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麥積山石窟中泥塑菩薩比丘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素有「東方雕塑館」之稱的甘肅麥積山石窟。開鑿於後秦時期,現存窟龕尚有一百九十四個,保存了從十六國至清歷代塑像和雕像七千二百餘尊,壁畫一千多平方米,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國內其他著名石窟不同,麥積山石窟佛像大多數是泥塑。這是因為崖壁為砂礫岩,較酥松,不適合加以斧鑿刀鏤。但麥積山石窟的泥塑卻非同一般,由於造料講究,泥質堅膩,工藝精美,故造像雖經大自然的長期侵蝕,而至今大都保存完好。有圓塑、高浮雕、壁塑、貼塑等多種類型,大者高達十五六米,小者不到二十公分。其塑造技巧和表現手法,幾乎薈萃了魏晉以後我國佛教造像的歷代風格。眾多作品形態逼真,神貌栩栩如生,洋溢著現實生活的濃郁氣息,觀賞者無不為其高超藝術造詣所傾服。

麥積山石窟西崖第一二一窟中的一對泥塑立像,屬國家一級文物。像高一百三十五公分、寬五十七.五公分、厚五十五公分,左為菩薩,右為比丘。二神著雙立領附中帶的開襟披褥,寬褶長裙垂地覆足,正在親切交談。菩薩右臂曲於胸前,上身略斜傾,神態和藹,娓娓細語;比丘圓頂光潔,面露會心的笑容,雙掌合立,頭部微偏,側耳聆聽。藝術家用優雅傳神的人物形象,引領我們進入一種情感交流的純真境界,周圍充盈著恬靜、安詳、輕柔、溫馨的氣氛。我們已經忘記這是宗教世界中的兩尊佛像,感受到的只是親切自然的人間生活。造像從姿態到面容,到服飾,不含絲毫威嚴和神秘,流露的全然是純樸如水的真情。

佛教傳入中土後的日漸世俗化,佛教藝術與華夏傳統藝術的迅速結合,在麥積山石窟泥塑中,表現非常充分,這對菩薩、比丘造像可以說是代表性例證。在他們身上,已見不到那種上身袒裸只披長巾,而裙褶緊貼人體的印度式裝束;也不再具有敦煌早期佛像那種豐碩粗健的體態和方中帶圓的面頰,以及冷峻肅穆神秘莫測的表情。藝術家傾力表現的已不是神界的森嚴,而是塵世的情趣。造像身材修長,胖瘦適中,五官清秀俊美,容態可親。人物褒衣長裙,毫無華麗裝飾,接近漢族婦女之常服。不論遠望還是近觀,都給人以通脫瀟灑、氣質非凡的印象。和敦煌石窟的同期造像相比,風格迥然有別。這是因為麥積山石窟位處甘肅東部,在文化藝術上更早更多地受中原地區的影響。一二一窟開鑿於北魏時期,那時中原地區繪畫、雕塑領域,正勁吹所謂「秀骨清像」之風,這對菩薩比丘立像顯然是那種藝術潮流影響下的作品。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音譯的簡縮語,本義為「正覺本性」,「普度眾生」。在佛教,菩薩的級位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菩薩初為男相,傳入中國後漸向女相發展,一般認為唐後期到北宋,方完全定型為端莊雅麗的女性形象。事實上菩薩的女性化傾向開始較早,這對北魏造像中的菩薩,女性特徵已基本具備。「比丘」也是梵語的音譯,本義為乞討者。因僧人常須化緣行乞,故以「比丘」為稱。依佛教法規,少年出家修行,受戒後稱「沙彌」;到二十歲,再受「具足戒」,即升級為「比丘」。女性修行者則稱「比丘尼」,我國把信奉佛法而出家的女子稱「尼姑」,即緣此而起。這對立像中的比丘,面容豐圓,眉目間還隱約顯示出可愛的童稚,是個很年輕的比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