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明朝艺术史之建筑艺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朝艺术史之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
  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成千上万的明代建筑装点着文明古国的江山,成为人类建筑史上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明代定都南京,且以安徽凤阳为中都,永乐十九年(1421年)又迁都北京。所以,明代的城市建筑事业便异常发达,出现了北京城、紫禁城、天坛、三海等一大批杰出的皇家建筑。
  由于砖瓦制作技术的提高、冶炼铸造技术的发达,明代社会破天荒地出现了无梁殿和铜铸殿,成为建筑领域里绝妙的工艺珍品。北京城内的皇史宬和武当山金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明代江南生产发达,官绅富商云集鱼米之乡,凡儒雅之辈均喜好自然风情,营园之风日渐兴盛, 拙政园 便是苏州富豪王献臣营建的一座私家园林,成为此类建筑艺术史上的典范。
  明代帝王在陵园建筑上也不示弱,他们选择了绝妙的地理位置构建了宏大的十三陵墓区,尤其是那种重点突出、主从分明的整体布局,在封建帝王陵墓建筑史上竟是绝无仅有的。
  明代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而且日益衰败。但是,明代在建筑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确是无与伦比的。
  (一)北京城
  北京城是明成祖朱棣兴建的都城。永乐四年(1406年)动工,永乐十八年竣工,永乐十九年,明成祖由南京迁都北京。北京城由外城和内城衔接组成,平面呈 凸 字形。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长3100米。内城东西长6635米,南北长5350米。全城由一条8公里长的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是全城的核心,大体位于内城的中部地段,它的中轴线与全城的中轴线相合。
  在中轴线的两侧,围绕着紫禁城,对称地分布着各种规格的建筑群。外城三面各辟三门,只有北面开辟二门,大体符合 九经九纬 的王城建制。在紫禁城西北附近,从南至北有南海、中海和北海的宽阔水面。城中皇家建筑群均以红墙围合,所有殿堂、门楼均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大街小巷、庭院水畔植有松柏愧柳,各色林木。位于紫禁城北门附近的万岁山,是全城的至高点。
  登临山顶,环顾四面,但见金碧辉煌,绿浪起伏,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给人以雄奇壮伟、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神秘莫测之感。
  北京城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的一殿一楼,一山一水都可谓匠心独运,精工细作。但是,它的最强烈的艺术性能,则是运用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将权力中心 这一封建帝王的政治伦理精美绝妙地予以展现,成为中国古代都市建筑史的杰作。
  1。全城的核心紫禁城是明代的皇宫,它是全城最大的建筑群,拥有最宏伟的宫殿,基本上坐落在内城的中间部位,中轴线与全城的中轴线重合,集中地体现出帝王至尊、权力至上的皇权思想。
  2。全城的主干北京城的所有建筑物,都是围绕着一条8公里长的中轴线建成的,上面坐落着全城最重要的建筑物。从南至北依次是:永定门、前门、正阳门、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紫禁城、万岁山、地安门、鼓楼、钟楼。
  而且,这条中轴线又与子午线重合。形成了上天、地下、都城、宫城四层中心的最佳方位,象征着明代帝王主导天下的不可动摇的 天理.在紫禁城前中轴线的两侧,近有太庙和社稷坛,南有天坛和山川坛(地坛),体现出明代帝王对祖宗、社稷、上天、大地的敬重,同时也有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帝王意志的展示,使权力中心的用意更显得鲜明突出。在紫禁城北门外,设有内市和为宫廷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这又使紫禁城具备了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的王城形制。在太庙和社稷坛的南面,排列着五府六部等官署;居住区分布在皇城的四周,计有37坊,各坊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住宅。这些大大小小的几何图形,像众星拱月般地簇拥着紫禁城,更使宫城像一轮如日中天的太阳。这样的整体布局,又将帝王至尊、王权至上的封建礼法思想鲜明形象地展现出来。
