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廖东凡著:雪域西藏风情录(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廖东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目录
  引 言
  神·佛·地祗
  释迦牟尼佛像的沧桑
  八廓街四根巨型经旗杆
  鲁格肖热,布达拉之魂
  大昭寺的白山羊神
  拉萨街头的四门神塔
  班丹拉姆女神和她的女儿们
  尊赞大神和工堂神女
  墨竹色青-美丽的龙女
  扎耶马圣地洞窟群
  谜一般的绛香拔拉
  寻觅通向神秘的土之门
  赞,不肯屈服的幽灵
  丹马泽凌,复仇的鬼雄
  喇嘛·尼姑·寺庙
  哲蚌寺,喇嘛的天地
  一个喇嘛的寺院生涯
  铁棒喇嘛的权威
  争夺喇嘛的最高学位
  精力过剩的陀陀喇嘛
  喇嘛体育对抗赛
  拉萨北郊的邱桑寺
  尼姑的剃度和受戒
  仓宫寺和仓宫尼姑
  尼姑庙,女人的世界
  嘎丽寺的尼姑们
  她们在雪山之巅修炼瑜伽
  香色寺的女活佛
  女巫·神汉·巫术
  乃炯,往日西藏的首席巫师
  父子相承的拉莫雄姜巫统
  丹玛森康女巫的神话与现实
  噶顿神汉降神趣闻
  从普通藏兵到宫廷护法
  珞巴族纽布跳鬼习俗
  博嘎尔部落剽牛祭鬼
  珞巴族卦师杀鸡占卜
  农俗·猎俗·食俗
  田野上的白石崇拜
  锄草的乐趣
  招回青稞麦的魂
  毛驴神圣
  墨脱人吃老鼠的方法
  为达赖喇嘛织氆氇
  雪白氆氇和多彩围腰
  猎人·猎狗·猎神
  猎手向森林诸神呼唤
  珞巴人的猎神崇拜
  猎杀雄健的扭角羚羊
  野兽头骨装饰珞巴木楼
  羊卓雍湖边的猎狼仪轨
  密林中的毒箭
  茶·酒·木碗
  藏胞和茶
  西藏饮茶何时始
  茶叶交换战马
  "世界屋脊"上的茶叶之路
  情人般的木碗
  美酒和毒酒
  新年·节日·娱乐
  在拉萨过藏历新年
  工布新年
  传召,喇嘛的盛大节日
  灯节夜,拉萨变成神话的世界
  春天,迎接布谷鸟的仪式
  拉萨的林卡和林卡中的拉萨
  哲蚌寺山上看展佛
  沐浴节之夜
  望果节,农民的娱神节
  仁珠节杀猪祭神
  歌舞·藏戏·跳神
  古代战歌的遗留
  白拉姆歌之谜
  酸奶·藏戏·雪顿节
  藏戏的假面具
  协荣村的野牦牛舞
  尼洋河谷的箭赛和箭歌
  萨迦寺的夏季法会和冬季法会
  直贡噶举派金刚舞蹈
  扎什伦布寺的密宗金刚神舞
  婚礼·葬礼·誓言
  扎囊地方的婚礼
  有趣的帕里婚礼
  夏尔巴人的抢婚
  婚礼在刀光剑影中进行
  拉萨的丧葬习俗
  活佛塔葬,贵族也有塔葬的
  天葬仪轨和天葬台
  墨脱人怎样发誓
  艺人·乞丐·送鬼者
  绘制神佛的画师
  西藏地方政府的末代画官
  画师多布杰和赤列曲培
  繁华庙会和流浪艺人
  穿古代甲胄的仪仗队队员
  街头舞蹈家索达雅古
  冰雹咒师云中朗杰
  不可接触的送鬼者
  萨迦巴姆,活人中的女鬼
  雅鲁藏布江上的牛皮船夫
  拉萨城的特殊乞丐
  布达拉宫顶上的杂技
  附录
  一个人在西藏的经历
  秋季原野
  到西藏去
  后记
  再版后记
  雪域西藏风情录
  廖东凡
  引 言
  20世纪60年代初,我从湘江之滨来到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西藏高原,从而开始了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雪域生涯。我较快地掌握了藏语、并且习惯了高原生活,和西藏各界有着广泛的接触,实地参与各地的民俗活动。当时这片世界最高的土地刚刚进行民主改革,新思想、新文化正在开始传播。我发现在相当一部分藏族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宗教徒中间,佛都的轮回观念和民间的诸神崇拜仍在他们的观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响他们的心态,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引起了我浓烈的兴趣,于是我便悉心地把自己看到或者听到的传统民俗事象和人神观念记录下来,日积月累,竟有相当的多了。
  这里生活着众多的神
  有这样一首藏族民歌:"东方雪山顶上,彩云纷纷扬扬,那是大神小神,正在天上行走!"在西藏宗教徒的眼里,高高的天空布满了神,云遮雾笼的雪山上居住着神,草原和河谷里生活着神,水里的鱼是神的化身,地里的庄稼都有灵魂。一句话,神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因此,在西藏各地到处都能遇到神庙、神坛、神塔、神山、神石、神湖、神树,每条路口都有神佛安居的玛尼堆,每家房顶都飘扬着祈神的五色经幡。在那些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高山隘口,朝佛者也用石头垒起山神的宝座,过山者无不诚惶诚恐地顶礼致敬,高呼:"吉吉!索索!神胜利了!"
  尽管神祗纷纭繁复,归纳起来可分三类:即佛教诸神、苯教诸神、民间诸神。在远古初民之时,毫无疑义,民间诸神占据统治地位,后来苯教诸神取代了民间诸神。公元8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时,经过多次较量,佛教击败了苯教,佛教诸神登上了雪域寺院的主神座。部分民间神和苯教神,据说被密宗大师莲花生所调伏,从而皈依了佛法,纳入佛教祗系列。但其地位已无法和往日相提并论,作用也大大降低。过是雪域大地的主宰,现在只是藏传佛教的保护神、地方神。它们被规定不能超度众生的来世,只能利乐人们的今生;只能以茶酒供养,不能顶礼膜拜。
  尽管佛教诸神在神界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并不完全代替苯教和民间宗教的神祗。在西藏边远的阿里、藏北草原,特别是与青海、四川接壤的藏北地区,仍有许多苯教寺庙和苯教信徒,苯教诸神在他们中间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喜巴拉雅山中段和东段的群峰密林中,聚居着古老的珞巴民族,千百年来顽强地坚持本民族的原始宗教。这种宗教具有浓厚的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的特点。尽管他们与藏族、门巴族有着长期的频繁的交往,但他们都成功地抵制住了佛教的渗透和影响。历史上有名的佛教大师唐东杰布、岗布巴都曾历尽种种艰险到珞巴地区传播佛教,结果均未能以佛法取代他们的信仰。佛教未能完全占领西藏的阵地,也许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例如,要真正了解和礼拜诸神并非易事,它要求信徒们能研读大量经典和按各种仪轨修习,为此必须具有较高的学识和充裕的时间,而这两者恰恰是平民百姓所缺乏的,他们只能努力诵念六字真经,同时待奉民间诸神。
  民间诸神在雪域长留
  在民间宗教中,宇宙被分成一个部分:上面是白色的天空,那是天神的世界;下面是蓝色的水域,包括地下,住着龙和龙的家族;中间是广阔的大地,大地是红色的,活跃着"赞"和其它的地祗们。"赞"神雄强威猛,暴烈而易于冲动,那些红色的崖石是它们的住地。它们有脸也如火焰般赤红。"赞"神掌管着一方百姓的死生祸福,因此也被称为乡土神或地方神。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住着一切"赞"神的首领"赞玛热",据说它主宰着整个西藏黑头人的血肉灵魂。
  与"赞"能够并驾齐驱的是雪山之神"念",它们总是骑着飞驰在骏马在白云缭绕的高山险谷游荡。高耸云端的雄伟雪峰,被认为是"念"神坚不可摧的城堡,它们从那里俯视牧场河谷与芸芸众生。在那些月光如水的草原之夜,它们下山和住在神湖的龙女幽会,并且给牧民送些白雪般的晶盐和珍珠般的羊群。"念"的性情是狂暴的,谁要触怒了它,立刻会招来可怕的风雪和冰雹,以及一种名为"念勒"的瘟疫。拉萨西北的念青唐古拉山,是法力最大的"念"。据说,它曾摧毁过布达拉宫的前身红山宫堡,声名传遍整个雪域。
  在西藏民间,在远离拉萨的边地,在喜巴拉雅山区,直到今天还活跃着许许多多民间神祗。它们都是些自然神、生产神、生活神,与直接从事劳动生产的普通老百姓关系更直接、感情更亲近!
