。金刚橛有十大部奖,叫十大明王,紧紧跟随其舞蹈,他们也戴着凶猛的狗形面具。
  金刚橛大神有四位门神:东门神为戴胜鸟、南门神为乌鸦、西门神为鹰鸢、北门神为猫头鹰,全部是鸟头人身,持铁勾、绳索、锁链和断魂铃,他们的职责是制服、看守妖孽。
  金刚橛大神还有二十位部众,他们由野猪(据说是仆人)、蝎子、老虎、山鹰、金鹿、雪豹、山猫、牦牛、豺狼、狮子、人熊、黑熊、老鼠、鼬鼠、喜鹊、大鹏等鸟兽组成。这些鸟兽一对一对出场,在舞场上蹦跳狂舞,然后倒退离去,退场难度很大,不经过严格训练就可能摔跤、跌倒,引起全场哄笑。
  为什么金刚橛舞出场时大都是鸟兽呢?四川德格萨迦派的柏亚寺活佛曲美多吉先生,对金刚橛相当熟悉。他说,金刚橛是一尊法力很大的神,原先在尼泊尔山洞里修行,8世纪时由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请到西藏,他运用强大的法力,降伏了雪域各地的山神水怪,使之成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戴各种动物面具的神灵,便是皈依佛法的西藏山神水怪的象征。
  砍杀"棱迦",消除魔障
  金刚橛神舞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砍杀"棱迦"。"棱迦"是用糌粑或皮子做成的模样极其丑恶、个子矮小的"人"形。当地人干脆叫它"布古若"(小孩尸)。"棱迦"二字的含义,我们虽不甚清楚,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棱迦"是世间一切"恶"的代表和化身。这种"恶"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仇敌、妖魔,也包括疾病、灾害,还有人们内心的嫉妒、报复、贪婪等邪念。看起来是用兵器砍杀,实际上是一种超度,使之从恶道转入善道,似乎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扎什伦布寺资深神舞导师喇嘛次仁告诉笔者,"棱迦"好比人类的盲肠,砍杀好比外科医生开刀,割掉盲肠,人体便健康了。
  砍杀"棱迦"有一套严格的宗教仪轨,先出二十位黑帽咒师,他们头戴饰着骷髅的黑帽,身穿人皮状的大袖宽袍衣服,手持五种金属和五种粮食浸泡的金酒(色青),祭祀本尊神和护法神。接着高鼻梁、长胡子的阿扎拉以奇特的舞姿蹦跳而出,他们是来自南亚的游方僧的造型;阿扎拉呜呜地吹起骨笛,两个全身白骨状的骷髅神应声而上。这两位名叫多珠达古,意为天葬场尸主,从他们的名字可知是处理死尸的神祗。正是他们将"棱迦"带到神场,由金刚橛及其伴神用各处法器砍杀,这是法号呜咽,骨笛尖叫,诵咒之声低沉浑厚,气氛相当恐怖。也有小插曲,"棱迦"在众神砍杀中,突然不见了踪影,原来被一个"好心人"偷偷藏匿了。最后被天葬场尸主找出,"棱迦"在乱刀下终于走向解脱之路。
  西藏的艺术总是这样,作为密宗仪轨之一的跳神也是如此,在极庄严的主题中又有若干滑稽幽默,使观众在极紧张气氛中发出一些轻松的笑声。
  冬季跳动神大会更隆重
  萨迦和西藏广大农区一样,不在正月初一过年,而在十二月初一过年,这与农事安排有密切的关联,新年前的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九日,称为"破九",是习惯性的赶鬼驱邪的日子,男男女女手举燃烧的青稞草火把,长呼短叫地从房屋和村镇内跑出,似乎在将鬼物赶出,萨迦冬季跳神大会也在这一天举行。萨迦寺民管会主任班丹顿玉告诉笔者,这天的法会比夏季法会更盛大、更隆重,跳神也更精彩,扮演本尊、护法和各类神鬼的喇嘛铁饭碗一百零八人,还有数十人的喇嘛乐师进行诵经念咒和演奏乐器,附近的农民也加入跳神行列助兴。凡是看过冬季跳神的人,无不拍手称道,大饱眼福!   主神喜金刚和三大护法