  3。山水林木万岁山(景山),坐落在玄武门北面,是全城的制高点。本是用修建新城、开挖南海、扩建三海的土石堆筑而成,却被明代帝王和设计者们视作全城的 镇山 ,意味着前朝的灭亡和本朝的长治久安。这是古代城建史上的一大创举。中国的封建帝王既是 天子 ,也是 龙子 ,称之为 真龙天子.所以皇宫也称 龙宫 ,内有 龙廷 、 龙位 、 龙床 等等,所以在紫禁城西北扩建三海,以全 龙入大海,前程远大 之旨。万岁山与三海相联,又有 虎踞龙盘、江山永固 之喻。依据古代的传统,帝王宫廷、殿廷、御园必植松槐,取意 万寿无疆.这在紫禁城、太庙、社稷坛、天坛、山川坛及万岁山等皇家建筑群中,都有着充分地发挥。
  此外,在建筑物的色彩、体积、称谓和用材等方面,也都服从于 权力中心 的需要,使北京城成了一座运用建筑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人间奇迹。
  (二)紫禁城
  紫禁城是北京城的心脏,也是都城的精华所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它不是最大的宫城,却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现代建筑师称它是一个 完全成熟了的典型。 ①紫禁城是一座典型的封建社会的政治性城市。它是帝国的化身、皇权的化身、强大的化身。它将帝王意志和文化传统水乳交融般地统一起来。它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闪耀着神圣的光彩。它的广场、巷道、门楼、殿宇,都是一首首绝妙的乐章,组成一部激越昂扬的交响大曲,歌颂着一个封建社会的永恒主题:皇权至上、君权神授、江山永固。
  1。完美的布局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三重城墙的环绕之中,第一重是北京大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重即宫城紫禁城,在皇城中略为偏东。紫禁城东西墙均与大城等距。这是明代的首创。紫禁城坐北朝南,总面积72万平方米。东西长753米,南北长961米,四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墙外环绕着52米宽的护城河。
  城每面开一门,四角建有角楼。南墙正门称午门,北墙后门为玄武门。东门称东华门,西门称西华门,南北两门相通即是紫禁城的中轴线,上面坐落着宫城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午门、奉天门、奉天殿(亦称皇极殿,清为太和殿)、华盖殿(亦称中极殿、清为中和殿)、谨身殿(亦称建极殿,清为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宫后苑(清为御花园)、玄武门(清为神武门),按其使用性质分作内廷、外朝两区。其间大小院落对称地排列在中轴线的两侧。
  ①   李允铄:《华夏意匠》,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重印本,第 91 页。
  外朝位于紫禁城的南部,是颁布大政、举行集会和仪典、处理事务的行政区,主要由午门、三大殿及其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组成,东南部和西南部建有内阁公署和国史馆等。午门与太和门之间形成一个横长矩形广场,内有金水河穿过,河上建5座汉白玉石桥,称为御带桥。午门建在一个凹形台基上,曲门道、廊庑、配楼、角库围成矩形的大院落。三道门洞正对着面阔九间的重檐歇山顶的太和门。东侧开有昭和门,通往文华殿而后东华门;西侧开有协和门,途经武英殿而后西华门。太和门内是以三大殿为主体的一座殿庭,四周由廊庑、楼阁围合起来,四角各有重檐歇山顶崇楼一座。
  这个庭院,南北各开三门,东西各开一门。紫禁城最高大的三大殿建在8米多高呈 干 字形的三重台基上,四周围有汉白玉石栏。奉天殿面阔9间(清扩建为11间),重檐庑殿屋顶,前有宽阔月台,下临宽敞庭院,作朝会和大典之用。华盖殿在 工 字台基的中部,是面阔5间的单檐攒尖顶圆殿(清改为方顶),用作皇帝朝典时的休息之所。谨身殿面阔9间,重檐歇山顶,是殿试和宴会外宾之处。太和殿前面两侧,建有体仁、弘义二阁,均为面阔9间加腰檐的二层庑。