  恩格斯说:"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已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这段话不但解释了西藏民间诸神产生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直至近代这些神祗还继续存在。因为至少到本世纪中叶,西藏高山环绕、交通阻塞的封闭状态依然存在;雪山雄奇、神湖瑰丽、云蒸霞蔚的自然景依然存在;生产方式简陋,生产力低微的情况依然存在。所有这些都使雪域居民仍保持着古老的神灵观念,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面临艰难的生活,那些古老的、初民时代创造的神祗,就被一代代承袭下来,继续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待奉。
  人神之间频繁交往
  藏族人从出生第一天起,便要和各种神祗打交道,甚至他们身上就附着种种神灵,头上住着头神(乌拉),右肩住着男神(颇拉),左肩住着女神(姆拉)。当神依附在人身的时候,便会发生灯盏的光芒。神祗活跃着,生命之灯闪闪发光;神祗离开躯体,生命之灯随之熄灭,也预示着人的死亡。保佑他们的,还有生命神(结拉)、家宅神(托拉)、帐篷神(库拉)、敌神(扎拉)、乡土神(域拉)等等。这些神伴随着他和她,走过漫长的或短促的人生之旅,直到他们去到另一个世界。
  《贤者喜宴》等藏文史籍,记载着某些古老的传说,在吐番王朝的早期,人神融为一体。赞普就是天上的神,被派到人间执掌国政,当他的儿子长大到能够骑马奔驰时,自己便沿着彩虹般的天绳向上攀登,一直消隐在无限蔚蓝悠远的苍穹。第八代赞普直贡赞普因与牧马人罗昂达孜决斗,失手误砍天绳,再也没能回到天国,而把陵墓留在人寰。但他以后的赞普,仍然保持着找神女或龙女为妃的传统。第三十代赞普珠年德乌娶了一个龙女,结果两口子都得了麻风病,生下的儿子又是瞎眼,可见当时人神通婚已是相当麻烦了。
  藏族不少贵族、头人,常常自诩为神的后代,而且引为家族的光荣。大贵族绕噶厦,认定自己的祖先是一条神牛。藏传佛教直贡派开山祖师居热·齐田贡布,传说是苍穹中一只神鹰所生。直到近代,人们还在某些不同凡响的人物身上,寻找与神佛有牵连的血缘关系。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名震藏北的黑痣英雄嘎加扎那,被人们认定是巴青雪山神崩纳的儿子,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神的血统,就不可能有那样的胆量和勇气。
  高原生产、生活习俗,都与神祗息息相磁。拉萨河谷的农民,每年藏历正月初五在地里安放一块白石,并举行祭祀仪式。他们认为白石上有龙女鲁莫杰姆附身,能保持庄稼水源充足,能抵抗病、虫、雹灾。牧民们相信遥远北方的盐湖,是神女察措杰姆的白色禁地,只有健壮的男子汉才能博得神女的欢心,神女便会震怒,招来种种厄运。在喜马拉雅山区猎人的心目中,森林中每一种野兽都由一种神祗管理。进山狩猎,必须征得森林诸神的允许和配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猎归之后要杀牲祭神。也就是说猎神给了我们神的牲畜,我们也要用人的牲畜补偿,有来有往,下次打猎才不会扑空。所有这些,其实就是人神交往的方式过程。人们为了农牧或狩猎的丰收,为了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时时处处都要求得神佛的帮助或保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地域或一个部落的习俗。
  节日,人和神的联欢
  西藏许多宗教节日的民间节日,都有祈神、娱神的用意。人们在这样或那样的吉祥时日,用种种丰富多彩或独出心裁的方式娱乐神灵。神灵高兴,发欢喜心,就能保佑庄稼丰收、牧业兴旺、众生无灾无病、雪域和平安宁。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长时间为繁重的劳务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所困扰,渴望着有良好的机会和场合,显示自己强健的体魄和嘹亮的歌喉,寻找情人,结交朋友,痛痛快快醉它几回,不枉做一世人。因此,节日总是将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既娱神,又娱人,确实是人神大联欢的盛会。   拉萨"莫朗青波"(传召法会)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每年藏历一月在大昭寺隆重举行。届时二三万喇嘛诵经祈祷,祭神驱鬼,场面庄严,气势磅礴。只有最后几天是余兴,在布达拉宫前赛马,在神龙(拉鲁)草地赛箭,在作廓街南侧广场举石头和摔跤,还有从拉萨河边出发的赛跑。拉萨全城一片热烈欢腾,僧俗众人各得其所。
  望果节缘起极为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苯教刚刚传入西藏时期。节日在庄稼黄熟之时进行,其目的是祈请家乡的神祗驱赶西藏夏日突如其来的冰雹,以保一年的收成。娱神是这个节日最大的主题,不但娱乐乡土神、护法神,还要娱乐乡土神、护法神的代言人-巫师和巫女。不少地方还保留着巫师巫女与村民百姓一起饮酒歌舞的传统习惯,使人神联欢得到生动的体现。拉萨河上游工卡村有两位女巫,望果节时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先领鼓手们跳三圈鼓舞,再领乡村合唱队(协玛)唱三遍仪礼歌,然后和全村百姓一道,边看表演边喝酒,直到落日西沉,人巫皆醉,互相搀扶,载歌载舞返回住地。
  节日离不开歌舞戏剧曲艺的演出,这些文艺形式也充满祈神的内容。每年藏历腊月二十九日夜里,从布达拉宫到西藏各处城镇、寺院,都大跳特跳群神尽舞的"羌姆"以驱赶邪魔。正月初一,启明星刚刚闪现,戴白面具的折嘎艺人便高喊"神胜利了"以迎接一年的欢乐吉祥。藏戏和热巴舞开场时,有专门的祈神安神仪式,以免嘣嘣的羊皮鼓惊动神佛而降下灾难。卫藏地区的"谐青"(仪礼歌舞),昌都一带的"曲朝"(祈神锅庄舞),都是节日娱神仪轨的组成部分。神也有自己的舞师歌女:央金拉姆(妙音神女)是主管音乐艺术之神,而击鼓弹琴、吹箫、献舞的"曲白拉姆"(供养女神)们的,是当之无愧的神界歌舞队。可惜她们只见于诸雕塑和壁画,我们未能亲闻其声或见其舞!
  巫--人神之间的使者
  神是隐形的,神是世界凡人难以目睹。人们不满足于通过祈祷、占卜等等间接方式与神祗联系,他们强烈地希望直接向神祗陈述自己的处境和愿望,并且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答复,这种最简便最痛快的方法就是巫女、神汉降神。巫女、神汉是人神之间的中介,他们是神,也是特殊的人,他们因某种特质,在某种条件下能召唤一个神或几个神附在自己身上,借他(她)的口讲话,借他(她)的手足舞蹈表达感情。神通过巫给人们决断疑难、排解困境、治疗疾病、驱赶邪魔,使之重新鼓起勇气和恢复信心。   在西藏,各地城镇村溪都有护法神庙和男女巫师,就连最荒僻的山村,最边远的牧帐,都能看到他们踩着鼓点蹦跳的身影。旧时,西藏地方政府,设有专业高等巫师,例如乃炯护法、拉莫护法、噶顿护法、桑耶护法。他们身世显赫,位列三品或四品,驻锡豪华神殿,出门有成群的侍从前呼后拥,降神时有数十名乐师进行伴奏。他们负责指导达赖灵童的寻找;决断摄政王的任命;甚至战争还是和平这些头等大事,也要由他们发布神谕,至少形式上是这样的,当然背后可能还有种种复杂因素。据说乃炯降神,是北方赤护法神王附体;噶顿是南方云登护法神王附体;拉莫规格更高,附体的是白梵天王和财神朗色。大巫大神附体,小巫小神附体。附体在小巫身上的,一般都是地方神、乡土神,也就是各种"赞"神。
  "赞"神是人变成的。西藏有句谚语:人死成"赞"。有这么一些人,或有大仇未报,或有奇冤未申,或有壮志未酬,突然遭到暴力而结束了生命。于是他们的灵魂在各处游荡,生出许多事端。当政者或宗教领袖,便任命他们为地方神、乡土神,修建神庙对他们进行供养,以安抚他们不肯屈服的灵魂。他们也在自己管辖的地区,找一位特殊人物附体,代表他们发号施令、决断疑难、管理一方,这些人就是西藏的小巫。藏胞们认为,跟巫打交道,也是跟神打交道,巫和神是两位一体的。
  还有种种通神的人物,最典型的例子是格萨尔史诗吟唱家。他(她)总是自称在神灵附体的情况下不由自主地演唱这些浩繁冗长的英雄史诗,因为凭借一个普通人的智力和才能,难以准确无误地背诵出长达数万行的古代诗歌。西藏最著名的演唱家扎巴老人自称是格萨尔大将丹玛江扎附体,而年青的女艺人玉梅则坚持说自己演唱时,变成了女英雄阿达拉姆的化身。
  正如前面所述,在西藏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神的地位非常重要,人神关系极为密切,神灵观念涉及到雪域社会生活、风情习俗、文化艺术、生产劳动等等各个方面。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西藏的神,便无法深入了解西藏的社会、西藏的人,这也是我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奉献出来的初衷。
  1988年10月于北京西坝河畔
  在这雪的世界,住着人,也住着神
  人离不开神,神也离不开人......
  神·佛·地祗之一
  释迦牟尼佛像的沧桑
  他端坐在金色圣殿大昭寺,左手捧钵,右手扶膝盖,面容慈善,神态安详,双目低垂,默然含笑,似在沉思,又像在凝望,令人亲近,使人向往。只要你瞻仰过一次,就会终生难忘!
  他是大昭寺的主神,藏传佛教的精髓,千百万佛教信徒的信仰中心。拉萨市原先叫"吉雪卧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牛奶坝子;因为有了这尊佛像,才改名为拉萨,也就是神佛住地的意思,他的巨大份量可想而知了!
  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他的虔诚和崇拜。每逢神圣的日子,拉萨人照例都要来朝佛。他们围绕释迦牟尼佛像转圈,圆圆的圈子缓缓移动,从古至今、从早到晚,周而复始永不止息。他们在大昭寺门前五体投地的跪拜,千百年来这里粗糙的石板已经被朝拜者的身体磨擦得像镜子一样的光滑。他们来到佛像前点千灯、点百灯,用金粉重刷释迦牟尼的面部和金身。总之,他们把所有的虔诚都献给了佛。
  还有信仰极度虔诚的人,他们用人间罕见的方式表达对佛的崇信。他们从西藏各地,甚至从千里之外的青海、四川、甘肃藏区,一步一个长头磕到拉萨,仿佛用自己的身体丈量"世界屋脊"上的土地,最后匍匐在佛的脚下,把额头轻轻地贴在他的左膝,低声地陈述自己的祈求与愿望,这是一个藏传佛教最为幸福和满足的时刻。
  确实,他是一尊不同凡响的佛!
