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丛林漫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丛林漫谈
  自古以来,丛林既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1)、四大丛林、四大禅林(3),乃至八大宗派都有其根本道场。在这些丛林道场中,不但年龄有老少、学历有高低、年资有深浅,甚至有智愚贤不肖等。平日所居住的人数总在百人至千人以上,在求道参学的生活中,流传了一些丛林术语,这些术语让我们了解丛林参学的情形。兹列举如下:
  1. 要受华山戒,扁担绳子随身带;打了上堂斋,吃的臭咸菜;
  出了灯油钱,跪在黑地拜;要受华山戒,必须要忍耐。
  解释:过去,宝华山是全国传戒的道场,出家僧众有三分之二皆受华山戒,每年传戒两次,每三年传一千两百人的罗汉戒期。由这首打油诗,不难看出戒子在丛林中求受法戒的发心。
  2.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宁好供养;
  焦山包子盖三江,上海海会哩拉腔。
  解释:金山寺即指江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为临济三大丛林。在金山寺禅坐要有一双柔软耐久的腿子;高旻寺坐香的时间最长;常州天宁寺供养最丰富;晚香禅坐的点心,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上海海会寺的规矩最为散漫。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把各道场宗风道破,可作为学僧们参学的参考。
  3.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四句偈,过堂五观想。
  解释:学道者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只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谓极尽简朴;吃饭前要合掌四句偈,并且要食存五观,表示修道者是为办道修业才接受供养,这是受食的态度及修持。
  4.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解释:以无情对有情,以无理对有理的教育手段,不外是用“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的方式来接引学僧。故在丛林无是非的前提下,都要承受三扁担、扁担三的洗练。
  5.把眼睛收起来!
  解释:在丛林求学时,纠察老师对学生们的好奇的东张西望,总会喝斥著“把眼睛收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尘迷惑,要专注于内心的用功。
  6.生姜长在树上,皂角生在地下。
  解释:生姜是长在地上的,皂角是生在树上的,反过来讲,是强调初参对和尚的开示应全盘无条件的接受、实践,因为初参者尚未具有“疑”的条件,凡事先从“信服”做起,待成气候,自是“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7.未供养先唱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缒(4)
  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会挨三记铁棒;私自煮东西吃,要打九铜缒。说明丛林生活的严格。
  8.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解释:这是表示吃饭要做五种观想,能如此,即使是铜铁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难消受。
  9.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解释:一粒米是聚集许多因缘所成,其功德大如须弥山,除此要惜福外,更要精进于道业,否则信施难消,来生恐将作牛作马来偿还。
  10.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
  解释:禅堂中修行的规矩、法则,都靠维那(nuo)领导,所谓大众慧命所系,维那要能好好维护,尚若执行不力,那就是维那的过错了。
  11.生死事大,无偿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
  解释:这句话都是书写在禅门的钟板上,时时警惕参禅者要珍惜光阴,精进办道。
  12.所有堂口,两张半口(6)。
  解释:丛林殿堂是非常庄严肃穆的,不会有闲言杂话,除了“两张半口”外,其余皆不可随意发言,如此,不但彰显丛林纲纪,断绝是非,同时也清静僧团,成就道业。
  13.五堂功课(5),钟板齐全。
  解释:五唐功课不缺,钟板齐全的道场,始称“丛林”。
  [注释]
  (1)既逝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
  (2)既天童寺、药王寺、金山江天寺、焦山定慧寺。
  (3)既长江上游文殊、宝光,长江下游金山、天宁。
  (4)丛林不可私造饮食。以宝华山为例,其属律宗道场,也是天下传戒的模范道场,因戒期忙,不能按时吃饭,又有新戒服务,于是就时兴烧小锅,各自为政,把严谨的丛林规矩都破坏了,生活一天比一天散漫无度,故后人皆讥宝华山是被烧小锅烧毁的。
  (5)指吃饭是要有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何处:面对供养,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藉著受食来反省自己。
  2.忖已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离三种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嗔心。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
  (6)意为丛林中不以语言指导,是用钟板令行之。“两张半口”在佛殿、斋堂、禅堂等堂口,各有所指。
  1.在佛殿中:大和尚、纠察师各一张口,香灯殿主半张口,意为小声说话。
  2.斋堂:大和尚、纠察师各一张口,行堂师半张口,意即行堂若为公务所需,发言要轻声,并且只能简短一、二句。
  3.禅堂:主七和尚、维那师各一张口,悦众师则半张口,意即禅堂中除了和尚、维那开示所需,悦众师说话也应小声,不可干扰他人。
  (7)指早课、早餐过堂、午餐过堂、午殿、晚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