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医方明>>正文内容

四谛的医学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慧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四谛的医学观

  总编辑/释慧明

  佛陀于西元前四六三年顷,生于释迦族的中心地——北印度迦毗罗卫城,乃该国净饭王的长子,名悉达多。

  出家缘起——四门出游

  悉达多太子十六岁时,娶邻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妃,并生下皇子罗侯罗。据《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所载,悉达多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痛苦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

  于是二十九岁时的悉达多便决意出家,以寻求解决生老病死等人生苦恼的方法。

  放弃苦行至悟道

  悉达多出家后,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之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终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

  太子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罗树(后称此树为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时年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

  初转法轮,宣说四谛法

  佛陀首先思惟:什么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从一出生便开始承受寒热饥渴、忧悲苦恼等身心疾苦;若没夭折得以长寿,又需历经年老体衰之苦;最后皆无可避免地归向死亡。这生、老、病、死即所谓人生的四苦。如此过程的人生,实在只有苦并无真实快乐可言,唯有真正了解生死实苦(苦谛)、以及招苦的原因(集谛),并奉行八种正道(道谛),才能不再轮回生死,并获得寂静涅槃之境(灭谛)。

  因此佛陀在悟道之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便为五比丘宣说此四谛法。并告知五比丘,要解决人生生老病死等四苦,乃至解脱生死的唯一方法,唯有苦集灭道四谛法。

  生命的本质惟苦

  佛陀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也就是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的一切,本质皆苦,此为苦谛;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

  这苦的原因,乃因人们种种欲望而产生无数烦恼,欲望无法满足,所以产生“求不得”、“爱别离”等诸苦;而集谛便是指这一切烦恼惑业,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是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如果能克服这些欲望,便能消灭痛苦,并让内心得到安稳寂静;所以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能够克服这些欲望的方法,便是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界;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医学观

  这苦、集、灭、道等四谛,可说是佛教中的根本思想。四谛的思考方法,用在诊察或治疗患者时,首先正确掌握患者的病情,了解真正致病的原因,而后施予有效的治疗,以期恢复健康的身体。

  也就是说,“苦谛”乃指病患的疾病现象,即现代医学中发烧等身体所见的病症;“集谛”即生病的原因,也就是病因论,根据特定的疾病,而从生命体内外去探究发病原因;“灭谛”则是除去病因而病情痊愈,现代医学来说也就是理想的身体健康状态;“道谛”则指各种适当的治疗方法。

  医病的究竟之法

  佛陀出家前,当时印度流行许多传染病,有相当多的人民因此突然死亡。虽说当时印度的医学非常进步,但对传染病的原因与治疗却毫无办法。因此,比一般人有著更敏锐觉察性的悉达多太子,看著大批因传染病而突然死亡的人民,顿觉生命无常竟如水泡般的脆弱。生命无常的示现,在当时悉达多太子的内心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因此决意出家,以解决人生无常的课题。据说这是佛陀出家的第二大动机。

  佛陀的医学知识相当渊博,苦集灭道四谛的思维方法,不仅是佛教思想中彻底解脱生死大病之法,也是世间医学诊断病情依循治疗的法则。

  一般的医学是对生病的现象给予治疗,但并未能根治真正的病因。唯有佛陀观察到一切众生患病的根源,彻底地解决并教示解脱之道,医治众生无明生死大病,究竟得到无病无恼身心寂灭的涅槃境地,此方堪称为彻底伟大的医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