  在三大殿与内廷之间,有一东西横长的广场,东有景运门,西有隆宗门,北面三门通向内廷的乾清门。内廷是帝王及家庭的居住区,包括后三宫、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排列为三路。中路即是中轴线上的后三宫。正面乾清门为面阔5间的单檐山顶,它连接东西北三面的门、庑,围成一个纵长的院落。殿廷正中也有 干 形的台基,上面依次建有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
  二宫均面阔9间,重檐殿顶,是内廷的正殿和正寝,帝后的起居场所。坤宁宫后的坤宁门北通宫后苑。
  后三宫东西两侧各有两条南北巷道。每巷自南至北各建三宫,即东西六宫。每宫均是独立单元,外围高墙,正面建琉璃砖门;门内前为殿、后为室,各有配殿,后室两侧有耳房,形成二进院落,为妃嫔的住所。
  乾清门东侧景运门外是宫内的太庙奉先殿,再往东即是南北巷道,道东建外东裕库、哕鸾宫、喈凤宫等,是前朝妃嫔养老处。东西六宫以北,有一条东西向巷道,两边各建五所并排的院落,每院内各建前后三重殿堂,各有厕房,形成三进院落,是皇子住所。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规整对称地位于后三宫的左右,即是内廷的东西两路。
  宫后苑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西门,通向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永光门围和而成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北端的玄武门。苑内东西宽135米,南北长89米。中路以钦安殿为核心组建。东西两侧建筑基本对称,东侧有堆秀山御景亭、摛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侧建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园内繁植古柏国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景色丰富秀美。苑内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形图案,奇异多姿。堆秀山是君臣重阳登高之处,上筑御景亭,以眺望四周景致。
  紫禁城以三大殿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骨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显现出登峰造极的皇家气派和辉煌奇异的神秘力量。它将明代帝王的 雄才伟略 高度集中、高度概括,条理分明、井然有序地构建为真实的艺术殿堂,成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上的杰作。
  2。奉天殿进入奉天门,在能够容纳3万人的广场对面,迎面矗立着巍峨雄伟的奉天殿。
  奉天殿是外朝的主殿,坐北朝南,规格最高。它的屋顶为重檐庑殿形制,覆盖黄色琉璃瓦;垂脊檐角上装置琉璃制作的骑凤仙人和9个小兽,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此外还有一个行什(猴),这就超出了古代的帝王定制,为现存古建宫殿中所仅见;重檐之间绘以沥粉贴金双龙和玺纹彩画。这都是皇帝直接应用的最高等级。
  奉天殿总面积为2370米,为现存最大的古建殿堂。殿阔9间(清改为11间后,总长63。9米),进深5间37。2米,符合 九五为尊、帝王之居 的古制。殿高26。9米,台基高8。1 米,通高达35米。整个大殿建在一座高大洁白的汉白玉台基上,这种按照一定规制精雕细琢的台基称作 须弥座.殿前是阔达3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东西两侧按照 文东武西 的古制建有文楼、武楼等,广场前门是太和门。太和殿的一切构件规格和装饰式样,都是最高等级。其作用也是最隆重的,皇帝在这里举行登极、元旦、冬至朝会、庆寿、颁昭等仪典。在殿前开阔的台基上,还置有铜龟、铜鹤,用于祈祷焚香,兼有江山社稷千年万载的喻意;日暑是测时之具,嘉量作为标准容器,以统令天下,体现皇权至上。
  进入太和殿,皇权意志更加强烈。按照传统的建筑观念,四柱加顶即构成一个建筑单位。太和殿的36根巨柱刚好分割为36间单位房间。其中,中间的一间最为高大。该间宽8。44米,深11。7米,高14。40米,天花板上还有一个凹进1。89米的藻井,使高度达到16。29米。所以格外高大,倍感崇高。