  成像于佛祖的世之时
  藏文史书记载,这尊佛像在释迦牟尼在世的进修已经塑成。萨迦·索朗坚赞撰写的《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上面有这样一段掌故:
  那时,佛尊释迦牟尼住在舍卫城,向当地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讲经传法。有一天,圣者曼殊室利忧心重重地对佛祖说:"世尊您住世的时候,我们能眼看佛容,耳听佛语,心有所皈依;如果祖师涅槃离世,一切有情将依止何处呢?"佛祖听过,含笑无言,接着从他身上,发出四道光,分别照射到大梵天罗延天、帝释天和工巧之神毗首羯摩身上。于是,大梵天奉献五种珍宝,请毗首羯摩塑造了佛陀的报身像;帝释天奉献了因陀罗宝、绿色宝、妙庄严宝等天上五宝和金、银、珍珠、珊瑚、蓝宝石等人间五宝,请毗首羯塑造了佛陀十二岁身量的化身像。佛的姨妈(也是继母)波阇波提说,释迦八岁时,身量如蓝毗尼园的台座那么高,十二岁时,脚踏舍卫城的门坎,头部触到门楣,这是他那时候的身量。
  毗首羯摩熔化了各种宝物,铸造出佛陀十二岁身量的化身像。颜色像熟金子,一只手做结定的姿式,另一只手做压地印的姿式。相好庄严,慈和美妙。据说凡是见到这尊像的人,都能够解脱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实的信仰,具足一切见、闻、念、触的功德,与见到了佛陀本人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差异。当时佛祖住世,亲自为身像开了光,散花如持,最后藏于印度金刚座寺。
  飘洋过海到中华
  《西藏王统记》还记载说印度法王达磨波罗在位时,东方中国君主秦王符坚,送给达磨波罗三件无价之宝,包括一件无缝的锦衣,他向印度国王求取一尊殊胜的释迦牟尼佛像,以宏扬华夏的佛法。达磨波罗为印中两国的传统友谊,毅然决定将国宝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送往中国。当他和大臣一起走进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神殿时,发现这尊本来朝南而坐的圣像,现在居然面向东方了。国王想:"啊!原来佛像早已心向中华了。"于是发大欢喜心,造了一艘很大的船,船身挂满旗幡彩带,乐工们演奏着美妙音乐,将佛像送往东方汉土。汉地国王也以最隆重的仪式到海边迎接,并供奉在金子镶嵌的国王宫殿中央。
  但是,成书于1434年的藏文史书《汉藏史集》(陈庆英译),对佛像如何来到中国的记载不尽相同,该收引用《松赞干布教》中说: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也许就是上面说的达磨波罗)在位之时,有外道军队摧毁了吉祥那烂陀寺,教法几乎遭到毁灭,于是向汉地国王提婆热扎请求派遣援兵。汉地国王回答说:"我的军队不能前去,但是可以将珍宝送去,依靠它你们可以战胜外道、复兴佛法。"印度国王得了帮助,击败了外道军队,内道佛教又像白昼一般显明。印度王臣皆大欢喜,致书汉地国说:"成就如此善业,皆是因为你汉地国王之慈悲教诲和历次送来的礼物之力。你的恩德巨大,要想什么样的回礼。我们一定奉送。"汉地国王说:"谢谢你们的好意请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之像,以及四部佛经、四位持律比丘送来东土。"达尔玛巴拉王说:"我的这尊本尊佛像,从来没有想过将它送往别处,但是你的恩德甚大,而且此像由你迎请去,对有情众生广有利益。"于是,以各种供品供养,举行盛大的送接仪式,觉卧佛像就这样来到了汉地。
  总之,不管哪种说法更准确,西藏古代历史学家们一致肯定释迦佛像先是佛祖在世时铸造,并且在南北朝时期印度国王送给中国的无价之宝。
  文成公主带进西藏
  又是几百个春天和秋天过去了。
  唐太宗李世民掌政的时候,周边各国首领都派出使节来请婚。经过七试婚使,这位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英主力排众议,将聪慧美丽的文成公主许配给当时知名度和实力都逊于其他诸国的吐番赞普松赞干布。
  临行之际,唐太宗决定将中华国宝、供奉在洛阳白马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赐与文成公主携同进藏,作为修习佛法的本尊,利乐雪域有情。藏文古籍《西藏王统记》记载道,唐太宗对文成公主说:"爱女积福所凭依,有我所供本师像,施主帝释天所造,其质乃由十宝成,毗首羯摩为工匠,亲承如来赐开光。如此无比如来像,见、闻、触诚叩请,佛说急速证等觉,利乐源泉觉卧像,舍此如舍寡人心,仍以赏赐我娇女。"通过这段记述,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唐蕃关系的重视以及将传国之宝送往吐蕃的良苦用心!
  当时专门打制了一辆手推车,装载释迦牟尼佛像,由汉族大力士鲁噶各拉噶两人推着,长途跋涉数千公里,从长安城一直推到拉萨。公主一行翻过无数高山峻岭,渡过无数江河急流,遇到过无数次狂风暴雪、地震山崩,所历艰难困苦确实难以描述。当他们临近拉萨时,藏王松赞干布认为文成公主是度母化身,可能从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同时入城。于是派出四路人马到郊野欢迎。其实公主和随从是翻过拉萨北面的郭拉山口而来的。当他们抵达拉萨北面的绕木齐平野时,运载释迦牟尼佛像的木轮车陷进泥沼中,力士拉噶和鲁噶奋力推拉,也没有办法拖出。文成公主卜算得知:泥沼下面是神龙宫殿,释迦佛像有意留在此地镇压地煞。于是在佛像四周支上木柱,张挂绫罗帐幔,进行种种供养。接着公主锦衣玉佩,由二十五位美丽侍女簇拥,弹奏着琵琶器乐,沿卧塘湖柳林草地游赏风光。吐蕃臣民纷纷出动,欢迎大唐公主光临,争相观看天朝仕女仪容,人们围绕公主载歌载舞,热情奔放,感奋不已。
  供奉于拉萨小昭寺
  在文成公主来藏之前,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也携带一尊释迦牟尼八岁等身佛像明久多吉到了拉萨。她在内邬塘(现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一带修建神庙,但是一直未能成功。听说大唐公主精通地理勘察,便先请禄东赞疏通,又派待女送去金粉一升,请文成公主代为测定一建庙佳地。文成公主摊开八十种博唐及五行推逄图,测算出西藏呈魔女仰卧之像,拉萨卧塘湖为魔女心血,红山、铁山、磨盘山是魔女心窍上的脉络,应当镇平卧塘湖,建一释迦神庙以镇之。还有,正如前面所述,绕木齐下面有神龙宫殿,也应在上面供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以保拉萨和整个藏土的安宁。
  于是,在藏王松赞干布的主持下,尼泊尔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供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佛像;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供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两座寺庙无所谓大小,它们同一天开工,同一天落成。藏王松赞干布、尼妃赤尊公主、汉妃文成公主参加了隆重的开光典礼,这是西藏古代史上最为了不起的日子,其时大地生辉,天降花雨,王臣百姓,歌舞欢娱,作诸戏乐,极一时之盛,大昭寺门向西,小昭寺门东向,寄托着两位公主对家乡父母的眷念。
  两尊佛像换了位
  大小昭寺修成后不久,出现了两尊释迦牟尼佛像互相换位的事情。关于佛像换位的原因,西藏史书都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据说藏王松赞干布去世后,孙子芒松芒赞继承了王位。当时盛传武则天皇帝要派出大军攻打拉萨,夺回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吐蕃王臣在惊恐之余,匆忙把这尊佛像转移到大昭南镜门里面隐藏,并用泥土封好,上绘一副文殊菩萨像。同时把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明久多吉挪到小昭寺主殿供奉。
  拔·塞朗所著《拔协》(佟锦化、黄布凡译)记载,公元八世纪初,唐中宗将金城公主许配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狗年(710年)从长安到达拉萨之鹿园。金城公主说:"我要看看祖奶奶公主(指文成公主)的供养处--释迦牟尼佛像。"她到了小昭寺,向每尊佛像献了供养,没有找到释迦牟尼佛像;然后来到大昭寺,先给诸佛像上供奉,再找释迦牟尼像,也没有找到。金城公主说:"根据有关大昭寺的记载,寺庙中共有五间佛堂,如今只看到四间,定然还有一间隐蔽的内佛堂。"于是便在佛殿的墙壁上到处敲击,敲到殿中一处向内凹入墙壁上的门坎的下部时,墙上出现了裂缝,便挖去泥皮,发现一门,打开门,果然看见内藏释迦牟尼金佛像,金城公主大喜道:"要为祖奶奶文成公主的佛像举行'现面'典礼!"马上摆献了盛大的供奉。《西藏王统记》记载,金城公主将佛像安置在殿后净香室中心,建立了供祀之制,从此这尊神像成了大昭寺的主佛。
  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执笔撰写的《大昭寺史事述略》,引用了布敦佛教史的说法,似乎两佛换位是遵循文成公主的遗言,"公主临终时,说把佛祖从小昭寺请来,藏在大昭寺的屋檐下,门上要刷粉,并画上妙音菩萨,说完便去世了,大臣们按公主的遗嘱,对换了两尊佛。"
  饱经磨难与沧桑
  佛像在大昭寺主殿没有呆多长日子,西藏政坛又发生变故,他也因此遭到厄运。总之,作为佛教至尊的他,在西天佛地的雪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饱经了磨难、冷落与沧桑。
  藏文史书记载,藏五赤德祖赞在羊卓雍湖边坠马而死,王子赤松德赞尚未成年,政事由线舅玛尚·春巴杰执掌。他宣称:"国王之所以短命,都是奉行佛法的报应。为了消除今生的灾难,应该奉行苯波教。"还说:"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是汉地的佛像,应该送回汉地去。"于是,他发动了吐蕃时期第一次反佛运动。大昭寺遭到封禁,神殿改成了屠场,血淋淋的皮子和牛羊的内脏挂在诸神的身上、手上。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被用皮绳编织成的网套着,拉到大昭寺门外。玛尚派了三百个力士,命令他们把佛像送回中原。奇怪的是,他们把佛像拉到城郊的卡扎洞地方,佛像如同生了根似的,再也拉不动了。只好就地埋在沙坑里。
  后来,又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反佛大臣纳朗·陶杰唐拉巴北脊开裂而死,觉诺·桑杰和玛·结让也手脚蜷缩而亡。老陌姓和占卜人都说:"这是因为汉地释迦牟尼佛像发怒,将他埋在沙坑里真是罪孽大啊!"大家商量道:"这尊佛像,最初是从印度去的,还是把他送到印度去吧!"于是将佛像起出,用两头骡子驮着,当他们来到芒域吉隆的时候。听说去印度的道路不通,就将佛像留在芒域地方了。
  佛像在那里滞留了14年。后来藏王赤松德赞亲政,剪除了玛尚·春巴杰等人,王臣们聚在一起议论兴佛的事情。大臣尚·聂桑禀告道:"祖辈松赞干布倡兴佛法而国泰民安,他的圣裔,赞普您的父王赤德祖赞也奉行妙善佛法,后来遭到玛尚的破坏。玛尚还把汉地运来的佛像送走,但是从前只用骑士抱在怀里运来的佛像,这时成千人也抬不动。后来商定送到芒域,才用两匹骡子驮了去。如今应该将那尊佛像从芒域请来供奉。"于是,藏王赤松德赞"始以宝车自芒域迎回觉卧释迦牟尼佛像,用诸多伎乐,安奉于绕萨神变殿(即大昭寺)将香室中央,仪极隆重。"(《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
  大约过了80年,赤松德赞的孙子达玛乌冬赞掌政的时候,这尊殊胜的佛像又遇上了第二次反佛运动。达玛乌冬赞(即朗达玛)不止一次声言:"拉萨连年发生人疫灾害,都是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作崇的结果。"他命令:"汉地和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像都要送回他们的家乡去。"这次臣民们没有听从他的指示,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像是雪域藏土幸福的根源,要像保护眼珠一样加以保护。他们运来很多沙子,把佛像理在沙堆中间。同时弄了一块大石头,推进卧塘湖里,石头发出很大的声响。朗达玛询问是什么响声,臣民们谎报道:"佛像抬不动,绳断人伤,我们很气愤,把他推进卧塘湖里了。"朗达玛表示满意,并且下令封闭大昭寺,在大门上绘上僧人饮酒图。在整个别毁佛时期,大昭寺里荒凉破败、杂树丛生、狼狐出没,根本没有香火可言了!
