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读〈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有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人做过调查,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笫一追求。《普门学报》(第十七期)整理发表星云法师关于〈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座谈记录,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满足了广大读者的迫切愿望的。大师把佛教对疾病的看法讲得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如同清泉般清澈见底。语言很平实、很通脱、也很生动,读来如春雨润物,如冬日暖身,如醍醐灌顶,分外亲切感人。诚如水管里流的都是水,血管里流的都是血,开悟的脑海里流的都是智慧。真可以为精神上的良药,可以为人生旅途中的南针。

  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共同的理想和愿望。中国的古训是“天地间惟人为贵”。古代《尚书》把“寿”列为五福之首。佛教虽然注重心灵的超越,而把人的躯壳视为臭皮囊,但是佛教理论仍把“寿”看作“命根”的同义语。即使在“六道”中还以人最为宝贵,这是因为修行人还要“借假修真”,借著这短暂的无常的生理的生命来修出永恒的心理的生命。因此,让我们对生命心存敬意。

  人本来是长寿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凡生长期长的,其寿命也长。”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理论上,人应活到一百二十五到一百七十五岁。《尚书》说到“以百二十为寿”。《黄帝内经》说“度百年而去”。据史书记载,黄帝本人就“寿百十有一岁”。东汉王充说“以百二十为寿”。看来古今中外都认为一般人能活到并且健康活到一百岁并不是梦想。在纽约参加张学良将军百岁寿辰活动时,很多人问他:“少帅您怎么活这么久?”他回答很明确:“不是我活得久呀!而是他们活得太短了。”自古以来,世界上无疾而终的人较为少见,多数人都为疾病所累。人为疾病所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更严重的是为心病所累。

  联合国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就包括了身心两个方面。维多利亚国际会议宣言有三个里程碑,一是平衡饮食,二是有氧运动,三是心理状态。这是强调心理健康是衡量人的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健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八十岁以上老人有九六%是乐观者,五○%到六○%病人发病的诱因与心理障碍有关。人们往往只注意躯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注重躯体的治疗而忽视心理的治疗。对于心理状态的调节,人们固然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医师,然而不能不看到佛法有著传统的特殊的优势。

  大师引述《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嗔、痴及慢等病。”佛教早就把心理上邪见当作与身病并列的一类病来对待,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是其他学问所没有的。贪、嗔、痴、慢这些心魔会转成肉体上的病魔。恼怒、忧虑、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则会使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抑郁症等精神病,从而短寿。美国著名医学家卡逊博士在关于癌症新观点国际研讨会上说:“我认为癌症是由心理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胃有人的第二张脸谱之说。情绪一紧张,胃马上就有反应。久而久之,过分的紧张就造成胃痉挛。动脉的硬化是一个长过程,几年、几十年才堵死。一般一年狭窄一%到二%,如抽烟、高血压、高血脂,则达到三%到四%。情绪可以杀人。有的人生气,著急,一分钟动脉就狭窄百分之百,当场就瘁死。

  据报载,世界上有一种猴子,称为“气猴”,脾气特大,而且一气之下,便不吃不喝,直到鸣呼哀哉,也就不过几天时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有能力也应当重视调节好自己的心理。

  生活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著人的健康状态与生命质量呢?专家指出,在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当中,环境占一五%,生物因素亦即遗传因素占一五%,医疗服务占一○%,而生活方式占六○%。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障作用的总和。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提升生活品质和经营生命健康的行动指南。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少得病。有的医学专家呼吁,我们的观念必须转变,从治病转到预防上面,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能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释迦牟尼佛是很注重生活方式,对修行当然也包括健康的重大影响。他成佛以后,初转法轮就传授了“八正道”。“八正道”中的所谓“正命”,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正当的生活方式。正命包融了正见、正思、正语和正业。一个人真正做到了正命,自然会有良好的心态。佛法对于心理状态的调节,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细致入微的具体方法。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总纲;一个人能息灭贪、嗔、痴,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慈悲、乐观、开朗、愉快、恬静、和谐、喜悦等心理状态,使得人体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能防止心理上的病态转化为身体上的病态,把身病消灭于萌芽状态中。这防病于未然的作用,即《黄帝内经》所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对待疾病,大师强调要有正确的态度。有病本非好事,但智者却从消极因素中看到积极因素。古德云:“修行人常带三分病,可以发道心。”对一个开悟的人来说,对一个满怀慈悲心的人来说,生死都置之度外,有病怕什么?亲身感受疾苦还成为修行的机缘。我就听一位高功夫师说过:有些德行很好的人,一生磨难很多,一身毛病,在中西医都无效的情况下逼著他走上练气功之路,而且短时间难于彻底了断。什么原因呢?他的潜意识拽著他,非得在练功道上一直走下去不可,直到有大成。否则,他一蹴而就,就浅尝辄止了。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是大师对我们每个人的忠告。一生中谁能无病,但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古人云:“我命在我不在天。”“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这是有生理上的依据和心理上的依据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身体本身有强大的修复再生功能。人对疾病的态度正确与否对生理上的病起著治病和致病这双向作用。防止生理上的病和心理上的病双向转化,主要靠自力更生。

  称颂佛、法、僧三宝为医王、医药、医生,确实是很恰当的比喻。释迦牟尼佛不愧为大医王。小时候我就听说佛陀辉光普照,照到哪里,哪里亮;各种各样的病人一靠近佛就不药而愈。多少年来我都是把这当神话故事来听的。

  十多年前我初次写气功文章时还说佛菩萨的大圆宝镜、耶稣的灵光圈都不过是虚幻不实的神话传说,在实际生活中绝无此事。随著气功实践和阅历的增长,我觉得可以理解了。

  现代科学实验告诉我们,人是一个发光体。每个人都有强弱不同的、为一般肉眼看不见的光。许多练功者都能看到训练有素的气功师头部及全身上下发出五彩的光。若是对著镜子凝视自己,会看见自己头顶为一条银色的光带所包裹。精、气、神足时更亮、更宽,反之则暗淡、狭窄。可以想见,把这种功夫放大千百倍,会是什么状况?

  佛家承认神通而不主张滥用神通。佛主要以讲经说法来开悟众生。因为身心是一体的,众生病痛的根本在于贪嗔、愚痴,平常如果能够心胸开阔、广结善缘、明因识果、生活正常,自然就会有健康的体魄。至于一些神迹治病的故事,不尽然都是“神话”、“迷信”,但由于是外力加诸的,故只能治病于一时,如果自己本身不重视身体的保养与情绪的调理,或贪杯好色,或通宵工作,或易于动怒,或处处算计,还是会让身体的健康再度亮起红灯。

  作为众生的守护者,“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古往今来的出家人,为俗门中人树立了榜样,这是有目共睹的。上世纪八○年代末,著名佛教理论家郭元兴居士撰写的〈佛法与长寿〉一文,以十分有力的统计数位,宣传了高僧长寿的事实。其比例超过了古代极贵之家(帝王)、当今首富之国和全球最富之乡。前不久大陆一位医学教授说:“我们调查了八百一十八个和尚,三○%以上有九十岁以上,最小的一个也有六十五岁。”这说明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的人要来得健康,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会议的这一说法并非空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