  冬季跳神的主神是喜金刚,藏语叫"格巴多吉"。他是藏传佛教五大本尊之一,更是萨迦教派最崇拜的密法金刚。萨迦派高僧曾经给元明两代皇帝和后妃进行过喜金刚灌顶,因此这位大神在北京也非常出名。万神殿的喜金刚有八个头,十六双手,每个头上有三只眼睛,头戴五骷髅,颈挂五十个头骨,狰狞威猛。在跳神场上,喜金刚虽无八头十六臂,不过身躯庞大、獠牙伸展,怒目圆睁,周围伴属围绕,气势也颇威风。
  喜金刚有三位最重要的伴神,习惯称萨迦三护法,相貌更是极其狰狞可怕,据说这是为镇慑邪魔显示的化身。第一位是班丹拉姆,汉语称吉祥天女,为藏传佛教万神殿中居于首座的女护法神;第二位称库吉贡波,意为宝帐怙主,其地位和神通与班丹拉姆不相上下;第三位称班果常司,为一位长髯老者,他是大黑天的一个化身。
  这四位大神特别高大,光面具就有一人高,表演时由一人肩扛、两人扶持,像一座座移动的世塔。
  萨迦魔女和古代武士
  跟历代国王将相一样,藏传佛教大神的周围也有很多随从和伴属。萨迦冬季跳神的主神周围,有比丘、咒师、魔女和武士四个方阵。比丘是持戒高僧,咒师为降妖术士,而魔女和武士,则有更多的萨迦特色。
  魔女,藏语叫"巴姆",这是萨迦寺特有的神魔。关于萨迦魔女,有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总之,她们原本是摄人魂魄、吃人血肉的恶鬼,后被萨迦法王降伏而成为护法之神。但是我们在舞场上看到的,仍然是一个个蓬头垢面、狂呼乱舞、使人不敢卒看的怪物。
  武士,藏语叫"格巴",全是些威武雄壮的男子汉。他们头戴铁盔,身披索子甲,手持刀矛弓箭,充分显示了藏人勇敢剽悍的民族特性。武士表演者不是僧人,而由寺庙附近的青壮年自愿组成。因为追溯到古代,萨迦武士表演者照例由法王的随从和近卫军担任。
  冬季跳神中还有一个最精彩的节目,是四头体形巨大的野牦牛的表演。每具活脱脱的野牛模型里,藏有五个人,一个撑牛头,四个各支撑一条牛腿。他们伴随诸神缓缓行进,如同一辆辆巨型坦克在移动。
  最后,诸神汇聚在寺庙两边的广场,焚化五个用糌粑做成的锥形"刀玛"(施食),象征着驱魔送崇圆满完成,大家喜气洋洋地返回寺庙,一年一度的冬季大法会宣告结束。
  直贡噶举派金刚舞蹈
  拉萨东北大约一百公里处,有一条非常有名的直贡峡谷。它在西藏地方政治史和宗教史上曾经具有非常辉煌的地位,它是勾通藏北草原与拉萨平野的黄金古道,它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的根据地。
  这段历史要追溯到八百年前。
  公元1179年,出生在四川邓柯的年轻僧人仁青贝,从山南丹萨替寺来到这里。他在崖峰峭壁间扩建直贡梯寺,广招门徒,宏扬教法,导修显密两功,一时名声大噪,仰慕者纷至沓来。他提倡信徒僧侣朝拜岗底斯、拉齐岗日和扎日三大神山,追随者竟达五万五千五百二十五人之多。这样又使他的教法远播于整个藏区以及喜马拉雅山南北,形成了藏传佛教史上久盛不衰的直贡噶举派。仁青贝便是这个教派无可争议的开山祖师。
  到了元代,西藏分封为十三万户。直贡噶举派是十三万户之一,位列前藏之首。其万户长又由大元皇帝颁赐宣慰使头衔,声势和地位一度直逼统治全藏的萨迦王朝。明代直贡法主被中央王朝封为阐教王,经常派遣庞大的使团到朝廷进贡土产方物,当然也带回来更为丰厚的皇帝赏赐。