  悠悠岁月又历一千年
  公元十一世纪随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开始,释迦牟尼佛前的香火又渐渐兴旺起来,到现在岁月悠悠又近一千年了。
  据说,毁佛藏王达玛乌冬赞被剌而死,他的维松和丹长大成人后,就不那么敌视佛教了。人们偷偷将释迦牟尼佛像从沙堆里刨出来。公元十一世纪中叶阿底峡大师在聂塘授徒传法,多次到拉萨大昭寺转经,并且从释迦牟尼殿的柱子下面取出《松赞干布遗教》,可见当时释迦牟尼佛像前已经不那么冷清了。
  公元1076年,阿里桑嘎尔译师帕巴西绕来到拉萨,这是反佛运动后第一次对大昭寺进行维修。据东嘎·洛桑赤烈的著作主载,公元1160年,拉萨、澎波等地四个僧侣集团互相火并,大昭寺佛殿被火焚烧。当时由达布噶举派高僧楚诚宁波调解,并且再一次修复大昭寺,把它交由蔡巴噶举派创始人公堂喇嘛香管理。恰白·次旦平措先生告诉笔者,公元1310年,阿里亚泽王派顿巴仁多尔及管家阿族等,带去以十八藏克(藏族计量单位,一藏克相当于二十八斤)为一驮、一共一百零四驮铜和五百两金子,在释迦牟尼佛像座上面修了金顶。公元1409年正月,宗喀巴大师在大昭寺创立了默朗青波传召大法会。在此之前,拉萨河南岸的柳乌地方长官司朗噶桑波奉当时西藏的统治者乃东王之命,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宗喀巴大师向佛像奉献了纯金制作的五部如来佛冠,并以珍珠、宝石、碧玉、松石嵌饰,极为美妙庄严,胸前嵌右旋白海螺。而佛身所挂大念珠,据说是明朝皇帝赐给色拉寺创建人、宗喀巴的大弟子绛青曲杰,而由绛青曲杰献给佛祖释迦牟尼的。从此这尊佛像被称为"乔瓦仁波齐",意为"至尊怙主"。他是大昭的主佛,雪域藏土第一神,其地位之高、尊荣之重,如前述。岁月悠悠,时代变换,然而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的长明酥油灯,一直闪闪发光、长时不息。
  八廓街四根巨型经旗杆
  四根挂满经旗的巨大旗杆,像古代战船的墙桅,在拉萨大昭寺周围的八廊街头高高耸立。成群结队的进佛者从下面走过,总要非常虔诚地驻留片刻,双手合什,仰望杆端祷告一番,然后绕行一周,放轻脚步离去。
  在他们心中,经旗杆上纷纷扬扬住满了神祗。找藏族老人打听,知道每根旗杆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有它独特的来历。就说大昭寺西大门外那根吧,它叫"乔塔青",意思是"佛的经旗杆"。相传这是7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发"欢喜心",为迎接释迦牟尼佛像光监拉萨而栽的。如果这种说法可信(当然杆子要更换),那么,它在高原的阳光和风雪中,已经伫立一千三百多年,确实是高原古城变迁的见证者。
  八廓街东南的一根,和藏传佛教格鲁派(黄帽)祖师宗喀巴有密切关联。传说1409年某一天,宗喀巴大师正扶杖出城,走到这里听到甘丹寺落成的喜讯,高兴得不知用什么办法表达,便把手中的藤杖插在地上,对着甘丹墙寺的方向大声祝福。后人把藤杖装进极长的木杆,载在他祈祷过的地方,作永恒纪念。经旗杆取名"甘丹塔青",意思是"甘丹寺大经旗杆"。附近的藏式楼,也叫"顿青苏",即"大经旗杆边的房屋"。
  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位时,蒙古族著名将领嘎顿泽旺,领着蒙藏联军击溃了森巴人的入侵,保卫了阿里的大片土地。藏族人很钦佩嘎顿泽旺的勇敢精神,就跟保存宗喀巴的拐杖一样,将他使用过的一支长矛装进巨大的木杆,栽在八廓街东北角,取名"嘎顿塔卫",可译为"嘎顿泽旺大经旗杆"。
  还有一根立在大昭寺讲经广场(藏语叫"松曲热")南侧,名叫"格桑塔青",它经过七世纪达赖格桑拼嘉措亲手加持,据说非常神圣。经旗杆附近就是七世达赖的家"桑珠颇章"(狮龙宫),建筑精美壮丽。西藏著名人士、曾当过藏兵司令的桑顿·才旺增,就出自这个府第。
  过去拉萨有专门管理这些经旗杆的人,叫"热结巴",既是乞丐,又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差役。还有一种叫"边顿巴"的贱民,大都是从监狱里释放的囚犯,地位更低,只能充当"热结巴"的助手。每年藏历腊月初八,"热结巴"们便把四根面顶天立地的经旗杆放倒,挂上新的经文、旗幡、哈达、彩布,装饰得美丽而鲜艳,到来年藏历正月初三,重新把它们竖起来。
  西藏和平解放后,"热结巴"、"边顿巴"都没有了,这一任务曾经由拉萨文教局清洁队承担。那时我刚好在市文教局工作,有幸看到将旗杆放倒而又重新竖立的繁浩工程。没有任何机械,全靠手工操作。一大群人随着气势逼人的劳动号子,把数十米长的旗杆拉起来,伸进蓝天白云之中。立刻,五颜六色的旗幡在头上呼呼作响,辉映着冬日的阳光猎猎飞扬,整个拉萨的节日气氛和宗教色彩,一下子就浓烈起来,接着喇嘛纷纷云集拉萨城,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传召盛会。
  "文化大革命"中有两根旗杆被毁,1986年十世班禅大师重新竖立。
  鲁格肖热,布达拉之魂
  刚听说鲁格肖热这个名字时,如生新鲜,好生奇怪呀!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尊圣观音菩萨像,高93厘米,宽10厘米,形体并不高大,名望却和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不相上下呢!他成像于遥远的吐蕃王朝初年,他是藏王松赞干布的本尊神、布达拉宫的镇寺之宝,也是这座千年神阙的灵魂!在布达拉宫的帕巴拉康(圣观音殿),他不是端坐而是站立了一千三百六十多年。在漫漫的历史河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尊神圣的佛像,不止一次地被战胜者或者战败者带出拉萨,奔突于兵荒马乱之中,流转于各个显要之手,几乎湮没于时空的永远,但每次都又奇迹般地物归原主,重返布达拉宫,安然伫立于帕巴拉康神座。也许正是这些传奇般的经历,使他在藏传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更加神圣,更加灵异无比了。
  来自尼泊尔南部森林
  相传鲁格肖热是自然天成的檀香木神像,他来自尼泊尔南部森林。
  书上确有记载呢!
