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大航法师:未来僧伽医疗之展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大航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未来僧伽医疗之展望

  讲述╱上大下航法师

  今年是国际关怀老人年,老年人口之问题一再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讨论,而佛教界也正面临人口老化之现象,此亦为僧伽医疗上的一大问题。

  僧伽是社会的一部份,在谈论僧伽的问题之前,必须先对台湾未来社会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随著经济的进步,台湾正走向己开发国家之列,因此未来社会严重老化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如同日本及其它欧美国家,都必须面临高龄化社会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整个社会结构未来会走向类似倒三角形的现象--出生人口越来越少,但老年人口却越来越多,所以对于未来整个社会的福利结构,只要是有先见之明者,应该都会朝这个方面去思考。

  僧伽老化问题日益严重

  以我个人在佛教界的这段期间所知道的,佛教僧伽的老化问题恐怕要比社会上一般人的老化现象还要严重。台湾的佛教界目前已经有严重的断层问题,一些从大陆过来的老法师和台湾本地的老法师,他们已经都六、七十岁了;而年龄在三、四十岁的出家法师也很多,但是年龄层在四、五十岁的法师却比较少,这种现象其实与整个国家动乱、社会变迁都有很大的关系。台湾目前的出家法师中,以二、三十岁或是四十岁左右的法师为最多,但再经过二十年之后,大家都已经年老力衰了,到时后又该如何接引后辈呢?中国人的思想观主要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未来在家众出家的障碍应该是会越来越多。出家一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不容易被接受的,更何况现在的出生率已慢慢降低,每个家庭大概都只生一个至二个孩子,所以肯让孩子来出家的人可能已是少之又少了。因此在未来,佛教新血轮要加入僧团的人数就不会像现在那么多了;而且就算有人想要出家也没因缘了,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传宗接代的观念是历久弥新的,这使得教界僧伽年龄分布不均的现象将会日益严重。未来整个僧团的走向,将不再以丛林体系为主,取而代之的是精致化、小而美的道场。大道场仅有少数僧众,光是在清洁工作上就必须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做,如此一来,如何有时间去推动各种法务呢?

  僧伽安养制度有待推动

  现代人受工商业发达、社会型态改变的影响,家里面如果有一、二位老人,子女往往在没有时间照顾的情况下,只好把他们都送到安养院去,而且家中的老人亦不像农业时代那么有权威、有地位。僧团当中也不免有这种困扰,但是我们不太可能将病僧、老僧都送到安养院,和一般世俗人住在一起,出家人毕竟有种种戒律的规范。试想一个僧团,假设以十人为例,若有二位病僧,整个僧团在运作上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光是轮流照顾他们就没有时间做其它事了,何况是仅有四至五个人所组成的僧团?

  最近我找过很多法师谈论这些问题,有部份的法师认为现在的医疗资源很丰富,安养方面应该没有问题。我想我个人也许没问题,经常在弘法利生的法师也没有问题,受很多居士所护持的法师更没问题,但是绝大部份的僧众却有问题。如果僧众想在未来避免面对这些问题的话,是否就要赶快存钱?当然,这种风气一旦养成,僧众就不像僧众了,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成立一个能够解决僧众医疗、安养等问题的僧伽医护基金会,针对僧伽长期存在的问题做一个长期性的思考与规划;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学习并汲取经验,以便未来能因应这样的需求。所以未来整个僧团,不管是寺院本身或是老人问题,老、病都是构成寺院能不能健全运作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积极推动基金会的成立?因为即使现在大家都很富裕,却难保台湾的经济是否能一直维持下去,就算可以,但是老、病、死的问题并非是光用金钱就可以解决的,这已经关系到身心、精神上照顾的层面,这些问题必须要由专业人士来处理,绝非像一般修行人所说的,要看开、随缘。佛法不离世间法,在菩萨行者的立场上,不是要求对方要看开,而是在于如何付出关心去照顾病患。