  直贡噶全盛时期,属寺遍布青海、四川,甚至阿里、拉达克等处。仅在直贡峡谷,就有按藏文字母排列的三十座寺庙,其中以孝绒河上游地直贡梯寺、中游的亚日岗寺和下游的扎雪寺最有代表性,习惯称为"梯、岗、扎"三大道场。
  直贡峡谷并不部是梵铃轻奏和佛号萦回,它遭遇过许多次杀声震天,尸横雪野的争斗和战乱。13世纪末期,萨迦本钦阿迦伦率蒙藏联军攻入直贡峡谷,焚烧直贡梯大经堂,摧毁十八尊巨佛和七座多门塔,据说杀死直贡派僧侣和属民一万多人。这场称为"林洛"的战乱,在两个教派间造成了无法化解的仇恨。直贡噶举各大寺庙每年的法会上,都会焚化一个巨型"刀玛"(施食),称为"直萨刀",意为直贡与萨迦的抗争。据说这是向萨迦寺施放猛咒。
  三十年前,我便到过这里。那时不通汽车,我常常独自骑马徜徉于当地灵山丽水之间,尽情感受古朴的民风民俗,听老人讲历史和宗教掌故。中雪村有位名叫次多吉的老者,曾经给我详细讲述过直贡噶举的传承,以及当地寺庙的宗教活动。老人告诉我,大约在五世达赖喇嘛掌管西藏地方政教时期,直贡噶举传承由家族世制改为活佛转世制。活佛分为"切仓"和"琼仓"两大支系,当今"切仓"活佛名叫丹增曲杰,出身于拉萨最有名的察绒贵族;"琼仓"活佛名叫曲吉朗旺,是山南拉加里王的后代。
  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两位活佛常年在孝绒河与拉萨河交汇处的中雪寺比邻而居,并且按季节巡行于孝绒河谷的各大寺庙,主持显密法会和各种宗教节日活动。他们每次联袂出行,都有大批高僧执事跟随,彩幡伞盖飘摇于云天,骏马驰骋于林谷,沿途僧俗百姓,纷设郊灶迎送,螺号长鸣,烟云缭绕,气势威严,场面壮观。
  藏历二月,两位活佛驻锡扎雪寺,主持该寺二月二十八、二十九两日的法会;三月沿孝绒河北上到直贡梯,主持三月二十八和二十九两日的"梯色倒"宗教活动;四月到亚日岗寺,这里有一年一度的噶结节,每隔六年还要举行一次噶珠节。届时,成千上万信徒香客,涌到寺庙接受直贡活佛"抛哇青波"大灌顶。据说这是直贡噶举派的独家传承,能使所有听经者获得无上加持力,死后灵魂由头顶出窍进入极乐世界或投生三善趣。这种节日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参加噶结节和噶珠节的人往往多达数万。人们称之为"彭解",意为十万人发出地声响轰动天地。人们到这里来还有一个愿望,观看喇嘛们表演著名的直贡金刚神舞。
  近年来,我又不止一次到过直贡峡谷。看见经过"文化革命"劫难的直贡梯、扎雪、亚日岗等寺院均已逐步修复,喇嘛们正在进行宗教修习,各项法事活动也在按传统惯例进行。"切仓"活佛察绒·丹增曲杰现在拉达克直贡噶举派寺院主持教务。"琼仓"活佛拉加日·曲吉朗旺是西藏自治区佛协理事。直贡寺庙群的金刚舞确实饮誉整个西藏。过去我听南贡寺奴巴·贡觉丹增活佛、格贵(执法僧)贡交益西、涅巴顿珠(管理员),还有亚日岗寺已故活佛彭冲朱古·丹达作过介绍,近年来又看过直贡梯寺僧人表演的全过程,总算有了一点了解。
  金刚舞表面上是喇嘛们装扮成各种神佛在石板地上舞蹈,其实它是一种严格的密宗仪轨。甘丹寺波米·强巴洛珠活佛说:藏出现于僧俗大众的场合,再现本尊护法真容,众生皈依佛法之心愈诚。甘肃拉卜楞寺贡唐仓·丹贝旺旭活佛说:驱邪除障、宏扬教法,是金刚法舞的宗旨。直贡梯寺奴巴·贡觉丹增到一百个神祗的检验。其中静神四十二个,威猛神五十八个。金刚舞再现静猛百神形状,规劝人诸恶莫作,弃恶扬善,死后投生于三善趣。