  殿顶藻井高悬银巨珠,珠下即是皇帝的宝座。宝座坐落在两层台座、一层底座上,通高达11米。皇帝坐在上面,可谓居高临下、俯视一切,而朝臣们列于殿下显得多么渺小。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加了对皇帝的崇高感和神秘感。
  太和殿的装饰图案均以龙为主体。拾级而上的殿阶正中,有 二龙戏珠 汉白玉浮雕;殿内的六根明柱全用沥粉贴金蟠龙盘绕;皇帝的宝座为全金漆圆雕龙形制,藻井为全金漆制作蟠龙吊珠;加上地面的明黄色地衣,使大殿明间构成了一个金光灿灿,龙跃天庭的超凡气氛,这就使大殿显得格外神秘,倍感崇高了。
  3。尽收宫中的世界封建帝王都以 君临天下,主宰万方 为己任,因而坚持中央集权主义的意志,并将其贯穿在宫廷建筑之中,使宫廷成为权力意志的象征。明代紫禁城又将封建帝宫的这一特色发展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整个紫禁城也就成为浓缩了的宇宙和等级社会的模形,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万寿无疆。
  紫禁城的设计者将宫城定命紫禁城,便从意念上将整个宇宙引入了宫城。紫禁二字本是天上星宫紫微垣的借用。紫微垣乃天区之名,为天上三垣的中垣。依《步天歌》之说,紫微垣天区有星15颗,以北极为中枢,分列两侧,形成屏藩之状。左右之间为 阊阖门.在紫微垣的外围,另外两个天区还有北极、四辅、天乙、太乙、阴德、尚书、女史、柱史、御女、天柱、大理、勾陈、六甲、天皇大帝、五帝内座、华盖、传舍、内阶、天厨、八谷、天棓、天床、内厨、文昌、三师、天牢、太阳守、四势、相、三公、玄戈、天理、北斗辅星、天枪等星官。可见,明代帝王用 紫禁 二字以求 天人合一 ,主宰宇宙。此外, 奉天 、 华盖 、 谨身 三词既有出处,又有创意。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 天非指 上帝 ,而是宇宙的主宰者和万物的造化者。以 奉天 命名正殿,意在奉承天命、主宰万方。 华盖 即是天区中的一个星座,圆形有柄。它在紫宫后门中,在天皇星的上方,形同华盖。以其命名一殿,显然具有皇权的象征。 谨身 出自《孝经》: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这大概与殿试有关,举子们在 谨身殿 参加考试,便会终身致孝了。后三宫的命名则有 江山永固 之意。《周易?说卦》指出: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所以,乾清宫是内廷中皇帝的正宫,坤宁宫便成为内廷中皇后的正宫,以象征天地。
  等级森严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在紫禁城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建筑形体上说,凡帝王之居都是 九间五进 的王制,而且均建在中轴线上;在肩山形式上,九兽为尊,以下为七、五、三;屋顶以沥粉贴金彩画的庑殿顶或歇山顶为尊,下为歇山顶、硬山、悬山或卷栅顶,多用旋子彩画或苏式彩画;最低的是灰瓦硬山或悬山顶;明黄为帝王专用,龙凤乃君主象征。整个宫城都以王制为规矩,形成具有社会属性的建筑单位。
  4。角楼紫禁城角楼之类的建筑,已经没有二例。角楼的建造,本为防守瞭望之用,但它那奇妙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角楼坐落在紫禁城90°u30340X宫墙角上,四座形制相同。角楼的屋顶打破了攒尖的格局,改为东西南北对称的 十 字交叉大脊歇山式,上披各种特制的异形琉璃瓦,中座一个鎏金宝顶,屋檐分为三层,底层最大,上层最小。整个楼顶出角28处,窝角16处,楼角进出参差,高低错落,层层叠叠,金碧辉煌。其墙体覆盖在底层飞檐内。通身绘有金黄点彩华丽图案,楼身所用大木均为上等楠木,制作异常精密。角楼建筑面积有100多平方米,连城台在内高27。5米。其形制宛如皇冠,光芒四射地耸立在宫城四角,增添了雄奇壮美的景象。
  (三)天 坛
  天坛位于正阳门与永定门段中轴线的东侧,是明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称天地坛,主体是合祭天地的大祀殿,前有门和两庑。嘉靖九年(1530年)为分祀天地,在大祀殿南面建造专为祭天的圆坛,即现在的圜丘坛。嘉靖十三年改称天坛。十九年(1540年),又将大祀殿改建为行祈谷礼的大享殿,即现在的祈年殿。天坛是封建王朝祭祀建筑中遗存下来的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组建筑,也是艺术水平最高、最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古建筑之一。