  既然未来僧团会有这些现象产生,僧伽医疗的发展便刻不容缓。从僧伽医护基金会的立场来看,我个人认为未来僧伽医疗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著手,一为全面性之问题,一为个别化之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僧伽医护基金会即使再有大的财力,也无法对全国每一位僧伽负责,因为基金会的主要任务,在于把适合僧团的养护制度推动到每一个僧团里面。归纳来说,第一个全面性的问题就是僧伽医护基金会除了要有更多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乃至行政上的工作人员加入之外,也需要有出家法师的参与。因为有的人员并不是很了解僧团的内在结构,所以最好结合不同领域人才的能力,共同研拟出一个比较恰当且如法的僧伽安养制度。目前台湾各道场中,能够有系统的建立安养制度、医疗制度的并不多,这是因为大众都还没有想到老年人口的问题,所以僧伽医护基金会不光是做僧伽义诊的工作,最重要是要为僧团研拟出一个适当的制度,并将这样的一个思想、制度推广出去,让僧伽医疗问题回归到各道场去解决,这是僧伽医护基金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另外,希望基金会在未来能够提供一笔经费,邀请一些比较专业的医疗人士长住在大僧团里面,针对不同出家年限的僧伽,乃至整个僧团的运作、饮食、环境做一个实际的调查,规划出各个道场未来生活及医疗应走的方向。这已不是片面之词,虽然这个工作到现在都还没有人做,但我相信像这样一个医疗制度如果能推广到各个道场的话,应可为大众所接受,所以对于未来僧伽医疗的展望,我希望能在这方面能有所提升。

  至于个别化的问题,由于我们没有办法承担所有出家众的问题,可是我们至少可在有限的医疗资源里做适当的抉择,协助一个真正需要协助的人,使他们得到适当的照顾。当然,我们可以举办义诊来解决出家人看病不便的问题,但如果有些出家人得了长期的慢性病,或是重大疾病乃至癌症等疾病,在一般僧团中,他们比较不容易受到周延的照顾,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如何因应并寻找解决之道?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用心思考的。

  南传国家早已有专职的僧伽医院,未来台湾能不能成立类似的僧伽医院,在法令上能否通过是一回事,不过我相信只要有医院愿意做的话,应该可以规划出一个专门让出家人看诊的部门,相信很多有特殊病状却不适合到一般医院看诊的僧伽,便可到这里接受治疗,同时也可得知一般僧伽比较容易得到哪些疾病。此外,我们也希能够成立僧伽安养院,这都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现在台湾有很多的老人医院,却缺少专属于僧伽的老人医院,我也不希望年老的出家人在进了老人医院之后就在那里等著往生,佛教的僧伽安养院,应该是一个修行和养护相结合的地方,进安养院的僧伽应该是在经过适当的挑选以后,院方能够配合他们个人的修行做适当的照顾。

  我们当然没办法照顾所有年老的僧伽,所以应该把问题点回归到常住去。但是有些一心为僧团、为佛教奉献的僧众,当他们连能帮助自己老年安养和善后的能力都没有的话,我们在能力所及的范围里,确实需要给他们一些帮助。有关僧伽临终处理的问题,我希望能培养僧团对于往生的认知以及对后事处理的正确态度,固然有一些善后工作仍必须要做,这对一个比较有规模的僧团而言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一个闭关静修的法师来说,此问题则需进一步处理了。

  僧伽也需要心理辅导

  对一个刚离开世俗环境进入僧团的出家人来说,不管他在出家之前对于僧团的认识有多少,毕竟“墙里墙外”是不一样的,所以一旦出了家,难免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或是在修行上、道场生活上乃至其它方面的问题需要辅导。教内现在只有专为居士所成立的“观音线”,至于辅导出家众的专属机构,要具有正知正见的,并对出家生活环境以及出家人的戒律问题、出家人的道场生活困扰和人际关系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似乎只有我们出家人知道,所以我们也必须成立这样一个心理咨询的管道,因为僧伽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如果能够事先做适当的引导的话,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防范于未然。

------------------------------------------------------------

更多大航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