  直贡噶举派金刚舞分本尊神舞和护法神舞两个部分。一般头一天跳本尊神舞,第二天跳护法神舞。彭冲朱古·丹达活佛告诉过我,亚日岗神舞中称为"噶结"的八位本尊神,不是噶举派的本尊,而是宁玛派的本尊,他们源于山南扎囊县敏珠林寺,那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南藏主寺"。他说,直贡噶举派第十七代法主仁青平措,非常注重修习宁玛派教法,成为宁玛派的大持咒师。他亚日岗寺的始建者。第二十二代法主扎西平措,专修宁玛派教法。这些历史渊源,为他们了解直贡噶举派神舞中的宁玛派成份提供了线索。
  金刚舞虽然只跳两天,宗教活动却在若干天前就开始了。亚日岗寺喇嘛藏历二月二十七日开始,集中在神殿念一种名叫"札"的咒经,日夜不停地念,只能轮换着休息。边诵念经咒,边用糌粑、麦草、木条制作一人多高的巨型"刀玛",这是象征本尊神和护法神降魔除障的供品,僧人持续不断地诵念经咒和密法手印,以增添其克敌制胜的威猛力量。每架"刀玛"的形象、颜色、巨细,与它们象征的本尊或护法神是相适应的。
  亚日岗寺的本尊神舞,以宁玛派称为"噶结"的八位本尊为主神,所以又称为"噶结"神舞。据该寺彭冲朱古·丹达介绍,"噶结"本尊神舞出场次序是:
  第一段:阿扎纳舞(二人表演)
  第二段:鼓舞(三十二人表演,其间将"刀玛"置于三角架上供于舞场)
  第三段:四门神舞(四人表演,推出象征邪恶的"棱迦")
  第四段:鹿舞和牛舞(扮演鹿和牛各二人出场)
  第五段:八本尊神舞(八本尊神、八明妃旋舞)
  第六段:八黑帽咒师舞(八人表演)
  第七段:折羌舞(全体演员出场)
  第八段:砍杀"棱迦"舞
  第九段:龙及措姆舞(众神如被狂风吹卷般地盘旋过场)
  第十段:焚化"刀玛"的仪轨。
  有几个部分,笔者想作进一步的描述。
  先讲讲八本尊舞,称"噶结"舞。出场的是八位本尊和他们的明妃、强白吉(文殊身)、白玛松(莲花语)、央达托(真实意)、西交云量(甘露功德)、普巴赤列(橛事业),以上五位本尊称为出世五部。强白吉即朗巴朗则(毗卢遮那佛);白玛松即那哇塔牙(阿弥陀佛);央在托即明久多吉(不动佛);西交云量即仁青郡勒(宝生佛);普巴赤列即顿日珠巴(不空成就佛),五佛为释迦牟尼五智的化身。另外三位本尊是德杰希瓦、玛姆普顿、仁增鲁本,他们是世间神,与前五者合称"噶结",即八大本尊或八大法门。
  在神舞场上出现的强白吉(文殊身),是一位三头六臂的白色神,拥白色明妃;白玛松(莲花语)是红色的,三头六臂,拥红色明妃;央达托(真实意)是青色的,三头六臂,拥青色明妃;西交云量(甘露功德)为南方佛,尚黄,三头六臂,着人皮,象皮衣、虎皮裙,拥两位明妃;普巴赤列(橛事业)尚绿,三头六臂,拥一明妃。其余三位神祗,据彭冲朱吉·丹达活佛描述,在神舞中似乎变成了宁玛派的三位护法,第一位是凶猛的玛姆,这是一尊红色女神,额前仅一眼,口里只有一牙,胸前只有一乳;第二位是煞强久(汉语译成罗翟罗),九头,六手,身上长满眼睛,头上盘着八蛇,手舞黑色毒蛇绳套;第三位是唐青多吉勒保,头戴"沙学"帽,手持铁锤和吹火皮囊,骑一匹褐色山羊。他(她)们都是莲花生大师在西藏降伏并令其立誓护法的神祗。
  再讲讲制服"棱迦"。"棱迦"是用豌豆糌粑制成、身系镣铐的男女形体,体内灌注牛羊血,形象极为丑恶可憎,他们是教敌和自身魔障的化身。"棱迦"装在木盘内由四门神带上,他们是:持魂铃的狼头神、持铁钩的鹰鹫神、拿命索的乌鸦神、握镣铐的虎头神。两位鹿头神持长矛,两位牛头神持长刀,他们被认为是阎王八使者的化身,负责看护"棱迦"。最后砍杀"棱迦"的是八位黑帽咒师,据说他们具有除魔灭障的咒术,能召来天上人间诸位猛神降临。他们对"棱迦"用刀砍,用橛子戳、斧头劈、麻药麻等八种方式处置。这就是"解脱""超度",使其有罪的灵魂升入极乐天堂。