  成书于1388年、由萨迦派大德索朗坚赞撰写的《西藏王统记》(刘立千汉译),有这样一段记载:藏王松赞干布创建吐蕃王朝,迁都吉雪卧塘(拉萨),在陡峭的红山之巅修筑了布达拉堡寨。作为在雪域藏土首倡佛法的他。很需要一位尊神作为修持的依怙。于是他化身为一位比丘,动身到南方尼泊尔等地去寻求神佛,因为那时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他渡过雅鲁藏布江,来到中尼边境的芒城贡塘,这里正发生一场可怕的瘟疫,成千上万的人在悲惨地死去;他翻过冰封雪盖的喜马拉雅山,来到尼泊尔扬布亚孜城,一种恶疾正在城里城外发生,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尸体和听到他们亲人的哭声。最后他来到尼泊尔南部地区,这里的人们也被恶曜折磨,人们痛苦不堪,伸出双手向苍天呼救。
  在一片庞大无比的森林边缘,一个牧牛的孩子告诉他一件怪事:牛群里有一头水牛,总是跑进森林里围绕一株檀香树转圈,把乳汁滴在树上。那棵树很大,还放出一种照耀四方的光。比丘断定这是一棵神树,准备用它塑造藏王的本尊神。他拿起一把斧头,朝檀香树砍去,没想到这棵树竟说话了:"上师,不要动斧,请把我送到西藏芒域地方去。"比丘剖开树皮,里边居然站着一尊自然生成的观音像,他把观音像请出,继续砍伐起来,树里面又说话了:"上师,不要动斧,请把我送到尼泊尔扬布亚孜城。"比丘剖开树皮,里面又出现了第二尊观音像,他把观音像请出,准备再砍的时候,树里发出了同样的声音:"上师,不要动斧,请把我安置在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比丘剖开树皮,里边还有一尊观音像,他第三次取出了天然生成的神像。这一回,没有等他扬起斧头,这棵树又发出了声音:"上师,不要动斧,我叫鲁格肖热,我是藏地之王松赞干布的本尊,请把我带到西藏拉萨去。"比丘从一棵檀香树里,得到如此殊胜的四尊天然生成的神像,当然非常高兴。他按照每尊神像的愿望,把他们安置在各自希望去的地方。安在印、尼边境的名叫圣甲玛里,安在扬布亚孜城的名叫圣武岗,安在芒域贡塘的名叫圣哇底。而且,在这些地方,奇迹发生了。瘟疫解除,恶疾自消,人们一夜之间恢复了健康,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他把名叫鲁格肖热的神像带回拉萨,献给藏王松赞干布,藏王拜谒本尊,供奉在布达拉神坛,高兴地说:"有了殊胜观音护佑,雪域众生再也不会有违碍之事发生了。"
  这段历史虽然近似神话,但是至少说明了几点:他是一尊檀香木像,而且来自尼泊尔南方森林,他进入布达拉宫之日起,就一直环绕着神秘的而殊胜的光环了。
  两次失而复得
  然而,布达拉神座也不是那么安稳。
  藏王赤松德赞时代,布达拉宫遭到雷击,好多宫堡都倒坍了:藏王达玛乌冬赞时代,佛教遭到灭顶之灾,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一样首当其冲。紧接着在玛乌冬赞的两个王子维松和云丹互相攻战,拉萨是他们你争我夺的主战场。后来各地平民暴动,战乱连年,这座作为吐蕃王朝象征的神宫古阙便几成为一片废墟了。
  鲁格肖热神并没有能消除这些违碍,但是在雷击、毁佛、兵燹和战火之中,他却奇迹般地在断壁残垣这中完整无损地保存了下来,确实也是很令人惊异的。大约公元11世纪后期,噶当派大师傅多哇和他的弟子,把这尊神像转移到拉萨北郊的帕崩岗寺保存,据说后来又移供于小昭寺神座。
  分裂时期、萨迦时期、帕珠时期,好几百个春天和秋天在雪域高原悄悄地过去了。
  历史走到了十七世纪的前期,拉萨又面监着非常严峻的局面。当时统治西藏的藏巴汗政权,正对以拉萨三大寺为基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施加巨大的压力。公元1616年底,年仅二十八岁的四世达赖喇嘛突然死亡,格鲁派领袖们认为藏巴汗派人谋害。在这以前,藏巴汗的军队攻占了拉萨河南岸的柳乌城堡,还有北面的澎波地区,历史上称为"鼠、牛年战乱",把格鲁派逼入了绝境。在这危急关头,支持格鲁派的拉萨地区首领吉雪第巴想出一条绝处逢生的好办法,派遣心腹带上雪域至宝鲁格肖热,十万火急北上蒙古地区,与三世达赖索朗嘉措早已建立了法缘;这回又看到西藏方面送来如此殊胜的礼物,立即派他的四弟图蒙肯带领三千骑兵赶到拉萨以为援手。图蒙肯的兵马刚开始打了几次胜仗,但是不久吉雪第巴的部队和色拉、哲蚌的僧兵发生内讧,藏巴汗彭措朗杰率兵一万部队反攻,攻破色拉、哲蚌两寺,杀死僧俗人众五千多名,图蒙肯的蒙古军队被迫撤走,色拉、哲蚌两寺被迫向藏巴汗缴纳大量罚金。
  这一下真是得不偿失,既吃了败仗,又丢失了布达拉宫镇寺之宝。
  此后的27年,西藏的变化叫人眼花缭乱。
  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的支持下,战胜了藏巴汗,在拉萨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他决定重修布达宫,作为政教合一的首脑机构所在地。但是由于没有了镇寺之宝鲁格肖热,格鲁派的领袖人物心里都是空空的,好像缺了点什么。没想到1645年藏历三月二十九日,即重修布达拉宫举行净地典礼的前一天,固始汗的妃子在勒贡吉,从康区东科尔寺得到鲁格肖热神像,专门派曼殊室利曲杰送抵拉萨,正是因缘聚会,天赐良机,物归原主,吉祥圆满。
  陈庆英先生翻译的《五世达赖自传》中,记载了鲁格肖神像重返布达拉宫的情形,"藏历四月初一上午,举行了净地典礼。盘德勒协林的固有僧众列队迎接鲁格肖热像。从大昭寺迎请鲁格肖热像启程时,曲科林仓的们僧人和木鹿寺四部的僧人夹道迎送。拉萨四乡的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僧俗仍等持伞盖、法幢、旗幡、花束、神馐、熏香、各种乐器等供品,以我和固始汗福田施主二人为首,带领大队蒙藏骑后随后护送,将这尊殊胜无比的如意宝贝--世自在观音像又重新送回藏地民众的福田的中心......鲁格肖热像被迎请到布达拉宫的后殿中,福田施主在圣者的像前大摆奢筵,并论此佛像的历史。"神像失而复得,简直成了拉萨全城的节日。
  不过,过了六十二年,鲁格肖热再一次遭到了厄运。那是公元1717年,强暴而好战的准噶尔部落,派六千骑兵,从新疆北部经南疆、阿里夜行昼伏,奔袭西藏,他们扬言是为护送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而来,是为了支持格鲁派而来,因此他们没有遭到猛烈的抵抗便攻进了拉萨城,杀死了清朝中央封赐其管理西藏地方事物的硕特蒙古人首领拉藏汗。但是,他们进城以后,立即宣布进行全城搜索,实际上是公开抢劫三天,连寺院、神殿也未能幸免。拉萨城遭到了空前的洗劫,很多高僧大德和无辜百姓被残忍地杀害。公元
  1720年,康熙皇帝派出两路大军,从东、北两路向拉萨市进击,准噶尔军队在那曲、当雄等地狙击清军遭到挫败,他们的首领装载着在西藏劫掠的战利品,包括从布达拉宫劫掠的神圣的鲁格肖热像在内,取道藏北、阿里朝新疆伊犁地方逃去!
  如果鲁格肖热被带到新疆,这尊神像可能与布达拉宫永远无缘了。因为当时被劫走的经书佛像可以说是成千上万,都在西北滚滚黄沙和战争烈火中消失殆尽,没有一件返回雪域藏乡。然而,鲁格肖热神像却大难不死,奇迹般地被当时的阿里总管康济鼐·德钦巴图鲁截获。
  西藏18世纪的著名人物多仁·丹增班觉,撰写了一部《多仁班智达传》(汤池安译),记载了这段故事:"我祖父恩主(指多仁班智达)的伯父康济鼐即德钦巴图鲁,藏王拉藏汗时任上阿里三围营官。准噶尔部策零敦多卜发兵入藏,杀拉藏汗。就在准噶尔统治卫藏期间,阿里仍由其掌握,未降准噶尔。大皇帝天兵至,准噶尔部兵败,其台吉、宰桑等显贵携政府之珍宝以及贵重之服饰和布达拉宫之圣鲁格肖热等一些佛像圣物,经阿里归去。营官康济鼐骗其入帐,设宴款待,随即推倒帐篷。仅少数未进帐内之随从逃逸,主要将领多被执杀,复将准噶尔所携之神圣佛像和珍宝等政府之服饰送归。最上供处檀越封德钦巴图鲁为贝子,委为首席噶伦。"
  康济鼐在阿里阻击了北窜的准噶尔头领,因此在反抗准噶尔侵略者中立了头功。其中之一的贡献,是使雪域之宝鲁格肖热失而复得、重返布达拉宫。
  独立红山,雪域之神
  鲁格肖热神像再一次重返帕巴拉康圣观音殿,至今270多年了。二百多年来,这尊神像越来越神异,这座神殿越来越辉煌。他的左侧,供着七世达赖喇嘛亲自加持的擅香木自在观音像;他在右侧供着八世达赖喇嘛亲自加持的青铜自在观音像。西边佛龛里,还有一尊六面阎王像,这尊像非常古老和珍贵,始塑于吐蕃赞普赤德松赞时期,原先供养在拉萨河南岸的乌香朵九层神宫,后神宫失火移到布达拉宫内,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迁到布达拉宫圣观音殿。门楣上"福田妙果"的匾额,是道光皇帝御笔亲书。
  历世达赖喇嘛所有政教事务,甚至饮食起居、闭关修习,几乎都与这尊雪域之神息息相关。
  也许因为达赖喇嘛自诩为观音菩萨化身,他们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吧!根据历辈达赖喇嘛传记载,达赖无论离开还是回到布达拉宫,都要亲自给鲁格肖热神敬献哈达,祈祷平安和感谢护佑;每逢吉日良时,照例在神像前点千灯,特别是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燃灯节,这是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的日子,达赖喇嘛必须亲临神像前朝拜,并且细心观察酥油灯的光焰,预言来年的吉凶丰歉。往年盛夏之际,拉萨河水猛涨,居民年年饱尝洪水泛滥之苦。洪水期间,达赖喇嘛照例要把鲁格肖热神像从观音殿请到布达拉宫顶,面朝河面而立,以三宝的悲力凝视河面,据说鲁格肖热的加持能使"河浪平息,水位下落,置万民于无限欢乐吉祥"。每年藏历十一月二十九到十二月二十八日,达赖喇嘛照例闭关坐静,不与外界往来。鲁格肖热也要移到达赖的寝宫日光殿内,供于达赖身边,他是达赖修习的本尊之神。
  还有,每逢当时西藏有什么重大的难以决断的事情,往往都是到鲁格肖热神像前进行食团问卜。远的不说,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了,由谁出任西藏地方政府的摄政,众说纷纭,无法决定。于是,由卸任甘丹寺法台强巴曲扎主持,在鲁格肖热像前问卜。他分别写上热振活佛强白益西、普布觉活佛强巴楚臣和甘丹寺法台木雅阿麦的名字,装进糌粑团,当着司伦、噶伦等高级僧俗官员的面,祈祷祝愿,摇动装糌粑团的碗,结果卜定热振活佛出任摄政,从此这位二十四岁的活佛荣登摄政王的宝座。
  鲁格肖热真是神了。
  大昭寺的白山羊神
  大昭寺的白山羊神像,很灵异呢!