  1。匠心独具的构思天坛有两重壝墙,形成内坛和外坛。外坛壝墙东西长1725米,南北长1650米;内坛壝墙东西长1046米,南北长1243米。内外墙的南面二角都是方角,北面二角都是圆角,以象征 天圆地方 的古理。坛内的主要建筑由祭天的圜丘坛和祈谷的祈谷坛组成,它们分别坐落在稍为偏东的南北轴线的两端。从南至北依次为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两坛中间有长达359米高出地面的甬道相通,称作 丹陛桥.外坛墙东、南、北三面无门,西墙上开有祈谷坛门(1752年增辟圜丘坛门)。内坛墙开有6座门:祈谷坛有东、西、南三座天门,圜丘坛有泰元、昭亨、广利三门。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座门:东为成贞门,西为琉璃门。在天坛西天门附近建有皇帝行祭前斋戒的斋宫和专门培训乐手的神乐署。其余空间遍植古柏,使270万平方米的天坛显得异常静谧和神圣。苍茫浓郁的林表之上,圜丘坛、丹陛桥、祈年殿等建筑物蓝色接天,形成了 天人感应 的特殊效果,以显示 天子 对天的敬重和 君权天授 的帝王意志。
  2。圜丘坛和祈年殿圜丘坛是明代帝王冬至日的祭天处,故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等,坐落在天坛的南部。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坛面及护栏都用蓝色琉璃砖砌成。
  坛圆形三层,围有石雕栏杆,外层直径为54。7米。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9或9的倍数。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是阳性,地是阴性;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因此,坛上的台阶、栏杆、铺地石块均以奇数为尾数;因9是最大的奇数,所以称9或9的倍数为天数,以取天象。坛面除中心石为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天数。坛外有两重低矮围墙,称作壝墙。
  外壝方形,内壝圆形。根据 天圆地方 的传统意念,内壝象征天宇,外壝象征大地。外壝四面各有汉白玉四柱三门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坛南有燔柴炉、瘗坎、具服台等。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皇穹宇在圜丘坛以北,是存放圜丘祭祀神 皇天上帝 牌位的处所,正殿圆形以象征天。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一年十一月改称皇穹宇。明代为重檐圆攒小顶建筑,覆以蓝色璃璃瓦。内有8根立柱,上部挑出镏金斗拱,呈圆形天花,宛如伞盖。旁有东西配庑各5间,存放圜丘配祀神牌。正殿及配庑同围于环形圆墙内,因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故俗称 回音壁.足见其建筑艺术成就之高。
  祈年殿在天坛北部。是正月上辛日皇帝举行祈谷礼的地方,建在与丹陛同高的砖台上。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原名天地坛,坛上圆殿称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改建,名大享殿,为榴金宝顶三层檐攒尖顶圆形建筑。上檐用蓝色琉璃瓦以象征天,中层用黄色琉璃瓦以象征地,下层用绿琉璃瓦以象征生命。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围两排柱子各有12根,分别象征12个月和12个时辰。中间的四根龙井柱高达19。2米,柱顶端间架弧形阑额,每额上立两根瓜柱,共计12根,承托天花藻井和殿顶。
  殿座三层,高约6米,每层围有汉白玉石护栏,坐落在与丹陛桥同高的砖台上。砖台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91米,外有壝墙一重,四面设门。与祈年殿合称为 祈谷坛.整个祈年殿造型别致,结构精巧,流光溢彩,雄奇峻雅;外形台基和殿檐层层收缩上举;室内空间层层升高,渐向中心聚拢;外内和谐一律,共同形成强烈的向上涌动感;耸入蓝天,插入宇宙,使人产生皇天在上的意念。此等建筑,真是巧夺天工了。