  第三讲讲焚化"刀玛"。正如前面所述,"刀玛"是具有无比降魔除障威力的施食,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供养和诵经念咒,得到被称为"噶结"的宁玛派八位本尊神的威光加被,这尊"刀玛"可以称为"噶结刀玛"。神舞结束时,将"棱迦"放置于装"刀玛"的大铜盘内,喇嘛们抬着"刀玛",神舞表演者紧紧跟随,在一个最为吉祥佳胜处,"刀玛"被搁置在麦草堆成的屋子里,由"羌本"(金刚神舞之头领)念咒作法,众僧撒油点火加以焚化。直贡地区官员罗结先生告诉我,由于"林洛"战乱,直贡派和萨迦派结怨很深,这种焚化"刀玛"的猛法往往针对萨迦寺进行,称为"梯萨多",意为直贡梯与萨迦寺抗争之举。当直贡梯焚化"刀玛"之时,萨迦寺将有一个总管受到伤害;而萨迦寺焚化"刀玛"之时,直贡梯的世型铜锅也会突然倒扣,不过这些都是历史故事了。
  第二天跳护法神,这在亚日岗寺和直贡梯寺都相同。直贡噶举派的主要护法神是贡布和阿吉曲珍,因此可以称为贡布、阿吉男女护法神舞。这场舞蹈我亲眼看过,又经张鹰、贡觉益西、顿珠和直贡梯寺还俗僧人贡觉佩结的指点,条理似乎比较明晰。护法神舞的出场次序是:
  第一段:怙主贡布和眷属舞(十五人表演)
  第二段:阿吉曲珍和眷属舞(十二人表演)
  第三段:四护卫神舞
  第四段:财神朗色舞
  第五段:四地方神舞
  第六段:白天王舞
  第七段:念青唐古拉山神舞
  第八段:扎日神山辛紧青波神舞
  第九段:白哈尔和则玛热大护法神舞
  第十段:大头娃娃舞
  第十一段:诸神群舞
  这里也要作一些解说。
  先说怙主贡布及其眷属。贡布是藏传佛教中最主要的护法神,有十个贡布,护卫着金刚持坛城的上、下、左、右和四面八方。但各教派、各寺庙尊奉的贡布又有不同,直贡噶举神舞中出场的贡布恰西,即四臂怙主。据奴巴·贡觉丹增活佛说,这就是大黑天玛哈噶纳。他全身蓝黑,系虎皮围裙,一手持砍刀,一手持装满鲜血的颅骨,作愤怒状。他的两位明刀妃,蓝黑色的有妃叫耳噶扎底,右手持砍刀,左手持弓箭;暗红色的明妃为玛波札米玛。两位眷属随其左右,一位叫贡布玛宁,黑色,明妃是蓝色的势玛底;另一位叫贡布柄,紫红色,有两个明妃相伴,手持旃檀木杖,这是一位威力很大的护法神祗。此外,还有乌鸦护法神和狮面护法神,都是四臂怙主的侍神。
  接着出场的阿吉曲珍,也是这场法舞的主神。关于这位女神,彭冲朱古·丹达活佛和贡觉佩结都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直贡孝绒河边有对年老的农家夫妇,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儿,名叫阿吉曲珍。她随着商队流落到康区邓柯地方,遇到居热家族一个老头,名叫阿米·次诚嘉措。阿吉曲珍对他说,让我们结合吧!阿米·次诚嘉措说,我老了,而且穷,就算我能让你生孩子,也没有钱财举行洗礼仪式。阿吉曲珍说,没有关系,到时候我会有办法的。他们俩结合以后,阿吉曲珍替他生了四个儿子:老大朗噶旺秋、老二白噶旺秋、老三索朗贝、老四拥中嘉措。阿吉拿出一个非常神奇的头盖骨,里边要什么有什么,他们用这些物资办了非常体面的洗礼。有一天,阿吉曲珍对丈夫米·诚嘉措说,我的事情做完了,快要离开人世了,让我们的儿子们修习佛法,我会做护法神保佑他们和他们的后代的。说完,进入一个叫"普巴顶仁"的深洞里不见了。阿米·次诚嘉措打发三个儿子出了家,只留下次子白噶旺秋传宗接代。白噶也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噶东曲西,老二堪巴达玛,老三贡觉仁钦,老四乃交多吉。直贡噶举派开山祖师仁青贝,便是乃交多吉的儿子、阿吉曲珍的重孙子。从此阿吉曲珍被奉为直贡噶举派的护法大神,在该派寺庙护法神殿和金刚舞中占有无可争议的显著地位。
