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其它>>正文内容

感恩寺——明代汉藏艺术融合的又一完美典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熊文彬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感恩寺——明代汉藏艺术融合的又一完美典范
  作者:熊文彬 来源:中国藏学网
  感恩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东北80公里永登县的红城镇,是建于明代时期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据寺内所立碑铭,该寺由鲁土司家族修建于弘治8年(1495)。鲁土司为元朝皇室后裔,入明归附后被明朝皇帝封为土司并赐此姓。据载,历代鲁土司尤其笃信佛道二教,先后修建了6座佛寺和1座道观。其中,显教寺(建于1411年)、妙因寺(建于1427年)、感恩寺和雷坛(建于1555年)等4座寺观保存至今。从现存建筑、壁画和雕塑状况和艺术风格来看,感恩寺保存最为完整,融汉藏两种风格于一体,是研究甘肃和青海地区明代藏传佛教寺院艺术汉藏文化融合的又一座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其特征具体体现在建筑、绘画和雕塑等三方面:
  一、建筑
  感恩寺现存建筑由碑亭、东西厢房、金刚殿、天王殿、东西配殿、护法殿、菩萨殿和大雄宝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均为斜山顶建筑。从布局来看,按传统的中轴线分布,纵深五进,对称配置,具有明显的明官式建筑特征。从建筑布局、装饰和风格来看,尽管是一片汉风,但在大雄宝殿内部结构的处理上,融合了藏式建筑集会大殿的转经道特征。众所周知,藏传佛教寺院集会大殿通常用墙体在大殿内格有一条内转经道(回廊),供信徒绕拜。在此,墙体巧妙地被雕塑替代,同样形成了一个内转经道布局。除大门一侧外,三方靠墙都立塑有三层泥塑;与此同时,在大殿中央塑有巨大的三世佛像,佛像背光直达藻井,同时在三世佛两侧配置大型的菩萨、护法造型,从而形成一条内转经道。
  二、绘画
  从壁画来看,汉藏艺术的融合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风格为典型的汉式风格,如西配殿中的佛传故事壁画、天王殿外的拱眼壁画;第二种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如大雄宝殿的藻井坛城和诸佛菩萨、护法等彩绘。第三种为汉藏风格融合于一体,天王殿中的轮回图壁画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整个轮回图的布局、色彩和无常大鬼的刻画都是典型的藏式风格,但六道轮回中的人物刻画和堆金沥粉等技法则是典型的汉式风格,二者在此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有趣的是,据题记,此幅壁画是1493年按照北京皇家寺院流行的“京板印图画录”创作而成,从而表明这种样式在明代内地非常流行。
  三、雕塑
  感恩寺的雕塑作品同样也体现出与壁画相同的特点。天王殿的天王和大雄宝殿中的善财童子为典型的汉式风格造像,而大雄宝殿的绝大多数造像则呈现出一片藏风。十分有趣的是,在大雄宝殿中同时出现了佛教以外的世俗题材,即完整的西游记人物故事雕塑。尽管其创作年代难以定论,不过它显而易见是汉藏文化融合一体的又一例证。
  从感恩寺的艺术结合同一时期青海的瞿昙寺、北京的法海寺和云南的大宝积宫等藏传佛教寺院来看,汉藏艺术文化的融合是明代内地或汉藏边界藏传佛教寺院艺术流行的一大时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