  3。斋宫和神乐署斋宫在天坛西天门以南,是皇帝行祭时的斋戒处。外围有双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东面有正殿5间,红墙绿瓦,为拱券形砖石结构,俗称无梁殿。殿前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
  东北角有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铸造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在天坛内坛墙西天门外以南,是专供培训祭祀奏乐人员的机构。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造,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称神乐所,次年改为今名。前殿5间,绿琉璃瓦歇山顶。两旁环绕转角廊庑各19间。后院还有显祐殿7间,左右各有配殿3间。
  斋宫和神乐署虽然不是天坛的主要建筑,但仍不失皇家水准。特别是建在西天门附近,形成了与东部主建筑遥遥相对的格局,在疏朗的坛内起到了不失偏颇的平衡作用,深得一举两得之妙。
  (四)武当山金殿与明无梁殿
  金殿是明代的创举,武当山金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武当山金殿坐落在湖北省丹江口市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金殿筑有花岗岩台基,四周围绕精美的汉白玉栏杆。此殿通体用铜冶铸,表面镏金,因此得名。金殿面阔3间,进深3间,长为5。8米,宽为4。2米,面积24。36平方米。内有柱12根,立于宝装莲花的柱基之上。
  托起重檐庑殿顶,总高5。5米。金殿上下檐均有规整的斗拱和檐椽,飞檐内部有藻井。各构件采取榫接或焊接的方法,互相搭连成为整体。其结构形制、细部构件、装饰纹样都严格地模仿木构建筑。在柱头、枋额和天花等部位,镌刻的花纹图案均模仿木构建筑中的彩绘和雕饰而不失线条流畅。殿顶的正吻、垂兽、戗兽、小走兽以及勾头、滴水等雕饰部件的工艺水平,比木构建筑中的琉璃制品更为精细生动,殿内有一组神像和供桌也为铜铸馏金,主像为真武大帝,两侧侍立金童玉女以及 天罡 、 太乙 护法神,其衣着、纹饰都是明代形制。如此精湛的工艺,反映出明代冶铸建筑的高度水准。
  无梁殿建筑也始于明朝,以皇史宬最具特色。皇史宬位于紫禁城东南的南池子大街南口,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于嘉靖十三至十五年(1534- 1536年),依据中国古代 石室金匮 的遗训建成。占地2000多平方米。皇史宬的正殿坐北朝南,面阔9间,黄琉璃瓦庑殿顶,砖拱墙体。
  为了防火、防潮、防虫蛀鼠咬,建筑全作砖石结构。室内筑1。42米高的石台,上置贮藏档案的雕云纹镏金铜皮樟木柜152个。在正殿的东西各有配殿5间,是仿无梁殿外形建造的一座木构建筑。其南面是三开间的皇史宬门,门外为前院。皇史宬的建成,使明代首创的无梁殿建筑达到了皇家的级别。
  (五)三海与拙政园
  北京城中的三海和苏州的拙政园,都是园林艺术的精品。在明代的园林建筑史上,它们恰似两颗耀眼的明珠。
  在紫禁城和万岁山的西侧,荡漾着一个纵贯南北的袋状水域,这就是北海、中海和南海,因为它们一衣带水,所以合称为三海。三海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精妙的宫苑之一。三海经由金代、元代的开发建造,到明代形成了完整的格局。此后清代又作了多处改建和新建,但未突破明代的格局。
  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金主在琼华岛和海子周围修造宫苑,形成了北海的格局。元代以海子和琼华岛为中心建大都城,这里便成了皇家的禁苑,称为 上苑.苑内水面称为太液池,中有金鳌玉■桥相隔,桥南称中海。
  明代初年开始对元代禁苑进行修葺。天顺年间(1457- 1464年)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大了太液池的水面,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的整体布局,中海与南海有蜈蚣桥相隔,桥南为南海;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建了许多建筑物。明代的三海总面积达到2500多亩,水面占一半以上,形成了山水林路、殿阁楼亭、琼岛长桥、花木繁盛、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京都明珠。