  阿吉曲珍被普遍认为是班丹拉姆(吉祥天女)的一个化身,她的眷属与班丹拉姆几乎完全一致。在直贡噶举派金刚神舞中,阿吉曲珍的形象美丽而善良,她一手持珍宝,一手持铜镜,动作优美,舞步舒缓。伴随她舞蹈的有白色的益西康珠、黄色的杰贝康珠、红色的旺杰康珠和蓝色的唐孜康珠,四位女神分别司息、增、怀、伏四业。还有春夏秋冬四季女王和扎西次仁玛、婷吉叶桑玛、米雍洛桑玛、次巴仲桑玛、德噶朝桑玛五长寿女神等等。这是非常盛大的女神群舞,也是直贡噶举派僧俗信徒最为敬信的神祗。
  四护卫神藏语简称"嘎松西"。它是煞强久(罗曜罗)、玛姆(魔女)、唐青多吉勒(善金刚)和哈拉,合称直贡噶举派四护卫。前三位是宁玛派的护法神,前面已作过描述。哈拉又称离青哈拉,他是一位长着象鼻子样的善良之神。
  在这场金刚神舞中,四位地方神特别引人注目。它们是直贡噶举派特有的神祗,据说都是由祖师仁青贝亲知调伏并且命令其担任护法的神祗。帕拉是一位山神,依附在孝绒河发源地墨地卡雪山之中,他是一位白色的男神;索拉是一位赞神,通体红色,额头长有犄角,依附在直贡梯寺庙附近红色的山崖上,他是仁青贝修禅时的护法神;曲平是一位美丽的龙女,蓝色,栖息在寺前的湖沼深处;米姆是直贡梯寺后山深处德中峡谷的保护女神。
  念青唐拉是西藏最有名的山神,他在直贡金刚舞中出现使我很感兴奋。过去只听到他的种种神话传说,没想到在神舞场上居然能看到他的形象。念青唐拉是一们蓝色的神(民间传说他穿白袍戴毡帽),右手持宝盆,左手持弓箭,证明他非常勇敢和富有。
  最后,还值得特别介绍的是,两位扎日辛紧青波,也就是西藏著名圣地扎日神山的护法大神,也可以译成扎日神山大救主。神王叫贡噶雄罗,通体蓝黑,右手持矛,左手拿弓。王妃叫索朗日玛,通体红色,右手持矛,左手持人心。他们的形象非常威猛恐怖,据云是狮子的形象,我看真有某些狼形。正如前面所述,直贡噶举派的创始人仁青贝倡导弟子和信徒转西藏三大圣山,从他开始直贡噶举派法主都有组织转山、朝山的传统,规模宏大,名声远播。当然这些圣山神主与直贡噶举派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扎日辛紧青波出现在神舞当中也是很自然的。
  扎什伦布寺的密宗金刚舞
  金刚神舞,藏语叫"羌姆",通俗的说法是"跳神",这是藏传教僧人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
  所有热心西藏文化和宗教的人,都对金刚神舞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这种舞蹈并不是轻易能看到的。它是一种密宗艺术,是藏传佛教仪轨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由经过密宗灌顶的僧人才能表演。西藏某些著名寺院,每年跳两次金刚神舞;而在另一些寺庙,每隔几年甚至十二年才举行一次。可以说,每次神舞表演,都是当地僧俗人民最盛大的节日。
  1990年9月下旬,在藏西古城日喀则,我有幸看到过扎什伦布寺喇嘛的神舞表演。三年过去了,印象还非常深刻。
  看金刚神舞去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边多先生便离开住,向扎什伦布寺走去。一年一度的"西莫钦波"节,今天要在那里正式揭幕。"西莫钦波",意为大型表演。内容丰富多彩,但是最重要的、也最吸引人的节目还是金刚神舞。正是为看神舞,我们才风风火火从三百公里的拉萨赶来。