  它似乎是一尊石头雕刻,静卧在西南神殿的一隅。神殿是幽暗的,映着闪闪烁烁的酥油灯光,神像也给人动荡不定的感觉,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动,一会儿静。两只小眼睛总是闪闪发亮,好像有一种魔力或者灵气。我的朋友次仁多吉告诉我:山羊神像年年都在往大里长,现在就比他儿童时代看见的大了许多。
  白山羊驮土的传说
  提起白山羊之神,人们要回溯到一千三百年前。那时拉萨平野还是一片荒原和湖沼,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赤尊,试图在这里建一座神庙,供养她从家乡带来的明久多吉神像,即释迦佛祖八岁等身造像。她的努力并没有成功:神庙白天建起,夜里倒坍;今天建起,明天倒坍。正当尼妃苦恼和沮丧之时,文成公主经历了千辛万苦从长安来到了这里。她听文成懂得阴阳八卦,善于勘舆地形,便派女仆带上一升金粉的礼物,到文成驻地登门求教。文成经过勘舆和测算,测出西藏地形如一仰卧魔女,拉萨城中心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牛奶湖)是魔女的心血汇成。要建成供奉释迦牟尼的神庙,必须调集一千只白山羊,从北郊的果噶拉山驮运土石,把卧塘湖填平,才能完成这件功德。
  松赞干布和尼泊尔公主采纳了文成公主的主张,征集了许多民夫和一千只白色山羊,开始填湖建寺。一时从湖边工地果噶拉山麓,驮运土石的白山羊络绎不绝。这段路程实在太远,驮的东西也太重,不少山羊倒毙路边,还有更多的腰背磨烂,痛苦万状。大昭寺开光的时候,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妃子,感念白山羊的功德和付出的牺牲,吩咐匠人雕了一只白色山羊,安置在大殿一角,让它和大昭寺其它神祗一样,享受信徒香客的朝拜祭祀。神庙也定名为"热阿曲朗祖拉康",意为"山羊负土幻化的释迦神庙"。所谓大昭寺,是后来取的名了。
  洛桑曲扎先生的看法
  藏族学者洛桑曲扎先生,对上述说法表示怀疑,他说古代西藏生产力虽然落后,但是牦牛骡巴早已用于驮运。再说修建大昭寺使用的木料和石头如此巨大、土方工程如此之多,靠一些山羊驮是绝难完成的。白山羊驮土,仅仅是一种仪式,以求吉祥圆满的意思,他还说,这只在开工典礼上驮土的白山羊,也不是一般的羊,而是一只神羊,它来自尼泊尔公主的家乡。拉萨河对岸柳乌村有个山洞,是白山羊的住地。山洞附近有一片平野,称为"热玛岗",意为山羊拉粪的地方。这位老人还坚持,大昭寺西南神殿那白色山羊,决不是人工雕刻,而是寺庙落成典礼上,那只白色神羊忽然从墙角消隐,墙边石头上便慢慢显现山羊的形象时间越长,羊体越突出。
  藏胞和羊
  上面两种说法,都有浓厚的传说色彩。但羊与这个高原民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那是千真万确的。藏胞吃羊肉、穿羊皮袍、睡羊皮垫、烤羊粪火、背羊皮袋,无论农人还是牧民,常常终日与羊为伍,与羊结下了不解之缘。用羊参土修建雄伟的寺庙,似乎有点夸张,但是直到今日,西藏阿里、昂仁一带,确实还用羊作为参畜。当地人赶着羊群,翻山越岭到藏北大草原驮运盐巴,然后又赶着它们翻越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到纪泊尔各地去以物易物。还有,西藏江河湍急、牛皮船只能下行,因此船夫们总爱在自己把牛皮船扛在肩上,老绵羊驮着酥油、糌粑和行李,结伴回到家乡。当然,建筑房屋和桥梁,第一驮土由白色山羊驮运的仪式,前些年在雅鲁藏布江两岸还有遗存。再有,西藏藏戏艺人和说唱艺人戴的白面具,都是白山羊皮制成的,人们相信山羊皮制成的面具能带来吉祥欢乐。从此可以看出,在西藏,古代直至近代,对白山羊是非常崇拜的。
  因此,笔者认为,用山羊驮土建寺也好,山羊驮土仅仅是一种仪式也好,总之白山羊登上了大昭寺的神坛宝座,反映了藏族人民与羊息息相通的关系,以及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崇拜!
  拉萨街头的四门神塔
  一座宝瓶形的白塔,立在色彩斑斓、热闹喧哗的八廓北街中央。所有的信徒从这里经过,无不以手加额喃喃祈祷或者顶礼膜拜。它是雪域西藏古老历史的见证,也是拉萨近代生活的组成部分。佛塔名叫"噶力果西",意为白色四门屠(塔)。拉萨居民有句口头语:"噶力果西泽佐!"也就是说:"凭噶力果西白塔起誓",可见它在人们心里的份量。
  珍藏商人之神的头盖骨
  村本·罗布桑波,是一位半人半神式的巨商。相传他率领庞大的商队,往返于藏汉区之间,把茶叶运到藏地,把马匹送到汉区。像织布机上的金梭银梭,编织着两个民族友谊的纽带。传说他是宗喀巴大师的商队总管,大师弘扬佛教、修建甘丹寺时,他提供了相当一部分资财,这也许是他名垂千古的原因之一。关于村本·罗布桑波的故事、传说和歌谣、民谚,至今仍在雪山下的河谷和村庄广为流传。他死后被尊为商人之神,许多城镇的商业中心和农牧区季节性的集市贸易场地,传说都是他亲自开辟并立有他的神庙或塑像。每次大型的贸易活动或庙会之前,照例要祭祀村本·罗布桑波,商人们诚惶诚恐地顶礼膜拜,祈求他保佑财源茂盛。据传,15世纪早些时候的帕珠王朝内务大臣米旺达孜,倡修了这座四门白塔,专门供奉村本·罗布桑波的头盖骨及其骨殖。在那个时候,拉萨并非西藏首府,商贩寥落,市场冷清。米旺达孜此举的目的,显然是希望提高拉萨在整个西藏地方商业活动中的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经商。因此,白塔是商人之精神的体现,也是拉萨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象征。
  按米旺达孜生活的年代推算,噶力果西白塔已经存在五百余年,它经历了这座高原古城的风风雨雨。有一点可以告慰于这位中世纪政治家的是:拉萨商业贸易已大大发展繁荣,并在西藏地区具有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
  铁索桥活佛的修行地
  白塔上圆下方、上实下虚,塔里有个十字形的空间,往往成为流浪汉、苦行僧、乞讨者以及无家可归的街头艺术家的藏身之所,特别在那些寒风呼啸、滴水成冰的冬夜,塔洞里更是人满为患。西藏历史上另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藏戏发明家、铁索桥倡建者唐东杰布,曾是这座神塔底层最早的居民,并且生活达一年之久。唐与前面所说的米旺达孜可以说生活在同一时代。说他是最早的居民,并非随意杜撰。
  唐东杰布出生在西藏的西部山区,他的家乡被冈底斯山重重包围,又为雅鲁藏布江所封锁和切割。他从年青时代起就立下宏誓大愿,要在雪域狂奔乱泻的江河上,架起一座座铁索长桥,普渡为生计和宗教而四处奔波的僧俗百姓。但是他的主张起先不但不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反而把当成"狂想者"、"疯喇嘛"、自吹能摘下天上彩虹的怪物。后来他在山南雅隆地方,结识了能歌善舞的琼结七兄妹,他们一起创造了藏戏并且广为演出,宣传修桥墩的功德,鼓动有钱捐钱、有铁献铁、有力出力。无数贫民乞丐、渔夫猎户,还有穷苦的喇嘛尼姑,黧黑的面庞,赤裸的双脚,褴褛的衣袍,自愿追随他的事业,献身艰难而危险的架桥工作。经过几十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在西藏江河上架起数十座铁索桥,为发展雪域高原的交通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东杰布死后,被尊为"铁索桥活佛"。凡有铁索桥的地方,都有他的庙宇或塑像。藏戏艺人自称"唐东博鲁"(唐东子弟),每次演出都颂唱他的功勋、高挂他的神像。他在西藏民间的影响知名度,比村本·罗布桑波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藏中世纪著名学者贡巧·德维炯勒所著《唐东杰布传》,记载着他在噶力果西白塔整整修炼了一年。白天,他向商人、顾客和转经朝佛的人募化钱物;夜晚,他向慕名而来的信徒施主传授教法。在那些冷得不能再冷的季节,他的塔前挖了一个一人深的洞,全身藏于洞里,周围塞满细沙和枯叶,只能脑袋和眼睛露在外边,苦苦磨练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同时细细察看这繁华世界众生的苦乐与追求。他这种修习方法,引来许多人的猜疑和嘲弄,纷纷称他为"怪人",他却我行我素、坦然处之。藏历四月,他到蔡工堂赶梅朵曲巴节庙会,路过拉萨河渡口,遭到牛皮船夫蛮横无理的毒打,并且被推进河心差一点淹死。他对此非常气愤,径直走进大昭寺,跪在佛陀释迦牟尼像前,再次发下修建铁索桥的重誓。应当说,他在拉萨的遭遇,更促使他将理想付诸实践......   拉萨都市生活风情画