  如果不计北海琼岛的白塔、永安寺、庆霄楼、漪澜堂、阅古楼和假山、邃洞、回廊、曲径等景,不计北海东北岸的画舫斋、濠濮涧、镜清斋、天王殿、五龙豪、小西天等园中园和佛寺建筑以及团城中的承光殿,也不计中海内的紫光阁、蕉园和水中榭,仅南海内的景点就有瀛台及翔鸾阁、涵元殿、香扆殿、藻韵楼、待月轩、迎董亭、丰泽园、静谷以及幻雅奇异的湖石假山等等,展现出中国古代园林在明代所达到高度境界。
  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侧。正德八年(1513年)前后为王献臣兴建,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 拙者之为政 语意为园名。几经扩建,现有面积约62亩,分为 归田园居 (现为东区), 拙政园(现为中区), 补园 (现为西区)三大部分。
  归田园居 现有面积约31亩,园的入口设在南端,园中景物多为新建。
  拙政园 为全园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水面达1/3。岸际建有形体各异、高低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远香堂是园中主厅,为原来园主宴饮宾客之所。此厅四面长窗,通透园景,可环览园中奇秀。厅北有一座临池平台,隔水相望,可欣赏岛山林木亭榭。厅南有小潭、曲径和黄石假山。厅西沿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又入水院。厅东经过圆洞门而及枇杷园,内有轩廊小院数区绕以波形云墙如复廊,植有枇杷、海棠、芭蕉、木樨、翠竹等花木,极富幽雅精巧之妙。拙政园 的北部,池水中有土石岛山二座,岗上藤蔓丛杂与石岸芦苇、菖蒲各成异趣。岛山各建小亭,四周遍植竹木,恰似水上绿浪。西北高耸见山楼,四面环水,但有桥廊可通,登楼可远眺虎丘,借景于外。隔水而南置有旱船,船前悬挂文征明题 香洲 匾额。水东岸畔有梧竹幽居亭,园中池水多番曲折流向西南,构成水院 小沧浪.这里廊桥回转亭榭接踵,跨水翔波,别具精丽。附近有玉兰堂,环墙为院,院中植有玉兰、天竺,个中深秀幽雅。由此循西廊北步,至半亭 别有洞天 ,穿洞乃入 补园. 补园 面积约为12。5亩,曲折水路和大池水域相联。园中南侧的鸳鸯厅最为高大,方形平面四出耳房。厅内用隔房和挂落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 十八曼陀罗花馆 ,北部称 三十六鸳鸯馆.池北有扇面亭,雅称 与谁同坐轩.北山之上建有八角二层的浮翠阁,为园中的制高点。东北角为倒影楼,与东南隅的有宜两亭相对。
  (六)明十三陵
  在京城西北约44公里的天寿山左右,坐落着明成祖的长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共13位帝王的陵墓,统称为明十三陵。陵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形成了一个规划完整、布局独特的广大陵墓群落。
  1。主从分明的陵园布局主从分明是明十三陵的显著特征。汉代、唐代的帝陵相距较远,没有形成统一的陵区。宋代、清代的帝陵虽集中在一地或两地,但多作并列而主从不明。只有明十三陵集中在一个山谷之内,长陵居中为主,他陵沿山麓环形布置,成为中国古代陵园建筑中最富整体性的帝陵建筑群。
  明十三陵整体布局的独特,是明代陵墓设计者创造性地利用地形的结果。此地群山环抱,中心开阔,陵区的南面东西各有一座山岭,恰似虎踞龙盘,称为龙山和虎山。两山之间宽约2公里,刚好成为进入谷内的通途。自南而北,首先见到的陵区建筑物是石牌坊,坊后就是黄瓦红墙三开门洞的大宫门,北行约500米,便是长陵碑亭,碑亭至长陵则是6公里长的神道。神道可分为两段。南段自碑亭往北排列着整石雕成的18对石像生,北段直达长陵,两侧多有分支通往其他各陵。长陵坐落在天寿山前,为三进矩形院落,外门为三开门洞的砖石门,门内第一进院落正中为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棱恩门,门内正面即是棱恩殿,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环以3层白石栏杆。
  殿后经内红门进入最后院落,北端的明楼建在高约10米的方形墩台上,楼为重檐歇山顶碑亭。楼下前方建有牌坊和石五供。明楼背后是宝城,直径约31米的宝顶坐落在宝城正中的坟山上,下面即是玄宫。这是整个陵园的主陵,其他十二陵各倚一座小峰,沿东南、西南两侧延伸,并以神道为主干形成环抱之势,使主陵更显高大峻伟,鲜明突出,成为中国古代帝陵建筑史上的特殊一例。
  2。棱恩殿进入长陵的棱恩门,迎面大殿便是长陵的享殿,名叫棱恩殿,是举行祭陵典礼的地方。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建筑,在建筑艺术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