  藏历八月的日喀则,天气非常美好,美好得近乎神圣。西藏高原特有的蓝天丽日,把整个城市以及周围的山峦,装点得格外的清新光洁,像绸缎擦试过的金子一般辉煌。看神舞的人,从各条街巷里涌出,他们身穿鲜艳的服装,配戴名贵的首饰,汇成一条条彩色的河流,向神舞场那边急速地流驶。
  边多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日喀则人,对这里的每堵石墙、每口水井都能讲出一段掌故。他告诉我,扎寺每年有两次跳神,一次是藏历腊月二十九,由阿巴(密宗院)扎仓喇嘛表演;一次是藏历八月西莫钦波节期间,由孜滚康(护法神院)喇嘛表演。
  说话间,扎什伦布寺高大而美丽的轮廓,刚好进入我们的眼帘。重楼叠阁,灿烂辉煌;金顶红墙,高低错落,与尼色日南坡融为一体,真的壮观极了、神秘极了。这时,我们听得皮鼓咚咚,法号长鸣,看样子金刚神舞马上就要开始了,大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扎寺金刚神舞院
  走进扎什伦布寺东侧的金刚神舞院,迎面是一个很宽敞的露天舞台。舞台四周的平地上,坐满来自西藏各地的男男女女,还有外国人。老年人手摇转经筒,口含六字真言,诚惶诚恐地等待神佛降临。孩子们比较无拘无束,他们爬上附近的杨树和柳树,像红红绿绿的果子在那里摇晃。
  正面是两层藏式楼房,建筑非常华美。左右两侧,镶嵌着落地大玻璃窗。中间两层朝前突出,楼下是宽而长的门厅,右边已有许多高僧活佛在那里正襟危坐,左边也坐了人,看样子是政府官员和各方面代表人士。楼上是十世班禅大师观看神舞的房间,现在大师过世了,窗户紧闭,还蒙上黄色遮阳布,据说要等灵童认定坐床,门窗才能重新开启。
  边多先生说,西莫钦波神舞,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六十五岁时开始表演。我查了查资料,那是公元1846年,离现在快一百五十年了。早先在年楚河边的贡纠林卡(园林)举行,那是班禅大师夏天的住地,很热闹,节日活动往往延续半个月之久。1954年江孜大水,日喀则也遭了灾,贡纠林卡许多神堂宫殿被冲垮,西莫钦波节移到城西的班禅大师新宫德钦颇章进行,当然神舞也改在那里表演。"文化革命"后,西莫钦波节神舞重新恢复,场面比过去更大,看的人也更多了,十世班禅大师便在现在这块地方,主持修建了金刚神舞院。考虑到现在人们工作、生产都比较忙,大师提出把演出时间缩短到三天,第一天跳以乞丑巴纳为主神的舞蹈,第二天跳以唐青曲杰(可译成具誓法王或阎王)为主神的舞蹈,第三天跳六长寿舞等。今天是第一天,我们可以看到十六场舞蹈。可惜班禅大师花了很多心血修建了这座漂亮、宽敞的舞场,他自己只看过一届,便溘然仙逝。
  红色大门缓缓打开
  这时候,我看见舞场正北面,一扇红色的大门缓缓打天,金色门环在那里光耀夺目。边多先生说:那是一扇很神圣的门,里面是护法神殿,又是喇嘛演员的更衣室和化妆室。现在喇嘛们已经穿好舞衣、戴好面具,正在念经祈祷,准备正式上场了。
  果然,十几位身穿绛袈裟、肩披酱色披风、头戴称为"孜夏"的鸡冠形僧帽的高大喇嘛,引人注目地从大门里鱼贯而出,他们来到露天舞场两侧,哗啦啦地展开并插上八面三角形巨纛。旗子在强风中猎猎飞扬,使整个舞台气氛为之变,似乎诸神正在纷纷飞临。后来神舞总监(羌本)喇嘛次仁告诉我们。第一面黑旗代表六臂怙主大黑王,第二面蓝旗代表班丹拉姆吉祥天女,第三面白旗代表土地保护神青嘎瓦,第四面红旗代表红面狱主姜森,第五面黄旗代表财神北方天王朗梯色,另外三面旗,分别代表宝帐怙主、四面怙主和白色怙主,这些者是扎什伦布寺的护法大神,也是护佑金刚神舞舞场的威猛之主。他们或者他们的化身将在神舞场中显现真容。每竖一旗,喇嘛们便扬撒糌粑,全场观众高呼"曲晓"(神来了)!把宗教气氛和神秘情绪烘托得很浓很浓。