  60年代初,我住在白塔附近一座贵族旧邸。每天来来去去,都经过白塔之旁。这一带的都市风情,宛如一幅水彩画,至今还历历在目,萦系于心。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转经者的长河,那各式各样的旋转着的转经筒,那五颜六色的衣袍和头饰、胸饰,那不同方言土语念诵着的经文,那用自己的身体丈量长街的磕长头者,那领着狗、羊乃至奶牛转经祈福的老太婆;还有白塔两侧的尼泊尔商店、尼泊尔商人以及他们的画像般的藏族妻子;还有排坐货摊前笑语喧哗的出售各种商品的拉萨妇人,她们丰腴的手臂上雪白的海螺闪闪发光;还有卖"煨桑"的香草香树的农村姑娘,她们在拉萨人面前似乎矮了一头,而怯生生地站在离塔较远处;还有来自安多藏区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他们戴着四棱八角插满老鹰毛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说唱;还有张挂画轴的《拉麻玛尼》故事演述者;还有拉着牛角琴,琴弦上拴着小木偶的康巴汉子;还有弹奏门弦琴、跳着踢踏舞的街头艺术家;还有伸出脏黑的小手不停地有节奏拍击然而有白亮牙齿和黑亮眼睛的小乞丐,还有卖酸奶的、卖洋芋的、卖柴火的、卖鼻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叫卖声。总之,以噶力果西白塔为中心的市场,具有浓烈的宗教和世俗、商业和文化、民间和民俗、城乡交流和民族地区交汇的特点,是观察、了解、研究拉萨都市生活的窗口和展厅。顺便说一句,白塔西南侧的朗孜辖,即旧西藏地方政府时代的市政厅,里面有黑暗的相当残忍的地牢,外面农村姑娘们卖神"神"的旷场,曾经是鞭笞犯人的刑场。我进藏的时候,这些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当时白塔底层,还住着一些流浪汉和乞丐。白天,他们散布在城区各处活动,夜晚回到塔里,蜷缩于各自的角落,做着形形色色的梦。时间长了,我们竟熟悉起来,也能叫出对方的名字,当然名字有点类似绰号。例如他们叫我为"德噶格拉"(歌舞队老师)或"会讲藏语的汉人"。有一位街头舞蹈家,瘦小干瘪,模样实在无法恭维,然而拉萨市民却送他一个"索达雅古"(美男子)的雅号。他的知名度很大,不但拉萨城里家喻户晓,附近郊县也无人不知。他有一架手摇留声机,夜晚寄存于不丹商人"夏莫噶布"(白帽子)店铺里,白天在塔前摆开场地,放出唱片,自己随着唱片的音乐节奏歌舞。他有很多唱片,世界各国的都有。但不管是印度、苏联还是藏族音乐,"索达雅古"一律伴以拉萨踢踏舞,而且跳得潇洒飘逸、轻快自如、有板有眼、情感丰富!那些朝佛者、转经者、坐街的商人、叫卖的小贩、南来北往的行人,无不被他的舞姿所吸引,久久地围观,不肯离去。
  我和他结识后,才知道他真名叫巴珠,本来是山南琼结一户大差巴的子弟,后因爱上歌舞,被赶出家门,从此便流落拉萨,成了一名街头舞蹈家,每年夏秋两季,西藏各地有不少传统节日和庙会,他总是带着留声机和临时结交的女友,一次不落地去进行表演,收益颇丰。民主改革时,他分到不少东西,还有很漂亮的房子。但他在房子里住不惯,还是跑到八廓街跳舞,还是钻进噶力果西塔底层过夜。那里可以看星星看月亮看拉萨的夜景,似乎比憋在房子里舒坦得多。
  曾经有好些个夜晚,我因为演出或者开会回来得很迟,这时八廓街已经渺无人迹,只有成群的野狗奔乱跑、甚至朝我嘶吠。多亏"索达牙果"和他的伙伴给我壮胆,甚至伴送我回到那座小小的贵族旧邸,当时我的感激之情确实难以形容。
  1966年盛夏,破"四旧"的狂潮席卷拉萨古城,与世无争的噶力果西也逃脱不了可怕的厄运。那时我已搬到城东的雪康旧邸,离白塔有相当的一段距离。有一天路过八廓北街,发现数以百计的年青人正向这座经历了五百年风雨的古塔冲击,有的用钢杆,有的用铁镐,有的用手,很快就把它捣成了一片瓦砾。一种惊恐和悲哀的情绪涌上我的心头,竟然没有、也不敢去看看有没有神商村本·罗布桑波的头盖骨。
  班丹拉姆女神和她的女儿们
  吉祥天女藏话叫班丹拉姆,她不仅是大昭寺,也是拉萨城的保护女神。她原本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梵语称"拉吉什米"。她的降生有点像罗巴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据说,她是天神和向天神挑战的阿修罗搅乳海时诞生的,后来成了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司命运、财富和美貌的女神,并成为印度教和婆罗门教第二大主神毗湿奴(遍入天)的妃子、爱神之母、财神朗色之妹。印度教有婆罗门教寺院都有她的神像,骑莲花或者金翅鸟(迦楼罗),有时骑猫头鹰(优楼迦),一手持莲花,一手撒钱币,有两只白像护伴,以作吉祥象征。
  大昭寺的护法女神
  公元7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在拉萨修建了大昭寺,专请吉祥天女作大昭寺护法,坐镇该寺三楼的护法神殿。火红的头发倒竖,愤努的三目圆睁,手持装满鲜血的头盖骨,坐骡上挂着人的尸体。表情狂躁凶猛。二楼与三楼之间的小神殿,还有两尊女神像,一尊名叫白拉姆,美丽而且端庄;另一尊叫白巴东则,意为蛙脸女神,比班丹拉姆更为丑陋可怕,所以平时都用黑布蒙住她这张脸,只有每年藏历十月十五"白拉日珠节",才把它取下来供信徒香客顶礼膜拜。
  吉祥天女既然从印度移居西藏、成为藏传佛教的神,不能不受西藏原始宗教和民间文化的影响,从她身上派生出种种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故事和传说。班丹拉姆、白巴东则、白拉姆本来是吉祥天女显示的不同法相,在拉萨的传说,班丹拉姆成了妈妈,白巴东则成了大女儿,白拉姆成了小女儿,刻在八廓街东南角墙上的东苏拉姆(意为经杆拐角地方的女神),也变成了班丹拉姆的第二个女儿。在这些故事里,班丹拉姆成了一个性格古怪的藏族老太婆。
  白巴东则爱情成幻影
  白巴东则虽然长得有点难看,但颇为多情。她瞒过严厉的妈妈,偷偷和护宝将军赤尊赞相爱,没想到被班丹拉姆发现,大发雷霆,把赤尊赞赶到拉萨河南岸的奔巴热山(法瓶山),一年只许他与白巴东则见一次面。
  每年藏历年十月十五的白拉珠节里,木鹿寺(在拉萨北城)的喇嘛,都要背着白巴东侧的塑像,围绕八廓街转一圈。当她到八廓南街的时候,便要转进一条小巷,在夏扎府(现胜利电影院东侧)前停留片刻,和拉萨河南岸的情人赤尊赞遥遥相对,看上一眼,然后匆匆忙忙地分开。会见时,白巴东则的脚踏在一只炒青稞的铁锅里,表示她渴望和情人相见,像踩着烧红的铁锅一样心急火燎。但她的目的永远达不到,喇嘛们很快就把背起了。
  东苏拉姆流落街头
  八廓街东南的拐角处,墙上有尊浮雕的神女像,无数转经的人,都在像前抹酥油、撒糌粑、燃冬青树枝。这是班丹拉姆的二女儿东苏拉姆。她在妈妈身边时,有点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成天到晚在拉萨街头逛荡,哪里热闹就往哪里赶。严厉的妈妈生气了,咒骂道:"好吃懒做的东西,你一辈子在八廓街要饭过日子吧!"终于把她赶出家门。她只好呆在八廓街边,向转经的人讨一点酥油、糌粑过日子。她还要去赶各种法会,哪里扔"多玛"(一种祭祀鬼物的糌粑团,形人似窝头),她就到哪里去。有时候一天跑七八个地方,累得精疲力竭。做一个像东苏拉姆这样的女神,也够辛苦的了。假如读者您到拉萨去旅游,可以到八廓街东南侧墙上去看她的容颜,不过别忘了给墙上撒一把糌粑。
  白拉姆身上爬满老鼠
  最小的女儿女白拉姆,又聪明,又勤快,做事处处顺妈妈的心,说话句句合妈妈的意,看样子,应该使严厉的妈妈满意了吧?但也不见得。有一回,班丹拉姆叫小女儿帮她抓虱子,白拉姆不知道想着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答应得慢了一点,妈妈班丹拉姆便恶狠狠地骂道:"哼!今天我叫你抓虱子,你像石头一样坐着不动;明天我让你头上爬满密如虱子般的老鼠!"