  棱恩殿面阔9间,进深5间,威如奉天殿。上为重檐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外墙为深红色,坐落于三层台基之上。台基选用精美条石堆砌,围绕汉白玉精琢栏杆。大殿东西长66。75米,南北宽29。31米,总面积1956米,超过了奉天殿。殿内矗立着32根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达1。17米、高14。3米,而且不加纹饰,纯系本色,雅洁雄朴,为国内宫殿建筑所仅见。
  其他梁、柱、檩、椽、斗拱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如此高大的楠木建筑物,历经500余年而不朽,实在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七)著名的建筑大师
  明代在日益没落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内外交困的重重危机,却在建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原因必然与中国古代丰富的建筑工艺理论和遍布各地的实物资源有关,但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古代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建筑人才,是他们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成果创造性地转化在建筑艺术上。可惜,封建社会历来轻视劳动人民,那些功高盖世的建筑大师很难青史留名,他们的技艺和业绩也就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了。只有少数身带官衔的工程技术人员,才略有轻描淡写的记载。
  在少得可怜的文字记载中可以察知,明代的著名建筑师有蔡信、杨青、吴福庆、金珩、蒯祥等人。蔡信,江苏武进人。永乐五年(1407年)奉诏至北京参与建造宫殿,负责工程指挥和调度,为京城宏伟的建筑成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武进县志》记载,此人善巧思,少习工艺, 永乐间朝廷营建北京,凡天下绝艺皆征至京,悉遵信绳墨.由此可见,他可能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木工。杨青,松江府人。据《古今图书集成》载, 永乐初以瓦工役京师 , 后营建宫殿使为都工。青善心计,凡制度崇广,材用大小,悉称旨.看来,他是一个出色的瓦工。吴福庆和王珩在《明实录》中只有因功晋职的记载,但没有事迹可传。蒯祥可能是有较多传闻的建筑大师。他是吴县人,生于明洪武年间,卒于成化年间,终年84岁。据《吴县志》记载: 蒯祥,吴县香山木工也,能主大营缮。永乐十五年建北京宫殿。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作裕陵,皆其营度。由此可知,蒯祥出身木工,具有指挥巨大工程的才能,永乐十五年他应召到北京参与都城的建设,主持修建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大致包括: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营缮所丞,依南京旧制建 奉天 、 华盖 、 谨身 三殿,午门、端门、承天门及长陵;洪熙元年(1425年)建献陵;正统五年(1440年)负责重建皇宫前三殿及乾清、坤宁二宫;正统七年建北京衙署;景泰三年(1452年),建北京隆福寺;天顺三年(1459年),建北京城外的南内;天顺四年建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天顺八年建裕陵等。因其劳苦功高,成绩卓著,景泰七年(1456年)升任工部左侍郎,享受一品官俸禄。成化年间(1465- 1487年),他仍以80多岁的高龄 执技供奉,上(皇帝)每以活鲁班呼之.蒯祥的功劳可谓与他主持的建筑同样辉煌了,他的杰出才能也是罕见的。《康熙吴县志》称赞他 能住大营缮 ;《光绪苏州府志》记述 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 而《吴县志》还记录他 能以两手握笔画龙,合之如一 的绝技。这样技艺超群的建筑艺术大师,可以说是旷世奇才了。
  当然,明代的工程技术人员绝非上述几位。由于封建社会皇权政治及对匠人的轻视,他们和广大的劳动人民一起,都成了历史上的无名英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