  紧接着,从红色大门里,又出来一支长长的喇嘛队伍,他们肩扛手拿各式各样的寺庙乐器,有大法号、腿骨号、金唢呐、羊皮鼓、大钹等等,缓缓绕场一周,秩序井然地在舞台西侧厅廊就坐。乐器共有:银质腿骨号四支,金唢呐四以,大铜钹四副,小铜钹四副,羊皮单柄大鼓十二面,仅奏乐僧及其助手就达五十多人。乐廊中间立一法坛,坛上坐着一位清瘦却很有精神的老僧,他双目微凝,手摇铃杵,口诵经文,顿时号音大作,神舞开始。这位年高望重的老者,就是我们后来结识的扎寺护法僧院主持、神舞总监喇嘛次仁。
  七个和尚开场表演
  使我稍感意外的,是神舞由一个老和尚领着六个小和尚开头。老和尚头戴大面具,身穿缎子长袍,慈眉善目,心宽体胖,总是乐呵呵的笑。小和尚由小喇嘛扮演,戴着各种颜色的面具,做着剪羊毛、织氆氇、做衣衫等动作,天真幼稚,憨态可爱,观众不时发同阵阵欢笑。
  边多先生告诉我,西藏各教派跳神,差不多都有一场是胖和尚表演,名叫"金达哈香",意为施主和尚。相传早年唐朝定期派僧人进藏,他们担任大小昭寺的香灯师,帮助翻译佛经,捐资修建佛寺,贡献颇丰。把他们的形象保留于神舞,表示不忘其功德,也有民族团结的用意。应当说,神舞里的和尚,也是佛教施主的代表。他们乐善好施、诚信三宝,对寺庙和僧众慷慨解囊,因此获得观众的敬仰。
  鹿与牦牛的庄严之舞
  接下来,从红色大门里舞出一位鹿神、一位牦牛神。他们右手拿金刚橛,左手捧盛满鲜血的头盖骨,应着法号的鸣奏,衿持而悠缓地起舞。边多先生从旁解释道:"其实,他们不是鹿,也不是牦牛,而是很秘密的神祗。阎王辛几曲杰,每日派出八男十二女共二十位使者巡行人世,其中有不能说出名字的一男一女两位秘密主,化为鹿和牦牛的模样。我想是不是有点像汉族传说中的牛头马面吧!"
  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讲起地狱里的牛头马面,此时一听,顿时毛骨悚然,吓得全身打颤。而眼前的牛和鹿,面目和善,舞步婆娑,似乎并不使人恐怖。
  白骨精灵的奇妙舞蹈
  正向边多先生低声请教,只听得许多孩子呼喊:"多珠达巴!""多珠达巴!"赶紧抬头,看见四个髓髅白骨精灵,已经出现在那扇神圣的红色大门口,他们从门口开始,一对一对以极快的节奏回旋舞蹈而上,舞过贵宾席的夹道,舞下一级一级石头台阶,然后在宽阔的舞台上随意翩跹,呼啸嘣跳,相当精彩。我问边多,"多珠达巴"是什么意思?他说,他们是守护天葬的精灵,天葬一万具尸体,出一个"多珠达巴"。别看样子可怕,心地很善良、很慈悲是道行高深的护法神。
  这时,四个"多珠达巴"抬着一个木架,用轻捷的舞步走到舞台中部。木架中放着托盘,托盘里摆着一个糌粑捏成的红色人体,样子非常丑陋,粗糙的铁链紧锁着他的手脚。又是多亏边多先生给我指点。这个东西叫"棱迦",它是教敌和魔障的化身。砍杀和超度"棱迦",是金刚神舞的主要内容。今天抬出的是男性,明天还要抬出一个女性"棱迦"。七天前便由护法神僧院喇嘛们塑制完毕,日夜诵经念咒,将敌魔的魂魄摄进其中......
  "多珠达巴"刚刚退场,又有一组骷髅呼啸而上,光头、赤脚、手舞花棒,舞蹈比"多达"更为欢快和活跃。他们的名字叫"托果嘎日",意为"圆圆的白头盖骨"。据说他们挥舞花棒,能把人们引到吉祥欢乐的天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