  笔者刚来拉萨那几年,每逢藏历正月传召法会,都要去大昭寺协助安排喇嘛们看电影看戏,亲眼看到无数老鼠在白拉姆头上身上跑来跑去。朝佛者熙熙攘攘的倒水添油、念经顶礼,它们也从容来去,毫无惊慌。有的小耗子甚至蹲在女神的王佛金冠上,用新奇的目光打量这些五体投地的膜拜者。我开始也大惑不解,后来请教了一位老喇嘛才知道,大昭寺是座千年古刹,老鼠洞当然很多,凡是到白拉姆神殿的朝佛者,都要撒上几把青稞,再加上佛教有不杀生的戒律,对老鼠也倍加爱护。这里又有吃,又安全,成了老鼠的乐园,鼠族们自然争先恐后地涌来了。
  白拉姆头上虽然爬满了老鼠,但是拉萨妇女对白拉姆非常信赖和崇敬,认为拉萨女子之所以身段苗条、面貌姣好、性情温顺、风度翩翩,都是吉祥神女白拉姆保佑的结果。过去。拉萨专门有祭祀白拉姆的妇女,叫"白苏玛"。每年藏历年十月十一,是白拉日珠节的高潮。她们穿上最华贵的衣袍,戴上各种金玉首饰,跟在背负着白巴拉则神女像喇嘛的后面,手持藏香,口唱颂歌,簇拥神像绕八廓街一周,然后回到大昭寺。
  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是白拉日珠节,为什么请到街上的女神又是白巴东则呢?既然白巴拉则是赤尊赞的情人,为什么赤又要到工堂寺去和工堂拉姆幽会呢?也许是我们的调查还不够深入,没有弄清传说的来龙去脉。也许,人民的口头创作本来就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可能进述出不同的故事来,即使在同一位女神身上。
  当你走进红墙金瓦的寺院之门
  就会发现那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喇嘛·尼姑·寺庙之一
  哲蚌寺,喇嘛的天地
  西出拉萨城10公里,在路北山坳之内,密密层层、重重叠叠,布满了白色建筑群体,宛如一座美丽洁白的山城,它就是举世闻名的黄教六大根本道场之一的哲蚌寺。哲蚌,译为"雪白的大米高高堆聚",既有宗教色彩,又是颇为形象的。
  全世界最大的佛寺
  有一本书上写道,哲蚌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我没有查阅过有关资料,但觉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每当我进入这座寺院,都被它的巨大所震撼。它大得叫人惊叹叫绝,大得让人扑朔迷离、昏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那巍然耸立的碉楼,那密如蛛网的巷道,那逐层升高的僧舍、经常和佛殿,那辉煌瑰丽的金顶、彩幡和镏金宝幢,随山势铺展,顺沟谷延伸。既是那样分散,又是那样集中;既是那样气势磅礴。它充分运用了西藏建筑艺术的精妙,它强烈体现了佛教圣殿的庄严。也许是建筑群体和山形山势融为一体,也许是周围荒山岩峰的反衬,哲蚌寺似乎比它实际面积更巨大、更壮观、更宏伟。
  在这二十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曾经生活着多达七千七百、甚至一万名喇嘛和活佛。他们陪伴着千千万万盏日夜长明的酥油佛灯,他们面对着千千万万座慈祥的、威猛的、风趣的、恐怖的神像,在这里剃度受戒,在这里读经礼佛,在这里修习显宗和密法,在这里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如幻如梦的少年、热血沸腾的青年、稳健成熟的中年,直到悄悄地老死。他们在幽暗的密室静修,在灯光闪烁的经堂大声祷告,在石头铺垫的法苑无休无止的辩经......。在政教合一的时代,哲蚌寺的经殿与布达拉宫的神座紧紧相连,寺院首脑对西藏政教大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过去数百年间,哲蚌寺的喇嘛兵,曾参加过多次对外抗击侵略的内部政争的战斗。
  从小小的岩洞拓展
  假如你五百七十年前到此一游,那时候这里只有萧瑟的草木和狐獐的悲鸣。山间仅有一个修禅洞,曾有个名叫久巴·扎西贝丹带八个徒弟,坐牛皮船横渡拉萨河来到这里。他郑重其事地燃起三盏酥油灯,分别摆在山坡的东部、西部和中间。一阵山风吹来,东西两盏佛灯熄灭,唯有中间一盏酥油灯长明。他笑了,又顺手捡起一块石头,朝山下扔去,恰遇一牧羊女路过,她抖了抖彩色围腰,石戛然肃立。强央曲杰满意地说:"师傅说得对,这是块吉祥宝地,牧羊女看来是空行女转世,咱们寺院的每幢房子,应在这里奠其吧!"
  强央曲杰是宗喀巴大师的得意门生,在当时以善于背诵佛经而颇有名声。他出身于山南桑耶地方一个富豪之家,相传他的父亲是朗色财神的化身。他与帐珠王朝的权贵有着密切的交往,并和柳乌宗宗本(相当于县令)朗喀桑波是莫逆之交。朗喀桑波管辖着包括拉萨在内的拉萨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深得帕珠王的倚重。他给强央曲杰捐赠大量土地、牲畜和农奴,支持他兴建寺院。
  强央曲杰和八个徒弟修建的经堂,名叫"强央拉康",意为强央曲杰神庙,这是哲蚌寺所有建筑的母亲。那块曾经测量过寺址的石头,也像圣物一样供在那里,朝拜者敲击一下,它便发出乐曲般的声音。传说,修建"强央拉康"时,摔死一个徒弟。余下七位,各人建一个"扎仓",并由他们担任"扎仓"的第一任堪布,这就是哲蚌寺早期的七个扎仓。
  迷宫般的喇嘛城
  哲蚌寺以"强央拉康"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扩展,庄严宏伟的殿堂和精巧雅致的僧舍,布满了耿培乌孜山下整个漫坡。
  坐落在寺院西侧的甘丹颇间,是1518年乃东王送给二世达赖根敦嘉措的佛邸。布达拉宫落成之前,历世达赖喇嘛在这里指挥整个黄教僧侣集团,直到推翻藏巴汗王的统治,建立甘丹颇章政权。甘丹颇章是座精美而坚固的藏式建筑,主楼高达三层,楼顶"各扎岗",有个神女殿,供奉的女神叫唐坝·卡吉布芝,本来是寺院下面唐坝村的民女,很美丽。后来用她的肉身,制成这尊神女像。关于"唐巴·卡吉布芝"的故事,在西藏广泛流传,拉萨四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石头台阶下,还有幅壁画,是神女玛索玛,也是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喜措的护法女神。
  措钦大殿是哲蚌寺最了不起的建筑,相当于内地寺院的大雄宝殿。宝殿里的经堂,占地近二千平方米,有一百八十三根巨大的木柱支撑,走进去就像走进一座巨大的森林。全寺七千七百喇嘛,每天在经堂里喝茶早祷,声音如同雅鲁藏布江的波涛轰隆。措钦大殿又是文物宝库和藏书楼,珍藏着明清两代帝王赐给哲蚌寺的经书、佛像和宝物。三楼西北小殿,供有一座很大的强巴(弥勒)佛像,藏语叫"强巴通真",意思是看上一眼,死后可以不落入地狱。传说这尊铜佛,是前面提到的柳乌宗本朗喀桑波的亲属、一个叫"本母阿宗"的女头上捐赠的。殿门上还钉着她的的马镫和马嚼口。关于这位女头人,宗教史上说她是个大善人,而民间故事里则把她描绘为极其凶残可怕的女魔。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今天,当地群众还相信,每当风雨之夜,拉萨河上便会出现她的魔影:一脚蹬着北岸的东噶城堡,一脚蹬着南岸的柳乌城堡,嘴里发出可怕的吼叫。
  此外,还有四大扎仓(僧院)的经堂,二十九个康村(僧团)的僧舍,还有曲热(辩经场)和曲登(佛塔),还有高高的晒经墙,还有很多活佛的拉让(底邸),到底哲蚌寺有多少房子,确实难以精确统计。
  这座巨大的寺院,汇集着千万个僧人,也汇集着西藏和西藏以外许多地区的财富。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吸取,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聚存,使它成了西藏和第一号大财主。过去哲蚌寺拥有一百八十五个庄园,三百多处牧场,五万多亩土地,四万多头牦牛和犏牛,还有二万多名农奴为它辛辛苦苦地耕作。哲蚌寺是西藏最大的债权拥有者,它的商队在通往内地和印度的商路上络绎不绝。哲蚌寺拥有众多的信徒群众,这些信徒临终前往往留下遗言,把全或部分家产奉献给寺院。历代中央政府给哲蚌寺发放的布施是相当巨大的。据段克兴先生记载,直到1920年,哲蚌寺的喇嘛饮用的还是清朝皇帝赏赐的砖茶和沱茶。
  纯粹的男人社会
  民主改革之前,哲蚌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纯粹的男人世界。按教规,喇嘛、活佛都不能结婚,谁找了女人,就得赶出寺院,还得受惩罚:罚钱,挨皮鞭。
  一个男孩,刚刚五六岁时,便被送进哲蚌寺当喇嘛。他要有一位经师,指导学习经典;还要有一位轨范师,监护他的品行。他往往和师傅、还有师叔或师兄弟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男性的喇嘛家庭,藏话叫"米村",那是最基层的单位。我知道哲蚌寺好些"米村",他们既是师徒,又是叔侄舅甥或兄弟。世俗关系搬进了寺院,积累财富并使之延续下去,不过这个家庭没有女人罢了。
  若干个"米村",组成一个"康村"(僧团)。哲蚌寺有二十九个康村,大是以地域为基础集结,例如泽当康村,多为山南人;工布康村,多为林芝人;甲绒康村,多为四川大小金川人;周康村,多为炉霍一带人。康村有大有小,大的几百个喇嘛,小的几十个喇嘛,集居在一幢藏式石楼里,主楼是经堂、神殿、活佛的"拉让"(府邸)、长老的办公处;配楼是"扎夏"(僧室),像蜂房一样,依次居住着各个"米村"。有一个管理委员会主持康村事务,领头的叫"康村格更"(长老),由本康村威望最高而且资历最深的喇嘛轮流担任。
  若干个康村,组成扎仓,有人把扎仓译成僧院。哲蚌寺原来有七个僧院,后来合成四个,既有修习方法的不同,也有地域的差异,洛色林、果玛、德央是显宗僧院;阿巴是密宗僧院。从地域上讲,洛巴林扎仓西康和去南人居多,果玛扎仓青海和蒙古僧人居多,德央扎仓前藏和后藏僧人居多。
  往日的扎仓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寺庙,拥有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拥有独立的经济体系,还可以采取独立的政治和军事行动,扎仓的最高首脑叫堪布(住持),由达赖喇嘛批准,任期六年,可以连任。堪布有几个助手,"强佐"管理行政和经济,"格贵"维持僧众的纪律,"翁则"领导诵经和祈祷。
  四大扎仓的联合机构,称为"拉基"。由十三名现任堪布和卸任堪布组成,年事最高的现任堪布赤巴,即联席会议的主席。哲蚌寺的法台,照例由达赖兼任。拉基下面,吉索主管行政和财政;措钦翁则领导全寺祈祷诵经;协俄负责全寺僧纪和处置属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